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抗日英雄的儿子4岁就被俘虏?

1936年冬季,日本人出动大量兵力对王凤阁所有队伍进行大举进攻。为了避免被敌人一网打尽,王凤阁命队伍兵分几路,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王凤阁本人则带领着十几名战士和妻儿穿过雪地转辗到孤砬子沟。

由于日军的重重封锁,所以王凤阁一行人的生存环境尤其恶劣。大人吃不饱穿不暖尚且可以忍受,但他5岁的儿子“小金子”正在长身体,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王凤阁为了让儿子吃饱饭,开始冒险出去寻找食物,好不容易在村子里找到一块风干的腊肉,兴高采烈的他刚要生火做给儿子吃,却被闻讯而来的伪军发现。

一时间,成群结队的伪军朝着王凤阁的队伍袭来。王凤阁遂带领着队伍和妻儿边打边撤,直到爬上了老虎山,任凭日军想尽所有办法,王凤阁还是没有落网。日军见活捉王凤阁不成,就对当地百姓下手,企图利用他们,逼王凤阁现身。

只见一个个无辜百姓接连倒在血泊当中,藏在暗处的王凤阁强忍悲痛,没有现身,但有一人却害怕了,他就是日军刚刚抓获的钟连长。在他的交代下,日军顺藤摸瓜找到了王凤阁的藏身之处,并集结大量兵力,一举歼灭王凤阁的队伍,致使王凤阁与妻儿被抓。

在监狱里,王凤阁饱受酷刑折磨,但仍然不肯投降,最终日军忍无可忍,索性铲草除根,将王凤阁一家处死。行刑前,王夫人流着眼泪摸着“小金子”的额头说道:“乖儿子,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在。”

然而,令在场的人没有想到的是,年仅5岁的他竟反过来安慰妈妈,说道“爸爸是大英雄,我怎么会害怕?”王凤阁见儿子如此勇敢,直呼:“不愧是我的儿子,虎父无犬子。”说罢,伴随着三声枪响,一家三口倒在了日军的枪口之下。那么,王凤阁究竟有何本事,竟让日军如此痛恨?

1895年,王凤阁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由于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私塾读书。也正因如此,年幼的他饱读诗书,深知礼义廉耻。除此之外,作为地地道道的东北人,王凤阁身上有着特有的豪爽与仗义。为此,父母还让他跟随武林高手程东阁学习功夫,从而练就了一身真本事。可以说,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王凤阁自小就文武双全。

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企图复辟帝制。各路军阀统治了农村,在当地祸国殃民。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一时间,硕大的中国竟无一处安宁。到处是杀戮,到处是战乱。无休无止的惨剧每天都在触动着王凤阁的幼小心灵。爱国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

1916年,王凤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通化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感到颇为震撼,从而唤醒他沉睡已久的爱国热情。没过多久,受到鼓舞的他便积极参与其中,为反帝反封建摇旗呐喊。然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学生运动总是显得不堪一击,往往都是一经发起,就被镇压。王凤阁意识到这一点,逐渐萌发投身革命的想法。

几年后,王凤阁中学毕业。此时,摆在王凤阁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遵从父母安排,继承家业,这显然是份“美差”。另一条则是他很早之前就萌发的革命之路,这显然是份“苦差”。

换做常人,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一条路。但一心想要救国救民的王凤阁直接拒绝了父母留给他的几百亩良田和几间商号,选择了后者。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于是遵从儿子的选择。

1925年,身怀绝技的王凤阁获东北军汤玉麟赏识,遂任命他为中尉武术教官。自此,王凤阁如愿走上革命之路。但令王凤阁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路比想象得更加艰难,仅仅维持两个年头,便暂时终止。

时逢乱世,军阀混战连绵不绝。王凤阁服从上级指示,带领队伍征讨各路军阀。起初,王凤阁的作战热情还很高,久而久之,他发现军中风气糜乱不堪,部分高级将领带头烧杀抢掠,除了残杀自己的同胞,一无是处。这与他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为此,他在这支军队身上看不到希望,于1927年辞官回家。

