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纳闷了 新华社我在现场的翻译为什么与主流媒体背离

新华社译名室主任:为啥Trump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_凤凰资讯
新华社译名室主任:为啥Trump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唐纳德&特朗普原标题:为啥Trump译成了&特朗普&而非&川普&?作者:李学军(系新华社译名室主任)美国总统大选早已尘埃落定,但围绕在大选中胜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Donald Trump的中文译名之争则似乎才刚刚开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都将美国新当选总统的中文译名统一为&唐纳德&特朗普&,但同时也有一些媒体、网站和学者则一直坚持使用&唐纳德&川普&这一译名。我本人也听到了不少人对&特朗普&这一译名的质疑声,认为中文译名跟Trump的英语发音对不上,&川普&更接近Trump的发音。我也看到过Trump应该译为&川普&而不是&特朗普&的文章。实事求是地说,从发音来看,&川普&更接近Trump的发音,要是就事论事,不考虑别的因素,现在来译Trump这一名字的话,新华社译名室肯定会把Trump译成&川普&的,但为什么美国新当选总统的名字被确定为&特朗普&而不是&川普&呢?且听我给您慢慢道来:第一,把Trump译成&特朗普&由来已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全国的外文译名很不统一的情况,周总理指示:译名要统一,要归口于新华社。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新华社、外交部、军委机关、教育部、中联部等10多个单位派人举行会议讨论统一译名问题。会议商定,首先由新华社制订译音表,并且确立了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向全国译名统一迈出了第一步。日,新华社党组决定成立译名组(后更名为译名室),译名组根据各单位参加的会议精神,接连制订了英汉译音表、法汉译音表等各国译音表。随后,外文翻译部决定集中十来个同志制作译名手册。当时,译名组的同志把已有的译名卡片、英语辞典中的外国人名以及各种工具书上的外国人名收集起来,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打成草稿资料,后经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为《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俗称&英语百家姓&,这是译名走向统一的重要成果。该书于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后来又历经修改、补充和多次再版,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英语姓名翻译工具书。翻开《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以及后来新华社译名室委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Trump都是译成了&特朗普&。可以说,这是美国新当选总统Trump的中文译名定为&特朗普&的最重要依据。至于译名室的前辈们当初为何把Trump译成&特朗普&恐已无从考证,而且现在看来,当初把Trump译成&特朗普&也确实值得商榷。不过,鉴于这一译名已经使用了50多年的时间,根据外文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这一译名也就轻易不做改动了。关于美国新总统中文译名之争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不少人认为Trump应该译成&川普&,但似乎很少有人质疑Donald译成&唐纳德&是否准确。其实,从发音来看,把Donald译成&唐纳德&,中文译名跟其发音同样对不上。如果现在译Donald这个名字,应该译为&多纳尔德&而非&唐纳德&。但是,Donald长期以来一直译成&唐纳德&而非&多纳尔德&,就像长期以来Trump一直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一样,这就是外文译名的&约定俗成&原则在发挥作用。也许有人会质问:难道以前做错了的译名就不改了吗?就一直要错下去吗?毋庸讳言,《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当中肯定存在诸多不足和错误,对于其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当然应该改正、修订,译名室对此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不过,如果是涉及到一些长期使用的世界政要的译名则必须谨慎,轻易改动则可能引发混乱。众所周知,在译名工作中,&约定俗成&一直是个很重要的指导原则。世界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人物,如英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首相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和Winston Churchill,前一位译为&张伯伦&,后一位译为&丘吉尔&,美国二战时期的总统Franklin Roosevelt译为&罗斯福&,前苏联最高领导人Joseph Stalin译为&斯大林&。当时的译者楞是让这几位外国风云历史人物分别姓了张、丘、罗、斯,在外文译名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如果按照现在的译名规则,是肯定不会这么译的,但依照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涉及到他们的时候就必须使用一直沿用的名称,否则就让人不知所云了。