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直隶长芦,是当代什么地方?

【摘要】:长芦巡盐御史的设立_明清天津盐业研究:1368~1840二、长芦巡盐御史的设立(一)概况长芦巡盐御史的始派时间较早。长芦巡盐御史常驻北京,每年出巡直隶、河南、山东盐务一次。(二)职掌及其演变长芦巡盐御史之职掌可分为盐业与非盐业两类。长芦巡盐御史设立之初在于盐务监管,其职掌主要为整肃盐法,厘剔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其次,巡盐御史的非盐业职掌主要为兼理河道。

长芦巡盐御史的设立_研究:1368~1840

二、长芦巡盐御史的设立

长芦巡盐御史的始派时间较早。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渤海之间素号盗薮,私贩蜂起而挠法”[38],私盐问题严重,遂遣御史巡盐,以“弹压之”[39]。但此非专设,仅为临时性派遣,巡毕即回。至间,或数岁一遣,并曾以巡河御史兼理[40]。正统元年(1436年)九月,命行在刑部右何文渊、行在户部左侍郎王佐、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与言提督两淮、长芦、两浙盐课,并派遣中官、御史随往[41]。次月,因长芦运司地方有兴贩私盐并影射夹带者,敕侍郎王佐带监察御史萧启往长芦、直沽等处巡督禁治,从宜措理[42]。三年,以各地盐法已清,召回上述巡盐内、外官员[43],并规定嗣后御史巡盐“依巡按例,岁更代以为常”[44],成为定制。,因巡抚山东大理寺右寺丞张骥上疏建议:“山东所属永利诸盐场以无御史抚视,盗贩者多,非批验所所能制。其地密迩长芦诸盐场,宜即以兼命巡盐长芦者”,遂令长芦巡盐御史兼理山东盐法[45]

长芦巡盐御史常驻北京,每年出巡直隶、河南、山东盐务一次。其衙署位于京师宣武门外,天津、沧州、山东皆设有行馆[46]

长芦巡盐御史之职掌可分为盐业与非盐业两类。

首先,盐业职掌方面。长芦巡盐御史设立之初在于盐务监管,其职掌主要为整肃盐法,厘剔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明中后期,其逐渐演变为都转运盐使司的上层管理机构,开始参与盐业具体的管理。

正统元年,朝廷颁给巡盐何文渊、王佐、朱与言等官员的敕文略曰:“近闻两淮、长芦、两浙盐运使司及各场盐课司官吏不遵成宪,肆志贪黩,纵容灶户私煎私货,及客商支给,掯勒百端。中间有名为巡捕而自兴贩者,有假托权贵而自烧煎者,有诈冒客引而沿途鬻卖者,甚至聚徒集船,排列,恣行凶恶者,究其情罪,悉不可容。今特命尔等与内臣前去各处,往来提督。”[47]可见,其时巡盐御史的主要职责为整饬盐法:一方面监督、约束相关官员,另一方面巡视、缉捕私盐。()

四年,因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运使邓仑(字惟玉,湖南常德人,永乐二十二年进士)上言指出:巡盐“御史不宜侵越”,遂命其“专巡私贩,并纠察奸弊,毋得催课”[48]。由此证实了巡盐御史的职掌起初仅在于监督盐业官员、巡察私盐,并不涉及具体的盐务管理,但同时也反映了巡盐御史与都转运盐使司运使之间的权力冲突,预示了巡盐御史职能转化的趋势。

明代中期以后,巡盐御史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开始介入盐务管理。盐区事务虽仍由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总领,但“谨受巡盐御史之政令而申励焉”[49]。其转变原因当主要源于政府政策的变化。自隆庆初,运使一职“始罢大臣不遣,归重巡盐御史及盐法道,于是运使之权日轻,体日削”[50];加之当时很多官员对运使一职存在偏见,“有明一代,恒以是为秽淖地”[51],因此“贤者不乐就,就者率卑,取充额而已”[52],任是官者多“胄子、乙科(即监生、举人——笔者注)”[53]。于是运使势渐衰微,巡盐御史开始承载其部分职能。

