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bbcc式AAB的词语语

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

  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并呈一定的线性增长。在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师的数学语言的素养及习惯对于幼儿的数学意识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举足重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的特点。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领域而言,数学教学语言具有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简练即数学教学语言应直接指向相关数、量、形等信息,以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数学教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教学语言有所不同,不强调过多的形容及细节的描述。例如,教幼儿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一张数量关系图片,口头编应用题:“草地上有3只小鸡,又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再如,教小班幼儿认识“1”和“许多”时,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提问:“小朋友,这些东西中哪些是1个?哪些是许多个?”。教师还要着重突出“又”“一共”“许多”“1个”的词语的含义。精练的语言排除了无关情境和词语的干扰,能有效引发幼儿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规范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及阐述数学概念。幼儿数学教育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数学术语、数学概念。如一些数学符号的名称、加减算式的读法等。以大班认识“4的组成”内容为例,4称为“总数”,分成的2和2称为“部分数”,符号“∧”称为“分合号”。幼儿数学教育中也涉及到某些数学概念,如基数、序数、相邻数、数的守恒、加法、减法、梯形、椭圆形等。这些数学概念虽然不需要幼儿掌握。但教师必须掌握概念的属性,讲解要规范。

  逻辑性即数学教学语言要条理清晰、前后连贯。逻辑性是语言的内在结构力量,就如建筑物里的钢筋。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教学语言能很好促进幼儿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颠三倒四,会影响幼儿对数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掌握。

  二、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求

  1.依据幼儿思维特点,处理好语言的情境性与简练性关系

  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特点之一。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情境性描述语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语言的情境性,忽视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体现在过多使用情境性描述语言,干扰了幼儿的记忆和思维。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情境性描述语言只是起辅助作用,点到为止。例如,某小班教师教幼儿认识5以内数数,教师创设到小兔家做客的情境,其语言重点不是指向数量,而是用大段的话描述小兔家的情形,如小兔家很漂亮,兔爸爸及兔妈妈很爱小兔,小兔很喜欢小朋友等。其结果是干扰了幼儿对5以内数量的认知。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是本,情境性语言为末,切忌本末倒置。

  此外,情境性语言应随幼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3~4岁幼儿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在小班,教师情境性语言描述可以多一些,以适应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如教幼儿点数时把教具称为“苹果娃娃,香蕉娃娃”,但注意不宜过多渲染。中、大班幼儿思维的抽象性逐步提高,教师要减少情境性语言。如大班幼儿能理解“5的相邻数”,就不必要描述为“5的两个好邻居、好朋友”等。

  2.把握数学概念属性,处理好语言的规范性与通俗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因考虑幼儿的年龄,一些数学概念需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语言的规范性和通俗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通俗的语言就不可能规范。那么,数学教学语言如何即便于幼儿理解又不失规范呢?达到这一要求,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用幼儿容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数学上“相邻数”的概念是:自然数列中某数相邻的两个数称为这个数的相邻数。

  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为“相邻数就是一个数前面和后面的两个数”,这种说法很不准确,教师忽略了“在自然数列中” 这个前提。如果这样讲解:相邻数是比某个数小1和比它大1的两个数。这样既突出了相邻数的数量关系也能为幼儿所理解。教师还需注意不要自己编一些数学概念。如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梯形就是像梯子一样的形状”,“椭圆形就是扁扁的圆形,有一根长径和一根短径”等,这些不正确的概念容易使幼儿形成错误的理解,不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此外,教师要注意正确使用数学术语。例如,有的教师讲解数的组成时,把“分合号(∧)”称为“分号”、“分解号”。还有的教师把“部分数”称为“加数”,在描述“1和1合起来是2时”,就说成“1加1是2”,和加法术语混淆在一起。再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大于”“小于”“时,说:6比7小,6少于7。应该说“6小于7”。教师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能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为幼儿入小学后学习数学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3.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语言,关注其内在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体现了教师逻辑思维能力水平。具体来说,建议如下。

  首先,数学教学语言应明确,避免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例如,某教师问幼儿:七星瓢虫是数字几?此语言就很不明确,应该这样问: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点用数字几表示?再如,某教师这样提问4的相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朋友,3比4少几?4比3大几?”教师前半句用多少,后半句用大小,前后问法不一致,造成幼儿认识上的混乱。

