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柱王朝的建立者是谁?

中亚一词是个相当含混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根据俄国出版的安德列耶夫斯基编的《百科辞典》,中亚指的是帕米尔以西的突厥斯坦、咸海、里海一带及伊朗地区。①本文所说的中亚正是取这一含义。 在阿拉伯帝国走向衰落和蒙古人大举西征之前的两三百年中,也就是中国的五代至宋辽金时期,中亚相继出现了萨曼王朝(874-99  (本文共15页)

塞尔柱突厥人起源于突厥民族乌古斯部落。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塞尔柱人同乌古斯部落的其他部族一样生活在临近农牧分界线的河外(锡尔河)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怀有原始的萨满教信仰。10世纪末,塞尔柱人与穆斯林定居民频繁的商业往来使他们逐渐接触和了解了伊斯兰教,也使他们十分向往伊斯兰世界发达的物质文明;阿拔斯王朝各地区突厥军事力量崛起,显赫的突厥将军为塞尔柱人皈依伊斯兰教,改变自身地位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中亚草原传教的苏非派灵活地将伊斯兰教与塞尔柱人原有的语言、信仰结合在一起,使塞尔柱人在精神上与苏非派达成了共鸣,在心理上认同了伊斯兰教。塞尔柱人最终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于1055年建立了塞尔柱帝国。但是,塞尔柱人放弃原来的宗教信仰转而皈依伊斯兰教并不是伊斯兰化的全部内容,还要包括塞尔柱人在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上全面融入伊斯兰世界。塞尔柱帝国的建立为塞尔柱人融入伊斯兰文化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政治制度上,原始氏族部落的军事民主制... 

塞尔柱人起源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乌古斯人,因其首领塞尔柱而得名。塞尔柱人在10世纪之前生活在锡尔河北岸草原上。到10世纪时,他们开始参与中亚诸政权的角逐,后来逐渐强盛。11世纪中叶,在亚洲腹地建立了塞尔柱王朝,苏丹马立克沙时期塞尔柱王朝一度进入极盛时期。然而,1092年马立克沙死后,诸子纷争,帝国四分五裂。在叙利亚、克尔曼、小亚细亚等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小王朝。桑贾尔作为塞尔柱家族成员中的长者,于1119年联合四个附属政权的首领,率领强大的军队西进,基本上统一了塞尔柱王朝。本文拟对桑贾尔时期(1097―1157)塞尔柱王朝与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沙政权、西辽、乌古斯等中亚诸政权、部落的政权关系进行论述。在桑贾尔统治的60余年中,努力控制河中地区及维持塞尔柱王朝的版图。塞尔柱人通过扶持喀喇汗王朝统治者,与喀喇汗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对于花剌子模政权,由于阿特西兹的反叛,桑贾尔不得不出兵攻打,虽然阿特西兹表示臣属于桑贾尔苏丹,但是花剌子模政权... 

塞尔柱王朝是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在中亚、西亚建立的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国家《1037~1194)。塞尔柱人属突厥乌古斯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初居突厥斯坦的吉尔吉斯草原,以其酋长塞尔柱(Saljuq)的名字命名。约于10世纪中期,塞尔柱率其游牧部族西迁至锡尔河下游的毡的地区,并在此地区皈依了伊斯兰教。随后塞尔柱人在中亚地区迅速扩张,最强盛时期统治区域包括西亚、中亚和小亚细亚地区,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封建王朝。塞尔柱人自游牧民族起家,在中亚扩张的过程中应对中亚地区的统治需要,逐渐将自身的传统与中亚地区原有的统治制度相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带有自身特色的统治制度。本文主要探析了塞尔柱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这些制度的特点以及对中亚地区所产生的一些影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塞尔柱人的族源问题和塞尔柱人崛起的内外条件。塞尔柱人原本是是属于乌古斯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塞尔柱人因一些方面与乌古斯部落联盟首领叶护的分歧越来越... 

