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国家地理书籍关于山脉,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的书籍

,男,1964年11月4日生于甘肃省,汉族,中共党员。曾经从事、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任职《地理》杂志社区长,负责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管理工作。


在接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之前,李栓科有着相当丰富的地质考察经历和业绩,曾经从事南极(4年)、北极(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研究以及科普工作,每年在的时间都要超过3个月,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在南极—一年半。他是在从事科学研究10年后转向媒体行业的,因此在办刊中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念。

1980年9月入师范大学,1984年6月毕业。
1984年9月入硕士研究生,师从周廷儒院士。
1987年获硕士学位,6月入中科院地理所。
1989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
1997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1995年任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
1997年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2000年10月兼任总编。


1984-85,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山西五台山环境变化研究
1985-86,河北泥河湾盆地第四纪研究,北京平原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1987-88,黄河河口改道与胜利油田安全研究
1988-89,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队
1989-90,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
1990-91,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
1991.10-1992,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
1993,中国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
1995,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1996,墨脱考察队,大峡谷科学考察队
2003年穿越阿尔金无人区
2006年参与中央电视台《玄奘之路》节目,从北京出发全程驾车到达印度


主要从事极地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及环境演变研究、旅游科普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工作。

1996年10月-1997年4月,承担中科院与新华社合作项目:“墨脱地区自然与人文系统”的研究,任西藏墨脱科学考察队队长。完成了“西藏墨脱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西藏墨脱地区自然系统结构”两篇研究报告及电视片“最后的秘境”。

年,参加西部水资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专题“柴达木盆地水土资源配置与合理开发”研究。完成了“柴达木盆地冰川资源”、“柴达木盆地冰川融水补给特征”及“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研究报告。


1993年-1997年,承担了国家科委和国家南极委项目“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区地貌与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并于同年在南极中山站进行渡夏科考。

1991年至1996年,参加了“八·五”国家科委、中科院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重大项目“南极洲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的研究,承担了其中“中山站地区地貌与全新世沉积环境”的研究课题,于1991年11月
1993年4月在南极中山站地区进行渡夏越冬考察。首次填绘了拉斯曼丘陵区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并钻取湖积泥芯。

1997年起(至2000年),承担中国科学院95重大项目:极地地区自然系统结构与全球环境研究,为第3课题“南极现代地表自然过程”负责人。98年派人参加15次队现场考察。

1997年起(至2000年),承担国家95科技攻关项目: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反馈研究,承担第2专题“南极现代地表自然过程与全球变化研究”,为专题负责人。

1993年5月起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参与了科考计划的起草,论证及大量的外联,物资准备工作。1995年3-5月,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计划。

1994年5日起参加中国科学院特别资助项目:“中美合作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一万年环境演变”研究项目,负责湖芯室内分析及沉积环境的研究。

1995年起,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陆地环境系统研究”。

1997年11月-1998年12月,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部特别研究计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推广与示范”项目。提交了“旅游科普推广示范指南”报告。

1997年12月参与组织了中科院、科技部、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工作

1997年7月开始筹备《地理知识》杂志的改版和扩版。1998年1月全面改版,并推进了杂志社新的运行机制。

2000年10月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出版发行繁体版,2002年发行日文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国家地理》前身为《地理知识》,1950年创刊。1997年7月李栓科授命开始筹备《地理知识》杂志的改版和扩版,1998年1月杂志全面改版,同时也开始了新的运行机制。2000年10月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出版发行繁体版,2002年发行日文版。杂志改版后发行量上升了10余倍,从1998年第1期的2万余册到如今每期发行逾30万册,还是国内迄今惟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完整输出版权的杂志。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创刊;2002年日文版又在日本上市;现在日文版月发行4.5万册,台湾繁体版月发行8.4万册,不仅稳居台湾期刊发行前茅,而且已进入西方国家的华人社区。


2003年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2003年获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优秀青年奖”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极具挑战的地球故事》

这里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这里有万山之祖昆仑,长江之源唐古拉,有苍茫戈壁、雪峰冰川,有“天空之镜”、雅丹群落,有山前绿洲丰饶的物产,大地之下富集的资源,有吐谷浑的传奇前世、高原丝路的千年驼铃……地质学家范晓,梳理大地的时空脉络,为我们讲述他眼中的青海海西,解读苍茫辽阔之中瑰丽神奇的地理密码。

