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司借了那么钱,是怎么还的

股价对上市公司还有意义吗?_百度知道
股价对上市公司还有意义吗?
提问者采纳
 1。发行多少股、最初的价格可以说是自己定,或者承销商帮着定价,但前提是能卖的出去。跟你公司里现在有多少家底并无关系。你定多少价都是自由买卖,总不能强卖吗,定高了没人买还是拿不到钱。有的公司是跟承销商签了协议,你承销商建议我定这个价,那好,卖出去了你拿承销费,卖不完的话你就出钱把它买完。  在中国股市IPO定价可能还有政府干预因素在里面,有的明知道20块也有人抢,但是还是不敢卖那么高。要不然中国石油恐怕就是发行价48,上市涨到100再往下载了。那股民的损失可就更大了。  2。你还是先了解一下股份公司是怎么回事,股份公司为什么要上市吧。首先,股份公司,包括不上市的股份公司,都起源于合伙赚钱的需求,很多人把钱凑到一起做买卖,当然要事先说好你占几股,我占几股,赚了利润分的时候好按这个比例分,所谓分利润,就是分红。  其次,股份公司并不是把每年赚的钱都分给股东,因为它需要用赚的钱追加投资才能扩大规模赚更多的钱,但是有的股东需要把自己的钱拿回来点维持生计,怎么办呢?——这就是股票交易的起源:由于荷兰东印度公司10年都不分红,把赚的所有钱都用来造新船,10年以后才大举分红,因此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只能看到自己的公司扩大却10年拿不回任何钱,于是1609年阿姆斯特丹设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需要用钱的股东可以把持有的股份按议价卖给别人,议出什么价格当然会跟公司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了。  再次,有时公司需要大量投资扩张业务,就可能不止一次的再融资,因此发行过新股还可能再发行,甚至还需要到另一个国家发行,那每次掏了钱入股的新股东当然也是股东,新加入的每1股跟原有的每1股享有同等权利,所以当然都要算进总股本了。  既然可能不止一次的再融资,那么再次发行的时候每新增的1股按多少钱卖,就会由当前股价决定了。如果你的原有的股票在市场上只卖10块钱,却按20块钱发行新股,那谁会认购呢?他还不如在二级市场上花10块钱从原有股东手里买。另外,如果市场上的股价太低,就很容易被另一个公司全买下来,也就是收购。当一大群小股东持有股票的时候,是不能把CEO怎鼎礌尺啡侔独踌扫穿激么样,如果这群小股东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股东,就有可能把CEO炒了。因此,短期来看股价对企业经营、对CEO地位的确是没什么影响的,但是长期来看股价低迷对一个公司会是件严重的事情。这个回答了你的问题吧?  3。借你的壳上市,就是把你持有的这个亏损公司的股票买下来啊,他省下了上市的费用和时间,你拿了钱。加入你的公司已经病入膏肓,当然能卖出点钱还是值了。  第一个问题,我的家底是1亿,我发行价是1元,发行2亿股,这么算不算高了。股票的价值是不是应该跟我的公司总资产一样啊?  ——不是的。如果是你说的这样,相当于你出1亿,别人一共出2亿合伙做生意,事先说好你占多少,比如占33%的股份,大家都同意自愿出资就行。  第二个问题,股价高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时候可以融更多钱。是这么理解吗?  ——对,再融资的价格可以更高  还有个不懂的,股价低了,会被收购,上市公司自己不是有50%以上的股权吗?我的公司如果是国有企业,有收购我的,那钱给谁呢?是给国家,还是继续给这个公司使用?  ——有的大股东只持有一部分股份比如30%,另外70%可能在散户手里,如果股价低被一个人全部买入了,他就成大股东了。即使大股东持有50%,如果有另一个股东从小股民手里一共买到30%,他也要进董事会的,权力不小,跟你对着干你受不了的,比如CEO提名,他说否就否了。  第三个问题,我上市的时候发行了一些股票,融来了一些钱,现在你借我的空壳,是为了再融资吗?  ——借空壳的时候一般都是公司里一点钱都没有了,融来的钱早烧光了,就等死了。现在他买了这么一个壳,把自己的资产比如开始说的1亿注入进去,组成一个新公司而已,新公司就是他的了。也可能过一段证明这个新公司能挣钱,然后再增发2亿。
其他类似问题
