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对头什么意思?

四川话日常方言大全 四川话怎么说日常用语

1, 四川话怎么说日常用语


●扎起(zǎ)——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泛指:加油。●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个(go四声)嘛。”●你娃儿——你小子!●莫——别。 用法:莫来头。意思是没事。●冇(mó)——没有,冇得。例句:你想啷块?我冇得钱。●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宝、宝器。——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喃门——怎样、怎么(使用于绵阳等部分地区)“喃闷起的?”意为“怎么回事?”●啥子唉——什么,●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吹壳子——聊天,摆龙门阵.●啷们,啷块——咋了?怎么了?例句:你啷们(啷块)咯?●把能(lén)——全部,所有。例句:他们把能都来咯。●瓜娃子——傻小孩。●爪子(zuà zǐ)——“做啥子”的连读。●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2.同"扯皮",即"找茬"之意.●*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幺(yāo)——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幺幺——姑姑(最小的姑姑)。●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歪(wāi)——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猫——(mēr)凶。如:“那个女的好猫哦,两爪爪(zǎozǎo)就把他整成猫脸。”那女的好凶,几下就把他抓成了猫脸。●毛——(má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闷丕——(mēn pī)口语,常用与长辈对晚辈,笨蛋的意思。●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铲铲——(chuǎnchuǎn),语气词,加深程度。如:“你笑个铲铲。”意思是:你笑个屁。有什么好笑的。笑什么啊。●分分儿钟——几分钟,很快;通常意为:稍等一下、马上的意思。●咂——西南方言,1、吸吮;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数民族用麦管或细竹管从酒坛里吸酒也叫咂酒。●呡(mǐn)——嘴唇少少地沾一点儿,如“呡一口酒”●拐——这里用“拐”字是同音字借用,意义完全不同。错了。“拐了,拐了”是“错了错了”,“不会拐的”是“不会错”。●格、嘎——西南方言习惯疑问词前置。“格是?”(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没有)●切(qiè)——去。例如:“我们一起切。”●哈(hǎ)——“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其实四川话这个没有方言的。一般我们都不说晚安。比如要你早点休息会说:早点睡瞌睡。再见一般都说byebye。现在的四川话还是比较时髦的哈。脑壳乔得很——脑袋有问题RI你仙人板板——仙人板板,祖先的牌位耙耳朵——妻管严弯弯,yueyue——乡巴佬撇托,耿直——仗义港——嚣张,傲气,也有形容别人厉害的用法宝器,保长,闷的儿,瓜娃儿,哈be儿,瓜批,温shang,木杵杵,憨,ha戳戳,方脑壳——笨的意思,程度有所不同着敲(KAO)棒棒了——买了贵的东西崴货——假货锤子,麻批,毛(线),chuanchuan——否定的口头禅挨球——欠扁霍berber——骗我开黄腔,乱冒皮皮——乱说话打捶——打架扯皮,扯精——吵架恼火,讨球嫌——烦chen头,洋盘,摩登——时尚,有品味KAKAGOGO——角落倒拐——转弯巴适,安逸,稳当,要得——好逗是,对头,诶——正确晓得——知道着起,挨chen,死的惨(棒硬)——很严重的后果X球半天——做某事花了很久搓脱,洗白——后跟钱或其它东西,失去之意边hur——独眼龙靠实,硬(EN)是——确实很戳火,黄了,莫搞头——(生意等)没希望了要不得了,着不住,撑不起——不行了袍哥——黑道老大弯酸。迂(yue)夫子——斤斤计较的人假打,假老练——伪非凶——厉害

3, 求一些常用的四川方言


你把普通话里面的三声百的字用四声读出来,把普通话四声的字用三声读出来,一声,二声不管,这样就有四川话的味道了. 当然 ,要真正学会四川话,还是要亲自到四度川这个环境里来学. 比如 普通话说:您好! 四川话说成:逆浩. 一般四川话的一声 二声跟知普通话没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四川话的味道,这个非要跟我们四川人真实交道流才能体会到.比如;谢谢(普通回话四声) 四川话说:写写(三声)再比如:你(三声)吃饭(四声)了没有(三声)? 四川话说:逆(四声)吃返(三声)了没右(四声)? 例子就这些,换声调就OK, 但念出来的味道很生硬答,这跟学外语一样


扎起意思多是捧场子,给面子,跟支持的意思差不多吧。很容易理解!就是为别人而雄起!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例句】“今天这个事情你要∽哦!!!就是为别人而雄起!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例句】“今天这个事情你要∽哦!!!”