  在地理地貌特征上,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最青海”、“最高原”并不为过。

  航拍柴达木 摄影/李建

  海西州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它跨越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巨大山脉之间辽阔的土地,囊括了以干旱和“聚宝盆”闻名的柴达木盆地,还代管着长江正源沱沱河所在的唐古拉山镇区域。

  这片幅员辽阔的区域,富集着丰富的地貌特征,和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甚至独步天下的景观。品读海西,需要有太空的视角,俯瞰之下,苍茫大地的脉络一览无余,也需要细致入微的体察,于细微处,闻惊雷,遇见惊人的美丽。

  青藏高原最低处的巨大“天盆”

  作为青海省海西州主体的柴达木盆地,是海西的魅力和风采所在。

  这也是一个特殊地理单元。可以说,对西北干旱区,它是青藏高原;对青藏高原,它是西北干旱区。

  当然,在地质构造以及地理地貌区划上,柴达木盆地归属于青藏高原是有道理的。青藏高原北缘的大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将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分隔开。柴达木盆地是整个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最低之处,却也高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大约1200米至2000米以上,堪称世界上罕见的高原“天盆”。

  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5.1万平方公里,中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22个的面积都不及它大。虽属青藏高原的地理范畴,但它这里有着广阔的戈壁荒漠等典型的干旱区地貌景观,有着宜农宜牧的草原浅滩区域,更因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被誉为“聚宝盆”。

  举世无双的盐湖宝库

  图为位于茫崖的尕斯库勒盐湖。如上天落下的翡翠,千沟万壑的褐色丘陵形成强烈反差,美得摄人心魄。摄影/陈生贵

  这个“聚宝盆”最重要的宝藏,就是在盆地特定的地质演化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巨大盐类矿藏。如此宏伟壮观的高原盐湖盐泽盆地,在世界上,也许只有美国西部高原的大盐湖,以及玻利维亚高原上的科伊帕萨—乌尤尼盐沼,可以拿来作比较。但柴达木盆地的封闭性更好、规模更大,它所依托的青藏高原的高大广阔,也远非美洲的高原能比。

  青海省乌兰县的柯柯盐湖是一座固液相并存的大型石盐矿床,富有几何之美的盐田绵延向远方,充满节奏感和艺术性。摄影/李建

  美国大盐湖的盐类储量约60亿吨,而柴达木盆地中仅察尔汗盐湖的盐类储量就达550亿吨,加上昆特依、柯柯、一里坪等几个主要盐湖,盐类储量可达1320亿吨。而且,柴达木盐湖的盐类矿藏还包括了钾、镁、锂、锶、硼等多种矿物元素,察尔汗特大型钾盐矿床、大浪滩大型钾盐矿床已探明的钾盐储量就占了中国总储量的97%,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风蚀地貌构建的“外星世界”

  柴达木曾经的远古大湖退缩干涸后,沉积的砂土层即暴露于地表,其中既有年代较新未完全固结的疏松岩层,也有年代较老固结较好的坚硬岩层。

  柴达木西北侧广阔无边的雅丹丛林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图中远处是水鸭子墩高地——旗舰山,高地周边雅丹造型梯次分明。摄影/陈杰

  柴达木盛行的西北风向刚好与盆地中岩层褶曲的长轴平行,大风顺着这些地形的通道,对砂泥质的岩层进行强力的雕凿与刻蚀,从而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如魔鬼城般的风蚀地貌。它既有孤丘密集的典型雅丹,也有如城垣古堡的风蚀长丘;既有如俄博梁一带五彩斑斓的彩色雅丹,也有如东台吉乃尔湖畔波光相映的水上雅丹。

  碧波盈盈的水面之上,雅丹高高耸立。数年前,这片傲然屹立的雅丹林脚下的土地被不期而至的洪水淹没,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上雅丹。摄影/张自荣

  风蚀残丘多形成向风一侧陡峭,背风一侧平缓的形态,同时又变幻出齿状、梳状、鲸背状、土柱状、坟堆状、船形、人形、兽形等等无穷的造型。这种冷峻苍凉、荒芜嶙峋的场景,常常让人有如入外星世界的感觉。

  柴达木盆地不仅以2.24万平方公里的风蚀残丘面积,成为中国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区;而且雅丹类型、造型丰富多彩,堪称最好的风蚀地貌天然博物馆。

