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经营一家传媒公司经营范围,现在想举办一场儿...

探究声波的传播小明在家中打开音响听音乐,忽然想起来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_百度作业帮
探究声波的传播小明在家中打开音响听音乐,忽然想起来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
探究声波的传播小明在家中打开音响听音乐,忽然想起来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把声音传到远处.“我怎么看不见?”他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碟子、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用它们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课本上的说法是否正确.假如你是小明,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用铁丝敲碟子,空气中撒洗衣粉,如果空气有波动,粉末会在空中显现出来异想天开~之前有人告诉我,情趣用品非常适合电商。毕竟,谁会光天化日之下买情趣用品呢?而直接可以送到家的情趣电商,相当符合人们对隐私的要求。另外一方面,随着国内用户群体的演变,对性的观念越来越开放,至少 90 后不会认为这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情。
最近原名为“性价比”的情趣电商品牌“他趣”,刚刚宣布完成 8500 万元的 B 轮融资,估值 5 亿元。他趣的特点是,从 2012 年开始从移动端切入情趣电商,占据先发优势,目前已经积累 3000 万激活用户;另外,根据他趣上个月的用户调研,产品的用户群体当中超过 40% 是 90 后,用户群体的特征非常明显。
人类生产力就像是一个 RPG 游戏。
之前 Google 们不行,现在他们能行吗?
当春水堂不再只是卖成人用品——虽然蔺德刚更喜欢用“性玩具”来指代这个词——那么它到底是想成为什么?
当初摩尔定律提出的那个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城里人都这样玩虚拟现实。
Instagram 被 Facebook 以价值 10 亿美金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的新闻,着实让科技媒体热闹了一把,扑天盖地的文章让大家开始意识到,之前看似小众的、以移动设备为中心的社交服务终于要...
如果以用户量来计的话,“1000 万用户”绝对不能称为“小众”;但以创业的领域来看,“闹钟”可以算是一个小众的功能。正点闹钟就是这样一个产品。在第三期爱创会上,正点闹钟得到 21 票,由副总康国庆来讲...
根据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 年我国 18~70 周岁国民的报纸阅读率66.8℅。同年的调查中,美国报纸协会的数据是 74%,经合组织统计德日两国分别为 72% 和 92%。
这是一篇来自张浚逸的投稿。他热爱移动互联网,并对移动互联网的热点事件保持着热切的关注。前一阵子的 Girls Around Me 侵犯隐私的事件,让他对隐私权和八卦权进行了一番对比。到底是如扎克伯格所...
最近关于 iPad Mini 的谣言又开始流传开来,这一次消息的源头来自网易。
在网易的描述中,苹果将于今年秋季发布 iPad Mini,屏幕尺寸是 7.85 英寸,分辨率将为 1024...
今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s)的获奖名单。在这份传统媒体占据大多席位的榜单中,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此前我们已经报道过“苹果串谋出版商提升电子书价格”的来龙去脉,美国司法部(DOJ)正式起诉苹果及五家图书出版商,称采用“代理模式”的苹果与数字出版商联盟涉嫌串谋提高电子书价格,并试图以此打破采用“...
记得去年我跟 KKK 聊到 iPhone 的后壳设计时,他说到一个观点:“实际上,iPhone 是没有后壳的,因为大家都要买第三方后壳。”
没错,在淘宝上用“iPhone 壳”为关键字进...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 乔布斯过世已经半年,但是世界依旧不太适应没有他的日子。上周,一位法国设计师 Philippe Starck 在一档电台节目里声称,他曾与乔布斯一起开发一艘具有“苹果商店般品质...
在去年投稿给 TechCrunch 的一篇文章中,Wavii 的 CEO Adrian Aoun 探讨了利用 Facebook 来解决用户“信息超载”的问题。他认为,Facebook 上用户所分享...
Google 的 Chrome OS 的前途如何?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有了不少潜在的用户,当我们使用 Chrome 浏览器,安装 Chrome 应用商店的应用,其实就...
我有了这个肯定再也不会睡过头。
Via @lmanul
作为 Nokia 携 Windows Phone 重新杀回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诚意之作,Lumia 900 最近吸引了不少眼球。它是 Nokia 目前为止最强的 Windows Phone 旗舰机,...
这一周来,魅族的社会化营销动作清晰而有效,被评论为“Non-Meizu Style”(非魅族风格)。从开设新浪微博,到转发抽奖,到白衣梦想使者,最终只为了宣告两件事情:
使用三星 Ex...
这篇文章来自爱范儿论坛的一个精华帖子,作者是沈博伦。他用过各种平台的设备,对不同平台上面的应用都较为熟悉。因为一直对软件的用户体验颇为感兴趣,也长期跟踪各种新型软件在两个平台的开发,他才动笔写了这篇文...
我们之前介绍过,Galaxy Player 就好像是一部无法发短信打电话的 Galaxy S II,正如 iPod Touch 与 iPhone 之间的关系一样。
Galaxy Player...
“Mac 电脑是不会中病毒的哦。”这句话能让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从业者会心一笑。不过这可是苹果电脑公司的原话。至少在他们的广告中,他们一直努力试图给用户营造这样的印象。(如果你没有时间看完整段苹果...
细数一年多来,诺基亚的 Windows Phone 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不仅仅体现在接连几个财季差强人意的账务状况上,诺基亚持续下跌的市场占有率都凸显了这位昔日芬兰手机巨头的落寞和低潮。在开始我们...
一张空白的纸,一个空白的画板,一个空白的区域,就像是一个睡美人,等待着你用想象力把她吻醒。这是我小时候喜欢磁力画写板的原因,我总是可以在上面画下我喜欢的图形。...
摩托罗拉 MotoActv 可以归类于智能手表的范畴,它目标群体比较明确,就是那些热衷于锻炼身体的人。近日,Gigaom 的编辑 Kevin C. Tofel 买了一个 MotoActv,这个...
史上最强大的化妆品是什么?
电影人 Jesse rosten 在被化妆品广告雷翻之后认为,史上最强大的化妆品当属 Adobe 公司出品的 Photoshop 。女性使用之后,可达青春永驻...
国外笔记软件 Evernote 现在非常受欢迎,国内有几款同类型产品,为知(Wiz)是其中一款。其实要追溯为知的历史,它的“前辈”网文快捕远远早于 Evernote,但网文快捕过于臃肿,不可以称为移动...
随着手机的出现,曾与人们朝夕相伴的手表基本成为历史。的确,手机上已经可以完全替代手表功能,谁还需要在腕上多带一个单功能的设备?但是,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表似乎又有了借助昔日对手逐渐回归的趋...