回家后,报国无门的他整日郁郁寡欢。父母以为儿子回心转意,便将部分产业交给他来打理。王凤阁拗不过父母,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商号管理事务。不料,他对做生意根本提不起兴趣。表面上,他在拨弄算盘,看着账簿。实际上却满心都在惦念如何重返革命。

一不留神就算错了账,致使几家商铺接连亏损。父母见儿子人虽然在家,心却没有回来。于是就劝他振作起来,早日实现报国理想。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下,王凤阁重燃斗志,安心在家等待时机。

没过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关东军,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国难当头,王凤阁认为自己不该独善其身,就此重出“江湖”。

之后,他动员深明大义的母亲,变卖了家中几十亩良田和几家商铺,获取的钱财皆被他用来购买枪支弹药和后备物资。待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在当地成立了“辽东民众义勇军”,被大家推举为司令。

从此以后,王凤阁这支军队始终都是日军的心腹大患。日本人称他们的存在为“癌”。1934年4月,王凤阁率领部队大举进攻临江七十二道河子。戍守在此的日本人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王凤阁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仅仅是枪支就被缴获数百支。

同年5月,王凤阁急匆匆地将队伍聚集起来,将士们不解,于是问道:“这么急着召集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是有敌人来了吗?”王凤阁笑了笑,大声对他们说道:“弟兄们,今天不打仗,是我要带你们去见一位大人物,天黑之前务必赶到目的地!”就这样,他带着200人出发,其余则留下来原地待命。

在王凤阁的带领下,一行人很快到达了约定地点。只见一个身穿黄色军装,头戴黄色军帽的军官正在路口迎接他们。王凤阁见此,连忙上前与之握手,并转身对将士们说道:“弟兄们,我给你们隆重介绍一下,这位就是鼎鼎有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说罢,队伍当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之后,杨靖宇邀请大家赴营中歇息,并拿出饭菜犒劳他们。自己则携王凤阁去参加独立师政治部会议。会上,大家根据近日以来的作战情况,对敌人的作战特点作出总结。会议从黄昏一直进行到次日凌晨。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一致同意联合作战。

待会议结束后,王凤阁一行人也该返回。杨靖宇特意备下好酒好菜为他们践行。临行前,还专门送给王凤阁几十袋白面和几十袋子鸡鸭鱼肉。

对于杨靖宇的盛情款待,王凤阁颇为感激,于是拿出2挺歪把子机枪,对杨靖宇说道:“兄弟我小门小户,不比将军财大气粗。这2挺枪是我前些日子从日军那里缴获的,还望你不要嫌弃。”杨靖宇欣然接过机枪,刚要开口答谢,却发现王凤阁早已带人离开。

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人的队伍一直相互配合。所谓兄弟联手,其利断金。王凤阁的队伍本就令敌军头疼,如今加上杨靖宇的援助,更是令敌军闻风丧胆。

期间,两位英雄率领部队先后攻克通化东江沿三分所、金丁二亩地、果松川空垒、十三道沟等,从而给予日军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可以说战绩十分显著。尽管日军恼羞成怒,几次出动兵力对其大肆搜捕,但两人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屡次脱险。

长时间的并肩作战,促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为此,杨靖宇曾在某个寒冬紧紧地握着王凤阁说道:“你我有着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把日寇打回东洋老家。可子弹不长眼,也许我们都无法等到胜利的那天,但只要活着,我们就要齐心协力打鬼子。”不料,一语成谶,王凤阁很快大难临头。

1936年,贼心不死的日伪军再次向王凤阁的抗日队伍发起猛烈进攻,企图一雪前耻。眼看着敌军一步一步地靠近营地,王凤阁本想积极迎战。但碍于敌军人数太多,就算是强攻恐怕也很难突围出。被逼无奈,他只好将队伍化整为零,命他们分散开来,埋伏在周围保存体力。