第二,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中文译名已被我国官方认可和使用。从美国大选拉开帷幕之日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中就一直使用&特朗普&这一译名。今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祝贺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正式确认美国当选总统Donald Trump的中文译名为&唐纳德&特朗普&。不仅如此,联合国的中文网站,还有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简体中文版)、金融时报这三家西方主流媒体,在它们的中文报道中都使用的是&特朗普&。既然中国政府、中国官方媒体、联合国中文网站、西方主流媒体的中文报道都使用的是&特朗普&,那我们的网站、媒体在报道中还有什么理由不保持一致呢?也许有人会反问:我凭啥非得听你的?我凭啥非得跟着使用&特朗普&呢?在媒体和文章中使用&川普&不行吗?当然,使用&特朗普&还是&川普&属于个人自由,但是,如果在媒体和文章中继续使用&川普&可能会引发报道混乱和读者混淆。我曾经看到过某中文网站的文章中,有的文章用的是&特朗普&,而有的文章则是&川普&,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是非莫辩。尤为滑稽的是某报的一篇报道,标题用的是&川普&,文内则用的是&特朗普&,这怎么不会让读者莫衷一是!第三,外文译名的对错有时候并不重要,译名统一才是最重要的。在译名问题上,译名室多年来取得的一点共识就是:译名的对错有时候并不重要,译名统一、避免引起报道混乱和读者混淆才是最重要的。今年2月,中宣部召开了包括新华社、外交部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专门讨论曾遭到恐怖袭击的法国刊物Charlie Hebdo和美国金融巨头Soros的中文译名问题,我本人也有幸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宣部之所以召开此次座谈会,就是因为媒体报道这两者的译名长期不一致,甚至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重视和关注。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新华社译名室根据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的原则,把法国刊物Charlie Hebdo译为《沙尔利周刊》(Charlie依据法语发音应该译为&沙尔利&),把祖籍匈牙利的金融巨头Soros依据匈牙利语发音译为&绍罗什&。为了保证这两个译名的准确性,译名室还特地请教了懂法语和匈牙利语的同志,并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和肯定。但是,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在报道中都一直使用的是《查理周刊》和索罗斯。应当指出的是,把上述两个名字译成《查理周刊》和索罗斯是不对的,因为它恰恰违反了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这一原则,而是把法国的Charlie和匈牙利的Soros都简单地按照英语译写方式给译成了&查理&和&索罗斯&。但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当时,与会的多家单位,除了新华社外,都纷纷表示:他们不清楚、不知道《沙尔利周刊》和绍罗什,只知道《查理周刊》和索罗斯。那么问题来了!虽然说译名室把Charlie Hebdo和Soros分别译成《沙尔利周刊》和索罗斯有根有据,从专业技术角度来看无可挑剔,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面对《查理周刊》和索罗斯更为大众所熟知的现实情况,为顾全大局,我主动让步并表态:在译名问题上,译名统一更重要,译名的学术性应该让位于统一性。为了保持译名统一和不引起读者混淆,译名室愿意把Charlie Hebdo和Soros的译名改为《查理周刊》和索罗斯。主持座谈会的国新办副主任郭卫民也指出,《查理周刊》和索罗斯的译名在媒体报道中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这么改也符合译名的&约定俗成&的原则。译名不统一的问题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出现,但让人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媒体竞争不断加剧,译名乱象也是愈演愈烈,给译名室的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不过,让译名室人员倍感欣慰的是,译名室的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央网信办、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发函,要求重要外文译名都要以新华社译名为准。新华社领导对译名室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视,多次在有关国际译名的材料上作重要批示或指示,这都让译名室人员感到了肩上的重担和译名工作的光荣与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译名室全体工作人员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导,不忘初心,肩负使命,为了译名统一,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石立 PX005]
责任编辑:石立 PX00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291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15279
播放数:5808920您好: | 
> 为何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