在四川,只有一种语言最油批,只有一种语调最安逸。汉字都一样,方言东多种。其中四川话莫过于最丰富,最油批,最要不完的语言。但是就是这最优美语言的内部也有不同地方的些许差异,其中不乏鸟语话臭,具体我就不说地方了,会伤害一群人。然而其中有一种语言我不得不说,因为它真的是如此地娓娓动听,完美无瑕,翩翩起舞。它就是渠县话。
渠县人感叹的时候会说“娃儿”“我儿咯”“那个幺儿那歪YAI!”等等。渠县人求知好学的时候会说“囊哎也”。渠县人半信半疑的时候会说“儿咯”。渠县人买东西的时候如果叫不出名字会说“勒歪好多钱”“那歪好多钱”,“勒歪”,“那歪”据我到目前为止的20几年的人生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是只有渠县人浪哎说。
有几个词语不得不说,一个是“狗日的”,其实“狗日的”这三个字通常会被挂在嘴边,也通常不是属于骂人的话,除非两个搞锚了的人之间用的时候才会变成骂人的话。另外一个是“龟儿”,“龟儿”两个字注意,渠县人通常不会说龟儿子,渠县话是不带那个“子”字的,“龟儿”后面通常加“娃儿”或者说“那歪YAI”。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和“狗日的”一样,通常情况下都不是骂人的。只是加在语言里感觉舒服,老子觉得是浪哎的。
不同的形容词前,渠县人所用的副词往往是不同的。你比如说,“纠”麻,“纠”苦,“泯”甜,“非”辣,“区”黑,“帮”老,“候”嫩,“旁”臭,“碰”香,等等等等。到底啥时候用哪个副词,那就完全是需要生活经历的。啥子些“吊住浪哎”“说你二爷日油”“拉到乱决”“卵包都是气”“腰不到台”“雨娃儿”等等数不胜数的语言,只会给你一种亲切的感觉。其中“说你二爷日油”不囊哎算骂人的话,但是如果说换成“说你母那麻批”的话,那就说明对方真的很生气了。哈哈哈...有点不雅观,只是用于说明问题用,请勿模仿,请勿滥用!
听了东多四川其他地方的语言,只有渠县人说话语调最干脆,最有气势。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勒娃儿油批烘烘锤子些些的,其实不是浪哎的,渠县话语调就是浪哎。很多时候会给人造成错觉误会。其实渠县人还是可以。
老子生活在外嫩哎久了,但是要老子说点四川话的话,那也完全也是一口流利标准地道的渠县话,决不会半点改变腔调。无论我生活在何方,无乱我在外多久,我最深爱的语言还是渠县话。
四川话是中国话的经典,渠县话是四川话的经典,而小小的我所讲的每一句四川话都是标准地道楷模标兵式的渠县话!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渠县话没有准确的书面语言文字,与汉语发音不一样,所以就用汉语只代替渠县话的读言而已,没有其他的汉语意义。
帐班子-----丢人现眼
窝屎窝要-----大小便
杖(二声)-----捶
恩脚-----不好用语言形容只能用行动演示
嘿作-----劳动时的感叹词
雨娃儿-----女孩子
哈版儿,保器,莽(一声)子-----白痴,笨蛋,
日龙包,乌里包-----形容很笨,反映迟钝的人,
耐-----烫的意思,
造-----痒的意思,
卡卡国国-----角落,
克洗板儿-----膝盖,
腰不到台-----了不起,
叉花盘-----形容女子妖精,花哨,
称展-----得体,潇洒,
水荡荡-----水坑,
吃摸(川话三声)货-----白吃白喝,
该背时-----活该,
邀鸭儿-----倒数第一,
天棒槌-----调皮蛋,
扯把子-----扯谎,
住活路-----做事情,
打马马键儿-----意指大人让小孩坐在自己肩膀上的一种行为,
日龙烤火-----哈批戳戳,
咚大,衰(二声)大-----很大,
我儿咯-----无实际意义,主要表示不相信,非常惊讶,
先人板板-----指祖宗,通常在骂人中出现,
哦豁-----指事情没有按预期发生,
卵了,-----指事情办砸了,
焦人把撒的-----指挂不住脸面,没面子,不好意思
紧到-----反复地,或者说老半天都还不动
杂七杂八-----零碎的
眼露水儿-----眼泪
妈那巴子-----大人逗小孩的时候可能也会用到,不好解释
冲麻了-----要不完了,骄傲
细连壳儿-----面具
个舅子-----恍然大悟后的语言
搞啥名堂-----搞什么东西
不搞那个灯儿-----不介入那个东西
日疯倒颠-----不事实求实乱编话
一锭子-----一拳头
脚(JUO)键扣腥-----比喻拳脚交加
打买火线儿-----指打牌时和别人出老千
超宝-----弄巧成拙做些傻事
拼、冥(一声)----很-慷慨的送某人东西
焦麻了-----焦急万分
侯(一声)-----咳嗽
低抵儿-----很少的意思
悄悄灭灭-----偷偷的
罪(二声)娃子-----强盗偷儿
夹夹-----指人很久没有洗澡身上很赃
谨此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渠县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动渠县话的发展,有把建设有渠县特色的地方语言全面推向31世纪,到下下下。。。。。个世纪中叶实现中国语言渠县话,世界语言中国化,最终实现渠县语言国际话。
后记:渠县话在不断发展,我们也将不断的收集整理,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斧正。

四川人,你真懂四川话吗?

    (四川人,你真懂四川话吗?你说得清这些土话里的许多词条到底什么意思吗?)原创:(解剖巴蜀土话)《别具一格的组词风彩

  巴蜀方言词汇的表字其中多音节(多字)词汇表字最容易引起争议。由于这类词其表字辞典上大多查不到,人们表字只能据音据意,这样往往各人理解不同,表字也异。笔者始终认为巴蜀方言词条其表字是有“标准件”的。正确表字不但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继承也是表字者必须严肃事。笔者每常对报刊,杂志,电视字幕其巴蜀方言词条表字有不认同处,不认同多了,于是争议欲促使自己按捺不住不揣水平撰此拙文。第一,想对部分有异议表字发看法并提出自己表字;第二,顺便搜想出部分巴蜀方言词条,做试探表字。自知鄙陋,抛砖之举,敬待识者批评指正。

    先是第一部分:对部分有异议词条表字发表自己看法,提出自己表字。

    ——“格老子”

“gen老子”是四川人出马腔,使用频率高。对“gen”表字所见大多为“格”。笔者以为错,它表对了音表错了义。如以为“gen”无实际语义,只是“老子腔”带的“字”,相当于助音发语词之类,笔者也认为是错,因为“gen”在这里有义,其表音义字该是“跟”。“跟”在这里作“与”“和”讲,“跟老子”就是“与老子”。而“跟老子”也不是完整句,它是从“你跟老子”省去了“你”来的。为什么会省去“你”?因为“你跟老子”是一句提劲的话,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因对方就是“你”,用“你”显得多余,所以大都省去不用,而省去“你”的句子不但无指代不明之虞,反而因无“你”显得精悍,直捅,更具冲撞力。而平常对话中“跟老子”的引入,则是因其具有的对个性的张扬和抬出的“大我”。当然,由于并非提劲,随着语气的改变,其“雷性”也就大大削弱了。

    叫小儿大便巴蜀人谓之“屙baba”。对“baba”音的表字,有人表“巴巴”。理由是“巴”在川人是指硬实的东西。如:盐巴,锅巴,铁巴。大人叫小孩“屙巴巴”即是让小儿明白是叫屙“硬实的东西”——“屎”(和尿相比?)

