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所采取留置措施是什么意思的政治军事措施有哪些?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中文名王安石变法/熙宁变

变法人物宋神宗、王安石新法内容青苗法、市易法、三

反对派司马光等旧党变法结果失败

变法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

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作赵宋,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河南开封)。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及西夏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咸平三年(1000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由于政权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在北方,故又称之为北宋。

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当后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953年,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 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954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959年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此时,赵匡胤已经掌握军队大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

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剌史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

960年,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驿兵变。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序幕。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975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宋真宗景德元年,宋战胜了辽,反而订立了“澶渊之盟”,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这次结盟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地七百里。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庆历四年(1044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时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掌教书院时,又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见。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

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内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较开明的统治者要求变法改革。北宋经仁宗、英宗至神宗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极一时。1067年,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1068年(熙宁元年),王安石被召到开封,主持变法工作。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变法派形成了吕惠卿、章惇、蔡确等为变法派中坚力量的体系。赵顼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1069年以后陆续实行。

1069年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订变法。概括而言,新法内容大体可分为两方面,即“富国”和“强兵”。

富国方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方面:置将法、保甲法。

另外,王安石还编纂了《三经新义》,颁布天下。通过对儒家《诗》、《书》、《周礼》的重新注释,为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王安石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祐年间,英宗皇后高氏彻底废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复了原先的统治方式。至此,北宋开始走向衰亡。

新法客观上符合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对地压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这一斗争最后是失败了。而且后来演变成官僚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完全失掉改革的意义。新旧党人的纷争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此后,宋神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将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内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视增加赋役收入和加强军备的措施,试图改变对外被动挨打的弱势,取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

元丰(1078年~1085年)时期,由于北宋两次对西夏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宋神宗遂于1085年忧忿而死。神宗死后,他年方十岁之子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废掉,变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称“元佑更化”。哲宗亲政后,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惇为相,恢复新法。

宋徽宗赵佶继位,面对这是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北宋王朝,刚即位的宋徽宗先是整顿朝政,可是一年以后,逐步懈怠政务,导致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于1111年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要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1121年,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由于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方腊于1120年10月率众在今安徽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方腊的起义严重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当辽朝在金兵的进攻下,处于岌岌可危之时,宋徽宗、蔡京等人以为联合女真夹击辽朝,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成熟。于是,政和元年(1118年)宋廷以买马为名,遣使从登州渡海到辽东,同金朝商议共同伐辽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年)宋再遣赵良嗣等使金,遂与金订立“海上之盟” 。

辽朝灭亡后,金朝即乘胜侵犯北宋。东京城破,开封军民抗敌情绪很高,要求参战的人达30万之多。金军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于是提出“和议”,向宋王朝勒索。宋钦宗派宰相何栗去金营乞和,完颜宗翰和宗望却要宋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之事,宋钦宗不得已进了金营求降,献上降表,并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开封进发,对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的民众进行镇压,然后金军大肆搜括宋朝宫廷内外的府库,以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

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大雪纷飞,被掳掠一空的开封人民遭受饥寒无情的袭击,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宋朝腐朽统治者的投降政策,使开封人民遭受难以言状的灾难。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北宋由此灭亡。

1127年,徽钦二帝及在开封的宗室3000余人被金兵掳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被委派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出外招兵而免于此难,不久在应天登基,金兵继续追杀,他逃到了扬州,后来又被逼无奈,出海逃亡,最后在临安(今杭州市)落脚,暂时稳定下来。之后建立了南宋,是为宋高宗。徽、钦二帝被掠去后,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

宋朝与辽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拓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宋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1104年)宋廷置陇右都护府收复河湟,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重金向金国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且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时用武人。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摄,属于临时指派的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无法与朝廷对抗。

京畿路:开封府,滑州。

京西南路:金州,房州,均州,邓州,唐州,襄州,郢州,随州。

京西北路: 河南府,颍昌府,孟州,郑州,汝州,陈州,蔡州,颍州。

京东东路: 齐州,淄州,青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

京东西路: 应天府,兴仁府,兖州,徐州,单州,郓州,濮州,济州。

河北东路: 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州,清州,雄州,棣州,滨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河北西路:真定府,怀州,卫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赵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河东路:太原府,隆德府;晋州,绛州,泽州,汾州,隰州,石州,丰州,府州,麟州,代州,岚州,宪州,忻州,辽州

永兴军路: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环州,庆州,宁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陕州,解州,同州,华州。

秦凤路:凤翔府;秦州,会州,巩州,岷州,阶州,成州,凤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

成都府路:威州,茂州,绵州,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简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潼川府路:潼川府,遂宁府,果州,资州,普州,昌州,叙州。

梓州路:资州,普州,梓州,荣州,戎州,祥州,泸州,纯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利州路:兴元府;三泉;文州,龙州,剑州,利州,兴州,洋州,巴州,蓬州,阆州。

