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能帮忙写下论文啊,题目:现代涂料工艺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字数类的,谢谢了!希望字数能尽量多点、、、

过来人感言,研读论文的得与失[讨论
过来人感言,研读论文的得与失[讨论]
我作为一名干毕业的研究生对此问题也有一点感触:在刚定题之后,要针对课题查找相关文献,现国内在国外,而且国内的最好是综述,可以对相关领域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应以国外文献为重点.外文文献一般pubmed就可以满足需要,时间限制在5年之内(注意查找文献知识许多无摘要的文献也非常重要,可以去图书馆查照原文)。先看题目,再看摘要,不断缩小范围,最后查找认为最切题的文章的相关文献,找到最有用的查找原文
--翻译。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记录,顺便写篇综述(而且对于许多学非英语的同行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十分有帮助)。当对此领域了解透彻之后,在了解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
希望对一些刚读研究生的师弟师妹有所帮助。
我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1.中文文献可以了解国内现状,所以还是要看一些,摘要和大家的综述即可。
2.对本专业的外文文献一定要查新、查全、查准并及时跟踪国外最新动态。
3.最经典的文献特别是里程碑式的文献一定要仔细反复阅读,从中精炼出作者的idea,看对自己有无启发。我们说原创的东西他的创新点在哪里,关键就是idea。
4.阅读外文文献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迅速提高你的专业外语水平,注意在阅读时尽量不要查词典哦!
我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体会(生物医药类):
1、中文文献阅读一定量的综述,对碰到的不熟悉的东西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后面引用的文献确定对有自己有用的文献或者是依靠一些频繁出现的作者查阅英文文献。在这个阶段要注意自己试验中可能用到的技术,实验室是否具有条件,自己是否具有试验能力,还有实验室中师兄师姐的以前的论文或者他们的理解。
2、如果中文文献综述不够新或者对自己的问题语焉不详,要寻找英文的文献(综述),英文综述如果论述较新,较全,要多读几遍。根据初步查询英文文献作一个判断,确定关心的问题,关心的技术,还有哪些是自己的重要文献,有无新的idea,这时候要与老师或者同学讨论。
3、下面就是对课题相关的技术资料类文献进行细致研究判读,确定自己的试验路线和方向,同时了解国内或者国外是否有别的人在从事类似的研究,是否能够从他人处得到帮助,确定一下时间进程表(初步)。
4、试验是实践技术,在达到一定初步条件一定要做预实验,确立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试验成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如idea新,前景不确定,要注意自己试验中一定要完成的,毕竟毕业重要。
4、比较有效的细致的,前面已经提过了,要做好笔记,做过的试验即时总结。
大概就这么多!
我虽然还不是研究生,但也参与过一年多的实验,读过一些N,C,S上的文章.我觉得,技术性的文章应该当小说读,重点要记住它的情节;理论性的文章要当散文读,重在体验它的韵味!
我导师跟我说,读一篇论文很简单,但是研读一篇论文就很难了。怎么说呢?他解释是,你读完论文后,绝对不能忘记去读这篇论文列出的参考文献,而参考文献往往很多,你一读可能就追述到第N个世纪,因为那些参考文献里还有参考文献,你也要读,所以一篇论文研读下来,仰头看天时,不论黑夜白天,都只能看到满天的星星——因为正在头晕目眩。我的导师,一般读一篇论文会花很长很长时间,而且还常常熬到深夜,或者直接通宵了。我真得很佩服他。
他还进一步跟我讲,一般来说,他不会没事就去研读论文的,而是参考论文。那是当然了,因为我知道象他这样的人,脑里存的墨水在一般情况下是够用了,只有在自己很陌生的领域才会去研读论文。所以说参考一篇论文、读一篇论文和研读一篇论文差距太大了。可喜的是我总算搞清了这几个概念了!!!!!
我觉得读一篇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文章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有的文章,只用看一下题目就足够了,你完全可以猜到作者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的档次很低。譬如说,你在刺猬体内发现一种新病毒和在人体内发现一种新病毒,两者的技术方法可能完全相同,甚至后者技术难度更低,但是,后者所发表的文章的档次可是前者所无法比拟的。譬如SARS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掌握了文章的科学意义或者说创新点,然后再去考察有无必要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技术方法等细节问题,会大大增加你的文献流量。再此基础上,对你自己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进行整体分析与定位,并对自己目前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条件做一个清楚的定位,这样很容易找到你自己今后的突破点。
我感觉最困难的是读了很多文章后,自己有了想法,可是由于笔记文献整理不好再去找有想法的文章就很困难了,谁有好的整理文献的办法呢
先看一些背景资料,然后仔细研读原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游刃有余了,这是积累阶段。要创新还必须了解更广泛的背景,参见原文的方法,抓住关键,结合自己的思想来安排试验。
本人今年研二,有一些感触:
1、一定要先看中文的综述,之后再研读英文。很多的英文文章看起来,比中文似乎写的更直白。我也觉的很多的外文实验做的特别细致,只要你有想法,查一下,就基本可以看到基本都有人作过。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
2、突然灵感来了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应该做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尤其是自己写上论文(英文)一二之后,看别人的东西就会取舍了!