其次,巡盐御史的非盐业职掌主要为兼理河道。如正统三年,令长芦巡盐御史兼理济宁迤北抵张家湾一带河渠[54];天顺二年(1458年),令其兼管北直隶河道[55];成化八年(1472年),复令带管通州直抵济宁州一带河道,并提督所属军卫有司,时加疏浚修筑,禁治豪强,革除奸弊,及督收钱钞、点视驿站、缉捕盗贼、盘检马船等项[56]

长芦巡盐御史兼管河道事务的原因盖有三点:第一,朝廷为节省开支,令相关官员一官兼两务,如据《典故纪闻》记载:“旧制:岁遣御史二员于长芦、两淮巡盐,又遣御史分巡南北河道,有司供费不给。给事中李瓒以为言,都察院遂请罢巡河御史二员,令巡盐御史兼之”[57];第二,由于“兴而后盐利可通,水利淤塞而盐利无从出之地”[58],故令巡盐御史兼管河务,以疏通河道,确保盐船顺利通行,保障盐业转运;第三,巡盐御史兼理河道,便于巡查水上来往船只与人员,从而防范、截获私盐。

巡盐御史外,明政府又曾多次于盐法极为败坏时派出部、院大臣,清理和整顿盐法。如正统十四年(1449年),令耿九畴(字禹范,河南卢氏县人,永乐二十二年进士)以右副都御史整理两淮、长芦盐法;三十九年(1560年),鄢懋卿(字景修,江西丰城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以副都御使两淮、两浙、长芦、山东四运司[59]。据史志资料统计,正统三年后,巡盐部院先后共派出九次。

由于巡盐部院与巡盐御史均为“巡盐”,故而一些记载将二者混同,如()《畿辅通志》。其实,二者仍存在一定差异。如:第一,巡盐御史多为专区专派,而巡盐部院多为一人巡数区;第二,巡盐部院所派官员级别较高,职权较大。关于其职权,以正德二年(1507年)朝廷所颁敕文为例。其敕文略曰:“公同巡盐御史,督同都、布、按三司,并运司、府州卫官员,查照旧制及近年节次奏行事例,将彼处盐法逐一整理。询访民瘼,禁革奸弊,抚恤小灶,锄治豪强,缉捕私贩,严谨称掣,查盘递年盐课,追究侵欺亏折,势要占中奏讨者照旧裁革,商人见在守支者依期拨给,其一应公差人员假托名目,夹带私贩者依法盘诘参究,私盐入官”,并且“各该司、府、州、卫官员勤能干济,事有成效者,具奏旌擢;怠惰旷职,推奸避事者,指实参”。此外仍开注:如有敕文内并未涉及,但“利所当兴,弊所当革”者,悉听其“便宜从事”,如实属“事体重大者”,方“具奏定夺”[60];第三,巡盐御史为常设定制,而巡盐部院为临时派遣。

时,部分官员对巡盐部院的派出心存异议,奏请不宜同时差遣两巡盐,但均未被政府采纳。如正德元年,监察御史秦昂疏言:“既差巡盐部院,请暂停差派巡盐御史,已差者召还,庶事无掣肘”[61]。而户部则认为:“大臣清理乃一时权宜,而禁奸革弊则御史专职也。况近者织造中官奏带长芦引盐,越境货卖,夹带私贩,其弊实多,非御史严加防范人益无惧。巡盐之差宜如旧,但行令同心协力,以清宿弊。”[62]又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一月,户科都给事中郭鋆等疏奏:“遣清理盐法大臣无益,宜令各巡盐御史、抚按盐法兴革事宜。”[63]然而,嘉靖三十九年仍派出部院巡盐。直至隆庆二年(1568年),副都御使庞尚鹏总理两淮、长芦、山东三运司后,再无“特遣大臣之事”[64]