笔者认为,小到几个月的幼儿是不具备对“巴”的领悟力的。“baba”并不是指什么“硬实的东西”或何种有形,实际是指大便排出肛门时发出的声音。而且“baba”(音把)的本意发音也不是“baba”而是“biabia”。因为大人若是要把大便概念传达给不懂事的小儿,他们最熟悉,最能意会的便是自己解大便时的“biabia”声了。大人智慧正是抓住这一点,在对小孩子说解大便时只消学“biabia”声,孩子自然明白。但在实际操作中,此声不雅,因此对发音作了改变,由“biabia”而“baba”了。

    巴蜀语“sha ge”表“完结”之意。对“sha ge”的表字有“煞过”“杀角”“煞角”“杀各”等。笔者认为皆不妥。“煞过”的“过”音义皆不当。“杀锅”说是指饭馆术语,指某种菜肴没了。“杀角”是指木匠行话“收锯”——在部件两块木料形成方角碰尖合缝处用锯顺缝轻锯几下,然后敲拢间隙,制品即告完工。——这些说法都偏隘牵强,不能使人信服。笔者认为“sha ge”这词条并没有什么复杂离奇处,它只不过是巴蜀人日常普通表意字组成,这两字就是“煞”“去”。从词义讲,“煞”表收束(“如煞尾”),“去”表“离失”。“煞”“去”相合,即“收束离失”,正表事物从有到无过程,即“完结”之意。但有人会反对说,“去”不是“ge”音。笔者说,这是一地之见,因为据笔者所知,在川南一些地方,及相邻云贵一些地方,广西一些地方,“去”意都发“各”音。如反驳说“去”意在巴蜀大部分都不发“ge”音,局部不能代表巴蜀,那么笔者也反问,一个“去”意巴蜀为什么有那么多发音?有“去”音,有“气”音,有“刻”音,有“各”音?(还有什么音笔者就不知道了)。这多种发音是自古皆然还是往古巴蜀人“去”意发音基本统一,是后来产生分化改变?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造成分化改变的原因是外来人口,外来文化,书面文化的影响。受影响大的地区(较大城市,开化地区)改发“去”“气”等正统,较正统发音。受影响小地区发作“刻”音(和“ge”音相近),而一些僻远地区则保持了古发音,仍旧发“ge”音

    其实,在别的词条中,“去”意“ge”音仍有存在,笔者试举两例:

    “ge活”即“去活”,是人们对“死”“灭”“失”的又一种说法。在笔者川南地区,碰上有人死了,旁观者往往会说“呵嗬,又ge活一个”!“ge活”词是带幽默和幸灾乐祸的,语气重,其使用是具选择性和看场合的。

    笔者地方孩子们玩踢毽,弹珠等游戏,出场者若操作失误,别的孩子就会叫:“ge了”!——这里“ge”也是表示“去”意——机会去了。

方言的使用是因为沿袭。许多词条其音具体含义人们往往多不了解(尤其文盲)。当外来文化改变人们某些字发音,而词条则因为人们对其音含义的普遍不了解和词条的独特性,使用的习惯性,其涉及音难被改变。如果以上两例词条巴蜀大部分地方存在,仍“去”意  “各”音,那么笔者“sha ge”即“煞去”成立。

    四,“汤倒起”

巴蜀方言“tang倒起”的“tang”指“逢受”。有人表字“汤”,笔者认为不妥,该“当”。“当”不念“tang”,但在巴蜀语里一定场合它该念“tang”。比如“这里正当风”,巴蜀人来说则是“这点正tang风。”有一副旧时对联:不迎不送丧家礼,自来自往吊者情。横批是:当大事。这种对联一般是贴在那种难为丧事者门口,比如不体面死人,或是孩子幼小,家庭贫寒死了父母不能支撑门面等情况。是难为丧事者对社会的一种婉转告白。很明显,这横批的“当大事”不是“担当大事”(正常料理丧事),而是低调无奈的“(家庭)遭逢大事”了。自然这“当”不应该念“dang”而该念“tang”。

    五,“戳拐”

    巴蜀语“cuoguai”指事情出了偏差。有人表字“戳拐”。笔者认为“戳”该“出”。“出拐”,指事情越出正常轨道,拐到一边去了。

    六,“冲(充)壳子”

    巴蜀语“chong壳子”指牛吹得大,如似往壳子里吹气,壳子也包不住泄出,气把壳子也反冲到天上去了。有人对“chong”表字“冲”“充”等,笔者认为不妥,音义皆不当,该“翀”。“翀指物升,往上冒,如:“翀水泡”,“翀天炮”“翀菜”,“水里头一翀一翀的”。此字《新华字典》可查。

    七,“巴适”

对事物效果称妙道好巴蜀人有说叫“bashi”。人们表字大都为“巴适”(也有“巴食”)。笔者认为“适”欠妥,该“式”。“巴”在这里取的是“贴”意(与“巴心巴肝”的“巴”取意同)“贴”于此则含“熨贴”“妥当”“切合”等意。“巴”和“适”组词,即“妥贴适当”。以“适当”诠释人们对事物满意褒美缘由它显然不称职。到底是什么引起人们的满意褒美?应该是事物效果(状象)呈现的妥贴。而这“妥贴”“巴”已有了恰当表述,“适”再入词不能增进词意,反而显多余不当狗尾续貂。而“巴”和“式”组词则不同。“式”指样子,“巴式”即“妥贴的样子”——事物态迎合主观。很明显,正是事物“态“迎合主观,才会有“巴”的产生。可以看出,“式”是“巴”的必须依赖,生发基础,组词必不可少。另外笔者认为“适”不是巴蜀人日常用语,有书面语味道,难被采纳入词。比如“这家具合适”“这菜价格适当”巴蜀人来说则是“这家具合式”“这菜价格合式”。如果能用“适”的地方也不见巴蜀人用“适”,那么“适”在“bashi”的出现是叫人怀疑的。笔者还认为“合式”“巴式”有同源性,都是人们对“态”(式)的感受认肯程度表意,只不过一个是“当”另一个是“很当”而已。

    八,“癞格宝”

    巴蜀人对蟾蜍的俗称音有人表字“癞格宝”。笔者认为“格宝”两字错,该“疙包”。“疙包”指其表皮疣突部分。

    九,“禁幽”

