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兵力少的原因都有哪些?

在人类战争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参战各方的装备、训练、基本战术和指挥艺术等差异巨大,同时落后的军事制度又使得士兵的凝聚力很差,一旦战场态势处于某种劣势,可能给士兵精神上带来强烈摧折,即使是兵力占优,也可能一哄而散。因此,“以少胜多”,击败数倍于己敌军的战例比比皆是,并且为人津津乐道,甚至被一些文盲宣称“以多胜少不算本事,以少胜多才牛”。

例如说,中国古代,有商末周初的牧野之战(5万胜17万);有春秋末期孙武、伍子胥伐楚之战(3万胜10万);有楚汉时的彭城之战(3万胜56万)、井陉之战(三四万胜十余万);有两汉之间的昆阳之战(一万多胜40万);有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三四万胜十万)、赤壁之战(五万胜二十万);有东晋的淝水之战(20万胜100万)等等。至于说,官兵镇压农民军或者少数民族骑兵击败散乱的中原步兵,例子就更多了。

而外国古代,则有希波战争的马拉松之战(1.1万胜2.5万)、亚历山大东征的高加米拉之战(4万胜30万)、布匿战争的坎尼之战(5万胜9万)、英法百年战争的克雷西战役(1万胜4万)等。

然而,进入近代之后,随着信息的发达,相邻地区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组织编制和各种技能方面达到某种协调性,于是过去那种质的差异消除了。同时,由于信息发达,纯粹依靠突袭、奇谋之类手段,来抵消人数优势,只在小范围的战场有效,在战略角度已经很难再奏效。于是,以少胜多变得越来越艰难——当然,并非说两军相逢,一定是人多的取胜。事实上,人数少的一方,依靠智谋、士气、勇敢、地形等战胜强敌依然有很多例子,只是说,这些例子中双方兵力差距很难像过去经典战役那么大了。五万人可能打败六万敌人,但要击败十万敌人基本不可能了。

例如,在18世纪欧洲最厉害的名将,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这位被拿破仑所称道的军事天才,一生打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1757年的洛斯巴赫战役和鲁腾战役。

其中,洛斯巴赫战役中年,腓特烈的兵力是2万多人,法德联军的兵力是4万多人,双方兵力差距大致为2:1。战争结果,普军大胜,毙伤和俘虏敌军8000,自损仅500。

而在鲁腾战役中,腓特烈则率领3万多人,对付奥地利军队7万多人,兵力差距大约也是2:1。最终普军用6000人的损失毙伤和俘虏奥军2万余人。

这两次战役,被《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评为“这是同拥有一倍或一倍以上兵力优势的敌人作战而取得胜利的绝无仅有的战例。”从那以后,在欧洲战场上,想要和一倍以上优势敌军作战,基本上就没有胜利希望了。

例如从18世纪末开始的法国大革命中,法国确实长期处以欧洲各国的围攻之下。但由于法国革命政府建立了新的征兵制度,广大民众热烈参军,因此战场上法军人数经常不比反法联军少多少,甚至有时还占据优势。

后来军神拿破仑横空出世,在10多年中成为欧洲霸主。拿破仑一生也打了不少经典战役,但这些战役多数并没有太悬殊的实力对比。

例如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的意大利战场上,拿破仑的军队约为四五万人,而对手奥地利不断采用添油战术,投入意大利的军队始终维持在6万左右,优势只有不到一点五倍。

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的马伦哥战役,拿破仑军队和对手奥地利军队都是三万余人,奥军略占优势。

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中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拿破仑的法军兵力为7.4万,而俄国和奥地利联军为8.6万,优势也不到百分之二十。

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的耶拿战役,普鲁士军队为11万左右,而拿破仑的主力就有9.6万,不远处还有贝尔纳多特和达武的4万多人,总兵力并不吃亏。此后在艾劳会战,拿破仑用4.5万对付俄普联军6.7万,敌人兵力优势尚未达到1.5倍,而拿破仑已经吃不住了。最终双方血战持平,各损失2万余人,实际上拿破仑是吃了亏的。

甚至到第五次反法同盟时的瓦格拉姆战役,拿破仑率领17万人渡河后,陷入奥军12万的伏击,经过一场血战,法军损失3万多人,奥军损失2万多人,双方战成平手。

此后在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德累斯顿战役,拿破仑以16万人对抗24万联军,就已经打得比较吃力,最后是因为联军保守,才使法军避免惨重损失。而在此后的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用18万人对抗30万联军,虽然使出浑身解数,毙伤联军5万多人,但自己也损失了3万多人,最终招架不住,阵线崩溃,3万人被俘,惨遭失败,并进而导致第一次退位。

而在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滑铁卢之战,拿破仑用7万人对付7万英军和6万普军(而且普军是在最后关头才赶到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军神拿破仑,他在面临2倍于己敌人的时候,其实也基本难以获胜,甚至打成平手都不容易。

所以,一些以近现代为背景的架空小说,主人公动不动开金手指,战胜数倍乃至十倍的敌军,实在太夸张了。

相对来说,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对这一点却把握得很好。银英中的战争,很少出现那种特别夸张的“以少胜多”。

这里面最为悬殊的一次是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大决战——第十一次伊谢尔伦回廊会战。这次会战中,前半段魔术师杨威利加上各种开挂的亚典波罗、费雪、梅尔卡兹等,用2万多艘军舰对抗有勇无谋的毕典菲尔特、法伦海特3万艘,兵力劣势不到1.5倍,最终取得歼敌1万多艘的胜利。此后杨用2万多艘对抗皇帝主力10万艘,经过惨烈的血战,最终杀伤帝国军2万多艘,自损1万余艘。而且,这一仗有回廊地势狭窄,同时背靠要塞的特殊情形在内。

剩下的战役中,虽然按照“太空舞台剧”的特点,获胜的一方往往在提督、参谋能力方面要领先,但同时兵力也都不至于太悬殊——一般而言,不超过1.5倍。

例如巴米利恩是杨1.6万多对莱的2.6万(而且其中缪拉的8000还是在主力崩盘后匆忙赶来的);莱因哈特虽然在数千艘量级对等兵力战斗中可以秒杀一般的平庸将领,但当其2万艘被4万敌舰三面包围时,也承认如果双方全面开战自己会吃亏,而紧急采用各个击破战术。铁壁缪拉是全宇宙防守最出色的提督,对他的评价是“即使遭遇1.5倍于己的敌军,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阵线”——可见,能在1.5倍敌军面前维持一段时间阵线,便已经是宇宙第一流的防御了。反过来也可以说明,银河英雄传说中,1.5倍优势的兵力造成的压迫力有多大。

整个银河英雄传说,正面击败1.5倍以上敌军的只有一次,就是帝国内战中吉尔菲艾斯击败李典亥姆侯爵的边境之战。那一次战役,宇宙第二名将吉尔菲艾斯用3万艘战力大破5万贵族联军,以少胜多的倍率达到了1.67倍——然而,贵族军是些什么货色,大家都清楚。而且在战前,田中还专门渲染了贵族军的混乱,连基本的舰艇编队都是一团糟糕。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银英传中作者不断强调的论据:数量上的优势才是决定性的。

当然,以上讨论的大前提是“相对接近的装备和作战体系”。当这两者相差甚大的时候,以少胜多还是很容易的。比如抗战时期,日军对我国军队,往往能以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兵力取得上风。美军在对伊拉克类似。不过,这种情况下,双方兵力上是以少胜多,“火力”上实际是以多胜少。这与前面所说的以少胜多还是有些差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破仑打仗为什么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