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的旅长和师长长谁的职位高?

师长是军队师级编制的最高军事指挥首长,即军事主官。在设立政治委员的军队中,师长和师政治委员同为全师人员的首长,共同负责全师的工作。

师长对全师的军事工作负主要责任。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每个师在人之间。另外还有陆军装甲师、陆军摩托化步兵师、陆军防化师、空军航空兵师、空军空降兵师、海军航空兵师,武警机动师等。现在通常为人。上级为司令或军长,下级为旅长或团长。

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军官军衔共分3等10级,即: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武警军官警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武警”。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还另设有文职干部与学员军衔。

军士军衔设三等七衔,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一级上士、二级上士、中士、下士。

义务兵:上等兵、列兵。

上将:对应的军职为: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战区(即原大军区)正职,为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战区(即原大军区)正职的主要军衔。

中将:对应的军职为:战区(即原大军区)正职,战区(即原大军区)副职、军级正职,为战区(即原大军区)副职的主要军衔,战区(即原大军区)正职、军级正职的辅助军衔。

少将:对应的军职为:战区(即原大军区)副职、军级正职、军级副职、师级正职,为军级正职、军级副职的主要军衔,战区副职、师级正职的辅助军衔。

大校:对应的军职为:军级副职、师级正职、师级副职、旅级正职,为师级正职的主要军衔,军级副职、师级副职、旅级正职的辅助军衔。

上校:对应的军职为:旅级正职、师级副职、团级正职,为旅级正职、师级副职、团级正职的主要军衔。

中校:对应的军职为:团级正职、团级副职、营级正职,为团级副职的主要军衔,团级正职、营级正职的辅助军衔。

少校:对应的军职为:团级副职、营级正职、营级副职,为营级正职的主要军衔,团级副职、营级副职的辅助军衔。

上尉:对应的军职为:营级副职、连级正职、连级副职,为营级副职、连级正职的主要军衔,连级副职的辅助军衔。

中尉:对应的军职为:连级正职、连级副职,排级正职(没有副排长,民国时国民革命军曾有过副排长),为连级副职的主要军衔,连级正职、排级正职的辅助军衔。

少尉:对应的军职为:连级副职,排级正职,为排级正职的主要军衔,连级副职的辅助军衔。

旅长是多大级别的官?能管多少人?

世人印象中大概停留在军旗里,司令可以吃掉军长,军长吃掉师长,师长可以吃掉旅长。

而旅长下面还可以吃掉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等等。

看来旅长也算是个不小的官?

确实,国民党天下第一旅旅长黄正诚,军衔中将。

而美军的旅长基准配衔是准将。

当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旅长基准军衔是大校。

实事求是地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军队中的旅,以及所属的旅团或旅营架构下,兵力、配属及职能各有不同,所属的人员的多少也有根本的不同。

那么,一个旅有多少人?步兵旅,混合旅,合成旅有何不同?!

中国军队中旅的雏形出现于清朝末年,成形于民国初年,发展变革于抗战前后,涅槃于新时代最强军改中,成为军队能独立履行使命任务的一级单位。

当时,清政府在全国编练防军,也就是组建制地方军队,部队以营为单位,每营500人,同时五营组建成一协,也就是一协标准有2500人,协也就后来的“旅”。

亦即一旅下辖5个营,兵力2500人左右。

甲午之战后,清朝政府痛感八旗,绿营的不可救药,防军也不可依靠,遂下定决心要进行军事改革,另外编练一支能战能胜的新式军队。

1901年7月25日,清朝政府签订完《辛丑条约》后,开始推行军事新政。

决定在中央政府设立练兵处,在各个省设立督练公所,决心以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

至此,清政府选定的各处新军军营开始“习洋枪,学西法”。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协也就是旅,成为镇以下的最大职级单位。

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一人率领。

而镇下分为协、标、营、队、排、棚等六级,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部队。

编制采用“镇协标营“4级,也就是“师旅团营”4级编制。

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陆军暂行编制,将清末新军的镇、协、标、营、队、排、棚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

12月,北洋军阀政府也颁行大体相同的陆军编制。

1926年,北伐中的国民革命军统一编制,共编成8个军,除了广西李宗仁的第7军外,其余各军分别辖3个师,师辖3个团,各级按 “三三制”编成。

1929年,国民党政府郑重其事召开编遣会议,会议明确规定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

