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商品零售额和销售额的区别属于

1、零售行业定义及范畴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点:

(1)零售是将商品及相关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作为最终消费之用的活动。如零售商将汽车轮胎出售给顾客,顾客将之安装于自己的车上,这种交易活动便是零售。若购买者是车商,而车商将之装配于汽车上,再将汽车出售给消费者则不属于零售。

(2)零售活动不仅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同时也提供相关服务。零售活动常常伴随商品出售提供各种服务,如送货、维修、安装等,多数情形下,顾客在购买商品时,也买到某些服务。

(3)零售活动不一定非在零售店铺中进行,也可以利用一些使顾客便利的设施及方式,如上门推销、邮购、自动售货机、网络销售等,无论商品以何种方式出售或在何地出售,都不会改变零售的实质。

(4)零售的顾客不限于个别的消费者,非生产性购买的社会集团也可能是零售顾客。如公司购买办公用品,以供员工办公使用;某学校订购鲜花,以供其会议室或宴会使用。所以,零售活动提供者在寻求顾客时,不可忽视团体对象。在中国,社会集团购买的零售额平均达10%左右。

此外,比较主流的零售业定义还有两种:一种是营销学角度的定义:认为零售业是任何一个处于从事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营销活动的个人或公司,他们从批发商、中间商或者制造商处购买商品,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种定义在近三十年的营销学的文献中非常普遍。另一种是美国商务部的定义:零售贸易业包括所有把较少数量商品销售给普通公众的实体。他们不改变商品的形式,由此产生的服务也仅限于商品的销售。零售贸易板块不仅包括了店铺零售商而且包括了无店铺零售商。

2、零售业态分类及特点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大类。就商人主体而言,它是商人针对某一目标市场所选择的体现商人意向和决策的商店。如: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

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8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

图表:常见零售业态概况

资料来源:高瞻智库整理

图表:零售商业业态一般分类及特点

资料来源:高瞻智库整理

当前零售市场的新特点、新变化具有内在相关性。它一方面反映出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流通乃至销售终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反映出,越是竞争激烈,大型乃至超大型企业便越发产生出来。

(1)竞争激烈、市场行为主导

一是零售业中企业数量众多,产品价格透明度高、差异化小、可替代性高,导致企业间竞争十分激烈,价格战十分常见。二是政府把商业零售和餐饮服务业作为一种竞争性产业,对其发展资源、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形式完全由市场配置、选择和调节。

(2)传统国营商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鼎分立

现代商业零售业中,传统国合商业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在经营思想、企业体制、运转机制、产业结构、业态形式、发展资源、科技进步、管理架构等新体系建立的根本性问题上,基本上没有按照现代流通业的模式很好改造,除大百货公司外,在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零售业态上,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而社会其他部门、行业、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建筑、房地产部门办的商业零售业不少。尤其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消费增加,吸引不少外资零售业企业进入中国,加快扩张速度,他们利用政府的商业政策,主要和国合商业以外的非商业机构和企业合作,取得经营管理上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国内零售企业的管理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零售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零售业抗周期特性明显,能够抵御经济放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大多数行业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的情况下,零售行业整体仍然表现出了的抗周期性的特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1.6%和15.5%。

(1)1978年~1990年:高速发展但震荡较大

这段时期,社会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长率14.96%,这也是中国商业破立尝试最丰富的阶段,一切都是新的,各种业态都有机会,在胆大、无知也无畏的实践中,各种首家、最新、第一不断产生。例如,1981年零售企业信息化开始;1982年12月海淀超级菜场成立;1984年4月北京出现自选商场;1984年5月北京出现专业电脑市场;1985年全国最大的天津南市食品街开放、中关村电脑街开放;1990年首家披萨饼餐厅营业、首家麦当劳营;199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家连锁超市--东莞美佳超市开业等。

(2)1990年~1998年:高速增长快速回落

这阶段,社零年均增长率21.99%,各种全新业态、新业种继续新出,经营探讨也逐渐走向规模和质量探索阶段,连锁、合资、整合、信息化、升级等行业热点开始出现。这段时期的大事件有:1991年4月14日八佰伴与上海第一百货合资成立,拉开外资零售入华序幕;1992年1月24日,首家条码自选商场在沪开业,北京燕莎和赛特购物中心开业,开启现代百货新时代;1993年连锁发展开始成为行业的普遍认识,首家仓储式超市广客隆开业;1995年第一家外资零售麦德龙被批准在所有城市运营,家乐福进入中国;1996年8月,沃尔玛进入中国;天河城在广州开业,被视为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元年;1997年,哈尔滨建成中国第一条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1998年,大润发在上海开设了中国首家门店;自动售货机开始大面积进入市场。

这一阶段,社零年均增长率13.15%。期间,跑马圈地、开店扩张、源头采购成为主题,以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为窗口期,以国有力量和外资主导的零售业全面发展,本土势力在学习、模仿及人才流动中也在积蓄能量,尤其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石的零售革命,快速的走过萌芽期和发展期,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力量;但同时,粗犷发展、零供矛盾、资源浪费、竞争力缺失等情况也十分严重,这样一阶段的疯狂,以2008年金融危机收尾。这段时期的大事件有:1999年中国第一家C2C电子商务平台8848诞生,1个月以后阿里巴巴上线;2003年C2C模式的淘宝网诞生;2004年,京东商城的前身京东多媒体上线,正式进军电子商务;2006年腾讯成立拍拍;2008年唯品会成立。

(4)2008年~至今:增幅回落,转型变革

这一阶段,中国社零在高位上保持年均增长率13.76%,在短暂低迷之后迅速起势。如果再细分,这一阶段是中国零售的分岔期,一是传统零售的本土力量不断起势,有超越外资之势;二是电商特别是移动电商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并且以席卷之势,影响着中国的各行各业。这一阶段的颗粒度值得进一步划小,特别12年之后,实体零售集体失语,而新零售每一两年都有主题,迭代速度越来越快:2012年之前,电商、商业模式创新;年,O2O、跨境电商;2016年,全渠道、到家;2017起,新零售、数字化。近一两年,线上线下、新旧零售争论才似乎归于一统,数字化成为基础设施,融合成为基本认知,只是这一过程今天还在继续,因为巨大的存量换装还需要一个资金投入和成本消化的过程。

零售业位于产业链终端,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消费品均处于供过于求的态势,厂家面临销售难的问题,对零售渠道倍加依赖,具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同时行业“类金融模式”使零售企业挤压上游利润,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依靠供应商的力量零售企业具有了更多的发展资金,具有轻资产、高杠杆的特点。但多渠道并存的行业现状已经挤压了每个零售企业的盈利空间。