他则带着妻子和年仅5岁的儿子穿梭在冰天雪地当中,从清晨奔波到深夜,粮食和水也所剩不多。最终,一家三口因为体力不支,只能暂时藏身于孤砬子沟。伴随着“咕噜噜”的声响,王凤阁意识到,住处有了,儿子的肚子还空着。心疼儿子的他赶快出门寻找吃的。经过一番苦苦寻觅之后,他终于在村里找到了一块风干的腊肉。

然而,就在他欢欢喜喜地准备为儿子烧饭时,伪军闻讯赶来。只见成群结队的伪军犹如狗皮膏药一般紧紧地跟在身后,直接将王凤阁逼上了老虎山。由于长年征战于山间丛林,王凤阁有着丰厚的作战经验,这可令日军一时没了头绪。

眼看着活捉王凤阁不成,日军便向当地的无辜百姓下手,企图利用他们,逼迫王凤阁现身。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枪响,一个个男男女女接二连三地倒在日本人的枪口下。一时间村里血流成河,王凤阁紧握拳头,还是没有出现。正在日军首领桥本为此大发雷霆时,有人提到前几天被他们抓获的俘虏,钟连长。

桥本顿时豁然开朗,命人对钟连严刑拷打,钟连受不了折磨,最终交代了王凤阁的行踪。就这样,在钟连的带路下,王凤阁被捕入狱。在监狱里,王凤阁宁死不屈。任凭敌军用尽酷刑,他还是不肯松口。

敌军见硬的不行,就请来邵本良劝降。面对邵本良开出的诱人条件,王凤阁不为所动。日本人软硬兼施后,忍无可忍,最终决定处死一家三口。

行刑当天,伤痕累累的王凤阁挺着腰板,步履矫健地走向刑场。接着就有了开头提到的一幕,王夫人担心儿子“小金子”害怕,却不想5岁的“小金子”在父母的教育下,早就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他根本不害怕。

眼看着父母二人接连倒下,“小金子”哭着喊着要爸爸妈妈,实在让人揪心。然而,丧心病狂的日本人根本不为所动,连开3枪,致使这个5岁的孩子当场身亡。可怜“小金子”还未看尽这个世界的繁华,就沦为日本人的枪下亡魂。

值得敬佩的是,虎父无犬子,“小金子”面对敌人的长枪,没有表现出一丝惧怕。而在革命年代,中国还有许多像王凤阁父子这样的爱国英雄。屠刀架在脖子上,他们也铮铮铁骨,誓死不做亡国奴。可想而知,一个拥有钢铁般坚硬脊梁的民族,又怎会灭亡?

英雄者,国之干。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戴安澜……无数英雄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适用主题:英雄,壮烈史诗

2.赵一曼对儿子的期盼

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下了对儿子的期盼:“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为国牺牲,期盼

1937年10月,在忻口会战正式开始的前一天,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给妻子剧纫秋写下了遗嘱:“倘吾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吾老母及教育子女,对于兄弟姐妹等亦要照拂,故余牺牲亦有荣。”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为国牺牲,嘱咐

被称为“当代佘太君”的英雄母亲邓玉芬,从小在苦难中长大,在抗日战争中,她不仅支持丈夫和五个儿子参军抗战,还把家里作为八路军和伤员的休息站,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八路军战士,为他们烧水做饭,缝衣喂药,人们都称她为“邓妈妈”。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

1941年8月,晋察冀军区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日军引向狼牙山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石头砸光的情形下,宁死不做日军俘虏,纵身跳下万丈悬崖,三人牺牲,两人身负重伤。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

【备注】更多素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高考作文

1938年10月上旬的一天夜里,东北抗联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8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英勇抗击,最后在弹尽被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毅然集体投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

7.舍身参加革命,巾帼不让须眉

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有一所以烈士命名的中学——辛锐中学,这里的学生学辛锐、唱辛锐、颂辛锐,经常以多种形式缅怀这位抗日女英雄。1941年11月,侵华日军出动5万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辛锐掩护战友突围,被包围,最后时刻,她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

