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怎么才能拿下合肥?

三国时期东吴有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自孙策之后,每逢外敌入侵东吴打防守反击很漂亮,比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以及曹丕三路伐吴之战莫不如此,但是主动进攻的却是罕有胜绩(特别是周瑜死后,周瑜生前还取得过南郡之战的胜利),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孙权主动发动的四次合肥之战(合肥之战其实有五次,孙权死后诸葛恪发动的那次就不算在内了),每次都是大败而回或者是无功而返。

尤其是第二次还差点被张辽活捉,第四次被满宠数十人吓退,侄子孙泰被杀,孙权白白得了一个孙十万的耻辱称号(因为几乎每次都是号称十万人),还成全了张辽张八百和满宠满数十的名声。

可是东吴有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四大都督,个个能力都非常出众,为何几次合肥之战孙权都输了?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四大都督要么没来,要么指挥作战的并不是他们,也就是说战役总指挥是孙权本人,这才导致每一次都输,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第一次合肥之战发生在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后的208年12月,孙权想借赤壁之战大胜之机再下一城,于是亲率大军攻取合肥,四大都督中周瑜和吕蒙在攻打南郡曹仁无法分身没有参战,鲁肃有可能也随同周瑜作战,或者是处理荆州其他事务,即便是参战了那时的鲁肃只是个赞军校尉根本没有决策权,指挥权在孙权之手。

至于陆逊那时只是个毛头小伙,演义中说他和董袭作为第五队参与了赤壁之战,这个应该不是事实,那时的陆逊还在屯田,是个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顺便打打山越,所以孙权的第一次合肥之战陆逊肯定也没参战。

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在215年,当时是孙刘双方谈判平分了荆州,刘备做出让步孙权得了便宜,作为条件之一孙权兴兵十万攻取合肥以缓解曹操在汉中用兵对刘备形成的压力。此时周瑜已死,继任东吴都督的鲁肃在干嘛?原本南郡就是在鲁肃的力主下借给刘备的,谈判平分荆州的是鲁肃,接管长沙和桂阳两郡的主要也是鲁肃,那时的鲁肃忙着荆州事务,千头万绪根本无法分身随同孙权作战。

吕蒙倒是参加了第二次合肥之战,还是同样的道理,一则吕蒙当时级别不够,二则指挥作战的还是孙权;至于陆逊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几年之后的袭取荆州的战役中,当时他还在征讨山越自然也没来。

第三次合肥之战发生于230年,此时鲁肃吕蒙早已去世,孙权自219年拿下荆州,222年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后,以陆逊为荆州牧坐镇荆州,合肥重要荆州同样重要,所以陆逊没来;第四次合肥之战发生于234年,出于同样的原因陆逊也没来,不过这一次陆逊率兵进驻江夏和沔口攻取襄阳,在南线以策应孙权。

孙策临终前的遗言一语成谶:"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一句话孙权不会打仗,四次合肥之战都是孙权亲自指挥,每次都灰头土脸,看来孙策还真没说错,孙权指挥作战确实是不行,东吴空有四大都督却也只能徒之奈何!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制图:孙绿 / 编辑:棉花

今天的合肥以“霸都”之名在中部为人所知。不过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在近现代似乎很少听说爆发过什么重大战役或者历史事件。相对于隔壁风起云涌的南京、各方争霸的郑州、赶沪超津的武汉甚至打响革命第一枪的南昌,显得多少有些沉默。

但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合肥可不是一座这么安静的城市。仅三国时期,为了合肥的控制权,曹魏和孙吴政权就爆发过五场战役。可以说,拿下合肥已经成为了东吴在国运中后期的一个核心任务。

吴国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合肥,又为什么总是无法得偿所愿呢?