上市公司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庆阳小伙当初借500元南下打拼&如今成上市公司掌门人--甘肃频道--人民网
庆阳小伙当初借500元南下打拼&如今成上市公司掌门人
&&&&来源:&&&&&
说起那时的选择,如今的丁彦辉颇为淡定,“那时候太穷了,上学已经欠了很多债,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必须去挣钱。一如所有南下的“淘金者”,丁彦辉也历经了诸多波折,在兰州时他当过服务员,卖过包子,而初到深圳时他甚至还干过口红促销员。
当初借500元南下打拼如今成上市公司掌门人
庆阳农村小伙丁彦辉只身南下打拼,创办的公司近日在深交所上市
当过服务员,卖过小笼包,创业路上怀揣500元只身南下,在深圳十余年打拼,他从一个无人知晓的西北农村小伙,成长为在LED行业大洗牌中稳坐钓鱼台的商界翘楚。8月1日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后,这家企业的掌门人――甘肃庆阳小伙丁彦辉因在公司上市答谢酒会上一番情真意切的讲话而走红网络。有人说,他是从潘康缴鲜泄径鲁さ某晒δ嫦C娑灾种制缆郏⊙寤匀吹ǖ厮担骸鞍壬囊导ㄓ心抗捕茫颐嵌阅切┎换澈靡獾娜瞬恍家还恕!
1 怀揣500元只身南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唱响大江南北时,深圳这个带给人无限想象的城市,也成为很多人南下奋斗的首站。此时的庆阳农村小伙丁彦辉还只是个19岁的毛头小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深圳这个词深深扎进了他的脑海。1996年,24岁的丁彦辉走出了陇东学院(前身为庆阳师专)的校门,中文系毕业,当时很多人眼中回家当老师无疑是他最好的归宿。在西北农村教师是最受欢迎的“香饽饽”,体面、稳定、铁饭碗,运气好的能分配到一所不错的学校,从此衣食无忧,而年轻气盛的丁彦辉对于这样的安排却不甘心。这个上学时就经常有一些稀奇古怪想法的年轻人,觉得不四处折腾一番,他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就无法实现,于是那一年,丁彦辉怀揣从同学处所借的500元钱,带着一口浓浓的庆阳方言只身南下。
临走时,很多人问丁彦辉,你是不是抱着很大的一个梦想出来的?其实对于丁彦辉来说,深圳到底意味着什么,那时他并不清楚,而他要做的就是一定要挣钱,因为被逼得没办法了。
说起那时的选择,如今的丁彦辉颇为淡定,“那时候太穷了,上学已经欠了很多债,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必须去挣钱。”过去,丁彦辉家里非常穷,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读过几天书。儿时的丁彦辉常听母亲说起,他刚出生时母亲为了挣工分,把年幼的他锁在窑洞里,出门时是放在坑上的他,回来时常常在地上爬。由于生活环境,他9岁才上小学,二十岁之前没洗过澡。所以大学毕业后他四处折腾,先是到兰州三个月,然后在本村一个叔叔的介绍下决定去深圳。
2 拼搏5年自主创业
丁彦辉一路南下,看到了沉浸在国庆欢乐中的深圳,看到了被五彩缤纷灯装饰得很漂亮的深圳,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在深圳要混出个名堂来。”刚到深圳的丁彦辉操着一口庆阳方言,在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电子厂做苦工。工作一个月能拿600元工资,当时他还是很兴奋,还曾跑到楼顶数了数,“好家伙,600元呢。”
可满足只是瞬间的,此后丁彦辉边上班边思考,难道就这样下去?于是,丁彦辉决定学习普通话。深圳,这个东南西北方言混杂在一起的淘金圣地,言语的沟通无疑是最大的障碍。从出生到上学,一直说着一口庆阳方言的丁彦辉,来深圳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花了近半年时间学会了普通话。而在这半年,丁彦辉还清了上大学时所欠别人的3300元债,包括去深圳时向同学所借的500元路费。
一如所有南下的“淘金者”,丁彦辉也历经了诸多波折,在兰州时他当过服务员,卖过包子,而初到深圳时他甚至还干过口红促销员。刚到深圳打拼的时候,丁彦辉曾给母亲写信说,“如果我混不下来,以后我就回去种那二亩地。”谁知,母亲的回信让他断了后路,母亲在托人写的回信中称,你那二亩地被村上收了,因为你已是国家干部,户口不在村里了。