夔州路:夔州,达州,开州,万州,施州,忠州,涪州。

荆湖南路:荆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荆湖北路: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沣州,岳州,鄂州,安州,复州,归州,峡州。

广南东路:连州,广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广南西路:桂州,贺州,昭州,梧州,浔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琼州,高州,化州,容州,藤州,象州,贵州,柳州,宾州,宜州,观州,钦州。

福建路: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

江南东路:江宁府,宣州,徽州,信州,饶州,江州,池州,太平州,南康军,广德军。

江南西路:洪州,筠州,袁州,抚州,吉州,虔州。

两浙路:杭州,苏州,润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衢州,婺州。

淮南东路: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扬州,泰州,通州。

淮南西路:寿州,濠州,和州,庐州,光州,黄州,舒州,蕲州。

云中府路:云中府,武州,应州,蔚州,奉圣州,归化州,儒州。

燕山府路:燕山府,涿州,檀州,平洲,易州,营州,顺州,景州,蓟州,经州。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宋朝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

由于宋代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前朝都大。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北宋建国后,就逐渐采取许多措施,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

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沼帔数量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国家的忠顺臣仆,便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北宋的田税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亩征税,每年夏秋各征收一次(沿袭唐朝的两税法)。北方各地大致每亩中等土地可收获一石,须纳官税一斗。江南各地由于产量较高,每亩须纳税三斗。唐代的两税法是按资财多少征税的,而宋代则是按土地面积定额征税的。秋税,是在秋熟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是以收钱为主,或者折纳绸、绢、绵、布。

按亩征税是征税的基本标准,但是在实际征收时,还有所谓“支移”、“折变”的计算,从而提高了实际征税的税额。“支移”就是在征收秋税时,要求农民运至指定地点交纳,如果农民不愿随长途运输之劳,就要多交一笔“支移”,也就是“脚力钱”。“折变”就是在征收夏税时,钱物辗转折变,也提高了实际交税额。

官田招佃农耕种,由政府收取地租,称为“公田之赋”。但官田本身无人交纳秋夏二税,往往又把二税加到佃农头上,加重地租数量,即所谓“重复取税”。

北宋的身丁税规定,男子20岁为丁,60岁为老。凡是20岁至60岁的男丁,都要交纳身丁税,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

北宋承袭五代十国的苛捐杂税,以类合并,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须随同两税输的。

和籴是官府强制收纳民间粮米;和买是官府强制收购民间布抽。在实行和籴与和买之初,是按土地多少,分别派定强制征购的数量,并付给一引起价款,到后来,则都是“官不给钱而白取之”。

五代时期谈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镇跋扈,任意杀伐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虚设。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赵匡胤定都开封,称东京,从旧制设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宋真宗设南京应天府(商丘)为陪都,宋仁宗设北京大名府。此后,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首都东京、西京和南京人口均超过一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避免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首先在军事方面,961年(建隆二年),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将对军队的控制,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同时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三衙的将领则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使宋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边境上只屯驻较少量的禁军,对辽、西夏逐渐采取被动防守的方针。宋太宗曾这样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北宋时期,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车赋》有“器以象制,水以轮济”之句,就反映了这种有轮轴、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动的筒车。北宋政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相当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中耕农具较多,表明了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农民还很注意积肥和施肥。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土壤的性质不同,应施用不同的粪肥。所谓“用粪如用药”。当时对作物栽种的深浅疏密与产量高低的关系,也有所认识。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宋太宗时,在河北地区修作陂塘,并修筑长六百里的堤堰,设置斗门,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丰收。

南方地区水利兴修的成绩更为显著,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如钱塘江堤前后修筑多次,以真宗时所修最有成效。这次修筑,吸收五代时的经验,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余顷,年久堙废。

宋哲宗时,苏轼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农田均获其利。此外,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也是当时著名的工程。木兰陂有宽80米,高10余米,长160余米的大坝,可拦洪、蓄水、排灌,使万顷农田旱涝保收。至今仍十分坚固,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北宋农民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边开垦出大片良田。圩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如著名的芜湖县(今属安徽)万春圩即有田十二万七千亩。此外,农民们还造出许多新型的田地,如山田、淤田、沙田、架田等。太宗时,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二百余顷。真宗时,增至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余顷。以后也不断增加。

(4)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

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北宋初年,政府曾劝谕江南以至福建、广东等地种植原北方主要粮食品种粟、麦、黍、豆等。水稻的优良品种也在各地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甘蔗、棉花、茶叶、桑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也较前扩大。

