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开水饺店,有小伙伴知道开水饺店赚不赚钱吗,利润高不高?

下边的内容来自与我们社群内的互动,讨论的主题是:如果只有十几二十万,怎么在餐饮行业创业最安全,需要注意什么,分享者是@能吃是福的小淋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小生意人康健

妈耶,这个问题,太适合我答了!
从08年大专毕业,到2019年疫情之前,一共有过四次小微餐饮创业经历,其中三次感觉还算比较成功,因为现在还有两家店熬过了疫情,仍在持续盈利经营中(虽然已经不是我的了,但我还是很开心)

【康老师有话说】:这个战绩已经超过90%的餐饮新人了,期待分享

进入正题,可能会比较长,因为我想用我的经历,回答康师傅这个问题
我第一次开店是大学刚毕业,因为实习工作不是很愉快,所以就只想自己当老板,当时葡式蛋挞火的不行,我和男朋友一合计,反正他有技术,我有想法,说干就干,说起来还有点丢人,启动资金的五万块钱都是跟老妈借的
其实我本来是想去市里开的,还去了几次大学城,不过因为启动资金确实比较微薄,一直没有选到合适的门脸,拖拉了快两个月,因为一没经验,二没钱,失去话语权的我,由老妈直接拍板做主,选了我们镇上她朋友的门市房。
她的理由非常简单—租金便宜,就算赔,也没几个钱。
就这样我踩了餐饮第一个雷—选址
说位置差吧,也算是小镇中心十字路口,离高中和初中也都特别近,但是非常不幸,我刚开始装修,就赶上了小镇道路规划,人来人往的主街被改成了步行街,我的小店刚好在被封起来的那个路口,不允许通车之后,这基本上就成了一条死胡同的头,没啥人往这边走,讲真的,我离主街就隔了50米,但也就是这50米定了我小店的死刑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小店而言,最重要的条件莫过于选址!比啥都重要! 是排在所有的条件前面!因为就算你项目再好,一旦选址错了,真的是付出再大的努力都未必能反转,如果选的是小吃类的,还非常容易错过你项目在当地最优的红利期。

【康老师有话说】:我们做门店诊断时常说一句话,叫“药医不死并,佛渡有缘人”,而选址不好就时餐饮最大的“死病”,根本没法救。(或者救他的成本够开四家新店,所以如果没有什么国仇家恨,或者历史原因,我们不建议硬救选址不好的店),同时我们选址要注意“一步差三市”,尤其小吃,都是看到才想消费的冲动型,而不是规划好为你而来的计划型,属于硬吃流量的生意,选址要尤其慎重。另外就是计得选址前要了解城市规划,遇到拆迁之类,真的是可能导致血本无归的

房租也交了,房子也装修好了,也不能不干呀,当时也还没意识到选址的弊端那么大,而且我对我的选品—葡式蛋挞,迷之自信。
当时网上看到很多地方都把葡式蛋挞拿出来做单独的品类异常火爆,还招各种加盟,品牌加盟、技术加盟(那会儿还没有快招、割韭菜这些词呢,现在想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嘛)。
我都开始想象大家排队购买的盛况了。
然而,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我以为小镇没有一家卖蛋挞是我的绝对优势,没想到是我的致命伤。
大家压根不知道蛋挞是啥!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小个玩意儿要卖这么贵
什么淡奶油,什么起酥油,他们根本不认,就算小孩子看过肯德基的广告说要吃,都会被大人拦着,又不是什么刚需,可吃可不吃的东西。
蛋挞没人买,我只能想办法,开始加项,真的什么都尝试过,最开始做面包蛋糕,但是因为客流量不行,初期尝试,品种少,还卖不上价,我就想干脆直接做汉堡,那会儿物流也不发达,到市里上货,都特别费劲儿,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批发汉堡腿肉和沙拉酱的,汉堡果然比蛋挞好卖多了。
当时我完全模仿肯德基,香辣鸡腿堡,劲脆鸡腿堡,薯条,鸡块,慢慢也养了一些老顾客,后面连披萨,意大利面,我们都卖,基本上半年换一次菜单。
所以我认为选品是第二重要的,就是那句“努力很重要,选对方向更重要!”当地的饮食习惯,消费水平,前期一定要考察好,千万不要想当然,选品不行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产品更迭也非常重要!不行就改,别死板,活着最重要!

