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到201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走势图走势图分析关系

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
&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解读
导读:央行决定,从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大型金融机构)16.5%
(中小金融机构)13.5%
(大型金融机构)16%
(中小金融机构)13.5%
(大型金融机构)15.5%
(中小金融机构)13.5%
(大型金融机构)16%
(中小金融机构)14%
(大型金融机构)17%
(中小金融机构)16%
(大型金融机构)17.5%
(中小金融机构)16.5%
(大型金融机构)17.5%
(中小金融机构)17.5%
07年11月10日
07年10月25日
07年09月25日
07年08月15日
07年06月5日
07年05月15日
07年04月16日
07年02月25日
07年01月15日
06年11月15日
06年08月15日
06年07月05日
04年04月25日
03年09月21日
99年11月21日
98年03月21日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公布后首个交易日沪指表现
截止2010年10月 中国重要宏观经济指标走势图
搜狐微博热议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上调准备金率最新报道
央行上调准备金率评论历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走势图及图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走势图及图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能算起,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调整了近40次。而在高增长,高通胀的背景下,从2010年以来仅一年多的时间中,央行就已经累计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使得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再次升至21%的历史高位。随着市场对通胀的担忧继续升温,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又开始 反复困扰着投资者。存款准备金率为何持续上调?它有何影响?是否存在一个上限?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利空股市,跌多涨少…
央行称价格上行压力加大,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的上限…
未来资金向国内涌入的速度可能会越来越快,而存款准备金率仍是优于公开市场操作的一项调控工具。年内仍有上调可能。
公开市场和准备金两个工具将在今年下半年净回笼1万亿的基础货币。预计还有可能出现3-4次的调整。也就是可能达到23%左右的水平。这样1个月1次的调整会延续到9月份。
一、高通胀:核心CPI已超越上轮高点
二、高增长:为紧缩政策留足空间
三、高流动性:M1M2从历史均值附近反弹
四、资金面宽松:货币市场利率维持在低位
五、对冲压力:央票到期量急剧增加
六、对冲压力:外汇占款大幅增加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在论文《中国的准备金、准备金税与货币控制:》中指出,当时(2007年)我国的最优准备金率为23%左右,如果提高到23%以上,准备金率工具对冲流动性和控制货币信贷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时就需要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和准备金存款利率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展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空间。
主要决定因素
存贷利差最优值与存贷利差正相关
贷款利率最优值与贷款利率正相关
存款利率最优值与交易性存款利率负相关
准备金利率最优值与准备金存款利率正相关
从资金回笼的角度来看,假定资金的回笼完全借助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则如果冲销比达到1,需要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35%。如果冲销比为0.7,则需要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30%。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如果银行资本金维持10%左右净利润率的话,则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4%~26%左右时,银行就已经达到38%左右的债券出售上限。
主要计算指标
冲销比冲销比=回笼资金量/投放资金量
存贷比存贷比75%,准备金率最高40%
回笼量准备金回笼+央票发行回笼
投放量外汇占款+央票到期量
周小川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存在绝对界限,条件发生变化,调整的空间和力度也会发生变化。根据国际经验,也没有明确的尺度。就我国情况而言,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程度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多年来的国际顺差因素,以及金融危机期间使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需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流动性;二是其使用程度取决于对准备金是否付息。
主要考虑因素
通胀压力一定要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
国际收支顺差需要通过上调准备金率对冲
政策回归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需要回归正常
准备金利息对准备金付息会影响到政策效果
姜超认为,考虑到公开市场操作已经能连续从市场净回笼资金,再加上其操作灵活性也好过调整准备金率,因此,在外汇占款增长的背景下准备金率虽仍有上调可能,但预计次数有限。
胡月晓认为,4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或为年内最后一次。基于未来对冲任务的大幅度下降,准备金率调整再被使用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未来货币收缩的任务将更多地转向利率工具的使用。
通胀形势的发展是决定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CPI如市场所料在二季度见顶,则存款准备金率被使用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公开市场二季度资金到期规模骤增至1.67万亿元,主要集中在4月和6月。因此,简单从这一点来判断,6月份左右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上调。
2月份短暂回落后,3月份外汇占款数据一举反弹,高达4079亿元,环比上涨90%。这表明,目前市场流动性明显过剩,央行回收任务依然艰巨。如果后续几个月外汇占款仍然大幅增长,则不排除存款准备金率再次调整的可能。
公开市场到期净投放量(亿元)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几大问题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1、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 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存款准备金包含两部分,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要求各相关金融机构必须存放在央行的部分存款;二是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超出法定要求的部分。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均指法定存款准备金。当前,我国央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1.62%的利息,对超额准备金支付0.72%的利息。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目标
