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懂金融居间合同的人专业人士?帮我看看合同。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赌徒和交易员的相似之处
ActingMan 博客上最近贴出了一个有趣的分析:关于交易员和赌徒的对比。扑克和交易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因为它的一些要素很像,比如信息不完整,下注的大小以及揣测对手。不过这个图表还有一点令人惊讶的是,在市场上成功的交易员要比扑克牌赢家概率高
投行结构的秘密
合伙,是所有投行结构的精髓,一般人理解合伙是三五个意趣相同的人凑在一起鬼鬼祟祟的搞些名堂,类似共同犯罪。200多人的合伙肯定是鸡多不下蛋,无法弄,犹如国内几百人的合伙律师事务所,单个律师都想自己拉私活。崇尚个性的美国人怎样合伙搞投行,多年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我们为什么还在依靠股份或有限责任形式开展投行事业。本文为你解密一家标准版的合伙制投资银行的结构,希望借此可以规划你的人生。
这家公司曾经真实存在过,现在已经散伙。它是标准版的,总人数曾经为260人左右,其中13名为合伙人,其余为聘任的后台支援与服务保障人员,前后台比例为1:20,这是一个普遍接受的华尔街的合伙比例,不同的是扩容版、删节版、迷你版,如高盛,由1000多名合伙人组成,其余2万多人为后台支援与服务保障人员,而小型PE则多为2名一般合伙人加若干名保障人员的迷你型结构。
全体合伙人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结构,每年开一次会,很有些宗教气氛,一般只讨论两件事,一是讨论当年的分红比率,二是讨论现有的聘任员工中谁的成绩特别优秀可以吸收入伙。合伙的避税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按照纳税原则,股份公司或责任有限公司的股东分红是在交纳所得税以后才能进行分配,股东利益是排在员工、债权人、政府之后的。企业损益表就体现了这一特点,第一,员工的利益在损益表中的工资及成本利益扣除保障,第二,债权人利益在&EBITDA息税折旧前扣除保障,第三,政府利益在所得税中保障,第四,剩下的才是股东利益,从这个角度讲小股东是弱势群体,其状况可从证券交易大厅满脸愁云的散户神态中体现。而合伙的避税优势是合伙人先分红,然后各自分别纳税,这样一来,你优异的个人业绩就不用再为其他业绩平庸的同伙背负税务负担了。
公司平常的管理由投资承诺与合规委员会而不是董事会负责,与有限责任不同,合伙人是承担无限责任的,对投资的承诺与控制就尤为重要,甚至可以危及到个人及家庭财产的存亡。国内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缺少这层监控程序,结果不是业务做不大,就是人多以后离心离德。
像所有的中介一样,投行也是中介,他的客户既有卖方,也有买方,投行业务结构也就围绕着卖方与买方展开。投行内部基本分为四个群组,一,面向卖方的业务群组,二,面向买方的业务群组,三,为以上两个群组服务的核心保障群组,四,通常的普通业务保障群组。你的职业生涯实际上就是从这些群组的基层做起,男怕入错行,如果你有幸或不幸踏入了其中的一类群组,未来的晋升通道也就基本清晰了,他们根本就是四种不同的职业,就像在航空业就职,当空姐与当地勤,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职业,应验了那句古语,天壤之别。
A,卖方客户群组,投行的卖方客户是只有两种,企业和地方政府,他们需要出卖自己的股权、债权或特许使用权获取资金。有时也可进行细分,按行业可以分为零售类、科技类、传媒类等,按发育状态可以分为A轮、B轮、IPO阶段等,按地区可以分为东部、西部、海外市场等。
卖方是投行业务的起点,只有卖方同意出让某种权益,才会有以后一系列的业务跟进,卖方企业无论大小,决策其自身命运的不会超过5个人,即董事长、董事、CEO、财务总监。知晓这一点后,即可理解华尔街的一些潜规则,投行里面只有最高层的合伙人才能以董事总经理的身份与卖方接触,其他低层级的人员是不能打扰卖方客户的。想想看,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CEO,在本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这些企业自己就有强大的情报分析和信息管理部门,你去求见十五分钟,并拿出从网上搜罗的材料(有些就是他签署发出的)去为他分析企业状况,在名画、橡木和真皮装饰的硕大的总裁办公室里,你自己就会觉得那十几分钟像小丑一样滑稽。
有鉴于此,与目标公司新任总裁的第一次接触就一定是投行最高级别的董事总经理,见面地点看似随意,&其实是精心安排的,既不能是对方也不能是自己的办公室,那会在气势上处于下风,一般会选在奢华的金融家俱乐部。董事总经理会带着若干助理,分乘两辆名车,一辆自己单独乘坐,一辆由助理们合乘。介绍双方正式认识的是投资银行各地的代理商(高盛有2&万多名这种中小代理商,美林的代理商是添惠银行各地营业部的2万多名业务员)。如果你是投行新人,有幸作为随员第一次参与,会有些摸不着边际,两位主角高谈阔论,谈笑风生,哈瓦那雪茄的风味、加勒比小岛游艇的品质、共同认识的某位高官的风流韵事,一切似乎都与企业融资主题无关,但出门时,董事总经理会告诉你谈成了。其实,高手过招,外人难以觉察,几个回合下来,便知高下,除非你有独门暗器,否则企业的融资目标及金融产品价格在双方心中早已有数,剩下的就是你们这些卖方客户群组的助理人员补充完善了。
卖方客户群组对外的名称是公司金融服务部,这一部门的晋升路径是分析员,执行助理,执行经理,高级执行经理,董事总经理。分析员会从名牌大学三年级的理工类或财经类学生中招募,培训后开始工作,培训的主用课程是金融学中的现金及未来现金流的计算,又称现金流的DCF折现法,尽管名头很大,原理却出奇的简单,1,计算企业未来五年的现金流,2,以一个特定参数把未来的钱换算到今天,3,将他们相加得出结果。早期还需要用纸笔和计算器,现在有了Excel软件,可以分分种搞定。以后在投行混江湖,无论你升到什么职位,DCF都是通用的金融语言。
分析员直接升到执行助理的可能性很小,就像医院的护士很难升到助理医生,分析员工作两年后,大多会选择离开投行,攻读MBA专业,MBA会用两年&104周的时间,为你解惑投行的服务对象即各类企业的100多个案例。MBA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会重回华尔街,除了薪水丰厚外,积累人脉与经验也是重要原因。