Google 刚刚从自己的 Play 市场上移除了至少 15 款 Android 应用程序,它们被证明含有恶意木马——偷偷扫描用户的联系人,并把其中的姓名,电话,邮件地址等隐私信息上传到远程服务器...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十年前,我读到一本书稿:《忽而今夏》。
收到书稿的时候,这本书不叫这个名字。在那个青春小说刚刚开始泛滥的年代,有很多同类题材的书稿到我手里都没有耐心看完第一章。只有这本书,因为它的第一句话,让我念念不忘到今天。
“我爱过的男孩,有世界上最英俊的侧脸……”
如果说在读完这本书后的十年里,我都没有勇气再完整重读这个故事,可能会被许多《忽而今夏》的粉丝嘲笑。但这依然是这些年来我向人介绍这本书时必提的一句话。
当然,还有一句,就是十年前在电脑上看初稿,差点把我看哭。
很可惜,因为当年太懵懂无知,书做得一般好,卖得却不尽如人意,所以更多的读者知道《致青春》,而不是《忽而今夏》。
很不甘心。至少我是如此。
这可能就是原因——十年后的某天,我跟明前说,我想给这本书出一版十年纪念版。除了我,应该没有人更合适做这件事。
十年里,我从一条单身狗变成了一个五岁孩子的爸爸。换过几份工作,一辆车,跑了不到三十万公里,认识过一两百个新同事,经手的新书,大概有几百本……直到去年,又创业做新公司,新公司有一个好听的品牌,叫「未读」(微信公众号unreadsky)。除了七七八八在尝试的新业务,我依旧还在做书。
十年里,明前又出了好几部新书,联系方式从MSN换成QQ,再到微博、微信。其实也只是保留了一个可以联系到的方式,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朋友圈里看到她去世界各地潜水看鲨鱼,也会忍不住点个赞。她看到我晒儿子,也会回个赞。
直到有一天,「未读」有一本跟潜水有关的英文书想请明前翻译,这才发现,这十年她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还在继续旅行、潜水,最近的爱好是跑马拉松(据说夏天要去旧金山就是为了这个。)还在写小说,做以前的那份工作。过年时回到哈尔滨,休假就飞往各个热带海岛,活得像一只候鸟,自由随性……
十年,对于一本书而言,意味着经历了两次版权到期。这也是为什么有读者说买不到《忽而今夏》的原因……
十年,章远,何洛,在不同的时空地域,这两个名字被无数读者提起。
每当有一部畅销青春小说改编成电影上映,都会有人感慨:这些年读过的青春故事,最好的依然还是《忽而今夏》。那么多被搬上大荧幕、被明星们演绎的名字,都不如章远、何洛、蔡满心让人念念不忘。
十年过去,这个故事依然在流传……
于是,我跟明前说,十年纪念版的《忽而今夏》,首先是献给那些老读者的。因为他们,这部作品才有如此长的生命力。
所以,为了这一次共同的纪念,我跟明前商讨后,决定先做一件事情:
邀请所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写一封信给章远,或者何洛。
写你们对他们的问候。
写你们认识他们后的难忘记忆。
写给你们自己心中的那个“章远”、“何洛”……
也许,你只想说一句:好久不见。
也许,你去到过他们生活、相恋过的城市,拍下过那里的风景。
也许,你与自己当年的那个“章远”“何洛”已经远隔千里……
没关系,无论你是手写还是电邮,文字还是图片,我们都会从中精选出一部分作为《忽而今夏》十年纪念版的特别组成。(具体形式暂时保密)
同时,在这次的纪念版中,我们还会制作一批《忽而今夏》十年限量珍藏版,收录读者们的手写信原件和其他一些《忽而今夏》主题产品。这样,每一套限量珍藏版都是独一无二的纪念。
如果一切顺利,《忽而今夏》十年纪念版将在2015年8月上市。对,就是明前写完这部小说十年后的夏天。明前将对原著进行一次完整的修订,至于修订幅度有多大,新增内容有多少,目前只有她自己知道,说不定有惊喜呢?(发这篇征集公告的时候,我都还没看到……)
&PS:《忽而今夏》姊妹篇《思念人之屋》也将于2015年由「未读」再版。
《忽而今夏》十年纪念版征集活动
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15年6月30日
快递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德胜国际中心B座9层&
联合天际(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收件人:未读
电话:010-
1.信纸2张以内,实体照片2张以内。(考虑到图书上市包装的容积限制,还请理解)
2.信纸自选,可附照片。自备小号信封(请勿封口)装入,自备信封上需写明收件人(章远/何洛)。寄件人姓名及联系方式自选;最后,整体放进快递袋中(快递袋需要封口,跟日常发快递一样即可,正确填写上述快递地址)。
3.特别声明:发送手写信,视为你拥有上述内容版权,并授权在出版《忽而今夏》十年纪念版/限量珍藏版时免费使用作为图书相应附件。同时,视为你同意编辑和作者提前审阅信件内容,以确保无不宜信息随图书流入市场。
4.所有手写信无论采用与否,都无法返回给读者本人,敬请谅解。「未读」将会与明前协商,妥善处理。
电邮邮箱:
1.标题:写给章远/何洛
2.文字内容用WORD或者写字板文件作为附件发送。1000字以内。
3.图片请确保版权归属于个人,避免版权纠纷。无水印,像素300dp,5张以内。并用WORD或者写字板标明图片序号及说明。整体打包压缩发送。
4.特别声明:发送邮件,视为你拥有上述内容版权,并授权我们在出版《忽而今夏》十年纪念版时免费使用作为图书相应附件。同时,视为你同意编辑和作者提前审阅信件内容,以确保无不宜信息随图书流入市场。
读者回馈:
1.明前会从参与征集活动的读者中亲自选出20名,从美国旧金山寄送明信片作为小礼物(得抓紧啊,她的机票都订好了……),具体会写什么,只有明前自己知道了。
2.《忽而今夏》十年纪念版/限量珍藏版上市前,明前和「未读」会提前公布12位参与征集活动的幸运读者名单,其中10位赠送纪念版签名本1本,共计10本;2位赠送十年限量签名珍藏版各1套,共计2套。
3.「未读」会给每位入选十年纪念版征集来信的读者免费赠送样书、主题帆布袋、笔记本各1件。在正式出版前,工作人员会与入选读者一一联系确认,落实授权问题和联络方式。
应《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邀请写了篇文章。比较干。不有趣。随意看。个别词句有修改。
雷军曾说:一个好的CEO,至少应该用70%的时间去招人。当然,这不等于说一个用了70%时间去招人的CEO就是好CEO。比招人更有挑战的,其实是用人。很多公司之所以被称作“黄埔军校”,其实是卡在了用人这环。所以,我觉得在雷总这句话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如下补充:一个好的CEO,应该把30%的时间用于招人,把70%的时间用在用人。凡是说过“公司缺了谁都能转”的CEO,个人能力再牛逼,也绝对称不上好CEO。
出版、新媒体、公关策划、版权运营,我们不只做书……这是联合天际LOGO墙上的SLOGAN。有趣、实用、涨姿势,是「未读」的品牌宣言。如果不满足于做传统出版,想要涉足更多跨界的新形态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洗脑的是老板自己。所谓洗脑,就是要明白,你要找的是创业伙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员工。既然是创业伙伴,你需要给的,首先是梦想(软件),其次是可供分享的企业成长红利(硬件)。清晰勾画梦想蓝图,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和股权激励体系必不可少。众所周知,这早已不是个靠单打独斗可以闯天下的时代,连资本市场都那么看重团队价值,当老板的,从创业一开始就应该明白:团队的重要性胜过一切。
不敢说我有什么心得,只能说在公司成立以来短短的大半年,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体会,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二。
一、作为老板和领队人,多把你的工作和想法晒出来。
我们的新媒体总监在跟我见面之前,把网上所有能搜到的我写的文章都看了一遍,才谨慎地跟我联系,因为他想了解这个家伙的价值观、对文化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否有认同感。从认识到确定加盟,我跟他只见过两面,第一面谈对文化行业的趋势判断,一拍即合,第二面就已经在谈具体的工作开展计划。因为有前面的一些文章垫底,公司的创业格局、行业定位、远景规划,乃至老板的性格人品,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背书。大家见面可以聚焦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更快达成一致意见。事后我发现,绝大多数新同事在面试前,都曾“人肉”过老板写的东西。
最近看我们即将要出版的一本《纽约时报》畅销书Show your work《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作者也提到了同样的理论。晒出你的工作,比晒美食、晒自拍有意义得多。不但可以为你的公司和事业背书,也可以创造许多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作为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我每天在朋友圈晒工作,晒产品,晒想法,不经意间就收获了一波主动帮你推荐人才、选题和寻求合作的朋友。
二、一定要用比你在某方面更专业、更强的人。一旦用,就要放手。
从去年的7月10号到8月4号,「未读」的微信公众号从0做到粉丝破万,瞬间吓坏了各家同行。有人问我到底是多少人的新媒体团队在做内容,根本不相信幕后其实只有新媒体总监一个人。我的回答很简单: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相信他的专业能力一定超过你自己(不然你为什么要找他?),放手让他干,一定会给你惊喜。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顶十个的高手,而当他招募到手下时,也会以同样的理念去对待他们,激发出更自由的创造力。所以,短短不过八九个月,「未读」已经形成了品牌旗舰账号+垂直细分精品账号的矩阵式新媒体平台。自有粉丝已接近20万,加上联盟合作的众多精品账号和百万级的大号,一篇「未读」原创的优质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引发上千万次的授权转载阅读数。