1、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提升银行的应变能力。2、央行借助于准备金的缴存集中银行资金,然后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调配资金使用,实现信贷的结构调控。
3、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胀。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从而影响派生存款的大小。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作用
1、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的直接效果是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通过货币乘数效用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存款准备金的额度是由法定存款准备率和原始存款数额决定的。2、存款准备金比率上调,迫使商业银行降低超额准备或收紧信贷以补足法定准备,从而收紧信用,制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3、存款准备金比率下调,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刺激经济的繁荣。
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的关系
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存贷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影响机制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全览
缓解通胀预期,较少通胀发生的货币因素,抑制通货膨胀
回收流动性,防止经济过热
利空,给市场资金面以及心理上带来压力
抑制房地产相关贷款,增加开发商资金压力,打压房价
负面,将导致资金紧张,提高利率水平,增加银行成本
造成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债市资金供给下降,债券收益率上升
带动利率上行,增加本币升值压力
利空,通常会打压大宗商品价格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
消息公布次日指数涨跌
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
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股票市场走势的影响分析
本文大量观点为摘取专家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对股票市场走势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
1、GDP与工业增长率
经济增速加快,工业生产增速快速回升。经济当前并没有出现传统的、周期性过热。
初步核算,
201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
GDP增速反映出经济重回快速增长区间,但去年同期的低基数也是一季度GDP增速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二、三产业的重回两位数增长,这预示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将拉开帷幕,GDP增长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全年四个季度的
GDP走势将呈现“前高后稳”的运行态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18.1%。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22.1%,轻工业增长14.1%。
一季度重工业为工业增加值乃至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政府项目投资仍占主要地位,当前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速不协调的局面仍需改善,增长的结构尚待优化。
一季度过高的工业生产增速很大程度上也是去年同期低基数导致的;并且各种迹象显示,工业生产增长势头可能在放慢,进一步印证了经济开始转趋平稳的判断。从同比角度来看,当前各种迹象也显示,工业生产可能已经在放缓。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不仅较今年1—2月份底2.6个百分点,较去年12月也低出0.4个百分点。3月份,四种工业企业注册登记类型,除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外,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制和股份制企业生产增速均较今年1—2月和去年12月出现下滑。工业生产的放缓并不支持经济持续走高。
2、投资与消费
(1)投资增速小幅回落,降中趋稳,不支持经济继续走高。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 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9793亿元,增长26.4%,回落 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4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 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
31个百分点。
3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3%,增幅比 1-2月回落 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 16%,回落
11.4个百分点。
3月份中央项目投资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同比增速均比
1-2月回落。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会对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会加快、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会不断出台、国家在“调结构”过程中将鼓励一些行业和一些区域的投资又会使全年的投资维持一个不错的增速。
经济增速已经开始转趋平稳,当前已经出现的投资增速回落进而工业生产增长放缓,将充分反映到其后的GDP同比增速上,即从2季度开始经济增速将转趋平稳。全年来看,经济将呈现“前高后稳”走势。
(2)消费偏稳,可持续性尚待观察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322亿元,同比增长18.0%,增幅比上月回落
4.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3月份消费实际增速约为15.6%,基本与前两月累计实际消费增幅相同,因此实际消费表现较为平稳。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受国家房地产政策日益严厉化和详细化的影响,预计商品房和住宅拉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减弱,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来稳定消费是下一步决策层要考虑的问题。
3、外贸进出口
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 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 3161.7亿美元,增长 28.7%;进口
3016.8亿美元,增长64.6%;贸易顺差为 144.9亿美元,减少 76.7%。3月份进出口总值为
2314.6亿美元,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 1193.5亿美元,当月贸易逆差为 72.4亿美元,这是自 2004年
5月以来我国外贸首次出现逆差。
3月份出现 72.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虽然符合我国贸易顺差长期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贸易逆差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进口的大幅增长主要体现在一般贸易,这种一般贸易短时间内大幅强劲增长,。其次,从当月的走势看,说明逆差持续时间较短。
然而尽管数据还没公布,但是,商务部已经对外宣称,4月份中国出口又将是逆差。未来我国贸易顺差可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和全球的贸易逆差,最后冲抵的将是中国的外汇储备。