从刘备手里拿下荆州之后,孙吴政权成为了三国时期长江沿线实际上的统治者。从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南部到江苏浙江,吴国的势力范围相当可观。而且背靠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和灌溉大河,吴国拥有着相当不错的上下游交通运输能力和农业潜力。

丢掉荆州对刘备集团真是巨大的损失

此时它虽然还不能和统治北方的曹魏全面对抗,却也算得是实力排名第二的强权了。

对于这样一个已经相当有实力的政权来说,随着北方的少数民族也被曹魏逐渐整合,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偏安一隅,随着乱世的继续,很容易成为被统一的牺牲品。东吴的北伐是早晚的事情,唯一的问题只在于选择什么样的路线。

已经控制扬州和荆州的东吴,可供选择战略方向有三个:在长江下游过江与曹魏争夺苏北平原,进而威胁山东;在荆州沿着汉水上溯,继而设法在河南给北方人一记窝心拳;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过江,控制淮西地区,从而对中原展开争夺。

由于当时江苏还有很多泡在海里

加上湖北安徽之间山地的阻碍

吴、魏之间的接触方向主要是

汉水、淮西、苏北三个方向

但这三条路线都有自己的问题。

东线过江争夺苏北,在现代看起来似乎是不错的选择,这里不仅地势开阔,而且可以由海军在海岸线上进行支撑。可惜放在三国时期,这里可是一块难以逾越的恐怖地形。

表面上苏北平原有古邗沟水道,但其实这条水道并不可靠,经常淤塞。后来曹丕南下时,就在这条水道搁了浅,这一点吴国人当然是很清楚的。

双方的边界地带很不利于军队推进

缺少南北向运河且水道淤塞不堪

魏国主要城市也几乎位于淮河以北

占领从建业至下邳这段不仅收获甚少

其实长江下游的北岸,直到今天都是水网密布的地区,当时更是沼泽密布人烟稀少。汉末的海岸线又比今天远远靠西,可供通行修路的靠谱陆地更少,对于大军远征非常不利。更何况从这条东线,只能通往山东(青州),会把吴国越带越远离权力争夺的中心。

在蒙元征服南宋的过程中

江苏方向也不是好的选择

一方面是水网不利于蒙古骑兵

一方面则是长期的破坏使此地人烟稀少...

无法支撑大军穿越(沿路抢掠补给)

如果是走荆州的西线,问题也是存在的。汉江当然是一条相当可靠的水道,但很可惜的是,汉江通往的是汉中乃至关中,那里正是魏国和蜀汉相争的地方,吴国没有必要去趟那个浑水。

荆州可以说是个敏感地区

吴国贸然北上保不住蜀国会重夺荆州

吴国控制荆州的根基也仍然是

而想要去往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中原地区,就必须在襄樊上岸,然后经过开阔的南阳盆地,走方城通道。这是一段开阔而漫长的陆路,中间变数极多,补给也不便,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这条路线看似可以通向洛阳

蜀国在西侧有不测之威胁

尤其是这里远离吴国核心区,无力支持

真正能走的路,也只有合肥。而且控制合肥对于东吴政权来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对坐镇南京(建业)的孙氏君臣来说,扬州加荆州组成的广大的国土并不怎么令人放心。

由于长江沿岸存在大量山区,交通和农业开发非常不利,而且有不少蛮族混居其中,吴国真正有价值的精华国土仅仅只是长江沿线的绵长地带。

这样的国土就像一支摆开一字长蛇阵的队伍,最怕的就是被人从中间打断。一旦中间有一个薄弱点被击穿,则吴国所控制的江东和刚刚拿下的荆州,就会首尾不能相顾,难逃被各个击破的命运。而在当时的局势中,这根长条最容易被击破的点,便是合肥附近。

主要城市、耕地、人口分布于长江沿线

尤其是环太湖、环鄱阳湖、江汉平原

三大板块之间如果被打断

合肥,根据《水经注》的说法,因施水(今南淝河)和肥水(今东淝河)在夏季河水暴涨的时候会汇于此处而得名。

这两条河构成了合肥对吴国最大的威胁:南淝河向东南流入巢湖,而巢湖可以通过复杂的水流通到长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濡须水;东淝河向西北,最终能够通入淮河水系,在三国时代也就意味着能够接入曹魏的中原故地。

从这里是能真正一路水军通向许昌的

那时候的东淝河比现在的东淝河河道深很多,能过通行大中型船只。如果魏国想要南下伐吴,大军集结后走淮河,沿东淝河可以到达合肥,休整后再走南淝河沿着巢湖西岸进入濡须水,就能直接顺江登陆采石矶,威胁吴国首都。

