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现代教育史时间从何时开始的?


8月20日, 全国人大表决,决定任命怀进鹏为教育部部长。

59岁的北航教授、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怀进鹏成为共和国第16任教育部长。

「师说新知」整理了教育部历任部长简历,对其中主要的几位部长当时的教育发展大背景,及其施政理念做梳理。供各位读者参考。


首任教育部长和高教部长

第一任:马叙伦(任期:2.11)。1949年至1952年是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从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长。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汉族,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学者、书法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主要缔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


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师从陈介石,读《黄书》、《民约论》等。后因主持正义,一次学潮后被校方除名。出校后刻苦自学,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新学,曾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后又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邀马叙伦任北大哲学系教授。1922年夏,马叙伦出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此后,曾任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


1949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从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部长。

马旭伦的地位很高。看上图一、二可知。不展开。

对了,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最初是马叙伦的建议。

「教育」相关政策:“1952年高校院系(专业)大调整”

私立高校退出历史舞台。

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全部被裁撤。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大学、同德医学院、私立南通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全国所有私立高校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分别并入其他公立高校。

1952年6月至9月,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之前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苏联式的高校体系。

经过1952和1953两年的大规模院系、专业调整,全国高校由原来的211缩减为182所: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


第二任:张奚若(任期:4.09)

张奚若(1889年-1973年7月),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本来打算念土木工程,结果对数学兴趣不浓,便攻读政治学。同在哥大的同学还有胡适、陶行知、宋子文、孙科、蒋梦麟等人,张奚若在这儿还结识了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 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

回国历任北京国际出版品交换局局长、大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暨联大、清华政治学系主任。


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务;

张奚若是有名的大学者,著有《主权论》、《社约论考》等。发表过《社约论考》、《主权论》、《自然法则之演进》、《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等论文。

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提议者。


第四任:杨秀峰(任期:4.02)

杨秀峰(1897年2月27日—1983年),河北迁安县。杰出的教育家、法学家,我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杨秀峰出身书香门第,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并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早年参加-革-命,是创建晋冀鲁豫边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建国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现为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五届人大常委,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任内主导完成了交通大学西迁等工作。



1956年9月,交通大学在西安举行开学典礼

教育」相关政策:高等教育部的成立与撤销

高等教育部是指主管高等教育的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 1952 年 11 月成立。

宗旨:统一与集中管理高等学校,加强对它们的改革和整顿,设有办公厅、综合大学教育司、工业教育第一司、工业教育第二司、农业卫生教育司、中等技术教育司、留学生管理司、教学指导司、计划财务司、学校人事司、政治教育处、工农速成中学教育处、基本建设处、翻译室、学生实习指导委员会、俄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机关刊物为《高等教育通讯》。

为加强对全国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1958 年 2 月,决定将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

1963 年,又一次决定两部独立分设,1964年3 月开始与教育部分开办公。

1966 年,两部再次合并为教育部。


第七任:刘西尧(国-务-院科教组组长(5.01) ( 教育部长:8.3)

刘西尧(1916~2013.08),祖籍湖南长沙。少将军衔,原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教育部原部长,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老红军,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34年,刘西尧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大物理系,在珞珈山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

1936年8月,20岁的刘西尧领导了武汉大学响应北平“一二·九”的游行活动。

同年11月,尚未从武大毕业的刘西尧赶赴红安县七里坪,毅然踏上了从戎之路。后出任黄冈中心县委书记。先后在鄂东、鄂皖等地区工作。


1963年,刘西尧从国家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二机部副部长,主抓原子弹研制工作。1963年,刘西尧晋升少将军衔。

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刘西尧是这次试验的副总指挥。


1977年,刘西尧出任教育部长。刘西尧任内负责实施1977年恢复高考。

「教育」相关政策:恢复高考的见证者与实施者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部署下,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1160万人。这是世界考试史上考生人数最多的一次。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技教育界知识分子座谈会上说:“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他还说,他在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知识分子”,他愿意给大家当“后勤部长”。

在会上,武汉大学化学系的一位副教授强烈呼吁:从今年起就改进大学招生办法,讲了现行招生制度的四个重大弊端,邓小平问大家:“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大家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

邓小平果断地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接着又问在场的刘西尧,“你们教育部的那份报告送出没有?”刘西尧回答说:“上午刚送出。”邓小平作了一个坚决的手势,“那还来得及,把它追回来。”

邓小平即向大家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蒋南翔(-),江苏宜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 。

1932年9月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蒋南翔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当时,他是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市西郊区党委委员。 1935年,在著名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中,作为领导者之一的蒋南翔受上级党组织委派,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其中就有著名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口号,当时影响巨大。


1952年12月,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建立了著名的清华辅导员“双肩挑”制度,影响深远。1955年10月任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底后任中央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高教部部长、党委书记,仍兼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教育」相关政策: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




