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词格有哪些

1.且行且歌“云”相伴,轻拾朝花伴潇湘。(团队成员介绍)

2.智慧研讨聚云端 春风话“语”润心田(课例分析视频)

3.深度交流悦分享 公益优课汇星光(名师点评,专业引领)

4.附:课例分析文稿

且行且歌“云”相伴,轻拾朝花心向暖

看山思水流,触景添新由。岁在己亥,暮冬之初,来自长沙各地的7位老师集于长沙市邹玲静小学名师工作室“且行且歌”团队。“行己知行义,相聚应相济。且行且歌携一程,轻拾朝花心向暖”便是团队名称——“且行且歌”最好的注解。依托统编教材,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是我们团队的理念;博学明辨,慎思笃行是我们团队的研修方式;凝心聚力,风雨无阻是我们团队前进动力。我们愿用真诚、热情温暖每一次相聚;用心珍藏每一站的风景,一起携手走向小学语文教学那更加灿烂的未来……

“且行且歌”团队成员介绍

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名师,中小学高级教师,长沙市首批卓越教师优秀骨干教师,附中星城第一小学主管教学副校长。曾参加人教社全国统编教科书优质课活动、市“星城杯”教师教学竞赛、市第三届教育IT节说课、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屡获一等奖。曾获评“长沙市小学语文教改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万境水岸小学语文教师,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曾获长沙市第三届“爱阅读·善表达”比赛文本解读及现场教学双料一等奖。多次获得雨花区教师素养大赛、生命化课堂教学大赛,“星城杯”雨花区初赛等赛事特等奖。平生两大乐事“读书”与“教书”,潜心教学,努力钻研,被评为雨花区“四优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

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语文教师,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曾在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全国研讨会上,荣获说课竞赛一等奖。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成绩突出,荣获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阅读与表达相结合,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在国家、省、市级荣获佳绩,撰写的论文也多次荣获省、市级一等奖。

宁乡市玉潭街道中心小学教师,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宁乡市优秀教师”、“宁乡市党史育人先进个人”、“长沙市优秀班主任”、“书香长沙” 第38届 “优秀阅读推广人”。宁乡市语文教学片段比武获一等奖,宁乡市道德与法治教学比武获二等奖,论文多次获市一等奖。所带班级曾被评为“宁乡市优秀动感中队”、“宁乡市优秀班级“、“长沙市优秀班集体”。

中学高级教师,长郡浏阳实验学校语文教师,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德育管理等工作多年,逐渐形成“立足生活,激趣引思,自主探究、互动生成”的教学风格。曾多次获得浏阳市课堂教学评优一等奖;撰写论文,案例二十多篇获省市级奖励;曾获评“长沙市首批卓越教师”“长沙市教研教改先进个人”“长沙市第十三届、十四届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实验学校语文教师,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学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教育教学中奉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理念,埋头实干,虚心学习,曾获“爱阅读·善表达”比赛一等奖。指导的学生作文在国家、省、市级屡获佳绩,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发表,多次荣获长沙市“资源共享先进个人。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硕士,中小学一级教师。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三年汇报特刊执行主编,学校“枫叶红了”读书会副会长。所带班级荣获全国少工委授予的“全国优秀动感中队”荣誉称号。曾获长沙市语文素养大赛市直片区赛指导老师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作文比赛也屡获殊荣。撰写论文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 积极参与省级课题的研究。曾被评为校“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科研先进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宣传工作者”。

智慧研讨聚云端 春风话“语”润心田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我们团队积极进行“云”研讨,携手共赴语文人的诗和远方。从“绘本故事”经典赏析,到“读经典名著的三层境界”;以“要素”统领,用“策略”随行;抓“实”字落地 ,看“效”出高度……每一次线上交流分享,都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众人不同角度谈解读,如星星之火,汇聚智慧燎原之势;各抒己见话统编,如絮絮春雨,滋润渴望交流的心。

以下是老师们的交流分享视频(温馨提示:文字稿附在最后)

杨歌:《读经典名著的三层境界》

李希:《相约云端 感恩馈赠》

梁贝:《“实”字落地,“效”出高度》

罗佩:《猜读、想读、比读,温度、梯度、深度》

邵静:《“要素”统领,“策略”随行》

张立:《烟波浩淼开境界 词格风致品钓情》

曾玲:《课堂里的格局》

深度交流悦分享 公益优课汇星光

在这个漫长特殊的假期,我们接受了疫情的考验,虽说疫情当前,但“停课不停研”,感恩工作室组织开展这样的在线交流活动,以特殊的方式聚拢我们,给我们搭建平台,资源共享,互促成长。