阅读 474|回复 9
为何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
为何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
发表时间: 日 23时53分
评论/阅读(5/1445)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
作者:黄山松
 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是个充分体现流氓智慧的经典案例,另一个同样经典的案例,是将“人权高于政权”译为“人权高于主权”。
  对一般的中国民众而言,由于外语水平的局限,他们必须借助翻译才能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的事态和知识思想的流变。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翻译呢?对此,一百多年前,翻译界的先驱严复先生提出过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可以说,从那时起,中国的很多翻译工作者已经将此三原则奉为指导他们翻译工作的“金科玉律”。
  不过,据说中国人善于权变,讲究灵活性,在某些人眼中,没有什么原则是神圣,这当然也包括严几道先生的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举例来说,在英文媒体中,朝鲜、伊朗、前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常常被指称为“Rogue States”,中国大陆各媒体普遍将此处的“Rogue State”译为“流氓国家”,同样,美国政府将朝鲜、伊朗和前伊拉克并称为“Axis of Evil [States]”,大陆媒体将该词组译为“邪恶[国家]轴心”。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译法几乎就是对三原则中的“信”(即忠实)的公然背离。
  粗通英文的人都能看出,这两个翻译中的问题都是将“政权”(即英文中的“State”)误译为“国家”。在英文中,State和Nation都有“国家”的意思,但它们之间有细微但很重要的区别,前者一般更强调政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我们从其引伸词如“Statesman”(意即政治家)中能更明确地体会到该词的此种含义;而后者一般强调民族,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个人口学上的概念,我们也能从其引伸词如“National”(意即国民)和“Nationalism”(意即民族主义)中了解到该词的此一内涵。
  由于State有“国家”的意思,很多朋友看到此处可能以为本人在此大惊小怪无事生非了。其实不然,原因有二。首先,翻译要看上下文,这同样是翻译的“铁律”,在我看到的英文文章中,前述的“Rogue State”和“Rogue Regime”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后者的意思正是“流氓政权”。不同的作者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用词,但我想通晓英文的人都会明白,它们的所指是完全相同的。再者,翻译时要考虑约定俗成的译法,这同样可被视为翻译的“铁律”。一般人都知道,西方民主政体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即政教分离,它的英文就是“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hurch”。相反,在正式的外交文献和语言中,“国家”有另外一个词,即上文提到的“Nation”,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和一战中的轴心国家(Axis of Nations)。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以为上文中的“Rogue State”应该译为“流氓政权”,而不是“流氓国家”,同样,“Axis of Evil [States]” 应该译为“邪恶[政权]轴心” ,而非“邪恶[国家]轴心”。
  我经常纳闷:中国的媒体怎么会都错了呢?最近,有一个朋友部分地为我解了惑。朋友讲,中国各媒体对外文的翻译基本上遵循新华社的章法,或者干脆完全引用新华的翻译,因为据说新华社是中国大陆的“权威”媒体,其翻译当然具有权威性。于是,我部分地释然了-- 毕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在故意犯低级错误。
  可是,我仍有疑惑。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新华社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不是人人都说我们中国人很聪明吗?难道人才济济的新华社连这点“小事”都搞不定?常言又及,外交无小事。这又迫使我进一步深思:这个小小的误译里面是不是也隐藏着大文章?当然,“权威机构”的用心是不用质疑的。我只是隐约意识到,从客观效果上看,这一译法确实有多重功效:
  第一, 避免拂逆从金正日到萨达姆、从卡扎菲到哈梅内伊等大大小小的独(和)裁者。你看,将这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其中纵横驰骋的政权称为“流氓政权”,多不给人家面子呀,这对我们的外交事业伤害太大了。
  第二, 避免刺激有些中国人的神经,因为国内有人对“流氓政权”这一敏感词汇过敏,这样,我们的翻译人员可省去很多麻烦。
  第三, 有意刺激另外一些中国人的神经,我们的一些同胞看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美国人真霸道呀,肆意侮辱攻击别人的国家。我想,我还是理解这第三种人的,只不过他们把这个国家(“State”),误认作那个国家(“Nation”),于是乎,他们和国家有关的感情(就是英文中的那个“Nationalism”)就有点膨胀了。
  想到此,我明白了:这叫一石三鸟。没错,中国人就是聪明!
