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特勤碑上的突厥文的解释


葛逻禄古怎么写好看
部族名。姓突厥诸部之一。鄂尔浑突厥文碑作Qarlug,一译歌罗禄、割鹿、割禄、哈喇鲁等。由三姓构成:一谋落,即薄落,二炽俟,三踏实力或婆匐。始游牧于北庭北,金山(今阿尔泰山)西,跨仆骨振水,包多怛岭,而与车鼻施相邻。先后附于东6*突6*厥、薛延陀、乙注车鼻可汗。贞观二十三年(649)高侃平车鼻,其部皆归唐。永徽元年(650)唐立浑河州、狼山州以处其在阿6*勒6*泰以东之部众,隶安北都护府。显庆二年(657)唐以谋落部置阴山州都督府,炽俟部置大漠州都督府,踏实力部置玄池州都督府。后析大漠州为金附州都督府,西部隶北庭都护府。天宝元年(742)葛逻禄与回纥攻杀突厥骨咄叶护可汗,立拔悉蜜首领阿史那施为可汗,自为左右叶护。三载,葛逻禄与回纥攻杀拔悉蜜可汗,立回纥骨力裴罗为可汗。漠北葛逻禄臣于回纥,为其客部,金山、北庭葛逻禄则自立叶护,归属唐廷。至德后,西部葛逻禄攻占碎叶、怛逻斯诸城,于葱岭西创建葛逻禄汗国。开成五年(840)后,漠北回鹘国亡,回鹘西迁入其境内者有十五部。五代后期,回鹘、葛逻禄等部建立哈喇汗朝。
词语分解
葛的解释 葛 gé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葛布
古的解释 古 gǔ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
历史知识推荐:掌坐
官名。宋代恩荫官名目之一。由礼部奏补。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葛逻禄古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修灵祐
南朝梁庐陵人。修景智
大赉店遗址
在今河南浚县西北六十
竹杖化龙
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费
世庙识余录
余餘书名。明徐学谟撰
黔桂铁路
从广西柳州至贵州贵阳
汪应蛟
字潜夫,婺源今属江西
弓高县
西汉置,属河间国。治
李夷简
生卒唐宗室。字易之。
安平寨
北宋政和三年改刘家涡
广福乡
即今广东蕉岭县北广福
监医正
官名。清末法部属官。
新南县
西魏废帝二年置,属开
养虎遗患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欲
危素
生卒字太朴,金溪今属
赵鞅
一作志父,又称赵孟赵
赵宗儒
生卒唐邓州穰人,字兼
脱屣去官
三国志魏书崔林传林曰
滑口镇
金改滑家口镇为滑口镇
虾蟆圩镇
即今江苏泰兴市东南三
李旭昇
生卒清山西蔚州人,字
相关推荐
葛源镇
葛天氏
葛翊
葛溪
葛强池
葛守礼
葛阳驿
葛藟庇根
葛砧山
葛密

铁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其分布东至大兴安岭西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公元546年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建立突厥汗国。而后来突厥汗国携带大量大漠的游牧部落越过阿尔泰山西征中亚、东欧,于是铁勒人分布达到东欧。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这个称呼逐渐消失。
基本介绍
中文名:铁勒
外文名:无
属性:中国北方古代民族
又称:狄历、定陵、敕勒、高车
历史
异名及其初期的分布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此外,铁勒中还有薛延陀,也是高车中所未见的。铁勒所包含的氏族或部落及其分布的地区,据《北史》及《隋书》的《铁勒传》记载有:土拉河北有僕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胜兵2万。从哈密到焉耆北天山附近有契苾﹑乌护﹑纥骨等,胜兵2万。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等1万余兵。中亚鹹海﹑裏海一带有诃咥﹑苏路羯等合4万许兵。西亚东面有阿兰等近2万人。贝加尔湖南有都波等。铁勒初期的部落分布这样广,无疑是由于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几经迁徙分合的结果。