3、最后看外文文献,通过关键词、作者,文章出处来查询。不过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研读论文是一件苦差事,但又不能不读,特别是外文文献,前面看后面都忘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发现读论文是有一定技巧的:我一般是将论文分成几个部分。比如我现在做一个实验,找到了许多相关文献,但这时我只看文献关于这个实验的描述部分,而不必去通读全文,这样一来,发现这个方法不错,而且还可以对比实验方法,找出最优的方案。这样一来,节约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读文献真的是要从中文的读起,虽然中文的资料没什么参考价值,至少要先了解一下中文意思,再看外文资料就会发现许多不会翻译的句子大致可以猜到是什么意思。
药渣 wrote:
1.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
2.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根据与本人的研究方向及内容的相关性及重要性,进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introduction与conclusion进行泛读.
3.建立自己的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进行分类摘录.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
同感。补充一点,泛读不仅仅要泛读跟自己方向很相关的,也要注意关心自己研究中用的最多的技术在其他领域是不是也在广泛应用,如何用的。
因为科学研究的方向有很多,但是用的技术几乎是相同的。
而在很多情况下,是技术决定了科学的发展。
因此要关心技术
我做科研一般是先有个异想天开,再去查是否有人做。
千方百计的跟踪别人的足迹,看是不是跟自己的想法一样,是极其有意思的工作:首先,如果你的idea真的够新,你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跟踪这个领域的动态,跟踪跟踪,不知不觉你就对这个领域的技术发展了解比较透了;如果你自主想出的idea有人做了,或者你发现业已成为行业热点,这说明你的科研嗅觉真的不错,这会增加你的信心,同时,你肯定会去进一步跟踪别人到底是如何实现你的idea的,所以还是那句话,跟踪跟踪,你对这个领域的发展了解的比较透彻了。
我的体会是结合国内或本科室的研究方向,首先找一篇本领域较为全面的外文综述研读,以求对该领域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找出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然后追踪该文章作者或实验室近几年的研究方向,这样可以把握该领域的热点。
我谈谈我是如何读科研论文的吧。
1.因为我不是老板的开门弟子,所以师兄师姐们已经给我们积累了许多的资料,我们先从他们留下的资料入手,逐渐的了解一些知识;
2.去图书馆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杂志,主要是核心期刊。我觉得应该看得全面,不要只是挑拣与自己课题和老板方向有关的文章,其他的文章也要多看。这样对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汲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3.先从看中文的综述文章入手,然后逐渐深入。最后的落脚点肯定是在外文。
4.到了一定的阶段,文章多的是,但怎么读?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看题目,然后就是摘要中的结果部分,结合这两点,基本可以看出一篇文章是否值得一读。
5.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要详细,按照参考文献的格式,不要投机。尤其是外文文章的杂志,作者,页码等,都要记录全面。尤其是作者和页码,不要按照中国的格式只记录前三位,要全部记下来。
6.现在看文章快多了,一篇外文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就基本完成了。提炼其中的方法,整体思路,文笔。还是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的。
就想到这么多,不知道有点用没有。
我也说几句,恳请指正!
我属于那种很笨型的,直到大学才接触外语,以前没读过高中,所以英文很差.我每篇外文至少读3遍才能粗略领会其意,这样很费时间,不可能广泛去查各种杂志,可又不想放过精彩片断,于是我便到国内外各专业论坛去"蹭",有时一些好的文章及IDEA会有许多人提到的,这样我也就注意到了.实验上的研究方法文章我一般都尽量找最初的文章来读,然后与现在的比较,有时还真觉得象生物进化一样呀!至于综述我也选择国外的读,有深度,不象中文的罗列一大堆而无层次感.
