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腾讯视频9月19日从3点到几点结束?

“一双深陷的眼睛充满了画面,黑暗中的瞳仁中有一些银色的光斑,那是映在其中的变形的星空。”这是刘慈欣小说中堪称史诗的一幕。

刘慈欣将地外文明注意到地球文明的第一时刻,定格在37万年前。他写道,“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如今,在4亿公里之外的火星,“天问一号”环绕器正在进行环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行驶近2000米。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这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贾阳

9月19日,在“2022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上,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讲述了“祝融号”探火的故事。他说,探索火星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类增加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看火星,看地球,看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包括审视人类自身。”

今年,科学小会聚焦“大航天”话题,除了贾阳,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以及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也登上了演讲台。

五位中国航天不同领域的代表性科学家,组成了“宇宙天团”,带着孩子们一起重走中国航天的追梦路。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 常进

聚焦“大航天”, 对话“望星人

2022年,是中国航天的“大年”。

今年2月,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22星。4月,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南部海域,以“一箭五星”方式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系列卫星。这是我国首次实现运载火箭海上“一站式”发射,即总装、总测、出港、发射一体化。

不久前,“羲和号”探日成果发布,创下五个国际首次。再过两天,我们又将迎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中国空间站也正逐步完成在轨建造,届时中国航天将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一个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和相关产业水平。因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正因如此,航天领域的发展,也成为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航天领域的竞争,也已是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战场。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既源于自立自强的根本要求,更因为航天科技的发展对于全人类都意义重大。

浩瀚太空里“中国高度”不断刷新,航天话题的热度也随之攀高。在重大航天工程实施与成果取得之时,与之相匹配的科普文化事业也被带动起来。

2022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现场

在这个时间点上,今年科学小会一改往届多领域多话题呈现的风格,专注给孩子们讲航天。这场由腾讯与中国科技部人才科普司、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四方联合主办的活动,也列为2022全国科技活动周的轮值主场活动。

“国家级”科普公益恰逢其时。开阔眼界,启蒙趁早,新一代“望星人”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大咖讲故事,点燃孩子科学梦

今年的科学小会,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珍贵的影像资料开场。之后,五位中国航天各领域代表科学家,围绕“探日”“探月”“载人航天” “黑洞”“天文观测”等天文领域热门话题,讲述亲历故事。

以时空为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展开。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 沈志强

1997年,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开始研究银河系中心黑洞,至今已有25年。很多世界的一流成果,从开始研究到最后获得公认,往往是几十年的时间投入,很多科学家几乎一生只在做一件事。

沈志强给孩子们展示了一张黑洞照片。这张照片历时5年,才根据数千张使用不同成像方法得到的图像,生成了目前大家看到的“银心黑洞”影像。沈志强说:“这个过去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天体,如何吞噬物质、如何运动……这些研究将会揭开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奥秘。”

面对无限奥秘的宇宙,我们总有无穷的向往。舞台上,孩子们的提问幻化成流星雨,铺成满夜星空的别样“刷屏”。

“我们为什么要探测研究‘暗物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为人类共同的梦想做出贡献,在前沿科学领域不能缺席。

如今,中国的“悟空”与“慧眼”正活跃在太空里,时刻监测着宇宙中的变化。HXMT卫星被命名为“慧眼”,除了寓意着中国在太空“独具慧眼”以外,同时也为了纪念中国已故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从何泽慧第一时间支持“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设想,到项目立项整整用了18年时间。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双南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告诉孩子们,“慧眼”卫星发射升空的背后,是中国三代科学家,从0起步,历经24年的努力。

为了让慧眼不再单打独斗,未来上百颗微型卫星将按计划发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还与腾讯合作catch项目,利用AI技术,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太空观测。

科研的过程漫长而辛苦,中华悠久文化给予科学家们以精神滋养。

小会当晚,贾阳讲述了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趣事,比如火星车车标如何从甲骨文中汲取了设计灵感。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将中国人对太阳的认识和研究细细道来,从《山海经》中的太阳之母、《楚辞》里的御日之神,到中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羲和号。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 孙坚

精心设计的内容,科学脱口秀的趣味,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贴近了他们的心。对未知世界的共同求索,让科学家与孩子之间展开了一场跨代际对话。

做优质科普,科学小会持续探索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孩子是开拓国家未来最年轻的践行者,新一代“望星人”的成长需要更多关注与帮助。

2022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现场

从2019年首届科学小会开始,腾讯一直尝试用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来打磨项目,将企业资源与青少年科普有机结合,持续提升科普实效。

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项目负责人宋达介绍,团队每届都会做调研,“先确定孩子们感兴趣的议题,然后去找背后最权威的团队,去解答和讲解这样的问题。这是小会筹备一直的思路。”邀请业内顶尖科学家参与,并面向孩子定制内容也成为了科学小会的惯例。今年聚焦“航天”主题,正是团队在此前调研当中,发现孩子最喜欢航空航天、深空探索等领域。

如何将思路有效落地是科学小会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宋达称,科学小会项目团队的角色,就像是翻译器和放大器,关键在于学习和转化。

对大众而言,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往往是陌生的。项目团队首先自己要学习。“这个过程是要求严谨的,不能有一点瑕疵。本身就有那么多科研工作的科学家,有人是自己写逐字稿,有人是提供很多素材跟我们一起共创演讲材料。”

除了让孩子们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我们还希望孩子们能感受到科学的精神,比如独立思考,执着追求等等。这些品质对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都有借鉴意义。”宋达说。

一颗少年时的科学种子,有着超出想象的力量。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航在小会开场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国际知名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也是2020年腾讯科学WE大会的分享嘉宾。他在读高二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创始人严济慈回母校东阳中学办讲座,还和潘建伟等学生代表做交流。严老鼓励他要到科学殿堂来学习,最终潘建伟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走上了科研道路。

十二年后,潘建伟也回到母校,讲量子科普。高中生陆朝阳当时就在台下。几年后,他成为了潘建伟院士的学生,现在是国内量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被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誉为“量子鬼才”,2021年他成为了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的嘉宾,给下一代孩子们讲量子力学。

两次相遇,三代科学家。人类科学史,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前辈与后辈薪火传承的历史。过去四年,有近4000万青少年线上线下参与了科学小会,与来自天文、物理、医学等领域的20多位顶尖科学家面对面,听他们讲科学、聊人生、谈理想。

看到科学家的身影,聆听科学家的讲述,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的科学魅力,也将和建设科技强国的精神传承与使命召唤融为一体,代代相传。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腾讯视频超前点播几点更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