分为甲、乙、丙 3种基本师,其中,甲种师辖3个旅,一旅辖三团,共9个团,而乙种师则辖3个旅,一个旅辖两团,共6个团,而丙种师辖则只有2个旅,共4个团。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又以师为战略单位,师辖旅,旅辖团,称“整编师”。

此项整编尚未完成,1946年后又开始恢复军级建制,并取消了旅这一级。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有很大不同。

但总体而言,中国工农红军没有设置旅这一编制单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红军整体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开始出现旅这一编制。

此后,历经解放战争、边境自卫还击战及各种改革与变动,最终确立了军旅营这一主体编制架构。

工农红军初创时期,由于没有经验,所以编制较为混乱。

有的红军部队由南昌起来,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而来的,原属国民党正规军的相对还比较正规。

但如红四方面军这样,源头几乎全是农民起义产生的部队就比较乱,再加之中共中央在此阶段对各地红军部队也没有整体考量,所以编制混杂,有的部队几十人,就敢叫一个师,有的甚至叫一个军的也并不罕见。

红军开始正规化过程,始于中央开始往较大的红军部队派遣干部。

此阶段的特点是红军编制里小军、小师、小团较多,有时候一个团大约几百人,而一个师也不过千百号人马。

随着留学苏联学习军事人员陆续回国,红军开始全面正规化改革。

这时确立了红军基本战役单位为师。

红军师是稳定的常设单位,一个师人数为5000人左右,以下实行三三制,即师下面三团,团下面三营编制。

抗战时期,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

八路军下辖从师到班共7级编制,还有各个大军区、二级小军区以及军分区和各种纵队、支队、县大队等各类部队编制。

国民党政府为限制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给八路军3个丙种师的编制,这种师至团的编制采用“二二制”,也即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总体上比甲种师兵员要少一半。

红军刚改编为八路军时有6个旅:

一一五师下辖三四三旅、三四四旅。

一二〇师下辖三五八旅、三五九旅。

一二九师下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

每旅均辖两团,共五六千人不等。

(其中三四三旅有6500余人、三四四旅有5000余人、三五八旅有5000余人、三五九旅有5000余人、三八五旅有5000余人、三八六旅有5700余人)。

此后不久,八路军每旅麾下又增加了一个团,从此改为三团制旅。

1937年11月4日,在八路军总部作的《关于扩军问题的指示》中提出要准备每旅改辖三个团。

此后不久,八路军每旅麾下又增加了一个团,从此改为三团制旅。

八路军增编后的三团制旅,兵力已接近万人。

1938年1月20日,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在《关于第三五九旅编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并朱德、彭德怀电》中提到:

“现三个团已编制到位,七一七团有三千二百余人,崞县团有二千六百余人,平山团有二千五百余人,旅直有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余人。”

在八路军总部下达扩军问题指示后,八路军各师和各军区之下又增编了若干的独立旅、警备旅、教导旅、新编旅和骑兵旅等。

每旅通常辖3个团,个别还有辖个4团的。

每旅人数相应地不等,少的有两千多人,多则达到六七千人。

1941年年初,经过百团大战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精神,八路军各部陆续对所属部队进行精简整编。

到1942年,开始实行三团制的甲种旅和两团制的乙种旅两种编制。

最后,甲种旅有七八千人,而乙种旅基本上为五六千人。

而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成立于1937年,改编自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有意限制,新四军最早的编制并不是按照常见的“军师旅团营”建制,而是按军以下直接辖四个支队的非正规编制。

每个支队基本上按旅级权限,下辖两团,大约有2至3千人(其中一支队有2300人、二支队有1800人、三支队有2100人、四支队有4100人),所以,新四军初期8个团,约1万人。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

我党决定重建新四军,1月20日,中共中央任命原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

1月 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新成立。

重建后的新四军一共编制为7个师另加1个旅,按每师3旅计,累计21个旅番号。

此外,第三师还有独立旅 ,第五师还有特务旅 ,第6师则少个17旅,加上新四军独立旅 ,总计 23个旅,全军达到9万余人。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改编为解放军。

各战略区开始组建由二至三个旅组成的纵队来实施战略机动作战。

由于人数的增多,部队的扩大,此时,解放军正常的旅一级部队一般辖人。

不久,原来的所有纵队全部提升到军级。

1948年11月,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

原各路纵队都改称为军,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原则来编制。

此后,新建立的师下不辖旅,而是辖3个团,因此,解放战争后期步兵旅便退出了我军的历史舞台。

(这里仅指步兵旅,实际上一些部队还是有炮兵旅和骑兵旅)。

因为师直接辖团,被实战检验是最直接有效的建制方式,而再增加旅的建制,会显得指挥层次繁杂,机关非战斗兵繁多。

所以在解放战争前期,我军有旅这一级单位,而1949年2月全军整编之后,旅这种建制就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央军委按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分类确定了陆军、海军、空军等军兵种部队的编制序列和各级建制单位的名称和级别。

