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物价为什么这么贵?

人民网12月30日电 综合报道,英国汇丰银行曾发布“移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约25%的外籍人士年工资超过了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近200万),超过了任何国家的外籍人士收入比例。结果显示,76%来华的外籍人士购买能力增加,绝大多数外籍人士承认来华工作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事业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华外国人工资这么高?

外籍劳务输出人员综合素质高

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外籍人员数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120750人、美国71493人、日本66159人、缅甸39776人、越南36205人、加拿大19990人、法国15087人、印度15051人、德国14446人和澳大利亚13286人。这10个国家多数是发达国家,而来华多数人以商务和就业为目的。

再看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输出劳务素质的差别——根据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布的年度《2013年教育展望》报告,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加拿大以51%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连续数年蝉联第一,是目前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此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均在30%以上。

有分析称,发达国家一般掌握着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再加上发达国家的人受教育程度高,人口数量相对少,外籍人士在中国拿高工资或许情有可原。

外国人在北上广生活成本媲美欧洲

英国路透社近日援引英国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国际公布的生活成本调查结果显示,在亚太地区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20个城市中,上海、北京、香港跻身“最昂贵城市”的前三名,其它的中国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一些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感叹“三高”:房价高、物价贵、育儿成本高。

美国彭博社报道,算上工资、福利和税款,外派一名中层经理到英国每年的费用约为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80万元),到中国的费用约为27.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万元)。

美国“lifepart2”网站介绍,从各路名牌到山寨货,北京是名副其实的购物天堂。但除了可以讨价还价的批发市场,许多商店的衣服和鞋比美国更贵。北京的肥皂、洗衣粉、牙膏、清洁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比美国价格略低,但化妆品价格高得离谱。在美国买一支睫毛膏通常花费3美元(约合人民币20元),而在北京,10美元(约合人民币65元)只能买到韩国产的“劣质品”。

在瑞银集团今年9月对全球71个国际城市进行的生活成本调查中,上海和北京分别位居第34位和第40位,与欧洲城市不相上下。调查报告称,与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瑞士苏黎世相比,在北京和上海生活的实际压力要大得多。就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而言,同样购买一部iPhone6手机,苏黎世的劳动者平均需工作20.6小时,上海和北京的劳动者分别需要工作163.8小时和217.8小时。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根据对食物、交通、公共事业、烟草、私立学校等生活成本的调查,在上海生活比纽约更贵。美国咨询公司Mercer今年6月研究发现,上海在全世界最昂贵城市中排名第六。这项调查比较了从汉堡包、牛仔裤、咖啡到电影票等200多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考虑当地租房的平均价格。这一调查发现,上海的咖啡价格名列榜单之首。

“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2010年11月30日09:24


  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事件,喧闹后带出一个全新的话题:为什么国内的IPAD要比不少国家和地区贵?是什么造就了在“世界工厂”买不到便宜的东西?是什么驱使国内消费者舍近求远去国外采购?这种“扩大外需”的行为是怎么造成的,是否合理,又有着怎样的经济学动力?要知道,不少IPAD原本就是在国内生产的,深圳富士康就是IPAD的全球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当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如何在合理保护我们的市场和自主品牌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内需,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IPAD话题背后,凸显的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惑,而这些问题,正成为当前进一步激发国内有效市场需求的障碍,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更好地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为此,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解析IPAD外购现象背后的消费困局”系列报道,我们期望以经济观察的角度,和大家共同解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前因后果,从而让广大消费者对我们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有更好的了解,并共同探讨破解之道。

  一边在努力扩大中国内需,一边是国人去国外大幅采购,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IPAD过关征收千元关税的争论中暴露出来。如果去国外采购是中国购买力的“溢出”,自然就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那为什么内需不足的同时还会去国外采购?这显然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容纳度出了问题。解决好了国内市场对消费力的容纳问题,将去国外的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就能有效的扩大内需市场。

  生产地买不到平价“中国制造”

  以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两成,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成为咄咄怪事

  前些年,很多国人都把在境外买回“MADEINCHINA”的东西当作笑话来讲,但事实情况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专门到境外买回“MADEINCHINA”的各类产品,从服装纺织到电信产品,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在我们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前赴后继的国人积极地在拉动外需。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看看这组数字就清楚了:

  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中国产旅游鞋,在国内各大商场,即使遇到商场大减价,也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正价产品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人民币。

  服装同样如此。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

  再以电子产品为例,一部在广东深圳组装的IPAD,以16G的WIFI为例,面市之初在美国的报价是4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香港报价为3888港币(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而在美国上市约一年后,IPAD行货终于登陆中国大陆,但其16G版售价为3988元人民币。

  如果再考虑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更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美国则以46381美元排名第九,约为中国的13倍。也就是说,同样以购买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约两成的钱,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

  这种现象甚至让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美国《洛杉矶时报》今年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的文章,里面提到:“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在本国却不总是如此。”

  出口导向政策重生产而轻消费

  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贫困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

  很多国人对这种国外品牌产品存在的巨大价差已经习以为常,但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这里面有没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甚至加以改变的地方?为此,记者就此现象展开了调查。

  从这些“中国制造”商品的“旅行”轨迹来看,出现这种价格差并不奇怪。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许多国际品牌都已在国内设点生产,珠三角更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从传统的服装纺织制造,到芯片电脑的装配,这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在国内生产,之后转运到第三地譬如到香港一日游后再进口到国内销售,只是进来后往往就身价倍增。

  这一现象背后也能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政策的推手作用,即生产是为了出口,而不是为消费服务。如我国推行出口退税政策,本意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做强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一再被挤压,甚至不少制造企业都是不赚钱甚至贴钱在接订单,而出口退税部分就成了他们赚取微薄利润甚至补回亏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iPhone为例,代工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获得大约4美元,其中还包括工人的工资和摊销固定资产投入等。出口退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依然贫困的中国,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补助,维持着他们的高消费水平。

  那么,“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产品国内比国外贵,进口关税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吗?按照WTO的规则,中国入世后关税在逐年下降,究竟关税下降的实惠有没有真正到百姓手中?我国著名WTO法律专家、北京浩天信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税传导到消费品终端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关税的整体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前的14.7%下调到今年的9.8%,下调了5个点的税率。中国的进口税率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他认为,国内目前很多“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价格偏高,最重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国内消费市场本身。

  流通高费用致“羊毛出在羊身上”

  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要收取17%的增值税,出口产品还享受退税等各种优惠,从出口到进口同一产品“绕个圈”价格猛增

  当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增值部分则要收取17%的增值税。另外,国内流通环节的中间费用过高已经不是一个新闻,国内零售商已经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等通路费用,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标价上并由消费者来“买单”。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国人的崇洋媚外消费思路,也助长了一些洋货一入中国就身价百倍甚至国货争当“假洋鬼子”的现象。有专家提到,很多外国公司是有意在中国提价,从而提升产品的地位,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像LEVIS牛仔裤、哈根达斯冰淇淋等,在国内一般在高档商场或以专卖店形式亮相,价格都高高在上,而这些产品在国外都属于大众品牌。这一点在广交会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本报记者曾在广州一高档商场见过一款打着进口产品的瓷器,价格上万,而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在广交会上的出口报价不到百分之一。

  “中国制造”的产品国内定价高于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些国际品牌牢牢掌握着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仍未形成与之相抗衡的力量。

  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的战略决策,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能以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内同样乐购易购,这是当前内需市场必须正视的一个话题。(南方日报 郭亦乐黄颖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国外东西比国内便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