核心提示:清朝的九位最高级封疆大臣是哪些官职?清朝最高级的封疆大吏是总督。全国共有八大总督(不含清末设置的东三省总督)。“8大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湖/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

提督、巡抚、总督有什么区别。在,提督就是一省的军事最高长官,按职权范围又可以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相当于省军区的陆军司令和海军司令。而巡抚就是一省文事方面的最高长官,主管行政、司法和文教科举。

总督就厉害了,其职权范围就不是一个省了,总督可以管辖几个省,而且不论文武都在其职权范围内,提督、巡抚都对其负责,听其发号施令。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其一般管辖在一至三个省之间。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总督的直接下属便是执掌一个省的巡抚。总督举足轻重,入则为朝廷显官,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故时人称文帅第一重任。清初总督额数及辖区并不固定,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全国设有八个总督: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光绪三十二年,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称东三省总督。此外明清时还专门设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初期总督数和辖区并不固定,直到乾隆以后才形成定制。因此,虽然后来又设置了“9大总督”和“11大总督”,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8大总督”才是唯一的定制、常制。

只有九位这样的极品封疆大吏,他们分别是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其中,直隶总督是九大总督之首,相当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军事、行政、文教等等他都可以管。由于当时满廷排挤汉臣,除非建有不世奇功,否则汉臣是不可能能升到这样的官职的。比如,洪秀全、张洛行被灭之后,曾国藩被升为直隶总督、江苏巡抚李鸿章被升为两江总督、浙江巡抚左宗棠被升为闽浙总督。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管辖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等地域,拱卫京畿。直隶总督驻地为省府保定,至今,保定直隶总督署仍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省级衙署。

在大清“8大总督”里,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在“8大总督”里地位最高。一般而言,直隶总督多为朝中重臣,方观承、李卫、刘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担任过直隶总督。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年之久。

顺治五年,直隶、山东、河南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称为直隶大名府。顺治十八年,各省设总督,直隶便有了单独一省的总督,从此总督府设于今河北大名县(今邯郸市大名县)。雍正八年总督署迁驻保定,直至清朝灭亡,保定至今保存有完整的直隶总督署建筑。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东三省总督几乎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地位却比直隶总督还高?

1907年,增设了东三省总督,后者一设立便成为了“九大总督”当中地位最高的总督,从而取代直隶总督成为了“疆臣之首”。

那么,东三省总督一共有几任?第一任和最后一任又分别是谁呢?

前身为康熙元年所置的奉天将军。

光绪二年,加总督、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并且兼任奉天兵、刑二部尚书及奉天府尹。

光绪三十二年,东北改制,三个将军辖区改建为行省,改奉天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并加授钦差大臣的头衔,驻地分别为三省的省会。

宣统二年,兼任奉天巡抚。

东三省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总管奉天(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

从1907年4月20日(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设立,到1912年2月12日因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东三省总督存在的时间不足5年,共经历了3任总督。

其中,第一任总督徐世昌任期为1907年6月12日至1909年2月8日,第二任总督锡良任期为1909年2月8日至1911年4月20日,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任期为1911年4月20日至1912年2月12日。

1.第一任总督徐世昌 民国大总统

1907年4月20日,清廷正式诏令设立东三省总督,同年6月12日,徐世昌正式上任。

很多人对徐世昌()有印象,知道他是袁世凯的高参、是民国时期的“文治总统”,但是却不知道徐世昌也是的忠臣,不知道他在时期还曾经官至东三省总督。

徐世昌24岁中举人,31岁考上进士,之后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和编修(七品官)。在翰林院待了近10年,徐世昌的仕途一直没有起色,直到成为袁世凯幕僚,徐世昌的仕途才开始迎来转机。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期间,徐世昌跟随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狩(其实就是逃跑),一路上随行护驾。这一次,徐世昌终于受到了慈禧的关注。后来,加上张之洞和袁世凯两人的举荐,徐世昌顺利得到了清廷的重用。此后,仅仅3年时间,徐世昌便涉足的政务、财务、军务和学务,还担任了最后一次科举会试的阅卷大臣。

