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与哪族通过和亲建立了关系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1.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

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南北重归统一。唐朝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获得空前发展。

2.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宋辽、宋夏、宋金等民族政权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统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1.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项具体事务。三省为中央政府的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选拔官员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政府还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明朝:(1)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2)明太祖还授权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明成祖时,又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1)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还大兴“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唐朝:唐太宗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1)设立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3)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2.两宋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的关系既有战争,又有和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1)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转而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军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3)金灭辽后,于1127年又灭亡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并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后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元朝:元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1)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1)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时设立“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由驻藏大臣监督。

(2)战争: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民族迁徙:蒙古族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粉碎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回归祖国,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四、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从此,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东汉时,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

(2)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帝时),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时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强化皇权和中央集权,二是对民众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

2.明清时期皇权的高度膨胀是我国封建制度在政治上走向衰落的表现。

3.专制导致社会落后,民主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历史告诫我们今天应创设自由、开放、民主的社会环境。

1.(2016·重庆A卷)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统一的有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故正确答案为A。

2.(2016·江苏南京)“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统治B.改善了选官制度

C.加强了经济交流D.妨碍了中外往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选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所以进士科的设置,改善了选官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正确答案为B。

3.(2016·山东青岛)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故正确答案为C。

4.(2016·山东临沂)图中的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建立了元朝②创立行省制③灭亡南宋④废除丞相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图中的人物为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死后,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故正确答案为A。

6.(2016·江苏盐城)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了巩固。下列属于乾隆皇帝政绩的是()

A.册封达赖五世B.收复台湾

C.设置驻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乾隆帝的政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郑成功收复台湾;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故正确答案为D。

7.(2016·重庆B卷)历史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文物见证了()

A.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和谐

B.明朝时对外交流的盛况

C.清朝对东北边疆的守护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图片为“金奔巴瓶”,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由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这一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故正确答案为D。

5.(2016·湖北孝感)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关于军机处认识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军机大臣有军国大事的决定权

C.军机处的设置降低了办事效率

D.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军机处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正确答案为D。

6.(2016·湖南株洲)秦刚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戚继光抗倭②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③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戚继光抗倭平息了倭患,维护了国家统一;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和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故正确答案为B。

7.(2016·江苏南京)下列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按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伊犁将军③设置驻藏大臣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的时间。①设置台湾府是在康熙帝时,1684年;②设置伊犁将军是在乾隆帝时;③设置驻藏大臣是在雍正帝时,1727年;④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在康熙帝时,1689年。故正确答案为A。

11.(2016·湖北荆门)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年》

材料二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军机处位于乾清门西,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是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

(1)材料一所说的“制度”是由谁创立的?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明太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

(4)根据材料四说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5)材料一至材料四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解析】(1)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2)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主权力,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

(3)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4)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皇帝一人专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秦始皇。皇权至上(或皇帝一人掌握政权)

(3)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专制走向民主(或人治走向法治)。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材料一有人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你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列举两点)

材料二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曾有许多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甚至还取代了某些中原王朝,他们入主中原后在统治策略上都迅速地被中原化。

(2)第一个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是哪个游牧民族?哪一项地方行政制度最能体现其管理国家的“中原化”?

(3)满族建立的清王朝为加强我国西藏的管辖做出了突出贡献,依据史实,概括清朝管辖西藏的两种方式。

【解析】(1)考查了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自秦统一以后,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主流。

(2)蒙古族,这支游牧民族在首领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东征西讨,先消灭了西夏,然后消灭了金,接着消灭南宋,建立了地域巨大的、完整统一的王朝——元。蒙古族是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建立完整统一王朝的游牧民族。行省制度的实施,最能体现其管理国家的“中原化”,既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

(3)清朝时期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包括: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后来康熙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期(1727年),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此举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由驻藏大臣监督。

(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任举两例即可)

(2)蒙古族;行省制度。

(3)册封制度(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

1.《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是指()

A.监察制度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度D.科举制

2.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A.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B.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C.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D.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创立是在()