    巴蜀语“jinyau”指“照顾护理”。有人表字“禁幽”,说是旧时对囚犯有照顾伺候内容,有诙谐者取幽默法,把照顾伺候人称“禁幽”。笔者认为此说牵强不可立脚,表“jin yau”字其实很现成,这两个字就是“经佑”,而且早有人表出,普遍认可。至于“佑”音和“yau”有音调差别,原因很好理解,好象“麻糖”被叫成“嘛汤(音)”“蚊虫”被叫成“蚊冲(音)”一样,是人们使用中为了朗口做出的音调改变。

    十,“罢脚”

jiao”指“下底货”,“卖剩的”。有人表字“罢脚”,笔者认为不妥当,该“坝脚”。“坝”指“铺摊”。如“坝子(摊铺开的地方)”“坝铺(摊铺)”。“脚”指“东西下部”。“坝脚”指“东西垫底部分”一般指“卖剩物”。在以后的使用中,又出现从“坝脚”的“东西最后部份”意中单抽出“坝”字表“东西的最后部份”意的造词现象。比如“结坝了”,巴蜀人的意思就是指瓜果等“结到了‘东西的最后部份’”的意思。

    十一,“披襟襟,挂络络”

liu”是巴蜀人对穿着破烂的一种说法。有人表字“披襟襟,挂络络”,笔者认为“襟”和“络”欠妥,该为“筋”“纽”。“筋”指衣服大框小洞,(如似身体烂去肉只剩筋),只有少部分织物相互攀吊。民间说“筋筋网网”,“筋”和“网”属同一概念,钢筋的“筋”和这里的“筋”是同一用法。至于“纽”,它在这里的含义则是巴蜀人所说的“坨儿疙瘩”,指织物因烂甚翻卷纠结的样子。巴蜀人把东西纠结叫“打纽”,“纽”即指“疙瘩”。

    十二,“裹绞”

    巴蜀语“guo jiao”指瞒,骗,钻空子等手段下的不正当得益。有人表字“裹绞”,笔者认为“绞”不妥,该“搅”。“裹”指夹带;“搅”指“扰卷”。巴蜀话说“他又来jiǎo我的钱”,这“jiǎo”即“卷”。“打搅”在巴蜀语里不但是是“扰”而且含“卷”。

    十三,“冲坨子”

    巴蜀语“chong tuo zi”指在甲前说乙坏话,使乙吃甲拳头。有人表字“冲坨子”笔者认为“冲”不妥,该“怂”。“怂”:唆恿;坨子:拳头。

    十四:“大董董”“肥董董”

    十五,“倒注”

    巴蜀语“dao zhu”指“达到极至”。如:“这酒我喝dao zhu了。” 有人表“倒注”,笔者认为欠妥,该“到住”。“住”即“停止”,“再也去不了了”。

    十六,“相因”

    巴蜀语“xiang yin”指货便宜。有人表字“相因”,笔者认为“因”不妥,该为“殷”。相:动作双方来。殷:丰厚。相殷:与别的对比这里丰厚——如买则占了便宜。

    十七,“巾巾吊吊”

    笔者认为“巾”错,该“筋”,理由看上文第十一词条。

    十八,“净瓣”

    巴蜀语“jin bn”指“东西质好物象佳”。有人表字“净瓣”,笔者认为“瓣”不妥,该为“板”。“净”指“质纯”。“板”指物“整(不零碎),挺,光正”。

    十九,“马脸”“马干吃尽”

    巴蜀语“ma脸”指“脸上堆出不高兴的神情”。“ma干吃尽”指对人“踩踏干吸取尽”。两词条“ma”有人表“马”,笔者认为欠妥,该“码”。“码”指“堆占”如:放电影,码个地方。“码脸”指“脸上堆显出……”(不高兴不便说)。“码干”则为“(己方被对方威势)堆占完”。干:穷尽。

    二十,“哈拙拙”“霉拙拙”

    笔者认为该“傻出出”“霉出出”。“出”:显。

    二十一,“谅实”

    巴蜀语“ling shi”意为“任怎样”,如:“liang si你都成不了大款”。有人表字“谅实”,笔者认为“实”不妥,该“肆”。“谅:”放宽不追。“肆”:恣意。

    二十二,“愆翻”

    巴蜀语“qian fan”指小孩好动顽皮。有人表“愆翻”,笔者认为“愆”欠妥,该“牵”。“牵”“翻”都是指小孩好动顽皮动作,牵这里,翻那里。

    二十三,“臊皮”

    巴蜀语“so pi”指“做出事扫人脸面”。有人表“臊皮”,笔者认为“臊”欠妥,这里的“suo”指“扫帚作用似的东西的轻扫”,如例句:“背上像有啥东西在suo。”“suo”义字字典上查不到,它不同“扫”,是“扫”的派生义。皮:指脸皮。

    二十四,“旺翘翘”

    巴蜀语“wng翘翘”指“称东西秤杆翘起(分量足)”。有人表字“旺翘翘”笔者认为“旺”不妥,该“望”。“望”:指“(杆)抬”。

    二十五,“现世宝”

    巴蜀语“xian shi bao”指“前世做了恶,今世得报应。”有人表字“现世宝”,笔者认为“宝”欠妥,该“报”。现世:这世。报:回应。例句:“你怎么这样不昌盛啊,你这个现世报”。(父母骂孩子“现世报”是说孩子不昌盛的原因是自己前世做恶,今生上天惩罚让自己得到报应)。

    二十六,“张识”

    巴蜀语“zhang shi”指“理睬”。有人表字“张识”,笔者认为欠妥,“识”该“势”。“张势”指“打开(自己的)势(迎接对方的势)“。“势”指“姿势——动作,目光,表情等”。还有巴蜀语叫“来势”,意思和“张势”差不多,即“(让对方)势入来:。例句:“你不要张(来)势他。

    二十七,“展笨”

    巴蜀语“zhng ben”指“干粗重活”。有人表“展笨”,笔者认为不妥,该“仗笨”。“仗”指“执”“凭依”。“仗笨”即“操守笨重”。

    二十八,“谄尖”

