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

如果提起滑铁卢,很多人都会把失败与滑铁卢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某人失败时,就会说谁遭遇了一次滑铁卢。而滑铁卢本身也是战争史上一次决定了欧洲命运的战争,在这次战争里雄心勃勃复位登基的拿破仑,亲率大军和英军展开血战,但最终却因为棋差一招而兵败如山倒,他本人的政治命运也因这次失败而彻底终结。

拿破仑可谓是欧洲最享誉盛名的传奇将领,其一生可以说是同时代法国历史的缩影,以一己之力搅动了整个欧洲局势,但也是欧洲各国国王和贵族的眼中钉、肉中刺。突然崛起的崛起的拿破仑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困扰,拼尽一切也要将拿破仑击败。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胜利让他们成功的将拿破仑囚禁在厄尔巴岛上,似乎一切都已经风平浪静。奈何没多久,拿破仑就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厄尔巴岛,并在3月1日回到法国,无能路易十八没多久就被仓皇出逃,法国又一次落入了拿破仑之手,欧洲各国国王也被吓得魂不附体,急忙组建同盟围攻法国。

为什么这些国王这么怕拿破仑呢?欧洲的王室贵族其实大多都有血缘关系,不是亲戚就是姻亲,虽然说平时也有因利益冲突而爆发战争,但总体上还维持着一种贵族式体面。可法国大革命里砍了国王的脑袋,这就让欧洲王室贵族们胆寒,所以组织了反法同盟来扼杀法国大革命。而落魄贵族拿破仑加冕称帝那就更是让他们惊恐不已,如果拿破仑成功加冕称帝,那么各国内部是不是也要有这样的人呢?再加上拿破仑致力于一统欧洲,各国国王肯定是将拿破仑视为仇敌,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现在各国组织起第七次反法同盟,目的就是为了击败拿破仑,永远将其囚禁起来而组建的,他们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拿破仑。

这场战争在某个意义时也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拿破仑低下他高傲的头颅,选择和那些欧洲王室谈判求和,那么凭借着他自身强大的实力,在某个角度上是完全可以避免战争,并且在法国当他的国王。但是高傲的拿破仑不愿意对那些畏惧他的欧洲贵族们卑躬屈膝,宁愿选择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反法同盟。可以说,法国的安危和拿破仑本人的政治前途,都决定于这一场大战了。

英国名将惠灵顿在整个反法联军作为主帅之一,他一开始的战略部署只是想阻止拿破仑禁军,因为他实在害怕拿破仑包围了联军主力。惠灵顿这个人精于防御战,战术就是以攻代守,在当时的英国也被人称为“可战胜拿破仑的人”。1815年惠灵顿在查勒洛瓦到布鲁塞尔这段地方形成了铁桶阵一般的防御工事,他希望能凭借预设阵地和防守反击击败拿破仑,从而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现在看来他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情况果然恶化至此了,他必须在滑铁卢迎击拿破仑的大军。

情况是这样的,战争一开始,拿破仑就觉得凭借自己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强大的法军,击败联军主力并非是不可能的。乐观的拿破仑认为,这次他大概率会像之前几次对抗反法同盟一样取得胜利,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攻打比利时的联军主力。拿破仑的思维别说敌军了,就连他手下的将领都不一定能琢磨透彻,所以联军对于拿破仑如何出牌是一无所知,尤其是自大的布吕歇尔和普鲁士军队,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更是浑然不觉。

还不等布吕歇尔反应过来,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就已经直奔他而来。此时布吕歇尔还想和友军汇合,却不料拿破仑已经杀到眼前来了,无奈只能挥师迎战拿破仑。但布吕歇尔本人志大才疏,普鲁士军队又不是法军的对手,很快就在林尼战役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整个普鲁士军队玩起了“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开始雪崩式的溃退。他这一退不要紧,整个联军的战略都有崩溃的危险,唯一能挽回局面的就只有惠灵顿和他的英军了。

反法同盟是个联军,各国军队只能在战略上达成有限的配合,精密的战术配合那是很难的,至多能在战役上进行配合。现在普鲁士人惨败逃遁,英军直接就成了拿破仑的下一个打击目标。之前惠灵顿成功的率领英军避免了被法军歼灭于旷野之上,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英军主力。但此刻形势危急之下,惠灵顿是不认为自己能够和拿破仑决战于旷野,索性选择在滑铁卢排兵布阵,依托预设阵地迎击拿破仑。惠灵顿唯一的希望就是普鲁士军队能够摆脱追击,及时赶来增援于他,否则他必然失败。