自从“商贸渠道“从生产企业独立分工出来以后,一方面”渠道“在不断地壮大,以至于有”渠道为王“的冠冕。一方面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渠道”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作为重要的链接方法改变了渠道结构,也改变了供应链模式。而商贸零售企业的竞争最终一定是供应链的竞争。

二、零售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零售行业受到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税务局等部门监管。零售连锁行业实行国家宏观指导及行业协会自律的管理体制。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为商务部和各级商业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制定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行业自律组织有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等,其主要职能是协调成员单位之间以及成员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2)“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

零售业是国内消费的主要承担者。近一段时期,对国内消费的政策措施出台很多。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之一。

图表:“十四五”规划建议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关内容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高瞻智库

(3)行业相关规划政策

目前,我国有关零售业方面的制度建设、法律规范还不完善,行业结构失调、经营功能雷同、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网点布局不合理等现象较为突出。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11月11日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推动实体零售“由销售商品向引导生产和创新生活方式转变,由粗放式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分散独立的竞争主体向融合协同新生态转变”的三大转变做出部署,提出5大类16项具体措施推动实体零售商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活力。这是少有的单独针对实体零售业的政策文件,在当前零售行业处于供给过剩、成本攀升的困局中,政府出台针对实体零售业的指导意见,为实体零售企业“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指明了转型变革的方向。通过加强网点规划,特别是加强城市大型购物中心的规划,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百万人口拥有数量等指标为参考进行科学布局,避免商业设施的重复建设;还有推动简政放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如可以考虑优化零售企业跨区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的程序、降低地方政府征收的地方基金比例,如绿化、水利等基金,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强对零售企业的政策倾斜,让实体零售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释放潜能、提质增效,成为社会消费新引擎。

图表:零售行业相关规划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高瞻智库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实际GDP为91.1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2.09万亿元,增长2.3%。在疫情对实体经济冲击下,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年间,中国实际GDP从78.72万亿元增长至91.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0%。

图表:年中国实际GDP及同比增长(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GDP增幅持续回落,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到2.3%低点,但总量(名义GDP)首次超过100万亿元。

图表:2010年以来中国GDP增幅(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2020年一季度,很多企业关停,GDP同比下降6.8%。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季度同比增长3.2%,3、4季度增幅继续扩大,全年GDP同比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取得正增长的国家。

图表:2020年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对比(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高瞻智库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2019年上涨2.5%,涨幅较2019年缩小0.4个百分点。年间,我国CPI增长率稳定在1%-3%之间。

图表: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情况(上年=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1)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较2019年增加1475元,增长3.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较2019年增加1110元,增长6.93%。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396元增长至43834元,年复合增长率6.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32元增长至17131元,年复合增长率8.45%。

图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情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图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情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若以城镇人口占比作为衡量城镇化程度的指标,从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比变化趋势可见,我国城镇化正逐年有序进展。一个地区的零售业发展与当地城镇化程度密不可分,城镇化将导致我国零售需求上升。

图表: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及占比情况(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3)居民消费倾向分析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趋向性。反映不同消费群体或同一消费者群在不同时期消费意向的变动。制约消费倾向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市场供求情况、居民购买心理等。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由凯恩斯提出。有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之分。前者是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据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计算统计知,我国2020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5.89%,较2019年存在较大下滑,一部分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储蓄热情高涨。年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反映出人们储蓄意识的不断增强,同时消费欲望不断下降。

图表: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趋势

(注:平均消费倾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4)居民消费信心分析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前者指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的评价;后者指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预期。它们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该指数通过对城市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负责调查统计,以1997年底为基期,动态反映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变化。指数数值越高,表明消费者信心越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3月份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值为122.2,环比增长-3.78%。其中,消费者满意指数115.4,环比增长-4.63%;消费者预期指数126.7,环比增长-3.28%。从趋势来看,我国消费者信心在逐渐增强,反映出我国经济景气度将不断好转。

图表:1.03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一般来说,零售行业供应链存在四种基本模式。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传统的零售方式就是通过商贸渠道进行铺货销售的。渠道规模越大,销售的能力就越强,销售规模就能越大,供应链的效率就能占据优势。当然商贸渠道也是分为多层级的,在传统结构中,有总代、省代以及地市代理的分层结构。这些层级的叠加和分布最终就形成了渠道的网络结构体系,最为典型的就是零售连锁渠道结构。

在互联网的电商应用开始之后,互联网就作为了新型业务渠道,通过B2C的电商模式,把以前的渠道网络组织在结构体系上进行了归拢和精简,把营销和商品物流运作完全独立分开。线上做营销销售,线下通过“仓配一体化”的集中模式进行供应链的实际业务操作。显然,这种模式将以前若干的分销职能以及众多的仓储体系都去掉了,将消费者“到店自提”改成了“送货上门”的模式。这也完全改变了营销方式,也改变了消费者习惯,同时也改变了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而与B2C同步发展的,还有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模式,建立平台让更多的卖家在平台上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在中国最早是从工厂外贸转内销开始的,然后,众多国内经销商、代理商也寻求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上进行淘金。于是,众多的销售企业与消费者的聚合就成全了技术平台公司。但是也促使了另外一种极致型的供应链模式(M2C)的落地。

M2C模式虽然在供应链结构上是极简的,但是在某些品类和现实的购物行为习惯的要求下,依然还是需要基于现货或者需要能快速交付的供应链运作体系。比如:食品生鲜的社区电商。所以他们就通过农场或者农业工厂对城市操作仓进行补货,然后由城市操作仓在通过社区团购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商品交付。这种模式在操作上和B2C的电商模式有些相似,但是并不完全一样。B2C的电商模式是库存现货模式面向消费者,而社区电商模式是面向工厂进行订单补货的快进快出操作。

零售行业的盈利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是销售渠道不断优化,渠道店铺的增长成为零售渠道扩张和增长的主要表现和驱动力量,这里所说的渠道主要指的是诸如药店、大卖场、便利店、小型超市、母婴专卖店、小化妆品店等具有连锁性质的商品零售体,这种新型的零售形式是商家拓展零售市场、获得更多目标消费者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径。

其次则是零售行业呈现出便利化、小而美的发展态势。渠道的模式能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对于零售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举一个例子,便利店这种小而美的渠道的崛起使得零售渠道可以充分符合当下碎片化、分散化、移动化的新的消费特点。开始大受消费者的青睐。移动互联网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和对于品质的诉求开始推动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商场开始向小而美的社区便利店转型,尽管这种小型零售便利店的规模以及店内产品的远不如大型商场,但毕竟这里的商品都是经过工作人员的精挑细选,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便捷性、品质性的购物需求,更是在价格上回比一些大型的商超还要高出不少。