    巴蜀语“chan jian”指“显示最能”。有人表字“谄尖”,笔者认为“谄”欠妥。该“逞”。“逞”音“cheng”但巴蜀人一般说成“chǎn”,如:“chǎn(逞)势”——显示势要。另外“谄”不是巴蜀人日常口语用字。

    二十九,“遭罪”

    巴蜀语“zo zui”指眼前情况糟(苦,累)是因为前世有罪,今世受老天惩罚。比如例句:“是恼火,肚皮都吃不饱,真是zo zui哟”。有人表“z zui”为“遭罪”,笔者认为欠妥,该“造罪”。“造罪”词不是指现状(苦累),而是指现状根源(前世造罪)。“造罪”是人们对状况差的一种迷信解释,对苦不说苦,把“状”归于报应——前世造了罪。“罪”指过恶,不是指“苦”。应该说,“罪”的原始义是不含“苦”义的。“造”巴蜀人念“chao”,但组词时往往发音会做改变,比如“造孽”其“造”巴蜀人便发音“zao”。“造孽”词也具迷信色彩,意思是“身处况境(穷,受苦难)是前世作了孽”。两词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前词指受因,后词指状因。

    三十,“浮上水”

    “浮”该“凫”。此词指“抢在别人之前挣表现,讨好卖乖,投机取巧”。

    三十一,“甘贵”

    “甘”该“干”,此词指物因稀少不易而受重视。

    三十二,“呵害”

    巴蜀语“huo han”指“对人热情大方随和”。有人表字“呵害”笔者认为“害”欠妥,该“嗨”。“呵”“嗨”都是指对人热情招呼应答声音。

    三十三,“回豁”

    巴蜀语“hui huo”指“醒悟”。有人表字“回豁”,笔者认为“豁”欠妥,该“火”(“活”欠当)。“火”指“气息”,“生命”“时间”“感情”“段落”等,表意宽泛,这里指“思维”。回火:回神。

巴蜀语“bao qi”——讥刺所指人举动的犯傻可笑是饭吃饱了撑憨了。很显然,“宝器”表字错误,该“饱气”。气:指“饱”溢出的“饭气”——傻行为出自饭力,而非清醒的脑子。此外还有一词“发饱”,其意思与“饱气”差不多,也是指傻举是因为饭吃多了的缘故。

巴蜀语“da ba bi”本意是“(被人)摔扔得巴贴到壁上”,喻“被弄惨了”。“百度网”上“重庆方言”中有人表字为“搭巴壁”,解释为“厚起脸皮巴倒人家占便宜”,笔者认为不妥。另外,“搭”也不妥。“搭”无“摔扔”意。此音义字字典上查不见。

巴蜀语“装莽”指“做出粗横样”——不认人,让人害怕。“百度网”上“重庆方言”中有人解释为“装蒜,装糊涂,装到二百钱数不清,一问三不知,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笔者认为不妥。莽:鲁莽。巴蜀人把莽发成mang的平声,如例句:莽子。

巴蜀语“bei油”指“驮油”,“驮油”指“物上沾附很多油”,喻“费油”。引伸到生活中指“费成本,高代价”。“背”:动词,指“载负”。物载负油(巴满了油)指费油多。“百度网”上“重庆方言”中有人把“背”的单独字义解释为“费时间,精力,感情,钱财”笔者认为不妥。

巴蜀语“zhuo meng jiao”指“梦里踢脚”。古老的故事:一叫花子梦里做了皇帝,趾高气扬对不满的大臣踢脚——棼中一脚把现实中要饭的砂锅踢烂。人们借用此故事指“想入非非,不切实际的梦幻”。“啄”:巴蜀人引伸借指“像鸟啄似动作的物的突出部的击出”。如:啄石头,啄个眼,啄磕瞌。“百度网”上“重庆方言”中有人不从词条根源讲是讲不清楚的。

下面是文第二部分:试为部分巴蜀方言词条表字。

    ——此词条暂不直接表字,因为笔者觉此词条较生僻,需较多阐述,从头道来。

    何谓“niǚ jie”?城市人和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可能知道的很少,因为它的使用大多是在农村市镇,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此声现在已经很少耳闻,几近湮灭。笔者哀其寿终,望有录在案,免后来勾沉之苦。

    “niǚ jie”的使用情况一般是这样:在笔者地方,每逢赶场,农民负重上街,人多拥挤,负重者就会一边闯,一边吆喝:“niǚ jie niǚ jie……”闻者都让道,让吆喝者闯过。

    此声笔者儿时即闻,既熟悉又陌生。虽知“niǚ jie”是叫别人让道,却不解这怪声为什么是叫人让道?这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实在太隔膜太无法理解了。这次笔者搜想到它,顿生玩味穿凿之心,多日敲打,似破解。

jie”(音“扭急”,“急”念入声调)“niǚ”的本始发音不是“niǚ”而是“liǚ”(“溜索”的“溜”的音),而“liǚ”则是巴蜀人土话“动”意发音。如:“死懒不liu”;“站那里liu都不liu”等,其表音义字则是“蚴”。而“jie”的本始发音也不是“jie”而是“ji”(音“几”),而“ji”则是巴蜀人“起”意发音,比如“背起包包”,巴蜀人来说则是“背ji包包”。“niǚ jie”两音明白,“niǚ jie”意也就出来了,当听到“niǚ jie niǚ jie”的吆喝,那意思就是“动起来,动起来,不要站着不动,路上来人了!”