突厥族古思人在11至13世纪的中亚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活动范围超出了亚洲,对东欧历史产生过影响。古思人中的塞尔柱人在10世纪初期游牧于锡尔河以北草原,10世纪中叶移往河中地区扎营,接受了伊斯兰教。他们以游牧武装力量充当了周边强邻的雇佣军,先后为萨曼王朝和喀喇汗王朝效力,以后又称臣于伽色尼王朝。在参与中亚各势力的角逐中,塞尔柱人逐渐强大起来,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他们从一个野蛮的只有弹丸之地的原始部落发展到一支能够左右中亚局势的武装力量,最终于11世纪中叶打败了阿姆河以南伽色尼王朝苏丹的正规军,在呼罗珊北部地区夺得地盘,站稳脚跟,建立了塞尔柱王朝。夺取中亚西部地盘以后,塞尔柱人西进,于1055年攻入巴格达,1071年,北征拜占庭,占领小亚细亚,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塞尔柱帝国。塞尔柱帝国是突厥人在西亚建立的第一个突厥政权,该政权存在了200多年。在保留阿拔斯哈里发宗教地位的前提下,该帝国统治了西亚、中亚和小亚细亚的广... 

花剌子模位于中亚阿姆河下游三角洲,即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及土库曼斯坦,是中亚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尽管花剌子模发展历史悠久,但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2世纪,都不曾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直到1200年,花剌子模人阿老丁·摩诃末继位,征服了锡尔河、阿姆河两河流域和阿富汗及波斯地区,使花剌子模成为盛极一时的花剌子模帝国。花剌子模王朝是从塞尔柱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省逐渐发展成一个统治中亚的王朝,它在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塞尔柱王朝的统治制度,花剌子模沙企图在中亚和部分伊朗地区建立大突厥-伊斯兰帝国,但在其帝国雏形刚刚形成的时候,就被刚崛起的蒙古帝国打败灭亡。本文主要研究花剌子模王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制度,探究花剌子模王朝的政治特点。本文的正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花剌子模王朝兴起与扩张过程。花剌子模原本是塞尔柱王朝下的一个省,花剌子模沙忠心于塞尔柱王朝并积极经营花剌子模。但由于其他人的排挤以及君主的猜忌,加之自身实力的增... 