而拿破仑这边也是自信过头,自认法军天下无敌,遂分兵三万追杀普鲁士军队的同时,自率大军在6月18日赶来和惠灵顿决战。此时英军已经摆开阵势,失去了先手机会的拿破仑决定派兵佯攻英军右翼,待惠灵顿调来英军的预备队增援右翼后,再重点攻击英军的中央战线。但因为拿破仑用人不明,他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打的实在不怎么样,佯攻愣是达成了添油战术,只能不断的投入部队去进攻。因此英军右翼始终稳如泰山,法军佯攻部队反倒是损失惨重,拿破仑未能如愿调来惠灵顿的预备队。

侧翼佯攻失败给后续作战带来了阴影,拿破仑只能抽调兵力猛攻英军中央战线,但英军都躲在小山包后面,加之地面都因为之前的降雨变成烂泥地,所以炮火未能杀伤多少英军。拿破仑派去进攻英军的是内伊,此人勇猛有余但指挥能力不足,打仗全靠一腔热血。在他的率领下法军总队一次次冲击英军的步兵方阵,但却都被英军的枪林弹雨击退,部队亦是损失惨重,根本无力突破英军战线。而此时的惊天噩耗是,法军骑兵巡逻队抓获了一名细作,此人身上的信件表明布吕歇尔已经率领普鲁士军队摆脱了追击,全力赶往滑铁卢,即将和惠灵顿会师。

此时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试图集中力量先攻破惠灵顿,然后再回军干掉布吕歇尔,为此他集中了大部分兵力给内伊用来攻击惠灵顿,仅仅调了部分部队防范普鲁士军队来攻。而内伊率领法军一而再再而三的冲击英军阵地,这种进攻效果极差不说,还把自己的骑兵送到了英军的炮火之下。可以说内伊用了除去自杀之外的所有办法来进攻,但惠灵顿的战线就是屹立不倒。战至下午7点,内伊在得到了最后的骑兵预备队之后才取得了有限的战果,可普鲁士军队也已经杀到,战场上满是法军和英军的尸体,而普鲁士军队正从侧翼切入法军战线。此刻,拿破仑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因为就连他的近卫军也已经失败了。

至此,滑铁卢战役的结局已定,拿破仑没有了任何希望科研,他所有的预备队都已经打空了。英军趁势发起了反击,普鲁士军队也在侧翼遥相呼应。法军就算再骁勇善战也无济于事,只能在联军冲击下四散奔逃,大军未能逃出生天者,若非被俘便已战死。拿破仑本人的政治命运和一切雄心壮志,都随着这场失败而宣告结束了。

1.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材料一:钱乘旦指出:归根结底,查理一世是违背了英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所谓的自由的传统,那么在开始的时候呢?所谓自由是指贵族对抗国王。可是后来呢?它逐步地就变成了整个国家反抗国王的暴政。在几百年的时间当中,王权和民权之间的这种斗争,是英国政治史发展的一个主线。那么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抗争之中,英国走出了中世纪,走进了现代世界。

材料二:1814年3月31日,第六次反法同盟经过残酷的战斗,拿下巴黎,中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骑兵队的护卫下,骑着从拿破仑手中缴获的战马入城,沙皇认为他是战争的胜利者,但普通俄国士兵并不这么想。他们在西欧穿行数千公里,看到了当地人的生活,这里没有农奴制,充满自由,许多人明白,回到俄国说是黑暗的农奴制和残酷的剥削,于是决定再也不回去,有关资料显示,当时俄军中逃跑者有40000多人,这一切在沙皇军队史上从未有过。

——摘编自《沙皇的“胜利”》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新政”重要内容之一是举办公共工程。总统雇用青年人组成平民保持队进行护林、防洪和其它市政工程……1935年,国家又成立工程计划署,统一计划,建筑公用房屋、新路、桥梁、新机场、下水道和公园、游戏场、水库、医院、校舍、运动场等。这项工作,在1938年,为380万工人提供了就业,约占失业人数的1/3。

——摘自初中《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法同盟一共多少个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