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怎样的人

不管影片本身如何,《黄金时代》显然是电影营销成功的范例。从民国热,电影一轮一轮的海报设计,到李樯的三年磨一剑及圈内的闺蜜团,汤唯和冯绍峰的入戏之深,《黄金时代》一次次地撩拨人的神经,终于修炼成如今“文艺中青年必看片”的境界。

点映过后,又一个宣传点诞生——罗大佑和林夕两位才子时隔十年再度联手,电影主题曲《只得一生》现身。

是在和此前林夕、王菲、张亚东联手的《爱不可及》(赵宝刚电影《触不可及》)较劲吗?即便他们不想,短时间内用明星效应为电影宣传推波助澜的两支主题曲难免被互相比较。很遗憾,比较的结果就是,它们都挺糟糕。

先说MV。据说《黄金时代》原片长达六个多小时,人物众多。如今被剪成公映版的三个多小时后,人物的空间自然压缩不少。如今落到MV上,就更考验剪辑的功力。很可惜,我们在MV里看到的只是几个拥抱,几滴落泪,几个大时代的背景,一闪而过的人物们,以及投入唱歌穿插其中的罗大佑。看完它,你只能知道剧中出现了多少人物,却完全不明白这个群像式的MV到底想表达什么。

剪辑的方式不是根据故事的逻辑来,而是很可笑地如很多国产电视剧片头一样把几个拥抱,几次哭泣,几个不同的抽烟场景剪在一起。如此,是想让人们知道不同的文人们也会做同样的事吗?

据不少看过电影的人反映,《黄金时代》亦是这个问题——只有群像式的人物脸谱,而缺乏内在的张力。

有很多微博大V说,听到歌曲的小样就已潸然泪下。林夕作词,罗大佑谱曲兼演唱,这原本是比林夕、王菲、张亚东的组合更让人期待的组合。据说林夕作词以前翻阅了很多文献资料,但是读完歌词你会发现,词里对的理解,和你我并没有差很多。

的确有“拈花”、“手”、“走到蓝天碧水深处”这样属于萧红的印记,亦有“哪怕痛或快,也留下一声咳嗽”的不落俗套之辞。然而整篇歌词,却仍然落入了俗套。什么“一个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此生不朽”,或者“总要昂然决定低头,或从容战斗”,都是泛泛而写所谓的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再如“来就来到人声喧哗,交响的洪流”,“流啊流,人生太短故事太长,你不要回眸”,也不过空洞地写就命运于人的身不由己。这些,可谓放之四海皆准,并没有哪一句能够细细勾勒出萧红的身影,或者一下戳中你的胸口。

《只得一生》的词写的可以说是任何人的一生,却未必是萧红的。

我也不了解萧红,但是她淳朴的天真,浓墨重彩的倔强,与生俱来的苍凉感,以及一生想念的阔大丰盛的东北家乡,在上海时期短暂的安逸生活对她的抚慰,都没有在这首泛泛而谈的歌词中显现出来。

至于罗大佑,只能说他最棒的地方从来都不是作曲,更不是唱歌。这首电影主题曲并未出现在影片中。对此,罗大佑是这样说的:“这个电影几乎没用到什么音乐,大概只有五六个地方出现过。整部电影完全在讲这些作家这些人的故事,就觉得很重的人味。”

的确,出于影片的需要,所以主题曲没有出现在影片中(但是,这还能叫主题曲吗?)。但是设想一下,如果电影放到一半,不打字幕地飘进罗大佑演唱的这首《只得一生》,观众们能从他含混的发音中听清他在唱什么吗?

这样写罗大佑和林夕,的确刻薄了一点。毕竟,用一首歌来唱一个人的一生,不管他/她是谁,都是一件太艰难的事。有时候,越想把一个人的一生完整概括,就越容易陷入空泛的陷阱。不知道同样野心勃勃希望通过一部电影描摹一整个时代文坛的《黄金时代》,是否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萧红品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