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文:Türkiye Cumhuriyeti,英语:The Republic of Turkey)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
土耳其人是突厥人与属于欧洲人种的地中海原始居民的混血后裔,奥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奥斯曼帝国。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至16世纪和17世纪,尤其是苏莱曼一世时期达到鼎盛,统治区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19世纪时开始衰落。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1914年8月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1918年战败。土耳其丧失了大片领土。土崩瓦解。1919年,土耳其击退外国侵略者,1923年10月29日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土耳其虽为亚洲国家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实行欧洲模式,是欧盟的候选国。宪法规定土耳其为民主、政教分离和实行法制的国家。 土耳其外交重心在西方,在与美国保持传统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又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始会员国及二十国集团的成员。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从亚伯拉罕到诺亚方舟所停泊的亚拉拉特山,安纳托利亚在圣经时代已在文明史上扮演重要地位。西台人Hattians、鲁维人Luwian及胡里特人相继占领小亚细亚后,印欧人便攻陷了哈图沙(Hattusas)。公元前1800年到前1170年,赫梯人兴起。在赫梯帝国于公元前1170年崩溃后,安纳托利亚地区出现了政治真空。于是许多讲印欧语的民族,以及“海上民族”纷纷迁入这一地区,形成了一波移民浪潮。弗里吉亚人也在这批移民之内,他们于前9世纪至前8世纪时建立了以戈尔迪乌姆为都城的王国。外来者的入侵使赫梯人和迈锡尼文明的文明都遭到彻底的毁灭。
大约在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攻占中亚各地,西突厥也被纳入其统治。
土克曼人酋长塞尔柱原住锡尔河东岸,后来为了避免西喀拉汗王朝的侵略,后南下由孙子在1037年建立大塞尔柱帝国。在东罗马帝国浮沉的几个世纪里,一个游牧民族 - 突厥人(Turk)开始从亚洲中部向西迁徙,由于坚强好战的天性,很快占领了衰落的白益王朝的地盘,并以波斯伊斯法罕为中心,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帝国。
1077年Suleyman建国。1095年乌尔班二世发起十字军东侵。1221年蒙古帝国摧毁花剌子模的莫夫城,乌古斯人卡耶部落由中亚的莫夫城的草原上逃难到小亚细亚,小亚细亚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收容他们,并开始向蒙古人称臣纳贡。1243年蒙古人打败小亚细亚罗姆苏丹国,收为藩属。1308年被旭烈兀(Hulagu)所建立的伊儿汗国所灭,被设为罗马省。
当罗姆苏丹国灭亡后,这个王国分裂成了36个小候国,其中就有一个比较大的侯国叫奥斯曼,奥斯曼侯国逐渐吞并了其它的侯国,并成功击退了外族入侵,建立了奥斯曼帝国。
为土耳其人所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土耳其人初居中亚内陆地区,后迁至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半岛,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和属地,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北苏丹与也门。自消灭东罗马帝国后,定都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它将游牧部落的传统、波斯的艺术修养、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学文化融于一身,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奥斯曼帝国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希南名留至今。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在巴巴罗萨·海雷丁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至19世纪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但奥斯曼帝国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国家的冲击,于19世纪初趋于没落,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欧洲列强势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出生于马其顿的穆斯塔法·凯末尔实现了;青年土耳其党;多年以来的梦想: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1923年《洛桑条约》的签订,洗刷了《色佛尔条约》的耻辱,并使外国势力撤离了土耳其领土。 现代土耳其的边境确定下来。
土耳其人从此开始了对自己政务的管理,他们进一步巩固安卡拉,并将其设为首都,废除了伊斯兰教君主政体。穆斯塔法·凯末尔成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国的总统以及共和国人民党。之后,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尔图克建立起民主政体。
阿塔图尔克的继任人,伊斯梅特·伊纳尼小心翼翼地不让土耳其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战争结束后,土耳其却发现自己成了美国的同盟国。 当时亚美尼亚边境就是苏联边界的标志,由于土耳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成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故随之开始接受美国援助。后来土耳其军队参加了韩战,与美国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此后不久,土耳其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

  王朝的历史非常琐碎,与该王朝同时代的文献,如贾马尔·卡尔希(Jamal Qarshī)引用的11世纪《喀什噶尔史》,佚名撰《博格拉汗传》(Tazkirat Bughrahan)中有些片断讲到该王朝,但这些记载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或具有追述往事的宗教咏史诗的性质。

  按回鹘语直译,“喀喇”本意为“黑色”“汗”即“可汗”,是古代漠北少数民族政权最高首领(君主、大王)的专称;汉文史料就曾将“喀喇汗”一词半音半义译为“黑汗”或“黑韩”王朝,其实不妥。“喀喇”一词一旦引申为某种抽象理念时,就将被赋予伟大、广阔、最高、强有力等最具褒奖溢美的含义(如喀喇昆仑山,就从未译作“黑昆仑山”)。这无疑是中原汉民族文化影响的结果。古代汉民族曾将自然方位与颜色相联系,提出东苍、南赤、西白、北玄之说,“玄”就是黑色。古代天文学中北方七大星宿与道教中掌管北方之神都被称作“玄武”。与汉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接近的我国北方草原各部族,很早就接受了这种观念,同时又有发展,以自己所居的北方为最尊,故而对黑色也就最崇拜,他们使用的黑色战旗与服饰就是这种崇拜的反映。崇拜之余,就理所当然地要为“黑”这一单纯的颜色概念赋予最高尚美好的新含义。这无疑也是民族自尊和自信的一种表现。该王朝以“喀喇汗”命名,主要是源于大量出土的王朝古币铭文上屡屡出现这一词汇,才由近代史学界予以统一命名的。其实当时的外文史料多称之为“可汗王朝”、“汗朝”、“伊利可汗朝”,波斯史料中甚至以吐兰——英雄的名字称之为“阿弗拉西亚勃王朝”等等,但还是以称为“喀喇汗王朝”最有说服力。