第三则是线下的实体零售和线上O2O、电商等模式开始结合。随着国内电商生态的不断成熟,更加便捷、专业的O2O全渠道模式开始成为当前零售行业最主流的渠道模式。线下零售巨头沃尔玛以及国内第二大电商巨头京东,借助于在线上平台和消费者及时、深度的沟通,全方位地满足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3、主要商业模式及特点

图表:国内主要零售业态商业模式特点

资料来源:高瞻智库整理

4、零售商业模式案例分析

各大具有零售业务的公司的零售模式大体相同,下面以沃尔玛为例介绍其主要零售模式及特点。

(1)海量选品,主要覆盖中低端

沃尔玛门店平均上架3~5万SKU,为线下超市规模之最。核心品类为生活日用快消品和食品饮料生鲜,依靠高频刚需品类引入客流。

这是沃尔玛最大的特点,以海量采购规模(也包括现金结算等其它因素)把进货价格压到最低,要求供应商给出比所有其他商店更低的供货价格,并让利于消费者,给出极具竞争力的低价。巨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使沃尔玛具备谈判桌上的绝对优势。

(3)敏感商品促销驱动销售

沃尔玛非常重视销售驱动,在整体低价的策略上,沃尔玛会选择一定比例(如5%,1000~2000个)的“敏感商品”(即消费者特别关注的商品),以零毛利甚至负毛利进行销售,以建立强烈的“实惠”价格认知。

(4)降低仓储和宣传成本

沃尔玛的开店习惯是先进入一个省(州),然后一个市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县地渐次建立分店,并根据地势、交通流向,城市和乡镇发展趋向精心选址。当整个省饱和后再进入下一个省。相比其他卖场按城市线级向下拓展的方式,这个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仓储成本和广告费用。

厉行节约是沃尔玛管理上的特点,朴素的办公环境,低价的网络电话,紧凑的工位,打印用纸的严格规定,方方面面透露出沃尔玛严控成本的风格。虽然萨姆·沃尔顿在《富甲美国》中提到沃尔玛要靠销售驱动而不是经营驱动,实际上沃尔玛在抓减少经营费用和提高效率上一点不含糊。

沃尔玛的会员店-山姆店,定位中高端用户群体,年费260元(中国),提供数量少但品质高的全球精选商品,提供丰富的试吃服务,并保持有竞争力的价格,在消费者中有不错的口碑。事实上山姆店应该是沃尔玛最赚钱的业务,并且单店销售额可抵五、六家沃尔玛大卖场。

(1)零售技术升级,IT建设将越来越被中国零售企业重视

随着零售技术的日趋成熟,IT技术在中国连锁零售行业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应用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升。在未来,包括零售新科技、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等在内的零售IT技术将成为零售商突破重围的利器。

新科技在仓储及门店运营技术方面的使用将有力推动零售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目前,对于大多数零售企业而言,条码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尚存在短板,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方面处于初期阶段,基于网络功能的应用软件基础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越来越多的零售新科技应用将使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更简易、商品动态追踪更自动化,为供应链系统效率带来革新性的变化。

(2)店铺形态:向单个覆盖面小、密度更大的连锁店铺发展

对于连锁超市行业而言,随着所在城市或区域的人均收入、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习惯的变迁,尤其在零售渠道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连锁超市业态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方面,由于现代店铺布局的分散化,每个店铺的商圈范围逐渐缩小,单店客流不会随着店铺规模的扩大而无限制的增长,这样,未来零售业发展中规模效益的实现,需要通过众多分散的小店铺的集合,这种集合离不开更大密度连锁方式的运用。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行业的飞跃发展,网购的便利性、价格优势和商品丰富程度对实体零售行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在店铺形态上,相比数量较少的大中型卖场和超市,单个覆盖面小、密度更大的小型连锁店铺由于更加接近居民生活区,凭借其便利性、便捷性,形成对于网购的天生的抗冲击能力。

(3)店铺位置向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下沉

随着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门店市场竞争的加剧,零售商的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在地理位置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小、发展空间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市场未来将成为超市行业的必争之地。

大型超市业态三、四线城市门店在销售额和日均单价增速上均强于一、二线城市。前者年平均销售和日均客单价的增长率分别为4.2%和4.5%,而后者在两项指标上均有所下滑。运营效率方面也揭示相同信息,三、四线城市店铺平效和人效分别提高了5.4%和10.3%,远高于一、二线城市。百货和购物中心也显现相同态势。三、四线城市百货店铺的平均销售额增长率是6%,而一、二线城市仅为1.4%,购物中心的平均销售额增长率19.2%,几乎是一、二线城市的两倍。

从2015年至今,6年时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从10.7%上升到24.9%,占比增加1倍多,零售额增加2倍。另外,2020年之前,一般是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2020年因疫情原因,提高了4个百分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自2013年起,已连续八年为全球最大。

图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与占社零总额比例(万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从结构看,某些品类的线上份额远高于24.9%这一平均比例。例如家电品类,线上占比已超过一半。纺织服装、家化家清与食品饮料也有较高的线上渗透率,一般认为线上占比会超过平均值的24.9%,这些也是线下零售企业的重点品类。特别是吃类商品,6年来增幅大都在30%以上。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造成目前大型超市出现困难的重要原因。

即使是奢侈品,近年来线上消费也在快速增长。贝恩公司与意大利奢侈品协会Fondazione Altagamma联合发布第19版《贝恩奢侈品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奢侈品网上购物的占比一年间几乎增长了一倍,从2019年的330亿欧元(占销售额的12%)增至2020年的490亿欧元(占总销售额的23%)。贝恩预计,到2025年,电子商务将成为购买奢侈品的主要渠道。

图表:吃穿用三大类商品网上零售的增幅(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从地区结构看,一般来讲,网上消费城市高农村低,一二线高三四线低。例如天猫每年发布“双11”城市成交额百强名单,排名在前的基本都是一、二线城市。而线下大型零售集团多位于一、二线城市,受电商分流影响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出现下滑,为21210元,较2019年减少349元,降幅-1.62%。

图表: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增长情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5、主要分类产品销售额

尽管受疫情影响,除家电类产品外,其它主要产品销售额在2020年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食品类、化妆品类、药品类产品销售额增长较快。

图表:年主要零售产品销售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目前,我国零售业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与华中地区,四个区域零售额占总零售额的83.95%。

图表:我国区域零售总额结构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受疫情影响,2020年是一个非正常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商品零售35.2万亿元,同比下降2.3%。年间,我国社零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6.46%。