突厥的兴起及其统治铁勒各部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突厥在其首领土门(?~552在位)的领导下,西并天山北的铁勒部落,6年后,东向灭掉漠北柔然,自称伊利可汗,成立突厥汗国,建牙鄂尔浑河南郁督军山。疆域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裏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达中亚河中。至隋开皇二年(582)分裂为东西二突厥。隋代,以韦纥为首的九姓铁勒各部如仆骨﹑同罗﹑拔也古﹑思结﹑契苾﹑浑等已经开始形成,主要活跃在鄂尔浑河流域。到唐代,把西面阿尔泰山附近的葛逻禄和天山附近的拔悉蜜算在内,有的说十一姓﹑十三部或十五部,但他们都包括九姓在内,所以九姓铁勒是主要的,已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它们的名称是:回纥(在色楞格河流域);仆固(骨,在土拉河上游);同罗(土拉河下游);拔野(也)古(仆固东);思结(仆固﹑同罗之间);契苾(土拉河上游);浑(皋兰);拔悉蜜(天山北麓北庭);葛逻禄(金山西)。九姓铁勒,据日本一些学者研究,主张即突厥碑文中的九姓乌古斯(ToquzOguz),且说九姓乌古斯一般是在东突厥的统治之下,而西突厥境内则称为十箭(OnOq)。突厥碑文中的乌古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相当于铁勒,狭义的则相当于汉文史料中的乌护(Oguz),仅为铁勒诸部之一。至于十箭乃西突厥境内部落或行政区划,但并非民族名,固也不排除有乌古斯。总之,从6世纪突厥汗国兴起后,旧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的九姓铁勒各部无一不在其统辖之下,备受民族压迫之苦。从突厥碑文来看,如九姓乌古斯或乌古斯初处在郁督军山北,为强盛的部落,在复兴后的东突厥默啜可汗在位时(691~716),尚处于独立状态(突厥文“暾欲谷碑”);但不久即成为东突厥的敌人,受其宰相暾欲谷(?~715)的攻击,和九姓铁勒中的拔野古,一同处在其统治之下,受到民族的压迫,直到苾伽可汗在位时(716~734)仍然如此(突厥文“苾伽可汗碑”)。此外,九姓铁勒中的回纥﹑拔悉蜜﹑同罗﹑葛逻禄以及西突厥境内的突骑施等,也为默啜和毗伽可汗攻击的对象。
薛延陀兴起及其灭掉东突厥
薛延陀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个氏族联合而成,原住土拉河流域,以游牧为生。隋初,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暴政,共推薛延陀首领乙失钵为野咥可汗,迁往燕末山(阿尔泰山支脉),故时以鄂尔浑河流域为其活动中心的铁勒诸部不见其名。大业七年(611),西突厥射匮可汗立,势复盛,乙失钵及其部落又受突厥的统治。唐贞观二年(628)射匮可汗的继位者统叶护可汗(618~628)死,国内大乱,乙失钵之孙夷男(628~645在位)率领部帐7万重返鄂尔浑河流域,暂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620~630在位)之下。时颉利政乱,在其统治下的铁勒诸部多叛,共起反抗其残酷的民族压迫,其中以薛延陀的力量最大,受到铁勒诸部落的拥护,共推夷男为首领。夷男不敢当。时唐太宗正图颉利,乃遣使持诏书﹑鼓纛,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受命,于贞观四年(630)联合九姓铁勒中的回纥部助唐共同进攻东突厥(牙帐设在鄂尔浑河上游郁督军山)的北边。回纥首领菩萨(约627~646在位)率5千骑,与东突厥10万骑战于马鬣山(今甘肃境内),大破之;薛延陀又破其四设,颉利不能制,东突厥亡。薛延陀乃继东突厥之后,树牙郁督军山,胜兵20万,建立汗国。其疆域盛时,东达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北至色楞格河,南界河套,九姓铁勒中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阿跌﹑霫诸部都归属于它。铁勒诸部归属薛延陀而反抗东突厥,这是东突厥灭亡的原因之一。
回纥兴起及其灭薛延陀
回纥在《北史·铁勒传》中称袁纥,到《隋书》同传中则已改称韦纥,为九姓铁勒之首。隋大业年间(605~618)以韦纥为首的东支铁勒因反抗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联合附近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铁勒部落,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贞观四年(630)回纥首领菩萨和薛延陀助唐攻打东突厥已如上述。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建立汗国,树牙鄂尔浑河上游郁督军山;而回纥则树牙鄂尔浑河之南土拉河上,菩萨自称“颉利发”(突厥语,意为大首领),暂附于薛延陀汗国之下,和它分争漠北势力。但薛延陀并不能控制其属下的铁勒诸部,而回纥则已成立东部铁勒的联盟。两雄相争,厥视铁勒其它部落人心的向背。
