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在哪里 探寻象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

原标题:寻找象州最美地名征文回面山 文/图
莫怨东风“青山海上无城郭,惟见松牌出象州。”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象州的诗句。在秀美的象州县城西南2公里处,魏巍屹立着一座大山,它自东向西,坐南朝北,北面峭壁,平如刀削,壁朝县城,横断柳江,迫使直湍的江水放缓西去。山的东面,一条曲幽小径绕山而上,山腰有座古寺——南山寺,古寺的下方是直湍的柳江,左上方有座始建于唐的古墓,墓碑上有十一个苍劲的楷书:唐大将军薛仁贵衣冠之墓。这座镇江护城的魏巍大山就是象州名山——回面山。薛仁贵衣冠墓。(网络图片)回面山,原名南山,它的山名由来相传与唐大将军薛仁贵有关。薛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生于隋大业廿十年(公元614年),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 、“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古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回面山的山名由来就源于唐大将军薛仁贵之“爱民象州城”。上元二年,薛仁贵因大非川之役被贬象州,铺佐军政。到了象州,薛仁贵就发现象州旱涝频发,田荒地芜,匪患严重,民不聊生。当时,盘踞天盖山险要的象州匪首叫赵韧,平日拢痞结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十分可恶,几任州府剿之无果。薛仁贵知道,象州百姓要安居乐业,首先就得铲匪除患,于是请缨州府,除匪安民。一日,薛仁贵得报,赵韧已率众匪下山于风门坳潜伏,伺机掠劫行商。薛仁贵便下令亲兵火速前往围歼,自己却率两名护卫驰马先赴。当薛仁贵一行三人快马赶到山坳口时,阴冷的山风迎面扫来,通心透骨。进入山坳,只见这条百姓行商进出的必经山道窄陡蜿蜒,道旁树木茂密,是劫匪伏击的绝佳之地。想至此,薛仁贵三人全神贯注,轻马前驰。到一弯处,薛仁贵忽然勒马急停,只见山坳顶上七八辆商车辕倾马翻,货落满地,匪徒行凶,行商哀嚎。“不好!”两护卫异口同声喊道,话音未落,薛仁贵稳提白虎鞭,手挥方天画戟,双脚一点飞虎鞘,坐下的乌龙马已驰至辕前。
“住手!”薛仁贵一声大喝,山谷应声,树摇叶落,匪徒喽啰呆若木鸡。“哪来的野种,竟来送死!”话音落下,就见一袒胸露背的壮汉策马从林中疾风冲出,立在薛仁贵的面前。薛仁贵一看此斯广额阔面,虎体熊腰,浑身筋突,性如烈火,手持铜棍,坐骑棕马,蛮霸十足。“你可是赵韧?!”薛仁贵斥问。来者正是匪首赵韧。赵韧一看面前操北方口音之人身长九尺,肩宽三庭,身披白袍,方面大耳,鼻直口方,手持方天画戟,坐下乌龙靠雪山,身姿雄壮,威风凛凛。“来者可是薛仁贵?”赵韧提声反问。“正是!”薛仁贵正色回应。赵韧心里暗惊:果是被贬至此的薛仁贵!又想,你今虎落平阳,区区三人,又奈我何?“缴械投降,我饶你们不死!”不容赵韧多想,薛仁贵便对他厉声喝道。“做梦!”岂甘降服的赵韧声起棍落,一招泰山压顶便狠狠砸向薛仁贵。“来得好!”薛仁贵举戟迎击,竟把赵韧连人带马击退三步,手中铜棍险些脱手。赵韧脸色大变,心已惧畏。只见薛仁贵双脚急点飞虎鞘,乌龙如箭,一招“蛟龙搅海”便把赵韧生生挑落马下,没等赵韧起身,方天画戟已抵至咽喉。“你降不降?!”薛仁贵声如狮吼。赵韧已面如土灰,乖乖弃棍,叩首拜服。此时,亲兵围至,冲杀声不绝,众匪俱弃甲归降。从象州大桥远眺,可以看到回面山。降服赵韧,象州大震,匪患顿绝,百姓行商拍手称快。薛仁贵随即动员商贾富户开仓济民,先有几家富户敬其爱民,率先开仓,随后的商贾也仰其仁义,陆续济民。在他率领百姓重拾家园、建渠筑坝、储水引洪期间,商贾富户纷纷解囊,捐资捐物。不到两年,象州百姓春种秋获,商行街铺热闹繁华,仓储码头一片繁忙,邻里街坊和睦相处,敬老爱幼蔚然成风,人们安居乐业,对薛仁贵更是感恩爱戴至深,这是后话了。唐高宗仪凤元年,薛仁贵奉召离象。象州人民闻之难舍,求其白袍和盔帽留作纪念。离别之日,象州百姓授牌送匾,舞狮敬酒,男女老幼、官宦商贾一路相送。至南山脚下,薛仁贵回首面南,凝视象州,含泪三拜,方与大家互道尊重,三步一回首地依依惜别。这一幕,深深地烙在每一个象州人民的脑海里,永远的印在南山的壁面上。人们都说,急湍的江水流淌着薛仁贵忧国爱民的满腔热泪;魏巍的南山就是薛仁贵的雄壮身姿;面向郡城的峭壁就是薛仁贵的刚毅面庞,饱含着对象州人民的深深眷恋和守望。从此,人们便将南山改称为回面山,一直沿袭至今。