  近年,利用钱币铭文研究汗朝政治史,对汗朝世系和诸汗在位年代多有补正。但是,诸汗名字、称号时时添减变换,因而难于排列出明晰的、确切的世系,喀喇汗皇室的起源问题也未解决。当前,学界有起源于样磨(Yaghma)(公驼是样磨部落的图腾,同时该部占有喀什噶尔与纳伦河)、葛逻禄(qarluq)、炽俟(Chigil)、葛逻禄-样磨等说。

  诸说各有一定道理,亦可以互相补充。近年来,葛逻禄说较占优势,因为喀喇汗王朝初期版图原来主要是三逻禄的活动区域,而且喀喇汗王朝主力军是由三姓葛逻禄之一的炽俟构成的。

  但是,在9世纪上半期喀喇汗王朝建立前夕,九姓回鹘(古uyghur)近支样磨部已迁入葛逻禄驻牧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占有了喀喇汗王朝的重要中心之一,后来东部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喀什噶尔。而且文献中也有样磨帝号为博格拉汗(公驼汗,此为喀喇汗的诸称号之一)的记载,所以皇族出自样磨说也不无根据。

  另一方面,西奔的回鹘十五族(即托库兹奥古兹tokkuz oguz 意思是九个奥古孜 是 古代维吾尔族的九个部落)也溶入喀喇汗王朝。《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即出身于喀喇汗王朝的皇室,但据他称喀喇汗的皇室是阿弗剌昔牙卜的后人。并在其书中指出,回鹘人在高昌一带(唐西州治下,即高昌回鹘)生活,信仰,并收录有当时的诗歌,提到回鹘人时说他们是凶恶的异教徒。但对于回鹘与喀什噶尔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的关系并无只言片语的记载。

  王朝的建立时间至今仍然不清楚,大致是在公元九世纪中叶前后。

  传说开国者是萨图克·博格拉汗之祖毗伽阙·卡迪尔汗。有人认为,这是回鹘汗国(orhun uyghur hanliki)(840年)灭亡后,庞特勤率领部落向西投奔葛逻禄后即可汗位的名称。

  他建牙帐于楚河上游的巴拉沙衮,号称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托克境内的布拉纳城)。喀喇汗王朝早期领土仅限于七河地区,以后又归并了伊犁河谷、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地区。

  王朝建立之初并非伊斯兰国家,与突厥汗国、回鹘汗国等游牧汗国类似,他们最初是萨满教教徒与拜火教教徒,也有一些摩尼教徒与佛教徒。第一位改宗伊斯兰教的大汗是第三任大汗萨图克·博格拉汗。

  毗伽阙·卡迪尔汗去世后,长子巴兹尔继承汗位,为阿尔斯兰汗,治巴拉沙衮;次子奥尔古恰克称博格拉汗(卡迪尔汗),治恒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奥古尔恰克时期,同波斯萨曼王朝展开过激烈的斗争。公元893年,萨曼伊斯玛仪·本·马赫穆德攻破恒逻斯,奥古尔恰克的1万名战士阵亡,他的妻子和1.5万人被俘。奥古尔恰克被迫迁都喀什噶尔,继续同萨曼王朝进行斗争。奥古尔恰克曾经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各游牧部落的传统,在其兄巴兹尔死后续娶他的妻子,并收留了兄长的儿子,此人就是后来著名的萨图克·博格拉汗。