【康老师有话说】:我们一直再说,不要做过度创新的事,小白很容易误以为没人做是机会,因为没竞争,可实际上,比没竞争更可怕的是没需求。竞争属于有题目的文章好做,知道对手的优劣势,就可以想办法击破,而没需求救很难,你会想尽办法,各种调整,而最后还是没有改善,各种猜测生意不好的原因其实是非常高昂的试错成本。

汉堡比蛋挞好卖的原因很简单,汉堡是“饭”,蛋挞是“零食”,饭是刚需,卖刚需是安全的。直接模仿肯德基也是好策略,抄大佬作业,不会错!!!(但是抄对科目很重要)

说真的,第一次开店,前期不赚钱的时候,真的是无数次都不想干了,想着还不如出去打工,肯定都比开店赚的多,每次说完不干,想想又不甘心,怎么别人就行,我差哪儿呀!不服,接着磕!
餐饮真是勤行,尤其是小店,生意不好,我就延长营业时间,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 店里人少,大家不顺路,我就送出去,那时候没有外卖软件,我还用的诺基亚,塞班系统好像是,微信都还没有呢,我印的送餐卡,打电话,全镇都给送,我骑自行车,最远一次,都快要出镇子了,骑了快半个小时
现在想想也挺好玩,那时候也是年纪小,仗着房租也是真便宜,硬是磕了三年,从赔钱,到能赚个吃喝,再到比同龄人打工上班赚的多点。真挺知足的了

【康老师有话说】:依稀看到了我14年的影子,白天我生意做不过别人,就延长营业时间,春熙路晚上11点以后就没有店铺营业了,我硬熬到两点,能捡不少漏。虽然现在看起来多卖那点钱和之后比微不足道,但这是一股力量和精神,“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餐饮小店,你自己不上心,指望谁给你想办法?

(4)及时止损或者叫及时纠错
开店的第四年,我选择了搬店址。
搬到我一直向往的,离我只有五十米之遥的,人来人往的主街。 房租是我之前的三倍,面积还要更小些,而且因为前一家是修理电脑的,我租下来的时候,是空的,需要重新装修。
我算了一下,我存这4万,还都不够一半的,当时家里是极力反对的,认为我疯了,就拐个弯的距离,有啥影响,为啥要花这么多冤枉钱,重新开一家,我却坚信,短短的五十米,会让我的店焕然新生。
没有了家人的支持,我和男朋友商量了一下,跟同学朋友借钱,当时大家也都才毕业没多久,都没啥钱,有一万借一万,有五千借五千,硬是把店开起来了,开业第一天,就卖了1700多(之前那个店,过年最火的时候才卖1500多),我一个暑假,就把借的钱都还上了。
后面两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有5千多,对当时的我而言,真的很多了,如果我还是守在原来的位置,肯定是永远都做不到的,所以,一有机会可以及时纠错(尤其类似选址这种致命错误),一定要快狠准,千万别犹豫,不仅可以及时止损,还有机会全面翻盘!
当然,不建议像我这样,借钱开店,我当时因为有一定的基础客源,店里的品类也都经过了打磨,而且,我也一直保持定期产品更迭,还是有把握的。
但如果也挣扎过了,但最后还是毫无成效,那及时止损也很重要,等下一次有机会,再重新开始嘛。 虽然最后因为我的私人原因,把店转让了,不过最初开店的这几年,让我真的有了一些经验,也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开店的时候,都能保证最基本的盈利,这家店,现在也还在持续经营中,每次回镇上,路过的时候,还是很感慨,毕竟是我的第一次创业。

【康老师有话说】:多好的项目,都需要好选址,多好的选址,都需要匹配好项目。这是相辅相成的事。在选址方面我非常有发言权,我评估过不下1000个点位,实地蹲点过几十个铺面(一蹲就是几天),小淋的案例相当精彩,但也同时提醒大家注意风险,贵的铺面不一定更好,要做好投入回报比,评估好总体容量,这两个视频是我帮汉中做我们项目的伙伴选址评估的一些经验分享,建议大家认真看看。

(5)小本生意,尽量单干
第二次开店是15年去了另外的城市和好朋友合伙,因为陌生的城市,和可笑的情怀。
最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不过期间靠着我上面说的这四条,还是实现了扭亏为盈,虽然最后因为经营意见不合,我选择了退股,不过保住了友情,我还是感觉很值。
不过,我想说,像这种投入不大,也赚不了太多的小生意,能单干,千万别合伙,就算要合伙,也一定要有一个人是有绝对决策权的,不然,意见不合的时候,真的是矛盾多多,而且小店没那么多机会给你试错,遇到问题,也很容易互相埋怨,轻则伤钱,重则朋友都没得做!