第四团队由杨歌、曾玲、罗佩、邵静、李希、梁贝、张立七位老师组成,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我们团队的线上云研讨情况进行小结:

一、用心付出,“疫”有所为

停课不停学,工作室开展了名师优课公益性活动,我们团队的老师们也秉承工作室的作风,用心在线上传播知识,传递温情。

寒假里,杨歌老师执教了市五年级网络课《好故事暖人心》,向同学们讲述“鼠疫斗士”伍联德博士的抗疫故事。

邵静老师制作了一堂《行走在古诗词的春天里》的公益微课,被浏阳市教育云平台录入推荐。

张立老师参与了开福区名师公益网络课堂活动,执教内容为四年级作文课《一件特别的礼物》。李希老师正着力准备市平台4月1日六年级语文课的录制。

梁贝老师坚持线上家访,与孩子话春节,聊生活中的趣事;与孩子一起坚持阅读,聊学习中的收获。

我们的团队成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这场战“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同心聚智,前期交流

听到工作室的召集令后,我们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其实,从年前开始,我们就已经在团队群内分享了一些视频课、讲座的资源,现在大家都共同分享手中的优秀资源,结合邹老师推荐的课例,我们在线上陆续研习千课万人的公益教研直播课、和美课堂的公益直播课、东南教科院的单元分析与课例展示、中国教育梦的公益讲座……

三、静心学习,潜心酝酿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接下来的时光,我们团队静心学习观摩课例和讲座,潜心酝酿,已完成多次的线上课例学习,撰写课例评析稿7份,制作交流小视频7份。

梁贝老师观看了清华附小王艳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识字1 春夏秋冬》第一课时,感受颇深,她认为这节课“实”字落地 ,“效”出高度。不仅能关注单元整体,明晰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关注单元目录,进行整体构建;还能立足核心素养,挖掘文本的内涵,读文识字、插图识字、字理识字,语文知识与课堂审美充分融合,难能可贵的是注重习惯养成,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曾玲老师走进了蒋军晶老师的课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她细品,深叹这堂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一纸地图,一段水路行程,学生结合着注释知悉着古今地名,一路寻觅着诗人的踪迹。蒋老师带领学生明诗意抓诗眼,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反复读诗不留痕迹,诗情感悟不显雕饰,“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立老师观摩了工作室名师冯雅丁老师《古诗词诵读赏析——<一诗一钓一闲情 >》,她觉得这节课垂钓之诗精选之,目标方法巧习之。听过朗读、圈画关键词句,让学生能够充分想象这幅垂钓图,描述景物,表达感受,最后联系作者,探寻“垂钓”之因。教师在最后教学时总结《江雪》、《渔父词其一》中的垂钓之意象,解读中国精神符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教师不仅授之于鱼,并且授之以渔。

邵静老师观摩了北京市孙勇玲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学习了孙老师以要素统领,“情”满课堂,用策略生成,“读”出精彩的教学智慧。同时感悟到:要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教材中各个板块的内容形成合力;要以要素统领,以话题推进,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对“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进行合理的课堂建构;要把文本解读到位,做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杨歌老师观摩了东南教科院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析、课例展示,反思到:教学经典名著首先要兴趣为先,明晰阶段,学习的语文要素重点应该在于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第二层要方法为重,有效猜读,不拔高要求,目的在于不影响正常的阅读,帮助学生顺利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第三层要资源整合,渐入佳境,首席名师邹玲静老师的课例《漫话“凤辣子”——红楼梦经典人物赏析》给了特别好的示范,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品悟人物形象,恰到好处地将影视作品与文学阅读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作用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观之熨帖无比。

罗佩老师欣赏了浙江省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千课万人”所执教的《在柏林》,佩服虞老师的课堂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先聚焦开头,边读边猜,引导孩子默读,关注细节,质疑文本矛盾之处;再层层推进,边读边想,紧扣单元导读的双线要素,从“关注”、“想象”着手,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最后深度对话,边读边比,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李希老师是位有心人,观摩了市平台一至六年级的所有语文课,心怀满满的感动与蓬勃生长的喜悦。她就叶老师《北京的春节》一课分享了收获与所思,学习了叶老师单元备课的方法,统筹整个单元进行设计,授课时将单元内容前后贯通,巧妙融合,紧抓“语文要素”,突破重难点教学。她还针对网络学习提出自己的反思追问:面向全市学生的网络授课,该立足怎样的学情?学生之间差距如此之大,该如何去缩短?