  河流尾闾湖的双子星座群

  说柴达木干旱,这是因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海西是缺水之地。在柴达木盆地的昆仑山前、祁连山前,你都可以看到河汊纵横、湿地连绵、湖泊群聚的景象。更不用说海西下辖的唐古拉山镇一带,冰川纵横、沼泽密布,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

  大柴旦湖的绚烂色彩。

  虽然柴达木盆地诸多河流的尾闾湖不少都是咸水湖乃至盐湖,但也不乏像可鲁克湖那样的淡水湖,那里芦苇丛生、水鸟群集,已成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可鲁克湖上游弋的天鹅

  干旱区盆地中的河流尾闾湖都有游移的特点,这种情形在柴达木盆地堪称极致,几乎所有河流下游都有相互交替的游移湖,成为奇异的双子湖群景观,就像灿烂的双子星座群。

  环绕柴达木盆地的绿洲,是青海省海西州精华所在

  河流从周边高山发源,流入柴达木盆地,周边地貌也依次变化:山前洪积扇的上部,堆积着粗大的砂砾,地表水都渗于地下,地下水埋藏深度大,地表呈现荒漠戈壁景观;至洪积扇的中下部,泉水渗出,地表径流复现,河汊密布,为沙与黏土构成的山前平原,植物生长繁盛,这就是天然绿洲,经人类的垦殖开发,逐渐形成农牧地与城镇村落聚集;再往下至河流末端的湖沼平原,多因尾闾湖的咸化形成盐湖、盐沼、盐滩。

  位于都兰的察汗乌苏绿洲,在雪山融水滋润下,林木成荫,农业发达。摄影/陈生贵

  这种由山前至盆地中心的环状地貌,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等山前低地的特征,几乎如出一辙。只是柴达木盆地海拔更高,蒸发作用更强,盆地中湖泊咸化、盐化、干化的趋势更明显。但柴达木盆地周缘断续延伸的绿洲带,和其他干旱区一样,也是文明繁衍的精华所在。

  山水之祖脉,内外之要冲

  青海省海西州虽然地近边疆,但却是中国山水祖脉之地。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山,不仅是高原之脊,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以及国际河流澜沧江、怒江之源头。

  在昆仑山皑皑雪峰之下,格尔木绿洲中林木葱郁、房舍俨然。摄影/蔡征

  而横空万里的昆仑山,被称为亚洲脊柱、万山之祖。西天瑶池与西王母的传说,也给昆仑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就地貌脉络而言,可以说,中国东西向的中央主干山脉,皆由昆仑而出。

  倚昆仑,扼东西,控南北,青海省海西州也恰好处中原、西域、青藏之间的要冲之地。

  当年,诗人海子,曾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德令哈写下隽永的诗句: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这是一张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地理边界基本上与东亚大陆的自然边界相吻合。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这些自然边界都是天然的国家疆域屏障。我们的国家文明在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内生存、发展了五千余年。我国历朝历代的疆域,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天然的地理边界之内。

  但是,如此天选之地,与地理条件绝佳的美国、澳大利亚相比,却也有着几个无法改变的地理遗憾。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盘点。

  首先声明,这确实有一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也有点贪心不足的意思,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好事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身上。即便是那些地理条件比中国还要好的国家,其实也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者遗憾。因此本文权当娱乐。

  外东北、外西北、外蒙古的遗憾咱们就不说了,我觉得这更多是历史的遗憾,后人无法解决。很多博主也对此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因此我们只关注那些纯粹的地理问题。

  首先,我们的邻国太多。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个邻国包括陆地上的邻国,也包括与我们隔海相望的近邻。

  多少个邻国才是恰当的,这是一个不太好量化的问题,我们唯一可以判定的是,邻国越多,尤其是和你自身的文化不同的邻国越多,你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就越复杂。

  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其陆上邻国居然和中国的陆上邻国数量相等。要知道俄罗斯的面积接近中国的2倍。而且得益于加里宁格勒这块飞地,让俄罗斯凭空多出来立陶宛、波兰这两个邻国。所以如果单从绝对值来看,中国的陆上邻国最多,邻国环境最复杂。

  好在,在东亚地区,受益于老祖宗打下的基业,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基本上都在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之内。但是我们面临的区域环境、国家关系、邻国关系,确实是全世界最复杂的,没有之一。尤其是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阿富汗瓦罕走廊这样的战略要地,都是需要费心处理、搞好关系的地区。