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683年3月24日),薛仁贵病逝雁门关。消息传来,象州人民无不悲痛,人们念其恩泽,在城里的北街建庙,把他留下的白袍和盔帽陈列庙内供人瞻仰,并命此庙为白袍庙。不久,人们择日在回面山的吉地修墓,将其白袍和盔帽置于墓中,并立碑纪念,逢年过节,人们都自发到此祭拜。后来,人们又在此山修建南山寺,前来上香拜墓的黎民商宦和文人雅客更是络绎不绝,唐代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散文家柳宗元还为回面山写下了“破额山前壁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的诗句。如今,回面山已是象州名山,客至焚香,船过鸣笛,人们由西进出县城,都会转首面南,对它深情凝眸。
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广西风情!上联:讲东讲西讲古仔下联:写南写北写传奇横批:阿威执笔前言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征伐岭南的时候,靠的是西江水道的畅通便捷,最终实现了他的宏伟霸业!修建疏浚灵渠,是他实现统一岭南的关键。毕竟,山难征服,但相比较而言,治水好治多了!众所周知,秦始皇是第一次征伐岭南失败后才想到修灵渠的!也就是说第一次“秦瓯战争”的时候,秦军兵分几路是直接从陆路上进攻的。那么,秦军是怎么知道陆路有道可以进入岭南的呢?1自古以来,两广之地称岭南,岭之南即五岭之南。五岭是指五条岭,由西向东分别为: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如今的桂林,刚好在在越城岭的尽头,是妥妥的的五岭区域。越城岭要塞,在今桂林兴安县境内,又名临源岭、始安峤、全义岭。广义的越城岭在广西境内跨资源、全州、兴安、龙胜、灵川、临桂六县;在湖南境内跨城步、新宁、邵阳、东安,东北余脉四明山更直达衡阳市西端。【有没有发现,这些地名里好几个都有一个“安”字,桂林在秦朝时候就叫“始安”,属零陵郡】这个五岭在千万年来,相对地隔绝着岭南和中原的联系。但这并非铁板一块!山岭中虽然沟壑纵横,但还是有小道相通的!因为,山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人们通过探索,硬生生从五岭中趟出了一条连通岭南和中原(楚地)的山道!趟出这条古道的这些人是什么人?这条古道叫什么?他们就是世居岭南的瓯骆人(西瓯和骆越)。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岭南就与中原(楚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瓯骆人的活动范围到达如今湖南和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从这些地方出土的青铜器就能看到有关瓯骆人和楚地人交流的痕迹。而这条古道叫瓯骆古道!瓯骆人就是利用这条古道往来岭南和中原(楚地)进行商贸文化交流活动的。这条古道从越城岭尽头的桂林经相思埭(古桂柳运河)-洛清江-柳江-红水河-清水河-跨大明山-武鸣河-左右江、邕江,止于邕州(如今的南宁)。这些都是古西瓯和骆越人的地盘啊!另外注意的是,邕江的下游恰恰是郁江,那里有座城市如今叫贵港!在那个时期,贵港也是西瓯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啊!【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2第一次“秦瓯战争”中,以屠睢领军,赵佗为副将的五路大军征伐岭南。屠睢将四支军队屯驻在湖南和江西,自己亲率十余万秦卒过南岭,攻击番禺(今广州)。不料苦战三年,虽然斩杀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但越人新首领桀骏率部众没入山林,拒绝投降并伺机袭杀秦军。秦军粮草不济,最终营地被瓯骆人偷袭成功,屠睢在乱军中阵亡,赵佗只有引残兵退出到南岭以北。在第二次“秦瓯战争”准备过程中,秦始皇心腹大将任嚣前往为主将,接手征伐岭南的重任。赵佗依旧为副将。他把目光投向这条瓯骆古道!通过派先遣部队的斥候(古代的侦察兵,起源于商朝)的一番深入查探,居然发现了这条古道的最大秘密,那就是漓江水(大榕江)和湘江水(海洋河)源头竟然相隔不远!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要知道,秦军的漕运技术是相当发达的,蒙恬北伐河套地,都是利用漕运运输粮草供应后勤的。