  为了和萨曼王朝斗争,奥古尔恰克庇护从河中地区出逃的一位王子·萨曼尼,让他住在阿图什。萨图克在此人的劝导下,皈依伊斯兰教,秘密发展自己的力量。巴兹尔去世没有传位于其子,而传位于其弟奥尔古恰克。奥尔古恰不欲帝位按传统传给侄子也就是巴兹尔之子萨图克。因此,萨图克在河中地区伊斯兰教圣战者的支持下,打败并杀死其叔父奥古尔恰克,夺取了政权,称博格拉汗。不久,他在穆斯林信徒的支持下,从萨曼王朝手中夺回恒逻斯,随后攻占巴拉沙衮,基本确立了对塔里木盆地西部、费尔干纳地区和七河流域的统治。

  受萨曼王朝穆斯林的影响,萨图克早年就归信了伊斯兰教,成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并且在其影响下,属下信教一些王室成员也改宗伊斯兰教。由于改宗伊斯兰教,萨图克得到了汗国西部穆斯林及本国穆斯林的支持,实力大增,因此引起与叔叔奥尔古恰克的警惕。

  随着实力的增加,萨图克也有了夺回帝国的野心。公元915年,在自己经营多年的古拉姆近卫军,以及萨曼王朝穆斯林的援助下,他以武力从信仰萨满教的叔父手中夺取了政权。夺位之后,萨图克自称苏丹·萨图克·博格拉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在国内推行伊斯兰教。并且按波斯伊斯兰国家模式建立了伊斯兰教法统治,创建官僚队伍与管理机构,设立宗教法庭,宗教领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宗教学者队伍日益扩大,寺院经济大量发展。

  萨图克去世后,其子穆萨(巴依塔什)继位,称阿尔斯兰汗,驻喀什噶尔。萨图克的次子、木萨的弟弟苏莱曼治巴拉沙衮。在苏菲派教士的帮助下,穆萨实现了王朝的伊斯兰化。公元960年,穆萨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20万帐突厥人入教。从此正式开始了第一个突厥语民族伊斯兰王朝的历史。

  穆萨统治时期,继续大力推行伊斯兰教法统治,在王朝各地普遍设立宗教法庭,建立清真寺、经文学校和麻扎,今喀什皇家经学院的遗址还为当地人所共知。

  萨图克·博格拉汗夺位之后,立即采取了几项措施,第一,放弃传统的贵族世袭官制,采用军功授官方法;第二,取消将王朝领土作为家族财产分封的做法;第三,废除由旧贵族主导的地治,改为由大汗派出的机构与官僚,由汗室与中央统一管理。但却为驻巴拉沙衮的顽固派贵族所反对。萨图克即对顽固派用兵,打败了顽固派贵族集团,一统王朝。

  在统一内部之后,即把矛头针对境外。第一个便是西部的萨曼王朝(819~999)。之前在奥尔古恰克时期,萨曼王朝于893年夺取了喀喇汗王朝的重镇怛罗斯,迫使奥尔古恰克将政治中心迁至喀什噶尔。萨图克出兵萨曼王朝,一举收复怛罗斯。喀喇汗王朝并没有停止对萨曼王朝的用兵,但由于此时的萨曼王朝十分强大,所以喀喇汗王朝没有取得更大的战果。

  十世纪末,萨图克·博格拉汗之孙哈仑·博格拉汗驻八剌沙衮,阿里·阿尔斯兰汗驻喀什噶尔,此时的喀喇汗王朝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实力大为增强,而萨曼王朝由于统治阶级争权夺利而逐渐趋于削弱,在这种有利条件下,阿里·阿尔斯兰汗与哈仑·博格拉汗率领15万大军进军河中地区,喀喇汗军队所向披靡,于992年攻陷其都城布哈拉。不久。博格拉汗·哈桑身染重病,锡尔河下游的土克曼人也向喀喇汗王朝的军队进攻,于是他决定撤军,死于返回巴拉沙衮的途中。喀喇汗王朝的乌兹干统治者阿尔斯兰伊利克(狮子王)纳赛尔(阿尔斯兰汗阿里之子)继续博格拉汗·哈桑征服河中地区的事业。999年,他联合今阿富汗境内的另一突厥王朝——加兹尼王朝(962~1186)的君主马赫穆德共灭萨曼王朝,俘虏皇帝马利克二世,从此喀喇汗王朝据有阿姆河以北中亚地区。纳赛尔在布哈拉留置总督后,也返回自己的封地首府乌兹干。