看了大家的观点深受启发,我也有些看法:
1、带着批判的眼光看文献,以免被前人的观点搞昏头,失去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理解
2、对自己的领域要全面了解,如果碰上热门,也要把各种门派的观点弄清楚,从而明辨是非
3、任何文献都可能出问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4、看一下本领域的Arguments和Comments,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下是我做课题前研读文献的经历,不知对那些准备做课题又不知如何下手的战友有没有帮助:
我是导师的第二个弟子,导师一开始就要我选择和大师兄一样的研究思路,我先是仔细看了大师兄的综述和论文,后来又看相关的中文文献,了解了这方面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后来就到pubmed上查外文文献,但令我失望的是,在外文文献中我并没有找到很新颖的东东,就在我濒临绝望的时候,无意中在一篇中文综述中找到了一条线索,我反过头来到pubmed上一查,发现相关的外文文献竟然只有17条,我迅速地找到了其中的14篇全文,完成了综述。现在正在实验过程中,马上就要完成,开始着手写论文了。
不知自己的经历对...er有否帮助?
看文章的时候有很多不懂的专业术语,这些都会防碍你的思路。现在很想明确自己的思路,可不知从何下手,很是郁闷,求助!
dolphin3860 wrote:
看文章的时候有很多不懂的专业术语,这些都会防碍你的思路。现在很想明确自己的思路,可不知从何下手,很是郁闷,求助!
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的,你不懂专业术语,这很正常,所以才要不断地学习,向你不懂的东东挑战。我当时写综述的时候,开始看一段英文全文需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来,我通读全文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了。无他,惟眼熟脑熟尔!!!
你现在的问题似乎是科研思路问题,那就有些难办啦,全文(中英文)好得,思路难求啊!不妨向...er或身边的师长问一问;还有,你看身边的人都在做什么,可能会触类旁通,获得点灵感;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去学、去读、去用心琢磨,不要说你想做的人家已经做了,也不要说在自己这一亩两分上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东要去做了,还是自己学、读、琢磨或与他人交流地不够,要知道“量变决定质变”,不是没有或不知道,而是时候火候未到!!呵呵,祝你早日能找到“思路”!
在上看到一个关于研读论文的得失的讨论,觉得不错,适当进行了一些归纳,但由于是讨论,为各抒己见,有些我就将其进行了罗列,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至于各个发言者姓名,为了便于阅读,大家可见原文。附件中有原文。
为什么要阅读文献
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
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
Ncbi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做一个课题首先是要看专利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通过研读专利正文,可以体会申请人的研发思路;研读专利权要求,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以找出未覆盖的漏洞,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专利;有的专利还有参考文献,可以了解这个专利的来龙去脉。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
可以在google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
,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
& ABSTRACT应该阅读的。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
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
如何查找阅读文献
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回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回有两种结果: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那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这一点对于自己找题目的战友,我觉得尤为重要!
课题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1、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2、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过看综述了解最近进展和一些国外发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还有国内做到什么程度了,为请该类项目打个基础。你可以知道国内那些同行在做这工作.如果实验中碰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话,你可以联系他们,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例如某种疾病,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要对这一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网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著,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充。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综述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而论著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
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著。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然后再到网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图书馆,还找不到就发E-mail给国外的同学,一般都能获取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word文档,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点。
如何阅读文献:
看文章时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用图表的方式将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逐一推敲,抱着一种挑的心态想。带着挑剔的眼神去读文献,不要盲目崇拜,有些东东自己作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要动手,自己更要动脑。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多与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极好方式
和导师谈谈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相关方向的牛人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的多。不仅与本领域的牛人交谈,还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牛人交谈,牛人的一句话,有时你读半年书都读不来的。特别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没准就给你一个金点子,特别是在中国,牛人一般对外行人不怎么保守。集体讨论非常必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献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大家坐到一起。顺序开讲,互相讨论。这样,文献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照来读,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还有就是与原著同时发表的其他专家的述评、原著发表后的读者质疑,都应当和原著一起读。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实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这点在制药和表面活性剂行业还是要注意的。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
论文阅读顺序:1. 摘要 引文 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2. 图表 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3. 讨论和结论
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4. 结果 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5. 材料和方法
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6. 讨论和结果
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另外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现在生命科学中的杂志对图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再结合读者自己的原有知识,就大概知道其implication了。这符合现代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因此,在某个领域做了一段工作后,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即可,
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这也提示我们在写外文文章时,注重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
自己熟悉的领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内容,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结果中的图表,最后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讨论部分。但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
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最后是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语言方式等。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paper的讨论部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我们老板经常说:如果某篇SCI级别的文章让我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我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讨论中的精髓,这是作者idea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较的关键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除了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人家写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能表达的很地道,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给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见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后还要求多用简单句,能用简单句说明的问题,就不要用复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好不要让同一个词汇或短语重复出现
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证,注意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注意用词的恰当和简洁,久而久之,对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文献追踪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往往你的idea别人也会有不谋而和的时候,所以要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在抓紧使自己出成果的同时,随时根据有可能出现的“撞车”进行调整,做到心中有数。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章一定要勤跟踪,现在国外的科研做得又快又漂亮,我们在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扬长避短,作出新东西来。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研究团体以及牛人)所发表的论文。对于数据库的定题、定词地定期搜索,这样才能保证你不丢下每一篇重要的文献。文献总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方向为方向服务!
