文旅经济带动淄博GDP的案例有哪些?

GDP总量7010.6亿元,直接跳过6000亿级,一年上了两个台阶;增速9.7%,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这是潍坊2021年交出的成绩单。

记者注意到,作为一座农业与工业两翼齐飞、县域经济发达的城市,潍坊在经历了几年的新旧动能转换后,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由此迸发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7000亿的GDP总量,使得潍坊一举反超了绍兴、扬州、石家庄、盐城4座城市,在全国内地城市的排名上调至第35。面对“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进军国内二线城市、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30强”的目标,“出圈”后的潍坊正在全速前进。

增速全省第一,潍坊的动力从何而来?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潍坊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0.6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6.6%。

9.7%的增速从何而来,不得不提的就是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这既是近些年“网红潍坊”的主要底色,也是潍坊GDP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底气。

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源地,潍坊诞生了全国农业发展三大模式,分别是潍坊模式、诸城模式、寿光模式,蔬菜之乡寿光每年有近数十亿斤的蔬菜从寿光运往全国各地。

全国唯一的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对外开放综合试验区落户在此。此外,潍坊还拥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平台。

潍坊城区新貌 许凯 摄影

潍坊用全国0.59%的耕地、0.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19‰的农产品出口额……2021年,628.36亿元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据全省的10.42%。

作为制造业历史名城,潍坊在明清时期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全国,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

20世纪初,随着修筑胶济铁路和开辟本地商埠,潍坊地区民族工业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有名的“动力城、电子城、纺织城”。

如今的潍坊,拥有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7个,包含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所有的31个制造业行业。其中,共有工业产品108类,5000多个品种,仅动力装备产业拥有规上企业近800家,产品涵盖汽车、农业装备、工程装备三大领域。

世界500强企业潍柴动力坐落在此,“果链”龙头歌尔股份深耕于斯……2021年,潍坊有4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位列全省第二。

除了这些频频上榜的明星企业,潍坊还拥有更多的单项冠军。截至目前,潍坊已拥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90家,位居山东省第一,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83家。

2021年,潍坊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831.38亿元,增长10.0%,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10.4%。

GDP迈上7000亿,潍坊的位次在哪?

从全国来看,7010.6亿元的GDP总量、9.7%的增速使得潍坊一举反超了绍兴、扬州、石家庄、盐城4座城市,在全国内地城市的排名上调至第35。

目前,居于潍坊前一身位的是副省级城市厦门,二者的差距仅仅是23.39亿元。再往前数,与潍坊差距在300亿以内的城市还有沈阳、昆明、长春,三者均为省会城市。2021年,沈阳、昆明、长春、厦门的增速分别为7.00%、3.70%、6.20%、8.10%,均低于潍坊增速。

具体到山东,潍坊仍旧居于第四,位列烟台之后,临沂之前。

这一年,烟台实现的GDP总量是8711.75亿,相较2020年的7816.42亿,增量为895亿元,排名位于潍坊之后,居山东第四;增速为8.0%,排名全省第十二。

潍坊相较烟台,差距为1701.15亿元。以这个数字而言,潍坊短时间内反超烟台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从细分数据来看,二者的差距逐渐迫近也是不争的事实。

毕竟2020年潍坊的GDP仅有5872.2亿元,2021年一年就直接迈过了6000亿这个量级,上了两个台阶,来到7000亿。9.7%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1138.4亿元的增量位居全省第三,仅次于青岛、济南。

此外,潍坊2021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6.9亿元,反超烟台升至全省第三。这背后也能体现潍坊澎湃追赶动力。

虽然目前省内为此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潍坊的强势崛起让山东的“万亿”之城有了更多的想象力。

此前,除了青岛、济南GDP已经破万亿,最接近万亿的城市便是烟台。烟台曾于数年之前就提出了万亿目标,今年山东省两会期间,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再度明晰时间点,“到2023年,GDP过万亿。”

