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篇目的出处是哪里?

出尔反尔现在有说出去的话不算话的意思,但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是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

在古代汉语中,尔有“你”的意思,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要:孟子看重丧葬之礼,主张行三年之丧,但关于孟子自己如何为母守丧的问题,《孟

子》一书中并未有明确说明。关于孟子葬母之事众说纷纭,其中毛奇龄和钱穆的观点较为合理,

即孟子确实为孟母行三年之丧,但葬在鲁,丧在齐而已。

《孟子·滕文公上》写到,滕定公死后,滕世子向孟子请教丧礼事宜,孟子称其“不亦善

乎”,并说:“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他主张要为

父母行三年之丧,还说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从天子到百姓,都是这样做的。可见他对于丧

葬之礼相当重视。另外孟子和他的母亲感情深厚,“孟母三迁”和“断机杼”的故事现在仍广

为流传,虽然这两个故事不一定完全真实,但是孟子和孟母感情很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孟子本身也十分重“孝”,他认为:“亲丧,故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他赞同曾子所说,子女对父母尽心,不仅体现在日常侍

奉上,还体现在丧礼葬礼上,因此,孟子主张厚葬。他埋葬自己母亲所用的棺木,也是十分华

美,引人热议,臧仓就以“孟子之后丧逾前丧”为由,阻止鲁平公去拜访孟子(《孟子·梁惠

王下》);孟子的学生充虞也提出疑惑,认为“木若以美然”(《孟子·公孙丑下》),但孟

子是这样回答的:“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

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以

且此为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而俭其亲。”在

孟子看来,讲究棺椁,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只有这样才算儿女尽心尽孝了,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省钱。因此,孟子在制度允许又财力充足的情况下,尽其所能,为母亲准

备好的棺木,而不在乎别人的议论。由此可见,孟子对孟母的一片孝心。毋庸置疑,孟子是一

位孝子,他又那么看重丧葬之礼,那么孟母之丧,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孟子·公孙丑下》中记录孟子葬母事:“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对孟子

葬母之事仅“自齐葬于鲁,反于齐”一笔带过,给我们留下了几个疑问:孟子是否像他对滕世

子说的那样为母亲行三年之丧?孟子葬母后为何要反齐而不在鲁?他是在鲁地还是在齐地为母

亲守丧?孟子“反于齐”是在何时?那充虞说的“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中的前日又是指何时?

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中对“自齐葬于鲁”的缘由做了解释:“自齐葬于鲁——赵岐《注》

云:‘孟子仕于齐,丧母,归葬于鲁。’案:据《列女传》‘孟子处齐有忧色,拥楹而叹,孟

母见之’云云,则孟子仕齐,孟母同往。赵岐之说诚为可信。”孟子在齐国做官,他的母亲也

跟着他在齐国,后来母亲去世了,孟子将母亲葬于故乡鲁地,这是可以解释通的。但是孟子有

没有在鲁地为母亲守孝呢?为何返回了齐国?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孟子仕于齐,丧母,归葬于鲁”,同赵岐所注相同,交代了

孟子丧母时的大致情形,但依然没有找到关于三年之丧的解释。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孟子自齐葬于鲁,言葬不言丧,此改葬也。”他认为孟子葬

母于鲁,是改葬而不是初葬,“事毕而除,故反于齐”,否则“身且不行三年之丧,何以教滕

世子哉?”然而,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鲁平公欲见孟子考”中,引周柄中的观点,“观

下文敦匠事严,不敢请,何以见其为改葬而非初丧?”否定了顾炎武的改葬之说。笔者认为,

顾炎武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先不说孟子葬母是初葬还是改葬,只从言行一致的角度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篇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