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哪些人的待遇相当于古代皇帝皇后的待遇?

据《中国古代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改变了皇帝做皇帝的权利,确立了皇帝的右妻是皇后后妃的制度。从此,皇后成为封建王朝后宫的实际统治者。理论上,所有皇帝的妃子、后宫宫女、女官等。属于她的。在一些朝代,女王甚至有。

理论上是因为封建王朝尊重皇帝,皇帝的个人意愿甚至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因此,经常有一些妃子因为皇帝的宠爱而获得特殊的地位。虽然没有女王的名字,但他们实际上是女王。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比皇后还厉害的三位妃子!

第一名:孝仪纯女王魏佳氏

孝仪纯,的魏佳氏,女王是热播剧《延禧攻略》中女主角魏璎珞,的原型。她69年才在乾隆被封为女王,当时她已经去世29年了。她不是乾隆,皇帝的皇后,但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宠爱,她比皇后还要好!

魏佳氏于1727年出生在乾隆的一个涂料家庭。他的父亲魏清泰是一名内胎工人。在乾隆六年,魏佳氏通过内务部的选秀入宫,成为宫女。然而,她天生丽质。容貌出众,聪明伶俐,很快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爱,因此,在她入宫的第四年,乾隆皇帝封她为“陵妃”,位列三妻之首。《清史稿》显示,刚刚被封凌宓的魏佳氏,在地位上超越了其他两位资历深厚的嫔妃,实际上成为了三位妻子。

乾隆,十三年,魏佳氏升为贵妃,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跃升为贵妃,乾隆,三十年,他成为贵妃。这时,富察王后已经去世,新王后不受乾隆,的宠爱,所以魏佳氏实际上成了后宫的“第一姐姐”,当了几十年的王后。后宫的嫔妃、宫女、女官都很尊重贵妃的命令,皇后的存在感很弱!

乾隆,建国四十年,魏佳氏因病去世,享年49岁。乾隆皇帝非常痛苦,在挽联中被称为“兰宫"的领袖”。

在魏佳氏的一生中,虽然没有女王的名字,但有一个女王的现实。从乾隆, 21年开始,乾隆皇帝几乎只偏爱魏佳氏。她在十年内为乾隆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从30年升任乾隆贵妃,到40年乾隆病逝,乾隆后宫几乎是她的“一对一”。在此期间,魏佳氏皇帝生下了乾隆十五世皇帝,子永琰被乾隆皇帝秘密建立为储君

第二名:孝献的董鄂氏,女王

和孝仪纯,董鄂氏,女王一样,女王的头衔也是在她死后才被顺治帝追授的。她生前的最高头衔是黄贵妃。然而,由于顺治帝的宠爱,董鄂氏并没有皇后的名字,但却是一位皇后。

1639年出生于正白旗, 满洲,他的父亲艾硕是正白旗,的一名军官,他曾长期驻扎在江南。因此,董鄂氏从小在江南长大,在江南水土滋养,她像江南,的女人一样长大,文静温柔。因此,顺治帝从第一次见到董鄂氏就被她深深吸引了!

1656年,董鄂氏进宫,同年八月受封为贤妃,仅仅一月有余又晋升为皇贵妃,此等晋升速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魏佳氏从令妃晋升为皇贵妃足足用了十七年,董鄂氏却仅仅用了一个月,足以可见顺治帝有多么宠爱董鄂妃!

晋升为皇贵妃的同年,顺治帝还为董鄂氏举行了隆重的册妃典礼,甚至下令大赦天下,这实际上已经逾越了祖制,如果按照大清祖制,实际上就连册封皇后都没有大赦天下的殊荣,因此董鄂氏引起了孝庄的不满,孝庄认为她是红颜祸水,命令顺治疏远董鄂氏,不料向来对孝庄言听计从的顺治帝却在此事上极为执拗,宁愿与孝庄交恶也要独宠董鄂氏!