唐贞观二十年(646)回纥首领菩萨死,子吐迷度(646~648在位)以世袭嗣位,于当年助唐共攻薛延陀。时薛延陀统治下的九姓铁勒相率叛而附唐,是其失败决定的因素。薛延陀首领夷男的嫡子多弥可汗(645~646在位)知大势已去,自行遁去,俄为回纥人追杀,宗族被屠。回纥首领吐迷度并有薛延陀的部曲,并占有其全部故地,即于当年遣使到唐朝致敬,唐朝即以薛延陀故地划归回纥。贞观二十一年唐在其地及其属部置六府七州,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铁勒各部时也大多归入都督府州。六府是: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览为燕然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七州是:浑为皋兰州;斛萨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府设都督,州置刺史。唐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府的都督,为唐朝北方羁縻府州──燕然都护府(属唐关内道)所管辖。吐迷度和九姓铁勒诸部首领一起向唐朝请求在回纥地区开闢交通大道(“参天至尊道”)﹑置邮驿(“过邮”)68处,岁纳貂皮为贡。
到唐显庆四年(659),回纥灭为西部铁勒所叛离的西突厥。从此,铁勒部落联盟的最后总其成者回纥即跨有过去东西突厥汗国的广大土地,正式成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其它地区也归入唐朝的版图。
走向尾声
回纥瀚海都督府成立(647)后,铁勒大部已併入其中。此外,尚有其余的部众在祖国统一事业以及民族的分合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贞观二十年,铁勒有12部(一说13部),10余万骑被唐朝徵发去平定在西突厥统治下的龟兹,统一告成,建立殊勛。开元四年(716)九姓铁勒之一的拔野古斩后突厥默啜可汗,传首长安。天宝三年(744)九姓铁勒之一拔悉蜜斩伐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744在位),传首长安,结束了后突厥的统治。开元三年(715)九姓铁勒之一的葛逻禄三姓叶护从漠北西迁金山之西,重归故地。开元十五年(727)回纥﹑契苾﹑思结﹑浑等铁勒4部因前受后突厥默啜可汗所逼,此时开始度碛,迁居河西甘﹑凉二州,成为日后回鹘西迁河西一支的先行者。天宝初年(742)铁勒中回纥﹑葛逻禄﹑拔悉蜜等部反对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甚力,推奉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对于回纥游牧封建政权在鄂尔浑河流域正式建立(744~840)帮助甚大。
史籍记载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僕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于尼护等,胜兵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阤、咥勒儿、十盘、达契等,一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截、拨忽、比干、具海、曷北悉、何嵯苏、拔也末、谒达等,有三万许兵。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素咽、篾促、萨忽等诸姓,八千余。拂菻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近二万人。北海南,则都波等。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恆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近西边者,颇为艺植,多牛而少马。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开皇末,晋王广北征,纳启人,破步迦可汗,铁勒于是分散。大业元年,突厥处罗可汗击铁勒诸部,厚税敛其物,又猜忌薛延陀等,恐为变,遂集其魁帅数百人,尽诛之。由是一时反叛,拒处罗。遂立俟利发、俟斤契弊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居贪汗山;复立薛延陀内俟斤子也咥为小可汗。处罗既败,莫何可汗始大。莫何勇毅绝伦,甚得众心,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附之。其俗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也。大业三年,遣使贡方物,自是不绝云。
论曰:四夷之为中国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种落实繁,迭雄边塞,年代遐邈,非一时也。五帝之世,则有獯鬻焉;其在三代,则猃狁焉;逮乎两汉,则匈奴焉;当涂、典午,则乌丸、鲜卑焉;后魏及周,则蠕蠕、突厥。此其酋豪相继,互为君长者也。皆以畜牧为业,侵抄为资,倏来忽往,云飞鸟集。智谋之士,议和亲于庙堂之上;折冲之臣,论奋击于塞垣之下。然事无恆规,权无定势,亲疏因其强弱,服叛在其盛衰,衰则款塞顿颡,盛则率兵寇掠。屈伸异态。强弱相反。正朔所不及,冠带所不加。唯利是视,不顾盟誓,至于莫相救护,骄黠凭陵。和亲结约之谋,行师用兵之事,前史论之备矣,故不详而究焉。