1905年,时年50岁的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署理兵部尚书。次年,清廷为了挽救其发祥地东三省,避免东三省完全沦为日俄殖民地,派载振、徐世昌奉命赴之发祥地——东三省全面考察,并提出解决方案。经两个多月的考察,徐世昌向清廷提出了长达10万字的《通筹东三省全局折》。这份奏折得到了清廷的认可,徐世昌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任东三省总督。

2.第二任总督锡良 满清大忠狗

1909年2月8日,原云贵总督锡良接替徐世昌成为第二任东三省总督。

锡良(),字清弼,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是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为官长达37年的晚清名臣。

锡良为官正直清廉、勤政务实,是晚清时期颇有政绩和杰出贡献的官员。正因为如此,锡良才得以从“八大总督”、“九大总督”中排名最末的云贵总督直接胜任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东三省总督,成为“疆臣之首”,直到宣统三年春(1911年4月20日)因病离职。

锡良是的大忠臣: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受命率部前往太原护驾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拒绝服药和治疗,直至1917年病逝,锡良都忠心耿耿、毫无异心。

只可惜,锡良一人之力早已无法独力支撑这座岌岌可危的“大厦”,只能眼睁睁在病榻之上看着这个偌大的王朝在一夜之间覆灭。

3.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 清史稿主编

1911年4月20日,曾担任盛京将军、四川总督的赵尔巽接替锡良成为第三任,也就是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

赵尔巽(),字公镶,末年汉军正蓝旗人,出生于奉天铁岭(今铁岭市)的官宦世家。

1874年,时年30岁的赵尔巽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编修,从此踏入仕途。之后,赵尔巽仕途畅通,先后担任了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要职。

1911年4月20日,赵尔巽接替锡良担任东三省最后一任总督,直至灭亡。1914年,赵尔巽受袁世凯之聘,担任清史馆总裁,潜心负责主编《清史稿》。

1927年,耗费了赵尔巽13年时间的《清史稿》终于编成定稿。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