依照2021年的基数,烟台地区生产总值要在2023年过万亿只需在两年内增加1288亿元左右,平均一年增加约644亿元,而2021年烟台经济总量较2020年的增量为895亿元,万亿之日不会太久远。

潍坊则是在2021年初提出了“咬定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冲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30强、加速迈入国内二线城市行列”,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仅仅一年的时间,潍坊就以1138.4亿元的增量对应9.7%的增速证明了向万亿冲刺的决心。

如果未来潍坊可以继续保持每年超千亿的增量,那么2024年潍坊就可以突破万亿大关。届时,山东将有4座万亿之城。

剑指万亿,潍坊想要怎么干?

迈过7000亿,意味着潍坊正式成为了万亿后备军,“剑指万亿”成为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今年潍坊市两会期间,潍坊再度明晰“万亿”路线图。

会议提到,今后五年,潍坊市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锚定“一二三”目标不动摇,努力推进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确保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进军国内二线城市、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30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

潍坊将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不动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突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抓实改革开放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安全和谐稳定“三大任务”,扭住项目建设、营商环境、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四个抓手”,主攻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海洋经济、总部经济和商贸流通、文旅教育和医养健康“五大战场”。

记者注意到,在现代农业方面,潍坊已经获批建设了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成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国字号”产学研平台,未来可持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先进制造业上,潍坊已有动力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商用车及零部件、现代食品加工等8个产业集群列入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

同时,为发挥先进制造业在万亿冲刺之路上的支柱作用,潍坊还印发《关于推行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实施意见》,全市对15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行市级领导干部担任“链长”,落实牵头部门,划分工作职责,完善包靠措施,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形成5个1000亿级、10个500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中,千亿级产业包括动力装备产业、汽车制造产业、高端化工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00亿级产业则包括生物医药产业、纺织服装产业、高端铝材产业、智能农机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造纸包装产业、应急安防产业、特色新材料产业、绿色铸造产业、磁技术产业。

在巩固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潍坊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向海图强,加快提升海洋经济实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提升发展支撑力。

鱼跃龙门,潍坊还有哪些值得更好?

蓝图已经绘就,潍坊正在冲刺。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潍坊有些方面也值得更好。

众所周知,潍坊县域经济强,2021年,这个格局依旧。除了奎文区以1038.7亿居首之外,2-5名全部是潍坊的县级市,分别是寿光市、诸城市、青州市、高密市。第6名才是寒亭区,GDP为607.19亿。至于其他两区,潍城、坊子居于最后两名。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新时代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县域强了城市才能强。但同时,与县域经济相对应的市区经济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从南方城市的经验来看,比如佛山、东莞、中山市在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都实施了强心战略,做大做强主城区。

据了解,这是因为当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后,这些城市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完善,在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方面较弱的弊端不断凸显。比如,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而想要吸引人才,就离不开城市化平台的支撑,都需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的追逐,潍坊也应加快速度。一所大学对一座城市的影响不言而喻,目前潍坊仅有4所本科院校,这个数量相较济南、青岛自不必说,相较烟台也是落后3所。

此外,潍坊目前尚没有以“大学”命名的高校,而在山东,GDP排名潍坊之后的多座城市均有大学,比如,临沂有临沂大学,济宁有曲阜师范大学、淄博有山东理工大学。

目光放到全国,排名潍坊之前的沈阳、昆明、长春、厦门几座城市,因为是省会或者是副省级城市,高校资源丰富。再看已经踏过万亿门槛的西安、东莞、南通等市,除东莞外,也均有较强的大学。

潍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潍坊大学、山东海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齐鲁工商职业大学。

此外,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杜全平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支持潍坊学院转型建设山东技术师范大学”也被广泛关注。

  然而,无论是“学院”升格为“大学”,还是“转型建设”,都需要潍坊等待时间的玫瑰。大学跟万亿哪个先到来,同样值得期待。 

  如何走出河南产业扶贫特色之路?如何确保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中期能致富、长期可持续?11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产业扶贫专场,介绍河南省产业扶贫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河南如何走出产业扶贫特色之路?