  与此相比,美国的邻国环境就好好得多,只有加拿大、墨西哥两个主要邻国,与俄罗斯隔着白令海峡向往,家门口的环境要简单得多。

  其次,没有具有国际战略影响力的半岛。什么是具有战略影响力的半岛,说白了就是大陆伸向其他地区的触角。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虽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还达不到国际战略的层面。美国的阿拉斯加、佛罗里达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岛。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处在战略要地的半岛比如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克里米亚半岛等。

  半岛这个事,对于国力孱弱或者国力平庸的国家来说,是一个负担,但是对于大国、强国来说,一个具有战略影响力的半岛,绝对是国家重要的筹码。他是这个国家安身立命,并且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支点。

  唐太宗登基之初的唐帝国疆域

  所以隋炀帝、唐太宗才会举全国之力征辽东、征高句丽。因为半岛地区实在是太容易向内陆扩张了。这也是建国后我们国家必须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有一个潜在的解决此问题的机遇,就是台湾,台湾虽然不是半岛,但是一旦台湾问题得到解决,台湾东部浩瀚的太平洋,就成了我们随意进出的水域。

  第三,我们没有规模特别大的淡水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而且地理位置独占一个区域的国家来说,没有大型的淡水湖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虽然我们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淡水湖,但是与美国的五大湖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更遑论贝加尔湖、里海这样的超级巨无霸。

  里海的面积,甚至超越了很多国家领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全世界第三,但是湖泊面积在全球只能排到30开外。里海的面积达到了3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湖面积的85倍。贝加尔湖蓄水量达到了23.6万亿平方米左右,把全中国的湖泊总蓄水加在一起,也只有7800亿立方米左右,只有贝加尔湖的1/30。中国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水量拉满,只有北美五大湖一个湖泊水量的1/83。

  因此我们国家真的是缺少淡水资源,尤其是淡水湖。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第四,我们的海岸线太短。海岸线这个事,和邻国数量一样,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如果单看排名,我们国家的海岸线长度在全球排名第十。长度1.8万公里左右,排名第九的是美国,1.9万公里左右。

  这么单看数量好像还行,但是从国土面积与海岸线的比值来看,中国的海岸线确实太短。日本、挪威、格陵兰岛、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海岸线长度都远远超过中国。

  海岸线第一是加拿大,海岸线总共长202080公里;

  第二是印度尼西亚,海岸线总共长54716公里;

  第三是格陵兰,海岸线总共长44087公里;

  第四是俄罗斯,海岸线总共长37653公里;

  第五是菲律宾,海岸线总共长36289公里;

  第六是日本,海岸线总共长29751公里;

  第七是澳大利亚,海岸线总共长25760公里;

  第八是挪威,海岸线总共长25148公里;

  第九是美国,海岸线总共长19924公里;

  第十是中国,海岸线总共长18234公里。

  再抛掉那些内陆国,小国,在全球主要国家当中,我们的海岸线长度,真的拿不出手。

  因为海岸线短,应运而生了第五个问题,就是大洋困境。我们只与一个大洋相邻。美国虽然海岸线虽然和我们一样,都不算太长,但是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阿拉斯加还与北冰洋接壤,是典型的多港口、多大洋国家,虽然海岸线短,却都是十分有利的位置。美国海军拥有众多深水良港,可以四处出击。

  反观我国东部、南部的海岸线,只与太平洋相邻,而且东部的沿海地区大多数都是滩涂,只有山东半岛、南海这两个地方可以停靠航母,具备战略价值。就算是东进太平洋,也要冲破第一岛链的围堵。

  我国距离印度洋最近距离在500公里左右

  而我国又是能源的进口大户,石油、矿石这些资源要想进入我国,必须途经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严重受制于外部环境。所以国土西侧的深水良港,一直是我们这些年不停地奋斗的目标,瓜达尔港、中老铁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一环。

  因此,我们虽然生根于东亚,却也被限制在东亚,是典型的大陆性国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洋囚徒”,而且这个情况,基本无解。所以才有了“一带一路”这样依托于大陆文明而产生的的宏伟蓝图,用以突破我们的海洋缺陷。