  此外,他也以圣战为名,开始对东方的于阗王国发起了圣战。于阗王国位于汗国的东部,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佛教国家。喀喇汗王朝对于阗用兵,以圣战为号召,得到了西亚穆斯林的大力支援。而于阗王国除了得到高昌回鹘、归义军、甘州回鹘等的支援外,基本上处于孤立地位。

  虽然得到支援,但是王朝对于阗的用兵并不十分顺利。战争初期,于阗方面占据优势,双方在今喀什、英吉沙、莎车三地之间展开激战。970年前不久,于阗王尉迟输罗(Vi?a Sura,即李从德)率军进占喀什噶尔地区的数座城池,取得大胜,战利品中除妇孺金帛外,还有大象等战利品,并且在993年、998年,于阗军趁喀喇汗军队主力进攻波斯的机会,大举围攻喀什噶尔。虽然这两场战役最终以于阗军惨败告终,但他们于998年在英吉沙附近击毙了阿里·阿尔斯兰汗。在消灭萨曼王朝之后,喀喇汗王朝对于阗的用兵坚持不懈,公元999年,来自布哈拉的四位伊玛目,率领从加兹尼、巴格达、花拉子模等地招募而来的志愿军,配合优素福·卡迪尔汗所率领的喀喇汗主力,在当年年底一举攻克于阗城,迫使于阗王率领残余部队退至昆仑山区,虽然喀喇汗军在策勒波斯坦乡遭受到一次大败,但仍在1004年后不久,时为大汗的优素福·卡迪尔汗(苏莱曼之孙)灭于阗,战争历时40年。王朝达到极盛。

  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镇压了萨曼王族阿卜·伊卜拉欣·伊斯玛仪领导的反抗运动;又两次越过阿姆河,进攻突厥人加兹尼王朝,但以失败告终。双方以阿姆河为界,平分了萨曼王朝原有的疆域。至此,喀喇汗王朝对外扩张基本停止下来。

  1004年,灭于阗国,和田地区尽为喀喇汗王朝所辖,不久,喀喇汗王朝同自己的同族兄弟——高昌回鹘发生战争,喀喇汗可汗阿赫马德·托干汗率军数次击败高昌回鹘,此时的高昌回鹘也拥有强大的国力,并与保持着友好关系,面对喀喇汗军队的进攻,高昌回鹘在组织武力抵抗的同时,也在策动游牧民族夹击,在辽国的默许之下,来自蒙古高原的3万帐(一说30万帐)“异教游牧部落”(这些游牧部落主要是契丹人,以及尚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大肆进入喀喇汗王朝的边境,阿赫马德.托干汗击溃了这些游牧部落的侵袭,并将他们牢牢地拴在阿力麻里、叶密立等地的草原。

  喀喇汗王朝的边界在此时推进到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此时的汗朝俨然中亚帝国,甚至成为与当时的辽朝不相上下的世界性帝国之一。汗朝的疆域,东起阿克苏地区的库车,西至咸海附近的干草原地区,南邻阿姆河、喷赤河、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脉,北抵巴尔喀什湖、伊犁河河谷与七河流域的草原,东南直达罗布泊沙漠地带,其疆域在国内,囊括今天新疆省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阿克苏地区、阿拉尔市、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图木舒克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国外,囊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汗朝拥有一支以重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既有中央汗庭训练的“古拉姆”近卫军,又有地方伊克塔军事地主组成的封建骑兵。在七河流域与伊犁河河谷兴建了大批新兴城市,大批突厥语民族由游牧转入定居,经济文化非常发达。