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汴绣、宋绣尤为著名。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和哥窑,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著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章生一的哥窑及其弟章生二的弟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江西信州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安徽繁昌冶铁遗址中,有高约2米,面积达750平方米的废铁堆,反映了当时冶炼的规模。在开采冶炼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以铜和银为例,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银20多万两,照官府征收十分之二税率计算,可推知年产铜7000多万斤,银100多万两,产量都超过唐朝数倍。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有丝、麻、毛等部门,其中丝织业仍占主要地位,并以两浙和四川地区最发达。从河北东路到江南东路的整个沿海地区,丝织业也有相当规模。丝织品种类繁多,如绫有二十几种,锦有四、五十种。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锦历久不衰,畅销全国;定州缂(kè课)丝,用各色丝线织出艳丽逼真的花草鸟兽,宛如雕刻而成,堪称一绝;单州(今河南单县)的薄缣(jiān肩),每匹才重四两,望之若雾,等等。在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

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官营作坊以造漕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及游船。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北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20000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势。海船上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舱,中舱又分四堂。这种隔舱防水设备是中国造船工人的首创。

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吉安)、温州(今属浙江)、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时,全国每年造船已达三千三百余艘,远远超过唐代。北宋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对外贸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北宋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

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雇值多少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而异。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募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当行工匠在北宋只作为辅助之用,他们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生产部门如铸钱作坊,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些情况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北宋的纸币有交子、钱引和小钞三种。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32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每年就达到80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为883900多两,到1120年(宣和二年)为1860万两。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建立后,四川地区长期使用铁钱,因铁钱重,携带不方便,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即借口商人争讼不息,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但钱引不备本钱,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

宋朝商税分为两种:过税,每关值百抽二,是对行商抽的;住税,值百抽三,是对坐贾抽的。正税之外,还有杂税。随着商业的繁荣,商税日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间,商税只有450万贯,到仁宗时,即增加到2200万贯。

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唐代开始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周围,北方叫“集”,南方叫“墟”。农村中也出现定期举行的小市。

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个,北宋则增加到四十多个。其中开封、洛阳、杭州、扬州、大名、应天(今河南商丘)、苏州、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长沙)、泉州等都是著名的繁华都市。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最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万,城中店铺林立,计有六千四百余家,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市场上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奇珍异宝,无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区,交易只能在市里进行,而且只能在白天进行,入夜即止。北宋时,开始打破了“坊”、“市”和昼夜的界限。开封市内,商店可以随处开设,而且有了夜市和晓市。当时开封市内还出现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和说书、唱戏的,热闹非常。

宋朝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竞争,各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多数商家利用“广告”进行角逐。宋代商人拥有较强的广告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追求经济利益,客观原因在于他们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商人们在广告上大做文章,宋代出现了诸如“声响广告、商品展示类广告、悬挂式广告、媒介广告、节日广告”等一系列的广告形式。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北宋除广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秀州(今浙江嘉兴)五地设市舶司,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达六十三万贯,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金属等,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象牙、珠宝等。

宋代远洋航行的海舶,无论是船体构造还是经营规模,抑或成员人数都很庞大。船内作业的劳动编成,也截然分化。宋元时期中国造船业异军突起,所造船舶规模大,数量多。根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江海船舰》的记载,大型中国海舶载重达1万~1.2万石(500~600吨),同时还可搭载500~600人。中型海舶载重2000~4000石(100~200吨),搭载200~300人。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约达3210万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户、口,学者考虑到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故认为当时实际人口达11275万,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现在靖康之乱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年),全国约有2340万户、12600万人。

北宋是个非常奇特和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国和西夏对抗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虽然十分繁荣,但北宋政府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由于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被历史学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贫弱的一个朝代”。

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登峰造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

北宋文坛群星荟萃,明代学者宋濂称:“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韩愈、柳宗元为唐人,其余六人均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而北宋词人众多,佳篇迭出,可以说是词的鼎盛时期。北宋著名词人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范仲淹、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等。

北宋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称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众人所长独出己意创造的“瘦金书”也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北宋画家早期有李成、范宽、燕文贵、文同等名家,中后期有苏轼、李公麟、张择端、米芾、米友仁、赵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画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的艺术水平。

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东京开封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宋朝的被动,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别推卸责任给其他朝代。

汉、唐、明靠自己扩张占据产马地、以及幽云等战略要地,为什么宋自己占不了还有脸要求继承?宋朝国防形势上的烂摊子,是宋朝自己表现不够好、扩张不力的结果。

五代时的李存勖、王晏球那么点地方还打败契丹。后来后晋石敬瑭才把幽云地区给了契丹,但是这是宋朝的借口么?

秦末大乱、隋末大乱,留下强大外敌,内部割据强敌混战,烂摊子与恶劣局势,宋朝被灭更是留下个蒙元,元末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等。汉、唐、明怎么不怨秦、隋、宋?