  在这些遗憾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我国可耕种土地面积占比太少。18亿亩耕地红线为什么要严守?因为低于这个数值,我们的粮食问题就会遇到危机。

  我们的国土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占比,其实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高原、山地、还有少量沙漠。

  我国的耕地面积一直在19-20亿亩之间,但是人均水平却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印度的国土不到我国的三分之一,但是可耕种面积是我国的1.2倍。

  如果说前几个地理遗憾都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方法去解决,那么耕地面积这个遗憾,简直就是无法解决的,只能提高粮食产量或者进口来解决。因此粮食问题才显得如此重要,中国人的饭碗才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其实,所谓的地理遗憾都是外部原因,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内生动力。建国70多年,我们面临的困境、面临的遗憾还少吗?但是基本上都化挑战为机遇。有利的地理条件与不利的地理条件,其实都是双刃剑。没有绝对之分。

  就地理条件而言,中国相较其他国家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首先感谢上苍赐给我们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一个相当 bug 的存在,如此体量的高原造就了世界上最强的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带来了充沛的降水,使得中国东部雨热同期,极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业发达在当今看起来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持续发达的农业能够供养稠密的人口,这笔农业时代留下来的丰厚基业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这张图表示的是全球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也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的能力,这直接决定了这块土地能够产出多少粮食、供养多少人口。

  可以看出,整个中纬度地区中国华南是最丰饶的,相比而言中东、北非、墨西哥等确实差了很多,而世界上国土最大的大国中,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也明显要低一些。中国的土地能够养育近14亿人口,季风气候是根本性因素,而人口则是中国成为一个大国的根本。

  青藏高原附带的效益还有其水塔作用和防卫作用,控制了这块区域,就控制了亚洲的水源和制高点,有“莅中国而抚四夷”之效。

  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中国的纬度优越性,相比之下,西欧的精华区纬度跟黑龙江差不多,美国东北部纬度跟辽宁差不多,较为温和的气候对于经济至关重要,中国广袤的领土都位于中纬度地区,值得庆幸。

  NPP高是人口稠密的必要条件,而决定NPP的无非是光温水,因此全球 NPP最高的都是低纬度的热带雨林,但是由于热带气候会导致开发困难,因此巴西、刚果、印尼大部分国土都很难利用,人口只能集中在海岸线附近,缺乏成为大国的潜力。

  而寒冷的高纬度地区NPP较低,人口禀赋不佳,而且净流出很大,因此全世界高纬度的大城市寥寥无几,高纬度的俄罗斯、加拿大也很难成为世界性大国。

  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带来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各种地形一应俱全,再加上纵深广阔,植被覆盖的种类也相当丰富,因此中国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各门类资源都还比较丰富,使得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时能够自给自足,顺利完成原始积累。而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戈壁、横断山脉成为内地十八省的天然屏障,有利于集中防守。另外大的高原有利于产生流量大且长的河流,因此中国三地阶梯的地形造就了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等世界级河流,适宜内河航运和水资源的利用。

  相比之下,印度、南非、中南半岛等能源匮乏,在中国推高了原材料价格的情况下,工业化将面临着更高的成本。澳洲地势太过平坦,没有形成季风气候,水资源奇缺,人口潜力不大。巴西的平原和高原均较难开发,人口集中在海岸和高原之间的狭带中,形成不了大的城市群。印尼是个群岛国家,难以想象怎么进行有效的整合。

  中国地形还有一大优势是广阔的沿海冲积平原,高原和山地对经济发展比较致命,只有平原尤其是沿海的平原才比较适合大的城市群。其实整个世界上也没有几块比较好的沿海大平原,从上面的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平原要么纬度太低气候不适而难以开发(A类)、要么水资源匮乏(B类)、要么纬度较高光热不足(C类),比较好的只有印度恒河流域、美国东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国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综合而言,这方面还是中美两国的禀赋最佳。

  中国海岸线极长,有良港也有滩涂,能发展航运也能发展海洋养殖。想想俄罗斯历代沙皇求一不冻港而不得,而我国有舟山、北仑、洋山、香港、天津、青岛、大连等世界级港口,简直不要太开心。昨天还刚看到巴西缺乏良港,全国七大港口吞吐量总和不及美国第一大港新奥尔良,而新奥尔良港放到中国排前十都勉强……

  现在海运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已无需赘言,但中国的海岸线难得的是沿线分布着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和区域,相比而言,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墨西哥大部分人口位于内陆,发展出口贸易当然就困难一些。