  此外,数学教学语言应条理清晰,表达严谨。例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序数时,呈现横排的6只小动物图片,提问:小朋友,小兔子排在第几?结果有的幼儿说排第2,有的幼儿说排第5。原来幼儿是从不同方向数的。教师这种问法不严谨,应该给幼儿指明从哪边开始数。因为序数具有方向性,从不同方向数,物体的排列位置当然不同。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判断、推理要准确。

  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语言中的失误主要源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幼儿年龄小,讲不好甚至讲错都没关系,往往不介意脱口而出。另外,教师数学专业知识欠缺也是原因之一。幼儿教师需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幼儿数学的核心概念,明确幼儿数学内容的科学定义,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教学语言水平,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

  扩展资料: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师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

  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数学描述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为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学习数学思维,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对数学问题加以描述和表征很重要,它有助于幼儿从“数学行动”走向“数学语言”,从具体表象走向概括抽象。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有助于师幼、同伴间进行数学交流(分享经验与思维),在短时间内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然而,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运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重操作、轻交流的现象。

  (一)数学语言与幼儿园教师的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随着知识的产生、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运用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一种体现数学思维特点的特殊语言。广义上讲,一切用来描述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联系的语言都是数学语言,它是数学思维、数学交流、数学意识与元认知的载体。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师除需以口语形式表达数学概念、引导数学思维外,还需借助能够体现数学概念或数学思维的实物或操作材料进行表达。

  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可将幼儿园教师的数学语言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有声的数学语言,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和数学概念有关或能够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教学口语;二是无声的数学语言,包括在进行数学活动时为辅助活动所使用的,用来表示数学概念的实物、图片、符号等。

  (二)数学语言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人们在生活中会经常使用到数学语言,如关于股市行情、彩票中奖几率、利息利率、空气质量、降雨概率等。数学语言也经常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如购物价格、游戏比分、门牌号码、日历、体温计等,无一不是数学语言在幼儿生活中的体现。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A. A.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

  可见,数学语言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在1991年就明确提出,数学概念的理解是通过数学语言达成的,并于2002年发布的学前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儿童早期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概括为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数学交流、联系、表征五个方面。

  近年来,国外不少研究表明,在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中,儿童并非仅仅是通过“做”来学习的,还通过思考以及谈论他们所做的事情进行学习的;教师所使用的与数学有关的语言总量,与儿童今后在学校中的数学学习有显著关系。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如“数学认知”部分第二条目标明确指出,4~5岁儿童应“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综上,运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对数学概念及思维过程进行描述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并有助于幼儿的数学学习。

  全美数学教师协会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富于自然和数学语言的,并充满发人深省的机会”。实践中,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数学语言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数学语言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视核心经验

  教师应运用精准的数学语言,引导幼儿建立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但由于对数学核心经验的研究不足,教师有时会忽视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以图形认知为例,幼儿见到一种图形并表现得很兴奋时,他们常常会有一种过度抽象的倾向,如把一片披萨视为三角形,或者把一个花盆视作圆柱体。

  在关于图形认知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在引导幼儿观察了图形的特征后,请幼儿联想一下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哪些图形,但一些专业态度不太严谨的教师,会允许幼儿将足球看作圆形、将汽车上的玻璃(四个角为弧形)看作长方形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幼儿对图形进行过度抽象的倾向,造成数学概念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

  (二)语言内容贫乏

  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时教师会将数学语言内容局限于活动材料本身,将学习媒介(材料)错当成学习目标。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图形大闯关”,活动目标是“了解七巧板的组成,尝试进行不同的图形组合,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这一目标主要指向的是“欧几里得转换”(翻转、移位与旋转),意在引导幼儿理解几何图形经过移位、旋转或翻转后,其形状、大小等并不发生变化。

  但教师的数学语言始终围绕着幼儿用了什么样的图形,拼出了什么样的形状,忽视运用数学语言引导幼儿感受图形经过移位、翻转或旋转变化后仍是该图形这一数学学习目标。

  (三)表征形式单一

  数学语言除包括有声的形式外,还包括文字/符号语言、材料语言等无声的形式。当下,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数学语言表征形式较为单一的现象。例如,在有关数运算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数运算水平的提高而先后实施实物加减教学、口述应用题教学和列式运算教学,三种教学方式往往按顺序先后彼此割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最后以能够进行列式运算为衡量幼儿数运算能力的标准,数运算教育只注重儿童数学语言的口语和符号表达形式,较少涉及其余的表征形式。