如果我们把当时合肥和现在比较

会发现合肥水路曾经的东部南北枢纽地位

已经在历史上逐次让位于

并最终迫使现代合肥完全投入长江经济带

由于吴国定都南京,紧靠着江面,在和北方曹魏的对抗中,几乎没有什么缓冲的余地。虽然这样的“天子守国门”对于调动前线资源非常有利,但也同样把首都置于拉锯战的前线,总是有些冒险。更何况,如果双方划江而治,也就意味着长江天险是双方共有的,吴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对于吴国来说,更多的缓冲地带,才是维持国家安全的最急迫需求。

即使不然,今天沿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地,只要丢掉一个,就能让吴国东西两端政令不通,这是孙权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吴国一定要死守濡须口,把魏国军队挡在长江之外。

丢了哪个,都等于砍到了孙权的脖子上

而反过来,沿着同样的路线,如果在江对面拿下一个可靠的桥头堡,孙权也能威胁曹魏。

在黄河改道祸害淮河流域之前,南方的势力一旦到达淮河,就能沿着颖、蔡、涡、汴、泗五条大的支流到达中原的任意地区。曹魏防不胜防之下,孙吴甚至有机会参与全国政权的争霸,而不仅仅是作为偏安一隅的小君主。

从攻防两个角度来看,合肥对于被压制的东吴而言,显然都是必争之地。后来吴国五次试图打下合肥,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和西边的诸葛亮无数次北伐关中一样,吴国也组织过多次合肥攻略战。但结果,正如他们在西边的竞争对手一样,始终不如人意。五次合肥之战,把吴国越打越弱,而合肥的守军却越打越强。即使不看战场上的得失,这样的失利对士气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可为什么吴国明明在水上有这么大的优势,在合肥却毫无进展呢?

还是先来看一下合肥周边的地理情况。

合肥被三个重要的山水地区包围。北边的淮河流域是曹魏控制下合肥的大后方,能通过密布的水道不断向合肥提供来自中原的支持;大别山区在合肥西南边伸出来一个角,保护了合肥的西侧和南侧;长江中段南北向河道的西侧,则有一连串绵密的江淮丘陵,虽然不高但也能起到一些保护的作用。而江淮丘陵和大别山之间的缺口,正是通往合肥的陆路。

吴国只能从一个方向进攻合肥

魏国却可以从开阔的大后方支援合肥

也就是说,在北方是大本营的情况下,合肥要面对的陆上敌人只会来自正南方。

水上的情况也差不多,无论哪一个口子进入巢湖,船只势必沿着巢湖的东西两岸进发,登陆点也是合肥的南部。

如此简单的防御方向,给了合肥在城外布置外围防线的优势——只要把所有的资源都投放到南方消耗敌人就可以了。

其实孙权在第一次组织进攻合肥之前,很清楚曹魏方面对合肥的认知并不少于自己。为了分散魏国的注意力,吴国的计划是对西边的九江和北边的合肥同时下手。但很可惜,张昭对九江的作战没有成功,魏国的主要精力仍然用于防备合肥方向。在北方援军随时会到达的情况下,吴国军队也没有能很快打下合肥,只能撤退。

第二次合肥之战是张辽的成名作。在北方奥援不可能到达的情况下,张辽率军先击破了吴国的围城军队,一度将孙权本人逼入绝境,威震逍遥津。但张辽敢这么做的原因,其实还是合肥只在南方一侧受敌,完全不担心自己出城后会被吴军包抄围剿。吴国还是输在了主攻方向少上。

合肥向南望,有着大量的天然防线

这两次失败的战役之后,孙权是彻底被打怕了。后来的三四两次合肥之战,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恐惧心理,甚至有躲在巢湖的旗舰上二十日不敢下船的糟糕表现。合肥的控制权,其实已经基本告别孙吴政权了。