刘邦、李渊、朱元璋起兵时,地盘很小,不但没有幽云等战略要地,而且其地盘、实力都小于后周留给宋朝的地盘、实力。但是后来汉、唐、明打败了内外多个强敌,占据了产马地、以及幽云等战略要地,还扩张出比较大的疆域。

宋朝接手了比较强大的后周,而其他割据势力还不众弱结盟共抗一强,让宋有机会逐个击破。这种情况下,宋还用了快20年才搞定,创业都创成这样,真是呵呵了。 宋朝没能占据幽云等战略要地,正是宋朝自己的能力问题,是宋朝自己扩张不力的结果。

说到开国,刘邦、李渊、朱元璋起兵时,地盘、实力都远小于宋篡取的后周。

宋朝联金灭辽,金打的辽快灭亡了,宋朝趁机攻辽,竟然还被辽打的惨败。

汉、唐对外有失败,但是后期还能取得多次对外的大胜,丢的疆域本来就是汉、唐自己扩张占据的,而且汉、唐亡于内讧,没有把中原、南方这汉人核心疆域丢给外敌。

而宋朝被外敌金人打的丢了中原,被外敌蒙元打的连南方也丢了。宋朝不仅把自己扩张占的地丢给了外敌,连接手的后周的地盘也丢给外敌了。口口声声怨前朝,难道被金、蒙古打的丢中原、丢南方也能怨到前朝?宋朝皇帝后妃没有被金人吊打?

宋朝军队数目庞大,而在宋太祖以后,却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对内镇压以防民变的岗位上,布置在国防线上的数目却并不多,而由于缺乏应有的教阅训练,其素质均很差,作战能力均很低,一遇大敌便致溃败……
吕祖谦曾在其《历代制度详说》中对北宋的这等军事布置和措施提出批评说:“
警备于平居无事之时,屯守于阃奥至安之地,未尝有一日之战,……此所谓斥地与敌,守内虚外,以常为变,以易为难。(屯田篇)
循目前之弊而狃于后世兵农之即分,则真以为兵者所以卫民而民者所以养兵也;天下岂有弥历数百十岁,养百万之师,未尝有战斗之事,而饱食安坐以嬉者哉?盖历代兵制之失未有过此者。(兵制篇)”

契丹和党项等族的发展、学中原制度,没法作为宋朝的遮羞布。 发展、学中原制度更多的辽,被发展、学中原制度更少的金打垮;而后来金发展、学中原制度更多以后,又发展、学中原制度更少的蒙古打垮。

匈奴、突厥等早就有钢铁兵器了,

匈奴人的手工业,最重要的是冶铁业。从已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3世纪时,匈奴人就已使用铁器了,并广泛应用。如铁镰、铁刀、铁锌、铁镞、铁鹤嘴镐、铁马嚼、铁剑等物,就是有力的佐证。

有记载突厥“工于铁作”“有角弓、鸣镝、甲、槊、刀、剑……”

汉唐的少数民族“游击队”?如果汉唐的匈奴、突厥、薛延陀、高句丽还处于“游击队”的阶段,那么辽正是被还处于“游击队”的金人打垮的;天眷二年,而还处于“游击队”阶段的蒙古就曾在金上京之西北打败金人。

某些人平时把宋朝科技、制造业发展说的多么强,结果说到对外战争又说少数民族的科技、制造业接近宋朝或赶超宋朝,那么之前说的宋朝科技、制造业发展多么强呢?宋朝占着富裕发达的地区,如果被少数民族在科技、制造业上接近或赶超,那么更是宋朝自己的问题与责任了。

好意思提契丹起家比宋朝早……宋朝还比金、蒙古起家早呢。结果呢?

秦、隋留下的大乱、不稳定、内耗更严重,汉、唐都克服困难扩大出较大疆域。而宋朝接手强大的后周,然后自己表现差,还要推卸责任给其他朝代。

唐朝后期张仲武、刘济、李载义等还击败奚、契丹(后世的契丹实际包括奚与契丹),甚至唐朝灭亡前的刘仁恭也曾令契丹畏惧。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李载义……契丹寇边,以兵击走之,仍虏其名王”“张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刘)济……奚数侵边,济击走之,穷追千馀里,至青都山,斩首二万级。其后又掠檀、蓟北鄙,济率军会室韦,破之” “张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获杂畜不赀。”
《资治通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习知契丹情伪,常选将练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岭击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辄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马多饥死,常以良马赂仁恭买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机遣其妻兄述律阿钵将万骑寇渝关,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伪与之和,设幄犒飨于城外,酒酣,伏兵执之以入。虏众大哭,契丹以重赂请于仁恭,然后归之。”

五代前期,李存勖和耶律阿保机干仗的时候,除了占据山西以外,只占据了河北,而且河北还不稳定,一战阿保机的时候,河北初定,大军主力和后梁隔着黄河对峙;二战阿保机的时候,河北多处叛乱未定,和后梁主力的夹河大战也没完。