推荐|热门|技能|升值|
1.点击“发表”前,先点选相应的子论坛,使总论坛、子论坛都有您的帖。
2.因无法作转移操作故弃用以下子论坛:楼盘点评、跳蚤市场、图片评论、生活提示。
3.为方便通知召集,请社区成员加入通讯录,方法在置顶帖内看。
4.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贴、装修相关贴等类别,点论坛左方“法律法规相关”、“装修吧”等子论坛
http://club.beelink.com/dispbbs.asp?boardID=5&ID=277238&page=1
1.点击“发表”前,先点选相应的子论坛,使总论坛、子论坛都有您的帖。
2.因无法作转移操作故弃用以下子论坛:楼盘点评、跳蚤市场、图片评论、生活提示。
3.为方便通知召集,请社区成员加入通讯录,方法在置顶帖内看。
4.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贴、装修相关贴等类别,点论坛左方“法律法规相关”、“装修吧”等子论坛
http://club.beelink.com/dispbbs.asp?boardID=5&ID=277069&page=1
1.点击“发表”前,先点选相应的子论坛,使总论坛、子论坛都有您的帖。
2.因无法作转移操作故弃用以下子论坛:楼盘点评、跳蚤市场、图片评论、生活提示。
3.为方便通知召集,请社区成员加入通讯录,方法在置顶帖内看。
4.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贴、装修相关贴等类别,点论坛左方“法律法规相关”、“装修吧”等子论坛
http://club.beelink.com/dispbbs.asp?boardID=5&ID=277015&page=1
1.点击“发表”前,先点选相应的子论坛,使总论坛、子论坛都有您的帖。
2.因无法作转移操作故弃用以下子论坛:楼盘点评、跳蚤市场、图片评论、生活提示。
3.为方便通知召集,请社区成员加入通讯录,方法在置顶帖内看。
4.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贴、装修相关贴等类别,点论坛左方“法律法规相关”、“装修吧”等子论坛
本来想抢个沙发来,没想到你一下发了这么多?
智能隐形防盗网 134
1.点击“发表”前,先点选相应的子论坛,使总论坛、子论坛都有您的帖。
2.因无法作转移操作故弃用以下子论坛:楼盘点评、跳蚤市场、图片评论、生活提示。
3.为方便通知召集,请社区成员加入通讯录,方法在置顶帖内看。
4.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贴、装修相关贴等类别,点论坛左方“法律法规相关”、“装修吧”等子论坛
1.点击“发表”前,先点选相应的子论坛,使总论坛、子论坛都有您的帖。
2.因无法作转移操作故弃用以下子论坛:楼盘点评、跳蚤市场、图片评论、生活提示。
3.为方便通知召集,请社区成员加入通讯录,方法在置顶帖内看。
4.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贴、装修相关贴等类别,点论坛左方“法律法规相关”、“装修吧”等子论坛
> 为何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
绑定手机后您才能在本论坛发布信息!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 综合 & 正文
转贴:为何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
为何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 (转 作者:黄山松
 将“流氓政权”译为“流氓国家”是个充分体现流氓智慧的经典案例,另一个同样经典的案例,是将“人权高于政权”译为“人权高于主权”。   对一般的中国民众而言,由于外语水平的局限,他们必须借助翻译才能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的事态和知识思想的流变。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翻译呢?对此,一 百多年前,翻译界的先驱严复先生提出过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可以说,从那时起,中国的很多翻译工作者已经将此三原则奉为指导他们翻译工作的“金 科玉律”。   