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原因啥意...

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做学问永不退休
中国证券报
  2009年,李扬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他的办公室,也从金融研究所的二层搬到了社科院主楼三层。
  当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期间的同窗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副所长王松奇,与他相邻宿舍的现在中投公司的副总经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础⑶寤笱Ь学院教授魏杰等一干人,今日已成为经济学界的中坚力量,被称为人大财政金融学院的“一代”。
  但质朴平和的李扬,说自己只是一个人。他说,在经济研究领域提出新概念成为大师,是“资质平平”的他所不敢企及的。中国经济学人的任务,是发掘出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中国经济学的逻辑。金融危机之后,重新审视中西方的经济运行,是他现在最想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庆幸遇到最好的老师”
  “我最感激的是,受到了最好的经济金融学教育,遇到了最好的老师。”
  李扬说,他没什么爱好,就喜欢读书。
  1951年生于安徽淮南的李扬,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小学校长,是我国第一批特级教师。“他们都是教了一辈子书的人,教科书几乎可以背下来,但每次上课前都还要一丝不苟地备课。有时为了一个词的用法或者一篇课文的分析,两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父母给了李扬最初的学术熏陶。
  他与经济学结缘,始于淮南农村的油灯下。16岁那年,李扬被下放到淮南农村“战天斗地”。农村的劳动很累,但是,收工后,吃完饭,李扬所在插队小组的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聚在油灯下读书。
  “最初读的是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荐的外国名著200部,我读了一半以上。”有一次,李扬被分配到生产大队的粮仓里看仓库。那里有电灯,晚上又不能睡觉,可以通宵达旦地读书。很偶然地,他在墙角的一堆破书中,发现了一本艾思奇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先是百无聊赖地信手乱翻,但很快就被它吸引了。
  这本书成为李扬走上经济学研究道路的启蒙读物。但真正引领他走上经济学道路的,是他求学路上的几位导师。李扬说,他最感激的就是“受到了最好的经济金融学教育,遇到了最好的老师”。
  李扬忆起他的三位导师:一位是安徽大学的滕茂桐教授。滕茂桐早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回国后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系副主任。滕茂桐授予他现代经济学的最初知识,告诉他要以全球一体化的眼光来研究问题。
  “当时,国内金融界正在讨论的问题很多,也有一些研究生写文章参加讨论,我当然也想参与其间。但滕先生告诉我,若以现代经济学眼光来看,这些问题都不算真正的问题,更谈不上什么理论。只要把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打好,将来参加讨论,就能站得比较高。另外,部门问题应放到宏观经济背景上去看,国内问题应放到国际背景中去看,这样才能有全面的把握。现在看来,真是金玉良言。”
  师风一脉传承。当记者和李扬的弟子、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聊起李扬时,刘煜辉告诉记者,恩师对他最大的影响,在于教授给他一种“格局”观,“李老师的理论素养、看问题的高度和全局意识,可让我们在未来的学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李扬的另一位导师是复旦大学的陈观烈教授。“陈先生是国内金融界公认治学最为严谨、对西方金融学最熟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之一。陈先生不仅给了我金融学方面的系统训练,他还告诉我,研究金融必须懂财政,而且不是一般地懂,必须非常系统、十分深入,并将金融与财政纳入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中去研究。”
  硕士毕业后,李扬在安徽大学教了两年书,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王传纶教授攻读财政学。“他在学术上将财政、金融和宏观经济学熔入一炉,将西方经济学同中国经济问题打通了研究,我们作为学生,自然受到他的熏陶。另外,人大素有财政金融不分家的传统,在这两门学问上都有多位全国一流的专家,这也奠定了我在宏观经济框架下研究金融、财政问题的学术道路。”
  日,从教60年的王传伦教授荣获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颁奖礼上,李扬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忆起学生时代,李扬动情地说:“那时经常在饭后,穿过暮霭沉沉的校园,经过川流不息的人群,和三五同学来到静园四号楼王老师的斗室,向他请教。”说到此处,李扬哽咽,全场静默无声。
  “将复杂问题回归简单”
  “研究经济金融问题有最根本的线索,长期研究要知道什么是根本,不断回到最根本的东西上。”
  “中的李老师十分随和”,李扬的博士后学生刘煜辉说,“他喜欢和我们在一起,平日经常聚会,不光探讨学术,也会谈论生活。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