几经改革,形成了利于作战、便于管理得比较科学的合成军队的编制。

军队整体建制变为兵团——军——师——团。

不久,各个野战机动兵团撤销,而各个军归属各个大军区。

直到1985年百万大裁军,各军区成立了集团军之后,才重新出现了步兵旅的建制。

此时归属各集团军的旅,是由若干个营(或团)编成的军队一级副师级组织。

通常隶属于师或集团军(军)。

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各类作战任务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亦可独立履行任务。

各旅依据任务、编成和装备,分为步兵旅、炮兵旅、海军陆战旅、航空兵旅、空降旅、工兵旅、舟桥旅、雷达旅、反坦克旅、坦克旅(装甲旅)、高炮旅、防空旅(防空混成旅)、战术火箭旅(导弹旅)、电子对抗旅等不同类别。

步兵旅、混成旅与合成旅,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军队编制形态,其本质并非一个武装团体级别的不同,而是其组成方式和编成形态的不同,以及其导致的战斗力值的不同。

它们三个既有区别,亦有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母体与孪生的关系。

步兵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旅,步兵旅一定会隶属上级师级或军级编制,因为步兵旅只有步兵,编制内并没有炮兵,工兵,雷达兵等辅助兵种,一般而言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独立作战。

步兵旅的后勤及火炮集中在上一级,所以步兵旅主要的作用是战线突破,警戒及维护等。

一般而言,一个步兵旅下辖2个步兵团,兵力约4000人左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摩托化步兵旅的现行基本编制,为全旅下编约11个营,共计4000—4500人左右。

机械化步兵旅下设5个营,两个装甲营,两个机械化步兵营,一个火力营,全旅编制人员共3654人。

除旅部机关外,装甲营定员编制为650人,火力营定员编制为814人,机步营定员编制为730人。

混成旅一般而言是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兵种混合编成的,通常用于履行重要方面任务的独立旅。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中常有此编制。

日军侵华期间也常有此类旅团编制。

混成旅简单地说就是多兵种部队、综合型部队。

一个混成旅通常约有4000多人,一般的编制分为:3个步兵营,其余通信连,教导队,装甲营,警卫连,侦察连,炮兵营,工兵连,修理连,直属保障分队,汽车连,卫生连分别有1个。

混成旅通常由装甲营、团,炮兵营、团,和信息化作战部队、防化部队等组成,也有的混成旅还包含火箭兵部队和直升机大队。

现代的混成旅通常指海陆空三军协作部队,成员在四五千人左右。

根据混成旅的职能属性的不同,混成旅分别有步兵混成旅、炮兵混成旅、航空兵混成旅等。

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施行史上最强军改。

军改后,我军原属各军区的18个集团军调整改编为陆军的13个集团军,实现了合成旅的改建组建。

此后,我军除新疆军区的军师团架构还保留外,其余的都改成了军旅营的架构。

而此种编制架构中的旅,一般即为“合成旅”。

一般而言 “合成旅”除旅部外,下辖4个合成营,还有侦察营,作战支援营,防空营,勤务保障营,全旅共计9个营,兵力大约为6000人,其中,一线战斗人员大约2000人左右,其余大多数是支援保障人员。

可以说,合成旅脱胎于传统机步旅,它又被称之为新型机步旅。

之所以称之为新型,主要体现在编成结构上更加优化,新型作战力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充实、合成、多能、灵活的新型作战力量。

小时候许多人玩过军棋,都知道游戏规则中司令吃军长,军长吃师长,师长吃旅长,旅长吃团长,依此类推。影视剧中我们也看到八路军、国军里师长下边是旅长,旅长下边是团长。

但今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却出现一个奇怪的局面,那就是师旅并存。

在大家的印象中旅长军衔和级别低于师长,可现在师长却无权指挥旅长。

那么解放军中的师和旅是怎么演变的,为什么今天师长反而和旅长平起平坐了?