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

<article>
<section>
&lt;h3&gt;【沧县志】是研究沧州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 赵元礼(1868年—1939年),字幼梅,号藏斋,近代诗人、书法家,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天津四位书法家分别是: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严修)&lt;/h3&gt; &lt;h3&gt;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
唐朝贞观元(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沧州置景城郡,治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静海县和河北省青县、泊头市以东,东光县及山东省宁津、乐陵、无棣等市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沧州。 北宋又改为景城郡,后废。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lt;/h3&gt;
&lt;h3&gt;  沧州旧城(清池)遗址在沧州市东南方向40华里的地方。 那里有全国最大的铁狮子,有驰名中外的开元寺。 有旧城墙的遗址,还有很多很多民间传说。&lt;/h3&gt; &lt;h3&gt; 沧州铁狮子是全国最大的铁狮子,位于沧州旧城(清池)。 铸造的年代和铸造师,皆铸造于狮身。按大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沧州铁狮子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子),肩负巨大莲花盆,莲花盆底部直径1米,上口直径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来。相传这是文殊菩萨佛像的莲座。狮身毛发呈波浪状或作卷曲状,披垂至颈部,胸前及臀部飘有束带,带端分垂于两肩及胯部。 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以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字,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具有书法、考古价值。
原传说沧州铁狮子总重量约40吨,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为29.30吨。据北京科技大学2001年4月的测量,沧州铁狮子现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重约32吨。&lt;/h3&gt; &lt;h3&gt; 看看这几段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旧城墙。&lt;/h3&gt;
&lt;h3&gt;  沧州(清池)旧城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是沧州市的母体,明初迁移长芦新城前的沧州治所所在地,也是历代比较有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取名狮子城、卧牛城。&lt;/h3&gt; &lt;h3&gt; 沧州古城的部分遗址正在恢复过程中,这就是开元寺的一部分。&lt;/h3&gt;
&lt;h3&gt; 这是沧州铁狮子的复制品。体积重量外形都和原来铁狮是一致的。&lt;/h3&gt; &lt;h3&gt;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lt;/h3&gt; &lt;h3&gt;  明永乐靖难之役,沧州城毁,州治迁至长芦(如今的沧州市区)。&lt;/h3&gt;
&lt;h3&gt;  公元1461年沧州知府贾忠主持修建沧州砖城,城周长8华里,城高8米多,计有垛口2166个。城池平面形状类似男子戴的头巾——幞头,故俗称“幞头城”。城有5门,分别是:南门(阜民门),位置在今清池大道和解放路交口;北门(拱极门),位置在今清池大道和维明路交口南面;东门(镇海门),位于今建设大街与东风路交口西面;西门(望瀛门),位于今新华路与水月寺大街交口;西南门(迎薰门,俗称小南门),位于今第一百货商场(俗称小南门商场)西门西面。&lt;/h3&gt;
&lt;h3&gt;  繁忙的沧州古运河码头。(码头位于现在解放桥北150米远的东岸边。)&lt;/h3&gt; &lt;h3&gt;  民国前运河上并没有桥,行人需摆渡过河。 每天凌晨,贩买青菜鱼虾的商贩在菜市口摆渡过河。菜市口的饭店、货栈、客店一应俱全,成为非常繁忙热闹的渡口。&lt;/h3&gt; &lt;h3&gt; 鼓楼始建于明代光宗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间 ,正名“闻远楼”,清代光绪年间重修。 迄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一九五七年拆毁。 沧州鼓楼其实有钟无鼓,实在是钟楼! 小时候我看到就放在当时的新华路邮局门旁大铁钟。钟体大约有一米七高左右,直径大约两个成年人手拉手合围吧。&lt;/h3&gt;
&lt;h3&gt;  沧州府衙。原址今新华路北侧鸿信宾馆。&lt;/h3&gt; &lt;h3&gt;  几百年前精工雕琢的石牌坊解放后已拆除。(原来的位置是现在的新华路与马场道交口)&lt;/h3&gt; &lt;h3&gt; 上世纪50-70年代沧州最繁华的地段当属城隍庙区域,城隍庙位于顺城街的西头,现在的小南门商场北门对过,坐北朝南长方形的古建筑群落。