4、通货膨胀
CPI增速略回落,通胀压力随着调控的进一步延续将得以缓解。主要受食品价格回落的影响,3月份 CPI同比增速较上月略回落,环比下降
由于经济不会过热,并且货币供应量增速在逐步回落,在政策开始退出的条件下,今年通胀失控的可能性不大,全年有望保持相对温和状态。
需求拉动型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要提防可能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胀。虽然随着企业利润水平的改善,微观主体消化成本的能力增强,但国内旺盛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拉动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行,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领先于下游产品的格局将从成本上带来通胀压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
2010年一季度以来,为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追求在“稳增长、管(通胀)预期、调结构”多个政策目标间的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有调”,在保持主基调不变的同时,已着手“微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没有明显加大,货币政策主要倚重数量型工具进行调控。宏观经济政策将呈现“宽财政、紧货币”的格局。
1、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贯穿全年,但刺激力度并未加大,更突出“调结构”。无论是从赤字规模还是从政府公共投资的规模看,今年的刺激增量均大大小于
2009年。作为“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年经济有望高增长,重心转向调结构。
(一)随着 3月份“两会”的落幕及
2010年财政预算案的审议通过,财政政策被正式定调: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有两处与去年不同,一是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有所减弱,二是更加突出“调结构”。
从财政收支安排和赤字规模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与上一年相比没有加大,反而有所减弱。对比去年和今年,无论是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总额还是新增投资额,
2010年的增量均小于 2009年。这意味着公共投资对经济的刺激力度有所减弱。
(二)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调结构方面,主要从以下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三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政府公共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突出“调结构、促转变”。政府公共投资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领域和欠发达地区。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项目续建和收尾,避免“半拉子工程”,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防止重复建设。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以奖代补”范围,带动社会投资。可以看出,从投向来看,政府公共投资更加优化。
(三)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遏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房地产泡沫的不断升级已经给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潜在“波动性”。
步入二季度以来,中央政府相关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包括物业税、房贷调控、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式都将成为有力的调控工具,遏制房价过快增长,明显的代表性事件是
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相关组合型的调控政策在二季度之后还将陆续出台,并向“深水区”迈进。以实现“管(通胀)预期、保民生”的政策目标。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方面,综合考虑全年的经济增长率、通胀水平以及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上半年不加息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货币管理当局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主要倚重数量型工具。人民币升值问题复杂。
(一)货币政策调控主要倚重数量型工具
2010年,货币政策整体上将由
2009年事实上的“过度宽松”回归真正的“适度宽松”,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政策大幅收紧的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以数量型为主。观察
2010一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可以看出,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倚重贷款额度管理来调控信贷投放,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备用手段应付不时之需,构成了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操作的“路线图”,预计这种运行格局有望在二季度之后仍得以延续。
(1)、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操作)作为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常态工具,它的运用最为频繁。在今年
3月份,由于到期债券总规模高达 8541亿元,央行就 9次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 91天正回购回收流动性,当月净回笼流动性
6020亿元。鉴于 4月份到期债券总规模仍然较大,达到 7408亿(仅次于 3月份的
8541亿),估计央行仍要倚重公开市场操作调控流动性。
在信贷受到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宽裕的情况下,回收流动性的压力日益增大。事实上,进入
4月份以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力度。主要是发行较长期限的央行票据。4月 8日,央行重新启动了 3年期的央票发行,规模为
150亿元;二周之后,即在 4月 22日,再次发行 3年期央票 900亿元。这是间隔
22个月后重启发行三年期央票的第二次,在数量上则是 4月 8日重启发行 150亿元的 6倍。
央行此举,意在长时间内冻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其回收流动性的力度明显加大。
3年期央票是一种收紧货币流动性的手段,对市场流动性冻结有着类似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避免存款准备金率过于频繁调整,不至于释放过于严厉的收紧信号。另一方面,发行
3年期央票有利于调整信贷中长期比例偏高的结构。今后 3年期央票发行量和发行密度还将逐步加大,从而使流动性维持适度均衡。
4月份央行二度启动和放量发行
3年期央票,表明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央行仍倾向于以温和的市场化手段回笼资金,同时也表明央行对经济复苏信心增强,更关注管理通胀预期。在目前加息时机尚不成熟、特殊汇率政策尚未退出的情况下,以发行
3年期央票方式替代调整准备金率,可以减少对货币市场的冲击。预计,在年内剩余时间内,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操作,仍会是央行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工具。数量型工具的运用将呈现“常态化”,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如加息和升值),将会保持相当谨慎的态度。
(2)、加强信贷投放的节奏管理以熨平经济波动,信贷政策强调改善结构和风险防范