四、思维碰撞,精彩纷呈

小组内以“聚焦‘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主题的线上研讨虽然只有不到一个小时,但是观摩视频之后大家还是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将目光都凝聚在研讨主题上,围绕单元教学的各种策略和方法不断呈现在屏幕上,既有对统编教材策略单元教材领悟的分享,又有教学中的困惑和交流。

梁贝老师认为要整体把握统编教材,对于每个学段的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研读《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每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张立老师认为教师不仅有解读文本的良好能力,更需要将相应的策略及时整合总结,让学生更好地落实。罗佩认为老师要增强目标意识,充分解读学生,深入剖析教材,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层层推进。曾玲老师联系自己的备课,认为胸中要有全局,在每组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邵静老师联系自己的观课感受谈到:老师们一定要用各种策略方法打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大门,给孩子指导性,方向性。李希老师联系了自己的教学,结合观摩讲座所获,谈到不能抽离“要素”进行背诵记忆,直接简单粗暴地进行“要素”的强调和所谓的“落实”,要让要素目标潜移默化地软着陆。

经过一番交流,我们达成了一下共识:

统编教材按照双线组元的方式编写,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因此,我们小语教师需要用心研读教材,做好以下几点:

整体把握,瞻前顾后。整体把握统编教材,教材以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组织单元即“双线组元”,紧扣人文主题,也就把握了“组元一线”。“语文要素”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递进式分布在各个单元中。不仅要清楚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更要知道语文要素的来龙去脉,知道语文要素在本册教材中、小学阶段是如何梯度要求的,比如复述、默读、批注等阅读方法的逐步渗透。

精准教学,明确目标。我们要找准“最近发展区”,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选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要结合课后习题与语文园地,不可拔高要求。要以单元为单位,发现每一篇教材的独特性以及这篇教材在整个单元中的意义,发现一个单元各内容之间内在的关联点,发现单元中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点。

语文要素的“精准落实”,就是何捷老师说的“软着陆”。语文要素都标注在单元导语中了,不能“硬教”,把要素当条目教。我们不妨将目标放在心中,而不是仅仅放在眼中,真正做到一课一得润物无声。

春日早已来,风景待行人。“停课不停研”主题交流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希望,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对统编教材教学的思路更加明晰,在研究的路上,我们团队也将努力不断前行。

“一课一例一所得,一师一念一风景”。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来了。三月,一切都刚刚好,美景不争,遍地芬芳。春光正好再出发,我们将紧跟领头人邹玲静老师,向阳而生,走向春暖花开。这一路,我们知行致远;这一路,我们且行且歌!

附组内老师交流分享文稿:

亲爱的老师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样春暖花开的时节,以这样特殊的形式与老师们相聚。春风十里,正是读书好时光,正好静心读书。在这样的春日里,我们将带领学生走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三国烽火,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一同走进中国四大名著的大观园。

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如何让孩子们读经典立兴趣被滋养,这是一个大话题。观摩了东南教科院的单元分析、课例展示,心有所悟,联想到了王国维先生评人生三种境界,我在想,我们阅读经典名著、教学经典名著恐怕也是有这样三种境界的。

第一层:兴趣为先,明晰阶段

这一单元,中国传统经典名著“齐上阵”,从改写的现代文阅读走向原著阅读,开启经典阅读之旅。

不过,仔细查看推敲,我们会发现本单元的课文节选都是章回体小说中的某个章回,而且仅是一个回目中的片段。如果总览过整部统编教材(九个年级)就会发现,在七上第六单元的《名著导读》中才真正第一次推出了《西游记》的整本书精读和跳读,而且是花半个学期来阅读一本书。

我们现在处在五下阶段,本单元是一个引子,学生学习的语文要素重点应该在于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品味语言,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获得阅读名著的乐趣。

第二层:方法为重,有效猜读

猜读这个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在三上册阅读策略单元已经有过接触。但是本学期所学的猜读既是对情节走向的猜测,更多的则是对不理解的字词、语句进行猜读从而不影响正常的阅读,帮助学生顺利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

首先,猜读难句可以帮助突破阅读障碍。阅读古典名著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突破陌生化的词语、句子带来的阅读障碍,因此联系文本情境或联系上下文都是不错的方法,比如《景阳冈》中的“梢棒”和“筛酒”。

其次,猜读原著可以帮助激发阅读潜力。《草船借箭》是篇由原著改写的现代文,在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给出了原著中的“借箭”的相关原文,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可以边猜边读,感受另一番的阅读体验,激发阅读此类文章的潜力。紧接着,我们可以通过《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两篇略读课文对猜读能力内进行巩固。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提出“猜猜大致意思”“大致读懂”的要求,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降低阅读要求,告诉学生大致读懂意思和内容就行了。