李存勖的局面无论如何都比宋朝糟糕的多。 后来宋朝占据的地盘、人口都远远超过这时候李存勖的地盘、人口……

五代前期,契丹耶律阿保机“空国入寇”,仍然被李存勖打败。(李存勖虽然不是汉人,但是其父李克用是唐朝官员,而且李存勖已经融入中原,属于中原王朝成员,并非外敌)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庄宗讨张文礼,围镇州。定州王处直惧镇且亡,晋兵必并击己,遣其子郁说契丹,使入塞以牵晋兵。郁谓阿保机曰:“臣父处直使布愚款曰:故赵王王镕,王赵六世,镇州金城汤池,金帛山积,燕姬赵女,罗绮盈廷。张文礼得之而为晋所攻,惧死不暇,故皆留以待皇帝。”阿保机大喜。其妻述律不肯,曰:“我有羊马之富,西楼足以娱乐,今舍此而远赴人之急,我闻晋兵强天下,且战有胜败,后悔何追?”阿保机跃然曰:“张文礼有金玉百万,留待皇后,可共取之。”于是空国入寇。郁之召契丹也,定人皆以为后患不可召,而处直不听。郁已去,处直为其子都所废。阿保机攻幽州不克,又攻涿州,陷之。闻处直废而都立,遂攻中山,渡沙河。都告急于庄宗。庄宗自将铁骑五千,遇契丹前锋于新城,晋兵自桑林驰出,人马精甲,光明烛日。虏骑愕然,稍却,晋军乘之,虏遂散走,而沙河冰薄,虏皆陷没。阿保机退保望都。会天大雪,契丹人马饥寒,多死,阿保机顾卢文进以手指天曰:“天未使我至此。”乃引兵去。

王晏球还打的契丹卑辞厚礼。契丹“及救王都,为王晏球所败,丧其万骑,又失赫邈等,皆名将,而述律尤思念突欲,由是卑辞厚币数遣使聘中国,因求归赫邈、荝剌等,唐辄斩其使而不报。当此之时,中国之威几振。”(记载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
定州王都反,唐遣王晏球讨之。都以蜡丸书走契丹求援,德光遣秃馁、荝剌等以骑五千救都,都及秃馁击晏球于曲阳,为晏球所败。德光又遣惕隐赫邈益秃馁以骑七千,晏球又败之于唐河。赫邈与数骑返走,至幽州,为赵德钧所执,而晏球攻破定州,擒秃馁、荝剌,皆送京师。明宗斩秃馁等六百余人,而赦赫邈,选其壮健者五十余人为“契丹直”。

五代时期,李存勖以一隅之地还打败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率领的契丹主力,王晏球还打的契丹卑辞厚礼。

后周柴荣北伐契丹,连收三关三州,遇疾而返。

而宋朝接手强大的后周,然后基本统一汉地的大部分,地盘、人口、物资等方面远朝李存勖,但是对契丹在战绩……

宋朝没有幽云地区、没有产马地等等(何况宋朝有战马产地与输入通道灵武,但是宋朝自己丢了灵武,但不过宋朝河东路和永兴军路仍然有产马地),正是宋朝自己表现不够好、扩张不力造成的结果。

汉唐的产马地是他们自己扩张占据的,不是靠继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灵武,灵武既是战马产地又是输入战马的重要通道,但是宋朝自己犯错误丢失了灵武。

即使这样,宋朝还有河东路和永兴军路等战马产地,仍然有马种与马场。说马匹的问题,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马政的搞的多么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马曾超过20万匹,而朱元璋马匹还不到6万匹的时候,就北伐驱逐蒙元、收复幽云等地……

宋朝这表现,应该从宋朝自身找原因。

宋朝初期,党项还没有真正坐大。宋朝控制过党项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还打的李继迁丢弃母亲妻子逃走,但是之后宋朝处置出错,党项李继迁力量增强,后来宋真宗把五州之地给了党项李继迁,又丢了灵武,导致党项真正坐大。

汉朝后期就有很多异族内迁了,五胡乱华、南北朝等更是异族内迁。以宋朝的表现,即使没有沙陀人、党项人、契丹人,也会有其他异族代替他们做那些事。

刘邦、李渊当年起兵的时候,兵少、地盘小,有众多内外敌人。秦末隋末大乱破坏严重,人口户口骤减(例如《通典》载杜正伦奏,隋末大乱导致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匈奴、突厥再次壮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再次强大起来“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还有强大的割据势力(例如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归附于突厥,与唐朝为敌)。

汉朝、唐朝打败众多内外敌人,扩张出较大的疆域、改善了国防形势。而宋朝疆域较小、国防形势较差,正是宋朝自己表现不够好、扩张不力的结果。

汉朝对外敌匈奴有失败,但是之后汉朝打败了匈奴。唐朝后期对吐蕃、南诏、回鹘有失败,但是之后唐朝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多次重创吐蕃军;李晟、宋威、高骈数次击败南诏军,南诏“屡覆众,国虚耗”,失去再战的勇气(“南诏气夺”),南诏骠信送质子入朝;回鹘汗国被黠戛斯击破,部分回鹘西迁,大量回鹘南下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多次击败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俘获大批回鹘侯王贵族。