【康老师有话说】:不解释,完全认可。

第三次开店,是16年,我当时选的在大学附近做纯外卖店,在选址和装修上,确实省了不少钱,当时7万块钱不到,我就把店开起来了,我也是赶上了好时候,正值外卖红利期,确实挣了点好钱。
不过中间还是有点小插曲~当时我生意最好的时候,店里一共雇了3个人,一个帮厨大妈,和两个送餐员,其中一个送餐大爷,和这位帮厨大妈是两口子,两个人在我店里干了一学期,就把我的东西都学了个差不多(虽然我在包装上和外卖网站营销上很用心,但是因为店里大部分都是现成的调料和半成品,所以没啥技术壁垒,真的是一学就会)紧接着大爷大妈就完全模仿我,在离我不到两百米的地方,又开了一家一模一样的,然后所有商品定价都比我便宜一块钱。
当时我直接选择产品升级,加价,做脆皮鸡饭,一般都是用鸡胸肉,我改用鸡腿肉,就是去皮去骨的汉堡腿肉,卖点就是每份脆皮鸡腿饭,都是一整个去皮去骨的鸡腿肉,整整100g,保证二两肉,学生嘛,饭量大,米饭我给足,别人家送饮料送盒装小苹果,我就送听装可乐,当时别人家脆皮鸡饭一份一般都是9.9,贵的也就12,我直接卖16.9,最开始涨价的时候,订单还是有点影响,后面复购率越来越高,高品质,我就敢卖高价格,高价格带给我高利润,高利润让我更好的维持高品质
(我的鸡腿全部都是当天现炸,偶尔备多了,自己做员工餐,吃掉,绝对不会放着第二天卖)。
第二学期还没过完,老两口的山寨店就关门了,我看差评,基本上都是都是吐槽不新鲜,鸡肉反复炸,配菜看着像剩菜什么的。
干餐饮怎么可能没损耗,最开始生意不好的时候,千万别舍不得,这也将就用,那也舍不得扔,你东西不新鲜,顾客吃一次再也不来了,要是再弄个食物中毒真是得不偿失!
干餐饮我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我店里所有的商品,我都可以自己放心吃 后面因为身体原因,这家店也在高光时刻转让了,接手的是朋友家的亲戚,现在经营遇到什么问题,还是习惯性的给我打电话聊聊。疫情大学附近的生意多少也有点影响,不过问题不大,现在也还在持续盈利中。

【康老师有话说】:这一段非常精彩

1,16年的纯外卖店真的好赚,我们当年单月七万左右纯利,投资才不到十万。

2,模仿山寨防不胜防,我也遇到了相同的事,处理方案也一样,提升品质,搞起对方。

3,品控真的很重要,做餐饮是良心活。

19年,我第四次筹备开店,选了另外一所大学,想完全复制自己之前的店,但是刚装修完,就疫情了,虽然房子是自己的,不用考虑房租问题,但是因为是全新的店,还没有任何客源基础,大学因为疫情,也开始全封闭管理,以前的所有经验,瞬间不灵了,当时整个人,极度抑郁,开始全盘否定自己,对所有事情完全没有信心。
朋友们都鼓励我,想新品类,地摊经济火那一阵儿,我还做过无骨凤爪去摆摊,但是因为去年有个别的机会,我选择暂时放弃餐饮改行了。
现在想想我实在是太安于现状了,回忆了一下我每次开店,都永远只能开一家店,后厨没有标准化,不懂管理,没有品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人都在成长,我还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康老师有话说】:20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渡劫,我也经历了一次浩劫,不过一切都会过去。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说干餐饮,无论投多少钱,只要是用心经营,肯定能干好。
因为如果真的用心了,上面说到的那些条件,你一定会一一做好,如果你干的时候,想的就是啥也不管,只当甩手掌柜,那我真觉得有这钱还不如买股票呢。

【康老师有话说】:不合作甩手掌柜是我的第一原则,割韭菜的品牌最喜欢你们。

从知乎开始关注康师傅,到餐创群,到知识星球。
这次康师傅的新项目我一直关注着,很想去成都和康师傅面谈,感觉是我重新拾起信心,回归餐饮的好机会!餐饮人,能屈能伸,不屈不饶,从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加油