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武则天时D.唐玄宗时

4.我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4.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A.锦衣卫B.行中书省C.三司D.丞相

5.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④

6.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君权措施的是()

①焚书坑儒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设立军机处④大兴“文字狱”⑤设立锦衣卫

7.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不属于其“十全武功”的是()

①收复台湾②开始设立军机处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赐予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②隋唐的科举制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9.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10.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机构设置,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下列制度或机构出现的顺序是()

①行省制度②八股取士③科举制④驻藏大臣⑤台湾府

A.③②①④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②④⑤D.②③①④⑤

11.清朝时期,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A.西域都护B.军机处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

12.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谋求西藏独立。以下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是()

①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②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3.1995年11月29日,第十世班禅大量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隆重举行。“金瓶掣签”制度开始于()

A.顺治皇帝B.康熙皇帝C.雍正皇帝D.乾隆皇帝

1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辛亥革命,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下面表格归纳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

(2)请将对地方管辖的制度与当时在位的皇帝正确连线。

(3)观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请你归纳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趋势是什么?

(4)据所学,请你评价一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13.(1)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省六部。行省。丞相;特务;八股取士。军机处;文字狱。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利: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社会发展;思想上专制统治,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西汉的边疆饱受游牧少数民族的骚扰,西汉早期自顾不暇,国力不够强盛,于是将很多公主送去和亲,其中最多的就是送去匈奴和亲。这些可怜的女子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远离故土,最后客死异乡,然而她们的牺牲真的换来和平了吗?

  “汉匈和亲”,是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的和亲之举,最早始于西汉王朝。它是在美人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西汉初年,刘汉王朝刚刚建立,历经了秦末农民和数年的楚汉相争之后,社会经济受到惨重破坏,人民嗷嗷待哺,国库已经空虚。而此时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发兵南下汉境抢掠骚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33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反被围困在白登达7天7夜。刘邦和将士们无计可施,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氏怕汉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以解脱。但是,强大的匈奴与虚弱的西汉力量鲜明的对比,使西汉统治者的威胁感并未减轻多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娄敬鉴于美人计的效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他解释说: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陪送嫁妆,匈奴必然慕汉钱财而立汉公主为阏氏。这样,生子必为太子,接替单于。

  匈奴经过连年的军事打击,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响,因而希望息战和平,重建和亲,即汉仍像以前那样向匈奴称臣纳贡,匈奴兵不南犯。汉武帝不反对和亲,但他希望的和亲则是要匈奴臣属于汉,遣子入侍为质,与藩国一样待遇,汉匈地位完全颠倒。双方为此僵持了数十年。汉宣帝时期,匈奴遭邻国多次攻击,“人民死者十三,畜产十五”,属国解体。又因内部五单于争立,战乱不已。呼韩邪单于战败穷困,为郅支单于所逼,乃决计归汉。宣帝甘露元年,呼韩邪遣子右贤王入汉作“质子”。

  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匈奴的南下入侵并没有停止。景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逐步强盛,匈奴经常小规模入侵,但无大规模的南下行动。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匈奴才比较安分。

  和亲只是暂解燃眉之急的方法,无法治本。而边疆和平的根本,源于国家的强大与否,不管送多少个美人去和亲,只要汉朝不够强大,依然会被侵略。只要汉朝足够强盛,那么即便不送美女去和亲,匈奴也不敢入侵。

【汉朝和亲的意义】相关文章:

汉朝的和亲有何特殊意义?汉代究竟有过多少次和亲?