吐蕃王国、南诏、回鹘汗国的灭亡,都早于唐朝的灭亡。

根据《中国养马史》、《明史》记载,1390年,明朝清点全国军队,只有马45080匹,这还是在驱逐蒙古、基本统一之后,才有这些马。

某些人以为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时能有多少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马匹曾超过20万匹。

《文献通考》的记载,“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诏市吏民马十七万匹,以备征讨。是岁,平太原,观兵於幽州,得汾、晋、燕、蓟之马四万二千馀匹,国马增多……”,先是17万匹马,然后又得4.2万余匹马,这比朱元璋统一全国才有的45080匹马可多太多了。 但是朱元璋驱逐蒙元,蓝玉等人深入草原打击蒙古,而宋朝有更多的马,却连幽云等地都没能占据。

宋朝战马曾经很多,《文献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数十万众,战马数十万匹……”

宋太宗之后,《文献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卫、相州凡七监,多择善马为种,牝牡为群,岁遣判官一人巡行点印,二岁巳上者岁约八千馀匹,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馀万匹……”

宋朝曾有战马数十万匹, 后来宋朝坊监及诸军马曾超过20万匹了,比朱元璋统一全国时的45080匹马多数倍,但是仍然没能占幽云。

汉代那样北伐?汉代、唐代北伐都曾深入草原取的大胜,朱元璋45080匹马也仍然有蓝玉北伐深入草原获胜,而宋朝有超过20万匹马,却连幽云等地都没法占据,就别奢望什么像汉代那样北伐了。

后来宋朝自己把马政搞砸了。

灵武这产马地,宋朝控制过,但是宋朝自己丢了这产马地。

即使这样,宋朝仍然有河东路和永兴军路等养马地,

《宋史》兵制马政还记载 “河东岚、石之间,山荒甚多,汾河之侧,草地亦广,其间水草最宜牧养……河东一路,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又京西唐、汝之间,荒地亦广。请下河东、京西转运司遣官审度,若可兴置监牧,则河北诸监,寻可废罢。”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养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时期,江浙还有养马的地方,杭州近郊还有马场,“马蕃息至盛,号为马海”。五代时江浙割据者在杭州近郊设马场,《梦梁录》记载:“昔吴越钱王牧马于钱塘门外东西马塍,其马蕃息至盛,号为马海,今(南宋)余杭,临安,于潜三邑,犹有牧马遗迹也。” 南宋就在临安(今杭州)、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设置马监。

宋朝自己把马政搞的一塌糊涂,怨谁?还是怨宋朝自己。

如果有足够多坚定敢近战的步兵,那么能抵挡重甲骑兵。但是宋朝兵源素质太低,只能主要是弩手。《宋史·兵志》记载,“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例外是岳家军,岳家军提高了近战兵的比例,其对金军的战绩就好一些。但是之前与之后的宋军……

宋和秦、汉、唐、明这几个大一统王朝的区别是,宋接手更好的条件后周,但是宋的扩张却比较差:

秦在关中,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同时,还灭六国,灭立国之后,又打的匈奴远遁;

汉、唐、明的建立者刘邦、李渊、朱元璋,在起兵时,地盘远小于宋朝接手的后周。刘邦、李渊都在面临强大的外敌的情况下击败多个强大割据势力,扩张、统一,后来汉朝击败外敌匈奴,唐朝击败外敌突厥、薛延陀、西突厥等。元朝虽然内讧,但是朱元璋这边也有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势力要消灭。朱元璋仍然消灭了这些割据势力,并且驱逐蒙元。而宋朝接手状况较好的后周,扩张却不如这几个王朝。

好意思怨辽、金团结?宋朝没有给辽、金造成强大的压迫,还指望辽、金出现大内讧? 匈奴的分裂有匈奴自己的内部因素,也有汉朝压迫的因素,如果汉朝不够强大,那么即使匈奴内讧也不会有部分匈奴部众投靠汉朝,而是匈奴打出一个最强重新统一。 而辽、金内讧的时候,宋朝没能很好的利用。

辽国昏庸之主“睡王”耶律璟当政的时候,宋朝去搞先南后北,对辽没有什么作为。 辽内部政治斗争的时候,宋没有全力去分化。 辽内讧,金本来是辽的下属,结果金崛起打垮辽,消灭了辽的主力,北宋趁机攻辽,北宋却被辽的剩余部队打的惨败。