2010年,为实现“稳增长、管(通胀)预期、调结构”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鉴于经济已明显回升向好,央行设定了全年
M2增长 17%、新增人民币贷款 7.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由于今年经济增速出现“前高后低”的可能性较大,观察今年一季度以来的信贷投放节奏,可以发现,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投放保持了“大体适度、逐步收紧”的运行态势。
信贷政策在突出整体“适度宽松”和节奏管理的同时,将突出改善信贷结构和防范信贷风险。
在信贷结构方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努力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的贷款。
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继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会更趋严格,对个人购房贷款将通过提高首付比例、提高优惠贷款利率门槛的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
(3)、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备用手段应付不时之需
存款准备金率兼具调控流动性和抑制商业银行贷款能力的功能,它在二季度很可能只作为备用手段存在。这是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规模管理这两个工具分别担当了调控流动性和贷款投放的主角,只有当两者出现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才会成为可能。
今年一季度以来,央行曾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在于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引导贷款投放合理增长。随着信贷额度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回笼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力度增大,预计今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机会将大大减少。事实上,现在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距离历史高点不是很远,目前大小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达到16.5%和
14.5%,再大幅上调的空间已经不大。
今后存款准备金率是否上调,不再取决于抑制信贷投放的需要,因为通过信贷的额度和节奏管理已经收到时明显效果;而很可能主要根据外汇占款增长的情况而定。一旦出现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导致热钱流入增加较快的情况,存款准备金率的再次上调才会成为可能。然而,从一季度的金融运行数据来看,热钱的流入并不明显,加上
3年期央票的发行具有类似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基本上可以断定,短期内并未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
(二)上半年基本不会加息
一般在经济的实际增长率经济持续高于长期潜在水平,存在经济过热的趋势,以及现实的通胀压力明显加大情况下才可能加息。目前上调基准利率的条件还不具备,况且,相关数据也表明,央行今年以来依靠数量型工具进行的调控收效明显,具体看:
(1)、经济增速不支持加息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而且未来仍存在一定概率回落,央行动用加息手段为经济降温的必要性也大大降低。相反,由于出口仍然只是恢复性的温和复苏,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外的私人投资还没有明显起色,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并没有恢复到能够支撑经济可持续复苏的程度,因此,加息可能打击经济复苏的良好态势,采取加息这种力度较大紧缩措施的必要性不大。
(2)、通胀水平决定了暂无加息的必要
我国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的,物价全面上升的概率很小。3月份的CPI环比有所下降进一步说明了不可控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小,央行可能继续运用数量型紧缩工具大幅回收流动性,以稳定通胀预期和防范资产价格泡沫,而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速正在持续大幅回落,已经起到了与加息紧缩货币供应进而减轻未来通胀压力相同的作用。未来即使出现通胀也只是温和的,因此,未来除非通胀出现超预期的持续、快速走高,否则上半年加息以应对通胀没有必要。
通过对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分析,不难发现,若全年整体来看,基本无加息的必要。事实上,观察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手法,也不难看出,政策调控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进行,对加息和升值一直都比较谨慎。
当经济增速和 CPI均处于高点时,央行出于抑制通胀和经济过热的目的,才会动用加息这一价格型工具。鉴于今年一季度
GDP增速接近“过热”区间,如果 6、7月份 CPI逼迫 4%,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便不能完全排除。
(3)、不排除通过加息调控房地产价格泡沫
步入二季度以来,管理当局通过金融手段调控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力度明显加大。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进行涉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提示,进一步收紧房地产贷款。二是提高涉房地产贷款的门槛,以防范金融风险。随着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上调房贷基准利率,很可能成为央行的下一步选择。
(4)、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加息会加剧国际热钱的涌入,进一步加大升值压力,打乱我国汇率改革的节奏。
(5)、国际经济环境因素成为中国央行是否加息的重要参考指标
从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看,美联储何时加息具有风向标意义。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代表,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在政策退出方面保持协调和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美联储在二季度末开始加息,则中国央行同时加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另外,对中国央行而言,保持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至为重要。当下,人民币汇率承受着空前的外部压力。在人民币升值或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预案形成之前,加息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我们注意到,中美两国高层在二季度交流频密,尤其是在
5月份,还将举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届时,两国就政策退出和人民币汇率方面的谈判有可能达成共识。倘若真的如此,下半年可能会因为美国加息而被动加息。
(三)汇率调整的国际政治压力与国内经济压力间的矛盾使得人民币升值问题日益复杂化。
(1)从国际政治压力来讲,美国等重要贸易伙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复苏本国经济、扩大本国就业以贸易不平衡为借口,声称人民币汇率被低估,频频施加压力以促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外部压力。
(2)从国内经济压力来讲,维持出口快速增长需要汇率政策的支撑,而治理热钱则需要人民币升值。汇率政策是我国贸易战略的政策工具,尤其在国内经济仍未完全企稳的情形下,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在就业上影响改善民生。但另一方面,汇率长期保持不变会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的热钱涌入将破坏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也会带来通胀压力。