就像军校毕业下部队很快可以封少尉,MBA的就职起点是执行助理。两三年以后有望升任执行经理,再有几年可以升为高级执行经理。这时,你会面临人生最重大的抉择,最高的愿望当然是被吸收入入伙,合伙人会有终生的保障,很像国内混官场,拼死升到司局级,可以享受终生的干部医疗保障。如果合伙无望,你就要考虑筹备一只自己的小型&PE基金了。其实,分析员,执行助理,执行经理等,在董事总经理看来都无足轻重,你们的工作基本类似,就是两件半事情,1,估值,用多种方法证明两位决策人在金融家俱乐部吞云吐雾中达成的那个价格是合理的,就像完成小学老师布置的作业,用三种方法说明几加几等于九。2,建模,就是把刚才的估值反过来再算一遍。3,半件任务,路演,和买方群组配合完成销售任务。这些都不是白做的,投行会按照老雷曼制定的54321标准预先向客户收取一笔可观的费用,如果拿不出现金,就要拿股权折算。在国内,由于缺少诸如估值、建模等投行基本功,中介多选择向需要融资的企业蒙取代写商业计划书的小额费用。时间长了,这种简单劳动会让人沮丧,也会使许多人萌生退意逃离华尔街。
好在每家企业融资都是阶段性的,每一次面对的企业也都不相同,通常的结果会是这样,签订企业融资委托合同后,董事总经理就像隐形人一样消失了,剩下的几个月内,执行经理带队跟企业的相应部门合作,完成剩下的融资工作,有心人会利用这段时间,联络感情积累人脉,为以后的个人创业积淀基础。
执行经理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反向利用华尔街的各种人脉资源,直接到某个创业型企业参与创始,分管企业财务与创业融资,经过几轮快速融资,最后到纳斯达克上市、套现。反观国内的各类创业团队,大多是技术/营销型组合,公司财务尽是些学历可疑的中专自考生,很少有投行转过去的财务创始人,与这些技术/营销组合的创业团队沟通,更多的感觉是为他们辅导企业财务的入门课。相信今后这会是国内投行人士转行的优选之一。
B,买方客户群组,投资银行的买方客户是手中有闲置资金的机构和个人,分类除机构和个人外,还可按风险偏好,行业类别,投资规模大小,是否直接参与目标企业监管等细分。他们有的是想购买企业的股票债券获得更多收益,有的没有太多奢望,就是改变资产配置结构,回避通货膨胀带来的实际存款负利率。
投资银行针对买方设置的机构,一般叫销售部,就是把企业/地方政府的股票、债券销售给投资者。销售部有实习销售、销售助理、销售经理、高级销售经理等职位阶梯。销售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不高,需要的是适当的话术和天然的客户亲和力。不要怠慢来自山西的口音浓重的煤老板,就像华尔街不敢怠慢来自得克萨斯州的牧场主,尽管你穿的是剪裁精良,价值2万的阿玛尼西服,他一震怒可以买下你们整个公司。任何一个面容姣好的东方女性都能快速越升为房地产公司的高级售楼经理,投行内销售人员的提职也常常令人意外。
实际上,在投行直接接触买方客户的机会并不多,除了那些掌管庞大资金的养老金机构,更多的买方客户都是由遍布各地的代理商负责维护,当公司金融部开发出一只价格公允的企业股票或债券,闻讯而来的代理商和投资者会很快抢购一空,代理商的每笔销售均可获得55%的佣金。如果你打电话告诉一位代理商购买某只股票,无论他当时多么紧张,都会设法劝自己的客户买下一些,否则,下次再有好的投资机会他们会被一起轮空。解释这一现象的是资金信息黑洞理论,尽管人们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但所有的投资信息实际上都被投行等金融中介垄断了,单一的企业和投资者之间想要独立合作,几乎没有可能。
在投行领域,销售人员的收入稳定,但地位不高,他们是附属于交易部和公司金融部的二流部门,最经常的工作是配合公司金融部的团队,到各地巡回开展融资路演,走马灯似的不停的安排需要融资的企业家和投资人见面。销售人员的年终奖金是由合伙人听取公司金融部和交易部的意见后发放的。如果你已经成家,且供房养娃,在销售部稳定工作十五年是个不错的选择。
C,核心业务保障群组,记得那个狐狸哄乌鸦唱歌的寓言吧,乌鸦嘴里有肉的时候,狐狸会在树下不停的赞美乌鸦的歌喉,只要乌鸦一张嘴,叼起肉的狐狸就跑掉了。与任何一个出货套现的卖家一样,企业获得资金后,会躲得远远的,独享大笔资金带来的美味与快感。投资人作为买家则会在瞬间由高高在上的高贵的投资人转变为忧心忡忡的小股东。多年的经验使投资者学会了自我保护,一种是引入外部竞争,从你的竞争对手即联合承销商那里购买目标公司的金融产品,二是对投行提出相应的对赌条件,这就是特定期限内的投行价格保荐,同时还会要求你提供流动性保障,以便他随时有可能退出这份投资。投行内部会设立两个关键部门为投资者服务。一个研究部,另一个是交易部。
研究部需要持续追踪企图逃离投资者监管的目标企业和目标政府,但又不能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定期评级成为很好的手段,如果目标企业被评定为C-级卖出,这个企业的高官就得考虑引咎辞职,大型投行的研究部可以一言九鼎,当他们调低希腊和西班牙的评级时,这两个国家立刻陷入了持续动荡,上海的一家评级公司也想对金融世界指指点点,引来的却是笑声一片。
研究部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双重资格,一是金融分析资格,二是特定目标领域如汽车、房产、科技等专业背景。研究部也是沿袭实习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员,首席研究员的晋升路径。升为首席后可以名利双收,那些在各类财经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的所谓专家,大多是各投行公司的首席研究员。
交易部是另外一个为买方投资者服务的特设机构,也是区别投资银行和基金类公司的重要标志。他们穿者纯棉条绒衬衫,同时夹着两部电话,面前的通话台上灯光闪烁,高声喧哗着买进卖出,CNN为全球直播的财经节目,出镜的全部是他们亢奋的身影。