师和团地位分明,旅的存在感偏弱

自欧洲近代以来,军队中作为战术单位的的营以下编制基本上比较固定;各个时期都是营-连-排-班模式。但是团、旅、师这3个高级战术到战役单位编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地位差距太大。

按照从1927年建军到本次军改之前的解放军军语来看,团的地位最本质是最小的行政单位。也就是说每一个步兵团(炮兵团、坦克团等)都有独立番号,团以下营、连、排都只有数字编号。

而师则是最大的常设单位,也就是说师以上的军(集团军)是可以打乱重新组合的。同时师又是最小的战役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师要有能力独立承担一场小型战役;这样火力支援和后勤单位就一样都不能少。

而在师和团之间的旅地位相对来说比较尴尬,因为除国共合作时期人民军队里很少有步兵旅这一级编制。事实上从欧洲进入火器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演变来看,旅也是时有时无的。

直到在19世纪中期,欧洲终于出现了固定性质的师-团模式。基本上每师辖四团,师直属炮兵、骑兵、侦察、后勤辎重单位;这和今天的师-团制已经非常接近了。

从后勤角度考虑每个师人数在一万左右,这样每个步兵团大约2千人。但是这个时候在战场上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在双方步兵对阵时,如果把每个师四个团一线摆开,师指挥部与外侧的两个团距离过远。

在当时没有无线电和有线电话的情况下,单靠传令兵和旗帜难以及时发布命令,容易贻误战机。

于是各国在师-团之间设计了步兵旅,作为一层单纯的指挥机构。

也就是说旅本身没有自身的直属队,旅长唯一的职能就是协调本旅两个步兵团的军事行动,相当于师部的派出机构。这样一来师长只需要指挥两个步兵旅和师直属队,由俩个旅长分别指挥下面的两个团。

但是旅没有加强步兵战力的直属队,所以没有独立作战能力。这样每师辖2旅,每旅辖2团大约5000人;这样的师级模式也被某些人称作“方块师”。

可时代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方块师和传统旅走向消亡。原来在一战时战场上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大幅提高,之前靠堆人数来实现加强火力密度的办法已经不再适用。

这样在进攻作战当中把四个团一次投入战场会过于密集,让敌人的机枪子弹更容易收割人头。如果把四个团分两批,又显得浪费人员。而在防御战的时候,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如果把四个团都摆在第一线,那么由于人员过于密集,在敌方的重火力攻击下会伤亡惨重。同时这样部署导致师旅两级都没有预备队,有一处阵地被突破就非常被动。

可如果让一个旅在前面,另外一个旅作为预备队;或者让两个旅各用一个团,都存在的浪费兵力和第一线兵力单薄的情况。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各国都认识到,“三三制”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让每个师直辖三个团,这样师部就有一个团作为预备队。

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比“方块师”要好得多。所以一战后旅这个编制,在很多国家中消失了。

日军率先用师团制,国军在师-旅制中反复

影视剧中除了国共两军,就是日军的出场机会比较多了。抗日剧中经常会提到日军有师团,师团下面有旅团,旅团辖步兵联队。其实这就是师-旅-团模式。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式陆军模式,从1888年开始组建师团[1]。

在抗战初期日军四单位师团,下辖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步兵人数能达到1.5万以上。再加上师团属炮兵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和后勤单位,一个满编师团人数能超过2.5万人。

但是每个步兵旅团实际上只有指挥部和两个步兵联队,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由于旅团本身没有自己的支援部队,所以日军会给旅团升级为一个加强炮兵、骑兵、工兵和后勤单位的支队;来代替整个的师团执行作战任务。

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后,日军也感觉到四单位师团过于臃肿,况且日本也面临人力枯竭的问题。于是所有的日军师团都取消了旅团一级编制,由一个独立的步兵团指挥部(不是我们理解的团)指挥下面三个联队。

但是日军在华北又组建了一批独立混成旅团和警备旅团。这些旅团直辖4个步兵大队和少量的直属队,其人数只有5000人左右。

中国直到清末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才学习西式军制,最终发展出来了北洋六镇[2]。每一镇有二协,每协有二标;其实就是每师二旅,每旅两团。

1925年出现的国民革命军人数偏少,再加上学苏式步兵师模式,采用师-团模式。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一共有8军16个师,但却只有10万人。显然每师只有6000余人,分三个团都略嫌不够。