日复一日的磨砺,对于丁彦辉来说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1997年,丁彦辉在一家小电子厂,逐步学会了LED屏的制造、组装和安装技术,成长为一名工程师。打了5年工后的2001年,对于丁彦辉来说是一个转机,已经成长为LED工程师的他好像看到了一片阳光,虽然当时在深圳LED还不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舶来词,它的未来将如何谁都不敢打包票,但丁彦辉还是决定一试,并于2001年8月,和任永红和邓江波二人凑了10万元钱创办了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3 初出国门
以为飞机有站票
那一年,丁彦辉和他的合伙人,在深圳梅林青年学院旁边的楼上租了20平方米的小屋子,在华强北通宝旧货市场买了一部旧电话和一台传真机,还有几个缺胳膊少腿的桌子和椅子,公司就这样开张了。对于创业之初的艰辛,丁彦辉仍然记忆犹新。公司刚开张一个多月,碰巧庆阳电视台到深圳采访。对着记者的镜头,丁彦辉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有人现在给他投资100万元,他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地让它变成1000万元,那几个记者笑了笑,没说什么。丁彦辉从那几个记者的眼中读到这样的意思:说得很认真,但只是说说而已。
像所有公司创业之初一样,艾比森公司的创始者们也经过了无数次的煎熬、痛苦和折磨,但挫折也许是创业路上的最好动力。2005年,艾比森公司第一次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了国外。说起那次出国经历,丁彦辉像在说故事:“当时我准备要出国门的时候,我却不知道什么是护照,什么是签证。当我千里迢迢返回兰州费尽周折办到护照时,却不知道出国还需要办签证,我买好了机票怀揣着客户的邀请函就准备出国。其实,订机票的事情更有趣,公司帮我订票的小姑娘和我开玩笑,说飞机没有座位了,只有站票。我当时感到很惊讶,但差点信以为真。”
4 面对质疑淡定开口
经过多年打拼,如今的深圳市艾比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把产品卖到了全球110多个国家,而且每年的出口量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已经有美国公司、德国公司,并且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艾比森巴西公司、墨西哥公司、迪拜公司、俄罗斯公司等。8月1日,艾比森经过了8年“奋战”终于上市。当日,艾比森公司董事长丁彦辉在公司上市答谢酒会上的一番讲话,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引发了许多人内心的共鸣。记者电话采访了丁彦辉。
记者:你和一般的企业家有何不同?
答:我只说真话,凡从我嘴里说出来的话,都是真话。当然,有些事我有权利不说。那篇答谢辞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都可以找到证人和证据,每一句话你都可以反复推敲去验证。
记者:支持你在逆境中打拼至今的精神理念是什么?
答:开始是被生计所逼,现在更多的则是尽社会责任。
记者:有人说,现代企业不是靠人,而是靠智慧,靠团队。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这个问题好像前后矛盾,智慧、团队不都与人有关吗?我认为要创业成功,组建一支有共同观念和价值观的团队很重要。
记者:如何看待转瞬即逝的商机?如何把握?
答:这个考验的是一个企业家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当然还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而创新和冒险精神是有成本和代价的,生活中为了抓住机会,好像失败的人比成功的人更多。
记者:如何看待财富?