  (四)交流形式不当

  吴建兵认为,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有利于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实践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数学交流的机会较少且方式单一,多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数学交流未能发挥有效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作用,且幼儿向教师请教、教师向幼儿讲解的意图明显,幼儿被迫或机械输出占多数,主动输出较少,缺少话语权,数学交流未能很好地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一)研习核心经验,运用精确、富有逻辑性并能体现数学之美的语言

  教师数学语言的运用应在确保数学概念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数学语言之间的逻辑性,并体现出数学语言之美。

  首先,保证数学术语的准确性。要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准确区分“数的组成”与“数的形成”,“0”与“没有”等概念,这样,教师的数学描述才是准确的,提问、回应等才有正确的指向。应为幼儿提供更加准确的语言示范,如具体描述“深浅”“多少”“高矮”“宽窄”“长短”等,而非过度抽象的“大小”。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并不是要求教师将上述的概念完整无误地介绍给幼儿,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亲身体验,将具体事物的属性特征,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数学语言加以解释,也就是将数学概念学习渗透于数学体验之中。为此,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受数学概念,如提供多种多样的三角形供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从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属性特征。

  其次,保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第一,努力减少会对幼儿数学理解造成干扰的因素。教师应注意数学口语的句型和结构。例如,对小班幼儿,在句型上,最好以肯定句为主,少用疑问句,不用双重否定句;在句子结构上,最好使用主谓宾结构,不宜使用复句或太多的修饰语。关于数学学习材料的语言应能够凸显所要学习或观察的特征,应控制如大小、颜色、形状或厚度等影响幼儿判断的因素。当然,要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能力时,可有意识设计一些“干扰”因素。

  第二,既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述数学学习材料,也要注意控制与数学学习无关的因素。以“按数取物”的小班活动“送小刺猬回家”为例,有教师设计了要求幼儿选取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自己的手臂、肚子或大腿”和“小动物卡片”上两个操作环节。内容虽然难度适宜,但夹夹子的过程较难,因为有的幼儿穿的是紧身衣,很难将夹子夹上,且塑封过的图片很滑,夹子易滑掉,导致幼儿将注意力较多集中到如何更好地夹夹子上,而忽视按数取物的学习目标了。

  再次,要运用富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教师的数学语言既应蕴含教学目标,又应体现对幼儿表现的及时回应。例如,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前面的问题与后面的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能根据幼儿的回答或操作进行追问,以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思维。

  最后,数学语言的运用要考虑数学语言之美。数学语言学习可充分展现有关数学语言的对称美、动态美(如图表)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如数学符号),让幼儿感受数学语言的内在美,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获得审美情趣。

  (二)选择易于幼儿理解的有一定开放度的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教师对数学知识加以转化的重要工具。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适宜的语言有助于幼儿的概念理解及思维梳理。不适宜的语言不仅没有意义,还会使幼儿产生困惑。

  首先,应对专业的数学语言进行幼儿化、生活化、情景化的转换,以利于幼儿理解。小班幼儿需要情景化的语言,中大班幼儿慢慢开始需要运用一些准确的数学术语。例如,在关于“行和列”的活动中,面对中班幼儿,可用楼层代表行,第几间房代表列;面对大班幼儿,则可直接运用“行”和“列”的概念。

  其次,选择具有一定开放度的数学语言。如果全开放式的数学提问对幼儿来说过于困难,那么可适时选用半开放式的,甚至全封闭式的提问,以降低开放度,引发幼儿的思考。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文具小超市”中,教师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如何计算“购买”文具的总价时,教师的提问从“你刚才是怎么算的?”到“你买了几支铅笔?”再到“一支铅笔可怎么在这张纸上加以表达?”最后到“一支铅笔多少钱?”如此不断降低问题的开放度,达到了逐步引导的效果。最后,幼儿掌握了计算总价的方法,先画出所购买的文具形状,再写出买了几件这样的文具,最后写上一件文具的价格。

  (三)运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语言

  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数学语言内容贫乏,往往很难激发幼儿开展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数学语言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上要丰富多样,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1.挖掘材料或活动中隐含的数学学习价值,丰富语言内容

  数学语言的内容应不局限于活动所使用的材料本身,还可从不同角度对材料的数学学习价值进行挖掘,体现材料蕴含的数学核心经验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能力等,从而拓展幼儿的数学经验。教师要善于挖掘同一情境、同一内容不同的数学教育价值,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有意识地拓展幼儿数学认知的广度。