之后中国就开始了新军阀混战,国民党军队逐步失去了统一的编制。为了尽可能扩充军队,各路军阀随意改编师和旅的编制。

于是国军中每师2旅4团,2旅6团,甚至3旅6团的情况都有。这样战场上的双方只看番号,都判断不了敌军一个师(旅)到底有多少人。

1935年开始国民政府为抗战而进行“军队整编”,受中德军事合作的影响,新编制又改回德式步兵师。

所有的步兵师一律改编为2旅4团,加一个炮兵营和其他直属队,人数大约1.2万。但其他军阀部队还没改编完成,抗战就爆发了。

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衡山召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不但确定了以后二期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还对部队编制和番号进行了调整。取消军团、路军、旅三级编制,每师直辖三个团。

也就是说1939年开始后国军再无传统模式的旅。

解放军历史上的师-旅制改革

人民军队长期以苏为师,再加上需要迷惑敌人,故尽量使用师或军的番号。毕竟一个师通常要比一个旅多一个步兵团,用师的番号更有威慑力。

在八一南昌起义时所有部队皆为师-团模式,秋收起义时毛主席创建的工农革命军的第一师也只有三个团。

随后井冈山会师,朱毛红军合编为红四军,下辖3师9团[3]。可以说在整个红军时代,主力部队基本上没有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主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政府给予了3师6旅的编制。基本上红军每个军团被改编一个旅;每旅两个团5000人左右,和国军的旅基本相当。

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有南泥湾开荒的359旅,《亮剑》里李云龙所在的386旅。

然而受《亮剑》的影响,有观众会认为既然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6个旅的编制,而八路军的人数又扩充的非常快,那么后来的386旅有四五个团,每个团有几千人,岂不是出现了一个有几万人的大旅?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八路军129师在人数大幅增加之后,也自己造编制开始扩充。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1940年左右129师已经下辖7个旅21个团。

一天跳绳的最佳时间和数量(跳绳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从跳绳开始的第1分钟开始就已经开始燃脂,如果跳绳是刚刚开始,最好不要一下子跳太长的时间,可以循序渐进进行跳绳,第1天的时候可以跳一分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到三分钟,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跳绳,两周以后就可以将跳绳的时间增加到10分钟左右,逐步的增加跳绳的频率和时间才能够达到比较不错的减肥效果。

也就是说每个旅只有3个团,每个团的人数只有大概2000人左右,和当初八路军改编时每个团人数基本相当。新四军刚组建时只有四个支队;在1941年后全军改编为七个师和一个旅 ,当然这个旅的番号是完全自创的。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这个时候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到127万,可能够同国民党军决战的人数不过61万而已。

于是主力部队纷纷改编为野战兵团(野战军),下辖野战纵队;而每一个纵队下辖师或旅,都是三个团的编制。

简单地说像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这样兵源充足的每师三个团,人数和国民党军一个整编旅人数基本相当。而西北野战军这样,全野战军最开始只有26000人;每一个旅虽然也是三个团,但是兵力就只有不到4000人了。

可能会有观众产生质疑,上文不是说1939年后国军就没有旅了吗,陈赓怎么还会有成功全歼“天下第一旅”这样的战绩呢?其实这是蒋介石为了假和平并敷衍美国,搞所谓的裁军。

把军改编为整编师,那么每个师就变身成了整编旅。这样的整编旅下辖两个人员更充实的步兵团和原直属队,根本就是师的模式。因此陈赓歼灭的,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1948年9月国共决战之时,国军也不再玩这种把戏,所有的整编旅都恢复了原来师的番号。而解放军人数也有了足够的增长,所有的步兵旅也全都改名为步兵师。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共内战时所谓的步兵旅都只是小号的步兵师,旅长和别的师长是同级的。

1955年解放军开始正规化建设,无论是历史的惯性还是全面一边倒向苏联,人民解放军仍然保持了师-团制。但同时解放军又组建了许多特种兵,或者说是技术兵种部队。

由于当时人才缺乏,而且这些部队本身强调灵活性,所以基本都是旅编制。有些读者看过《绝密543》,应该了解到我国导弹部队和高炮部队有没有团一级的编制,而是习惯于旅管营。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当时全国也没有多少作战兵器,所以在广阔疆域里只能让他们以营为单位进行独立作战;这样由旅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比师-团制更加合适。