我们一位刚刚签约的应届北大研究生,并不是因为高薪高职位选择了我们,而是因为她的领导给了她最自由、最开放的新媒体内容策划空间。只要不触碰敏感话题,其他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审美和喜好来,哪怕小众都没关系,相反,可能越小越精致、越有生命力。作为老板,我只是在他们每天发布微信前有一个预览环节,目的是把住政治观、挑错、提改进建议,对选题和编排设计没有硬性干涉。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比他们更强。
三、在所有的工作标准面前,老板必须是独裁者。
这半年多的创业,几乎每天都在“打仗”,团队激情始终高涨,战斗力超强。我把这种战斗式的工作定义为“带兵拉练”。在我看来,比“战果”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带领团队打仗的过程中,迅速建立所有工作的标准。一条微信图文,标题如何既能吸引粉丝打开,又能精确提炼文本内容?一个微信账号的LOGO设计和SLOGAN,如何体现整个品牌的审美态度?随书夹放的书签、不干胶贴纸应该采用什么材质和工艺,放置在什么具体位置?你是接受一本书有塑封就行,还是必须要求塑封的塑料膜平整紧致?投放一篇公关软文,是必须按照客户要求只字不改,还是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宁可退钱也不发布?所有的这些,都是标准。有一次我对一本新书的宣传视频非常不满意,说了一句特别重的话:如果做不出该有的水准,不如不做,否则就是砸自己品牌!而且直接批评的是提供视频制作需求的产品经理和营销经理,因为她们竟然连一个视频大纲都没有给就让实习生闷头苦干。当天晚上这俩姑娘加班到半夜,做提纲、写文案,第二天下班前实习生把新视频做出来,几乎有了质的飞跃,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因此,在标准制定方面,老板必须是独裁者,没有任何可以放手的余地。你的标准往下降低一毫米,将要面对的可能是溃不成军。
四、靠激情和业务驱动的团队战斗力,只能维持最多半年。&“鲶鱼效应”比一切的绩效考核制度都管用。
最有效的管理,不是日清报表、周报制、项目管理制、经营绩效会这些基础管理配套,也不是被许多公司当作万能管理工具的绩效考核制度。团队需要稳定,管理需要升级,但更需要的是时不时蹿出来的一条“鲶鱼”。所谓鲶鱼效应,就是让更新鲜的血液注入团队,用鲶鱼式的新人,刺激带动其他人的学习精神和竞争意识。就拿我们的几个90后实习生同事举例。第一批进来的,算是拉低公司平均年龄的小鲜肉,被各种羡慕嫉妒恨包围;第二批进来了几个厉害角色,出手不凡,把总监和老板都惊呆了。我们还没转过神来,突然又发现第一批实习生转眼间也开始迅速提升、焕发光彩,自发性地向更优秀的同龄人靠拢。而处于中间年龄层的85后们,开始被一群90后“后浪拍死前浪”的危机感倒逼着……
这种一层层的效能传递,基于的是年轻人极强的自尊心和好强心理,催生出完全自发的正能量。这种时候,绩效考核制度其实是员工对公司长期贡献的价值体现,可以弥补各岗位在基础收入和工作量上的天然差距。
最后,想跟所有创业者和带团队的主管们说一句话:你有多看重一个人,不要等到他要离你而去时才去衡量。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跟前老板正式提出了离职。
年会的头一天晚上,他拉着我吃晚饭,很凑巧,就在2011年他邀请我加入公司的同一间咖啡厅。这家咖啡厅的饭依然难吃到死,不过我还是把点的餐吃完。因为老婆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越是老板请吃饭,越是要吃饱不能饿着。
老板显然有备而来,为了不打乱说服我的整套逻辑,史无前例地用一二三跟我小结我跟他提过的创业计划到底有多么不靠谱,并以朋友的身份帮我分析,这些事儿不靠谱在哪里,诚恳得连饭都没顾上吃几口,把我弄得挺不好意思的。
那天他跟我聊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一反常态没有辩驳,而是不断点头称是。因为他说到的问题,我其实早就想过上百遍。想第99遍的时候也觉得不太靠谱,但想到第100遍时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挺牛逼的,因为太牛逼了,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
人生既然已经到了别人无法给你出路的地步,那就只能自己给自己找路!这就是他妈的一道单选题,尤其是在你已经进入中年恐慌期的时候。
所以,那天晚上的长谈没有改变什么,倒是给了我更大的决心:豁出去了,试一把!遵从你内心的直觉,相信你这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不是白混的,可以听取很多人的意见,但决定仍要自己做。趁着有体力和精力拼命,再把自己推到从零开始的境地,看看到底能发挥出多大的能量。
春节后上班,我开始准备交接工作。别人都是越交接越少,我是越交接越多,好不容易拖到5月底,把答应老板要办的事儿都办完,把欠他的知遇之恩还完,一天都没休息,跑到同一栋楼同一座电梯的楼下,开始又一次的从零开始。
直到此刻,我才敢说,这一次我可能赌对了。
公司6月6号拿到执照。一个月的招聘、面试,迎来了七八个小伙伴加入。
7月10号,公司的第一本书还在等译稿,新媒体事业部已经正式开张,不到30天,只有主编一个人的「未读」微信公众号粉丝破万。到12月26号我们举办新年趴体的那天上午,恰好突破10万粉丝。这期间,我们没花一分钱推广。
8月4号,「未读」的第一个明星产品《塞拉菲尼抄本》宣布正式引进,整个引进谈判的决策过程,用还未流行的“有钱、任性”
“睡不着”来形容异常贴切,因为投入公司五分之一的启动资金做一本书,实在是堪称豪赌。
11月底,这本天书的中文版首版3000册从意大利漂洋过海运到中国,整个互联网已经遍布十大神秘天书的传说和「未读」的名号。过不了多久,这本定价799的天书在中国也将一书难求。我们在产品盈利的情况下,免费给「未读」做了一次精彩的品牌推广。
回想某天我曾经在朋友圈和微博吐过一句槽,原话如下:
老婆看到某行业招聘启事又吐槽说:你们文化行业太不挣钱了。我憋着一股劲遛完狗回来,总结出一个结论想告诉她:以前和现在不挣钱是因为土鳖太多、屌丝太穷,土豪又不晓得怎么花钱才有文化,还好,这群傻逼活不了多久了。只要我们扛得过丫们,等90后这帮孩子成为消费主流,最挣钱的行业一定是做各种文化行业的。其实不用扛,一边创新一边等,最多3到5年,春天就来了。这是进化论好吧!
可是,作为一个在出版业混迹十余年的出版人,如果单就这个依然处于工业化时代的行业而言,我绝逼不敢这么狂妄和有底气。为什么?因为大量的创意价值在这个行当里被严重低估和消耗掉了。一个图书公司和出版社的价值,在资本眼里是用书的产量和销量来体现的。造了多少码洋,发了多少码洋,回款多少,应回多少,再加上库存和跌价,最后等于整个公司的价值。整个公司里的人,体现成数字都是成本和费用。
不甘心啊!
凭什么一帮搞创意的人要活得如此憋屈和苦逼?我们有内容、有想法、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网络工具和各种成本不断降低的媒体手段,为什么不能把文化产业玩出一点新花样出来?
更何况,是个人,总得相信进化论的存在吧?就像你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比你更强,日子会越过越好而不是越过越糟,我们也应该相信,即将成为文化消费主流的90后、00后,他们会选择更有审美、更有主见的文化消费。
所以,我们公司的LOGO墙上印着这样一句SLOGAN:
出版、新媒体、公关策划、版权运营
我们不只做书……
2014年,我们用一些看似微小的案例,逐渐证明了我们的潜力;
2015年,我们计划用更多的投入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打造几个可以验证我们经营模式的成功案例。
你们见过一家逢人就夸自己实习生多么牛逼的公司吗?
你们见过一家除了个人薪酬,没有任何秘密的公司吗?
你们见过一家全体员工不愿K歌不愿郊游烧烤却争先恐后去库房打包的公司吗?
你们见过一家第一次办酒会没把客人喝趴下却把自己人喝到H的公司吗?
你们见过因为担心被90后手下甩得太远把总监倒逼得头发都快掉光的公司吗?
至少,我没见过。这是第一次。
所以,我相信我们能成!而且,从接到第一个投资人电话的那刻起,我更坚信这一点。
有时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凝聚了一个只有19个人的团队?
是收入?肯定不是。因为连我自己的收入都只能算跟以前持平,如果加上离职带来的涨薪损失,应该说是下降。
是所谓股权激励?也不是,因为我甚至跟很多同事面试时压根没提过有这件事情。比起那些动辄拿股权期权当成大饼忽悠员工的公司,我们只想给人看得见的惊喜。
那应该就是所谓的情怀了吧。
或者说,是基于对同伴、对公司未来发展愿景的信任,大家选择站在了一条战壕里,从无到有创造奇迹。
此时,我才更真切地认识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公司。有这么多同伴跟你并肩而战,那种巨大的幸福感和踏实感无以言表。他们会让你时刻觉得:你远比想象中强大,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几乎80%的同事都跟我说过,应聘前在网上筛查浏览了一遍公司的资料。因为咱是家新公司,百度百科都还没词条呢,所以他们只能把BOSS人肉了一番。一来打探下这家公司BOSS的人品如何,二来也想看看这家伙到底想怎么做公司。当然,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面试时可以用一句“我看过您在微信和博客里写过的文章……”开场白,而且只需要说前半句就够了。
所以,公司开张半年后,BOSS迫于招聘的巨大需求,只好又来写点什么作为被人肉的线索。此刻我最想接到的不是投资人电话,而是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砸来的简历。
这年头,找钱容易,找人太难……
查看『未读』2015年招聘职位,请微信关注“联合天际club”,回复关键词“我要加入”获取
老婆看到某行业招聘启事又吐槽说:你们文化行业太不挣钱了。
我憋着一股劲遛完狗回来,总结出一个结论想告诉她:以前和现在不挣钱是因为土鳖太多太穷,土豪又不晓得怎么花钱才有文化,还好,这群傻逼活不了多久了。只要我们扛得过丫们,等90后这帮孩子成为消费主流,最挣钱的行业一定是做各种文化行业的。其实不用扛,一边创新一边等,最多3到5年,春天就来了。这是进化论好吧!