【康老师有话说】:好嘞,我等着你,另外,你的经历真的比我想象中精彩。点赞。

如果我们合作项目,我免费赠送你选址评估,并且会给你提供一些额外的资源(可以找杭州小伙伴了解下,什么叫真香~)


我是康健,深耕于餐饮行业的连续创业者和创业协助者

里边有十多位我邀请的行业大咖参与分享,4000+餐饮老板的创业经验,1000+餐饮小白与嘉宾一对一提问互动案例沉淀,还有很多行业的实用工具和表格。

前辈赔钱上当换来的经验,照亮后来人前进的道路。

不让你走我们走过的弯路!!!

更多餐饮创业信息可以关注公众号:小生意人康健

(下图是知识星球社群的一条内容展示,这么牛的内容我们还有一千条)


“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这句网络语正变成实际行动。在河北赵县南姚家庄村有位姚大姐,辞了县城的工作回农村后通过种地赚了大钱。也许大家都很好奇,现在种地真的能赚钱吗?如何搞农业才能赚钱?下面就通过姚大姐的成功案例,来揭晓大规模种地挣钱吗,以前种地为什么不挣钱。

大规模种地挣钱吗?规模出效益,万亩增收300万元

规模出效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智慧农机唱主角,一亩成本节约5%—10%,万亩增收300万元

夏粮丰收,又播下新的一季。在河北赵县南姚家庄村的田野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灵活地掉头、转弯,一垄小麦从前面“吃”了进去;打捆机紧跟其后,将“吐出”的秸秆粉碎、压块;排在队尾的免耕播种机旋即上前,沿着麦茬撒下玉米种子,收割、脱粒、播种一气呵成。

“单产1100斤!这半年来大伙儿不容易,中午都去伙房吃包子啊!”站在田头,光辉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姚风娟大声招呼。

帽衫白裤,齐耳短发,话声脆亮,50岁的姚大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练。她10年前毅然放弃县城的工作,回村种地。当时,不少亲戚都埋怨:“种地还能比上班强?她将来肯定会后悔。”

“谁说种粮不赚钱?关键要看怎么种。”姚风娟有股倔劲儿,她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可是,合作社有啥优势?村里人凭啥把地交给你?

在县城工厂干过财务的姚风娟,一项一项种地成本抠得仔细:

一亩地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买种子要80元,肥料290元,浇地要360元(电费90元、人工270元),耕种收500元(农药140元,人工360元),流转费800元,一亩粮食总成本要2030元。

“人工成本占到30%,合作社要想有赚头,必须把人工这块降下来。”姚风娟说。

机器换人工,她和丈夫姚广辉一步一步置办农机。“家里的积蓄,全投在农机上头了。”姚风娟指着合作社大院里,“瞧,150台套农机,耕、种、收到打捆、烘干,应有尽有,这是咱种粮的底气。”

“收割机收一小时,相当于20个人干一天。合作社25台收割机同时下地,一天下来,光是人工就能省1万元。”姚广辉对这些宝贝如数家珍:“这是2016年买的收割机,42万多,国家补贴了7万多元。”“那台啊,是高地隙玉米植保机,轮子细,不压粮,玉米长到两米高时,就要用上它了”……

农机不断升级。今年,智能联合收割机、激光平地仪等智慧农机成了种地主角儿。“你瞧,拖拉机都能无人驾驶!”姚风娟边说边介绍,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带测亩仪和测产仪,每千米误差在2厘米以内,一天就可以作业1200亩。

几年摸爬滚打,姚风娟笃定了这条种粮路:“把规模做大,不光靠流转,更要卖服务。”今年,合作社经营规模扩大到了1.2万亩,其中农户带地入社4000亩,合作社流转经营3600亩,托管服务4400多亩。

农机装“大脑”,推动农业效率变革。姚风娟说,“1.2万亩地,平时只要26人,农忙时再雇60个临时工,一个人就能管200亩地,‘三夏’变‘两夏’,你说省心不省心!”