1657年,董鄂氏生下皇四子,顺治欢喜至极,再次大赦天下,不料这个孩子仅仅几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临终前嘱咐顺治葬礼一切从简,然而顺治却将其以皇后礼葬。

顺治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顺治在董鄂氏生前曾多次要立其为后,然而每次都因为孝庄的阻扰而未能成事,不过就算没有皇后尊号,董鄂氏在顺治的宠爱下也掌握着后宫实权,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皇后。

历朝历代宠冠六宫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谁也比不过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的宠妃万贞儿。

万贞儿就是后世所称的万贵妃,她本是罪臣之女,后被送入宫内伺候孙皇后,“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流落异邦,孙皇后命朱祁钰暂替皇帝并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储君,当时朱见深年仅两岁,孙皇后就派十九岁的万贞儿前去照料太子,这一照料就是十六年,这期间朱见深由于对万贞儿的依赖而产生了异样的感情。

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万贞儿为后,然而万贞儿出身过于低贱,年龄也比朱见深大十几岁,立后之事阻力重重,难以成事,朱见深便退而求其次,封万贞儿为皇贵妃,改立宗室之女吴氏为皇后。

虽然万贞儿没能成为皇后,但朱见深的一颗心都在她身上,根本不理会其他女人,吴皇后吃醋,下令杖责万贞儿,朱见深得知后勃然大怒,不顾一切的废黜吴皇后,改立王氏为皇后,新任的皇后深知朱见深心中只有万贞儿,对其处处忍让,甘愿做一个傀儡皇后,所以万贞儿实际上成为后宫领袖。

纵观中国古代史,后宫之中不是皇后却胜似皇后的嫔妃并不少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现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意愿和喜好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妃子只要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就能高人一等,甚至力压皇后!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清史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般看古装剧,或者是古代小说,大家大概都有了解到一个细节,就是古代女子出嫁,尤其是出身富贵的女子,都会在出嫁时候带走自己日夜相伴的丫鬟。因为不仅是熟悉的可以照顾起居的人,相当于我们如今所说的娘家人,总归会多几分信任。然而不管说丫鬟和主子再亲近。除了一些待遇,和其他的奴仆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却有这么一个女人,以丫鬟的身份随着主子进宫,整个人的地位却随之发生了大转变,这主要还是因为她的主人成为了太后,太后的仆人地位自然也不同凡响。连公主都对她十分尊敬,更别说后宫一众嫔妃了,甚至皇帝都为她打破惯例,苏麻喇姑就是这个古代最伟大的陪嫁女人。

在不少戏剧中,苏麻喇姑和康熙之间似乎有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但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完全是胡扯。从年龄上也能得到答案,她是孝庄的贴身女仆,比孝庄大一岁,和康熙之间的差距更是可想而知了,孝庄与皇太极结婚后,她依旧日夜常伴孝庄左右。事实上,皇太极后宫嫔妃众多,孝庄也不是皇太极心中最受宠的,自然不能每天都看到皇帝,心中的苦自然只能告诉身边的侍女了,皇后可以信任的也只能是她。

在皇太极死后,皇后的福临继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顺治,而孝庄也成为了太后。身为侍女的她本身极其聪慧,虽然出身蒙古族,但是很有才华,通晓蒙满文字。顺治英年早逝。年轻的康熙继承了王位。孝庄将康熙的教育也托付给了苏麻喇姑,因此她可以称得上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了。而在康熙的眼中,苏麻喇姑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向她学习,她不是仆人,而是值得他尊敬的长者。见到苏麻喇姑的人,不论是公主还是妃嫔,都十分尊敬,因为康熙她就是十分尊敬。

事实上苏麻喇姑还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其实古代皇家好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她从十几岁开始侍奉皇后,对她来说皇后就是她的亲人。一生未婚,最亲近的人就是孝庄。还有人说苏麻喇姑有一个不浴的习惯。在一年里只有是除夕夜的时候会用水擦拭身体,除此之外她全年也没有沐浴的习惯。孝庄死后,苏麻喇姑也失去了最亲近的人,心情也愈发沮丧。康熙因为担忧苏麻喇姑的身体,于是让她照看尹涛。