第三层:资源整合,渐入佳境

为什么反复强调猜测、大致读懂,这是因为比起这些不理解的词句,阅读经典名著更应该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猴王出世》中马老师送给外教老师安娜一个京剧脸谱,并邀请安娜老师来到语文课堂,让中国孩子向外教老师介绍:这只猴子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被叫作美猴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进行提炼转化输出,通过动作、神态等方式来进行表演,企图让安娜老听明白。这样的设计,似乎很好地打通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堡垒,但是个人感觉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或许更多地来自于本来的一些经验,而非本节课的阅读体验。

到这里,我又回头再次观摩邹玲静老师的《漫话“凤辣子”——红楼梦经典人物赏析》,邹老师引导学生从王熙凤的穿戴到面容,从语言到侧面描写一一细品,让一个美丽俊俏、机巧善变、性格放纵的“凤辣子”形象逐渐丰满立体于学生眼前。这些阅读感悟都是学生一步步从字里行间品悟而来,相信定会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邹老师还将影视作品与文学阅读有机结合,不论是87版《红楼梦》的电视剧选段,还是董卿朗诵《红楼梦》的视频选段,都是精心挑选,恰到好处地将影视作品与文学阅读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作用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观之熨帖无比,佩服之至。

今日,与大家谈这三层境界,或许只是笑谈,因为我也不确定自己在语文教学的哪一层境界,只能确定自己在追寻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前行着,愿与大家同行,与大家共勉。

正所谓“有心拜年,端午不晚”,尽管相约在网上,也还得先向大家道声:新年快乐!

这个寒假要感谢邹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所有前辈和同行者,谢谢你们分享了许多学习资源,让我每天沉醉不知归路。各大公众号上的名师公开课和讲座令我收获满满,但我今天更想谈谈我身边这些老师的网播课带给我的感受。

从2月10日市平台开播以来,我每天都在听课学习,一开始听六年级各学科的,正式上新课后,我就听一到六年级的所有的语文课。

有一张灯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砂子塘本部的梁宁佩紫老师音乐课上最后一张“特别感谢”的灯片——从设计指导,到音频创作,到乐器演奏,再到课件美化、音视频录制,还有磨课团队等等,里面满满十几个人的名字。我第一时间把这张图片传到了班级群,并且配上文字:每一堂看似简短的课,是十几个人花费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凝心聚力打磨出来的,孩子,你有认真学习吗?

如果说这张灯片带给我的是感动,那各年级的语文课带给我的则是沉甸甸的满足。麓山国际刘爽老师的《春夏秋冬》,一师一附小陈静老师的《绝句》,芙蓉区育才二小邬江老师的《古诗二首》,雨花区泰禹小学叶晶老师的《北京的春节》,当然还有我们邹老师的《姓氏歌》等等等等。春雨霏霏之际,我坐在书房听着这些课,感觉自己成了株树苗,在肥沃的土壤上贪婪地汲取营养,满心都是蓬勃生长的喜悦。

接下来我就叶老师《北京的春节》一课谈谈收获与所思。首先要学习叶老师文本解读的功力,挖得深拓得宽,让孩子的视野更加辽阔。其次要学习叶老师单元备课的方法。以往的备课都是单篇性质的,但统编教材单元一体化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也要求我们转变备课的思路。很明显叶老师统筹了整个单元,授课时会提及后面的课文,并且将园地里“字词句段”的内容巧妙地融入了教学中;最后要学习叶老师紧抓“语文要素”,突破重难点教学。

我觉得十分受益,那孩子们呢?我询问收集了三所学校的孩子的听课反馈,分别是砂子塘本部、砂子塘万境水岸小学以及雨花区农村喜雨小学——这三所学校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呈高、中、低三个层次。反馈结果是,三个层次都有孩子跟不上这堂课的节奏,随着层次的降低跟不上的人数大幅递增。这让我反思:面向全市学生的网络授课,该立足怎样的学情?学生之间差距如此之大,该如何去缩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乌云早散,让我们早日回到属于我们的阵地上摸爬滚打,且行且思,且行且歌。

“实”字落地,“效”出高度

——观清华附小王艳老师执教的《识字1 春夏秋冬》(第一课时)有感

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近期,观看了各个教育平台的一些优秀课例,聆听了大咖们的专题讲座,近距离感受到了“部编教材”的魅力和魔力。现谈一谈,我观看了清华附小王艳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识字1 春夏秋冬》第一课时的感受:“实”字落地 ,“效”出高度。抓整体,扣关键,课堂教学实效且高效。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关注单元整体,明晰教学的目标