8.廖海涛:奋战到最后一刻的抗日英雄

1941年11月27日深夜,日军集中3000余人,突袭新四军16旅驻地。16旅政委廖海涛率部对敌阻击,打退日军多次疯狂进攻。战斗从28日凌晨一直坚持到中午,毙伤日、伪军300多名。廖海涛身陷重围,腹部中弹,仍然手捂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2岁。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

追忆八路军击溃日军的黄土岭之战,作家魏巍曾这样写道:“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

适用主题:抗战精神,百炼成钢

10.浩然正气光照千秋

以树皮棉花果腹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劝降,凛然回答:“不必多说,开枪吧。”张自忠战斗到最后一刻,“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没有命令,死也不退”,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官兵血战到底,全部壮烈殉国……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他们的浩然正气光照千秋。

适用主题:英雄,爱国(报国),浩然正气

【备注】更多素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高考作文

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抗战童俘 不成对比的敌手

  文/何三畏 图/樊建川提供

  上世纪90年代,四川民间收藏家樊建川到日本去收集战时文物。樊建川一共在日本淘回了一千多本,包括日文版老画册《历史写真》、《支那事变写真》、《日支事变画册》、《北支事变画报》、《国际情报写真》等。这些照片大多是日本记者拍摄。尤其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拍摄的中国抗日战俘的图片。

  在整个抗战中,有多少中国战士成了侵略者的俘虏,战后没有清算,现在也没有人说得清。但大致清楚的是,日本侵略军几乎“不养俘虏”!

  抗日战俘的命运是非常独特而且不幸的。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抗日战俘也是民族英雄。

  但是,60年过去了,这些在抗日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几乎被湮没,他们的形象从来都是模糊的,或者说没有为抗战“正史”所正视。这是不公正的。正是由于传统观念,使他们被历史的烟尘遮盖了,使他们的命运没有被计入我们的抗战成本,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无名英雄”。现在,他们正在透过60年的历史逼视着我们。让我们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战斗地点:岳州,今湖南岳阳。

  战斗部队:日军,不详;国军,116师。

  战斗时间:昭和14年,民国28年,公元1939年。

  这场战斗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的一个细部。这场战役发生在1939年的9月至10月。日军出动了4个师团、2个支队及空军共10余万人,统帅冈村宁次。国军出动了15个军共20余万人,统帅薛岳。双方拉开架势鏖战两月,结果,敌损兵折将2万余人,我方也付出惨重代价,伤亡3万余人。此役,将扫荡的侵略军扫荡了回去,挫败了日军的战役企图。

  在8年抗战中,这是良好的战绩了,这张照片的确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的一个缩影。

  图片的背景是战场,战场上狼烟仍在弥漫,我、敌双方喘息方定。

  一个“凶神”率15个恶煞与这3位满脸稚气的少年搏杀,这3位小战士占据了画面中的有利地形,成了照片中的主角,这在日本记者拍摄的战俘图片中是少有的。

  我方布帽对敌方钢盔,我方粗布粮袋对敌方帆布行囊,我方细腿对敌方粗脚。敌方防毒面具、军用水壶、军用铁锹、望远镜等,我方没有对应物。

  图中16位全副武装的青壮日军队形随意,神情茫然,3位反缚双手的少年军人虽然落败,命运任由敌方发落,但直至此刻,他们仍列队与敌对峙。显示双方敌对情绪严重,气氛凝重。长相酷似“猪头小队长”的敌酋表情复杂,也许他在纳闷,厮杀半天,对手原来如此稚嫩。

  对手,对决,对峙,这是这张照片的3个关键词。

  3位少年的历史在日本记者手中的快门“卡嚓”一声之后就断裂了,我们不知道3位少年是否被杀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被杀害,但如果他们没有遇到战争,如果他们活着,今天该是80岁的老翁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战争牺牲的小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