答:钱不是我自己的,我只是财富的一个小管家。
记者:今天你站在了创业的巅峰,面对那些像你一样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有哪些告诫之语?
答:千言万语,笑而不答。
(责编:焦隆、周婉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有钱还没办法任性
上市公司哭了
有钱还没办法任性
上市公司哭了
|浏览量:3530
热点一:P2P入门易赚钱难&上市公司有钱没法任性
&&&&& 上市公司到底是在玩票炒股价还是助力实业,需要投资者保持一份清醒。记者走访获悉,上市公司在P2P领域将面临借贷资源增长缓慢、人力成本高、信用背书风险等问题。
&&&&& 一位P2P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到两年,国内P2P业务必将经历一个洗牌的过程,强者恒强,弱者淘汰,伴随银行系和有国资背景的产业集团纷纷入场,上市公司涉足业务领域也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未来上市公司如何在P2P业务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值得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
热点二:P2P不是用完即弃的手纸
&&&&& 从涌入P2P大潮的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来看,已基本上“所有人都冲进去”了。在市场上涌动过的各种热潮显示,大部分公司也就赚赚泡沫的钱,尤其是那些故事连篇、玩弄概念的上市公司。在热得发烫、有待规范的P2P领域,已经挤满了“擦鞋童”和“出租车司机”。每个行业里,真正专心业务发展的也就那么几家公司。一年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谁是有能力淘金P2P行业的公司,谁把P2P当成了用完即扔的手纸。
热点三:三成重庆人投资过P2P&近半数看好互联网金融
&&&&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高达67%的重庆市民受访者表示最忧虑运营风险。另外,频繁爆发的网络信息泄漏,也让市民忧心忡忡。此次调查中,三成重庆人表示投资过P2P,共有6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担心网络信息风险。此外,还有46%的受访者担心政策导向性风险,45%的受访者担心行业趋势风险。但仍有4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看好互联网金融。
天眼微信扫码关注微信号,最新资讯及时获得。
关注网贷天眼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及时准确获取最新网贷资讯,点击关注,更多投友等你来互动!
Copyright &
网贷天眼 版权所有 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以及拷贝,违者必究 (中小企业遭遇贷款难 上市公司却钱多“烫手”
  资本市场亟待破解“高利贷乱局”
  电影《华尔街》有句经典台词: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事实上,“金钱永不眠”的场景早已在市场上演。曾经是“贪婪”代名词的高利贷,如今却成为上市公司“开源”的“上佳”选择。“主业不佳放贷来凑”,利息收入正在成为一些主业低迷的上市公司的重要盈利来源。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120项委托贷款公告,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放贷的年利率最高能达21.6%。在银根紧缩的环境下,许多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而不少上市公司却钱多“烫手”,资本市场上的这场“高利贷狂欢”还能持续多久?