交易部设立的初衷是保障投资者的流动性,在以后的18个月内,投资者如果不满意,投行就得负责赎回这些股票,听起来好像是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和免费三包。这种金融中介服务的售后服务由来已久,1792年5月,24位交易员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梧桐树服务互换协议》,它就是现在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在国内现行的金融环境下,即便是设立了交易部门,也会是一个提供售后服务的闲散部门,作为交易部的交易员和助理交易员也会默默无闻,这是因为可供内部交易的目标公司太少,另外我国实行的是法定利率制,没有交易波动与投机的初始条件。
销售部、研究部、交易部会联合起来与公司金融部形成冤家对头,知晓其中奥妙可以使你在职场中独善其身。公司金融部总是倾向于将目标公司的市值估高,这样可以更多的抽取佣金,但高估价值的金融产品在出售给投资者时,会加大难度,研究部也难在高估的基础上再递增出漂亮的成长业绩曲线,而交易部则会面临投资者增加退货的可能。这种内在的制衡机制使得目标公司的价格估值趋于公允合理,反而满足了外在客户的需求。
近年来对研究部的诟病越来越多,纽约州的独立检查官甚至怀疑他们是否串通起来欺骗投资人,因为在18个月内的保荐期内,投行研究部对目标企业的评级与定价一直都在稳步上升。就像售楼小姐不停的告诉你,你所购买的一期楼盘,每平米的房价每月都会上升几百元,开始你还会暗暗窃喜,时间长了,就会觉得那里不对劲。实际状况也是,出了保荐期的企业股票价格许多都会大起大落。D,普通业务保障群组,像任何一个在地板上工作的公司一样(On the floor,美式俚语,形容那种在没有隔断的大开间里办公的环境),投行也会设立行政、财务、人力资源、技术保障等通行的保障服务群组,但比较另类的是&WP和合规部门。
WP(Word Prcessing)是投行才有的奇怪部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投行发出的所有文字材料都要经过他们润色校对与精装,有时显得近乎病态,让人想起没有化妆的淑女打死也不会蓬头垢面的出现在他人面前。这是因为投行会毫不客气地向客户收取几十上百万美元的估值建模费用,但最后交到客户手中的往往就是若干本目标公司的公允估值与财务模型意见书,很难让人感到物有所值。重磅烫金的封面与彩色印刷的图表似乎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投行的这种做法,被收进了沃顿商学院的早期MBA教材,称之为无形服务有形化的典范。在这之后,大到国家与地方政府形象,小到中秋月饼,过度包装成为了一种潮流。
不要试图去和WP部门的大姐斗法,她们体态圆润,风韵犹存,和高管们有着说不出的暧昧关系,通晓公司全部的潜规则。你在本公司或许就待个两三年,她会在这里就职很久很久,外出时带回一些客户免费赠送的未开封的纪念品取悦她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她们花枝乱颤的笑着接纳以后,会在关键时刻帮你逢凶化吉。
合规是另外一个神秘的部门,他们以嵌入式的方式渗透到每一个项目组,项目组内的任何动向都可直接报告给投资承诺与合规委员会,很有监察部特派员的派头。
投行的项目运作规律通常是这样,合伙人会轮流担任调度总经理,接收各地代理商传来的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完成初审,如果可以保持接触,就会将业务转给某位董事总经理,董事总经理随即在在处于待命状态的执行经理、助理、分析员中物色人选,组成项目小组,浩浩荡荡的开赴金融家俱乐部。
投行是承担无限风险的合伙制,很多项目又是游走在法规与政策的边缘,项目组人员组合也是短期随机,如何保持几个几十几百个项目组同时高效运转又不越轨,嵌入式的合规派遣是一种最可行的做法,具体负责这一部分的是项目组内的副总裁,他是一个类似办公室主任的角色,负责项目组内的后勤保障,也负责在背后给你打小报告。
如果你的公司内没有WP和合规部门,那离一流的投行还有很大差距,他们适用另外一类丛林法则,如何生存,另问高明。
中国式危机
中国式危机 - 信贷与流通性陷阱
现在的政府是这样的融资的:
  1,各地方政府主导注册了一些投资公司,这些投资公司政府把它叫做:融资平台。其名称可以是某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
  2,地方政府立项,比如:建高速,建机场,盖政府大楼&&等等。
  3,融资平台的这些公司拿着政府的项目去银行融资,因为是政府背景的公司,又是政府项目,所以融资是审批&金额是多少给多少。&
& & & 4,银行当然知道地方政府是个什么东西,此钱大半是有去无回,风险很大。所以银行就把此债权转卖给信托公司,比如10亿的融资,银行说我留下2%的利息,剩下的你接手,签的是5%&的利息,你还有3%可赚。虽然信托公司也知道政府是个什么东西,但是这么大的生意总不能不要,怎么办?&只要再转卖出去不就行了?利息写得高一点肯定好卖。反正只要卖出去,信托公司就即没风险也没责任了。于是,信托公司就把这些个债权做成一个一个项目投资产品,比如:城建公司修高速项目&&等等。&各种各样,总称&理财产品&。
  5,信托公司把&理财产品&拿到银行,让银行代理销售,还有回扣。
  6,银行就印些广告,再开一间&理财室&,配个理财经理,看着储户的存款额,给储户打电话推销。把有钱人称作&VIP客户&,请上上坐。至此,债权人是谁?明白了?&&谁买了理财产品,谁就是地方政府债的债主。
不出事的时候,大家都开心。。。可是,万一出了问题,也就是不兑现。
  你去找银行
  银行说:签约的合同上任何地方没有银行的章子。银行只是代售。
  你看看合同上的章子去找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说:这是城建公司的项目,我们只是理财的信托公司。
  就好比你买了中石油的股票赔了,你不能找你开户的证券公司吧。
  你去找城建公司,城建公司说:我们是跟银行签的约融的资,你是谁?
  你去找银行,银行说:我们是融资给城建公司的,跟你有什么关系?
  你再去找城建公司,城建公司说:谁卖给你的你找谁去!
  你再拐回来找银行,银行说:你跟谁签的约,你找谁去!
  你再去找信托公司,信托公司说:投资有风险,你没看合同条款细则吗?
  你说:明明写着保本的!
  信托公司说:这是政府项目,政府不光说保本,还说有补贴呢,不信你去问政府!
  你去问政府,政府说:我们只是立项,审批项目。是行政机构,这连你都不知道吗?
  &&你说算了,我也不找了,直接告吧。打官司!
  我是VIP客户,还没被骗光,还有财力,物力,人力,写诉状!
  诉状第一栏,被告人:&& ???该填谁?