金灭辽用的时间短,就更说明当时辽的力量的衰弱,但是北宋却一直没能靠自己占据幽云等州,更不用提让辽臣服了。

汉、唐、明的建立者刘邦、李渊、朱元璋起兵的时候,都没有薊北幽云、甘凉河套,也没有长城至河西走廊这个防线。

但是汉、唐、明打败多个敌人,自己扩张占据了薊北幽云、甘凉河套,自己扩张占据了长城至河西走廊这个防线。

而宋朝自己没能扩张占据,反而还把灵武丢了。

中国版图内的产马良地,还有灵武以及河东路和永兴军路。

灵武既是战马产地,又是输入马的通道之一。宋初控制着灵武,但是宋朝自己犯错误丢了灵武。但是宋朝还有河东路和永兴军路等产马地。 《宋史》兵制马政还记载 “河东岚、石之间,山荒甚多,汾河之侧,草地亦广,其间水草最宜牧养……河东一路,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又京西唐、汝之间,荒地亦广。请下河东、京西转运司遣官审度,若可兴置监牧,则河北诸监,寻可废罢。”

西夏(党项)正是在宋朝真正坐大了。宋初,宋朝控制着灵武,还得到了党项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李继迁才几百人,宋朝打的李继迁丢弃母亲妻子逃走。但是之后宋朝处置出错,党项李继迁力量增强,后来宋真宗把五州之地给了党项李继迁,又丢了灵武,导致党项真正坐大,后来建立西夏。

北宋前期官方拥有的马,远多于汉、唐初期的马匹数量,比朱元璋北伐时还多数倍。北宋前期官方拥有的马,比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后明朝的马还多数倍。北宋的扩张远不如汉、唐、明的扩张,但缺马可不是宋朝的借口,北宋初期官方马匹还曾比汉、唐、明初期的马匹多。

后来汉、唐马多,那是汉、唐扩张、发展的好的结果,而宋朝却自己搞砸了马政。宋朝缺马,完全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明的情况不比宋好。虽然红巾军削弱了元,元朝有内讧,但是朱元璋还要对付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势力,还要对付云南等地的蒙元势力,北伐时明军还要与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交战。但是朱元璋仍然获胜,驱逐了蒙元。后来明军还深入草原取得捕鱼儿海大捷。

而北宋,辽被金打的快灭了,宋早就与金商议约定宋朝攻取幽云数州,结果宋仍然被辽的剩余部队打的惨败。

随后北宋还出现2000宋军被17个金人打的惨败、13万宋军被河对岸的金军的战鼓吓的溃逃的奇葩战绩。(《三朝北盟会编 卷三十六》:“和议已定 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 经由磁州 李侃以身为兵官 且承掩杀之旨(初金人抵京师也。渊圣诏河北州军略曰:种师道姚平仲远提西兵以助天讨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军尽行掩杀) 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 欲与之战 十七骑者分为三 以七骑居前 各分五骑为左右翼 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续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七》:金宗翰自太原趋汴,官吏弃城走者,远近相望。癸酉,至河外,宣抚副使折彦质领兵十二万与之对垒。时佥书枢密院事李回以万骑防河,亦至河上。敌发数十骑来觇,回报其帅曰:“南兵亦盛,未可轻渡。”或欲整兵俟战,洛索曰:“南兵虽多,不足畏也。与之战则胜负未可知,不若加以虚声,尽取战鼓,击之达旦,以观其变。”众以为然。黎明,河上之师悉溃,遂长驱而南。甲戌,金兵悉渡。知河阳燕瑛、西道总管王襄皆弃城走,永安军、郑州并降于金。”)

后来绍兴十年北伐,“燕京以南,(金之)号令不行”,结果宋还是没能收复中原。

再后来到金主完颜亮金死时,金内部爆发激烈内讧,不但之前伐宋的名将几乎被金人自己杀尽了,而且金国的契丹等民族也纷纷反抗金人统治,结果宋还是没能收复中原。

蒙古内讧的次数很多:窝阔台死,脱例哥摄政,蒙古开始争夺汗位;贵由继位,依然面临巨大的内部问题;贵由率领十几万大军西征同拔都大军对峙,期间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争汗;蒙哥病死于四川,阿里不哥同忽必烈争汗,爆发内战,双方各自数十万兵马厮杀数年,期间还有山东李璮叛乱……蒙古内部多次内讧,但是宋仍然没能收复中原。

忽必烈结束与阿里不哥的大战之后,蒙古帝国实际已经分裂。作为蒙古帝国分裂出的一部分,忽必烈的蒙元,一面在西北与海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作战,一面开始一征日本,一面还攻灭了南宋。

宋朝接手比别的朝代好的条件,不但没有扩张出更大的疆域,连中原都没统一全,缺了幽云等州,而且建国才约160年就丢了中原,还没能收复,最后连南方也丢了,成了首个被外族外敌打的把中原、南方都丢了的王朝。 不怪宋,还能怪谁?