  上市公司当起“小银行”
  委托贷款业务激增
  委托贷款业务在高收益的诱惑下,逐渐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增加收入的“法宝”。
  统计显示,截至9月7日,两市有6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120项“委托贷款”公告,其中工业机械类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为23份,排名第一,其次为房地产开发类企业有11份、农化类公司有11份、消费品类有10份。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70多亿元,同比增38%。年利率最低为12%,最高达24.5%,远高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以及目前商业银行基准年利率6.56%的水平。
  这些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公司九成以上是国有控股公司,而这120份委托贷款公告一共涉及69笔贷款,除去6笔贷款到期偿还和4笔贷款延期,剩下58笔贷款中44笔从上市公司流出。
  上市公司显然不是高利贷行业的“生手”。(,)被戏称为市场中的“黄世仁”,今年上半年就先后6次对控股子公司或对外提供委托贷款累计26450万元,其中最高一笔贷款年利率为21.6%,为当时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6.31%的3.42倍。其委托贷款次数及利率两项均创出A股公司之最。
  利息收入撑起业绩半边天
  赚钱的买卖没理由不接着干下去。
  这句直白的实话背后隐藏着上市公司“放高利贷”的初衷,委托贷款规模激增的背后是高收益的驱动。
  公开显示,2月18日,(,)宣布对外委托贷款1.5亿元,年利率为20%,一年利息收入将达3000万元,而武汉健民上半年的净利润也不过3620万元。(,)上半年的净利润为2910万元,而其5月27日公布的为期一年的2亿元对外委托贷款将为其赚进2400万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有的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被评论为“做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
  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显示,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增长率近120%,委托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9.1%。
  委托贷款成为房企“提款机”
  效益可观的委托贷款主要流向了何方?有关调查显示,一类流向了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另一类则流向了受政策调控的房地产行业。
  据了解,委托贷款流向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要是为了缓解子公司的资金紧张局面,这种委托贷款的利率一般都比较低,只是略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对此,有长期从事信贷业务的银行人士分析称,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及控股子公司借道上市公司这块金字招牌获得银行低息贷款,上市公司相当于整个集团的资金中转站,将银行贷款以基准利率转贷给关联企业。
  而大多数的委托贷款则流向了受政策调控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业企业,而此类委托贷款的利率普遍较高,利润非常可观。
  由于房地产业拥有高额利润且有固定资产作担保,往往成为委托贷款的流向大户。此外,委托贷款进入楼市还和国家对房地产业采取的高压调控手段密切相关。资本市场上,上市房地产企业股价断崖式下跌,再融资屡屡折戟;现实中,由于限购政策出台,让成交量大幅缩水,作为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面临着“钱紧”局面,成了吸金的重地。
  高利润背后的高风险
  尽管委托贷款成为上市公司增加业绩的有力途径,但其背后的风险不容小视。
  “上市公司做起了‘小银行’是不正常的。”中央财经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认为,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金应该投向公司的募投项目。虽然委托贷款的利率高,但隐含的风险也很大,对业绩的支撑不可持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这种浮华业绩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系统风险。由于委托贷款利率极高,无论是流向房地产的,还是流向中小企业的,都存在无法偿还的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上市公司的业绩“现形”,同时,风险会最终传导到银行,引发金融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偏离主营业务,靠“放高利贷”为生的现象,知名财经人士刘鹏表示,其有三重危害。一是扰乱甚至架空国家货币与金融政策。上市公司利用其融资的便利性,把从银行取得的贷款甚至从股东处融资来的资金,拿来以“高利贷”提供给其他中小企业,这明显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违背。二是增加信贷与信用风险。如果上市公司的贷款未能在借贷人手中取得高于利率的收益,对于借贷人、银行以及放贷的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意味着三方利益、信誉和信用的多重危险。三是利率过高导致不公。本属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支配的资金,被用来放贷收益,其获利能否被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分享值得追问。
  “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民间借贷,或是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其利率大小都要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银行存贷款利率为3%至6%的情况下,高达21.6%的委托贷款利率,无疑是极不正常的,其中泡沫与几近‘抢劫’的性质,有必要对一些上市公司的高利率委托贷款保持警惕,必要时应出手予以叫停。”刘鹏说。
  巨资为何砸向理财放贷市场
  上市公司为何“不差钱”
  在央行不断收紧银根的当下,一边是大量中小企业求“钱”若渴,一边却是上市公司“挥钱如雨”。有一个问题随即付出水面:上市公司放高利贷的钱从何而来?