  阿尔斯兰·伊利克纳赛尔征服河中地区后,在卡迪尔汗·玉素甫为王朝大汗时,哈桑的幼子、玉素甫的兄弟阿里特勤成为河中地区的统治者,自称桃花石·喀喇汗。他死后,儿子玉素甫继位。1038年,曾征服河中地区的纳赛尔的儿子伊卜拉欣从玉素甫的囚禁中逃脱,招募军队,同玉素甫争夺河中地区。经过两年多的战争,伊卜拉欣攻下布哈拉,控制了整个河中地区。

  经过100多年的政治演变,喀喇汗王朝汗桃花石族的两大系已完全形成,即长支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起初,王朝的统治权控制在阿里系手中,但玉素甫卡迪尔汗占领喀什噶尔后,王朝的统治权转到哈桑系手中。1041年伊卜拉欣用武力夺取布哈拉后,阿里系控制了河中地区,而哈桑系只控制王朝东部。伊卜拉欣自称桃花石·博格拉·喀喇汗,完全独立自主,不承认东部喀喇汗为宗主。于是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完全平行的两个独立王朝——东部喀喇汗王朝和西部喀喇汗王朝。

  大约自1041年起,喀喇汗王朝正式分裂为二,西汗为阿里后裔,通称阿里系,领有河中地区及费尔干纳西部,以撒马尔罕、布哈拉为都城;东汗为哈仑·卜格拉汗后裔,通称哈仑或哈散系,领有怛逻斯、白水城、石城、费尔干纳东部、七河流域和喀什噶尔,以八剌沙衮为政治、军事都城,以喀什噶尔为宗教、文化中心。

  1089年塞尔柱王朝攻下布哈拉,西部喀喇汗王朝从此在政治上成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东部喀喇汗王朝在1130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于塞尔柱王朝。

  1124年,辽国灭亡,辽国贵族带领少量部众逃亡至东喀喇汗汗庭请求避难,不料此时的汗朝,耶律大石遂联合那3万帐“异教游牧部落”,驻扎叶密立,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

  1134年,东部喀喇汗王朝大可汗伊卜拉欣同葛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不和,发生冲突,请求耶律大石出兵支援。耶律大石趁机发动政变,占领巴拉沙衮,作为自己的都城,把东部喀喇汗王朝降为附庸,从此东部喀喇汗王朝的辖地只有喀什噶尔、阿克苏与和田地区。

  西王朝从11世纪末、12世纪初起,已受塞尔柱突厥王朝(1038~1194)之挟制,1137年西辽在和毡击溃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军队。1141年九月九日,塞尔柱王朝与西辽王朝在卡特万草原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会战。耶律大石协同后辽上将魏振兴指挥东喀喇汗以少胜多,塞尔柱王朝惨败,结果退出了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改换宗主,仍以附庸形式保存下来。

  由于以耶律大石为首的西辽国靠政变登上了中亚舞台,对原汗朝各个地区的统治比较微弱,部分地区更是政令不通,所以从西辽时期起,西辽国开始将东、西喀喇汗与葛逻禄自治区分而治之,分别派驻不同的监察官,西辽政权直接占据八剌沙衮附近,叶密立附近又出现半独立的政权,汗朝逐渐失去了七河流域与伊犁河流域。汗朝也逐渐由一个(两个)相对统一的王朝,演变为多个政权组成的松散联合体。

  从12世纪中期开始,汗朝各地派驻的长官纷纷独立,与西辽分庭抗礼。12世纪末期,一个名叫斡匝儿的葛逻禄响马占据了汗朝的阿力麻里,建立起小汗国,不久,另一个名为阿尔斯兰的葛逻禄人占据海押立,对抗西辽。汗朝遂彻底失去伊犁河流域。