图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疫情初期,除超市等民生业态外,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纷纷停业,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随着疫情好转,企业复工复市,销售逐渐恢复,各级政府也纷纷推出促销费政策,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本年首次正增长,到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4.6%,全年累计跌幅进一步收窄至-3.9%。

图表: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月同比增长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在国内社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食品类的消费占比在减少,而品质升级类的消费在提高。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恩格尔系数,中国恩格尔系数20多年来变化比较明显,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对应的都是上万亿的消费,对消费品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消费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零售业态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40%的阶段,促进了超市的大发展,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时,消费更加多样化,消费者更注重品质和时尚生活,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机遇。

图表:1978年以来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商务部总结2020年的消费特点,提出第一条即是“商品消费持续回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春节期间,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讯器材、家电数码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107.1%、39.0%、29.9%,部分电商平台健身器材销售同比增长49%。在文娱方面,近年来改造或新建的百货店普遍增加了文娱互动项目,除了引进餐饮项目,还有的引入儿童娱乐、电子数码、影城、书店、KTV、室内篮球馆等,在节假日期间,这些项目普遍吸引大量客流。

六、零售行业市场运行分析

伴随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深化,零售行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日益活跃,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零售业经营单位数量增速放缓,但仍然延续增长态势,法人企业数量增长较大。据商务部典型零售企业统计数据测算,截至2020年底我国零售业经营单位共有2396.66万个,同比增长5.29%。其中,法人企业单位数量为620.24万个,同比增长15.75%,占全部经营单位比重为25.88%;个体工商户数量1776.42万个,同比增长2.07%,占全部经营单位比重为74.12%。

图表:年零售业经营单位数量情况(单位:万个)

数据来源:商务部、高瞻智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4205.7万人,较2019年增加90.4万人,增长2.20%。

图表:年中国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情况(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高瞻智库

据高瞻智库研究人员统计,2020年我国零售行业资产规模为5.4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0.22万亿元,增长4.23%。年间,我国零售行业资产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54%。

图表:年中国零售行业资产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规模以上企业、高瞻智库

目前,尽管国内消费需求不振,但出境旅游购物的人数却在显著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除了产品价格、服务等因素外,还有产品外观、性能、品质、功能设计等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消费外流。这一内一外、一冷一热现象,充分反映了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零售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零售企业核心技术缺乏,品牌竞争力弱,商业创新力不足,只能满足顾客简单的物质需求,高品质、高品位的产品和服务依然短缺,有效供给不足,企业之间的竞争依然停留在促销打折的低层次上。

此外,由于技术进步、收入增长及主力购买人群代际变化,需求端的消费特征出现明显变化,而国内零售企业反应滞后,过度营销的惯性思维弱化了企业的创新精神,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依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

另外,目前我国零售行业数字化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不统一,推进困难。大部分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方式等,在企业内部有思想不统一,意识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一方面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力度;即便一把手有决心,但执行层的认识不足,也会影响到转型效果。另一方面,转型过程中,难免会触及现有部门的利益而导致执行受阻,制约数字化全面推进。

二是系统太多,打通困难。企业内部老系统普遍较多,有的企业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来自不同的服务商和服务团队,有的甚至已经没有更新维护,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兼容以前的系统及平台,开发工作需要不同的系统服务商团队进行配合,由于各自团队的排期不一致,成本因素等,出现难以对接融合的问题,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难度较大。

三是投入产出无法量化,难以决策。企业普遍都认为数字化是共识,但对于投入产出难以衡量和准确评估,一个项目的投入,能有多大程度提升业绩,到底能带来多少销售,是决策者关心的问题,但数字化的效果不一定能马上的反应到销售上,而是通过软性条件的改善,提升购物体验,更贴近消费者,并逐渐体现到销售额上,这需要一个过程,难以量化投入产出,导致决策者难以下决心做判断。

四是人才匮乏,组织架构不适应。随着消费倾向年轻化,企业需要能理解年轻消费群体运营人员,利用新营销手段、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连接,技术人员也需要了解和跟踪新的技术实现方式,以更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满足运营需求,而实体零售的这些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人员结构也相对老化和传统,组织架构也不适应数字化全渠道发展的需要,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捉襟见肘,组织架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都不适应数字化要求。

1、百货零售业发展现状

(1)高端百货业绩突出

2020年,百货行业仍有很多亮眼的数据。例如,北京SKP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疫情冲击下仍保持两位数增长。2月下旬杭州大厦恢复营业当天5小时实现销售过千万,12月中旬的内购会,实现4.5亿销售,刷新历年记录。上海恒隆广场2020年收入增长20%至人民币20.32亿元,其中商场租金收入较2019年上涨34%,零售额则同比上涨60%。2020年无锡恒隆广场物业组合的总收入同比增加26%至人民币3.63亿元,其中,零售额上涨72%。在截至6月30日的六个月内,广州太古汇零售额增长3%,租用率为99%;上海兴业太古汇零售额增长2%,租用率为94%。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都是奢侈品占比较大,而且对周边辐射能力强。例如,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是上海顶级百货店之一,杭州大厦、南京德基、北京SKP等也都是所在城市的奢侈品地标,吸引了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乃至周边省份的消费者前往消费。受益于奢侈品消费回流,这些企业销售明显提升。

对于奢侈品而言,百货的优势在于品类组合能力强、对消费者的信誉度较高、品牌形象较好,这些特点与奢侈品的形象和定位相匹配,所以多年来,百货就是奢侈品布局的最重要渠道。近一两年,百货业出现了三个大的变化,也使其能够吸引更多高端品牌入驻。一是普遍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强了互动体验,时尚感、品质感提升。二是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全渠道营销,包括小程序、社群、直播等,在更多维度上宣传了企业品牌,延伸了服务。三是改善了与品牌商的关系,通过线上商城、直播、专柜到家、深度联营等,改变了商场经营和商品经营两张皮的情况。有了这些基础,百货业态将能够更好地作为奢侈品的渠道载体,吸引顾客,扩大消费,与品牌商实现双赢。

贝恩报告显示,2020年境内市场在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中的占比达到70%到75%,创下新高。许多品牌在中国市场都出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

展望未来,各类消费品品类、各类终端市场、各个零售业态都面临不小的压力,而奢侈品的销售,在供、需两个主要方面利好,前者主要是国际市场的出行限制,主要供应方来自国内高端百货;后者是国内消费者仍有升级消费需求,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相信与奢侈品密切相关联的商场仍有亮点可以期待。