康熙四十四年,苏麻喇姑去世了,按照皇宫礼节,只能对她以宫女的身份下葬,顶多是特殊一些的宫女。但是康熙则是打破了这个下葬的习俗,认为要按照妃子的规格来安排苏麻喇姑的整个葬礼。此外,在她的葬礼那天,基本所有的皇子们都到场了,因为她在宫中的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其中受到她照看最多的皇子尹涛更是数日里为她守夜。要知道从古至今,又能有几个宫女,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呢?所以说苏麻喇姑真的可以说是古代最伟大的陪嫁女仆了。

在清朝皇宫内,实际上就好像一个大企业,皇帝是董事长,员工上至皇太后、皇后、嫔妃,下至太监、宫女、侍卫,皇宫内人数可达1万多人。

皇宫内有太后1名,皇后1名,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太监有5000人左右,宫女有3000人左右,皇宫侍卫有3000人左右,其他人员1000人左右。皇宫内要养活 这1万多的人,到底需要发多少“工资”呢?

一、要了解宫内人员的“工资”,咱们首先要知道清代的钱是什么?

清朝的主要流通货币有黄金、白银、铜钱,另外也有银元和银票,但后面2种只是在短期内出现的流通货币。

1、黄金并非是清代官方规定的货币,在日常生活中,也基本不作为货币在交易中使用。这是由于黄金数量实在有限,一般都是在有权有势的人之间流通,平民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挣不下一小块黄金,所有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看不到黄金的影子。

2、清朝的银子有非常多的样式。官府的银两大多类似于船。重量主要分50两和10两,还有碎银也可以流通。在当时,银子是社会主要的流通货币,不像黄金那么珍贵,但是远比铜钱值钱,而且一两银子能够买的东西太多了。

3、铜钱是属于最底层的消费货币,一般老百姓的交易,都是用铜钱来计算的。不过最为繁杂的是银铜比例。一般情况下,1两银子兑换1000文的铜钱,但是民间银价和铜钱比例一直在变动,各地价格也不同。您要是想兑换银子和铜钱的话,一定要多看当时的银价,几乎每月都有变动。

在清朝时期,朝廷征收赋税常常以白银为主,即使平民百姓流通最多的是铜钱,但白银却在清朝年间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在皇宫内吃皇粮的人员,工资也是按白银计算的。

二、那么清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在古代,随着朝代的变迁,白银的购买能力也是逐渐下降的。

在盛唐时期,一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约是2000元到4000元左右,到了之后的北宋时期,一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就只有1500元左右,明朝时期一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600到800元左右。

到了清朝时期,银子的购买能力就急剧下降了,一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元左右,这个估计方式还是比较保守的。

三、那清朝皇宫内的人,到底能挣多少钱呢?

清朝后宫级别,一共分为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太后的工资当然是最高的,黄金二十两,白银2000两。其余八级分别是:皇后年薪白银1000两,皇贵妃年薪白银800两,贵妃年薪白银600两,妃年薪白银300两,嫔年薪白银200两,贵人年薪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

这么大的年薪差距,也是后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主要原因。想想看,每上升一个级别,工资就翻了一番,谁会不动心呢!

按照一两白银估计等于300元人民币的话,清朝太后的年薪白银2000两,也就相当于60万元,再加上黄金20两,可以说年薪达到了100万元。而皇后年薪是一千两,就相当于有30万元的工资,这些还都不包括吃穿用,也就是说皇帝包了他们的衣食住行,每年还有这么多的工资。

到了贵人就是一个年薪的分水岭,贵人、常在、答应,她们一年的俸银分别是100两、50两和30两,她们的待遇和前面的级别有着很大的落差,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的清朝宫廷剧之中,都有着许多后宫争宠的桥段,因为这不单单是为了身份的尊贵,还意味着自己的工资水平,俨然就是一种职场竞争。