李-鹏(1983年6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5年-1988年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

1941年至1946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中学、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48年至1955年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学习,中国留苏学生总会-主-席。

1979年至1983年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华北电业管理局党组书记,电力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这是第一次高配教育部长,显示高层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教育」相关政策:1980年代,邓小平抓教育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出席了闭幕式,系统地论述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把中央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落到实处。他深刻地阐述道,“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的质量。一个10亿人口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这次会议有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提议把钱省下来搞教育,闭幕式只有短短的18分钟,邓小平同志讲话只用了13分钟。

1986年4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正式把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政策转变为法律条款,从而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他亲自计算了到本世纪末“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办教育”的可能性。

1988年,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李铁映,1936年9月生,湖南长沙人,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9月参加工作,捷克斯洛伐克卡理士大学物理系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1988年至1993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和他的前任一样,李铁映也是一位老-革-命的后代。


「教育」相关政策:1990年代,高教改革启动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先后将637所高校合并组70所多科性和综合性的高校。

撤销部委办学,面向市场办学,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是主要方向。延续至今。


朱开轩(),1932年11月生,上海市人,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1952年至1958年先在北京大学干部补习班学习,后考入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学习。

1958年9月起,历任北京航空学院研究室副主任、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和代书记。

1978年10月至1985年5月,历任北京航空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务长、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党委书记。

1985年6月起,历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1988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兼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教育」相关政策:迎接新世纪,科教兴国战略

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实施科教兴国的政策建设。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一最为重要的教育基本法律。

1996年,国家在制定国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又确定了我国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的总体思路。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国-务-院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最重要的工作的任务之一。


第13任:周济(9.10)

周济,1946年8月出生于上海,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 ,中国工程院院长。

1970年周济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到新疆工学院工作 ;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考取华中工学院研究生;1980年获得华中工学院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84年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华中工学院工作;1989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至1997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97年开始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至2002年担任武汉市市长;2003年至2009年担任教育部部长 。2010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

周济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教育」相关政策:周济:中国政府从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

中新网北京2004年1月6日电 教育部部长周济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上说,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中国政府从来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

周济说,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教育同企业等同起来,如果政府提倡教育产业化就会导致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会对教育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作用。

周济说,我们一方面特别强调教育是一个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为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中国也是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因此教育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教育成本分担,但是这跟教育产业化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借此机会就此说明。

周济说:“我也知道海外有一个报纸谈到这个问题,它提了三败笔,这篇文章影响很大,我仔细拜读了。”

周济说,中国政府从来没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家,对群众,对学生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


陈宝生是甘肃兰州人,1978—198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曾任甘肃省酒泉地委书记,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等职,2008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16年起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2021年7月卸任教育部党组书记。

「教育」相关政策:陈宝生谈教育问题

任职教育部以来,陈宝生在媒体上有着较高曝光度,谈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他幽默的话风和频出的“金句”广受舆论关注。

提到校外培训机构,他曾说,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

对于孩子减负,他提到,“不减负,学生不高兴,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对于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他曾说“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更不能随意给学校和教师搞摊派”。

“‘双一流’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完)

承蒙书法家沈墨先生题写。


教育|未来|观念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概括地说,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具体地说,就是肩负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中国,谁能领导人民解决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就会选择谁,这是一条被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铁律

■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共产党政权兴衰史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刻经验教训。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威信,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可能有人认为,党员数量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党员数量和党员质量有关系,并不是越多越好。“庞大”不等于“强大”,数量固然重要,质量更为关键。一个民族、国家、政党乃至个人,都要有理想信念,否则是立不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要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心中闪亮

重温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经验教训,对这个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要“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怎么理解“坚强领导核心”?今天,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克服?就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3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何以最终“胜出”

解放新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政治舞台上曾出现3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但中国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站在90多年后的今天,您认为这一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已经走过90多年的光辉历程。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创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光北京就有2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以致当时人们见面问候时,不是问“你吃了没有”,而是问“你入党了没有、入的是什么党”。这么多政党和政治组织最终都昙花一现,只有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起来,一直走到今天。这是偶然的吗?这绝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概括地说,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具体地说,就是肩负起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中国,谁能领导人民解决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就会选择谁,这是一条被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铁律。

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到今天,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这就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就要讲到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政治舞台上还是一个很小的政党,但她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她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怎样找到的呢?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找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诞生于1848年2月,以《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作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51年后,即1899年一个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上最早提到马克思,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见诸中国报端。而等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则又过了22年,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这22年的过程中,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在中国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但当时在中国传播的救亡图存理论,远远不止马克思主义一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此,毛泽东说:“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俄国是当时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国情和中国有些相像,在这样的国家革命成功了,屈辱的地位改变了,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的冲击是不一般的。而此前,中国人在救亡图存中,思考的依然是建立英美式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真正让人开始思考中国是不是可以走一条新的道路。先进的中国人,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等,在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从学术界、知识界走向社会大众,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和扩大。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近代社会最先进的阶级,她大公无私,革命最彻底、最坚决,也最守纪律、最有前途。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工人阶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从破产农民而来的,与中国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优点。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和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她是中国社会最先进的阶级力量,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已经具备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向世人宣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如果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私利,她的存在和所有奋斗都将失去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具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纪律严明、民主集中制原则、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所特有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还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历史和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对于推动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不竭的生命力。