  东喀喇汗王朝成为西辽王朝的附庸之后,王朝的首领伊卜拉欣于1158年被西辽王朝派往河中地区帮助西喀喇汗王朝镇压叛乱的葛逻禄人。根据史料,东部喀喇汗王朝的首领又恢复了汗的称号。继伊卜拉欣统治的是其儿子穆罕默德,之后是玉素甫。玉素甫在1205年死于喀什噶尔,其子穆罕默德继位。在穆罕默德统治时期,宗主西辽王朝政局已很不稳定,附庸国或独立,或转投。穆罕默德汗被西辽王朝囚禁于巴拉沙衮。1211年,乃蛮王子屈出律取代西辽末帝直鲁古的统治,放穆罕默德汗回喀什噶尔,但是喀什噶尔贵族们并不欢迎穆罕默德汗,当他入城时被刺死于城门中,东喀喇汗王朝灭亡。

  西辽王朝归并河中地区后,封伊卜拉欣为桃花石汗,作为自己的附庸。在他统治时期,西喀喇汗王朝与葛逻禄军事首领之间继续斗争。1156年,桃花石汗伊卜拉欣与葛逻禄军事首领艾亚尔伯克在饥饿草原会战,汗战败被俘遭杀,暴尸于草原。继之登上汗位的是阿里,称恰格雷汗。从此西喀喇汗王朝的统治权又转回哈桑系手中。阿里是东喀喇汗王朝的乌兹干领主。恰格雷汗阿里于1158年杀死葛逻禄大首领比古汗,比古汗的儿子们逃往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沙鼓动并支持流亡的葛逻禄人进犯河中地区。最后,经宗教界人士调解,双方订立和约。西辽王朝认为携带武器的葛逻禄人始终是河中地区不安定的因素,决心予以彻底铲除。1164年,承天普速完命令西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地区的葛逻禄人迁往喀什噶尔地区,他们到那里后不准再携带武器,要从事农业或其它劳动。此举引起葛逻禄人暴动,他们联合起来,向布哈拉进军。布哈拉地方长官用谈判稳住葛逻禄人,使他们失去警惕。喀喇汗王朝的军队突然到达,葛逻禄人措手不及,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葛逻禄人在河中地区的势力衰落,再没有同喀喇汗王朝发生大的冲突。此后西喀喇汗王朝汗位更替频繁,13世纪初,末代君主奥斯曼即位时,汗权已经十分衰弱了。1206年,布哈拉城爆发了手工业者桑贾尔领导的反对宗教封建主的市民起义,给教团势力以沉重打击。原本臣属于西辽的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早已对河中地区,一直在寻找时机。他认为桑贾尔起义是征服这一地区的最好时机,于是率领大军直取布哈拉。摩诃末很快攻下了布哈拉,把桑贾尔投入河中淹死,残酷地镇压了这次人民起义。摩诃末为了“和平”占有整个河中地区,便暂时与西喀喇汗王朝结成同盟。此举遭到西辽的强烈反对,出兵打败了花剌子模与西喀喇汗王朝的联军。摩诃末逃回花剌子模后,西喀喇汗王朝首领奥斯曼又转向西辽王朝,并向皇帝直鲁古的女儿求婚,但遭到拒绝。奥斯曼受辱后又转向花剌子模方面,并承认摩诃末为自己的宗主。这引起西辽王朝的再次出兵,攻占了撤马尔罕。但是此时西辽的东部发生了比这更为严重的叛乱——乃蛮王子屈出律起兵骚扰各地,直鲁古不得不从撒马尔罕撤兵,返回东部。花剌子模摩诃末利用这一时机,再次率军进入河中地区,在奥斯曼的欢迎下进驻撒马尔罕。成为花剌子模的属国后,奥斯曼处于花剌子模驻撒马尔罕总督的有力控制之下,完全失去自由,西喀喇汗王朝人民则遭受到更为残酷的剥削。1212年,河中人民不满花剌子模王朝的盘剥,举行起义,奥斯曼汗支持这一行动。摩诃末率军镇压,攻破撒马尔罕城,处死奥斯曼汗,西喀喇汗王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汉王朝的建立者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