  如,在借助数学绘本《法拉需要一张新床》开展的关于自然测量的大班活动中,教师不局限于绘本故事本身(因为爸爸、木匠大叔、法拉的步子大小不同,所以法拉的新床制作了三次才成功,因此需要使用同样大小的步伐来测量),而应将其作为数学学习的媒介,从故事已涉及的概念出发,引申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从顶点开始,运用等量工具首尾相接进行测量。

  2.注意多元化的表征、转换与连接,丰富语言形式

  数学学习中的多元表征是指对同一数学学习对象用叙述性表征(如口语、书面语言、数学公式等)和描绘性表征(如图片、图画、模型、各种动作表情等)形式进行表征。

  每种表征形式都有优势与不足,实物表征可为幼儿的学习架起桥梁,动作表征可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口语表征有助于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多元化的表征方法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发展。例如,在大班活动“有趣的规律”中,教师运用图案、声音及动作表现同一规律(AABBCCAABBCCAABBCC),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理解。

  但是,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元化表征方法,并不是要求每个活动都使用多元化的表征方法,也不是每次活动都要使用所有的表征方法,“如果幼儿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无法领会某一种表征形式,或者班级中多数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那么就不需采用多元表征的形式了”。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使用多元表征方法时,可以实物表征为主,例如,旨在让儿童充分感知数的各种表征形式的“Number Worlds”课程,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将表征方法分为五种:实物表征(Object Land)、图片表征(Picture Land)、排列表征(Line Land)、高度表征(Sky Land)和循环表征(Circle Land)。

  (四)创设宽松氛围,与幼儿进行深入的数学语言交流

  儿童在进行判断推理、与他人交流观点或想法时,数学理解能力往往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梳理与分享,这不仅可发展幼儿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还可将个别经验升华为共同经验。

  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幼儿的这些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说服他人;能够倾听他人的解释,理解他人观点,并对他人观点进行反思、评价或解释、反驳等。全美数学教师协会认为,幼儿可以通过交流,组织和强化自己的数学思维。

  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幼儿的分享交流,也可以是师幼间的双向交流,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多向交流;交流的问题可以是多样的,不仅可以是关于数学知识的交流,还可以是关于数学体验和问题解决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不仅可以是全班性的集体交流,也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全班集体交流。

  教师除要维持交流秩序、引导交流的逐步深入并适当进行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每位幼儿参与交流。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产生认知冲突或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发幼儿进行交流的兴趣。此外,为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可使活动开展的空间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交流的需要,座位排列形式可采用双马蹄形,即教师位居U形中间,也可采用新月形或圆形等,以便于师幼的密切交流。

  (五)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学习与数学操作学习并重,为幼儿提供高效的支持与引导

  数学语言有助于幼儿在数概念之间建立连接、发现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数学操作有助于幼儿亲身体验数学过程。两者相互配合,可产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第一,“操作前置”。即先请幼儿进行操作,然后从幼儿的操作中发现幼儿的发展水平,最后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相应的语言讲解或操作示范,而不是先讲内容或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再让幼儿进行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已失去了“探索”的意味,往往“重复”多于“迁移”,操作意义已失去。

  第二,不同的操作环节运用不同的语言支持。操作前,用简单明确的语言介绍操作要求;操作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可以是对操作过程的简单描述,也可以是对有关思维过程的较详细描述),以减轻操作难度并便于幼儿梳理思维过程;操作后,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语言检查操作结果,既可判断操作结果的正确与否,也可帮助幼儿再次梳理思维过程并加深理解。

  例如,在中班活动“蜈蚣叔叔的袜子”中,操作前,教师讲解操作规则,幼儿明确操作要求;操作时,幼儿一边口述“红红绿红红绿红红绿红红绿”,一边进行相应的排序;操作后,引导幼儿运用同样的排序方法进行对应,自主检查排序结果并梳理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

【幼儿园数学课堂语言如何运用】相关文章:

染色体变异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染色体变异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染色体变异教案 篇1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1、难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

  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

  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改变,使蛋白质结构改变、生物性状改变,即生物发生了变异。

  那么,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何关系?