    二,榻尸榻癞子——骂人死坐死睡,睡坐成尸体,睡坐成癞子。(懒,不讲卫生生癞子)。

    三,棒撑——说话做事横头。“撑”念“寸”音。例句:房梁快断了,找根木头撑着。

    四,弯生意——勾留招揽生意。弯:勾。

    五,焦湿:很湿。“焦湿”从“焦干”化来。另有“焦黄”“焦苦”“焦脆”等。“焦”渐演化为“极”意。

    六,归一——完善貌。一:单纯不产生状。归一:事情进入到不产生样子。归:入。例句:这事做归一了;这屋子收拾得真归一。

    七,热烙烙——热烫烫。烙:烫。例句:这事热烙烙被他骗了。巴蜀语“滚烙”指“热暖”。例句:“这顿饭吃得滚烙”。

    八,相料——辅佐主菜的作料。相:辅佐。

    九,红黑——不管怎么样都要。民间有“红吃黑不赔”之说。“红黑”大约指古时玩牌的一种,有不管红,不管黑都吃的局面;也可能指社会的红道、黑道——不管红道、黑道,一通扫。例句:他红黑要去。

    十,走展——挪移。例句:大家走展一点生意就做成了。展:适往。例句:你展一下地方;他展家了。

    十一,哈叽叽——搔对方腋下使其叽叽笑。此逗弄动作大都对小儿,大人以食指入口,嘴发“哈”音,然后以指搔小儿腋下。

    十二,“盘娃娃”的“盘”——绕垒营堆。例句:他今年盘这块田很吃力。

    十三,“掉钱”的“掉”——改变方位。例句:船掉头;活路掉着做。有人表“调”,不妥。

    十四,“绊潲水”的“绊”——圈束约定。例句:“他家潲水绊给老张了,老张每年给十斤肉,二十元钱。”绊:束挂。

    十五,起种——开始有种。指“初始”。例句:我起种没见你上夜班嘛。起:开启。例句:把瓶盖起开;起开石板。

    十六,渣咡巴筋——零碎不精华。渣:小的,掉落的。筋:筋巴,不宜食用部分。例句:我不理你这些渣咡巴筋的事。

    十七,抿搭勾甜——很甜。抿:撮嘴感受。搭勾:用勾子勾住(指甜长久不易溜去)。

    十八,各恣——任随恣肆。各:分别,不同,这这那那,这里指任种,任随。恣:放纵,肆意。例句:不要怕,各恣上门去责问他。

    十九,雅(民间此发音成“鸦”音)熨——雅致熨贴。一般指东西乖巧可爱。例句:这双小花鞋做得好雅熨哟。

    二十,行(“航”音)事——会作为。行:在行,里手。事:作为。例句:好行事哟,会做饭了喃。

    二十一,吞客——吸毒者。吞:指吸毒。例句:这家伙一脸焦黄,瘦得像个吞客。

    二十二,孤拐——捣鬼。孤:独,与众不同(心肠不好,孤人心)。拐:弄到别路。例句:肯定是他搞的孤拐。

    二十三,理抹——清理。例句:他今天挨理抹了。

    二十四,经识——分寸。经:过历。识:认知。

    二十五,处拢——接触拢。处:所在地。有人表“戳拢”,“忤拢”,不妥。

    二十六,搌扎——吸阻约束(事情),一般指招待安抚防止不良事态发展。搌:吸拭阻塞。例句:桌上有水了,找帕子搌搌。扎:分界,捆束。例句:办一台搌扎(请吃饭)。

    二十七,黢(巴蜀人一般此发“确”音)青——黑青。

    二十八,绑(人们一般说成“帮”音)重——很重。绑:捆附,指“分外”。

    二十九,繁稀稀——脏。繁:不清澈,杂而多。稀:散漫样。有人表“繁兮兮”,笔者认为欠妥,“兮”不是巴蜀人口语用字,是古书面语气助词。

    三十。惯肆——放纵任随。例句:这娃娃太惯肆了。

    三十一,散谈子——开玩笑。散:漫,不严肃。谈:语言。

    三十二,撇脱——简单不牵缠。撇:放。脱:离。例句:这个人撇脱得很。 

    三十三,新浆浆——新衣服。浆浆:旧时衣服洗干净后要用米汤等浆后晾晒,以达穿着经脏,硬挺,“浆浆”即为“衣服”代名词。

    三十四,哩啦——小孩哼哼唧唧难缠。“哩啦”:小孩在大人前纠缠或生病不舒服时发出声音。例句:这个娃儿哩啦得很,不好养.

    三十五,轻省——轻。省:减略。

    三十六,一根笋——一直。

    三十七,角逆——打架。角:斗。逆:不和。

    三十八,讲野扯——搞不正当支招。野:不正派入流。扯:乱来。讲:实行。例句:你不要讲野扯,我赢了。

    三十九,煨缩缩(人们一般此把“缩”发成阳平调)——恹恹怏怏。煨:在火边(萎蔫干缩状)。

    四十,切把路——走另路抄在别人前面。切:阻断,挡(在别人前面)。把:执,掌握(路)。

    四十一,镶约——以物拢络。镶:嵌(指之间加东西)。约:共同不悖。例句:他经常拿东西去镶约老张。

    四十二,观火——有权力,吃得开。观:看(有权力看)。火:火候(指重要环节,比如“烧窑”)。

    四十三,拓(音“塔”)账——偿还旧账。拓:依样脱,这里指“以同样多钱盖填”。

    四十四,—  (此字电脑字库不存,由左“挑手”右“刍”组合,音“抽”)活——(原来不活困难状态)推(资助使)活(能生存有能力)。例句:多亏大家 - 活。

    四十五,俄变——顷刻改变(成另一状态)。与“难道”意同。例句:已经说不去了,俄变又要去?

    四十六,横头——打横的由头。横:不正来(比如婴儿的生产)使事情难料。例句:到底咋个回事我还没清着横头喃。

    四十七,撇初,撇首——开头,初始。撇:开手。

    四十八,挑生——故意弄出。挑:(原来没问题平顺的)挑动(使破裂或凸出)。生:出现(问题)。例句:他已经不哭了,你挑生要惹他。

    四十九,指“如影子鬼魂吊随”的“幽”——幽灵,影子(阴像)。例句:你又来幽着我。

    五十,敲磕——经常零碎欺凌侮辱。敲磕:敲敲磕磕。指用指节击打人头部动作。也借用打麻糖时的“敲磕”。

    五十一,出脱——东西失掉不再属于本人。出:出去。脱:断离。“出脱”语气重含责难意。例句:这么好的字画都拿给你出脱了。

    五十二,割捨(人们此一般发成“什”音)不得——(原先有矛盾不和,再后接触仍)不能捐弃(前嫌,友好相处)。

    五十三,谱气——规矩准则的样子。例句:你这娃娃简直没谱气,敢跟大人张三李四的。

    五十四,胎害——有胎有害。意指“争气”。旧时女子怀胎害喜被人认作争气有结果,后渐滥用。例句:这个娃娃才不胎害哟。

    五十五,蠢擦——数落指责其愚蠢。擦:刮拭亮出。例句:你这个人硬是蠢擦不出来。

    五十六,蚴(“溜”音)唰——动作麻利。蚴:动。唰:动作迅速时发出声音。

五十七,牵身小身小(此字电脑字库不存,由左“身”右“小”组合,像声词“当郎”的“郎”的音)——物与物间以细相牵。指“手牵手”“一串串”“牵连不断”。身小:细瘦。巴蜀人大都双声叠用,如:得个身小身小(物体在这里细下去);长得身小身小小小。“身小巴”:动物产群崽,往往最后生出者瘦小,人们称之“身小巴”。例句:身小巴猪。后使用中“身小巴”原意渐失,“后生”成了“身小巴”主要语意,“身巴”也就成了“后面”,“后续”之意。例句:我走身小巴。