  不像美国、阿根廷等国家偏安一隅、孤立主义传统深厚,中国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中央之国,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位于中国周围。

  这意味着今后东(南)亚将会成为世界的重心,中国则处于人类文明的核心位置,这块人口密集的区域将发挥出最强的规模效应,因此中国有了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

  简单的说有近海有岛链的封锁;东北丧失了日本海出海口;西南缺乏印度洋出海口;外蒙古分离导致地缘恶化:新疆和东北成为突出部;缺乏南北方向的河流航道。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在工业革命之前,象青藏高原这种地区,难于生存和开发。

  灰色的线条表示地表的起伏,灰色越密集、越深,说明地表越复杂,地面起伏越大。图片上每像素代表的实际距离大约为250米。所以,每一道在地图上能看得到的褶皱,都是一座座的山峰。

  这张图很清楚的让你明白为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从这张图就可以明白,为何中国要修长城,中原精华地区一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最强大的战略力量,中原地区一马平川无骑兵屏障【考向预测】野猪在美国、中国、意大利泛滥成灾,人猪大战谁会赢?6000万头猪真吃不完!

  从这张图就可以明白,为何广东如此发达,却仅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粉色表示耕地。根据这个地图,结合上面的中国地形图,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为什么印度的耕地比中国还多?

  图左为古代中国典型的女子形象,图右为荷兰油画《倒牛奶的女仆》

  在工业革命之前,地理环境决定论我认为有很大的正确性。

  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就是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换句大俗话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华夏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此帝王之资也。

  中国地理条件是好是坏?一个外国视频如是说……

  外国某网站有一个介绍中国的视频,视频主要观点如下:

  1、从地理角度来说,中国既是幸运的,又是被诅咒的。幸运的是中国占据了东亚最肥沃的土地,养育了14亿人口,不幸的是它的北方缺少屏障,让中国屡屡被游牧民族征服。

  2、黄河和长江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农业用地之一。

  3、中国的气候非常有益于作物的生长,中国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完美吻合,而欧洲正好相反!

  4、中国在陆地上有14个邻国,在海上有6个邻国,邻国多就意味着争端也多,对地缘政治来说并非好事,而且这其中还有印度、俄罗斯、日本这样的世界性强国,如何与这么多邻居和平相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非凡的政治智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当然中国地理也有优势,它的西部是广袤的沙漠,西南是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这保护了中国几千年来几乎没有来自西部和南部的敌人。

  6、中国地理还有一大优势,它几乎控制了南亚和东南亚所有河流的水源,在战争中,中国如果利用这些水源做文章,会造成灾难性打击。

  7、中国的海洋边界非常糟糕,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陆地强国,它对经营海洋缺乏意愿,这导致中国外海的岛屿均被外国占据,这也造成了现代中国在海上捉襟见肘,几乎与所有海上邻国都有领土争端,其中包括钓鱼岛、南海这两大非常棘手的争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海洋问题最严峻。

  中国和美国在世界上都是综合实力很强的两个国家,经济总量占据了前两位。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从地理的角度来比较两个国家,会有怎样的结果。

  •   中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大陆、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和各领海岛屿组成。领海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18000千米。

  •   美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37.26万平方千米,领土主要有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太平洋和大西洋部分岛屿也被美国控制。领海面积超大,海岸线22000千米。

  •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太平洋西岸。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最大的大洲之间,西部深居亚洲大陆中部。

  •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的中部,西临太平洋,东连大西洋,北临加拿大,南接墨西哥,阿拉斯加北部为北冰洋。

  •   中国超过95%的国土位于北纬20-50°之间,经度跨越了四个时区。温带和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较好,东部和南部降水较多。

  •   美国本土的纬度介于北纬25-50°之间的范围内,经度也跨越的四个时区。温带面积很广阔,光热条件较好。

  •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分为三个阶梯。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属于第二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第三阶梯。各地形分布交错,山地和高原面积广阔,平原面积较少。

  •   美国本土的地势特点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形区,东部为海拔较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平原,西部为落基山脉和高原地区,且山间分布着较多盆地,中部为地平的中央大平原。平原面积飞涨广阔,大约占了美国全境的1/2。

  通过这样的对比,你认为中国和美国那个的地理优势更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国家地理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