不过,据说中国人善于权变,讲究灵活性,在某些人眼中,没有什么原则是神圣,这当然也包括严几道先生的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举例 来说,在英文媒体中,朝鲜、伊朗、前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常常被指称为“Rogue States”,中国大陆各媒体普遍将此处的“Rogue State”译为“流氓国家”,同样,美国政府将朝鲜、伊朗和前伊拉克并称为“Axis of Evil [States]”,大陆媒体将该词组译为“邪恶[国家]轴心”。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译法几乎就是对三原则中的“信”(即忠实)的公然背离。    粗通英文的人都能看出,这两个翻译中的问题都是将“政权”(即英文中的“State”)误译为“国家”。在英文中,State和Nation都有“国 家”的意思,但它们之间有细微但很重要的区别,前者一般更强调政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我们从其引伸词如“Statesman”(意 即政治家)中能更明确地体会到该词的此种含义;而后者一般强调民族,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个人口学上的概念,我们也能从其引伸词如“National” (意即国民)和“Nationalism”(意即民族主义)中了解到该词的此一内涵。   由于State有“国家”的意思,很多朋友看到此处 可能以为本人在此大惊小怪无事生非了。其实不然,原因有二。首先,翻译要看上下文,这同样是翻译的“铁律”,在我看到的英文文章中,前述的“Rogue State”和“Rogue Regime”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后者的意思正是“流氓政权”。不同的作者可能会选择不同的用词,但我想通晓英文的人都会明白,它们的所指是完全相同的。 再者,翻译时要考虑约定俗成的译法,这同样可被视为翻译的“铁律”。一般人都知道,西方民主政体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即政教分离,它的英文就是 “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hurch”。相反,在正式的外交文献和语言中,“国家”有另外一个词,即上文提到的“Nation”,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和一战中的轴心国家(Axis of Nations)。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以为上文中的“Rogue State”应该译为“流氓政权”,而不是“流氓国家”,同样,“Axis of Evil [States]” 应该译为“邪恶[政权]轴心” ,而非“邪恶[国家]轴心”。    我经常纳闷:中国的媒体怎么会都错了呢?最近,有一个朋友部分地为我解了惑。朋友讲,中国各媒体对外文的翻译基本上遵循新华社的章法,或者干脆完全引用 新华的翻译,因为据说新华社是中国大陆的“权威”媒体,其翻译当然具有权威性。于是,我部分地释然了-- 毕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在故意犯低级错误。    可是,我仍有疑惑。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新华社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不是人人都说我们中国人很聪明吗?难道人才济济的新华社连这点“小事”都搞 不定?常言又及,外交无小事。这又迫使我进一步深思:这个小小的误译里面是不是也隐藏着大文章?当然,“权威机构”的用心是不用质疑的。我只是隐约意识 到,从客观效果上看,这一译法确实有多重功效:   第一, 避免拂逆从金正日到萨达姆、从卡扎菲到哈梅内伊等大大小小的独(和)裁者。你看,将这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其中纵横驰骋的政权称为“流氓政权”,多不给人家面子呀,这对我们的外交事业伤害太大了。   第二, 避免刺激有些中国人的神经,因为国内有人对“流氓政权”这一敏感词汇过敏,这样,我们的翻译人员可省去很多麻烦。    第三, 有意刺激另外一些中国人的神经,我们的一些同胞看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美国人真霸道呀,肆意侮辱攻击别人的国家。我想,我还是理解这第三种 人的,只不过他们把这个国家(“State”),误认作那个国家(“Nation”),于是乎,他们和国家有关的感情(就是英文中的那个 “Nationalism”)就有点膨胀了。   想到此,我明白了:这叫一石三鸟。没错,中国人就是聪明!