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姚风娟算起了效率账——

看投入,化肥从厂家统一订购,一吨便宜100—120块,再加上批量购买种子、农药,成本还能节约5%—10%,平均下来,每亩地能节省出100多元。

看产出,3600亩地跟敦煌种业签了订单,产的是麦种,一斤2.2元,比普通小麦贵上近1倍;玉米专供饲料厂,经色选机筛选,一斤多卖两毛钱。

“单看一亩地不咋惹眼,可1.2万亩一里一外算下来,纯利润300多万元。”姚风娟说。

看到合作社的效益,村里“老把式”心服口服。3年前,姚国华带着自家4亩地入了股,他算起了自家的种粮账——

“自己种地,种子化肥花费只多不少,小农户接订单,没那个实力,不算人工,一年到头一亩地落不下千把块。现在入股合作社,一年地租加上分红也近千元,省心不说,我还多了份收入,在这儿当农机手,农忙时一天能挣400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指尖种地”热起来,今年合作社流转面积增长了近40%。“现在种地像网上约车那样方便。”南轮城村种粮大户张立中感叹,“托管服务能‘点菜’,也能‘包席’,代耕、代种、代收,每亩全托管费用不到300元,省钱省心,这钱花得值!”

智慧农机开启了种地新模式。赵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秦伟强介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8.98万千瓦,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2万余台,小麦、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在河北,5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近1亿元,打造79个智慧农场,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

如何搞农业才能赚钱?智慧种地,100亩地多“长”出2万元

用上大数据,“会”种地变“慧”种地,漫灌改喷灌,省钱还增效,100亩地多“长”出2万元

合作社服务面积大了,姚风娟遇到了新烦恼:土地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的地亩产能差出几百斤;担心不出苗,一个穴坑播两三粒种,等苗长出来,还要雇人再拔掉多余的……

经营压力也不小:包地费、农资价格不断看涨,农机设备不断折旧……去年合作社种植、托管的总收入,一半花在了社员分红上,20%用于合作社发展积累,剩余的全耗在了购置农机、购买农资上。

姚风娟越发感到,种地还得靠科技出效益,“父辈人种几亩、十几亩地,凭老经验就行。现在要种好1万多亩地,必须技术精准、精细管理。”

第一招,利用大数据,分层施肥。

“你说的耕种管理问题,有解决方案了。”一大早,雷沃重工公司的李坡博士就来到合作社,“你看,这是利用大数据科学选取的测量过的位点,能从手机上看到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和温度、湿度分析,这块地适合种啥作物、怎么施肥,一目了然。”

“肥料直接撒在土上,早就过时啦!”姚风娟现在也算是土专家了,她解释,麦苗在不同生长阶段,根系深度不同,利用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播种机,在播种时,将缓释肥分三层撒在土壤里,有助于苗吸收到更多营养。

第二招,按需打药,提高质量。

“打多少药,什么时候打,这个得问张博士,这会估摸着正在田里做试验呢。”姚风娟口中的张博士,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的张锦伟。

从2017年初开始,张锦伟隔三差五就会来合作社采样,推进自走式高地隙精准变量施药机试验项目,“这种新型施药机,就是冲着农药精准高效施用方向去的。”张锦伟说,在北斗导航系统的施药路线指引下,通过整合施药机压力、流量和行走速度等多项参数,施药不漏喷、不重喷,与传统施药机相比,节药至少两成,还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靠着节药节肥,合作社每亩地省下了30元成本。“别小看这30元,在农业上,抠细账才能赢大账啊。”姚风娟深有体会。

第三招,节水灌溉,节本增效。

“过去小麦亩产要上1000斤,至少要灌四五次水。”姚风娟说,可这儿水资源并不丰沛,怎么缓解供需矛盾?“以前浇地靠机井,现在用上了喷灌设备,大喷头换成了小喷枪,每年能省30%左右的水。”县里推进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品种集成,推广“一水千斤”小麦栽培模式,每亩节水52立方米左右。

用水减下来了,产量反而上去了。姚风娟算盘打得精细:改变灌溉方式后,沟渠用不上了,再把田埂打掉,这些被占用的地块又能种粮食,每百亩能多出11亩地,“按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亩产各千斤估算,100亩地能多‘长’出2万多元!”

从产前到产中,合作社管理越来越精细,水土保住了,地力上来了,化肥减施了,产量、质量提升了。眼下,她又瞄向了产后环节:秸秆处理。

“小心,路上慢慢开!”姚风娟在院门口扯着嗓子喊,一辆满载秸秆的卡车驶出合作社的场院。去年,合作社和县有机肥厂签了秸秆回收加工协议: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后,再返给合作社,国家还给每吨补贴100元。

“去年新添了台粉碎打捆机,真管用!”姚风娟说,“瞧瞧这院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全是咱的好帮手咧!”