至于诸葛恪的最后一次伐合肥,在吴国人心散乱、补给不灵的情况下,就纯属满足个人野心的折腾了。

另外,对于曹魏来说,能够长久地守住合肥这座重镇,经济上的运作也是一个秘密武器。

在和吴国爆发全面的战争之前,司马懿从河南将爱将邓艾调到了寿春附近(今天安徽寿县),这里的淮河支流不密集,但是通过人工开垦的手段可以很有效地调度水资源,发挥土地潜力。邓艾发动守军在此处屯田,将原本荒凉的淮河中游变成了丰饶的土地。这大大增强了曹魏政权在长江沿线对吴国的经济优势,让战事拖得越久,就对吴国越不利。

只要魏国对吴守住几个关键点

拿下合肥,是孙权一生的梦想。

要从一个偏安江东的地方割据势力定鼎中原,合肥是吴国最关键的桥头堡。但单一的进攻路线和合肥背后强大的经济基础,让这座坚城固若金汤,把孙吴永远地压制在江东一隅。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合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攻打合肥,结果,先被张辽以八百名敢死队突袭,打了个落花流水,后来,孙权撤军,又被张辽追着打,孙权抱头鼠窜,还差点被张辽活捉了。

  这一战,孙权不仅惨败,而且还搭上了大将陈武,陈武阵亡,其实,不止是陈武阵亡,孙权手下一大帮猛将,都被张辽打得灰头土脸,落花流水,这些猛将分别是甘宁、吕蒙、凌统、蒋钦、潘璋、徐盛、宋谦,再加上阵亡的陈武,至少八位猛将,也未能挽救败局,可以说,孙权的猛将阵容强大,但却都不敌张辽。

  张辽在这一战中,可以说打得非常漂亮,干净利索,值得注意的是,甘宁号称“斗将”,勇猛善战,甘宁当时就在军中,为何他也不敌张辽?为何孙权会败得那么惨?

  其实,孙权有那么多猛将保驾护航,之所以惨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粗心大意,没有防备,被张辽突然袭击,也就是说,孙权措手不及。

  当时,孙权撤军,也不知道孙权怎么想的,先头大部队都先撤了,孙权作为主帅,居然带着一小股卫队落在最后面,被张辽包了饺子。

  孙权在最后,难道是断后吗?如果说断后,完全可以派一位大将断后就行了,用得着主帅亲自断后吗?何况孙权还是君王呢?

  孙权的先头大部队先撤走之后,张辽率军追杀,孙权派人去追先头大部队回头来救援,然而,先头部队撤得太快了,根本追不回来,而就在这时,张辽如猛虎下山一般冲了过来。

  《三国志 凌统传》记载: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

  眼看情况万分危急,孙权命悬一线,这时凌统带着三百名士兵保护孙权突围,凌统带着这三百死士,奋力死战,最终,这三百人全部战死,无一生还,凌统也身受重伤。

  更惨的是,大将陈武也战死了。与此同时,其他几位大将,宋谦和徐盛被张辽军打得抱头鼠窜,士兵也开始逃走,眼看军队要崩溃,兵败如山倒,这时,潘璋在后面,横刀立马,砍死了两名后退的逃兵,这才稳住了阵脚。

  吕蒙和凌统等人在孙权身边死战,拼命保护孙权,孙权想后撤,但此时桥已被拆断了,无法前行,迫不得已,孙权的一个牙将叫谷利,在孙权的战马身上使劲抽了一鞭子,孙权的战马猛然向前狂奔,这才趁势马跃断桥,逃了出去。

  而孙权的部下,都已落花流水,谁也找不到谁了,提的注意的是,猛将甘宁在这一战中,也几乎是捡了一条命,差点也死了。

  这一战,除了凌统,唯一可圈可点的大将是蒋钦,因为蒋钦奋力拼杀,有效地掩护了孙权突围,因此,蒋钦立功了,事后被提拔为荡寇将军。

  甘宁作为当时东吴第一猛将,也未能挽回败局,因为张辽突然袭击,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甘宁也是一头雾水,彻底蒙圈了。

  因此,张辽在这一战中,名震江东,吓得江南小孩子晚上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哭了,这也留下一个“张辽止啼”的典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张辽合肥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