这个传统延续下来,比如从俄罗斯购买的防空导弹,就是以营为单位装备在防空旅。

此外80年代我军组建的直升机大队后来升级为陆航旅,海军陆战队也有陆战旅。再之后有舟桥旅,山地步兵旅,炮兵旅等等。

这些旅和普通的步兵单位根本没有可比性,甚至类似于陆航旅这样的的单位可能还没有步兵一个团人数多。但是其地位和步兵师基本相当,旅长的身份自然和步兵师师长同级。

这种旅-营虽然早期只用在特种兵,但是现在也开始出现在陆军作战部队。

新军改组建合成旅,解放军开始重建编制

为什么现在解放军会出现步兵旅旅长和步兵师师长同级的情况,因为现在这些步兵旅已经不是当年那种那种三级模式下的旅;而是在80年代之后解放军在编制探索中,由原来的步兵师缩减成了步兵旅。

这种旅-营制的步兵旅在之前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

苏联在二战初期由于损失了大量的的技术装备和指挥人员,于是仓促之间组建了大量直接下辖步兵营和炮兵营的步兵旅。但二战后苏军仍然恢复了师-团制,对中国也没什么借鉴。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裁军的背景之下,解放军也在探索如何实现质量建军。步兵军全部升级为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但是全军技术装备和实际需要相比有具有较大不足。于是决定将一些乙种步兵师削减为步兵旅。

简单地说就是把步兵团等缩减为营,重装备不变。这样人员人数减半,火力不变却比乙种步兵师却更有灵活性。

有意思是在冷战前后,欧洲国家和俄罗斯也开始这方面的探索。模式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将原来的步兵师缩减成步兵旅,原来的步兵团缩减成步兵营。但技术装备基本不变,从而实现建设短小精干陆军的目标。

但解放军在削减人数的同时,其装备是有大幅升级的。我军在第二轮军改当中,将原来的甲种步兵师也开始缩减成步兵旅。

毕竟大家都清楚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拼人数的时代,只要有同样的火力和技术装备,人数少一些反而更灵活。

近年开始的新一轮军改当中,解放军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合成化陆军的探索和改革。原来的步兵师下辖有步兵团,炮兵团,装甲团和其它的直属队;改成步兵旅也不过是把步兵团变成步兵营,其他单位都降为营级而已。

而解放军这次组建的合成旅,将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将之前的步兵连,坦克连,和迫榴炮连合编成合成营。再把合成营,加榴炮营,防空营等编成合成旅。

这样一来集团军-旅-营都实现了合成化,具备了不依靠上级支援的独立作战能力。

这样一个合成旅人数和原来的一个步兵旅基本相同,但战斗力却有了质的变化。这其实也反映出解放军在机械化建设同时,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

之前在师-(旅)-团模式下,后勤和技术装备由师管,团(旅)长只负责作战。

但是现在将指挥和后勤保障都下放到了旅,旅部充当了之前师部的作用;这样一来合成旅的旅长的素质要求,甚至要超过之前的步兵师师长。

再加上到目前我军正团级上面就是副师级,旅长显然只能挂后者。于是师长和旅长同级,自然就不存在谁指挥谁的问题。

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解放军会师旅并存

虽说解放军这样合成旅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创举,但现在仍然是师旅并存的模式。难道师改旅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长期观察?

师改旅到底是否合理,到现在国内外都有争议。冷战之后欧洲国家在削减军队员额的情况下,又不愿意取消编制来影响一大堆将领的去留;把师改成旅自然很顺利。可俄罗斯在师改旅就遇到了大麻烦。

由于今天的俄罗斯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守卫国土需要足够的步兵员额。在2008年俄格冲突中,暴露了步兵旅战斗力不足的严重弊端。简单地说对于大国来说旅的人数偏少,一旦出现作战伤亡战斗力会迅速下降。

如果一个旅战力不行,把两个或多个旅派到同一个方向,那还不如直接派一个师作战合适。

俄罗斯趟了这个雷,解放军显然不可能完全无视。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比如将来台海发生冲突,第一波上陆可能是比较精干的陆战旅或者是合成旅。

但之后同反攻的美军进行大规模交战,恐怕还得把作战师派上去。

因此我们在组建更加机动灵活的旅面对小规模冲突的同时,不能放弃使用步兵师打大仗的准备。

所以在今后解放军还会出现师长和旅长同级的局面,而且旅长的军衔甚至有可能超过师长。

但这是解放军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为解放军的长足发展而感到骄傲。

穿越剧2022最火的穿越剧(推荐5部穿越循环类电视剧)

穿越剧2022最火的穿越剧:开端(15集)、一闪一闪亮星星(24集)、想见你(26集)、救了一万次的你(24集)、端脑(20集),喜欢看穿越剧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长是什么军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