搞农业想挣钱,需要瞄准深加工

瞄准深加工,石磨面粉1斤卖到8元,利润比卖原粮翻了三个跟头

“姚大姐,这晌儿有空不?俺来领上半年的租金。”隔壁停住头村村民马素杰从办公室外探进半个身子。

“好嘞,要现金还是打卡里?”姚风娟麻利地打开文件夹,取出一本租赁费发放表。“你家流转了8亩,上半年租金4000元,来,签个字!”

这两年,姚风娟种地种出了名气,合作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她又开始琢磨,效益咋突破,一粒麦子还能做啥?

姚风娟抬头看市场,她瞄准了粮食加工链条。

去年7月,合作社的石磨面粉车间投产运行。一进车间大门,一股麦香扑鼻而来。门口架子上堆放着统一包装的产品,袋子左上角的“冀兴隆”商标非常醒目。再往里走,六七台传统石磨,上接进料口,底座安上了动力轴,转得正欢。

1斤小麦能出近1斤全麦粉,或者8两水饺粉,原料、电费、包装、用工,林林总总算下来,一斤面粉的加工成本4元出头。

“咱种的是优质高筋小麦,加工成面粉,最适合做面包。”姚风娟说,用的是古法石磨工艺,低温研磨,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并且加工过程中含有麸皮,出来的面粉呈现淡黄色,麦香味浓郁,一袋5公斤,至少卖80元,县里很多单位的食堂、超市抢着要。

“这面粉价格还有提升空间。”姚风娟神秘地说,几年前,她从合作社自有地块中辟出800亩地,专门用来种植有机小麦:土壤里施有机底肥,定期喷施有机富硒叶面肥,还对接上了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地力监测,“今年是第五年,到明年,就可以申请有机认证了。”

种有机麦,管理更精细,投入更大,但一算账,还是值当。“有机不有机,价格差别大,像这样一袋面粉,能卖120元咧!跟种普通小麦比,一亩地能增收1600元。”姚风娟说,优质产品才能叫得响市场、挣得更多。

合作社尝到了深加工的甜头。去年,车间的石磨基本上转个不停,小麦磨成面粉,一斤利润3块多,比卖原粮翻了三个跟头。

“现在的车间还是太小,石磨效率较低,每天只能加工十四五吨,产能不太跟得上。”姚风娟心里有点着急,希望尽快把加工做大做强,“面粉规模上去了,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面条,把更多环节的利润攥在自己手里。”

种粮蹚出新路,合作社吸引了280多个社员。下一步有啥打算?

姚风娟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玉米、小麦、小杂粮加工和销售纳入了经营范围,“种粮有专家,销售有订单,各环节都参与,增值收益才会更可观。”

目前,合作社加工面粉的小麦品种,主要种在社员入社的4000亩地里。姚风娟还想多流转些土地,“统一管理,产品品质才更有保障。”

瞅准机遇,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合作社交通便利,离赵州桥不到10公里,姚风娟琢磨开个农家乐。“合作社机库对面,还有个小院,想建个生态小菜园,养点鸡鸭,平时过路游客就能采摘,也能吃饭住宿。”

姚风娟坦言,亟须破除资金和人才瓶颈。“干农业不容易呀!资金回笼慢,风险还不低。”姚风娟感慨,“就拿石磨生产车间来说,前后投了176万元,今年疫情一来,停了小半年。”现在,她最期盼的是能向银行申请到农机抵押贷款,把石磨加工项目继续做大,农家乐项目早点落地。

人才瓶颈开始破题。上半年,合作社招聘了六七个“90后”毕业生,提供每月4500元的底薪,包食宿。“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这些娃娃里面不仅有学农的,还有学营销管理的,将来还能更好开拓市场。”

“现在会种地不稀奇了,关键怎么才能种好地。这里头学问大,往后还得靠年轻人哪。”姚风娟憧憬着未来,“到那时候,在智慧农场里工作,真的要叫人人羡慕哩!”

以上就是关于大规模种地挣钱吗?教你如何搞农业才能赚钱的解答,通过这个实例解说,相信你也看明白,现在搞农业、大规模种地想要挣钱,得用科学办法才能产生高收益。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饺子馆的利润如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