据记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初期,弘治十七年(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沧州知县马奎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中山市场,1957年改建为沧州市人民剧院。 城隍庙正门朝南是两个并排雕梁画栋的大红门,门前有两座石狮子(据说后来搬到人民公园内原动物园门口),进门往北走是两条并列的商业巷道,青砖铺路非常干净整洁。中间商铺东西双向开门营业,沿街都是商店铺户。
从南门进入迎面是一幢二层木结构小楼。这里是平民百姓文化娱乐场所,唱歌的,唱戏的业余爱好者在这里一展风采。 两条并列的商业巷道上有布衣铺、药铺、鞋帽店、干鲜货铺、熟肉铺、包子铺、馅饼铺、杂货铺、五金店、修表店、首饰店(珠宝玉器)、镶牙馆、照相馆、书店、理发店、曲艺馆(说书馆)、卖膏药的、租卖小人书的、修理拉锁手电筒的、拉洋片的(西洋镜)……。
我印象很深的是曲艺社(说书馆),那里有于大龙、张起信、冯金秀、贾德祥(司弦)等老艺人精彩的表演。 还有卖膏药的很特别,倒挂着一只鲜活的王八。据说是用真王八熬的膏药。 城隍庙最北端就是供奉城隍爷的三层大殿(解放以后在原址上建成人民剧院)。
据老人们讲,正殿中前后有两尊城隍神像,后面一尊是泥塑的,前面一尊是木制的。木制的城隍神像身穿丝绸面料的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按动它腿上的机关,他就可以站起来,两手也能动,两眼也能转。&lt;/h3&gt; &lt;h3&gt;  沧州的老人们常说的挤小南门,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拆下来的 迎薰门(俗称小南门)的
大木门就放在鸡市街东头的车棚子旁边儿(煤点对面),高约3米,单扇阔约2米,厚度大约8~10厘米,门的下部有很多铁制门钉。&lt;/h3&gt; &lt;h3&gt;  城隍庙西面的蔡公祠。&lt;br&gt;&lt;/h3&gt; &lt;h3&gt; 始建于民初的正泰茶庄,品味纯正,货真价实,在沧州名气很大。
正泰茶庄是天津两大巨富之一的穆雪芹,即天津“老字号”正兴德茶庄的财东,于1914年在此开设的一座分号,当年知名书法家朱佩兰书写的“松萝”、“珠兰”、“红梅”、“正泰茶庄”十个镏金大字,镶嵌在临街门脸的上方。 整个建筑卧砖到顶、磨砖对缝,实在是太漂亮了。&lt;/h3&gt;
&lt;h3&gt;  流经市区的大运河1937年才有了第一座桥,原为木桥,名朝日桥。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军桥。1947年6月15日,沧城解放后,改名解放桥。1975年,改建为双曲单孔拱形钢筋水泥预制大桥&lt;/h3&gt;
&lt;h3&gt;&lt;br&gt;  1898年,由英国人路博施(罗伯茨)全家捐款在沧州市运河区南关口运河西(今沧州市委路南沧州中心医院二门诊一带)购地40亩建立了医院。医院于1899年建成,当时名为沧州施医院。 1920年英国医生梅介夫来沧州施医院主持工作,为纪念路博施全家带头捐款修建医院,医院名称改为“沧州博施医院”。
1952年11月26日博施医院由政府接收,改名为沧县人民博施医院,1954年6月改名为沧县专区第二医院,1956年11月16日与1948年建立的大众医院合并成为沧县专区医院住院部,1958年8月1日迁入现在的沧州市中心医院。&lt;/h3&gt;
&lt;h3&gt;  沧州博施医院建筑非常坚固,上世纪70年代拆除时是很困难的,现仅剩下这座上红下青的小楼,青砖部分仍是原建筑基础。&lt;/h3&gt; &lt;h3&gt;  还有这个小牌牌,可以证明原来这里就是博施医院的洋楼旧址。&lt;/h3&gt; &lt;h3&gt;  民国时期的市区街景。估计应该是老十字街向南的方向。&lt;/h3&gt;
&lt;h3&gt;  传承了几百年的锔活手艺,如今实在找不到老图片和文字介绍,只能播放现场录像再现这门手艺。&lt;/h3&gt; &lt;h3&gt; 津浦铁路为今京沪铁路组成部分,是清政府向英德借钱修建,始建于1908年,1912年全线通车。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江苏浦口,全长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公里,设站85个,沧州站为英德式建筑。&lt;/h3&gt;
&lt;h3&gt;  沧州最早的民办面粉厂1921年由沧州人徐锦堂倡议并组织与盐山雅庄(今黄骅市羊二庄)人王泽臣、沧县捷地人张良模(天津福星面粉厂总经理,有北方“面粉大王”之称)共同出资5万银元选址在南川楼,确定三面临水、便于水路运输的菜园地作为厂址。  经过三年建设,面粉厂于1924年竣工投产,名号为“富利育记面粉公司”。王泽臣任董事长,徐锦堂任经理,被民国22年编撰的《沧县志》誉为“购置伟大机器,创立新事业者”。  公司初期建有五层砖木结构制粉大楼、动力车间、仓库、一个四合院办公室、两个四合院工人宿舍。还自备七千瓦发电机一台,供车间照明使用,沧州开始有了电灯。公司利用沧州周边区域生产的小麦进行面粉加工,所生产的“绿明珠牌”面粉畅销天津、东北等地。&lt;/h3&gt;
&lt;h3&gt; 沧州水月寺,始建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期间各朝各代多次修复重建,清光绪二十一年,僧性真(恒修)断腕募化三年修葺水月寺,被沧州人誉为“一文和尚”。据民国二十二年《沧州志》记载,“琳宫梵宇焕然一新”,其势宏伟壮观,占地约5000多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水月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于一旦。