  这时候你才发现,打官司,要在被告人所在地法院打。银行在本地,信托公司在上海,城建公司在北京&&。
  被告栏都填不出,根本没法打。
  政府怎么这么聪明?&&其实政府也是让美国涮过,学来的。
  美国的&次级债&就是这样的结构。
区别在于:美国是信托公司把它卖给全世界了;中国是各地方政府卖给全国老百姓了。
过去几年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达到一个极点后终于爆发了危机。根本上来说,前几年的信贷扩张,资金大量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却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几周国内的金融界像是坐过山车一般,银行间市场风声鹤唳,资金的骤紧让市场对于降息和降准的呼声越来越大。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以来,央行一直&按兵不动&不为市场&解渴&。能救却不救,也是为了长远考虑给银行业一点颜色看看。中国式危机,银行输不起,老百姓更输不起。
应对债市即将崩盘的10条准则
经典著作《赢得输家的游戏:投资者永恒的制胜策略》(Winning the Loser&s Game: Timeless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Investing)一书作者、备受读者称道的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提醒人们说:&如今针对长期投资者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不要持有债券。如果你手头有债券,你或许应该把它们处理掉。&
听到了吗?不要持有债券。抛掉。现在就出手。
听起来耳熟?没错。埃利斯的这番警告是在接受CNN/Money的Penelope Wang采访时说的,而仅仅一个月之前,拥有包括九万名专业投资顾问在内的读者群的InvestmentNews也曾在其头版疾声呼喊,以巨大醒目的标题发出同样的警告:&嘀嗒、嘀嗒&&轰!&
在那份&关于债券市场即将到来的危机的特别报告&中,InvestmentNews预计债券炸弹将会引爆,报告中提出这样一问:&当债券这个定时炸弹爆炸,你客户的投资组合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是:炸弹爆炸,损失巨大。
美联储加息时,你手中的债券可能会跌去25%
这里有一些具体数字:埃利斯说,&眼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准备将利率维持在低位&,因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低于2%。当收益率恢复到5.5%的历史平均水平时,一份中期债券基金的价值可能将下降25%&。
还记得贝南克(Bernanke)和美联储曾发出信号,提醒人们小心下一次加息吗?有此一问是因为,这即将成为现实。加息会比你想象中来得要快。不过不幸的是,华尔街的专家们、那九万名投资顾问以及美国9,500万名普通投资者、数万亿美元的养老金账户都对这一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若非如此,这一警告也不必以如此醒目的方式发出。
债券崩盘后会怎样?投资者会遭到严重打击:埃利斯借用InvestmentNews的警告方式告诫大家:&债券炸弹爆炸时,那些把自己的养老钱投入(所谓)安全债券的人们会被打击得很惨。&
忘掉个股吧,去买指数基金
随后,主持人Penelope Wang问道:&那么人们应该买股票了?&埃利斯加重语气说:别买股票。&他们绝对应该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别去费力挑选个股了。&
为什么不考虑个股?原因很简单:大多数投资顾问都是废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或者,按照埃利斯更委婉的说法:&由于佣金的缘故,大多数活跃的基金经理表现都弱于大盘。&实际上,在所有的投资顾问中,80%的人为客户理财时都在亏钱,因为&刨除佣金后,他们的回报率最终会低于市场的表现&。
没错,他们就是些废物。他们把那些投资者辛辛苦苦挣来的养老钱给赔掉了。解决办法:投资者应该转而投资指数基金,省下30%的钱。然而,年复一年,投资者们就是不面对现实,就是要不停地扔掉他们历尽辛苦挣来的那些准备拿来养老的钱。
大多数财经新闻都在误导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新闻对市场内部人士有帮助,这是些手指发痒、喜欢做短线交易的专业人士。他们与你和我都不同。他们整日都在利用他们复杂的程序追踪着市场表现,而他们所使用的程序行动起来是以千分之一秒来计算的。
迟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出差错。若非如此,你该如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华尔街在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里就已经引发了两次损失高达10万亿美元的崩盘、两次长期衰退,而且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给普通民众的养老金投资造成了20%的市场损失?而即便是这样,华尔街那些啦啦队却还是在用长期牛市的预期分散着投资者的注意力,对于美国牛市这头年迈的老牛已经走入第五个年头了这样一个事实却视而不见。
10条准则:要想在这场游戏中获胜,卖掉手中的债券不是仅有的一招
普通的长期投资者需要着眼别处来寻找些支持。而对于一位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查尔斯&埃利斯的经典著作《赢得输家的游戏:投资者永恒的制胜策略》或许是最棒的参考之一。这本书的第六版即将面世。埃利斯最初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写出这本书的。
颇具传奇色彩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称这本书是&写投资策略和管理写得最棒的一本书&。而杰克&博格尔(Jack Bogle)称埃利斯这本书是1976年他在先锋(Vanguard)创建第一只指数基金时的灵感源泉。
埃利斯这个标题所用的类比颇引人深思:想想网球、高尔夫或是任何体育竞技项目。有两种非常不同的比赛策略:专业运动员通过积极争分来打败对手赢得比赛。业余选手则通过利用对方犯错来取胜。这在金融市场也适用。不幸的是,在今天,业余选手没有机会与专业选手对阵。我们犯下了太多错误。因此我们就是专业选手的俎上鱼肉。
埃利斯称,普通投资者若要在华尔街的大赌局中战胜手握刀斧的专业人士而取胜,则应该采取耐心、且尽量少出错的策略。是的,以下就是他提出的十条准则,帮助你赢得这场&输家的游戏&:
1.永远不要投机
没错,如今的金融媒体简直就像是赛车场边上的啦啦队。有人在叫嚣着现在就进场,称如今的市场是&陷在泥地里的高性能车&,很快就会&开出泥潭&。还有人鼓励投资者去豪赌:&若想得到高回报率,你必须进行更高风险的投资。&难怪埃利斯造出&输家的游戏&这么个词来,这个词用得很确切。
2.你的房子不是股票
房子是你生活居住的地方。如今许多人错以为资产价值上升就意味着你不必留着储蓄来养老。或者以为,你可以用自己的房屋资产做抵押,借钱来买东西。或者更糟糕的,使用这笔钱来买更多的房地产,并开始炒房。小心,等到泡沫破灭时你再想退出这场输家的游戏,则为时已晚。
3.更规律地存钱
&储蓄过剩&是那些满脸堆笑的经济学家和政客们最新发明出来的一个委婉说法。美国的储蓄率一度从二十年前的10%降至零,直到最近才刚刚开始有所回升。不加节制的消费带来了大量的进口商品以及没完没了的贸易逆差。与此同时,中国在源源不断地把他们挣得的美元换成美国国债。这场游戏快到头了。如今不存钱,将来会很无助。大多数退休者留给自己退休生活的钱都太少了。
4.券商不是你的朋友
在你与世界上每一位股票经纪人之间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即使他们是你的邻居或是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记住这一条:他们是依靠从你那里收取费用和佣金谋生的,而这些钱会降低你的回报率。他们是赢家,你是输家。考虑一下指数基金吧。
5.千万别染指短线商品交易
当然,如果你愿意在自己的长期投资组合中增加一点能源、金属或是其他商品指数基金,这无可厚非。不过短线交易是输家的游戏,而且你会输得很快。商品交易员们告诉我,所有的业余投资者都会在12到18个月的时间里赔光他们所有冒险投入的资金,然后被迫离场,毫无例外。
6.躲开新奇、诱人的投资机会
目前,鉴于美国国内以及全球局面都是一片混乱、随处都有风险,此刻去追捧热门股或是那些自己不熟悉的投资机会,无异于在重现过去那种一窝蜂的非理性投资热情,而这种热情曾在上世纪90年代让我们陷入网络泡沫的麻烦,并在2005年到2008年间给房地产市场造成打击。
7.债券价格也会起伏震荡
电影迷们过去常说,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是整个时代最伟大的舞蹈家。直到一位女性影评家指出:他的搭档琴吉&罗杰斯(Ginger Rogers)才是最伟大的。她的舞蹈与弗雷德同样精彩,不过她是踩着高跟鞋完成的。当查尔斯&埃利斯提醒我们,短期而言,债券也会同股票一样有涨有跌的时候,他在向人们展示他了不起的见解。不过只要记住这一点──一旦美联储加息,债券价值就会一泻千里──那么你赢得这场输家游戏的机会就会增加一些。
8.千万别为了避税而投资
每一年,我的会计师都会拿这条准则来提醒我。每做出一次投资决定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笔交易是否有投资价值。这一点在你考虑购买诸如多功能越野车之类的大件商品时同样适用。税收方面的考虑是第二位的。
9.把目标写下来&&然后严格照此执行
特别是要制定一份多元化配置且着眼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一份预算。一个定期往养老金账户里存钱的储蓄计划。职业规划。然后,从现在起开始量入为出,现在就开始多存钱,因为再晚就来不及了。把这些写下来。
10.永远不要感情用事
当埃利斯写完他这本书的第一版时,行为经济学已经诞生了。这门新学科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投资者,我们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不够理性。尽管希望渺茫,我们却还是盲目乐观。
专业人士是这场游戏的主人,内幕人士拥有整个赌场,操纵着每一张赌桌。他们得到的信息比你更多、更快,手中掌握的筹码也更多,而且他们一整天都在玩&&而你呢,还得靠工作去养家糊口。你只是业余选手,坐在输家的位置,按照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参与游戏。