关于人民币升值,如果中美两国就政策退出和人民币汇率方面的谈判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如果中美在下半年加息,则人民币汇改的时间表可能会同时或略早些时间进行;若中美年内均不加息,则汇改的时间将延缓启动。汇率政策将有计划地推进人民币升值,虽然短期内可通过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中长期内仍需依靠积极推进汇率改革,汇率政策要打破升值预期和加强热钱管理。人民币升值可减少贸易摩擦,提供较好的贸易环境,缓解通胀压力,以达到延缓加息,进一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货币政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这种影响对股市的涨跌又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宏观经济对股市影响
  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报表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领先全球,上市公司业绩增幅领先全球。但是中国股市无论上证指数还是深证综指却屡创全球跌幅之最,近期,沪深股市深幅震荡,短短数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3159点跌至2870点以下。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而中国股市却成为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原因在于:
  1、严控房价成为下跌导火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署松认为,股市上个月的下跌,最先源于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导致地产板块跳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措施最严、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新国十条”。
4月19日,A股出现了“黑色星期一”,短短一天内,沪指连失两大关口,全日下跌150点,跌幅高达4.79%,创下近8个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接二连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让地产板块成为持续下跌的“重灾区”。现在多数投资者不清楚未来是否有更严厉的政策出台,使得对房地产板块的短期恐慌氛围进一步加剧。
  楼市的下跌也影响到银行股的走势,因为银行是地产的主要贷款方。流动性的收紧已不再是新闻了,今年初以来收回流动性的预期就在不断加强。4月末,央行还发行了750亿1年期央票,连续10周实行正回购操作,当天就导致了沪市一度跌到2866点。5月2日,央行又决定,从5月1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可收紧流动性贷款约3000亿元—4000亿元。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使得A股短期难以走出阴影。
  2、加息预期影响市场心理
  中国人民大学证券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也表示:“股市这一次下跌应该多少有些不太正常,首先是对宏观经济紧缩的一种担忧,尤其是对加息的担忧。”
  有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今年下半年国内必然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密集加息,甚至货币政策的收紧还很可能贯穿全年,到年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让位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适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适度从紧,当下,是否加息和何时加息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正是因为这些担忧,对市场造成重大冲击。
  事实上,各方预期未来将逐步展开的退出政策,实质上是为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局部过热,同时控制通胀水平,确保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总体上也是有利之举。而由于市场心态不稳,对加息预期出现反应过度。
  3、股指期货放大了下跌幅度
  4月16日,中国内地首个金融期货品种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正式挂盘上市。它的推出,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告别了只能依靠股价上涨来盈利的单边市。但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股指大幅跳水。可以说,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值发现、稳定性功能在中国股市没有得到体现,其负面效应反而凸显。如赌博功能、投机功能、上下震动功能等等。
  有分析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在短期内将会导致部分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由股票市场转向期指市场,产生一定的资金挤出效应,股市的资金流向期市,造成股市暂时失血。
  有“全球金融期货之父”美誉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终身主席梅拉梅德表示,股指期货会起到稳定现货市场的作用,不会加深现货市场的波动。这一派人士认为,股指的大跌应该是市场对政府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反映,而如果没有股指期货的推出,股市可能会跌得更多、更深。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顾铭德认为,中国股市过度扩容,使股市资金大规模分流,大规模“内出血”、场内资金不足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分红的现象,都对目前中国股市成为经济反向“晴雨表”产生重要影响。
  4、下跌是否只是短暂回调?
  当股市走向熊市时,还是有不少利好因素支持股市转好。
  吴晓求说:“我相信这次下跌是比较短暂的,它不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熊市过程。”
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受国内需求旺盛拉动,经济增速明显加快,2010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喜人。统计显示,306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31.41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净利润202.12亿元,同比增长233%。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必然最终反映到股市上,换句话说,决定股市走势的最终力量必定是宏观经济的走势。
  也有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将会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内地市场;如果中国早于欧美等主要市场加息,这也将会导致国际热钱的流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推动股指上扬。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说,从股市的短期运行来看,牛市与熊市的转换总是在不断进行,“牛”来“熊”往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无论房地产调控还是加息预期增强,出发点都是防止出现资产泡沫和恶性通货膨胀。即使这种调整会打压某些板块的股价,这也是一种正常回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7年大盘走势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