当然,最后我没跟她说。跟老婆讨论这种问题太️了。
微信ID:unreadsky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
对于一个有5岁孩子的父亲而言,这本书除了可以欣赏美图、按图索骥寻找旅行目的地,其实也可以作为亲子读物给孩子讲:讲森林里各种奇怪又美丽的树木,讲森林里没有人类打扰的各种动物,讲在各种森林里发生过的童话故事,讲讲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美丽之处,只要你愿意寻找和发现……
5月去东京扫书,拜访X-KNOWLEDGE出版社的那天正好下雨。跟着代理先坐地铁,下了车又拿着地图好一通找,问了好几个人才拐到一条两边都是四五层小楼的小路,在一栋颇有设计感的小楼门前终于看到了英文的X-KNOWLEDGE标牌。即使打着伞,我和代理人也淋得半湿,颇狼狈。
很意外,来之前我和代理都不知道接待我们的会是一位中国人。原籍内蒙的同格勒格先生一口的北方普通话,听着尤其亲切。之前他一直在东贩负责版权事务,刚到X-KNOWLEDGE不久。难得遇到中国人,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了。我正羡慕地说这栋小楼挺有设计感的,很衬他们社的出版风格。同格先生玩笑道:“喏,别看这条街的建筑都挺有味道,斜对面有栋楼可是日本某黑帮的总部哦。我都好几次看见他们大哥出入,排场不小,清一色的黑色豪车。”好在读书虽少,看片略多,我也知道日本的黑社会都是正式注册的社团,平日里不但不会骚扰平民,甚至还多有帮助。所以我也哈哈一笑,开始步入正题。
“不可否认,有些书天然会有一种吸引力,让你第一眼看到封面的时候就被击中,非常想知道书页里面究竟藏着什么。”
来东京前曾经在各家出版社的网站上做了功课,选了一些感兴趣的书单发给代理公司。如同前几日去过的其他出版社,同格先生早就把准备好的样书搬了过来。第一本被我迫不及待拿起来的,就是这本《世界で一番美しい森への旅》(译名《世界最美森林之旅》)。
不可否认,有些书天然会有一种吸引力,让你第一眼看到封面的时候就被击中,非常想知道书页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我在X-KNOWLEDGE的网站上做功课时,几乎第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被它的封面设计震撼住,于是第一个列到了备选书单里。此刻,这本实体书以远远超出我想象的样子被我捧在手里,竟然有种久别重逢的熟悉感。
“喏,您的眼力不错,挑的书都是我们社最漂亮的。”同格先生很自豪地跟我介绍,“别看X-KNOWLEDGE是以建筑设计类出版成名的,我们做这类视觉类图书也很有感觉。一开始我们社不叫这个名字,后来社长提出要改成X-KNOWLEDGE,给各种读者提供有知识含量的读物,并且特意加上了X,因为X有无穷未知的含义,覆盖到的知识领域也更广泛,可以不用受到建筑等单一门类的限制……”在同格先生热情介绍的同时,我一直没好意思讲,其实我第一反应是X-JAPAN这个知名日本摇滚乐队。他们的名字,跟X-KNOWLEDGE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说不定他们之间真的有某种渊源呢?至少X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
“喏,”同格先生习惯了这个语气词开头,“不过很抱歉哦,这本书,还有那本《世界最美花海之旅》,图片费都非常贵,先前我通过代理告诉了您,图片费会超过书本身的版权费,不知道贵司能否接受?”同格先生一边扶眼镜,一边跟我解释。
“是啊,先前我看到邮件的确以为看错了数字,还以为图片费多了一个零。”我很坦率地承认,毕竟这两本书的图片费基本是一本普通日文书的10倍。“不过那时并没看到实体书……”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几乎没停止手里翻书的动作。
“人在美丽的事物面前,基本都会失去抵抗力。”
跟许多视觉类图文书一样,在网页上浏览和拿起实体书翻阅,对于读者的视觉冲击力完全有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就像身份证上的照片和真人一样的差别。这么说大家都懂的……我能肯定的是,如果这种书平展在书店里,路过它的10个人里面,会有8个人忍不住拿起来翻阅。超大开本、泛着油墨光泽的内文纸张、可平摊欣赏的跨页大图、色彩还原度比电脑显示屏高出若干倍的精美图片,还有比一期高端视觉杂志多5-10倍的丰富内容……这种书,图片费贵得也有道理。不授权电子版自然更有道理。
而且,人在美丽的事物面前,基本都会失去抵抗力。
去年11月去新西兰,从北岛到南岛,自驾3000多公里,第一次享受无限接近的绿色森林之旅。开着租来的右舵尼桑阳光,沿着所谓的高速公路(双向都是单车道且无隔离带的柏油路)一路往南,北岛沿着海岸线,路过东海岸的无敌美景和温泉小镇罗托鲁瓦,傍晚时分循迹红树林,站在直耸云霄的杉树脚下,一切静谧无声,仿佛置身童话世界,连调皮的儿子都不敢大声说话。
▲罗托鲁瓦的红树林
到达北岛南端的首都惠灵顿时,又是傍晚时分,登上维多利亚山,放眼望去,整座城市都被绿色环绕,飞机从机场升降,穿行在山林环绕的城市上空,怎么看都觉得不真实。第二天一早,开着车去赶轮渡,跟一溜老爷车和运牛车穿越库克海峡。沿途海峡两岸,除了森林,还是森林。就像库克船长当年到达此处所见的一草一木,丝毫没有改变。
▲惠灵顿维多利亚山
▲库克海峡风景
到达南岛后,开始穿越大峡谷。沿途山路蜿蜒起伏,新西兰的公路永远都是根据地势山形铺设,极少改变地貌。所以,让人感觉几乎始终都在绿色茂密的森林中穿行。我这辈子都没有在峡谷中的公路里疾驰过如此长时间。老婆孩子在后座时而玩耍时而安静休息,只有我一直睁着双眼紧握方向盘,任各种山林树木从视线中倏忽飘移,丝毫没有疲惫感,脑海里竟然还莫名其妙冒出了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恰好手机为了照相也清空了音乐,3000多公里,都是记忆里的歌声陪我一路飞驰,享受无穷无尽的绿色风景。
▲新西兰公路之旅
也许,因有置身过最美的森林,才会对这样一本被绿色充溢视觉的书产生莫名的亲切。
“如果一本定价50-60元左右的全彩图文书,网站销售折扣在75%左右的话,实际销售价格是在37-45元之间,差不多一杯超大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会有多少读者愿意花这杯咖啡的钱带这本书回家呢?”
站在一个出版商的角度,我需要给这本书找到更高的性价比。
站在一个编辑的角度,我需要理解X-KNOWLEDGE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如何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中文版中进行转化和体现。
这两件事都是做外版图书的必经之路。但解答的方法和途径,跟书本身的类型也有极大的关系。如果这是一本小说,吸引读者的主要是作者、故事。装帧不属于一级购买理由,只属于必备项和加分项。小说的定价也很难突破40元人民币,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浮动空间。所谓的性价比和阅读价值,更多体现在读者对虚构文学的个人取向上。
但这是一本视觉系图文书。关于性价比和阅读价值,最适合的展现方式,还是视觉。所以,我跟公司的小伙伴商量,置办了一套准专业摄影棚,打算从这本书起,做一套实体产品的视觉展示标准系统,将其命名为“九宫图视觉呈现系统”。
在一番艰难的摸索尝试之后,小伙伴们设计出了以下的图片海报:
“我们做每一本书都很用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希望能做到极致,对得起读者用来阅读的时间,给读者不亚于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享受。”
看完这些图,是不是感觉这本书近在眼前,真实可触?或者,现实一点说,是不是值得你花一杯咖啡的价格把它带回家?
