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内容摘要: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赓续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简介:谢守成,张淼,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怎样获得幸福及如何奋斗等一系列问题。其基本内涵为:幸福是社会劳动与主体享受的统一,是物质丰富和精神发展的统一,是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是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它详细阐述了奋斗与幸福的内在关联,即奋斗是幸福的实践基础和实现途径,而幸福是奋斗的主要目的。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赓续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 键 词: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辩证关系;价值

  标题注释: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47)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幸福的实质及奋斗与幸福的关系多次发表讲话。他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1]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即个人幸福来源于自身奋斗,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个人只有在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包含着奋斗和幸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表达形式,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幸福是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产生的,它存在于奋斗之中。人们通过奋斗可以逐渐摆脱内在和外在的限制,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此外,幸福的获得,既要有奋斗实践创造的物质丰裕,也要有精神发展带来的主观满足。同时,个人只有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才能将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统一起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幸福。只有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同向同行、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幸福是社会劳动与主体享受的统一

  人们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永不停歇的奋斗,才能体味真正的幸福。不经过奋斗的索取和贪图享受的“幸福”都是异化的幸福观,是完全不可取的。幸福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要通过不懈奋斗去努力获得。社会劳动作为奋斗的表现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幸福的源头活水。幸福离不开现实的主体,也离不开社会劳动。主体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主体的生理需要;主体还要积极改造主观世界,提高道德素养,创造精神财富,以供精神享受。换句话说,主体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物质消费资料和精神消费资料,享受到劳动的快乐,体味到精神的幸福。这种精神快乐又会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增强人们的斗志,促使人们参与新一轮的社会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就是在循环往复的劳动中,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拥有更多的精神养料,获得更长久的幸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幸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上天的恩赐。

  (二)幸福是物质丰富和精神发展的统一

  奋斗实践创造物质幸福,精神发展助推精神幸福,两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出现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禁欲主义幸福观两种流派。它们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都是片面的、狭隘的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人生当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追求纯粹感官的刺激和满足。这种幸福观是极端片面的、自私的,没有精神引领的幸福,是短暂的、浅薄的。而禁欲主义幸福观则与享乐主义幸福观刚好相反,它主张禁欲,克制物质的享受,片面追求精神的满足,发展成精神的完人,物质的矮子。这种幸福观有违人的本性,灭人欲,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合理的。习近平奋斗幸福观高举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坚持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指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指出:“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这句话揭示了物质资料的满足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生理需求。离开了由奋斗实践创造的物质,精神幸福将失去根基,人的幸福将变得残缺不全。人在奋斗实践中生产的物质财富,奠定了精神生活的基础。同时,精神的发展也会影响物质生活。因为,精神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它也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调动人们奋斗的积极性,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反,就会起阻碍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也是奋斗实践和精神发展的统一。具体而言,人们的奋斗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满足了初步的生理需要,生成物质层面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基础性的、简单的,就像人饿的时候能吃饱饭就感到幸福,冷的时候能有衣服穿就会产生幸福感。由此可见,物质层面的幸福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也是最简单的快乐。经过40余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物质财富积累较快,绝大部分人都拥有必需的物质资料,并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渴望过上幸福愉悦的美好生活。这种幸福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它建立在精神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只有人们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不断提高,精神得到充分地发展,人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三)幸福是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早在学生时代就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3]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4]个体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的幸福努力工作,才能完善自身,进而获得更大的幸福。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所指的幸福,不是单个人的、自私的、微弱的幸福,而是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体。人民幸福是个体幸福的前提,个体幸福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个体幸福和集体幸福都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如果在战火纷飞的国家,人们流离失所,人民幸福得不到实现,个体幸福也无从谈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5]在新时代,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的快速发展,才使人民幸福得以实现。而彰显人民幸福,将为个体幸福的实现创造条件。当然,个体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的前提下,要大力支持个体幸福的实现,它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只有为个人追求幸福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个人提升幸福感,才能调动个人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个人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将个体幸福和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成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内涵,为我们指明了追求幸福的方向。