更糟糕的是,由于你感情用事,犯下了太多错误,因此你不可能取胜,他们会给你设好陷阱、引你犯错,在你头脑不理智的时候占你的便宜。
Paul B. Farrell
对冲基金年度业绩最新排行:多数基金连续五年败给标普
叹息增长不及标普500的何止,汇丰更新的本年度至今对冲基金业绩榜单显示,大多数基金今年已经连续第五个年头输给标普。最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应该已经对冲了下行风险,但直到3月月中,所有的知名大牌对冲基金业绩都不及标普。&
&最新情况是,大部分基金的净多头风险处于史上最高水平,鲍尔森旗下的基金频频出现在榜尾。
&zerohedge挖苦说,这代美国人肯定得经历三件事:见上帝、缴税和看着鲍尔森的基金全球表现最差。鲍尔森连续三年表现不咋地,可能要准备移民波多黎各了,这倒不是为了避税,是要躲开愤怒的合伙人。&&&&
Reference - Type of Hedge Funds&
Convertible Arbitrage
Credit Long/Short
Distressed Security&
Equity Long/Short
Equity-Commodity&
Equity-Diversified&
Equity-Energy
Equity-Financial&
Equity-Healthcare
Equity-Mid-Small Cap
Equity-Pharma-Biotech
Equity-Real Estate&
Equity-Technology&
Event Driven
Long/Short
Multi-Strategy
Equity-Diversified
Multi-Strategy
Fixed Income
Commodity-Systematic
Diversified
Fixed Income
Discretionary
Multi-Strategy
Systematic
Discretionary
Equity Diversified
Multi-Strategy
Statistical Arbitrage
Systematic
Merger-Arbitrage
Diversified
Volatility Arbitrage
Forbes 30 Under 30 - Finance
30 Under 30Finance&
Jennifer Fan
Arbalet Capital
At the age of 29, Jennifer Fan is already a Wall Street veteran. Now running her own $650 million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hedge fund, Fan has traded oil and ga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ollapse of Enron, the disruption of hurricane Katrina, the boom and bust of natural gas prices, and the shift to electronic trading. Fan arrived in Manhattan from Pittsburgh at the age of 16 to attend New York University. Within three years she had pocketed two degrees in finance and statistics. While interning at Bank of America as a teenager, Fan gravitated to commodities trading and at Morgan Stanley she learned to make bets on refined petroleum products like diesel and jet fuel. "At the time commodities were not glamorous," says Fan. "I thought it was really cool to be involved in parts of the supply chain that produces everything we use in our daily lives."&-- Reported by&&and&
Daniel Ahn
Chief Commodities Economist
Ph.D in economics from Harvard at 22 and worked for John Nash at Princeton. Teach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estified before Congress in 2012 about the job-creating implications of the shale gas revolution.
Lucy Baldwin
Managing Director
Goldman Sachs
Heads Goldman's European retail and consumer equity research team and is also co-business leader of the equity research consumer business unit in Europe.
Jonathan Berger
Portfolio Manager
Alyeska Investment Group
Played basketball at Princeton, where he studied economics. Now runs an equity derivatives portfolio at a $4 billion Chicago hedge fund. Grew up in Philadelphia and learned to trade at Citadel.
Joshua Bertman
Brevan Howard U.S. Investment Management
Former Credit Suisse star mortgage trader poached in 2012 by Europe's second biggest hedge fund to grow the firm's efforts in what has recently been one of the hedge fund industry's most profitable areas.
Ray Bradford
Investment Partner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Led team that helped Amazon web services grow its cloud infrastructure business. This Stanford MBA is now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his venture capital firm's push into big data services, including investments like UpThere.
Tracy Britt
Financial Assistant to the Chairman
Berkshire Hathaway
Doing financial research for Warren Buffett is just part of her job. This Kansas-born Harvard MBA is also chairman of Berkshire-owned companies Benjamin Moore and Larson-Juhl.
Kevin Carter
Angel investor for innovative venture capital firm. Led investments in WillCall and Oyster. Recently working particularly close with Pineterest and Airbnb.
Jiayi Chen
Pine River Capital Management
Co-portfolio manager of the $1 billion Pine River Liquid Mortgage Fund, one of the Steve Kuhn hedge funds posting some of the industry's best returns. First spotted by Kuhn in a class he was teaching in Beijing, Jiayi has an MS in statistics from Columbia and used to work at Goldman Sachs.
Ranga Dattatreya
Vice President
Goldman Sachs
New Jersey-born investment banker, helps U.S. and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access the derivatives markets and provides them with hedging advice.
Thomas Digan
Head Trader
Sorin Capital Management
Notre Dame grad from Boston, developed expertise in trading 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t New York structured credit hedge fund that has been crushing it recently.
Jonathan Fayman
Portfolio Manager
BlueBay Asset Management
Co-runs a $1.3 billion macro hedge fund, trading interest rates and currencies, often with an emerging markets focus. Based in London, born and raised in South Africa.
Ryan Fusaro
LionEye Capital Management
The Fordham grad's Jack in the Box investment thesis scored him first place in Value Investing Congress' annual top idea contest, where he presented alongside some notable names including Bill Ackman and David Einhorn.