当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在保留日版设计品质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原版设计进行了细节提升。包括进一步放大开本,改善装订方式以防掉页,部分跨页图片重新设计版式等。这些细节,绝大多数读者其实很难知晓。毕竟一来并非专业出版人士,二来也没有原版书可以对比。絮叨这些,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我们做每一本书都很用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希望能做到极致,对得起读者用来阅读的时间,给读者不亚于一杯星巴克咖啡的享受。
对于一个有5岁孩子的父亲而言,这本书除了可以欣赏美图、按图索骥寻找旅行目的地,其实也可以作为亲子读物给孩子讲:讲森林里各种奇怪又美丽的树木,讲森林里没有人类打扰的各种动物,讲在各种森林里发生过的童话故事,讲讲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美丽之处,只要你愿意寻找和发现……
注:“未读”将会引进出版一系列“世界最美”图书。已上市《世界最美森林之旅》《世界最美花海之旅》。即将上市《世界最美飞鸟》《世界最美透明生物》,均为日本X-KNOWLEDGE出版。如果你有一双欣赏美、期待美的眼睛,可以期待这些比星巴克更美丽的书。
2005年的春天,北漂后的第一次失业。
我用这部日剧打发了很多的日日夜夜。
一边看,一边思考二十几岁的人生应该如何继续。
十年后,突然就开始流行“间隔年”这个概念。
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用旅行、长假,给自己一段人生的间隔
思考人生需要什么样的改变。
恰好又是一次如期而至的悠长假期,
也许你会回家探望父母,
也许你会加班忙碌,
也许你会无所事事,
也许你正好想做一些改变……
所以,你接下去看到的
其实是一封招聘信
正如所有的产品
都需要一个坚定的购买理由,
我们的每个职位,
也有一个诱人的招聘理由。
①图书产品经理(外语好、反应快、熟悉出版流程)
招聘理由:
「未读」目前已签约在手的数十个图书项目,足以让90%的做书人眼红心热。
此刻加入,意味着不久后你的履历中将会出现史上最精彩的一笔。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考核码洋、不考核毛利,不会让一个创意工作者为衣食住行过分担忧。
我们只关注你有没有能力把一个牛逼的选题做好,或者,你有没有能力签回牛逼的选题。
②新媒体运营助理(资深文艺青年、知识涉猎广泛、小鲜肉优先)
招聘理由:
不过两个月,联合天际旗舰新媒体账号「未读」粉丝已超过5万。单篇平均阅读数已超过1.5万。
难以置信的是,有且仅有一位神秘的未读君在运营此公众号。
有这样的牛人在,你可以少走很多学习新媒体运营的弯路。
你有了和更多新媒体大咖直接交流学习的机会,甚至独立负责一个新媒体的实践机会。
更重要的是,你将快速见证我们的粉丝突破10万、20万……这段历史。
③设计助理(审美逼格不俗、熟练操作各类设计软件、手快活儿好)
招聘理由:
还有什么,比直接接触国际一流出版社的原版书更能让你兴奋?
如果有,那就是你可以凭借你的设计才华,做出比原版书更牛逼的设计!
当然,我不会告诉你的是,某天,你可能有机会参与更多新锐品牌的商业广告、公关、周边产品设计,
从此走上设计牛人的灿烂星途。
④电商销售助理(精通EXCEL、心细高效、沟通能力强)
招聘理由:
关于销售的真理,从来只有一句:销售就是要搞定人!
为这,很多销售都只能跪着做业务。
但是,我们可以让你从搞定数据和表格开始学习。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可以让你站着把业务搞定,不用再受客户歧视。
上述所有职位,具体薪酬面谈,均包括五险一金+饭补30/天
简历请发至 hr@iunitedsky.com
更多关于联合天际:
新浪微博:
微信公号:未读(微信号:unreadsky&)
悠长假期后
我们等你来
首发于阅读时差ID:iFreadom
〖 世界是平的,阅读仍有时差 〗
BIBF(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终于结束了,法兰克福书展还会远吗?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书展,这篇文章可能对你非常有用。
刚刚结束,还没从连续一周的会前会和会展约会中完全恢复过来。却又忍不住吐槽几句。作为一个刚刚摸到一点做版权书门道的中年胖子而言,书展的意义除了学习挖宝、捡漏、混个脸熟,剩下的就只剩减肥了。
大概从2012年初才开始正式接触版权引进业务。之前的接触只是偶尔针对单本书做一些选题判断,根本谈不上对版权引进这项工作有何认知。所以从来不敢瞎吐槽,怕被行家笑话。这才过了两年多,跟许多浸淫版权书十多年的老编辑比,我仍然算个新手。不过好在学习领悟能力较强,凡事又喜欢总结成一二三,这次BIBF罕见地亲临会场3天,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原本以为去会场的人都懂、后来发现原来我还算懂得略多的一些建议。绝不权威,仅供有志于从事版权引进业务的新人参考。
对于出版业内人士,参加国际书展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买书,或者卖书。今天只讲买书的。也就是版权引进。
在我们谈论如何逛书展这个话题时,其实我想谈论的是事前准备。
一、会前“约会”
但凡已经开始从事版权引进业务的出版商,会前基本都会收到各大版代公司的“约会”邮件。每场会以半个小时为一档,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出版商与外商见面,提高成交几率。能否收到“约会”邀请,意味着你在版权引进领域里是否是各大代理公司的信任客户。否则这么宝贵的时间,他们不会预留给一家不了解的出版商。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出版社或者公司没收到这种邀约,基本上你就只能瞎逛或者见缝插针临时搭讪了。
二、会前书目
如果你能收到邀约邮件,基本上你也能收到各大代理公司提前数月到一周甚至24小时不等发来的参展书目。所以,做版权业务的出版商,会展忙的不是那三天,而是可能从之前一个月就开始忙。因为大量的书目涌进邮箱,总得一个个看,而且,为了保证会展上的那半个小时高效利用,针对有“约会”的外商,提前筛选出重点感兴趣书目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因为你要寻的宝,基本都在这里面。如果你所在的出版社或者公司连这个工作都没做就去上会,基本上属于瞎闹和耽误大家时间。往严重了说,是在耽误人家的生意。当然,跟外商见面时显得很二逼就不提了。脸皮厚,善忽悠的主儿多的是,随便从人家展位上挑本书就神侃的人也没少见。
三、一页纸简介
关于这点,台湾著名资深版权经纪人谭光磊老师曾经专门写过文章,教出版商如何用一页纸向外方介绍自己。具体内容非常精彩,这里不做赘述。简明扼要一句话就是:写再多关于公司背景、发展经历,都不如按产品线列出公司已出版外版书管用。因为那是让不熟悉你的外商在最短时间能了解你的出版定位和询书方向的重要信息。所以,下次上展会,建议各家出版社和出版公司别破费财力去印刷厚厚的全彩公司简介了。一页A4纸,英文列出上述信息,足矣。
四、高效会谈
很多同行都感慨,半个小时的“约会”时间基本上谈不了什么。可以我这个资浅人士看来,半个小时如果高效利用,至少可以聊5本有意向的书,每本书至少问1-2个关键问题。还有1分钟左右时间可以介绍自己公司和其他同行的区别(也就是特色)。如果你有2个以上同事一起参加,且不用人每句对话都同声传译,那么,眼睛够尖的情况下,你还可能现场从展位上挑出3-5本另外感兴趣的书。比如我,英语虽然不好,但大致的关键词能听懂。要问的问题事前摘书目时已经大致有了,所以,我提问,负责版权的姑娘迅速翻译,外商的回答不一定全部需要再翻译回来,我基本能听懂(最方便的办法是针对一个问题,直接问YES OR NO。英语再不好,看人家的表情你也明白了)。而且,同事和外商都会一边聊一边做记录,总有那么一点点空隙可以把目光像扫描仪一样来回把展架上的书扫射几遍。等提前书目里感兴趣的书聊完,时间还够,马上可以拿着刚看到的书继续询问。当然,还有一个更取巧的办法,就是在约会正式开始之前,抽空先去踩个点。一般会展上,展架上陈列的样书都是允许随意翻阅的。这样,除了事前书目的预习,现场也可能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实体书。每本书翻一翻,想想一会儿开会时需要问什么就ok了。
五、每日小结