  (四)幸福是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幸福不同于快乐,它是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证而获取的愉悦体验。它既依赖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客观条件,也有赖于个体发展所形成的主观认知。个体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发展为个体搭建更高的平台。只有两者保持一致、相互促进,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主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个体发展主要是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人们腰包鼓起来了,脑袋充实了,个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社会的健康发展赋予人民幸福以新的时代内涵,加深了幸福的厚度。个体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自我、顽强拼搏,推动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有效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正是个体的全面发展,促使幸福得以感知和分享,从而拓宽了幸福的广度。

  二、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内在包含着系统性的结构,体现了奋斗和幸福的内在关联。把握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本质联系,是理解这一观念的前提。奋斗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积极进取的实践形式,其价值归宿是获得幸福。而幸福是人们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和情感认同,它不能须臾离开奋斗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只有在奋斗中,才能收获幸福,实现美好生活。

  (一)奋斗是幸福的实践基础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奋斗构成了幸福的实践基础,使幸福由可能变成现实。在这里,实践是联系奋斗和幸福的纽带。所谓实践,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实践的过程就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实践是奋斗和幸福的联结点,通过奋斗的实践,可以使幸福从抽象的遐想中抽离出来,并赋予幸福以现实的因素和实践的基础。幸福本身是抽象的精神诉求,而奋斗的实践为其提供了不间断的动力,使幸福更加持久。

  奋斗是幸福的实践基础,内在包含着两层意思,即个人奋斗的实践经验成为个人幸福的现实元素,集体奋斗的实践经验构成人民幸福的现实根基。一方面,个人奋斗奠定了个人幸福的物质基础。每个人的幸福体验不同,需求层次不同,但幸福的实现都依靠脚踏实地的奋斗。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可能苦乐参半、悲喜交加。无论是成功的奋斗实践经验,还是失败的奋斗实践教训,都是个人发展的宝贵财富。这些实践经验将成为个人幸福的现实元素,提高个人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幸福如涓涓细流,最后汇合到一处,变成无边大海,即人民幸福,这是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的幸福。人民幸福的获得,要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集体奋斗,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得以实现。在新时代,就是要在中国梦的感召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通过共同奋斗,追求更高层面的人民幸福。只有集体奋斗的实践经验才能构成人民幸福的现实根基,使人民的幸福感更加强烈。

  (二)奋斗是幸福的实现途径

  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它需要依靠奋斗去实现,奋斗是幸福的实现途径。换句话说,幸福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创造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确认了人的本质,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促使个人实现生存的意义。同时,人的发展也是在劳动中实现的,劳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发展的意义。而劳动的成果使个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实现享受的体验。幸福总是在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中实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6]奋斗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人们在奋斗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认清自身的需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并学会分享幸福,给其他人带来幸福。

  奋斗要有明确的目标、持久的动力。一方面,人们在奋斗之前,要明确为何奋斗,也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及个人幸福而奋斗。目标明确后,就要不忘初心,朝着前方,奋勇前行。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为他人创造幸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奋斗要有持久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秉持这样的理想信念,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奋斗的脚步更加坚定。同时,在奋斗的过程中,也可以品味到奋斗果实的甜蜜,既收获人生的喜悦,又为他人的幸福创造条件。

  (三)幸福是奋斗的主要目的

  幸福作为奋斗的主要目的,内在关涉人的德性和奋斗的实践活动两个因素。幸福不是单一的主观体验和视觉冲击,它是有德之人通过奋斗的实践创造出的积极感受。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7]幸福是人们奋斗的最终目标之一,它指引了奋斗的方向。奋斗不是漫无目的的实践,它旨在追求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在奋斗的过程中,主体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物质充裕的幸福,在精神文化活动、社交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此外,对于个人而言,砥砺德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是一种自我奋斗的表现。个人只有具备美好的品德,拥有较好的实践能力,才能把握幸福的真谛,探求真正的幸福。奋斗犹如在大海中驾船航行,幸福便是海上明亮的灯塔,引导着人们朝着幸福的彼岸驶来。而幸福往往不是轻易获得的,不经历风雨,就无法体验真正的幸福。另外,幸福有多个层次,通过初步的奋斗,可以浅尝幸福,但要获得高层次的幸福,还要持续不断地奋斗,把个人幸福融入人民幸福之中,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最大幸福。