Math& Mosny
Senior Analyst
Hutchin Hill Capital
Born in Manhattan, but partly grew up in Austria. Co-runs an event-driven trading book, one of the largest portfolios at Neil Chriss' hedge fund. Graduated from Princeton with a degree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Miriam Klein
PricewaterhouseCoopers
Joined DE Shaw's tax group at age 20 and later jumped to Deloitte. Now at PwC specializing in advising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firms.
Joshua Kushner
Thrive Capital
Runs a $200 million New York private equity firm that raised money 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Peter Thiel. Hit an early home run with Instagram investment he made just before it was sold to Facebook.
John Locke
Vice President
Accel Partners
Venture capital investor focussing recently on payments business. Helped lead growth-stage investments in companies like Braintree, Rovio and LightSpeed. Princeton politics major from Cleveland.
Hayley Locker
Vice President
Morgan Stanley
Singled out as a "rising star" in&Institutional Investors'&influential Wall Street research ranking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aduate covers the U.S life insurance and annuity industry.
Matthew Peltz
Trian Fund Management
Started working at Goldman Sachs one day after his Yale graduation. Later joined his father's $4 billion investment firm, Trian. Played a key role in Trian building a big position in Family Dollar in June 2010. Since then, shares of the retailer are up more than 70%.
Stefan Renold
LMR Partners
Former UBS trader recently moved to Hong Kong from London as his LMR hedge fund keeps expanding. As co-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at LMR, which manages nearly $1 billion, Renold focusses on its equity market neutral strategy.
Michael Rutherford
Vice President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Completed more than 75 leveraged financing deals over the last year with over $45 billion in volume. Transactions include David's Bridal, Constellation Brands and Kinetic Concepts.
David Shankman
Vice President
Blackstone Group
Wharton grad helped start the multi-billion dollar Blackstone Strategic Opportunity hedge fund. Works on the firm's special situations team that has deployed $1.7 billion in the last 14 months.
Martin Shkreli
MSMB Capital
As an activist hedge fund manager specializing in healthcare stocks, torpedoed the proposed merger of Amag Pharmaceuticals and Allos Therapeutics by launching his own hostile bid. Antagonized Pfizer to remove former CEO William Steere from its board. His latest: founding a biotech focused on rare diseases.
Andrew Silverman
Goldman Sachs
Star credit derivatives and bond trader working on Goldman's distressed trading desk. Applied math major at Harvard presented paper on factoring degree sequences while in high school.
Savneet Singh
Gold Bullion International
Cornell grad got the gold bug in 2009 and launched GBI where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Merrill Lynch is a client) can buy, sell, exchange and store physical gold. Advisory board members include General Wesley Clark and Sallie Krawcheck.
Anil Stocker
MarketInvoice
Cambridge grad left investment banking gig to launch an alternative lender to small businesses, auctioning invoices to investors. Broke even after first year with monthly auction volumes of $6.5 million.
Manuel Stotz
Portfolio Manager
THS Partners
Value and growth investor who worked at Goldman Sachs' internal hedge fund, now at London's THS Partners where he runs a $1.5 billion portfolio, mostly investing in global equities.
Schuster Tanger
Used to work for Dan Loeb and Goldman S now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of $65 million New York hedge fund he started with backing from his family, which made its money in outlet shopping malls, and other investors.
Sheel Tyle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Jumped this year from Bessemer Ventures to NEA, where he is sourcing deals like Referly. Graduated from Stanford at 19 with double majors in human biolo cofounded non-profit focused on rural eye ca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rew Vahab
Financial Advisor
Leads one of Citi's most successful wealth management teams with $1.3 billion in AUM and $9 million in annual revenue. The CFP leads the team's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committee.
奶牛经济学
看空中概股
现在看来,中概股有些尴尬的处境并未因11月份欢聚时代登陆纳斯达克而出现转机。美国证交会(SEC)周一指控德勤、安永、毕马威、普华永道四大会 计师事务所,以及另一家事务所德豪的中国分公司违反证券法,因为它们拒绝向美方交出关于9家中国企业的审计文件,而这9家企业正面临美方的欺诈调查。市场 认为,通过起诉全球顶级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分公司,SEC开启了一项或将加速中国企业成批从美国股市退市的进程。  受此消息影响,投资者担心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出现大面积退市。在美股大盘走低的行情下,中国概念股周二普跌,多家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  因事务所拒绝配合调查   &只有获得海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SEC才能测试基础审计工作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免受会计欺诈的危险,&SEC执法部门负责人罗伯特&库萨米表 示。&若事务所在从事审计时明知自己不能遵守要求提供工作底稿的法律,那么它们将面对严重制裁。&据悉,一名行政法官将择日开庭。  事实上,针对中概股的审计问题,美国与中国双方的监管机构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谈判,美方欲将赴美上市中国概念股的审计机构纳入联合监管,对跨境上市的企业进行实地检查和调研。但消息称双方目前的谈判进展缓慢。  今年5月,SEC已向德勤提起民事诉讼,称其未能按照一项文件传唤令的要求,交出其对中国企业东南融通审计的工作底稿。  可能引发中概股退市潮   近两年来,会计丑闻、监管审查以及做空者的指控,都让投资者对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信心大减。北京大学会计学教授保罗&吉利斯表示,SEC的这次行动可能 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潮&将画上句号&,&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都将陷入没有审计方的境地,这将导致这些企业的股票被摘牌。&   美国乐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努斯鲍曼称,市场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需求依然偏软。&投资者不想投资,股票没有交易。如果中国公司看不到融资的希望,为什么还 要来走过场?&中国的科技公司欢聚时代11月完成了在美国的IPO,但发行价格定在预期的低段。它是今年第二家在美IPO的中国公司,此前上市的是唯品 会。  此次审计纷争也可能是中概股私有化大潮的开始。今年以来,已有25家中概股宣布计划私有化,而2011年总共只有16家。在已经退市或计划退市的大型中国公司中,包括分众传媒、哈尔滨泰富电气,以及经济型连锁酒店7天。  分析师称一些中国公司寻求退市或是为了避免上市后接踵而至的审查。一名驻港律师表示:&对中国企业来说,在美上市曾是一种荣誉;但在监管负担、税收问题以及股价表现不佳等因素影响下,企业已经丧失在美上市的兴趣。&  曾为多家公司私有化提供了资金支持的盘实资本执行合伙人唐纳德&杨表示,中概股私有化的趋势至少将持续数年,直到美国投资者重拾对中国公司的信心,以及资本市场恢复。  据悉,香港也面临从中国内地获取审计文件的问题。香港证监会已将安永告上本地法庭,因后者不愿交出关于中国企业标准水务的审计文件。  今年以来部分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  公司(简称) 启动私有化时间  亚信联创 1月21 日  众品食业 3月27 日  诺康生物 5月10 日  尚华医药 7月6 日  劳伦斯珠宝 8月13 日  分众传媒 8月12 日  7 天酒店 9 月27 日
COST OF CAPITAL 《资本的代价》——新片上市,强烈推荐
9月中旬,一部关于Private equity和investment banking的新片COST OF CAPITAL将上市,点击下面的链接观看预告片。个人觉得相当不错哦!&
http://bit.ly/NTa2fz&COST OF CAPITAL is &Wall Street meets The Social Network.& Its a rare behind-the-scenes look into the shadowy world of billionaire investors & where egos and intrigue collide and a single deal wort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must get done at any cost.The 6-episode dramatic web series, written by Brian DeChesare, is currently in post-production in Los Angeles, and is set for release in Fall 2012.