  回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都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出示投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照片。

  2、让学生观察:患儿的征状---两眼较低、耳位低下,存在着严重的智力障碍。

  教师补充说: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

  3、投影片放映:病因---染色体缺失图

  4、讲述: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病儿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投影片上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5、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何能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等方面来加以思考。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那么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会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呢?(回答:会)染色体数目会如何改变呢?(回答:可增加,也可减少)。

  2、前面所说的仅是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它只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种类型。

  例如,人类有一种叫“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病,患者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21号染色体是三条,其征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等;

  再如,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叫“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患者少了一条X染色体,外观表现为女性,但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另一种类型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这种类型的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因此,我们重点介绍后一种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3、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染色体组”

  放映: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

  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二次,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减少了一半。

  (2)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精子中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使染色体成单存在。

  (3)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得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成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

  出示:雄果蝇染色体的活动投影片。

  观察说明: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抽拉投影片,使同源染色体分开成为两组)若把形状、大小不同的归为一组,每一组都包括了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且是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某一条染色体。这样一个生殖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即为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大小、形状均各不相同,但却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投影玉米体细胞图观察:玉米体细胞中20条染色体,其生殖细胞内有10条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这10条染色体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

  同样,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23条染色体。

  4、教师讲述:人、果蝇、玉米体细胞中各含两个染色体组,都属于二倍体。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均是二倍体。

  那么,该如何给二倍体下定义呢?

  回答:二倍体指的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依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该称为三倍体,如香蕉、无籽西瓜等;体细胞中含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被称为四倍体,如马铃薯。

  我们把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三倍体、四倍体都属于多倍体。

  多倍体个体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动物中较少见。

  5、多倍体是生物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而致。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增加,也可以成倍减少。

  例如,我们在初中生物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雄蜂由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因此,雄蜂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玉米是二倍体,20条染色体。由玉米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中含有10条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我们称之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中有六个染色体组。其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而由其配子发育而成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也叫单倍体,不能被称为三倍体。因为由配子发育成的小麦,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同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教师总结:可见,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二倍体、多倍体以含染色体组的数目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是,与含染色体组的数目多少没有关系。

  [三]教学目标巩固

  1.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断

  C、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D、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了1800

  2.是正常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则下图所示是指染色体结构的()

  A、倒位B、缺失C、易位D、重复

  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4.猫叫综合征是人第号染色体引起的遗传病。

  5.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因此,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

  A、一个染色体组B、两个染色体组C、四个染色体组D、六个染色体组

  6、四倍体的曼陀罗有48条染色体,该植物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主要了解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多倍体、单倍体在育种上的作用,我们下节课再讲。

  *P50复习题一、三

  [一]月份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重要概念”。

  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单倍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呢?

  这就是我们在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根据提纲(一)阅读教材。

  提问:多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具有什么特点?(回答:略)

  投影展示:二倍体草莓、多倍体草莓的图片。看图可知,多倍体植物各器官均较

  二倍体大,果实中含营养物质多。如四倍体水稻的干粒重是二倍体水稻的二倍,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15%,可见多倍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师生根据P49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并板书出其染色体的情况:

  归纳总结多倍体知识,补充提纲(一):

  刚才,我们归纳了“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明确了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来获得多倍体,可以应用在育种上培育新品种。

  那么,单倍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依据提纲(一)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单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2)单倍体的特点有哪些?

  (3)单倍体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

  2、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大纲归纳总结单倍体的有关知识:

  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在人工诱导育种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国家利用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果。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单倍体本身无利用价值,但在育种上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不仅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可获得纯合体。

  2、培育多倍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温度剧变,射线处理、药物处理等。其中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结出西瓜的果皮细胞、种子的种皮细胞、胚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

  解析:在结出西瓜的过程中,子房壁形成果皮,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细胞和珠被细胞都属于体细胞,与其母本---四倍体西瓜植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即为四个染色体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细胞内的染色体应是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总和,即为三个染色体组。

  4、基因型为AABBCC的豌豆与aabbcc的豌豆杂交产生的F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植株是()

  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解析:基因型为AABBCC的豌豆与aabbcc的豌豆,其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F1是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能够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即由原来的二倍体变为四倍体。

  5、萝卜体细胞内有9对染色体,白菜体细胞内也有9对染色体,将萝卜和白菜杂交得到的种子,一般是不育的,但经过培育后长成了能开花结籽的新作物,这种作物最少含有染色体数为()