(2)数字化进程明显加速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大加速了数字化进程。无论是开展线上业务的企业,还是企业投入的资源,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销售规模,都明显提速。其中尤以百货应用较为突出的直播带货和超市普遍上线的到家服务最为突出,同时结合私域流量和社群营销,在消费者无法到店或不愿到店的情况下,这些手段为保持企业销售、满足消费者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业绩较为突出的企业,大多是前期在数字化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例如,利群集团较早就在线上布局了“利群网商”APP和微信商城,疫情期间,“利群网商”订单量实现数倍增长。大商集团的APP和公众号“天狗网”、小程序“天狗网商城”等在疫情前就功能齐全,商品丰富。为应对疫情,集团要求各店增加天狗网线上商品种类,支持超市民生商品线上下单,配送到家。因为有前期技术基础,业务响应迅速。银泰百货得益于此前的线上化布局,通过淘宝直播、喵街等平台,积极开展“云复工”,助力品牌逆势增长,实现了防疫、生产两不误。

疫情之后,线下零售的在线化持续深化。2020年4月,银泰发布新零售导购招聘计划,这些导购利用银泰的各类数字化操作系统,进行日常经营决策与店铺管理。除此之外,银泰与淘宝、天猫联动,通过短视频、淘宝直播的方式,帮助导购将专业能力沉淀下来。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利丰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调查显示,近9成的企业已经开展线上业务,其中94%的企业通过小程序/公号商城开展线上业务,75%的企业开展了线上直播,开展团购和到家业务的分别有32%和31%。超过六成的企业表示线上的销售额与同期相比增加了,同时还有75%的企业表示,会加快线上业务。

图表:百货企业开展线上业务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图表:百货企业线上业务模式(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另一方面,线上的销售额也明显提升。66%的受访企业表示,与去年同期比,线上销售额增加了。在一项关于企业使用了哪些服务商的系统和技术的调查中,提供线上营销及线上商城的服务商,出现了明显的集中化趋势。

图表:与去年同期相比,线上业务销售增减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图表:当前百货企业使用的服务商的服务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中台的提出,是全渠道发展的必然。传统零售企业的信息系统不需要太多的横向融合互通,主要是满足采购、入库、出库、物流、销售等线性的功能。企业发展线上业务之后,建立了小程序商城、进行了直播带货、开展了社群营销,有的还运营APP、官方旗舰店,这些通路或线条,在前端触点、销售、物流履约等方面平行开展,但是在后端,一定是交叉融合,例如库存的一体化、会员的互通互认等。这些功能,需要有较为强大的中台系统来完成。渠道建立起来,要靠强大的技术后台,以及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实现融会贯通、协同发展。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前置仓、到家服务、直播、社群等等,都是从强大的中台和后台源源输出。

从业务实践看,中台建设较为迫切的是那些业态覆盖广、渠道体系多、业务逻辑相对复杂的零售集团。依靠传统的ERP、MIS、POS系统,或者在此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已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需要。对于业务和渠道相对简单的零售企业,中台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小得多。只是从中长期,要做些必要的技术准备。

在关于中台是否未来趋势的调查中,超过一半(54%)的企业表示中台是未来发展趋势,仅有2.4%表示不是未来方向,但也有43%的企业表示看不清楚,并未完全达成共识,还有一定探索空间。

图表:对中台发展趋势的看法(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3)化妆品成百货主打品类

在过去的两年,社会对消费升级、降级、分级有诸多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化妆品类上,消费确实是升级的,特别是近年对中高端化妆品需求明显提升。其中“95后”在高端品牌上的消费增长最为显著。16-25岁年轻消费者对高端品牌、高价格商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消费贡献逐年增强。

时尚是百货的核心要素。无论定位于哪个消费层级的百货、无论在什么区位的百货,没有时尚,卖场就会变得平淡无比,所谓“无时尚不百货”。化妆品是重要的时尚品类,以年轻人为主的化妆品消费人群更是时尚的主流消费者,因此,抓化妆品实现一举多得:增加了门店的时尚性、吸引了时尚消费者、关联了其它时尚消费。其次,百货具有较强的品类组合能力。百货在体验元素上,比购物中心差距较大,但在招商管理、品类组合能力、品牌商管理上,具有比购物中心更强的优势,这也正是有人提出“购物中心百货化”的原因。另外,百货大多处于城市中心或区域商业中心,优势的地段对化妆品牌具有吸引力,加上一定的招商政策组合,甚至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魄力,一般能够吸引中高端品牌的入驻。

百货店作为中高端化妆品的主渠道,化妆品正在成为其当家品类。2020年以177亿问鼎全球“店王”的北京SKP,几乎是跟随消费升级的趋势同步布局奢侈品、高端美妆,一层的“美妆世界”早在2015年就开幕,如今已让北京SKP拥有了中国品牌最全的高端化妆品区。杭州大厦、南京金鹰、武汉广场、深圳华强北茂业、成都王府井、西安开元……也都是化妆品销售的能手。在三四线的百货企业,化妆品也逐渐为核心品类。

BCG(波士顿咨询)和腾讯的联合调查显示,疫情使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渠道发生了结构性改变,线上渠道占比从上年的12%上升到33%,同时受疫情和国际旅行限制影响,本土消费占比加大,国内线下购买从上年的32%扩大至59%。这种变化虽然是疫情期间阶段性的,但是在疫情结束以后,在国内进行消费的习惯也会部分保留。

贝恩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销售额线上渗透率从2019年的13%增长到2020年的23%。其中,奢侈品美妆品类全年线上渗透率将从2019年18%左右攀升到2020年的38%左右。Euromonitor预测到2024年,化妆品线上渠道将超过50%。化妆品线上渗透率上升的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品牌商加大了线上渠道的力度,在平台上开设旗舰店。例如,迪奥(Dior)等品牌加入了微信视频号阵营,迪奥(Dior)还成为首个入驻哔哩哔哩(bilibili)和抖音两个平台的奢侈品牌。二是百货店通过小程序商城、直播、社群营销等手段,加大品牌宣传,提升销售业绩。如汉光百货利用自身粉丝数量庞大的微信平台推出“微信试用频道”,每周二固定由品牌提供明星产品供客人免费申领。

图表:2027年中国化妆品线上规模及渗透率预测(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Euromonitor、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4)重视会员和私域流量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20零售业会员运营报告》中,关于“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调查,“庞大的活跃会员群体”获得大多数高管的高度认同,会员运营在存量市场时代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时间,得会员者得天下。相比公域流量的成本高、获取难等问题,以会员为核心的私域流量成为百货企业的宝贵资产。

图表:当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无论是直播,社群营销还是流量转化,私域流量是核心和基础。零售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私域流量尤为重要。