而第一次“秦瓯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后勤补给跟不上。而且从陆地进攻太难了,岭南山高林密,山道又窄小崎岖不利行军,如果能走水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于是,灵渠的开凿提上了日程!由第三号人物护军都尉史禄亲自负责督军修渠。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 年,耗费五年时间后,灵渠大功告成!于是,三十万秦军真如水银泻地,般涌进岭南。他们乘船(宽不过五米)跨灵渠,顺漓江而下,入桂江,出西江,兵分两路,一路继续顺西江流而下杀向番禺;一路逆浔江而上奔向桂平。这一招等于是抄了西瓯和骆越的后路,打了西瓯和骆越人一个措手不及。这个军事行动还直接切断了广东和广西西瓯和骆越人的联系。也就是在这一年(公元前214年),让秦始皇统一了岭南!3别忘记,还有一条瓯骆古道!有一路秦军从桂林沿着瓯骆古道一路西南行,最终配合水路上逆流而上的秦军在桂平和南宁形成合围,把这片区域完全掌握在大秦帝国的版图中!看地图看官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在桂林-南宁-梧州这个区域所形成的三角形中,中心点在哪里?没错,就是象州!从古到今,有关桂林郡的郡治所在地都基本在桂平,贵港,和象州之间展开争论。阿威由于这段时间都在关注这个桂林郡,查找了一些历史资料。赫然发现了这条瓯骆古道。对比地图之下,忽然发现了这个秘密!有关桂林郡郡治的秘密!4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立岭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除了南海郡郡治确定在番禺(如今的广州)之外,有关另外两个郡的郡治,在史学界都有不同意见。今天,阿威就来说说这个桂林郡郡治!关于桂林郡郡治所在地,阿威一直坚信是在桂平。但是在看到了这条瓯骆古道之后,加上查找到的资料,忽然发现,这个桂林郡郡治是有延续的!也就它经过先后搬迁,怎么回事?秦始皇虽然号称统一了岭南,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占据岭南全部地方。只是在西江水系的两岸纵深几十里的地方掌控了而已,以外的地方还是属于西瓯和骆越人的地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直到东汉时候,还有有十万余乌浒归降汉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灵帝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这些“乌浒人”就是西瓯人。出于安全需要,桂林郡的郡治当然要设置在有安全保障的地方,于是设置在了如今的象州军田村。因为象州作为桂林郡郡治,背靠零陵郡(那时候桂林属于零陵郡),周围又被秦军扫荡过了,基本没西瓯和骆越人部落成建制侵袭的忧虑。但是随着战局的平稳和统一后,发现象州交通有些闭塞(比较当时来说),各项政令传送不够畅通。走水路的话,从桂平逆黔江而上,经过大藤峡,简直太艰难了;而走陆路,从哪个方向去象州都是要走山路,有困难。于是桂林郡郡治在象州短暂停留,就搬迁到了下游的桂平蒙圩古城屯。因为桂平本来就是秦军的一个大型的中转站,安全性毋容置疑,水路交通四通八达,可以上郁江达象郡崇左,可以下浔江到南海郡番禺。更重要的是,桂平在南海郡和象郡在中点位置,对于秦朝的政令颁布传达来说相当的便捷快速。5而且,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趁南越国内乱时候一举兼并岭南后,重新设置岭南郡的地盘,把岭南三郡改为岭南七郡,其中象州在当时就叫桂林县!你说,这是巧合吗?七郡:南海,鬱林(郁林),苍梧,交趾,合浦,日南,九真;其中鬱林(郁林)郡下辖十二县:布山,安广,阿林,广鬱,潭中,临尘,定周,增食,中留,桂林,领方,雍鸡。桂林县排名第十,这也佐证了桂林郡郡治桂林县曾经在象州的说法,因为在秦朝时候,郡名作首邑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历史还给象州的荣耀!虽然短暂,但不能抹掉!这要多谢这条瓯骆古道的发现,不然象州军田村发现的桂林郡石碑迷雾依旧笼罩。那么广西第一古县的位置,是不是要把贵港和桂平踢下去,让象州坐上了?6一句话总结一下: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出于安全需要,把桂林郡郡治设立在象州军田村,由于交通原因,很快就又搬迁到桂平!至于说贵港的布山县,那就是南越国建立以后的事情了!甚至于时间还要退后。这些都是下篇文章里要说的了!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阿威广西传奇人文历史系列34!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2020-12-14 02:36