  唯有不断奋斗,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奋斗者是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8]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个人只要坚持正确的奋斗方向,立志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辉煌、收获幸福。人们在奋斗中创造价值,在奋斗中体验幸福,在奋斗中分享幸福。毋庸置疑,新时代的奋斗者是最幸福的人。

  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的,它是人们所追求价值的最高层次,作为内生动力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新时代的发展。新时代是奋斗者、搏击者的时代,我们要在实践中,与人民同在,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实践要素,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传承永久奋斗的传统提供价值依归和行动指南,有力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导了人类幸福生活的构建,推进了中国梦的实现。

  (一)为赓续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提供基本遵循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9]事实证明,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的振兴,都是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迈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我们坚持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赋予“永久奋斗”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传承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指明了价值依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跑出更好的成绩,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永久奋斗不是漫无目的的蛮干,而是有明确方向的实践。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实现人民幸福、推进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就是永久奋斗的价值归宿。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继承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提供行动指南,为当代青年发扬光荣传统指明方向。新时代的青年要把“永久奋斗”作为青春最鲜亮的底色。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要勤学苦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造就过硬的本领,努力成为时代新人;三是要磨练意志,心存韧劲,将永久奋斗的精神落实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耽于享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进而在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指导下,将永久奋斗的传统发扬光大,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

  (二)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只有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幸福。这种奋斗幸福观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引导人们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这种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要坚持人的类特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作为现实的个体,自觉地参与创造性活动,这是人的类特性。个人只有通过自身实践的努力,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其类特性,才能获得个人的幸福。而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需要在社会实践以及和他人交往中,完成人的社会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借助社会实践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提倡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把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作为幸福的评判标准。这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观及幸福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多做贡献,那他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幸福的人。生活在新时代,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但同时,每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奉献。因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就是奉献社会,人们在为他人谋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将获得更大的幸福。

  此外,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告诉人们,在为幸福奋斗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的身心健康。健康的身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根基。人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有的人为了获得物质幸福,而忽视了身体的健康;有的人面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的形成,究其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全面理解奋斗与幸福的深刻涵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奋斗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在为个体幸福和人民幸福奋斗的过程中,关注身心健康,坚持锻炼,强健体魄,有压力要学会释放,有心理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为构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实践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方案。实践证明,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最贴近人民生活,阐明了奋斗和幸福的关系,阐述了幸福的内涵及价值等,指导人们在奋斗中追求个体幸福和人民幸福,最终迎来人类的幸福生活。

  古往今来,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人提出“大同”、君子及圣人等理想人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勾勒“理想国”,近代空想共产主义者构想出“乌托邦”及“太阳城”。这些思想家所勾画的关于幸福生活的理想图景,虽然美轮美奂,但脱离实际,回避现实问题,终成一座座空中楼阁。幸福来源于奋斗实践,而自觉的奋斗实践是建立在人们对追求幸福的渴望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生活在新时代,人们希望拥有更幸福的生活。但如果人们不了解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那人们就会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自己,可能为了生活富足,片面追求物质幸福,而忽略了精神幸福。当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裕,但有些人幸福感却没有同步提升,这固然有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原因,但也和对幸福的理解缺失有关。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幸福观,对于我们追求幸福生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明确的目标指引下,人们才能通过奋斗,去创造幸福生活。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立足于奋斗实践,有着科学的实践基础。它不仅关注人们当下的生活处境,力图改变现存的生活状态,而且鼓励人们去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为,幸福不仅仅指物质幸福,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人们要努力奋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幸福。此外,幸福不是单个人的幸福,不只是自我的物质和精神满足,它还包含人民幸福。个人在实现幸福后,不要忘记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的幸福而继续奋斗。而人民幸福的实现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时,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教导我们,要注重长远的幸福目标,为实现长远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实践。