历史上,沧州市水月寺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是京、津、冀、鲁的文化活动中心,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美誉。水月寺古刹虽然不存,但其文化成就,人文景观,民族之魂犹存,至今深深印在广大民众心中。&lt;/h3&gt; &lt;h3&gt;这是民国20年6月(1931年)水月寺古刹的原始照片。&lt;/h3&gt;
&lt;h3&gt;  可以预料,不管人们怎样努力,全国独一无二的水月寺是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啦! 真的可惜呀!实在太可惜了。&lt;/h3&gt; &lt;h3&gt;&lt;br&gt;  水月寺是以前沧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观灯桥东西,后周广顺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
明正统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沧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吾邑之冠。” 据说,因清同治年间运河发大水,在盐场附近决口,洪水从寺庙越过,故以谐音更名为水月寺。当时仅是一小庙,香火不盛,寺内方丈性然,为重修并扩大庙宇,曾断手化缘以表诚心。
经过五、六年时间,他在市内各商家铺户和周围各乡村大户人家,化得一笔巨资,同时得到驻防沧州的统领范天贵及梅东益等的大力支持,开始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壮观,气势更加宏伟。
整个水月寺有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为三进院落,均有东西配殿。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山门门匾水月寺三个唐隶大字,为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他本一介武夫,为附庸风雅,他从重修庙宇之日起,便悉心习书练字,等三年后,寺庙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挥笔练就。 前殿内两侧有泥塑的头抵屋顶的身躯魁伟、横眉怒目、叱咤风云的哼哈二将,高约两丈,十分威严。次殿当中有相背而塑前后可观的两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再是着盔披甲,手执紫金降魔杵的韦陀(即护法神、类闹天宫中的二郎神杨戬)。两侧还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约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剑、有的弹琵琶。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过直通大雄宝殿。此殿高达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阶可见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约五丈的千斤大鼎。殿内正中有三尊赤金镀身的大佛,为南海观音、西天如来、释迦牟尼之坐象,高约一丈六尺,面前三张供桌有香炉、蜡千、佛罄之类,大殿两侧有降龙、伏虎、长眉、长臂、醉、睡等十八罗汉,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东西北三面墙壁有立体悬空泥塑和壁画,据说是由两位著名民间艺人,一是沧县杜林刘环师傅,一是青县西程村马黑师傅,各自承包打对作,竟相献艺,雕塑彩绘而成。 其内容是反映西天如来佛,从诞生、成长出家,并率几百名弟子传经的过程。但见烟云缥渺、海岛仙山、奇峰古洞,流云飞瀑,宛若神话仙境。
东西两侧还有香龄温席、王祥卧鱼、丁香割肉等24孝民间传说故事。并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种装饰图案,可谓是妙手奇塑,巧夺天工,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殿内有一精致铜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艺绝伦。&lt;/h3&gt;
&lt;h3&gt;  沧州市清真北大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区解放中路回民聚居区的中心,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真寺、济宁清真寺齐名。&lt;/h3&gt; &lt;h3&gt; 沧州北大寺始建于明朝建文末年(1420年),主建人是原北大寺主教阿訇吴学孟的十六世掌教祖先吴氏。因吴家当时的一位
亲戚在宫廷任“东丝”,宫廷曾拨地做资金,加上沧州回族居民慷慨相助而成。全寺占地面积共12亩。其中:大殿有九九八十一间,面积有120O多平方米,南讲堂13间,水房子7大间,对厅3间。其建筑面积和规模是华北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北大寺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占地面积为1350平方米。寺大门坐东面北。院内垂槐越檐,绿枝环布。礼拜大殿庄严宏伟,
由前中后三殿和古棚连绵组成一个整体。每层殿为一个顶,顶上有“五脊六兽”,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后窑池有三亭,中间高,两边低,为驼峰 式,又似笔架,属文式木制结构,别具一格。许多伊斯兰教国家的朋友都曾慕名前来参观、礼拜。