来源:
邕州木鱼
名字由来:原为来宾县,因江水得名。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来宾县)“在都泥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
都泥江,即今红水河。
来宾水,也叫雷溪,雷江,在来宾西北。
667年,唐朝设置来宾县,作为严州州治。“来宾”之名始于此。
2002年,柳州地区撤销,设置地级来宾市,原来宾县改置兴宾区。
城市定位:广西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西江黄金水道上的内 河枢纽港。
名字由来:武宣又称仙城,是来宾副中心城市。
621年,唐朝武德四年,分桂林县地,设置武仙县。县名取自帝号“武德”及境内有仙人聚集之仙人山传说。
因“仙”与“宣”音近,于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将武仙县改为武宣县。“武宣”之名始于此。
1962年,恢复武宣县建制,属柳州专区。2002年,隶属地级来宾市。
城市性质: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名字由来:金秀已经连续2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有着“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因县府驻金秀镇而得名。
1940年,设置金秀警备区署,2年后改称金秀设治局。
1952年,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前身——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称大瑶山瑶族金秀县。
1966年,县名改为金秀瑶族自治县,沿用至今。
城市性质:(未知)
名字由来:忻城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县名源自三国时期设置的军腾县,因“军腾”是忻城的转音,故而在唐朝贞观年间,改为忻城县,作为芝州的州治。
其二:因县城四周是石山,壮语中忻城是石头城之意,故名。
明清时期,忻城属于庆远府(今宜州),称忻城土县。
1928年,改土归流,称忻城县。
1958年,属柳州专区(地区),2002年属地级来宾市。
值得一提的是,忻城的莫土司衙署,有着“壮乡故宫”的美称,值得一游。
城市性质:以旅游、商贸为主导,土司文化特色突出的山水旅游城市。
名字由来:合山是一座在煤矿资源上兴起的新兴工矿城市。
“合山”之名源于1919年在合岭山兴建的煤炭公司:合山迁善公司。
1981年,设立县级合山市,属柳州地区。以周围大山绕合于治所,故名合山。
2002年,属地级来宾市。
城市性质:广西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西江黄金水道上的内河枢纽港,富有浓郁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名字由来:象州是清代“岭南才子”、“两粤宗师”郑献甫的家乡,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元和郡县志》记载:象州“取界内象山为名。”
592年,隋朝始设象州,下辖阳寿、西宁、桂林、武德、五仙等5县。
606年,象州撤销,一直到621年,唐朝重置象州。
1912年,象州改为象县,属柳州府。
1952年,象县和武宣县合并,设置石龙县,属宜山专区。
1960年,石龙县改为象州县,属柳州专区。
1962年,重新设置武宣县,象州县城从石龙镇迁往象州镇。
2002年,柳州地区撤销,象州隶属于新成立的地级来宾市。
城市性质:以发展休闲康疗、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加工为主导的西江黄金水道上的山水城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象州在广西的什么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