除了年薪之外,每年按级别还有一定量的锦缎、布匹、纱和毛皮等物,用来做日常的衣物、被褥等。不同级别的后妃,每天有定额的日用,比如皇太后每天会有一头猪的日用,另外还有羊、鸡、鸭、米、面、糖、油、醋、茶等等,还有定量的蜡烛,定量的炭火。

可以这么说,皇宫就好比是一个大公司,虽说皇宫内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可能丢了性命,但是对于招聘来的各位后妃,清朝皇帝提供的福利待遇还是相当不错,不仅包吃包住、提供佣人(宫女和太监),还有丰厚的年薪。如果能够得到皇帝临幸,生下皇子或者公主,那基本上这辈子就不用愁了,这就相当于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一辈子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了。

清朝的工资被称作俸禄,即俸银和禄米。清朝文武百官的工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按照清朝《户部则例》的记载,官员俸禄,无论满汉,一律按照品级发放,品级越低,俸禄待遇越低。

由于朝廷官员的工资普遍不高,面对日常开销,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官员的这笔俸禄,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家人,更包括衙门差役、奴仆、轿夫等人的费用,所以这也导致了官员贪污的现象。

朝廷为了让官员能够安心处理国家大家,清朝又设立了“养廉银”制度来弥补官员的薪资,这就是相当于现在得福利奖金。

养廉银的数额,大多可以达到规定俸禄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比如正一品文官的俸禄为180两,正一品武官的俸禄为605两,但是他们的养廉银却达到了16000两。这就是相当于现在得基本工资加奖金了。也就是说,如果靠基本工资的话,正一品官都得饿死。朝廷担心他们因此贪腐。所以,给了他们一大笔的养廉银。

清朝文官从一品到九品,俸禄标准如下:

清朝武官从一品到九品,俸禄标准如下:

如果俸禄加上养廉银,按照一两白银换算现在的300元,相当于七品知县年薪就有30万元,而朝廷正一品官员年薪,甚至达到了将近500万。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和宫中妃子比起来,朝廷官员的的薪水怎么会这么高,那是因为江山社稷是需要朝中文武百官,他们担负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安危,所以才有这么高的薪水,也不为过。

除此之外,清朝官员还可以享受到的住房福利待遇,住房待遇是不分京官、地方官。不同级别的官员,都有不同规格的住房分配。如果是一品官员,那么就可以享受到20间房子的规格待遇。如果是朝中大臣的话,那就是京城的大四合院,十分气派。而八、九品的官员,就是三间房的标准。

当清朝官员退休后就没有了养廉银,只有俸禄工资了。一般的官员,退休俸禄也会被削减一部分。但是四品以上的官员,还可以全额领到俸禄工资,并且可以选择自己一个儿子到国子监读书学习。你可不要小看这项福利待遇,因为国子监可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将来可以直接成为候选官员。

文武百官都是江山社稷的栋梁之才,所有朝廷在工资奖金待遇方面,做到了极致,好让他们能安心的为国牟策。

清朝时,太监的薪水按月计算,主要由月例、月米和恩加钱三部分构成,月例就是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月米就是每个月还要给点米,而恩加钱就类似于工龄工资,在宫内的时间越长给的也就越多。

在清朝,太监的最高官衔是,属于朝野中的正四品,但是有2名当红太监除外,李莲英做到了正二品官,崔玉贵做到了正三品官。

四品太监的月工资是8两银子,五品太监的月工资是7两银子,六品太监的月工资是5两银子,七品太监的月工资是4两银子,而八品太监的月工资是3两银子。这些都是钱比较多的太监。而普通太监的工资,根据他的资历,每个月差不多只有2两银子。每年年终,皇帝还会拨出几千两银子作太监们的年终奖,每人平均2两,相当于普通太监1个月工资。

如果按照300元换算,普通太监的月工资就相当于现在的600元,虽然不多,但是在包吃包住的情况下,这些钱都能攒下来,其实已经比平民老百姓过的很好了。

而太监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会有额外的灰色收入,皇上、妃子一但高兴了,就会赏赐身边的太监,少了就是几两银子,多了就是好几十两银子,这对于太监来说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是皇帝太后身边的当红太监,上至后宫中的妃子,下至前朝的官员,都愿意巴结他们,目的就是希望能帮着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这些人可都是腰缠万贯的,代表人物有小德张、李莲英、安德海等顶级大太监等。