2020年的疫情,无论是品牌商、百货还是购物中心等很多业态,都尝试进行直播,在企业的实践中,公域流量,如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流量、转化率要远远低于私域流量。公共大平台上的用户数量虽多,但不一定是自己的客群,而私域流量虽然人流少,但都是自己的流量,一定比例是忠实于企业的顾客,转化率相当高。在疫情缓解后的消费恢复阶段,前期通过直播、小程序等新媒体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线上种草,疫后到店消费,拉动企业的消费回升。

多数零售企业逐渐发现,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手段,增加与顾客及潜在消费者的主动沟通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去,企业更多的是直接推销和大众广告。直接推销需要获取消费者信息,在过去的运营手段中,往往会对目标受众形成骚扰,体验较差,甚至引来消费者反感,而大众广告又无的放矢。私域流量的运用,是顾客的主动行为,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成为企业粉丝的人群,一定程度上是愿意与企业产生关联的消费者。但是,这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持续的高质量内容运营,持续吸引现有用户及更多用户的关注。

2、百货零售业发展问题

2020年下半年消费持续恢复,特别是国庆期间,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

全年来看,也有不少高端百货业绩出现两位数增长,但是大部分百货受疫情影响明显,2020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的42家以百货经营为主的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的只有3家,其余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总体上看,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60%的占45%,同比下降60%至40%的占比19%,同比下降40%至20%的占比19%,同比下降10%以内的占比10%。

商品力是零售企业经营能力的核心体现,无论何种渠道、何种方式,让顾客能持续买到好的商品,是一个零售商能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纵观业绩较好的百货店,如北京SKP、汉光百货、杭州大厦等,核心都是商品力。但是,整体来看,我们大部分百货店的商品力较弱,商品同质化严重,直接体现是价格没有吸引力,综合因素包括形象定位、品类组合、经营管理方式、与品牌商互动关系、价格水平等,导致一些百货店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

其背后深层次原因,与联营模式、供应链能力、资金实力、买手能力等都密切相关。

供应链方面,百货类商品的经营,传统的经销代理模式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并且难以打破,中间环节过多和层层加价,导致在终端渠道上商品价值偏高,与电商平台相比,缺乏竞争力。业绩较好的百货企业,大多在引进差异化商品、扩大自采自营、实现线上线下同价等方面做文章。

百货可以从硬件上升级,可以增加体验元素,但核心还是商品是否有吸引力。商品经营能力不足,是百货转型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中,百货业态是最早零售业态之一,大多处于核心地段的黄金位置。但随着过去十年电商的持续分流,品牌自建线上销售,直播生态的发展,也催生新的销售模式,商业地产持续高速发展,削弱百货店既有商圈优势。

这两年百货密集的转型、改造升级持续进行,以北京为例,自2016年起,北京就开始逐步推进“一点一策”老旧升级改造,仍在持续推进,引导和推动包括王府井购物中心右安门店、天虹百货、新华百货、长安商场等传统商场向社区型购物中心转型升级。这些升级改造,希望使传统商场更贴近周边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自身服务质量,集合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幼儿教育、社区互动等项目,以一站式、多元化的消费服务,延伸了社区居民居家生活的空间,满足多层次、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把逐渐失去的消费拉回来。

但是,转型改造升级也面临新的风险,商业改造。涉及产品再定位、业态优化、甚至外立面返校、室内空间主题重构、功能设施优化、跨界经营等,同时,硬件的升级,需要匹配软件服务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

过去的一年,虽然百货零售业的数字化发展有了较大提升,线上业务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发展存在诸多障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思想不统一,推进困难。大部分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方式等,在企业内部有思想不统一,意识水平不一致的情况。一方面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力度;即便一把手有决心,但执行层的认识不足,也会影响到转型效果。另一方面,转型过程中,难免会触及现有部门的利益而导致执行受阻,制约数字化全面推进。

二是系统太多,打通困难。企业内部老系统普遍较多,有的企业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来自不同的服务商和服务团队,有的甚至已经没有更新维护,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兼容以前的系统及平台,开发工作需要不同的系统服务商团队进行配合,由于各自团队的排期不一致,成本因素等,出现难以对接融合的问题,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难度较大。

三是投入产出无法量化,难以决策。企业普遍都认为数字化是共识,但对于投入产出难以衡量和准确评估,一个项目的投入,能有多大程度提升业绩,到底能带来多少销售,是决策者关心的问题,但数字化的效果不一定能马上的反应到销售上,而是通过软性条件的改善,提升购物体验,更贴近消费者,并逐渐体现到销售额上,这需要一个过程,难以量化投入产出,导致决策者难以下决心做判断。

四是人才匮乏,组织架构不适应。随着消费倾向年轻化,企业需要能理解年轻消费群体运营人员,利用新营销手段、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连接,技术人员也需要了解和跟踪新的技术实现方式,以更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满足运营需求,而实体零售的这些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人员结构也相对老化和传统,组织架构也不适应数字化全渠道发展的需要,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捉襟见肘,组织架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都不适应数字化要求。

自采自营是百货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代表企业具有较强的商品经营能力。目前,我国百货店主要采取联营模式,自营占比平均不到10%。联营是把双刃剑,优势是轻资产,百货店在商品上不占压资金,人工成本也极低,这是百货行业得以度过最严重疫情影响的重要因素。相比美国的百货业,普遍采取自营方式,在去年的疫情中,因周转停滞,多家百货遭遇破产重组的窘境。联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它导致百货店的商品经营能力严重削弱,这也是百货业被行业专家所诟病的一个方面。

开展自采自营,最核心的是商品自营能力的建立,既需要主观的努力尝试,如资金投入,买手队伍的培养、激励与试错机制的建立,也需要客观环境的支持,如供应链的成熟、社会诚信机制的完善等,都需要较长时间实现。

举例来说,一家年销售30亿元的百货公司,10%自营,即自营销售实现3亿元,按年周转6次,用于商品采购的资金约为5000万元,现实中大部分百货不具备这样的资金能力,而这只是按10%的自营占比估算。另外,如果自采造成积压和亏损,大部分企业对负责人员的容忍度也是比较低,即激励机制不匹配。

正在开展自采自营业务的企业表示,该业务的最大挑战是“资金占用多压力大”,其次是“难以培养专业买手团队”。在自采自营模式下,百货企业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进货,出样和库存均需要一定周转资金。然而,过去一年在疫情的冲击下,不少百货企业的收入骤减,资金紧拙。由此,资金问题可能成为百货店采用自采自营模式的首要压力。

图表:百货店样本企业开展自采自营业务的难点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3、百货零售业发展趋势