  为人热情随和的李扬,没有偏见和架子,圈内人所共知。但在学术研究和政策主张上,他却认为,作为一名学者,不能做行政部门的“应声虫”,要敢于说出自己不同的声音,坚持学者良知,尽一份学者的社会责任。李扬曾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的声音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
  “李老师的学术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进行的,他对体制内外经济运行的脉络都梳理得十分清晰,亲身参与了很多改革的研究和设计”,刘煜辉说。
  1996年开始的管理体制改革、2003年和国家开发银行开展的资产证券化第一单业务、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重大体制改革的背后,都有李扬的献计献策。“回顾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几乎完全和李老师当时提出的路径相吻合”,刘煜辉感慨道。
  李扬对利率市场化的关注已久。2003年,“非典”肆虐,国人大都处于半休假状态。忙碌的节奏突然放慢了,让李扬体味到久违的“今日得宽余”心境。
  李扬说,读书人有福了!“平日因忙碌而不敢去碰的大部头著作终于可以翻开了,一直想做却因安不下心来做的研究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了。”利用这段时间,李扬写出了《用5-10年完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这篇文章。
  李扬在文中提出,我国开展利率市场化难以“速胜”:其一,我国需要等待广大的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市场化的利率形成理性的反应机制,以便利率市场化能够对我国的资源配置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其二,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增加可交易的金融工具,扩大市场化利率覆盖的范围,借以同银行展开竞争,促使利率市场化。其三,我国需要等待银行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努力发展非存业务,主动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其四,我国还需要继续发展非存贷市场,通过不断吸收新的市场参与者、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建立统一的支付清算体系等途径,将之培育成中央银行能够有效调控,又能对其他金融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利率产生有效影响的核心金融市场。其五,我国还需要等待货币当局逐步确立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地位,逐步增强其政策工具的利率敏感性,逐步改造自己的货币政策框架,完善其宏观调控理念和宏观调控手段。
  该文最早发表于《中国证券报》2003年6月的理论版上,文章原名为《积极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热心的编辑认为标题不够刺激醒目,将之改为《用5-10年完成利率市场化》。从发表后的社会效果来看,编辑的改动是有眼光的。”李扬说。
  说起这篇文章标题修改背后的插曲,李扬说,文章发表后,有不少朋友对文中5-10年的判断颇有微词,认为他属于悲观论者。
  2008年,李扬的论文集《中国金融改革30年》出版,该文被收录此书。李扬在书中写到:“五年将逝,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显然还在进行之中,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希望,再过五年,这项任务能基本完成――这绝对不是要将自己成就为一名预言家,而是因为,面对行将转变的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已不容我们再拖沓了。”
  2012年2月,当李扬再和中国证券报记者讨论利率市场化问题时,他此前的“预言”已成为现实。“利率市场化已经展开,主要途径是存款化和贷款证券化。”
  李扬说,做学问经常会遇到复杂问题理不清头绪。这时候他就每每想起恩师王传纶的教导:将复杂的问题回归简单。“研究经济金融问题有最根本的线索,长期研究要知道什么是根本,不断回到最根本的东西上。”
  “这倒还真是我的一个特点,有全局观,不就事论事。”李扬笑着说,“无论是长期学习研究还是读书,我都愿意向大家推荐这一方法”。
  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物价指数(CPI)出现明显上升。年底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战略,并相应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宏观调控模式。
  但到2008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长下滑势头逐渐显现。为应对这种局面,管理层适时转变调控思路,“双防”调控政策转变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在宏观调控政策酝酿转变之时,国务院召开经济学家座谈会。李扬在受邀之列。他基于“储蓄=投资+净出口”这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关系的恒等式,建言:高储蓄率的存在和延续,保证了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在总需求平衡条件下,局部的不平衡和结构性物价上涨也可能发生,不应过度依赖需求管理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 &&上一页
任晓】 (责任编辑:郭儒逸)
  “钱荒”效应已迫使银行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
[简介]崇尚中长线波段交易,善于把握股市节奏,每日送出热点个股!