关注单元整体,让学生了解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关联,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习目标更明确,这是王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上课伊始,王老师便引领学生根据单元目录,了解本单元是一个识字单元,包括四篇识字课,分别是通过看图、韵语、字族文、字谜识字等,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策略的运用,会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整体”的构建,会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立足核心素养,挖掘文本的内涵

立足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了解课文显性的知识和内容,并深入挖掘课文存在的隐性结构和内容,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及插图识字,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之美。在读文识字中,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引述: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现象, 这些自然现象就像四个小朋友,都给自己制作了精美的名片。出示大自然的一张名片——春风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交流春风的样子。引导学生讲述柳枝在摆动,树叶在摇头,花儿在点头......一句句生动形象的话语就这样生成,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了语言的积累与构建。接着,出示另外三张插图,让学生给图片配上相应的名字,引出了“夏雨”“秋霜”“冬雪”,利用插图识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重点解析了“霜”字,让学生了解了“霜”的古字及含义,认识了“霜”这种自然现象,及偏旁“雨”字头,并给“霜”找了很多朋友。文本的内容就这样被深挖,识字教学变得更有趣味。在学习短语时,教者对“吹”“降”的古字进行了重点阐述,字理识字法,让汉字的文化之美呈现在课堂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识记生字的方法,归纳出“做动作”“加一加”“熟字换偏旁”等方式。课堂中,不断引领学生给生字宝宝找朋友,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经历中,联系生活经验,发展思维,提升思维。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教者将短语编成了一首儿歌,文字的韵律之美,创新的结构形式,语文知识与课堂审美的建构在此取得了优雅的融合。

三、注重习惯养成,实现课堂的高效

我们经常说,小学的学习习惯比知识更重要。在王老师的课堂中,我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将其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写字指导,简练的三句话“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学生书写时的坐姿及握笔姿势要求的言语,书写后的点评,环环相扣,为写字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课前预习单的完成,课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借助拼音识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学习伙伴一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高效的课堂不再局限于课堂本身,而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落实目标,高效达成,让识字与写字教学变得灵动有趣。王老师的课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学之路,道阻且长,我还需不断求索。

猜读、想读、比读,温度、梯度、深度

——观虞大明老师《在柏林》小小说欣赏课有感

最是一年春好处,潜心钻研正当时。宅家观摩学习的日子,我欣赏了许多精彩纷呈、风格迥异的好课,浙江省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在“千课万人”所执教的《在柏林》让我回味无穷。

《在柏林》出自统编版六上第四单元,是微型小说中的精品。课文以一节驶出柏林的车厢为场景,借老妇人神志不清的表现,含蓄而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给百姓和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让读者在反复中思考,在思考中觉醒。

一、 聚焦开头,边读边猜

上课伊始,虞老师并没有将全文都呈现在孩子面前,而是放在第一、二段,引导孩子默读,关注细节,质疑文本矛盾之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有疑问就把它提出来”,这是对文本特点的自然皈依,唤起的是孩子对阅读的期待和欲望。回想自己平日的课堂,虽然也设计过提问、质疑,但往往流于形式,我常常在孩子们质疑后直接出示段落让他们寻找答案。而虞老师的高明之处却是把问题再次抛给孩子,如此更符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理念。在统编版一下第七单元就有“根据文字信息作简单推断”的课后习题训练,课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技能达成,正需要这样有质量的猜测。

二、 层层推进,边读边想

随后,虞老师为孩子搭建了想象的平台,抓住小说之“眼”,带领孩子赏析课文。虞老师紧扣单元导读的双线要素,从“关注”、“想象”着手。他的引导循序渐进,“透过文字你们看到了哪些画面” ;他的语言知冷知热,“你们很会读小说”“老师的心情跟你们一样沉重” ;他的设计不枝不蔓,“奥莱尔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何在”,每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孩子学有所得。

三、 深度对话,边读边比

最后,虞老师出示对比阅读材料,歌曲《Tell Me Way》催人泪下,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叩击心扉。在比较中,孩子的情绪深入进去,思维发散开来。围绕主问题“《在柏林》独特在哪?经典在哪?” 孩子们分组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至此,他们明白了:正是这样深邃的思想、巧妙的伏笔,才让一篇不足四百字的小小说承载了控诉二战、祈求和平的主题。如此环环相扣,水到渠成,震撼力和冲击力非同一般!

纵观虞老师这节课,会清晰地感受到他精准的教学目标,跌宕的教学设计,迁移的阅读策略。反思我的课堂,总觉得学生不够用心,不够投入。其实,是我没有预设更多吸引孩子的元素,没有为他们搭建一个个攀登的支架,这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去探索、去实践。

冬寒已逝,春意正浓。学习路上,我当且行、且思、且成长!