    五十八:在行(“航”音)——行为思想合规矩礼法。在:于其中。行:业道。例句:这娃娃在行。

    五十九:米查(此字电脑字库不存,由左“米”右“查”组合,音“乍”)  起——帮衬糊弄。“米查  ”:一种食品制作方式。以块料加米粉加水和匀蒸。后引伸把此类掺和称“米查  ”。例句:这墙砌米查胡豆(卵石,碎砖等伴灰浆砌);别怕,有事我们跟你米查起。

    六十,醒活——“活泛”。“醒活”含三层意思:1,松垮——不牢实,活甩甩。例句:这事做得太醒活了;2,自如。例句:你连吃饭问题都搞不醒活;3,灵动。例句:这事我弄不醒活。醒:活(能动)。例句:醒(不严谨,垮垮散散)场火(场合)。有人表“醒豁”,笔者认为“豁”欠妥,该“活”。“豁”不是巴蜀人日常口语用字。

    六十一,灵醒——灵动醒楚。例句:你把事情弄灵醒再说。

    六十二,起坎——出水上岸。指遭际中找到脱离处。例句:我今天饭钱都还没起坎呢。

    六十三,短——截。例句:短着他不要他跑了;给芽短尖。

    六十四,烦厌(巴蜀人一般此说成“犯烟儿”)。 ——厌烦。

    六十五,小家办事——小家子办事。指做事促隘,不大方。有人表“小家把势”,不妥。

    六十六,-(此字电脑字库不存,由左“挑手”右“老”组合,音“老”)  码码肩——肩上骑人。-:扛。码:堆叠。有人表“ - 马马肩:不妥。

    六十七,带胁——受牵连影响。有人表“带恤”不妥。例句:你不要带胁我。胁:势迫。

六十八,tng——找不到适当字。由于比较重要,归纳较难,以音表出。巴蜀语指“顺势物貌中不顺势——凹凸处”。如:“tng节”,“梯tng”,“地teng”等。有人表“塍”,笔者认为不妥,音义皆不合。“tng”有两个引伸意:1,物势顿滞——行为势遇凹凸会因惯势打破出现短暂顿挫,此顿挫巴蜀语称“tng”。例句:tng一下再说;干活不要tng。2,物势均衡——物相抗,谁也超不了谁,处同一tng节(阶段,刻度)。例句:他们几个人干活tng得起,有一拼;担子tng头(两边重量一样,挑在肩上扁担不一头翘一头埋)。又:物行进在凹凸上会生颠跌,此颠跌巴蜀人谓之“těng”。例句:“车těng起好高”;“屁股těng痛了”。笔者怀疑“těng”由“tng”出。

  六十九,饿痨子——馋状。痨:难疗之疴。另有一词“害饿痨”,两词意相同。有人表“痨”为“牢”,也有理。

  七十、捞摸(人们大多发“摸”为“木”音)——动作词,使用时一般前置“有”或“没”配词。“有捞摸”则指“捞摸(结果)有(物)”。“没捞摸”则指“捞摸(结果)没有(物)”。有物能感到实,没物只能感到虚。捞摸用法多样:有收获,心里有底可说“有捞摸”;心情空虚,路滑脚下把不住路,踩不到水底可说“没捞摸”。

  七十一、-(此字电脑字库不存,由上“宝盖”下“康”组合,音“慷”)冒诈子——以讹诈的方式从别人处套话以证实自已的主观判断。-:罩盖。这里指对事物捕捉,划定范围。冒:虚假、显露。

    七十二、糍夺夺——糍糯性浓稠物质被搅动时夹着空气发出相互扰动碰撞的“夺夺”声。

和“糍夺夺”词性相近的词还有一些,如:“酽夺夺”,“稠夺夺”,“浓夺夺”等。它们都是前第一字指物被搅动时传达给人的的物质特性,后两字指物被搅动时发出的声音。可以看出:这类词的产生是和物质的“动”联系在一起的,是物质给人的感悟;如是物静——物质不被扰动,不能称这些东西为“糍夺夺”,“酽夺夺”……的。

    七十三、憨懂懂(人们一般此发“懂”为“冬”音)——很差的认知能力。憨:无知。懂:认知。憨懂:认知是憨的。憨懂懂:在认知上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指实际中表现出的认知状态)。

    七十四、碰浪——(用物)挥撒。碰、浪都是动作词。碰:指手里的东西碰着哪里(会掉落或容器破损)。浪:指因匆急端着的汤水东西从容器上泼撒出。例句:他用钱一直很碰浪。

【懂得起四川话 懂得起四川人】

有种饮食叫莽莽,有种水果叫恩特儿;

有种爱称叫瓜娃子,有种拼搏叫板命;

有种扯淡叫毛线,有种鄙夷叫鬼迷日眼;

有种否定叫铲铲,有种怀疑叫豁别个;

有种动物叫癞格宝,有种地方叫卡卡角角;

有种交通工具叫11路,有种豁达叫拿切超;

有种嫌弃叫爬开,有种霸气叫格老子;

有一种赞美叫巴适,有一种舒服叫安逸;

有一种白叫训白,有一种傻叫瓜米日眼;

有一种不务正业叫腮边打网,有一种不屑叫锤子,

有一种期待叫你给老子等到,有一种分手叫拉豁;

有一种失败叫黄了;有一种交通工具叫灰机;