(1)调改升级加速,新增长点逐步显现

2020年,疫情给百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创。年初疫情爆发,商场短暂关闭。在此环境下,新开的购物中心数量大幅减少。相比之下,调改升级项目数量连年增加。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改造项目已达37个,体量超400万平方米,约占总体量的一成,该数据是2018年的两倍左右。

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市场竞争加剧,调改升级是必然趋势。与时俱进的调改是百货店保持业绩、持续竞争优势和活力的重要步骤。未来,调改升级后新项目的全新亮相,也将成为释放城市商业新活力的重要支撑。

调改升级项目改造成功的核心在于能否切实满足辐射人群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制定调改策略时需要通过细分定位寻求差异化,更好地定位目标消费者群体。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围绕各种场景做好扎实的商品组合乃至关重要。

不过,尽管调改升级步伐加快,但大多数百货企业并没有大幅调整当前业态的计划。调查数据显示,57.1%的受访企业表示,未来一年不打算进入其他业态。

相比业态调整,空间变化及硬件调整更能够直接地为消费者带来视觉冲击。商业空间的新鲜感、趣味性、差异化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有效起到聚集人气、增加客流的作用。

图表:2020年部分百货企业调改升级项目

资料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在存量改造的路上,除了百货企业本身的调改升级,另有一些地产开发商和电商平台,或接手逐渐没落的商业项目、或收购旧商场,争相入局。例如,万达商业管理集团接手原乐多港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将其改造成北京乐多港万达广场,于2020年12月18日开业;万科改造的北京朝阳望京小街于2020年8月8日开街,成为集办公、购物、休闲、生活、艺术、智慧于一体的国际化新型商街;电商巨头唯品会首次进入商业地产,唯品会(合肥)城市奥莱于2020年12月24日在安徽合肥开业,打造“离家近、品牌号、价格超值”的城市奥莱体验,其前身为安粮国贸中心。

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已经规划了未来调改升级计划,随着成功案例越来越多,行业参考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企业的参与,促进行业升级。

(2)线上线下融合提速,人货场全渠道布局

当前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疫情的冲击加速了这一发展趋势。在疫情影响下,百货企业线下销售受到重创,消费场景向线上转移。在后疫情时代,巩固“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模式,协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将会成为百货业优胜劣汰的重要举措。调查显示,73.2%的受访企业表示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业务是2021年百货业应该关注的发展方向。

图表:未来12个月百货企业关注的方向(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百货商业协会、高瞻智库

线上渠道在2020年大放异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网上零售额增长10.9%至11.76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至9.76万亿元,占社零总额比重为24.9%,较上年提升4.2个百分点。疫情推动居民消费线上化,并使得线上渠道快速向下沉市场渗透。各大百货企业借此机会加大力度布局线上业务,实现人、货、场的全面“在线”。

九、零售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零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零售业将加快适应市场变化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商业正从产品渠道为王向消费者为王的发展思路转变,新零售电商系统平台搭建将更具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的特征,表现为:一是商业发展重心将从城市中心区域转向居民社区,满足社区消费者需求的服务业态将更加丰富,传统百货业态占比则逐渐降低;二是消费品市场将出现更多具有城市特色和区域特征的零售品牌,改变过去“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的现象,零售业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更接地气。

(2)科技、时尚、生活方式相融合

新零售商城系统网站定制发挥传播科技、引领时尚、描绘生活的综合作用:一是零售商利用数字标牌、电子试衣间、智能定位、自助终端和VR展示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带给消费者智能化和场景化的购物新体验;二是产品功能将保持快速迭代,接触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成为消费者获取知识、彰显个性的新途径;三是零售品牌将更清晰地向消费者传达品牌文化及品牌定位,商品陈列以生活方式展示为目的,单个门店中的商品品类更加丰富。

(3)高品质商品、服务与文化相融合

我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消费品市场仍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我国的品牌商和零售商将抓住国内市场的发展机遇,从三个方面树立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本土零售企业的信心: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深耕国内市场,创新出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商品、服务和业态;二是净化市场环境,构建诚信零售体系,生产企业要提供信得过的产品,零售商应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公平对待消费者和供应商;三是回归工匠精神,重视国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研究消费升级特点,为消费品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性价比、体验型的商品和服务。

(4)线上和线下进一步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网民增速呈放缓趋势,电商下一步的竞争重点将从吸引流量转向挖掘客户消费潜力:一是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减少差评率,提高用户忠诚度;二是积极布局线下,通过开设母婴体验店、跨境电商体验馆、淘品牌集合店等实体展示店,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其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形象;三是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让电商与实体店利益捆绑,使线上线下融合进入双赢阶段。

(5)多种业态将呈聚合式、生态化发展

未来的新零售电商平台建设商业环境将继续朝着聚合式、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围绕社区消费需求,聚合百货、超市、便利店、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一批丰富的零售和服务业态;二是围绕服务消费需求,大型商业综合体将聚合教育、亲子、医疗、健身、旅游、商务等更加多样的服务业态,从商品购物中心逐渐转型为服务体验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验;三是围绕零售巨头的业务需求,金融、物流、咨询等一批功能更加细分、专业性更强的生产服务型企业将呈生态化发展,提高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居民消费质量。

(6)零售业社交化特征将更加明显

信息时代,商家和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差距逐步缩小,以广告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效果不断衰减,口碑、信任成为零售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因素。因此,零售商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交属性:一是利用微信、微博、大众点评等主流社交平台,开展营销、会员、销售、支付等诸多环节的服务;二是通过与消费者保持高频次的互动,了解消费痛点,填补品牌短板;三是构建消费圈层,将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消费者聚集在商家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分享、沟通与讨论,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社交心理依赖。

2、零售行业发展潜力分析

新冠疫情影响下,实体店客流量锐减,线上直播电商市场在2020年呈井喷式增长。据高瞻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961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1.5%。预计2021年直播电商整体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规模将接近12012亿元。直播电商的火爆吸引越来越多零售商、品牌商、投身直播电商行业。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企业都已开始开展直播带货业务,微信小程序和抖音是最主要的两大直播平台,分别占77.1%和56.6%。

图表:样本企业进行直播的平台

同时,近年来,国潮快速兴起,无论是化妆品,还是服装,无论是饰品,还是玩具,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国潮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潮的热度不是暂时现象,它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产业链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在未来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零售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目前,我国零售行业的发展机遇至少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六稳”和“六保”工作任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国内经济运行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二是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加快信息技术及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有利于产业链协同发展,降低物流综合成本,推进商业模式和供应链创新。三是传统零售企业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定位打造“购物体验点+物流中心”,借助直播、团购、秒杀等活动,以及社群、自媒体及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多元化销售,有望全面提升运营能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实体店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8.8%。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和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显效发力,市场主体复商复产,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消费品市场呈逐季复苏趋势。