  (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0]中国梦是个体幸福、人民幸福和国家幸福的高度统一,蕴含着党对人民幸福的新见解。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人民的幸福感越强,那么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就越强。亿万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就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人民作为勤劳的创造者,拧成一股绳,就能攻坚克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加快民族复兴的步伐,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幸福只能靠自己的不懈奋斗来创造。同理,国家富强也要靠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来实现,依赖别国的施舍,是不切实际的。实践证明,在这种正确的奋斗幸福观指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目标,顽强拼搏,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精神生活明显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是在这种科学的奋斗幸福观指导下,我们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告诉我们,在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幸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创造,幸福的果实理应由人民共享,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获得幸福。当前,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举国上下都在为这个宏伟目标而奋斗。事实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也是追求人民幸福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将带来社会的幸福,而社会幸福为人民幸福创造便利条件,加快人民幸福的实现。

  [1][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26.

  [3]陈国锋.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进程[J].高校理论战线,2011,(6):57-6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55.

  [5]王比学,彭波.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N].人民日报,(00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4.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

  [8]习近平.在新春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02).

影响人类情绪的一些化学物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压力日益增加,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的严重。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到压抑、焦虑、烦躁、紧张不仅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和体内一些化学物质有关,这些化学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类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饮食或服用药物来调节其在人体内的含量,达到改善情绪,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物质情绪心理健康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体验着各种情绪变化,愉快,苦闷,兴奋,紧张,生气,愤怒等。人们多半将这些情绪变化归因为心理变化。最新研究表明,我们的情绪变化不仅仅是心理变化引起,

还与生理因素有关.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的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人类的情绪。下面我讲给大家介绍一些与我们情绪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

一、多巴胺—让人快乐、与爱情有关的物质

多巴胺(Dopamine) (C6H3(OH)2-CH2-CH2-NH2)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乙胺基)苯-1,2-二酚,简称「DA」。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

中脑的神经原物质多巴胺(Dopamine),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传递,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多巴胺还与爱情有关,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性荷尔蒙会分泌出睾酮和雌激素,这种渴望持续下去,到了陷入爱情阶段,就会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多巴胺是在爱情中最重要的物质,能让人一时处于疯狂的状态,会让你无法意识到对方的缺点,会挡住你的视线。到了下一阶段,男女会持续双方的关系,并希望得到更密切的结合,就会发展到sex或者是结婚,这时就会分泌催产素或者加压素。而这些激素大概就能维持两年时间,最多也就三四年。一般来说,如果男人和女人认识超过两年,内心就再也不分泌能感受爱情的荷尔蒙,爱情就会冷却。所以别太恨那个人,那个人只是忠心地按照自身的化学反应而采取行动而已。人们总是贪恋爱情美好的感觉,多巴胺带来的兴奋的确可以使人上瘾。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所以大脑只好让那些化学成分自然新陈代谢,这样的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续到三四年的时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不再,后果或者爱情归于平淡,或者干脆分道扬镳。借用一句严谨的表达,“当多巴胺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狂热地爱与被爱着,尽情享受爱的甜蜜;当多巴胺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坦然处之,仍然为爱奉献与努力,不离不弃。”

二、内啡肽—让人幸福、减少痛苦的物质

内啡肽(endorphin)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

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是由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利用药物可增加脑内啡的分泌效果。