  重点发展农业、加工业、文旅、电商、光伏五大特色产业

  积极推动各地坚持短中长结合统筹谋划扶贫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中期能致富、长期可持续,重点发展了五大特色产业。

  ·特色农业打造优势特色品牌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小型加工业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以扶贫车间为抓手,围绕农产品、服装、鞋帽、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优势,把厂房建在田间地头,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全省建设扶贫车间3820个,带动贫困群众5万人。

  ·乡村旅游业挖掘“乡愁”富矿

  持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打造十个旅游扶贫示范县、百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千家旅游扶贫示范户、带动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全省旅游产业带贫人数达32万余人。

  ·助农增收电商产业来“帮忙”

  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重点,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持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和脱贫致富能力。2020年,全省通过电商促进农村产品上行490亿元,其中农产品上行258亿元。

  ·光伏产业使一万多个村集体有了持续20年的稳定收益

  根据国家光伏扶贫有关政策,充分利用我省自然光照条件充足的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全省建设扶贫电站20005个,总规模容量267.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容量全国第一位、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容量全国第一位、参照执行项目规模容量全国第一位,年收益约25亿元,一万多个村集体有了持续20年的稳定收益。

  产业扶贫助力贫困户增收效果如何?

  全省有469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增收脱贫

  目前,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根据建档立卡数据统计,有469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帮扶,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脱贫。通过持续做好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2019年达到13252元。以洛宁县为例,他们以“五金”为主的扶贫产业带动全县15419户建档立卡户,建档立卡户收入从2016年的3660.2元增加到2020年的16705.77元,年均增幅71.2%。

  产业扶贫如何使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

  全省9536个贫困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50万元以上的157个

  在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时,河南既注重其对贫困群众的带贫能力和带贫效果,又统筹考虑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以来,我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电站等产业扶贫资产明确为村级集体资产,推动贫困地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以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通过发展扶贫产业,不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9536个贫困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5-10万元的4814个,10-50万元的4501个,50万元以上的157个。鹤壁市淇县赵庄村立足本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130万元。脱贫攻坚前,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村里无集体经济。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现已有120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在郝堂村注册发展。2019年以来,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收入约3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约400万元。

  产业扶贫为县域经济带来了哪些活力?

  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

  在脱贫攻坚期内,许多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一大批贫困县抓住脱贫攻坚机遇,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培育出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兰考县围绕产业扶贫、产业带贫,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家居、循环经济、绿色畜牧三个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文旅培训两个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兰考县生产总值389.87亿元,是2014年的1.7倍;GDP增速8%,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亿元,是2014年的2.2倍。卢氏县大力发展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等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布局持续优化、链条逐步延长、效益日益彰显,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115.65亿元,较2015年增长47.8%,年均增长率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3亿元,较2015年增长44.4%,年均增长率11.1%。(记者

淄博市落实突破年动员大会召开

会上,各区县负责人表态发言

让我们看到了淄博市各区县

今年,高新区将按照全市“落实突破年”部署要求,围绕省委关于淄博未来发展要取得“五个方面大突破”、实现“五个方面新目标”的新要求、新定位,勇担“三区一窗口”使命,持续深化“六大赋能”和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力争GDP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

加快淄博科学城核心区建设,推进双创公园城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加快推进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基地、储能谷等专业园区建设。83个省市重大项目,力争上半年全部开工。全力抓好“双招双引”,力争省外到位资金、到位外资、招引过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分别增长140%、207%、80%;培养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全面完成55个村居美丽宜居乡村一套房建设任务,3年内老旧小区全部整治到位。

加快150万平方米保税加工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研发中心、20万平方米围网外配套服务区建设,推进邦基、青岛新协航等30余个项目落地发展,力争全年完成一线进出口总值60亿元以上,网内加工企业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均同比增长10倍以上。高标准建设淄博内陆港,用好“齐鲁号”欧亚班列,构建公铁海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