另外,国家明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也于2021年2月起开始实施,零售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规范,有利于促进线上与线下公平竞争、良性竞争,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4、零售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据高瞻智库研究人员估测,2026年我国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60万亿元,约为60.4万亿元。

图表:年零售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万亿元,%)

十、零售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推动下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加速渗透传统消费场景,而下沉市场和农村地区的崛起将继续为数字化赋能下的零售行业带来发展红利。长远来看,政策、技术、消费者需求与供应链变化等不同因素也持续推动消费品零售的数字化转型。新技术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持续发展,零售成功的核心关键要素一直没变。零售商要一直以消费者为中心,从品牌相关度、技术和能力投资优先级、数据和科技的价值,以及有效的变革途径四个方面重新思考商业模式的本质,并构建适应科技创新进程的“零时差消费者之旅”。

社区团购是依托社区和团长社交关系实现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重要赛道,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发展火热。疫情期间,居民减少外出,线下购物渠道受阻,同时信息传达和管理多以社区为单位,社区统一采购配送等方式得到普及。而社区团购的品类主要以生鲜为主,解决了消费者每日高频的刚性需求,在疫情期间发展迅速。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疫情后使用社区团购渠道购买生鲜的用户比例比疫情前大涨近10个百分点,占生鲜购买总量的12%左右。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社区团购,政府部门也着手进行多维度监管和积极引导,我们相信社区团购一定会在多方力量协同下,获得“促内需、保民生、稳就业和强体系”的多角度综合平衡发展。

1、请简要阐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2、请简要分析为什么比较优势理论优于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章 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3、产品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 )
    C、在更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Y所必须放弃的X的数量
    D、在更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X所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

5、以下关于一个国家封闭条件下的均衡,哪项表述不正确( )
    B、均衡点位于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1、简要回答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第三章 生产要素禀赋论

1、我们可以用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南北贸易),但不适合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有经济学者研究认为,在短期自由贸易会损害进口替代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利益。但在长期当要素可以实现在不同行业间流动时,人人都将受益于自由贸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规模经济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规模经济在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2、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中间品和零部件贸易量逐年提升。目前全球中间品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最终品的贸易量。如何利用本章学习的理论解释这一贸易现象?

第五章 贸易与经济增长

10、关于经济增长与贸易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一国可出口商品的增长比率高于可进口商品的增长比率,那么,增长会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
    B、如果一国可进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快于可出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则贸易效应将带来更大的贸易扩张

1、在中国,有着很多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但随着发展的进行,问题也随之产生。2008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12个城市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到了2011年,我国就有69个城市相继出现“荷兰病”,结合对“荷兰病”的理解来解释这种现象。

2、迈克尔·乔丹曾是NBA中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跳得比其他多数人高,投篮也比其他大多数人准,他有可能在其他活动中也出类拔萃,例如,乔丹修剪草坪也可能比其他任何人快。但是,仅仅由于他能快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请用比较优势理论回答此问题。

第六章 国际贸易政策:关税

1、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效果的变化。 (1)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 (2)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

2、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

国际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

5、关于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下面正确的是?( )
    B、为确保有效性,发展起来的工业的收益需要更高的报酬以回馈在幼稚工业期由于提高价格对国内居民福利带来的损害

国际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

1、什么是进口配额制?绝对配额与关税配额有何区别?

2、结合发展中国家国情根据幼稚产业论,新兴产业在成长壮大之后应取消保护,但为什么现实中一些产业在成长之后仍然继续享受保护?

2、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指()
    A、一国的进口从非关税同盟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到关税同盟的高成本国家
    B、一个国家的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的另一国家的低成本进口品替代
    C、同盟内部成员国的贸易量增加但与非成员国的贸易量下降
    D、同盟内部成员国的贸易量下降但与非成员国的贸易量增加

1、哪些条件下关税同盟更有可能产生贸易创造和福利增加?

2、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尝试有哪些?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第九章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福利效应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福利效应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福利效应

1、国际劳动力迁移的动机有哪些?

2、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入国和输出国的影响有哪些?

第十章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影响

1、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账面上总是平衡的。

2、经常账户顺差表示该账户下,贷方余额减去借方余额大于零。

3、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意思是“经常账户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

4、中国是货物的净出口国,服务的净出口国。

5、错误与遗漏账户是一个交易账户。

6、顺差对一国是好的,多多益善。

7、中国出口外汇储备增加了,表明中国国际清偿能力增加了。

8、顺差往往带来该国货币带来升值的压力。

9、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最大的贡献者是贸易顺差。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汇占款是中国央行扩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1、国际收支顺差就是好的,逆差就是坏的?

2、如何理解全球经济失衡?

1、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

2、《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期刊多年来使用巨无霸指数来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

3、根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期刊计算的汇率和市场汇率一致。

4、相对购买力平价考虑的是某个时间段的汇率决定。

5、通货膨胀会影响汇率水平。

6、根据购买力平价,高通胀国家的货币会贬值,低通胀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7、美联储的数量宽松型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美元贬值。

8、根据抛补套利平价,利率高的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会升水。

9、由于资本管制等因素,汇率往往偏离利率平价。

10、偏好风险的投资者,对未来的即期汇率有确定的预期。

1、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2、如何理解抛补套利平价?

第十二章 开放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1、开放宏观经济下,一国外部平衡目标就是国际收支平衡。

2、开放宏观经济环境下,内外平衡目标有时候是有矛盾的。

3、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不能够自动调节。

4、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政策,而货币政策不是。

5、蒙代尔分配法则的核心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现内外平衡方面的分工。

6、有效市场的含义是,市场参与者众多。

7、在蒙代尔分配法则中,用货币供给量代表货币政策。

8、外汇管制是支出转换型政策。

9、支出增减型政策可以理解为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

10、斯旺模型中,外部平衡的含义是经常项目平衡。

1、在蒙代尔分配法则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实现内外经济平衡?

2、中国处于内外失衡的哪种状态?如何进行政策搭配?

3、产品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
    C、在更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Y所必须放弃的X的数量
    D、在更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多生产1单位的Y所必须放弃的X的数量

16、中国是货物的净出口国,服务的净出口国。

17、顺差往往给该国货币带来升值的压力。

18、相对购买力平价考虑的是某个时间段的汇率决定。

19、根据抛补套利平价,利率高的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会升水。

20、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不能够自动调节。

1、如何理解全球经济失衡?

2、在蒙代尔分配法则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实现内外经济平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贸易利润多少个点合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