  业内专家指出,“三高”发行导致的超募现象是上市公司“不差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2009年A股IPO审核重启以来,“三高”发行使得新股超募比例甚至达到了199%。在2011年上半年164宗IPO中,预计募集资金为717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1607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24%。
  而与这一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中小企业日益严重的资金“饥渴症”。由于CPI迭创新高,为了抵御通胀,我国采用数量紧缩型货币政策。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先后5次,并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银行间资金紧张的局面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更是“雪上加霜”。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日前在中国民营经济研讨会上指出:“工商联在调研中了解到,90%以上的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微型企业的融资状态更为窘迫。中小企业能从银行拿到2~3分利(月息)的贷款已经相当不错,浙江地下金融的月利率甚至已高达5分以上。”
  手握数量不少的闲钱,可供投资的项目相对难找,而中小企业恰好又如此缺钱,于是,让“钱生钱”,就成了一些上市公司“顺理成章”的盈利模式。
  截至8月25日,沪深两市共有52家公司对外或对关联公司提供了委托贷款,数额达160亿元。贷款利率最低12%,最高达21.6%,远远超出目前商业银行基准年利率6.56%的水平,属典型的高利贷行为。
  中央财经大学业研究中心主任对此分析称,委托贷款增长过快,很大程度上与银行信贷控制、货币政策从紧有关。陆续发布的银行显示了委托贷款的激增,但现实的问题是,一些上市公司募集不到资金,饱受资金融资难之苦;而另有一些公司却面临融资过多难以找到投资出路,募集到的资本得不到合理配置的局面。
  实际上,用超募资金放高利贷已经违背了招股说明书用途。《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除金融类企业外,募集资金使用项目不得为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以买卖有价证券为主要业务的公司。
  放高利贷也属擅自改变募集资金用途,超募资金属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支配的资金,若用来放贷收益,其获利能否被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分享也待考察。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按道理来讲上市公司不应该放高利贷,这违背了募集资金的使用原则。上市公司应对募集的资金负责,也就是对广大的投资者负责,将资金投向实业,这样确定性也更大,更能保证广大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他还指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些企业,特别是支撑我国经济根基的中小企业,确实面临资金瓶颈,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委托贷款缓解资金短缺问题,但要支付高额利息增加了企业的压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为什么允许一些上市公司募集那么多的资金?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制度进行反思,尽早完善这些制度,想一些办法来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郭田勇说。
  信贷投放结构失衡
  “热钱”没有出口
  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局似乎由来已久,其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有分析认为,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原因是回报难。事实上,规避贷款风险是银行的“本能反应”,而广大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让银行在放贷环节趋于谨慎。
  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只是一个“小小板”,其为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输血”的资金量十分有限。在市场,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宠儿,但从整个资本市场的体量来计算,创投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
  此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有直接关联。近几年,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大量涌现。但是,这些小型金融机构常常搞错了服务对象,往往侧重于抱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的“大腿”,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而与此对应的是,大量民间闲置资本投资无门,合法地进入金融领域阻力重重。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民间资本约超过1万亿元,在浙江,仅温州一地就有7500亿民间资本。在当前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原先炒股、囤地的上市公司资金开始急寻出路,银行理财、高利贷等民间资金热门之选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上市公司的视野。
  体制漏洞仍需完善