正常情况下,一天的会展我们至少参加4-5场会。这是一般的量。有些业务量大的同行,一天参加七八场也很正常。有的一家只谈一本书还好,但多数都是好几本书在询问。一天累计下来,少则十来本,多则四五十本。如果当天会后不做小结梳理,到第三天,体力透支、脑筋断片儿,很多书都会不记得,甚至搞混淆。所以,当日书当日记非常关键。这对版权人员的统筹能力和高强度工作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对于参会的编辑而言也是一个必须的功课。有些热门书,可能当天回家就要上网查资料。会展上没来得及详细了解的书,只要有一个ISBN号,回来也可以上网补课,看看是要PASS,还是继续。要知道,对所有哪怕动过一丁点儿念头的书都不放弃、不抛弃,会把版权人员累死,也会变相耽误许多重点好书的跟进工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道理,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外版书时,显得更像一句真理。正如我常说的那句话,就咱们这一张嘴,吃不下所有的饭。有些饭注定是要给别家吃的。自己喜欢可以回头当读者,不一定非要当编辑。
六、汇总筛查、跟踪邮件、审读
这里说的虽然是三件事,但因为都是在会展后进行的工作,所以合并到一起说。
用我自己的经验,最方便的汇总方法无外乎两种。一个是按语种。比如欧美的开一次会,日韩和小语种的开一次会。开会的时间不要离会展结束太晚,也建议不要当天就开。太晚,记忆会模糊。太早,神经一般都还处于兴奋状态,对一本书的判断容易失去客观。隔一个周末开是最好的。比如今天,我们刚开完欧美的汇总筛查会。把所有有意向的书目又过了一遍,直接PASS掉了一部分。因为同类书中,找到了更好的。
邮件跟踪这件事,一半主动,一半被动。老牌版代公司一般都非常专业。比如博达,跟你开完会的24小时内,基本都能把你当天透过他们谈过的有意向的书单list发邮件反馈并正式登记。这样的代理公司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从此窥见一斑。专业高效得往往令你惭愧感动。此时,版权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记录核对代理公司发来的“确认函”,并及时反馈有无变化。比如已经PASS掉的书,建议尽早提出,以免让更多人做无用功。完全没必要为了顾及情面可以延迟答复。要知道,你一天可能只处理几本书,人家一个经纪人可能一天要处理上百本书,时间和效率是第一位的。
审读这件事,我的建议其实蛮简单。几个外语好的版权人员和编辑是必须的。版权人员自不必说,外语好的编辑至关重要。最起码,能很流畅地通读非小语种原文。根据各家出版商的外版书定位,配备相应的外版书编辑是必须的。懂外语只是前提,关键是编辑脑子里还得有中国的市场。这就得看悟性了。说到这里,总编或者老板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好吧,实话实说,外语好到可以看原文的总编或老板为数不多。但最起码,你会用软件吧?金山也好,有道也罢,面对一个PDF文档或者WORD,最起码能在软件的帮助下看个大纲简介吧?但这也只是最基本的。我觉得,如果你要对一个选题做出判断,最起码,你还得看下原文的开头,至少坚持看3页不为过。因为,你得通过英文的难易度和语感,判断该书到底是偏学术还是通俗,大众还是小众,严肃或者幽默。要知道,内容梗概可以让版权人员和编辑给你汇报,但语感这回事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是你做决策,说明你更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请努力审读原文。哪怕只有3页。
说到这里,不知道真正的行家里手窃笑了多少次。鉴于我等这种好为人师且不自知耻的人为数不多,希望得到真诚的拍砖和更专业、实用的指导。以免大家在会展上总是偶遇一帮不知道去买菜还是去收废品的同行,一边神神叨叨地跟同行的人说:这本书看着不错诶,我们签了吧,一边飞速地抄走一本阿拉伯文的书目塞进环保袋里。当然,他们远比那些在你正跟外商按分钟计时开会的时候,冷不丁冒出来非要跟老外换名片的二逼可爱。
这是筹备“未读”所有选题时,反复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有时不到一分钟就能得出答案,有时却要把自己逼疯。因为连续很多天,都要在不同的时刻掷硬币,永远只有两面:做,或者不做。等你做决定。
《塞拉菲尼抄本》就是差点把我逼成神经病的一本书。如果你已经知道这本书曾被冠以世界十大天书之一的名头,曾见过那个长相神情都很神经的意大利老头照片,曾经被网络流传的诸多插图闪瞎过眼睛,那就一定能够理解,这样一本书把一个编辑逼疯,是件多么应景和合理的事。
·几乎擦肩而过的天书
其实知道这本书是在一年之前的某个晚上。下意识地刷微博,刷出了一家主流媒体官微发出的图片。转发数已达1万多次,在微博日趋式微的当时,这个转发数已经很惊人。于是好奇地点开图片看,边看边想,写这本书的人(这里的动词应该用“画”更准确)一定是个死了很多年的老家伙。就像达·芬奇手稿,每次看到都会被我打上“前卫”、“先锋”的标签,但已经死了很多年。老外里面,类似的奇人实在太多,活着的一个都没印象。于是,很自然的,因为这是一本死去很久的人写的一本奇书,出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个选题信息被迅速忽略。(想象脑袋里硕大的一个黑叉飘过)
直到今年春天的某个晚上,又在微博里看到有人提到这本书,又是一堆似曾相识的超现实插图和一堆人点赞热捧。第二次好奇心占了上风,迅速用《塞拉菲尼抄本》和原名Codex
Seraphinianus百度,竟然搜出了一大堆中文资讯。甚至还有中国读者特意整理了详细的介绍文章,从1981年首版,直到2013年新版,考据癖般列注了该书的各个版本。最重要的信息是说作者1949年出生,依然健在。再看豆瓣,竟然高达9.5分(1983年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文艺青年装逼指南里提到的必读天书?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个人情绪和主观喜好的前提下,因为这本书太过独特,而我认为,凡是独特性足够的书,都应该有出版的理由。于是我把这本书的链接转给了版权助理新之助同学,让她查查看中文版有没有授权,谁家代理。不到24小时,新之助告知,掘地三尺之后,终于得知在一家意大利图书代理商手里,正好有一本CODEX的样书。只可现场观摩,不可借阅,欢迎随时上门。
一个小时后,我和新之助出现在石景山版代办公室。那本厚重且庞大的CODEX,正安静地躺在空无一物的桌面上,被下午的太阳光反射出神秘的光芒。如果再有人再跟我讨论电子书和实体书的区别,只需把这本书砸给他就足以说明一切。正如直至此刻,我依然无法用语言形容手捧真书时的强烈观感与触感,以及如何被这样一本从里到外都精致到极致的书闪瞎双眼。
所以,30分钟后,我鬼使神差地现场签下了报价单。不为其他,只因为我突然发现,这本书的气质,与“未读”二字惊人一致。我甚至认为,冥冥中是有一股力量,把这样一本奇书送到了我面前。
正如,我从没担心这本书无人能看懂这件事。这个道理,就像没人会因为想把《辞海》从头到尾看完而买它、没人会因为想认识所有汉字而开始学习中文。有些书存在于书架上的理由,就是能让你每次翻开它都觉得新鲜得像刚买回家。哪怕只是翻几页再放回去,都会觉得无比满足。小时候很难得吃到糖果的孩子,一定记得把一块糖舔几口再包回糖纸的感觉。有些书要读得酣畅淋漓,有些书要细嚼慢品。甚至当感觉无聊和枯燥时,它们是最好的灵感激发器。
CODEX应该就是这样一种书。
·一本无人能看懂的天价天书,究竟有多少中国读者愿意买单?
这个问题在版代告知我国内多家出版商报价,需要二次竞价的时候,从一个侧面回答了我。看来,对此报以乐观预见的同行不少。或者说,比我们更财大气粗的同行不少。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我想应该就是引进的难度和高昂的价格了。估计是为了避免盗版的缘故,作者和意大利出版商坚持这本书在意大利本土印刷,宁可说服已经引进版权的各国参与全球合印,也不愿将这本书的印刷文件流出本土。所以,意大利出版商授权的条件是一本书高达几十欧元的离岸价。再加上国际运输费用和所有费用在进口时产生的关税、一系列代理费、杂费,这本书的最终成本会极其之高(可笑的是,我竟然是在第二次竞价后才知道意大利报的是离岸价,而不是到岸价,所以少算了20%的总成本)。
一家还没开张的新公司,注册资金只有500万,却要在第一本书上一次性花掉几十万,的确堪称一场豪赌。我在好多个深夜,不停地敲打计算器计算各种成本和定价,查看各国亚马逊这本书的定价和折后价,甚至二手书的价格。然后跟神经病似的,突然敲开某个同行的微信对话窗,问人家:你觉得这书能卖多少……就为了有人斩钉截铁告诉我:千万别做,赶紧撤销报价!