说的那些就没几句对的。

竟然还能看到有人信宋朝“对外战争胜率70%左右,远高于别的朝代”这谣言。实际上,根本没有证据证明宋朝对外战争胜率70%,反而有

统计出宋朝胜率47.5%,宋朝对外主要作战胜少负多。 按胜率说,历史上对外战争胜率最高的朝代是曹魏,胜率在9成以上,而汉朝、唐朝即使对外有失败,之后还能再取得更多胜利,是胜多负少。

其二,唐朝前半段厉害,至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而且唐朝后半段,大部分时间里,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在唐末黄巢之乱以后,才出现大规模藩镇割据。

还有人信“终唐一朝,始终没赶上隋朝开皇时的人口和户口数”? 比较顶峰,唐朝的人口和户口数远超隋朝。

实际上,北周留给隋朝的疆域与人口,远多于隋朝留给唐朝的疆域与人口。而唐朝打败众多内外敌人,经过扩张,疆域面积超过隋朝,后来经过发展,人口、经济也超过了隋朝。

北周“留给”隋朝约690万户以及约690万户以外的大量隐漏瞒报户口(根据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隋朝吞并陈的大量户口、通过大索貌阅等手段清查隐漏瞒报户口,使开皇年间就达870万户(《资治通鉴》:“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隋朝鼎盛时期达890万户,但是,隋炀帝造成隋末严重的大乱,隋朝留下200余万户(《通典》记载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疆域丢失、严重分裂的烂摊子。

唐朝人口最多时,是在天宝年间。《旧唐书》记载唐朝天宝十三年961万余户、5200多万人,《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天宝十三年906万余户、5200多万人,

《旧唐书》本纪第九:“(天宝)十三载……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

《资治通鉴》“天宝十三年甲午……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

《通典》记载唐朝天宝年间的户数人口数时提到当时有严重的瞒报少报现象,认为当时至少有1300万-1400万户。

《通典》记载唐朝天宝年间“所在隐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馀年中,虽时起兵戎,都不至减耗,而浮浪日众,版图不收。若比量汉时,实合有加数,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

而《中国人口史》等相关书籍现代学者们考证出的唐朝天宝十三年的实际户数与人口数,比《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的唐朝天宝十三年的户数与人口数,还要多很多。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认为,唐朝天宝十三年时,有约1430万到1540万户,约7475万到8050万口。

澶渊之盟之后,宋朝是长期每年送财物给辽,辽并不称臣,而且并不省钱。辽这个威胁仍在,幽云等州仍然被辽占据,宋朝养着庞大的军队,频繁调动,花费巨大,花费不比打仗少。

宋朝给金岁币,仍然没解决问题,中原还是被金占着。

至于说宋朝“最后皇帝大臣投海而死,比起那些开城纳降的王朝不知骨气硬了多少倍!” 如果你拿明朝说骨气,还有的说,但是宋朝……请看宋朝称臣于金,称侄孙、称臣于蒙古。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
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
签书枢密院何铸、知合门事曹勋进誓表于金
  表曰:“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宋史》卷四十七 本纪第四十七 记载,宋朝求着想称侄纳贡、称侄孙、称臣纳贡于蒙元。但是蒙元仍然灭了宋朝。

《宋史》卷四十七 本纪第四十七:

陆秀夫等至大元军中,求称侄纳币,不从;称侄孙,不从。戊辰,还。太皇太后命用臣礼。己巳,嘉兴守刘汉杰以城降。庚午,同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参知政事陈文龙遁。以谢堂为两浙镇抚大使,文天祥知临安府,全永坚浙东抚谕使。辛未,命吴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常楙参知政事。日午,宣麻慈元殿,文班止六人。诸关兵尽溃。
遣监察御史刘岊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曰仁明神武皇帝,岁奉银绢二十五万,乞存境土以奉蒸尝……

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其表曰:"宋国主臣谨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两淮、四川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别把蒙古说的无敌似的。马穆鲁克、德里苏丹多次打败蒙古。

至于拿南宋抵抗蒙古多少年来说宋朝厉害的……南宋占据地利,而且蒙古西征、多次内讧,这些是南宋能多活那么多年的原因的一部分。

列举一下蒙宋战争时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记,

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

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会,窝阔台决定主力西征——长子西征,这次西征一直持续到1243年

1241 窝阔台死,脱例哥摄政,蒙古开始争夺汗位

1246 贵由汗继位,久久内乱的蒙古终于开始统合,这时候贵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临巨大的内部问题

1248 贵由率领十几万大军西征同拔都大军对峙,期间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争汗

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继位

蒙古忙着整顿内部,以及远征大理云南

蒙哥南征,结果蒙哥病死于钓鱼城外,蒙古撤退

阿里不哥同忽必烈争汗,爆发内战,双方各自数十万兵马厮杀数年,期间还有山东李璮叛乱

1268 蒙古再次南征,用兵襄阳。1279崖山海战,南宋彻底被灭。

南宋号称抵抗了45年,其实真正的抵抗时间又有几年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取留置措施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