2021年,临淄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突破年”部署要求,紧扣深化“六大赋能”和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全面加力提速、率先落实突破,奋力争当淄博高质量发展“最红战旗”,争做全市现代化建设“最优标杆”。

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年内完成120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信息化提升;力争年内四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锚定城市能级活力提升,强力实施“一体两翼”行动,加强“口袋公园”、城市书房建设,打造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健身圈”;启动临淄火车站改造开通,打造北部高铁新城;启动淄博工业学校整体搬迁,加快临淄区医疗中心建设。

今年,张店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提升标杆、振奋精神,自我加压、躬身入局,全力以赴抓落实,一心一意求突破,力争GDP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

策划推动赋能工场、检验检测产业园等一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尽快落地。深化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环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支持淄博科创基金港聚能赋能,基金、类基金机构数量突破80家,实缴资金达到120亿元;积极争取全省平台经济集群注册试点机会,整合提升247万平米存量商务楼宇,尽快出台配套政策,试点培育特色楼宇;策划建设淄博海归人才创新平台,启动建设1625套人才公寓,年内引进大专及以上毕业生6000人以上,打造青年友好“城市会客厅”新标签。办好10项承诺民生实事,年内新增学位5200个,全面推行小学、幼儿园课后托管服务。严格“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全力推进航润新材料、德元电机等4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淄川区将紧紧围绕取得“五个方面大突破”、实现“五个方面新目标”的新要求、新定位,头拱地、往前冲,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加快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推动纺织、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五个优化”,年内完成技改项目130项、182亿元。聚焦汽车制造、激光设备、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突出新能源汽车、光电新材料、VC等8条特色产业链,抓好总投资230亿元的39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四新”产业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引进过亿元产业项目60个。推进吉利汽车项目,完善园区配套,加快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推进中华民俗文创园等9个文旅重点项目,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抓好海尔新星物流公路港二期、鲁维青铁国际物流港建设,擦亮“鲁中商城”城市品牌。强化平台建设,年内新增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加快淄川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

2021年,博山区将紧紧围绕“六大赋能”、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等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全力提标提效、提速提质、落实突破,力争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

突出机电泵业、健康医药、汽车智造、新型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高标准抓好55个重点技改项目,全力推进山东特种机械集团军品高端装备及研发能力与汽车产业衔接,确保新增新物种企业9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全力抓好氢能源生态港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力抓好52个省市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一季度新开工重大项目20个以上,全年开工率、年度投资完成率达到100%以上。集中开展双招双引“六大新攻势”,强化与盈科资本、长城咨询等机构的合作,在京、沪、深、汉分别召开产业招商会,确保2021年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4个以上、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个以上,省外到账资金36亿元以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新的一年,周村区、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将聚焦取得“五个方面大突破”、实现“五个方面新目标”的新要求、新定位,牢牢把握“加力提速、落实突破”总要求,聚力做好“四篇文章”,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奋力打造济淄同城、张周同城“两个先行示范区”。

集中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3条500亿级产业链和新材料、商贸物流2条1000亿级产业链。突出抓好周村区和文昌湖区总投资576亿元的龙安电力微热管阵列技术产业化、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中心、山高智能装备高精度轴承等113个重点项目,确保21个项目一季度集中开工,10月底全部开工建设。紧盯中建材、正威国际、中电子等“央”字头、“国”字号和世界500强企业,力促一批高端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年内周村区和文昌湖区计划新引进过亿元项目30个,省外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

2021年,桓台县将以“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拼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冲劲,力争各项工作永争一流、走在前列。