虽然真的没人这么跟我说过,但我的确在二次报价后反悔过。第一次报的3000册,第二次报了5000册。常规图书在中国市场,3000和5000的区别其实不大。但我反复计算了5000册的各种成本后,考虑到这笔买卖是预付+现款现货的形式,印制和物流周期又长达几个月,对公司现金压力实在太大。而且,我实在无从判断有多少读者愿意为一本定价可能高达八九百人民币的画册买单,而且,还是一本“看不懂”的画册。于是痛苦纠结了几天后,在某个周末的晚上回家后,我给版代负责人发了一封邮件,详细说明了成本估算及定价的各种顾虑后,不顾版权交易的大忌,提出放弃报价的要求。
发完邮件,我在微信讨论组里跟新之助和编辑好同学汇报了这一消息。二人颇为震惊与惋惜。其实,我也很失落。跟了这么久的一本书,在意大利人极其低效的版权沟通后,终于得到了准确的报价回复,现在又要忍痛放弃。貌似耗费心力,做了一场巨大的无用功。
更为重要的隐忧,其实并非成本与定价。
虽然在直觉里将CODEX视为“未读之书,未经之旅”的最好诠释,但我又非常担心初识“未读”这一阅读品牌的读者,会因为这本“高大上”到极致的图书,对“未读”产生不接地气、只有少数人可以消费的认知错位。
要知道,我们已经签下了小德、卡梅隆·迪亚茨的明星生活书,《生活大爆炸》编剧与制片人Eric
Kaplan(埃里克·卡普兰)还未出版上市的趣味哲学书,甚至还有美国国家地理的生态环保图文书……所有的选题,都依据“有趣、实用、涨姿势”展开。虽然从成本上看,平均都要超过50元定价,但还是希望至少在电商的折扣价后,能让主流中产阶级以及追求新鲜阅读和知识话题的年轻读者消费得起。
一个品牌的建立,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从价格开始的。正如大陆的引进版童书绘本市场,几乎整整熬了10年才算建立起来。扛过了早期亏损的童书品牌,现在正靠着手里囤积的欧美经典童书系列盘踞着90%的绘本市场。一本只有二三十页的精装绘本,定价三十多人民币,在最初是不被中国家长认可的虚高定价产品。直到这些绘本故事的内容价值逐渐被70后、80后新一代家长们接受,不再用纸张的厚薄和页码的多少去衡量一本书的价值,这些取代了三字经弟子规的绘本才得以走进更多孩子们的天真视线。
当我反复琢磨这些问题时,脑海里闪现出的,依然是那个下午,在版代办公室的办公桌上,那本在下午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的CODEX原书。有个声音不断告诉自己:相信第一眼的直觉,相信会有人跟你一样,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可是,别忘了,无数的编辑都是在这样的自我暗示下,错误估计了一本书的市场。
·让意大利人操心印制去吧,我们来操心怎么卖
不出所料,在邮件发出后没到一小时,版代老板的电话打来了。我在电话里重复了撤销报价的理由,却发现自己的态度远不如邮件中坚决。因为又要面对一个同样表示巨大惋惜和遗憾的同行细数我们如何喜爱和看好这本书,同时,她也告诉我,正在很艰难地跟意大利人沟通,希望他们尽可能降低单册报价,把首批成交总金额降下来,缓解国内出版商的资金压力。最后,她问我:如果恢复到第一次报价3000册的条件,只撤销第二次5000册报价,是否还愿意继续。
正是这一刻,我突然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台阶。如果是一本常规的引进版图文书,恐怕我们会有一多半精力耗费在翻译、设计和印制上。真正可以用来投入在营销推广上的人力与精力一定会非常受限。而这本天书,内容无需翻译,设计和印制全部在意大利本土,我们只需要提供一版中文版封面,翻译随书附录的DECODEX手册,按时提交文件给意方。然后,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等待3000本书从意大利漂洋过海运到中国。
如果我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做这本书的营销推广,3000册书,也许真的就不是问题。毕竟,这是一本浑身上下充满了营销点的奇书。如果你有兴趣翻墙去搜下GOOGLE海外信息,会找到有关这本书和作者的海量资讯。长达数万字的深度书评,对作者创作轶事的深度探访,卡尔维诺去世前为这本书写过的那篇神秘的推荐序(GOOGLE只能搜索到英文版,原文应为意大利语,首次登载于1983年法语版),甚至还有YouTube上有关这本书的大量视频,其中包括根据作者创作改编而成的舞台剧,绝对令你过目难忘。
好,我愿意。
回完这句话,我突然松了口气。想起手机里公司账户每天提示余额的短信,豪气陡生:敢花才有挣!豁出去了,拼一把!
对不起,从这本书开始,“未读”不会白送“未读之书”
早在创立“未读”之初,我就曾在微博上自言自语(如今我的微博几乎都是自言自语了。大概僵尸和真粉都挺忙):书唯有贵起来,才值得人们珍惜。虽然只有3个人评论称是,好在还有11人点赞。这14个人促使我下了一个决心:我们要做一个不白送样书的图书品牌。
转发赠书,恐怕是社交网络时代图书营销史上最没技术含量也是最无效的手段之一。这年头,自己掏钱买回家的书都有可能不看,白送的书估计更不会看了。既然如此,何必明珠暗投,还要花比书的成本可能还要贵的快递费?尤其是,如果开张第一本书就是《塞拉菲尼抄本》这种几百元定价,且外方一本工作样书都不提供的产品,这个决定无疑更显得英明无比。
不送书,如何让少数对这本书真正感兴趣的读者提前关注到出版信息?在成本压力下,只能做精准化营销:在广泛发布中文版引进消息的基础上,提前圈定一部分忠实用户,让他们先睹为快。由他们作为第一批读者,形成有效的口碑传播。
不过,圈人容易,圈完了还要让人家甘心掏钱难。尤其是部分已经习惯了每天收到数本赠书的人士,我们该用什么方式打动他们?
答案是:给他们提供更深入的阅读服务。比如,用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给他们提供书中没有、信息量更大的阅读资讯。
8月4日,作者塞拉菲尼的65岁生日,由“未读”微信公共平台首发了名为“《塞拉菲尼抄本》:一部通向幻想世界的百科全书|艺术家”的书讯及中文版作者序,同时附上专业人士预赏邀请申请链接,在全网开放预售前,启动限量预赏订购。24小时不到,后台参与订购的读者已超过80人。48小时之内,限量100位预赏名额已超过。部分国内艺术从业人士经过朋友推荐,甚至加我们个人微信号索取订购链接。在后台预赏订购登记表中,可以完整了解每位订购读者的身份背景和职业。由此,结合我们“人工圈定”的部分文化界、评论界资深人士,原定100名核心读者寻找任务已超额完成!
而且,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关心定价的问题。
何必轰轰烈烈,只求细节处用心
我几乎可以100%确定,在确定获得意大利出版社及作者授权后,我只要开口请作者来中国,他一定会欣然接受,甚至大喜过望。以下几个小花絮可以看出,他有多么地喜欢中国。
第一次,他在正式同意授权之前,特意要求我们同意把他的全名翻译成“鹿易吉·塞拉菲尼”。并且强调,“鹿”这个字,以及这种动物,对他而言非常重要,几乎是一种图腾,影响了他的创作。(我们欣然同意。)
第二次,他告诉我们,他是利玛窦的同乡。出生在利玛窦的故里并在那里长大。因此整个年少岁月收到了大量利玛窦引入西方的中国文化影响,并为之深深着迷。为此,他将要时隔33年后,在这本书中新增一篇序言,特别讲述他与利玛窦,以及中国的渊源。(我们意外惊喜)
第三次,他委托意大利出版方询问我们,要不要把这次中文版的抄本环衬页,由原版的明黄色,改为中国人特别喜欢的“中国红”。(我们无言感动)
如果他能来,在798开一场发布会,甚至举办一次他的原画展览,都会是一件特别牛逼的事情。从营销而言,也更利于媒体传播。可是作者都这样了,我至今都没敢开口邀请他来华,实在是担心书万一没卖好,不但丢自己人,还伤害了这位对中国情深至此的老人家。
不是所有营销都要作者现身且做得排场十足、轰轰烈烈。营销的至高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有招似无招。用足够的诚意与细节的用心,去打动核心读者,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的发散地。读库的老六一直在这样做,我们也可以。(所以我才写了这么长的编辑手记?汗……)
特别的仪式,为特别的书
这本明黄色的小册子,是我们给预赏订购的读者们特别准备的预赏手册。基本依照了原书附录的设计形式及尺寸,只不过增加了很多多方搜集来的资料,包括卡尔维诺推荐序、1981年第一版意大利出版商致读者的信,还有数万字前文提到过的,Google翻墙搜来的外媒资料。使用的纸张比原书附录的还要好(至少和我们手中唯一一本2013年美国版对比是如此。这次的2014新版还没拿到实体样书)
如果大家只把这本薄薄的册子看做试读本,我想实在是过于亏待了制作它的编辑们和设计师。编辑好同学从一篇篇意大利文、英文原稿寻找翻译、校译、编辑,反复疏通个别生涩的语句,再到设计师小郁耗费整整两周,从原书翻拍文件中抠图,一张张把原书特种纸纹路尽可能消除,努力提高图片精度,不断根据文字内容调整图片搭配。定版之前,为了避免出现硬伤错误,动用考据癖渣总和好同学一起,对小册子全部内容反复编校……最后,如果不是因为有DEADLINE存在,不是因为我强行要求出片下厂,恐怕直到今天他们几个还在不停修改完善这本小册子。
我遇到了一群有完美主义强迫症的同事。他们个个都比我认真。虽然上述提到的同学没有一个是处女座,但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工作,比处女座还可怕。
小册子还在设计之时,小郁就很忐忑地找我申请,能否给小册子加一套牛皮纸包装,再盖上火漆?成本不高,就是稍微费点事。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几十万都花了,还在乎这一两百?