已定课题的实施
1、 得到一个大概方向。
2、 查相关中文综述,查看国内有谁或哪个单位在做相关内容。
3、 查外文综述,比较一下,毕竟外文可能会更详尽一些,看看大家对什么感兴趣。
4、 查较关键的参考文献,注意杂志和作者的权威性、引用次数
5、 重检相关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讨论中存在什么问题
6、 根据本人所能控制的资金和本地技术资源考虑我能做什么,怎么做
7、 再进一步紧缩范围,有一个框架图
8、 根据框架图再进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细节。
实验思路永远要走在实验之前,凡事想好再作,一定没错!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细节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力求用实验室最成熟的技术.对于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实验,一定要吃透原理,再下手不迟,切记盲目.有些实验若自己实验室确有困难,可以考虑合作,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什么都做好.我的体会是,有时就需要请教专家!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论文是新医生的金钥匙
我工作五年了,感觉自己刚刚入门。在医院里一个医生向同行学东西很难。记得我刚工作时,不知道如何铺单子,问主任,她说:“你去买《黄家驷外科学》,那上都有。”我虔诚的奔向书店,以为找到了灵丹妙药。结果买不到。半年后书来了,400多元。我惊讶,一个铺单的问题要花400元啊。那时的工资是430元,没舍得买。之后的2年,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问同事。她错了,我也不知道(我在一家厂矿医院的妇产科,科里只有我和主任是本科生,其余的医生都是助产士改职的,主任是外科改职的,比我早来一年)。整个科室的理论水平都很低。也看过一些期刊,觉得不实用。一年前知道了《中国医学数字图书馆》————有检索功能的论文库,一个月前知道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前,有一位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8天阴道点滴流血,问主任,告诉我再点两天。我以为是要住院观察两天,顺便点滴。一查才知道:“子宫全切术,由于手术的创伤,盆腔内积存少量血液及冲洗盐水,术后可通过阴道引流管或阴道残端排出体外。其颜色由红转淡且逐日减少消失。属术后正常现象。若术后阴道排出液为血性,且近似月经量或持续时间较长,应视为术后出血.把术后48小时内出血作为早期出血;术后48小时至10天内出血作为中期出血;术后出血10天以上的病例为晚期出血。发生在术后7~10天,由于大便时用力而产生阴道少量出血,多属鲜红色。阴道残端消毒后局部涂云南白药,静脉点滴止血敏,同时给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治疗3天后阴道残端出血停止”,原来点滴的目的是抗炎。”我挺生气,当主任的怎么什么都不教?也挺庆幸,有个地方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来到后,更让我兴奋,这里有这么多的经验可以学习。这么多热心的人与我分享她们的宝贵
经验与爱心。给我无私的帮助。我把其中一些精彩的有急用的打印下来与同事分享,好开心啊。谢谢大家了。也感觉自己很笨,怎么没早点知道查论文的方法,很多问题早就可以解决了。年轻医生一定要学会检索论文。这是一把金钥匙啊。
我读论文采用的是“星火式”方法。
即先找一,二篇高质量的综述,了解该课题别人都做了些什么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再根据该综述的参考文献查阅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关的论文,依次类推,针对性较强,效果还不错。
前面大家都作了自己经验的探讨,本人仅强调两点个人经验:
1. 理解文献的idea与创新点
2. 考察其重要的支持数据。
一点看法:
1.先浏览综述
2.再看摘要,100篇以上较好
3.每篇摘要按照一定的格式纪录,如 目的--设计路线--观察指标--重要结果
4.就某个专题总结其枝干所涉及的方向,形成整体印象
5.找几篇新近全文
6.能写综述更好。
我的体会是:千万不要相信中国人写的文献发表在国内和国外的都不能相信。我在这方面吃亏太大了。
我刚上研究生,涉及到写综述,看了上面各位老师和朋友们的体会,深受启发.尤其是提到每周要读几篇nature或science上的文章,我英语不好,但一定会尝试!