“要素”统领,“策略”随行

——观孙勇玲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名师课例有感

统编教材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专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笔下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基于这样的人文主题,课本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其中《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作者“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对于这样的名篇,如何以文本为例子,实现人文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目标教学。北京市孙勇玲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她那种朴实自然的大家风度、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和艺术都是值

得我长久学习和揣摩的。这堂课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以要素统领,“情”满课堂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课前伊始,张老师便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导语,形成对课堂学习目标的整体认识。然后根据这一目标展开教学,用悟情这条主线贯穿全文。教学从“问情”开始:快速通读全文,你觉得在文章里能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之后,再以“快乐和自由”为感情基调,巧妙设置问题情境,以问促情:找出“我”在园子里分别干了什么?我在干什么时,祖父会有什么反应?这种胡闹任性的背后藏着的是什么?在感受到作者的快乐和自由源于祖父对她的疼爱之后。老师话锋一转,将焦点落到了课后链接《呼兰河传》的尾声和肖红的另外一篇文章《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这样风格迥异的阅读对比之后,老师将黑板上的“祖父”“园子”“快乐”“疼爱”一一擦去,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此时,本文中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等,这些情感便一 一浮现,逐渐清晰,同学们沉浸在文字快乐悲伤里,逐渐理解,逐渐被感动。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刻。这样贯穿全文的精干主轴“问情”教学的设计,使得学生由一篇《祖父的园子》走向整部《呼兰河传》,张老师的引导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二、用策略生成,“读”出精彩

语文课堂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训练,这是培养语素语感精要所在。本堂课内的语言文字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读的训练,张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在课堂中。老师采用了变换段落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比如: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也戴一顶小草帽,

老师通过三轮次角色对读然后追问:反反复复的说,不啰嗦吗?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形式,从反复这种特色文体的表达中感悟文字中藏着的快乐,其实是祖父对我的疼爱。

“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是本单元教学的另外一个语文要素,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孙老师还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感悟写作表达特点。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朗读,让学生理解到园子带给了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什么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而这样细碎的事物描写指向的就是表达快乐和自由。

在孙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朗读、追问、品味语句,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在教学中,郑老师看似平常的语句,却意味深长,课上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是充满语文气息的。真正让学生养成“会读书,也会思考”的阅读习惯。

1、通过观摩课例和学习单元教学策略,让我再次体会到统编教材的双线组织编排文本的特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教材中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各个板块的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2、基于人文主题或语文素养的课堂设计,我们要以要素统领,以话题推进,以任务驱动为原则,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进行合理的课堂建构。

3、语文老师应该把文本解读到位。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

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

烟波浩淼开境界,词格风致品钓情

——观 《冯雅丁:古诗词诵读赏析——<一诗一钓一闲情>》 有感

3月10日, 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进行了网络教研,直

播了一堂冯雅丁老师《古诗词诵读赏析——<一诗一钓一闲情 >》的课。

用心聆听一堂好的古诗词诵读课,能让让时间静止,回到数年前,与诗

人同对话,寻访诗中的美景,品味诗人的品格,一山一水皆有美,一字一句皆有情。静听这堂课,品读一诗一钓里的情愫,不知不觉间获师者所授之“渔”。

一、垂钓之诗精选之,目标方法巧习之

冯老师的课堂,脉络非常清晰。本节课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江雪》,重点赏析诵读《渔父词》,初步感知古诗词中意象赏析的路径。结合古诗创作背景,展开想象,感悟古代文人在“垂钓”中寄托情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方式。通过诵读与品读,了解“古代贤哲,多隐于渔”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冯老师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造就了我们中国人对生活的诗意追求,梅、兰、竹、菊、山、水、云、月无不蕴藏着独特的中国精神。”巧妙融合诗歌里的意象之美,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启发学生对于“垂钓的古诗”的思考。导入部分有诗意,并且用极短的时间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垂钓类的古诗的思考。

随后,教师焦点聚焦,围绕垂钓的主题,明确学习目标,并列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古诗学习时能学以致用。《江雪》的引入十分巧妙,听过朗读、圈画关键词句,让学生能够充分想象这幅垂钓图,并从所绘之景里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贵有疑。教师在这堂课中,通过层层引导挖掘,让学生探究老翁独自江雪垂钓的原因:清高孤傲的个性 多次被贬的经历 郁闷苦恼的心情。从诗中寻景,从景中探情,从情中悟诗,教师就是这样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总结出垂钓的意象,为主题诗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渔父词里话山水,轻舟垂钓学而思