&&&&推荐文章:
【上篇】【下篇】新华社译名室主任:为啥Trump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
关键字: 新华社译名特朗普川普川普Trump
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发表新华社译名室主任李学军题为《为啥Trump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的文章,文章指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都将美国新当选总统的中文译名统一为“唐纳德·特朗普”,但也有一些媒体、网站和学者则一直坚持使用“唐纳德·川普”这一译名。文章称,有不少人对“特朗普”这一译名产生质疑,因此作者在文章里给出了Trump译成“特朗普”而不是“川普”的三个理由。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资料图)
以下为文章全文:
美国总统大选早已尘埃落定,但围绕在大选中胜出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Donald Trump的中文译名之争则似乎才刚刚开始。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官方主流媒体都将美国新当选总统的中文译名统一为“唐纳德·特朗普”,但同时也有一些媒体、网站和学者则一直坚持使用“唐纳德·川普”这一译名。
我本人也听到了不少人对“特朗普”这一译名的质疑声,认为中文译名跟Trump的英语发音对不上,“川普”更接近Trump的发音。我也看到过Trump应该译为“川普”而不是“特朗普”的文章。实事求是地说,从发音来看,“川普”更接近Trump的发音,要是就事论事,不考虑别的因素,现在来译Trump这一名字的话,新华社译名室肯定会把Trump译成“川普”的,但为什么美国新当选总统的名字被确定为“特朗普”而不是“川普”呢?
且听我给您慢慢道来:
第一,把Trump译成“特朗普”由来已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全国的外文译名很不统一的情况,周总理指示:译名要统一,要归口于新华社。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新华社、外交部、军委机关、教育部、中联部等10多个单位派人举行会议讨论统一译名问题。会议商定,首先由新华社制订译音表,并且确立了外文译名要“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向全国译名统一迈出了第一步。日,新华社党组决定成立译名组(后更名为译名室),译名组根据各单位参加的会议精神,接连制订了英汉译音表、法汉译音表等各国译音表。随后,外文翻译部决定集中十来个同志制作译名手册。当时,译名组的同志把已有的译名卡片、英语辞典中的外国人名以及各种工具书上的外国人名收集起来,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打成草稿资料,后经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为《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俗称“英语百家姓”,这是译名走向统一的重要成果。该书于1965年5月第一次出版,后来又历经修改、补充和多次再版,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英语姓名翻译工具书。
翻开《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以及后来新华社译名室委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Trump都是译成了“特朗普”。可以说,这是美国新当选总统Trump的中文译名定为“特朗普”的最重要依据。
至于译名室的前辈们当初为何把Trump译成“特朗普”恐已无从考证,而且现在看来,当初把Trump译成“特朗普”也确实值得商榷。不过,鉴于这一译名已经使用了50多年的时间,根据外文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这一译名也就轻易不做改动了。
关于美国新总统中文译名之争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不少人认为Trump应该译成“川普”,但似乎很少有人质疑Donald译成“唐纳德”是否准确。其实,从发音来看,把Donald译成“唐纳德”,中文译名跟其发音同样对不上。如果现在译Donald这个名字,应该译为“多纳尔德”而非“唐纳德”。但是,Donald长期以来一直译成“唐纳德”而非“多纳尔德”,就像长期以来Trump一直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一样,这就是外文译名的“约定俗成”原则在发挥作用。
也许有人会质问:难道以前做错了的译名就不改了吗?就一直要错下去吗?
毋庸讳言,《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当中肯定存在诸多不足和错误,对于其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当然应该改正、修订,译名室对此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不过,如果是涉及到一些长期使用的世界政要的译名则必须谨慎,轻易改动则可能引发混乱。
众所周知,在译名工作中,“约定俗成”一直是个很重要的指导原则。世界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人物,如英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首相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和Winston Churchill,前一位译为“张伯伦”,后一位译为“丘吉尔”,美国二战时期的总统Franklin Roosevelt译为“罗斯福”,前苏联最高领导人Joseph Stalin译为“斯大林”。当时的译者楞是让这几位外国风云历史人物分别姓了张、丘、罗、斯,在外文译名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如果按照现在的译名规则,是肯定不会这么译的,但依照译名“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涉及到他们的时候就必须使用一直沿用的名称,否则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原标题:新华社译名室主任:为啥Trump译成特朗普而非川普
责任编辑:李东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国人名翻译 新华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