作为一个刚读研二的小丫头来说,看了大家的帖子的确受益颇多。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研读论文要注意两点:一个是自己处于的阶段;另一个就是方法性的问题,这与个人的习惯有关。
对于我来说,刚开始接触课题,当然是由浅及深,先从国内的相关文献看起,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后,可以适当接触一些外文文献,刚开始可能是比较吃力,但潜心翻译一两篇后,再遇到相关内容的文献,就会游刃有余了。这时对于所查到的文献就可以有所选择了。至于笔记、整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用于自己相关专业的单词积累本,这样,自己的外文水平也会慢慢进行量变的积累。有必要的是,应该经常进行总的,因为再看的多都是别人的,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就很必要了。长此以往,自己的学术思想也会慢慢有所提高。
说了这么多,对于一个freshman来说,还是要养成习惯,必要还是要形成一种制度,因为我们都是有惰性,而且,每天外界的干扰也很大。
这仅是我一点小小的体会吧!不知会不会加分啊!好想得到在宝贝的第一分啊!
我现在看某一方面的文章一般先看国内的,这样看起来比较快,可以对这一方面有个大概的印象,同时知道国内进展的情况,使自己写文章和做课题有一定的定位。第二步,找国外这方面的最新综述,了解国外的进展情况。第三步,找国外这方面的权威杂志和权威人士的文章,详细研读。接下来就可以考虑你自己的文章或课题了。
我研二,导师让我自己选题,我一头雾水,看了一堆自己这个大方向的文献也没找到感觉,后来看到
science上一篇文章顿觉豁然开朗,所以大家看文献面要广一点,不要只盯着自己那个领域,浏览浏览其他方面说不定就能找到切入点。
我认为对于刚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来说,从大学四年到研究生一下子过渡可能还会有些不适应,手头上有那么多的英文文献,实验方法都要自己去找,如何下手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呢?
首先要虚心求教,向师兄师姐请教,不要小看这个,往往很多的细节问题一个人摸索是要费很大力气的,书上还不会写的很实际,还会事倍功半,和他们搞好关系就会轻松些。
文献还是先从简单的综述看起,中文的英文的,看多了也能混个眼熟嘛,最好尝试自己写一写了,虽然可能写的时候比较困难,但是写完了就会发现好像自己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呵呵。
再然后嘛,成了专家就要再刻苦钻研怎么做好试验了,我觉得还是少看专利性的文章,多半没有什么用,70年代以前的还不错,至少能做的出来,而近年来的文献都不真实了,花很长时间还要自己摸索。
查文献,我们学化学的还是要用CA,最好有什么数据库之类的就更好了,复印一大堆没有什么用,找对自己有用的才好。
以上仅供参考,可能具体到每个专业不一样的哦~!
研读论文:
个人所见,必须要有目标性,方向性才会有激情兴趣去做下去,为解决疑惑或为兴趣才不会累,可以把在临床中多观察病人情况,对不懂得病种或者其他医生提出的问题或治疗中的问题都把它收集起来,同过网络搜索相关词,或者到医学数据库去查相关知识,进行筛查,回顾分析,找自己有用的东西,同时了解相关英文字母,去pubmed查相关英文文章看国外的进展,最后把中文英文的这些资料自己概括总结,或做title列表,这样就可以对某个问题有个大概的认识了,要具体了解就可以去细查文章,网上找不到,可以去图书馆,军事医学图书馆很多新期刊,其实也可以向作者直接要文章。觉得哪方面国内外研究不足的,还可以自己立题目研究。
满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各位的肺腑之言,感触颇多,原来自己这么长时间来一直在囫囵吞枣,惭愧惭愧,离毕业还有两年,希望还来得及亡羊补牢。
看全文时:
重点看结论,以及得出这个结论的方法和图表,找出其中的逻辑破绽,像做智力题一样,^_^,大多有,除非science或者nature,所以在看文章的结论时,杂志的sci指数是很重要的,请常备最新的sci表吧,我想一个好的,可信的结论或者这个结论中的某个概念能够点燃思想火花的,反之,会走火入魔的。
2 看讨论的末尾部分,往往会提出自己工作的不足,及其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这可是最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3 工作到非常具体事宜时,会遇到很多小问题,经常上网查全文求答案,参看方法部分,
注意中文文章的最好不要,有水分不说,有人还恶意误导,这是我亲历的,血的教训。问题如果迟迟不能解决时,要有信心,这时也要看全文来解释它,好写文章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献综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