《楚辞·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唐人贾岛亦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吟。赵孟頫融汇了前人绝唱的精髓,质朴而自然地创造出这样一个爽朗、清峻却不萧条、冷落的独特意境。

有了之前《江雪》学习目标和方法的提炼与运用,接下来的主题诗教学,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这次词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想象画面,描述景物,表达感受,最后联系作者,探寻“垂钓”之因。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教师不仅授之于鱼,并且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各抒己见,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对于古诗的一字一句,诗中的意象之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古来贤者隐于渔,宁静致远醉春风

诗人对渔父生活境界的讴歌乃是自身理想与希望的一种寄托,诗人笔下的渔父,实质上是作者心中自己的化身。与鸥鹭为伴为友,笑做王侯权贵,这并不是生活中渔父的实际思想状况,而是诗人自己情绪的对象化。“盟鸥鹭”,诗人希望与鸥鹭为盟。

诗中最后一句含义也颇深邃。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联想到故乡的纯羹、鲈鱼脍,感慨道:“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而归。张翰较之一班功名利禄之徒,其风范情操已可谓高矣,而赵孟頫连鲈鱼(象征一切身外之物)也无所求,不管其是否上钩,似乎比张翰还高出一筹。

教师在最后教学时总结《江雪》、《渔父词其一》中的垂钓之意象,解读中国精神符号,最终让学生明白古来贤者,多隐于渔。通过读古诗,品诗人,悟诗情,最红引导学生用有淡泊洒脱的情怀,进退从容的气度,心向自然的宁静。

冯老师的课堂可真的是充满了灵动与诗意,在古诗文经典阅读中,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古代贤哲,多隐于渔”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评析

这天,我的团队长——美丽的杨歌老师一如既往地在群里分享名师课堂。闲暇,我静坐于电脑前,点开链接,走进了蒋军晶老师的课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篇课文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听课是偶然,沉醉亦是必然,这堂课的格局刷新了我的眼界。我习惯性地做听课笔记,常态化地记录自己的思考,以此与我心弦处氤氲的芬芳曲调碰撞融合……

这堂课的格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课堂伊始,蒋老师引入《入若耶溪》,请学生猜诗题;接着,闲庭漫步,又将《峨眉山月歌》轻轻拉出,请学生猜诗中的地名,最后才犹抱琵琶半遮面,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姗姗请出,继续请学生找诗中的地名。一纸地图,一段水路行程,学生徜徉在语文课堂里,流连于川岳之间,结合着注释知悉着古今地名,知识与生活经验开始巧妙地相链接,一路寻觅着诗人的踪迹。一首诗含标题64个字,8个地名就占了16个字,在老师似乎卖着关子的依图问路间,知识开始巧妙地重新建构、整合,最终拨开云雾见月明——这不仅是诗人的行程,更是诗人的心路历程。诗文悄悄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血脉,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入藕花深处的兴趣与决心。

这堂课的格局,大气磅礴,云蒸霞蔚。蒋老师在课堂里轻轻地招手,携来天边的云彩——古今异义词“涕泪、衣裳、妻子、青春”。他先让学生找出来,然后再根据自己日常生活来进行理解。这几个词是河畔的金柳,更是波光里的艳影。瞧,细读古诗,“妻子”“青春”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理解通透了,那“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喜欲狂”,包括“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好还乡”,这些诗句的诗意就了然于心了,诗词的教学重点也就攻下大关了。紧接着,蒋老师带着学生抓诗中诗眼,来揣摩诗人的心情。一个“喜”字牵动了全诗的诗情,学生一一找出了诗中表达诗人高兴的诗句,最终发现原来整首诗字里行间都在书写着诗人的狂喜和爱国热情。当我们居高俯瞰,不由发现,看似轻巧的几个语词似乎决定了一首诗的生命疆域和读者的思维视野。此外,在这一课中,蒋老师引入的诗词达8首之多,大气磅礴,诗意盎然,他带领着学生层层深入,渐渐走向诗词的终极关怀和诗人化在诗中的缱绻情愫。