Andrew Lo:用金融工程攻克癌症
Andrew Lo说,合理地运用金融工程,环球变暖、能源危机、癌症问题都能在20年之内解决。
先说一个案例。美国某公司庆祝其40周年纪念日曾举办一活动,他们在美国的任意十个地方随机插了十个红气球,第一个找到全部十个气球的精确经纬度的将得到40万美金。
结果MIT的4个学生仅用时8小时52分10秒就在浩大的美国版图上找到了10个气球。
他们使用的方法是,通过facebook,twitter等媒体发布post,奖励每个自己找到气球的人4万美金;每个通过向朋友打听到气球具体位置的人得到3万美金,被打听者得到一万美金;以及各种细分的奖励方法&&MIT的这个团队让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有利可图,便轻松在9小时内收到了数万封邮件,使用了40万经费获得了这个比赛的冠军。
设想,如果他们的策略只是奖励每个自己找到气球的人4万美金,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参与这项活动,因为在美国气球上找到气球的可能性太小了,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一天的价值是400美金,而一天找到一个气球的可能性小于1%,他就没有incentive去帮他们完成任务。这个团体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他们设计的利益链条让人人有利可图,所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的人数呈滚雪球般的增长。
金融危机前的楼市泡沫的构造,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金融工程把高风险债券打包,分层,按照各个群体不同的需求把MBO, CDO卖给不同的人,再让AIG把仅存的一点风险打上保险,以致所有的mutual fund,pension fund, investment bank, individual investor, hedge fund等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到bubble making的过程中,造就了二十一世纪最大的泡沫。
那么,这种方法是不是可以运用于对人类有益的东西上去呢?
答案是可能的。
假设一个开发治愈癌症的项目,项目需要十年完成,共耗资2亿美元,成功研发出治愈癌症方法的概率是5%。如果你是VC,你会不会投资这个项目呢?
没有学过金融的人会说绝对不投。
学过金融的风险中立者,会说,如果项目成功后的净现值NPV小于100亿美元,我是不会投的。
那么如果告诉你这个项目成功后,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是140亿美元呢?也就是说,有5%的可能性,整个投资的现值(NPV OF CASH FLOW)= $138亿美元,Expected return&12%;而有95%的可能性,NPV= -2亿,Expected return&-100%,你会不会投资呢?
事实上所有人在这个额度面前都是风险规避者。这笔投资的标准差等于423.5%,这样的风险很少有人敢冒,所以这样的项目就运行不起来,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如果可以同时开150个这样的项目,这150个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是相互独立的。这样,至少一个项目成功的概率= 1-0.95^150=99.95%,这是一个很安全的概率,Aaa级的项目。为此,我们需要筹集300亿美元。
在一个安全的项目背后,甚至不需要风险投资,仅仅通过发债,就可以筹到这300亿美元。比如将300亿美元的债券打包分成一亿份,相信Bill Gates,George Soros, Warren Buffet一定会买走很多的债券(Andrew Lo说,他会让Robert Merton先买,然后这些人就一定会买),另外,各mutual fund,pension fund也会来投资,普通美国人也愿意花个1000美金投资在这样的基金里。甚至保司也会来投资&&虽然说,寿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长寿风险,他们希望人死的越早越好,但你难道让他们去买那些致癌食品的股票么?与其这样,不如投资这个基金,这个基金的收益可以对冲掉他们面临长寿风险而多赔出去的钱,从而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
而作为个人投资者,你会买一份价值300块,年年有coupon payment,偿还率高达99.95%,并且你的钱将被用于延长人类寿命的债券么?
于是,通过金融工程,20年痊愈癌症的伟大设想就诞生了。
编者按:以上内容概括自著名经济学家Andrew Lo今天下午的讲座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finance。文中的一些数据并不完整,很多是编者的加工,因为笔记来不及记&&Andrew素以构想各种创新型的金融工具而著称,对于上述假设,编者认为需要考虑的问题仍有两条。
1.每个项目成功概率5%是否过于乐观?
2.不同的项目(肺癌、肝癌、肠癌)的成功与失败是否真的independent,还是会遇到共同的瓶颈?
&3. 是否会因此产生一轮新的bubble?