清朝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宫女的等级,不过也是根据宫女所服侍的主子的等级和地位决定的,宫女所服侍的主子,等级和地位高,宫女在宫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也更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宫女的待遇是不如太监的,虽然说宫女和太监在后宫中都是下人,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一是因为太监经过净身,高工资也算是一种补偿,二是因为宫女只是服侍主子,而太监要干的活就多了,苦活累活都是太监去做。所以说太监的待遇要比宫女高。

在清朝时期,一般入宫一到五年的宫女,一年下来只能拿到三两的俸禄,五到十年的宫女会拿到五两的俸禄,而超过十年以上的宫女会拿到七两的俸禄,别看这些俸禄少,你要知道平民老百姓还在用着铜钱,能挣上皇家的银子,已经是难能可贵了。除了俸禄以外,还有宫中的赏赐,宫中的赏赐都是较为丰厚的,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总体来说清朝宫女的待遇还是十分不错的。

在宫中,宫女是一个最特别的职业,她们的地位虽然是丫鬟,但是他们有可能被皇帝看中,一旦被皇帝临幸,那将是翻身做主的时刻。比如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出身,她一步一步升级,经历了答应、常在、贵人,做到了妃子。

这可能是每一个宫女的梦想,但是她们要想“升职”确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能说有很小的几率。有人原地踏步了几十年,始终还是宫女。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就是大多数宫女的真实写照。

清朝时期的宫廷侍卫和皇帝亲军,统归“侍卫处”管辖,负责保护皇帝、守卫皇宫、稽查宫门;皇帝出巡时,负责随扈保驾、负责行宫的安全保卫工作。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保安的工作么,但是在清朝,这个侍卫可不是简单的武夫,他们都是有官职头衔的,是有品有级的!由于侍卫的俸禄属于编制,俸银、俸米的数目是与在朝的同品官员是相同的。

清朝侍卫处的“领侍卫内大臣”就是“侍卫处”的最高领导,属于武官,级别正一品。然后侍卫可以划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

这几种侍卫,级别不同,享受的待遇也不相同。其中,一等侍卫为正三品, 二等侍卫为正四品, 三等侍”为正五品,蓝翎侍卫为正六品。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前朝官员一样,都有俸禄和养廉银。

所以说,你在清宫电视剧中看到的皇宫侍卫,可不是普通人,他们最低都是正六品。虽说听起来像保安,其实官位确实不小。

皇宫还有这样的规定,侍卫到了30岁之后,就可以换工作了,也就是出宫当官去了。级别比原来级别高一级。也就是正六品的蓝翎侍卫做正五品的官,正三品的一等侍卫更不得了了,出去就是总兵,总督,巡抚。这升职不是一般的快,前途无量啊。

说到这里,也许对比还不是很明显,那我们再来看看平民老百姓的收入,一个平民工作一年,最多只能获得二两左右的银子,而宫中的宫女就算是工资最低的,刚进宫就有3两银子的工资,而且还包吃包住,甚至还有赏金。

而且按照当时的房价,十五两就可以买一栋很好的房子,当时的房子不比现代,如果非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应该相当于现在四五十平方的房子。

再拿一个例子看看,我们知道和珅是个贪官,都说他一个人富可敌国,这可不是谣言。

和珅被抄家后,发现了白银100万两,银元宝55600个,大银元宝500个,折合下来是6556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亿元。以前看电视不觉得和珅多有钱,现在再看是不是突然感觉和珅是真的很有钱了呢?

最后,既然大家都了解了清朝皇宫内人员的“工资”,那么现在有两个问题。

1、如果你生活在清朝,你会愿意进宫吗?选择什么职业?

2、你现在的工资水平,相当于皇宫内的什么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