这堂课的格局,是一座田园,更是一座花园。课上,蒋老师每抛出一个问题,都会让学生读一读诗。这种读的要求提得不留痕迹,如行云流水,点到这的确是该好好地读一读了,仿佛走了一段路就该喝口水一般自然。这样反复读书的结果仿佛是田园逢春,丛丛新绿应季而生,生机勃勃,青翠盎然。继续前行,“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杜甫为什么这么高兴?”“课前发了三首诗给学生:757年的《春望》,759年的《石壕吏》,761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学生提前查找资料了解了。小组讨论说一说,杜甫在那段时间里为什么那么难过,为什么那么伤心?”“猜测763年之后的诗表达什么情感?“”763年后的诗如《登岳阳楼》《登高》,为什么还是难过伤心?”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驱动,让学生深度参与,针对群诗诗情的共性,整体感知文本,在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中提取整合,尝试解决问题并阐释自己的想法,更多地去感受诗人一生的命运悲剧,其实这一个“喜”字后面含的是悲与愁,达到了提升诗作境界的目的。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也走进了一座繁花似锦的诗意花园,成为了主动的意义建构者,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得以锤炼,真正“润物细无声”。

听完这堂课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在百度文库搜索了所有我能搜到的蒋军晶老师课堂实录,然后如痴如醉地一一拜读、沉淀、思考,内化。窦桂梅老师说:语文教育,要为生命奠基。我觉得蒋老师的课朴实又精巧,轻松又机智,真正地做到了这点,他在短短的课堂里,高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了学生的情感和涵养智慧。其实,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蒋老师自己就有几个教案版本,这些年来他不断更新改进,到3月5日的网络教研直播的这堂课,他打破了常规课堂,教无定法的大家风范不仅“超越教材”,“超越课堂”,更是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这是他治学严谨、勤奋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格局和智慧的有力体现。

写这个稿子时,我其实已经斟酌好几天了,当落笔到结尾处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不仅可以在长沙市邹玲静小语名师工作室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而且还会常在首席的引领下参与高规格的研修,其间,有压力,更有动力,我会不断鞭策着自己在团队中努力成长。在2019年工作室启动仪式上,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邹玲静老师对我们工作室学员规划的教师成长定位是做研究型、智慧型、学者型、专家型的名师,做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我也必将沿着邹老师的期望努力前行,成为工作室合格的学员。最后,依旧是感恩您最好的情,最慷慨的奉献,最诚挚的关心,最含蓄的爱!感恩遇见!

活动策划:邹玲静 向春芳 黄玲玲

欧阳固全 杨 歌 冯雅丁 刘爽

宣传策划:曾玲 第四团队

长沙市邹玲静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 
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 
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 
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 
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 
,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 
烟火者。(同上书)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 
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 
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 
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 
佳。”正易安作也。(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 
,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 
烟火者。(同上书) 

古今名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下面一起去看看古今名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吧!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

  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

  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

  明代·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诸山堂词话》卷二)

  明代·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

  明代·毛晋:《草堂诗余》若干卷,向未艳惊人目。每秘一册,便称词林大观,不知抹倒几许骚人。即如次仲、几叔辈,不乏“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载一篇,真堪太息。余随得本之先后,次第付梨,凡经商纬羽之士,幸兼撷焉。秋分日,湖南毛晋识。(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

  清代·刘体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语,其体雅正,无旁见侧出之妙。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绎》)

  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

  清代·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选《女子绝妙好词》,既已搴芳采华,亦复阐幽索隐,当使《花草》承尘、《兰荃》让畔者矣。松陵素称《玉台》文薮。而叶小鸯之《返生香》,仙姿独秀,虽使《漱玉》再生,犹当北面,何论余子!(《女子绝妙好词选》)

  清代·毛先舒:词家刻意、俊语、浓色,此三者皆作者神明,然须有浅淡处、平处,忽著一二乃佳耳。如美成《秋思》,平叙景物已足,乃出“醉头扶起寒怯”,便动人工妙。李易安《春情》,“清露展流,新桐初”引用《世说》全句。浑妙。尝论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诗辨坻》卷四)

  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干。……李清照少年时即负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她的词可惜现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斋刻本),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国语文学史》))

  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宋代文学》)

  胡怀琛:在北宋末再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名叫李清照,她的《漱玉词》,在文学界里是极有名的。她的佳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为人所称道。(《中国文学史概要》)

  罗根泽:词是文学,也是音乐……女词人李易安《论词》,都是偏于以音乐的观点立论,虽然也不忽视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容肇祖: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论词对于北宋诸大家,多有不满,可见她的眼光之锐敏。她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中国文学史大纲》)

  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

  朱东润: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漱玉词》五卷,今存一卷。词格抗轶周柳,其论词之言,见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唯一的一个人了。词原是女性美的描写,她正是能够完成那自我表现的,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阴》(略),《如梦令》(略)。至于佳句象“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是脍炙人口的。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径。(《中国文学史》)

  李清照创作风格与名人对她的评价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古今名人对李清照的评价】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的古代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