[简介]实盘交割单100%真实发布,连续5年盈利,年平均收益高达40%。
[简介]看大盘最精准最前瞻最直接,对个股非牛不战,出手必攻直击涨停。
关于的相关新闻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物价上涨和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的突...”,相似的试题还有: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物价上涨和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调控力度,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比1-5月低0.2个百分点,CPI涨幅逐渐回落。其中城市同比上涨7.6%。农村同比上涨8.6%。然食品、原材料、工业品、住房却同比上涨了20.4%、11.1%、7.6%和10.2%。我国自2007年3月开始,CPI指数一路飙升,从3月份的3.3%升至11月的6.9%,全年CPI平均上涨4.8%。(1)、上述材料显示了哪些经济信息?(2)、试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为我国政府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建言献策。(3)、调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加强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哪些重要作用。
(12分)2008年国内经济形势跌宕起伏,宏观经济政策多次调整。年初,经济过热苗头显现,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任务。年中,GDP增幅回落,物价压力稍缓,宏观调控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年末,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我国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采取了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2008年我国的国民经济依然保持了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年三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材料一: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物价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把稳定物价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材料二: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度调整: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稳定物价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出于“保增长”的需要,考虑到我国国债余额和赤字占GDP的比例依然可控,因此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保持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国家对物价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新“双防”的平衡术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双防”的宏观调控基调已悄然发生变化,凸显了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点的重要性。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显然,这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一个月前《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相比有所变化。  实际上,传统的“双防”强调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防止总量过热,一面是防止价格过热。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两者总是如影随形、相生相依,因而也就不存在平衡的问题——宏观调控只要持续紧缩,这两种过热终会消失。  但在2007年我国GDP增速创13年新高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极大改变:先是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减速已成定局;接着国内遭受罕见雨雪冰冻灾害,通货膨胀压力大为增加。  “外冷内灾”因素叠加,我国经济已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胀上升的双重风险。专家预计,受输入型衰退的拖累,一季度GDP增速可能大幅下降至10%左右;而在雪灾、春节、输入型通胀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一季度CPI涨幅可能高达8%左右。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替代关系,通胀率高则失业率低,反之亦然。而就业增长依赖于经济增长,过去五年的经验表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可带动就业增长0.324个百分点。因此,宏观调控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也就具备了足够的合理性。  在今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表示,要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一千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个目标难以两全,从今年全年来看,上半年将着重抑制通胀,下半年将力保经济增长。从具体政策来看,这种艰难的平衡术可能产生如下影响:  首先,上半年货币政策仍将从紧,但各项调控政策将不会“下猛药”。投资、信贷控制等将有保有压,在严控“两高一资”行业投资的同时,加大对薄弱环节、灾后重建、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以防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此外,在CPI涨幅再创新高以前,加息将更为谨慎。  其次,下半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放松。到下半年,出口增速回落,消费增长后继乏力,投资膨胀面临信贷瓶颈,经济减速的迹象可能会更为明显。货币政策将通过放松信贷控制、减缓升值节奏等为经济增长“加油”。  最后,一旦上半年GDP增速回落至10%以下,下半年稳健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主动。据测算,要实现城镇就业新增1000万人的目标,2008年GDP增速至少应达到10.5%。考虑到外资企业撤退、出口企业倒闭、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新增的失业问题,GDP增速如果大幅回落,将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
基金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版权所有 &
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First-Trust Fund Management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256号 华夏银行大厦36-37层 邮政编码:2001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货膨胀下如何理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