  解析:萝卜和白菜是属于两个物种,其染色体不同。二者杂交后得的种子一般不育是因为种子内无同源染色体。要想使杂交种子可育,必须让其染色体加倍,细胞内出现了同源染色体,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能够开花结籽。

  我们用2课时学习了“染色体的变异”。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多倍体在植物界较为多见,它比普通二倍体植株的营养价值更高一些。单倍体植株在自然界用处不大。但是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染色体变异教案 篇2

  1.知道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典型病例。

  2.重点掌握染色体组的定义,并能分析关于染色体组的变化。

  (1)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变异四种类型的示意图,建立起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的直观认识,并从本质上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进行区分。

  (2)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

  (3)阐明染色体组的概念。

  学习重点:染色体变异的基本类型。

  学习难点:染色体组的概念。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的数目或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 的变异。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

  重要概念――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 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一整套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容易混淆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1)二倍体:经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染色体组。

  (2)多倍体:经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的染色体组。

  获得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

  特点:(优点) ;

  (缺点)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3)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本物种 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

  获得方法:常用方法是 培养。

  特点:(优点) ;(缺点) 。

  4.人类有关染色体变异的遗传病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展示

  1.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相比,哪一种变异对引起的性状变化较大一些?为什么?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3. 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4.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处理成熟的植株可以吗?

  5.完成下列表格: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数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 属于几倍体生物

  普通小麦 42 3

  小 黑 麦 28 八倍体

  1.棉花是一个四倍体植株。它的单倍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 )

  2.用亲本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进行杂交,对其子一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产生了多倍体,其基因型是 ( )

  3.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

  ①六倍体的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 ②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数目染色体 ③单倍体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④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 ( )

  5.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个染色体,这32个染色体有8种形态。韭菜应是 ( )

  A.四倍体 B.二倍体 C.六倍体 D.八倍体

  6.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将该植物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共获得N株植株,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 )

  7.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 )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8.一个色盲女人和一个正常男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非正常儿子,此染色体畸变是发生在什么之中?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假如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儿子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其中正确的是

  A.精子、卵细胞、不确定 B.精子、不确定、卵细胞

  C.卵细胞、精子、不确定 D.卵细胞、不确定、精子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染色体变异教案 篇3

  1、使学生明确掌握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的概念,单倍体的特点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多倍体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使学生了解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和成就。

  多倍体育种原理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或多倍体划分的依据。

  引导学生在理解单倍体和多倍体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抓住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能力。

  引言:记得我们在第一章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明确每一种生物都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这样就保证了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在亲子两代间的连续性,从而表现出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性。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染色体也不例外。当自然或人为条件发生改变时,会使一些生物的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变异叫做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染色体的缺失、易位和倒位。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个别染色体的增减。

  2、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减。

  (1)什么是染色体组:

  一种生物的染色体组是由形态、大小、结构都不相同的、一定数目的染色体组成。一般地说,生殖细胞中一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举例:果蝇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让学生看书p197-198染色体组一段,以求理解)

  (2)二倍体和多倍体:

  ①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果蝇就是二倍体,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②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多倍体表现出的特点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结果。

  a、多倍体的成因:

  b、多倍体的特点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实例:三倍体西瓜。

  ①什么是单倍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②单倍体的特点:植株弱小,高度不孕。

  a、方法:花药或花粉离体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后,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加倍。

  b、优点: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染色体变异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提到“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本节内容可强烈体现这一点,教学难点较多但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其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思考的乐趣。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问题探讨引出问题→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与科学家的假说比较→理解假说的实验支持,对科学家的精神敬佩→得出结论,对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的认识。

  学生活动问题探讨,发现问题与孟德尔所用材料相对照,赞同实验材料对科学家研究的重要性讲解摩尔根实验过程介绍当时代的知识背景学习孟德尔的思维方式解释―验证(假说―演绎法)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这个替换有问题吗?为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替换没有问题给出理由。

  1.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也是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离,配子中也没有同源染色体。

  2.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也是自由组合。遗传因子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相似,所以替换没有问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与萨顿的假说比较,对自身分析充满自豪。这只是假说,证明假说是否成立要拿出实验证据。历史上谁作出了贡献呢?阅读摩尔根的相关故事。思考实验材料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它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果蝇优点:

  ③有各种易于区分的性状等摩尔根。

  相对性状:红眼(显性)―白眼(隐性)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相同。但是f2代中白眼为什么全部是雄性?当时对果蝇的染色体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怎样解释f2代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这一与性别相联系的现象?排除该基因在y染色体上:

  若在y染色体上,f2是白眼,则逆推f1雄性应为白眼,与事实不符。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呢?讲解或学生自己分析推理。与事实相符。这种解释虽能说明实验事实,但能否能说明其它情况还有待验证。能否验证此解释。摩尔根所作的测交实验:① f2中的白眼雄蝇×f1红眼雌蝇;②红眼雄蝇×白眼雌蝇;③白眼雄蝇×白眼雌蝇测交实验与事实符合,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通过科学家的工作,很多基因都定位在染色体上。

  思考: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小结: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把基因放在染色体上考虑,形成配子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孟德尔分离定律―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a或a,原因是什么?由上图可知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那么aabb的生物体产生的配子为什么有ab、ab、ab、ab四种?

  小结:形成配子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轻声读读替换后的语句,并思考问题.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科学家的故事、相关信息学生猜测控制白眼的基因与y染色体学生自己推理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f2的表现型是否与事实相符。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到测交方法。

  染色体变异教案 篇5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

  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商品上的条形码包含着商品名称、价格、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共3页,当前第1页123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

  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教师提供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实验)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1.分组、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

  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染色体变异教案 篇6

  1. 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 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1、 重点: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 难点: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家花卉公司的广告这样说道:“你想拥有一束蓝色的月季吗?你想订购一束长开不败的鲜花吗?你想要怎样的一束鲜花,只要你描绘一下心中的形象,我们便能为你创造出你想的花卉……”大家听了或许会感到奇怪:月季怎么会有蓝色的?花儿怎可能长开不败?这是不是骗人公司?不,这是实事!这是一种运用新型的生物技术创造出来的一种转基因花。这种花不但有以上特性,还有许多奇妙的性状,如果你想了解这五彩缤纷的花,就让我《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 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解题:本文主要说明什么是转基因花及其优良特性。可见本文也是一篇科技说明文。题目是借人们相互赠送花卉以表达心意和美好的祝愿来引出要说明的对象,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情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转基因花)

  背景:本文一篇介绍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转基因花卉的科技说明文,曾发表于2001年第21期的《大自然探索》。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花卉:花草。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华裔: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籍的子女。

  【齐读课文,思考问题,整体感知全文】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1、转基因花是利用新型生物技术来培育的,那么这种技术有何优势?其发展的方向是如何呢的?

  2、如何创造出转基因花?它有哪些优良特性?

  3、你知道目前在培育转基因花卉新品种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吗?

  4、转基因花卉的市场前景如何?

  发展方向:创造出一个人们梦寐以求的花花世界服从人们的需要

  2、转基因花的创造:(课文第三自然段)

  先了解这些性状的生理机制,进而找到并克隆出……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再修饰并转入到……从而定向……

  “首先要…进而…再…从而…”一环接一环地叙说改良花卉的方法。

  小结:既然是“定向”,当然是服从人们需要,并一切由人们控制。

  法国生物学家培育出了开粉红色和白色花的矮牵牛花,甚至还得到了白色花中有一小抹红色或红色花中的一小抹白色的奇特矮牵牛花;

  生物学家皮斯用发根农杆菌转化柠檬天竺葵;华裔科学家罗达与其合作者克隆到了一种控制花朵形状的基因;

  1995年澳大利亚花卉基因公司生产的可长久保存的转基因花卉康乃馨在澳大利亚获准上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转基因花卉。

  (穿插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4、转基因花的市场前景:

  估计近年内在一些发达的国家转基因花卉可以实现商业化。

  文章最后说:“只需要打一个电话给花卉公司,描绘一下心中想要的花卉图象,工作人员就可以从转基因花卉库里找到你要的那种特别的花卉。”这句话显示了转基因花研究的什么优越性?

  优越性:在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具有特别形态、色彩、香味的鲜花,一切不再受制于自然,每时每刻都可以创新。

  基本原理:决定某种性状的基因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去,从而定向创造花卉新品种。

  1:从以上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转基因花及其优良的特性,那么课文是以什么样的结构来组织全文的呢?

  小结:从板书中直接可以看出:总―分―总,这也是文章在结构上的写作特色

  2:在介绍说明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另一定作特色: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热烈讨论一下你需要什么样的转基因花卉这个问题。【六】反馈检测

  染色体变异教案 篇7

  1、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AB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