实现年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桓台贡献”。抓好128个市县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完成投资148亿元,一季度集中开工19个,其中市重大项目10个。重点加快金诚石化催化裂化升级改造、环氧丙烷,汇丰石化碳三综合利用、聚烯烃改性材料、PBS等项目建设;7月份建成投用新材料产业园、膜产业示范园,加快聚氨酯产业园建设,抢抓风口建设氢能产业园,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0个,省外到位资金40亿元。数字农业方面,抓好4个市级、9个县级项目,积极引进首农、中粮等头部企业,与凯盛浩丰合作建设数字温室大棚,与阿里钉钉集团合作建设数字乡村治理示范区,启动建设润邦数字农业、博信农业种技数字种业和数字大田、梨花面业优质小麦深加工提升改造等项目。

高青县将紧紧围绕“落实突破”工作总要求,锚定“突破跨越”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迈准迈稳“十四五”第一步,苦干实干拼命干,加快实现高青高质量突破式跨越式发展。力争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

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年内建成数字大田3处、数字牧场3家、数字菜园1.5万亩,实现电商全覆盖。全力做大黑牛产业规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型养殖区和规模化养殖场,争取年内黑牛存栏达到5万头。大力推广水稻小龙虾混合种养,力争年内养殖面积达到1.7万亩。制定扶持果蔬产业高效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做大高青西瓜、西红柿等优质农产品规模,年内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高水平高起点建设温泉项目,推动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全域公园水城。

启动48万m2的黄三角药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做大产业基金规模,实现“一优势产业一基金”;确保隆华新材料主板上市。加快推进澳帆新材料与法国阿科玛合作,新上3.4万吨第四代氟材料项目;积极谋划南大光电含氟特种电子气体三期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含氟特种电子气体基地。依托华润网络、金慧融智等企业,打造综合性物联网产业园。实施渤海活塞智能化改造、一美生物智能工厂建设等“新赛道”重点项目38个。力争2021年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40个。

2021年,沂源县将持续聚焦“六大赋能”和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求突破,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敢于开拓、艰苦拼搏,奋力闯出发展新境界,力争GDP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坚持产业赋能、科教创新赋能、金融赋能和改革开放赋能协同发力,着力扶持上市公司和骨干企业“二次创业”;推进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纤维玻璃纤维新型复合材料和青啤产业园3个百亿级产业园建设。力争年内规上工业主要指标同比增长15%以上。

数字化赋能山区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山区果业“二次革命”,加快果业大县向果业强县转变。推行“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基金”模式,年内建成全国首个生态无人智慧果园,发展数字示范园7处,改造老果园11处,新推广“沂源红”苹果8万亩,新上水肥一体化8万亩。依托阿里巴巴(沂源)“产地仓”、京东等平台,链接高端、打响品牌。

推进朱彦夫初心家园、牛郎织女景区建设;推进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市场化运营;抓好桑家峪民宿群和朱家户片区建设运营。“五水共治”,打造“淄博水资源战略储备区”。2021年实施总投资8亿元的12个项目,新增蓄水2000万立方,确保15条骨干河道四季常流水。实施投资9.8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打造淄博“绿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2021年,经开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抓落实突破,迅速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今年,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区县口径财政收入超过1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以上,突破2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突破100亿元。规上企业突破300家,初创企业突破200家,上市公司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投资53.77亿元,新建及提升改造昌国路、柳泉路、北京路等主次干道26条;投资28亿元,对孝妇河、漫泗河等水系进行全域河道治理、生态恢复、绿道建设和景观提升;投资38亿元,对唐家山公园、青年公园等进行景观改造、生态恢复;投资50亿元建设淄博国际会展中心;同步推进学校、医院等民生社会事业建设。

突出抓好151个市区重大项目建设,力争项目个数、投资总额、年度投资额均实现2倍增长。突出抓好淄博保税物流中心、中国未来科技城等10个单体投资规模超10亿元项目建设,抓好国际合作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10个百亿级园区平台建设,打造铝基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

坚持以创新引领经开区的发展,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力争打造1个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推进与中铁建合作,力争今年综合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动gdp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