以上这些,可以说都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秘笈。有了这些特质和特点,中国共产党就做了其他政党做不了、做不成的大事,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

“一大”谁出席有偶然性,但我们党的成立是历史必然

解放新论:有些人认为,历史是由很多偶然性组成的。例如,一些人成为中共“一大”代表就有偶然性,他们中有的人只是临时通知来做个记录,而不一定是对党有多么坚定的信仰。您怎么看待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历史必然性?

曲青山: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一次性的,具有不可逆转性。但是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化,需要通过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很多历史现象表面看似乎是偶然的,但实际背后都有必然性,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当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参加大会的代表13人,平均年龄28岁,最大的45岁,最小的19岁。谁来开会、何时开会、在什么地点开会,这里面确实有偶然性的东西。例如,李大钊没有参加“一大”,因为当时他不能离开北京,所以就选了其他代表――张国焘和北大学生刘仁静。陈独秀当时在广东,也离不开,就让包惠僧代表他来开会。历史就这么发生了。

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要成立,从历史发展来看是必然的,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定要发生的。这次大会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会议期间有租界的暗探闯入,会议被迫中断,转场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开会。对这件事,当时的媒体没有一句话的报道。但就是这么一件事,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这是因为从这时开始,中国有了一个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她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有工人阶级作基础,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绝不是偶然的。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结果,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这种需求,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了这种需要。这里,我们再将眼光适当向后延伸。以解放战争为例,最初我们党设想解放战争要打五年或更长时间,后来只用了三年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战胜了国民党。其实,背后就是人民在选择。当时在山东沂蒙地区流传着一首支前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含泪送他上战场。”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会无往而不胜。这背后能说是偶然性吗?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今天,我们要攻坚克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党要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

解放新论:2016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其中人们特别注意到“核心意识”的提法。怎么理解“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内涵?

曲青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讲要靠党的领导,要靠党把好方向盘。其次,我们党要起到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即“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党的性质、党的宗旨不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党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强调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人可能关心“核心意识”这个说法,其实这四个意识要结合起来一起看。当然,这里可以特别谈谈核心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我们党走过了90多年光辉历程,之所以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成熟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党的历史来看,一个政党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其中就包括阶级和政党的关系、群众和领袖的关系等。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次,对我们党而言,也要有核心,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是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党中央这个坚强领导核心,有一个好的中央政治局、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好的总书记作为党的领导核心。

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党的集中统一是办好事情的前提。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共产党政权兴衰史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刻经验教训。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威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教育人靠两样: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解放新论:如今,世界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在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会更多、更直接地面对来自外部的种种挑战。例如,在理论和话语层面上,可能会面对中国是不是民主国家的问题;在生活方式上,可能会面对西方生活方式对青年人的吸引等。未来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应该怎么做?

曲青山:9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经常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坚定“三个自信”的前提,是要了解党的奋斗历史,看一看我们党为什么要成立?她成立后肩负了什么使命?是怎样一路走到今天的?她还要带领中国人民到哪里去?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一切,都要从党的历史中寻找答案。因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可以映照现实和折射未来。我们党为什么会成功,这个故事要讲给全党、全社会听,要讲给世界听。对我们来说,只有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才能增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更好地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党,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可能有人认为,党员数量越多越好。但实际上,党员数量和党员质量有关系,并不是越多越好。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0万党员,而苏联解体时有近2000万党员。这说明,“庞大”不等于“强大”,数量固然重要,质量更为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陈望道的故事――1920年,陈望道在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时,他妈妈为他准备了一碟糖蘸粽子吃,后来问他糖够不够,他说“够甜,够甜了”。当他妈妈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就是信仰的味道,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个民族、国家、政党乃至个人,都要有理想信念,否则是立不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要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心中闪亮!

要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就要着眼于赢得未来,赢得青年人。抓好青少年党史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传承与发展。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碰撞的环境下,青少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作为党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要积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手段、新载体、新举措守好党史这块重要阵地。我体会,我们党教育人靠两样东西:一靠真理的力量,即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二靠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老一辈革命家和党的先进人物具有示范榜样的作用,传递了价值导向的正能量。在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工作中,要立足于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广大青少年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文章原载于2016年6月28日《解放日报》,作者:解放日报记者王珍、李小佳。文章原标题为《我们党为什么会成功,要讲给世界听――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另注:曲青山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责编:徐雅维、张成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教育史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