  如果说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业务增长过快有其存在的原因,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高利贷产生的背景,使其“阳光化”、“规范化”,更好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改革当前市场中的高利贷乱局首当其冲的是要完善我国的融资体制,从而更好地来约束上市公司,使其更负责任。此外,股东也有权力要求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主营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上市公司起到制约作用。“我们应该鼓励上市公司回归主营业务,将其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走下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认为,高利贷现象是与资金或资本的逐利性连在一起的,应当从多方面着手缓和高利贷带来的问题,尤其是从宏观而非微观入手加以解决,否则,即使在个案中否决了高利贷,却无法在社会层面上减少高利贷现象。一是提供好的投资品种,满足资金逐利性的需求。民间资金是逐利的,民间资金规模巨大,要为其找到光明正大的资金出路,否则,必然会以隐形方式提供给企业。二是国家应当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下工夫,尤其是提供其融资平台,给予资金扶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表示,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把地下金融拿到桌面上来。可以考虑给好的地下金融公司银行牌照,并设计好退出机制,如发现经营问题,立即将牌照收回。“不去引导,光想捂是捂不住的。”徐滇庆说。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则认为,因为民间借贷目前无法可依,导致金融监管面临尴尬。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使民间借贷合法化。在相关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至少应设立一些民间借贷的检测机构和监测点,以便及时关注其动态。
  著名财经评论人:
  高利贷冰山岌岌可危
  目前的高利贷市场大致存在两种状况:一是风险较小的短期资金头寸调动,许多企业通过几天的高利贷资金搭桥,继续获得银行的信贷,这是较为安全的部分,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少;二是风险较大的高利贷长期融资,借贷的企业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认为货币和财政政策将趋于宽松,或者政府将放松房地产调控,到时以房地产的溢价能够偿还高利贷利率。
  显然,这是极端不靠谱的“赌徒心态”,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缺乏预见。
  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可以轻易得出结论,没有一个传统制造产业可以支撑30%以上的利率,更不必说百分之百的年化利率。一些实体企业或者房地产企业不惜饮鸩止渴,原因在于病急乱投医。
  资深金融观察员余丰慧:
  警惕高利贷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高利贷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目前,自然人、企业法人、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基金都参与到民间借贷或者高利贷之中。
  有专家认为,民间借贷是社会融资的有益补充。这个观点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演变成高利贷,不能一哄而起全民放贷;否则,就不是有益补充而是一剂毒药。目前的民间借贷大多是高利贷性质,有一少部分是高息性质,即年息12%至24%。高息借贷、高利贷正在抬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使得经济效率越来越低、回报越来越少,正在酿造巨大金融风险。更加可怕的是,极有可能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我们需要从“根”上来观察风险,即高息借贷和高利贷的最终承受者的偿还本息能力如何?如果高利贷贷给了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主体,一旦到期违约,那么,整个高利贷链条就会断裂,必将发生金融风险。
  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高利贷利息下降 A股才会好转
  中国股市的真正好转,需要将高利贷利息降下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信贷配额等形式,银行大规模压缩贷款额度,使得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无门。
  民间借贷盛行,对放贷者而言,30%、40%甚至100%的年利息水平,是银行利息的数十倍。这么高的利息,对于那些借钱的原本希望中国的宏观调控能放松、土地的价格再起来的老板而言,如果发展情况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还不起钱的老板会选择逃跑,引发中国式的次贷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放高利贷的人,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是玩钱的泡沫一族。中国的通胀是由于货币过多引起的,泡沫一族又在创造更多泡沫。只有让泡沫一族消失,高利贷利息降下来,股市才会好起来。
  延伸阅读
  ■名词解释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
  ■民间借贷60年
  1950年-1980年,国家全面垄断金融借贷。
  从1950年代初期开始,由国家全面垄断金融借贷,任何民间金融机构都变为非法。
  1980年-2008年,私人钱庄涌现。
  1984年9月,温州出现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此后,地下钱庄、标会、抬会、合会等信贷交易组织应运而生。
  2008年至今,准许民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迄今为止民营经济唯一能够参与和控制的准金融机构。
  ■合法化的境外民间金融机构
  香港:任何人都可以注册放债
  中国香港地区的《放债人条例》规定:任何人经过注册都可以从事放债业务,利率、金额、借款时间和偿还方式由借放款双方自行约定,但利率不得超过规定年息上限6厘以上。
  美国:约90%的银行是小银行
  美国有8000家银行,其中有7000多家都是小银行,这些小银行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分工。
  孟加拉:“穷人银行”创办者获诺贝尔奖
  “穷人银行”是孟加拉人穆罕默德?尤努斯1976年创立的格拉明乡村银行的别称,因为这家银行专门为贫困农民提供信贷业务而得名。在那里,穷人不需提供任何抵押担保就可以贷到款。尤努斯因此于200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本版稿件由记者罗晶采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点击头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银河证券衍生品部总经理联讯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大同证券研究所所长信达证券策略分析师联讯证券上海营业部策略分
09/09 15:2409/14 16:3109/14 10:0109/14 01:3909/13 23:4209/12 08:5509/09 10:4009/09 10:00
文章相关信息
股票/基金&
感谢您的参与!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