内啡肽是体内自己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这类肽具有很强的生理功能。向动物脑室中注射内啡肽,可引起全身深度失去痛觉,体温下降,行为变得木僵。再施以吗啡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不再有上述失痛感觉。内啡肽诱导出的行为表明,这些肽可能参与感情应答的调节作用。从垂体中分离出的内啡肽,其代表为β-内啡肽及镇痛作用更强的强啡肽。它们都属于内源性阿片肽,是机体抗痛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生理意义。

当机体有伤痛刺激时,内源性阿片肽被释放出来以对抗疼痛。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免疫系统实力得以强化,并能顺利入梦,消除失眠症。

内腓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三、梅拉多宁—让人心烦意乱的物质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好端端的,突然就会感到一阵心烦意乱、躁动不安。这种看似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精神状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实际上,这是人体内一种被称为“梅拉多宁”的物质在作怪。

梅拉多宁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在每个人的体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分泌和

积聚,如果它在人体内积聚过多时,就会作用到人的大脑中主管情绪的区域,导致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如烦躁、沮丧等,甚至精神忧郁、乱发脾气。所以,当你既不是因为工作,也不是因为家庭琐事而突如其来地感到烦闷时,你就应该想到,是不是可恶的梅拉多宁又在兴风作浪了?一般情况下,梅拉多宁所导致的情绪不良通常比较短暂,短则十几分钟,多则几个小时,对身体和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也就不必太介意。但是,如果梅拉多宁分泌过于异常,就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以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这种影响。最好的方法是,清晨早点起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因为梅拉多宁激素在夜间产生较多,而清晨时清新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有助于消除梅拉多宁物质,这样就可使人变得轻松、愉快,不良情绪逐渐消失。

四、钴胺素—让人轻生的物质

钻胺素又叫维生素B1。,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钴胺素的缺乏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会出现肝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疲劳、记忆力衰退、抵抗力降低、发生造血障碍、贫血、皮

肤粗糙和皮炎等。一般人是怎么也不会把自杀行为与钴胺素的缺乏联系起来的。但实际上,新的研究表明,钻胺素缺乏不仅能引起纯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而且还会造成抑郁症等精神上的疾病,这在医学上也是很早以前就有定论的。只不过,钴胺素严重缺乏时甚至会导致厌世自杀,却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因为医学研究人员在对部分不明原因的自杀者的尸体做病理切片分析时发现,他们体内都有一个共同的奇怪现象,那就是严重缺乏钴胺素。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一些自己也说不出什么理由,莫名其妙地就产生轻生念头的自杀未遂者做了类似的研究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他们身上都严重缺乏钴胺素。并且,通过对这些人进行服用一定量的钴胺素实验之后,他们头脑中的悲观绝望念头果然由此淡漠甚至完全消除,进而会对自己当初为什么会产生那些奇怪和极端的念头而感到可笑和不解。所以,认为钴胺素缺乏能导致人自杀行为的说法并非凭空杜撰。

至于为什么缺乏钻胺素会导致人的消极悲观情绪,甚至最终绝望自杀,还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地研究分析。但对于人类来说,发现这种因果关系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全世界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些轻生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杀动机不明的。如果清楚他们自杀的原因是缺乏钴胺素,就可以对症下药,让他们多食用富含钻胺素的动物肝、肾、鱼、牛奶,或者是服用适当剂量的维生素B。:药物,就可以打消他们那种可怕的弃世念头,使他们重新变得积极乐观,热爱和珍惜生命。

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智慧和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人的心理健康除了会受到体内这些微量化学物质的影响外,还与他人、社会、周围环境等外界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平时就可以通过一些事物调节体内与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其情绪,拥有

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生活、学习。

[1]刘晓瀛.人体内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化学物质.)

[2]任奋兰,周天泽.人体中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些内源性化学物质.)

[3]洪达聪,主宰人类情绪的化学物质.2006.8

[5]姚永和.化学情绪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2007(27)

[6]潘正英.化学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共赢.2012(6)

[7]周天泽.心灵困惑的科学解读.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越发达人类越危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