上周公司搬到新办公区那天,小郁去印厂盯印。快下班的点儿又回公司帮忙。周五印厂送来成品,一边擦汗一边说:你们小郁太狠了,这点活儿一般就一两个小时的事儿,他愣是盯着印了一整天,从头盯到尾,每个版都要盯,这里红给多了,那里没套准,太较真了……
小郁正在看送来的牛皮纸,突然发现印厂搞错了尺寸,小了。包不住小册子。我看都这样了,于是开解道:算了,要不别包了。小册子已经够精美了。没成想,这人又让印厂裁了一堆,周六送到他家,今天又赶到公司,一本本手工包装,盖火漆。为了明天周一可以开始快递给预赏订购的读者。
当你看到这几张照片时,正是今天下午小郁等同事在办公室加班制作“神秘信函”的场景。
此时此刻,我不知道即将收到这本小册子的100位读者拆开快递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作为消费者,没有人有义务去了解一颗蛋是如何出生,一粒果是如何长成。或许连好奇的人都不会太多。但我相信,所有这些已经发生过的点滴花絮,还有即将发生的故事,仍会打动一部分人,一部分由此信任“未读”这个阅读品牌的读者。
请允许我和我的团队,带给你们更多的精彩。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祝你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一路愉快。
请务必把屏幕滑向最后,欣赏彩蛋:)或点击“阅读原文”分享视频。
2014年5月6日晚上10点55的这一分钟,“未读”第一次被我发到了微信讨论组里。凌晨1点05分,有了“未读之书,未经之旅”这句slogan。在这之间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到底做过什么,想过什么,已经全然不记得。但因为“未读”,我会永远记得这一分钟。
有些词语,一直不经意地隐藏在话语之中,甚至每天我们都会重复说出它们,却不记得自己说过。它们就像你每天上班都会路过的一块广告牌,直到某天有人约在那里跟你见面,你才发现原来它们不但一直都在那里,而且还很漂亮。
“未读”,就是这样的词语。
未读消息、未读邮件、未读通知……手机里各种APP图标上自动冒出的数字,时刻提醒我们点开它、消掉它,从N变为0,再从0变成N。从未读到已读,再到更多的未读,更像是一种强迫症行为。
如果某一天,这些提示未读信息的数字突然消失,不再自动提醒,你会怀疑网络出了问题,手机出了问题,亦或是自己出了问题,以至于被世界遗忘。
我们对于所有未读信息的依赖,也许恰好喻示着人类天然具有的孤独感。
因为怕孤独,我们对所有未知的信息抱有新鲜的期待。因为怕孤独,我们需要通过很多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而这些方式,都需要花费时间。比如阅读。
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昂贵的其实不是阅读本身,而是用于阅读的时间。如果盲目刷新各种网络所看到的信息对自己只有10%的用处,为何不把这其中90%的时间拿出来,尝试一些有更高回报率的阅读?
“未读”的创立初衷,正是基于此。无论是“未读之书”,还是“未读”发布的每一条网络资讯,它们以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的形态呈现出来时,我们都视其为一种阅读,一种需要消耗读者时间的有偿行为。这一分钟,读者阅读了我们的产品或我们提供的信息,意味着他们为我们消费了不可重复与逆转的一分钟生命。
在这样的推理之下,我们无法不对自己正在努力的工作抱有敬畏。
因为所有的努力,唯独不愿辜负了你的时间。
装逼结束……
“未读”,将是一个不装逼的综合文化品牌(虽然这篇文字写得有点装逼)。它为一群热爱生活、渴望新知、乐于分享的读者服务。无论你是艺术家、探索家、生活家,还是旅行家、文艺家、思想家,在“未读”的世界里,你都将成为优质阅读的欣赏家与分享家。
用互联网行业的说法,这叫用户意识。我只知道,在出版这个行业,用户意识四个字显得弥足珍贵。比如你看了几十年的书,哪本书是你要求出版的?哪本书,你又能参与到出版过程之中?
我这么问,意味着我打算试试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未读,ID:unreadsky)、微博(@未读unRead)、豆瓣小站(搜索“未读之书”),和我们分享一本书诞生的全过程。甚至参与到其中,成为我们的一份子。
一切刚刚开始,我们无法承诺什么。正如所有的“未经之旅”,因为未知,所以才值得期待。一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在茫茫书海中费尽心机为你挑选出的那本书,一如我们做过无数次修改与预览才敢呈现给你的那篇文章,所有的努力,唯独不愿辜负了你的时间。
请关注,并期待我们——
如果我老套地说起第一次听Beyond的时间,许多人又会说我暴露了年龄。作为一个几乎不可逆转的中年胖子、当年的校园摇滚歌手,只有少数人知道,年龄的增长远没有腰围的增长残酷。
几乎在一夜之间,我从纯情的民谣派转变为张狂的摇滚派。旷课多日百无聊赖的某天下午,我揣着麦田音乐出品的《校园民谣》卡带去报考学院艺术团乐队歌手。因为B面最后一首是《同桌的你》伴奏。第一次在乐队排练的电影放映厅后台用话筒接上有源音箱唱这首听了几个月的歌,长发、嗓音嘶哑、自我陶醉得一塌糊涂,把几个排队等试唱的孩子吓坏了。等我唱完睁开眼,屋子里除了香烟缭绕,只剩下几个高年级乐队的成员。其他竞争者很自觉地消失掉……
打完一圈烟,我被宣布成为乐队新一任主唱歌手。大四的鼓手老邱说,你唱首BEYOND试试?
哦?我好像没听过多少……
瞬间被几道凶狠的目光击中。
好吧,我只会唱《真的爱你》……
行啊,我们刚好只排练过这首,来,开练!
这辈子第一次有乐队伴奏唱歌。这种体验恐怕不是你们多数人可以享受的。更何况,我在弹指灰飞烟灭间,一手夹着烟,一遍就把歌完整地唱下来。没跑调、没跑节奏,连过门儿的接唱都天衣无缝,简直像排练了很多遍。除了主音吉他的SOLO打了几个结,键盘有几个音跑偏,贝司中途接触不良没了声,鼓手敲到高潮脱手了一根鼓棒……因为有了我的声音,这次排练效果几乎完美无缺。
时间证明,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排练。
往后的四年,从《真的爱你》,到《光辉岁月》、《AMANI》、《不再犹豫》,直到大四那年唱《海阔天空》(因为那会儿才把谱子完整扒下来)……这四年,没有人比我唱他们的歌更多次。一次次拖着长长的话筒线,从排练的放映厅走到后排座位,坐在椅背上对着空荡荡的大厅排练,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跟他对话。
当你曾经跟写歌的人一起困惑迷茫、躁动不安,当你曾经在生命的最低潮被他们的歌声安慰与鼓励,当你发现每一首歌词时隔多年后仍可以只字不忘。你不得不承认,有些音乐是可以植入生命和灵魂的。
而只有声嘶力竭地唱过那些歌,才能确认,自己也曾真真切切地挥霍过青春。
我想,没有什么比那么多年都在唱他的歌可以更好地纪念。也没有什么比21年过去,我们还在听他的歌更值得他骄傲。
写这几百字的时候,窗外的帝都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电脑里循环播放的歌声,依稀让人觉得,他们还在,从未远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媒公司经营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