清真北大寺在全国回族中享有盛名,主要原因是历史悠久,建筑面积大,气势雄伟壮观。该寺大殿由前、中、后三殿和卷棚组成,纵横看去如笔架,三殿连绵起伏,也似笔架,其挑脊平而不卷,因此称为文式。其次,北大寺的历任阿訇多是有“尔林”的人。大寺招收“海里几”不分省界,不分教礼,校规严格,沧州本地念经的人也多。北大寺声誉在外,不少的人不远千里来此求学,陕、甘、华北、内蒙古一带的阿訇多是在沧州北大寺学成挂幛。寺有教民约7000户,30000人,均为回族。
尊行伊黑瓦尼教礼。&lt;/h3&gt; &lt;h3&gt; 镖不喊沧州即:镖不喊沧。镖行规矩。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沧州镖局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镖局走镖有三种方式,一是威武镖,二是仁义镖,三是偷镖。
威武镖是在行李上长插一杆大纛旗,旗上写明镖师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动的,上面安了轱辘。走镖时将镖旗拉至顶上,叫做拉贯顶旗,锣声打起长槌:“哐!哐!”镖手们或亮起噪门喊号子,或者喊出本镖局江湖名号,这叫亮镖威。  走仁义镖,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长槌锣、五星锣或七星锣。
如果某个关卡厉害,不让队伍经过,又斗不赢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声,马摘铃,车轱辘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过去,这便是偷镖。  走南闯北的镖车,到了沧州时,都会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为什么独在沧州不可喊镖呢?《武术汇宗》言:“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多也”。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当时河北沧州为武术之乡,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界的尊重,所以一进入沧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镖。
&lt;h3&gt;  佟忠义(1878~1963年),字良臣,男,满族,武术名家,河北省沧县人。祖上为满清皇族(正白旗),原世居后辽潘。始祖燕青觉罗佟国荣随清入关,定居沧州,开设武馆授徒,兼理正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武术及医术皆名闻遐迩。,6岁习武,后在清宫禁卫军任武术教官,曾在奉天、沧洲开设镖局。&lt;/h3&gt; &lt;h3&gt;
王子平:()沧州市义和街人,回族,字永安,武术名家,伤科医生。
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擅长查拳与太极,绰号神力千斤王,力能扛鼎,被江湖武林人士赞誉为“神力千斤王”,尤其精于武术弹腿,民国时代在北平曾经打擂击败过多位外国来华大力士和日本浪人。1949年之后,王子平成为中国武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武术协会的副主席,晚年定居上海,从事武术教育与中医研究工作,是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lt;/h3&gt;
&lt;h3&gt;  霍元甲(1868—1910),字俊卿,祖籍沧州东光安乐屯,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霍 元甲融合各家之长,自创“迷踪拳”,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霍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 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并在比武中不战而胜,后霍元甲及其弟子大胜日本武士。1910 年 6 月, 霍元甲在上海成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体育团体——精武体操会 (精武体育会前身) 。&lt;/h3&gt;
&lt;h3&gt;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其回汉武术共存。 2006年沧州武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lt;/h3&gt; &lt;h3&gt;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城沧州的本来面貌,作者用了几年的时间考证这些资料,其目的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比较完整的、能交代过去的历史资料。&lt;/h3&gt;
&lt;h3&gt;  谢谢您的赏读和支持,朋友们再见! 您还可以从百度(沧州运河人家)、微信、微博(运河人家5871)赏读我的作品。&lt;/h3&gt; &lt;h3&gt;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沧州市博物馆、沧州市图书馆、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在此一并鸣谢!&lt;/h3&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朝省级长官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