有一种精神叫雄起;有一种遗憾叫哦豁;

有一种失败叫洗白; 有一种放弃叫算逑;

有一种憨厚叫焖噔儿;有一种指路叫抵拢倒拐;
有一不淡定叫金腰火扯;有一种丢脸叫绍皮;
有一种二百五叫脑壳是乔的;有一种硬度叫帮硬;
有一种长辈叫孃孃;有一种男人叫杷耳朵;
有一种倒霉叫背尼玛的万年时;有一种忽悠叫假打;

有一种口号叫雄起,有一种高级叫洋盘;

有一种便宜叫相音有一种失去叫绰坨;

有种动物叫癞格宝,有种嫌弃叫爬开;

有一种自私叫小家巴四,有一种随和叫将就;

有一种吻叫啃兔儿脑壳,有一种放下叫搁到这儿;

有一种不靠谱叫水得很,有一种闷热叫毛焦火辣;

有一种高调叫惊风火扯,有一种简单叫撇脱;

有一种亲戚叫老挑,有一种吹牛叫摆玄龙门阵;

有一种迷茫叫啥子;有一种使劲叫鼓捣;

有一种差叫撇;有一种凶叫歪得很;

有一种放弃叫来不起;有一种赞扬叫凶

有一种多叫一抹多;有一种拎叫dia;

有一种讨厌叫巴倒烫;有一种工具叫改刀。

有一种诈骗叫扯把子;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叫冒皮皮;

有一种AA制叫打平伙;有一种美叫妖艳儿;

有一种无法解释叫扯不称头;有一种摆谱叫装疯迷窍;

有一种关注叫巴心巴肝;有一种洒脱叫不存在;

有一种肉叫嘎嘎,有一种傻子叫哈板;

有种困倦叫瞌睡咪唏;有种的车叫野猪儿;

有种称谓叫老妞儿;有种颓废叫霉不隆怂;

有种幸灾乐祸叫倍秋是;有种瓜叫胎神;

有种瘦叫干细儿;有个部位叫克西头;

有种动物叫偷油婆;有种发泄叫清叫唤;

有种有种吵架叫搁孽;有种鄙视叫踏雪;

有种软绵绵叫趴活;有种停顿叫刹一脚;

有种不耐烦叫少批跨腩跨;有种昆虫叫丁丁猫;

有种执着叫扭到费;有种性格叫弯酸;

有一种石头叫鹅贝儿;有一种明知道叫清醒白醒,

有一种挤兑叫弯酸;有一种褶皱叫盐菜,

有一种坚持叫钢起,有一种放到叫丢翻,

有一种照顾叫经由有一种高调叫攒花儿……

有一样美景叫四川,有一类味觉叫川菜;

有一种夸奖叫,四川是天下人的盐!

在四川一些地方,流传下来的言子(就是歇后语),非常具有地方方言特色,虽然也有很多全国通用,但是有一部分则必须四川人来解释,你才知道它的意思。

比如有一句叫包文正的儿——拗门,很多人就不清楚,这个拗表达着:固执、不驯服、对着干,反着来的意思。而且不能读普通话的niù,反而要读ào。

四川经常说的:‘拗卵犟’、拗客,正确的写法就是这样,并不是咬字。那么拗门就是特别固执,喜欢对着干的人。

那么为什么包文正的儿子就是拗门呢?这个包文正又是谁啊?

这就要给大家聊一个四川老一辈流传下来的龙门阵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宋朝开封府尹包拯包大人,但是包拯字希仁,被后人尊称为包青天或者包公,并没有包文正的说法,那么为什么四川泸州的老辈子都爱喊它包文正呢?原来是从以前说淮书、戏曲以及《三侠五义》里化出来的。

《三侠五义》中写道:“宁老先生给包公起了个官名。一个'拯'字,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取其‘文’与‘正’,岂不是‘政’字么,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

包拯本字“希仁”,小说中将其改为“文正”,自然是为了颂扬他,戏剧也采用了此说,于是“包文正”之名便叫开了。

别看泸州这个小城市,读书人不算多,文艺爱好者不少,听了以后摆点玄龙门阵那是比一些作家还精彩,于是就辅会出这个关于包青天儿子与他对着干的故事。

怎么对着干呢?话说,北宋时期包拯为国为民,偏偏生了个儿子有点奇怪,他也不犯国法,也不纨绔子弟,就是喜欢跟他老子包拯对着干。包公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包公让他上炕,他偏要钻桌子。

人们都喊他“拗门”,就是脾气怪,对着干。这个包大人一生磊落,惩奸除恶,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偏偏这个儿子让他无可奈何。你说他做啥坏事又没有。

在传说当中,包公可是天上文曲星下凡,额头月牙能辨别忠奸,而且他在世的时候,可是日管阳间,夜管阴间。虽然这是老百姓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不过对于包青天公正无私的敬爱,也希望他可以扫尽人间和地域的奸邪。

就是真要这样,包大人可没有休息的日子。咱们不必走近科学,都知道只是杜撰故事,但是回到故事里的包大人,可是在死之前打定了主意,即便死了,白天还要上来管阳间不平事,夜里再断阴间的各种案件。

可是他想着自己儿子什么对反着,万一死后他要是把他匍着埋,就上不来了。什么是匍着,正常人死后入殓,都是平躺着,所谓匍着就是翻过来背朝上,那怎么行呢?

于是包拯在临死前对这个拗门儿子说:“娃娃,我死后你要把我匍着埋哈。”心想,这样一说他肯定会反着干,就成了。没想到看见父亲走了,儿子心头特别难受,想着一生都没有顺着父亲的意思,好不容易提出来这个要求,这一次必须孝顺一下。

于是下葬的时候,果然按照他要求匍起埋葬。周围人都觉得不对头,问他怎么这样,儿子说:我一生都不顺从父亲,叛逆,现在他老人家走了,我必须按着他的心愿办事。

大家还直夸,包公的儿子终于懂事了。

但是哪里知道,这样一来,包拯就只能管阴间的事情,再也管不了阳间的事情了,所以后来,阳间总会出现贪赃枉法的事情。

各位,这个故事权当让君一笑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对头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