及蠕蠕衰微,突厥始大,至于木桿,遂雄朔野。东极东胡旧境,西尽乌孙之地,弯弓数十万,列处于代阴,南向以临周、齐。二国莫之能抗,争请盟好,求结和亲。乃与周合从,终亡齐国。隋文迁鼎,厥徒孔炽,负其众力,将蹈秦郊。内自相图,遂以乖乱,达头可汗远遁,启人愿保塞下。于是推亡固存,返其旧地,追讨余烬,部众遂强,卒于仁寿,不侵不叛。暨乎始毕,未亏臣礼。炀帝抚之非道,始有雁门之围,俄属群盗并与,于此浸以雄盛。豪杰虽建名号,莫不请好息人。于是分置官司,总统中国,子女玉帛,相继于道,使者之车,往来结辙。自古蕃夷骄僣,未有若斯之甚也。及圣哲应期,扫除氛祲。暗于时变,犹怀抵拒,率其群丑,屡隳亭鄣,残败我云、代,摇荡我太原,肆掠于泾阳,饮马于渭汭。太宗文皇帝奇谋内运,神机密动,遂使百世不羁之虏,一举而灭。瀚海龙庭之地,尽为九州;幽都穷髮之乡,隶于编户。实帝皇所不及,书契所未闻。由此言之,虽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加以为而弗恃,有而弗居,类天地之含容,同阴阳之化育,斯乃大道之行也,固无得而称焉。
词语解释
【释义】:古族名。汉时称丁零,北魏时称敕勒或铁勒。隋时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土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裏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着。【出处】:《旧唐书·回纥传》:“回纥其先匈奴之裔也,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其众微小,其俗骁强,依託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之特勒。” 唐沈佺期《塞北》诗之二:“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元史·天文志一》:“当时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示例】:程善之《丁未寄子实辽东》诗:“黑海伐冰通铁勒,黄云横地望沙陀。”

碑铭的意思和造句
  碑铭拼音
  【注音】: bei ming
  碑铭解释
  【意思】:碑文。
  碑铭造句:
  1、这个古老纪念碑上的碑铭很难读出来。
  2、碑铭如下:“你们现在长眠于一个友好国度的大地之下。
  3、并从编年叙事、英雄史观和国家观念等方面探讨碑铭中的史学思想。
  4、根据基石上的碑铭,这栋建筑物建于1919年。
  5、我的碑铭注视着你,仿佛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6、昨天我一整个下午都在教堂院落,回廊和教堂里面消磨时间,当我在一些墓地闲逛时我发现了很多令我感到有趣的墓碑和碑铭。
  7、现已消亡的印欧语言,从在威尼托发现的公元前六至一世纪的简短碑铭中得知该语言的存在,可能属于古意大利语分支。
  8、本碑铭,是我国五代时期,杨行密所创建的吴国之物。
  9、通讯社声称,一些史前古器物含有用古亚拉姆语提的碑铭。
  10、这个古建筑上的碑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抹去。
  11、似是而非的是,迦南语的碑铭是一些地理名词和源自于阿拉伯的宗教用语连成一体。
  12、这个碑铭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
  13、本文综述了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情况,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14、碑铭和文字也使对埃及语法和语言的研究成为可能.
  15、比如,1961年出土的一块碑铭第一次证明了圣经中提到的一世纪罗马总督彼拉多(Pilate)确有其人。
  16、此外,花卉还与那些令其寓意深远的古代诗词和碑铭颇有渊源。
  17、在罗马,发现了超过一百个有关献身于密特拉神的碑铭,除此之外还有75个雕刻碎片,还有一系列密特拉教庙宇,位置城市的各个部分。
  18、那块碑铭好像已过磨损。
  19、一行接一行,墓石上被成千上万人凝视过的碑铭滑入到征服一切的河水之下。
  20、更多古代资源的英译本;其中包括有用的拉丁文碑铭和剧场的照片集;少许古罗马的第二手旧作品。
  21、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歌颂山川风物的优美诗篇,许多诗文的碑铭随处可见。
  22、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民族文化的碑铭。
【碑铭的意思和造句】相关文章:
或许的意思和造句04-03
慈祥的意思和造句07-25
游弋的意思和造句04-09
消极的意思和造句07-28
宛如的意思和造句04-12
艳羡的意思和造句04-12
兴高采烈意思和造句11-12
排山倒海意思和造句04-07
素洁的意思和造句04-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阙特勤碑上的突厥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