  和亲,也被称为”和戎“、”和番“,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不同的和亲。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是宋人以著名和亲远嫁者为素材而写作的怀古之作。粗浅看来,王安石对昭君出塞的认识与我们大多数人对此事的印象是一致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王安石其实比我们把事情看得更清楚:汉代的“和亲”并非简单的“和亲”,昭君出塞也不是单纯的出嫁。

  一、此“和亲”非彼“和亲”

  对于汉代和亲政策,很少有人会觉得陌生。毕竟在中学时,一说到汉代的对外政策,老师们就一定会提起“和亲”。可虽说已知晓“和亲”很多年,我们许多人或许却并不清楚和亲的真正含义,只以为就是将汉代公主(至少是名义上的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作妻子。

  事实上,汉代的“和亲”并非是单纯的不同民族间的政治婚姻。1929年,王桐龄先生较早地提出了“和亲”的释义:“和亲政策者,以本国公主嫁与外国君主,与其讲求婚之谓……白登败后,高帝无力退敌,乃用敬之议,欲遣公主嫁匈奴单于,不可,乃以良家子为长公主,代往”。

  在王桐龄先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内外的学者对“和亲”都作此理解。可细究汉代史料,若把“和亲”之“亲”简单地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姻亲”,那么和亲背后的汉与匈奴两个民族间的民族关系形态就被忽略殆尽了。两族间的关系显然又是汉代和亲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和亲”的真正含义不应当省略这一层含义。

  那么怎么解释“和亲”才是更合适的呢?今人葛亮提出了一个建议。在汉代史料中,“和亲”时常与“兵”、“击”相联系,譬如“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有修文而和亲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而在开汉代和亲之先河的刘敬口中,“和亲”只是“和约匈奴”、“外和匈奴”。所以可以推测那时的“和”就是今日的“和亲”。

  而“亲”字在汉代的涉外文献中其实非常常见,往往有“亲附”、“亲睦”之意。有时“亲”字甚至直接用“附”字替代。诸如“离兄弟之亲,汉以故不和,邻国不附”的“附”就是“亲附”。所以综合来看,汉代的“和亲”应该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关系形态,即由战争向和平的转化,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在汉代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刘敬口中的“和”,也就是将公主嫁给匈奴为妻。

  二、和亲公主与和亲任务

  其实远嫁者既然顶着大汉公主的名号,我们也就不难料想她们的任务不会只是简单地为人妻子。就像时嫁给松赞干布,给西藏带去更先进的文化,并缓和两国关系一样,汉代和亲公主其实也肩负着外交重担。

  汉代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发生在建国初期汉军于白登战败后。作为战败方,汉代嫁出公主无疑是一种妥协。那位代替真公主出嫁的宗室女子,也就不仅得作匈奴之妻,还得作大汉使者,缓和匈奴与汉的关系。

  而根据刘敬的观点,“和亲”只是汉代在对外政策中的短期策略。相比于大动干戈,彼时军事实力并不如外族的大汉用和亲的手段显然比动武“性价比”更高。在长期策略中,刘敬另提到为促进民族融合,以实现真正的“,莫非王臣”,朝廷应再推动不同民族间的联姻。这反过来亦证明了汉代的和亲者需要承担较重的外交责任。

  三、汉代到底有多少次和亲

  既然我们将和亲视作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又把和亲公主当作“外交官”,那么汉代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政治活动呢?参考《》、《汉书》和《》,并将新皇帝、新单于对原有和亲行为的重申或承认另视作一次和亲,那么这一数量可高达二十九次。

  至吕后摄政时期,大汉与匈奴三次和亲。至时,大汉七次与匈奴和亲。至汉昭帝时,大汉与匈奴和亲三次,与南越和亲一次。汉昭帝至新朝时,大汉三次与匈奴和亲。后来,卢芳、彭宠、李兴、主导了九次与匈奴的和亲。时,与汉明帝分别与匈奴和亲。永寿年间,张奂与羌人和亲。建安初年,与和亲……

  事实上,在这二十九次和亲中,有十七次我们是难以从史料中找到和亲公主的身影的。换句话说,这十七次和亲可能只是彻底的外交举措,完全不涉及婚姻。

  和亲没公主,这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却又极可能是多数汉代和亲的真相。和亲公主不仅是新妇,更是大汉的外交使者,亦不同于一般民族间联姻的出嫁者,这或许才是我们所误解的汉代和亲的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宫公主和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