这些问题留给各位去思考了。
香港IPO资源日渐枯竭——想做IBD的孩子们呐……
香港失去了它的皇冠。2009年至2011年,以首次公开募股(IPO)筹资额计,香港股市一直占据着世界的头把交椅。今年,这座中国城市在全球排行榜上的座次将大幅下滑。
Dealogic数据显示,今年迄今,香港股市的IPO融资额仅为32亿美元,而2011年全年达354亿美元,2010年全年更是创下了历史纪录、达到678亿美元。按今年迄今的情况看,纳斯达克(Nasdaq)、纽约证交所(NYSE)和上海证交所(SSE)在全球排行榜上居前,香港则跌落至第7位。
眼下,交易撮合者们想知道:香港能否在未来几年夺回自己的皇冠,还是说黄金时代已经划上了句号。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长期以来IPO都是香港股市的一大重心,也是它作为金融中心的一个标志。
香港股市的运营机构&&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HKE&CL,简称港交所)正在试图不再单纯依赖于股票业务,而是通过尝试大宗商品等新资产类别来实现业务多元化。这显示出它对其核心业务发展前景的担忧。
上周,港交所同意以14亿英镑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这一价格是LME去年利润的180倍。
香港股市面临的问题在于,IPO的传统来源&&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正渐渐&枯竭&,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已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上市工作。
曾任港交所董事的香港股市专家戴维&韦布(David Webb)指出:&轻松赚大钱的日子正在走到尽头。&
《IPO:全球指南》(IPO: A Global Guide)一书的作者、曾任麦格理(Macquarie)和野村证券(Nomura)亚洲股权资本市场主管的裴达希(Philippe Espinasse)谈到,过去十年,香港&幸运地迎来了源源不断的&中国国企IPO,比如中国建设银行(CCB)、中国电信(China Telecom)、中海油(CNOOC)以及中国人寿(China Life)的IPO。这些IPO规模庞大,流动性好。
裴达希预计,今后几年香港股市的IPO筹资总额年均将为100亿至150亿美元左右,远远低于前几年&&那时一宗IPO的筹资额就可达到这一年均水平。
2010年,最后一家未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农业银行(ABC)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筹资额达到220亿美元。
对投资者来说,国企的IPO表现往往不错,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政府为确保交易成功,通常会将发行价定在较低水平。这些交易所产生的费用也为银行家们带来了不菲收入。
裴达希说,&这一交易来源并未完全枯竭,只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IPO主体变成内地民营企业,其中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很小,而且对它们来说,上市时机也许并不成熟。&
显然,较小的交易规模意味着,未来香港股市的IPO筹资总额很难赶上前几年的水平&&那时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十分常见。
此外,投资者对规模较小的内地民营企业往往带着怀疑眼光。这些企业大多经营时间不长,而且往往存在公司治理上的问题。
散户投资者们由于过去两年在香港多宗IPO投资中遭受损失,现在都持观望态度。近几个月的全球市场动荡,让情况变得更糟。
香港一位银行家表示:&市况非常恶劣,交易摇摆不定,投资者信心日渐下滑。&举例来说,英国珠宝商格拉夫钻石(Graff Diamonds)上月就取消了筹资额达10亿美元的IPO。
为了完成交易,银行家们开始诉诸非常规策略。比如今年两宗规模最大的IPO:2月份阳光油砂(Sunshine Oilsands) 5.8亿美元的IPO,以及上周华电福新能源(Huadian Fuxin Energy Corp) 3.19亿美元的IPO。
这两宗交易中发售的60%的股份&&这一比例前所未见&&都被基础投资者买走,它们大多是中国国企。
这些基础投资者在上市股份面向公众发售前即参与到IPO过程中,并购得商定的配售股份。作为交换条件,它们要接受一个禁售期,时间通常为六个月。
基础投资者的参与使得上市企业不必再向普通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发售那么多股份。能够体现这一转变的例子是,计划在港上市筹资40亿美元的中国人保(PICC),聘请了多达14家银行来完成这项交易,数量创下历史纪录。人保告知这些银行,它们扮演的角色和支付给它们的费用,将取决于它们在公开营销启动之前能够吸引到多少基础投资者。
近几年来,香港在吸引非中资企业来港上市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法国欧舒丹(L&Occitane),意大利普拉达(Prada)和俄罗斯铝业(Rusal)先后来港上市。但这些交易仍只占全部交易的一小部分,而且几乎没有人预期这种情况会有实质性改变。
银行家们希望今年年底前能完成几宗大型IPO,其中包括中国光大银行(Everbright Bank)筹资额达20亿美元的IPO。但他们并不认为情况会很快好转。
一位交易撮合者表示:&有朝一日,估值会低到人们愿意再次出手购买股票。但我认为近期内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关于阿里巴巴退市的乱谈
关于6月20号阿里巴巴B2B从香港退市的事情,算是最近疲软的金融市场中难得的大新闻。一时间,市场上众说纷纭百家争鸣,那我也来拍个砖凑个数。&众所周知,退市即为私有化,就是一个上市企业退出二级市场的行为。一般来说,圈钱融资之后退市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信号。企业的经营自由度增加,分红压力减小,管理改革的弹性增大。企业一般在股价被低估的情况下采取回购退市的策略,所以退市的信号对于股价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支撑。&但是我认为此次阿里巴巴B2B退市,并不是因为B2B本身的价值低估,仅仅是为了集团的整体发展铺路。我对于B2B模式即阿里巴巴模式一直抱有悲观的态度,老黄页型的服务加上低迷的经济态势给阿里B2B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我认为,阿里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应该倾向于以淘宝与天猫代表的B2C市场,区分消费者然后简化电商模式为主。&因此我觉得,此次阿里退市主要是为集团的转型整合做铺垫。公司私有化后信息不用公开,业务调整难度降低,为执行马云去年提出的&大阿里&战略提供了空间。同时,通过私有化融资,为日后回购雅虎股份铺路,也算是为跟雅虎之间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划上句号。&至于是否能达到众位财经名嘴所期望的2015大阿里整体IPO的目标,我觉得阿里巴巴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现在的电商格局加上目前阿里B2C的表现,分拆上市还有可能,整体上市还很遥远。&既然是乱谈,最后不免加上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史上十大交易灾难
来自彭博社
一动感情,你就输了 - 写给未来的交易员们
Selected from《Way of the turtle》by&Curtis M. Faith
市场无常。最大的机会,来自于人类的感情;最大的挑战,也来自于此。掌控它,你将完胜;忽略它,自寻死路。
一切交易都是与人打交道。人有理智,亦有感情。理智是简单的,而感情是神秘的。想做好交易,你要懂得人类的情绪波动,懂得他的恐惧、他的希望、和他人性中致命的弱点。我们交易员,无非就是在人类的情绪中,寻找机会。
值得庆幸的是,有些极其聪明的前辈&&行为金融学的先驱们&&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在不确定性面前,人们容易重复一些错误。在压力之下,人们容易错判风险与机遇。伟大的交易员懂得这些。他们知道,别人的判断失误就是自己的机遇。更难得的是,他们还知道这些失误是什么样子的,每当市场上露出这些失误的尾巴,他们就能抓住。
哪有理性人?
多年以来,&理性人&是所有经济学说和金融理论的基础。交易员应该知道,这是扯淡。地球人都是非理性的。一旦介入交易,也就进入了情绪的死循环:
&希望:我希望它涨,我一买它就快涨吧!
&恐惧:我输不起了,再也输不起了&&
&贪婪:啊哈,这么多钱,我赚了这么多钱!快马加鞭,再翻一倍!
&绝望:坑爹啊,什么玩意啊,赔赔赔,有没有赚钱的时候啊!
这是最为常见的情绪,是千百年来的进化结果。但在市场交易中,它们就是&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根源&&该要不要,该放不放,该守不守。
该要不要&&损失规避
童话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一个童话会写:王子与公主过上了&一天好、一天坏&的日子,也不会是&一天特别幸福,另一天吵点架&的日子。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就这样深深植根在人们的脑海中&&追求平稳,追求安逸,受不了风险与赌博,从我们的童年就开始了。
从本质上讲,50%概率赢、50%概率输的赌博就是不赔不赚,但没有人会接受它。因为,&输&的痛苦,往往是&赢&的快乐的两倍,行为金融学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只有当我们把&赢&的金额改成&输&的两倍时,才可能让一些人动心&&50%的概率赢到100元,50%的概率输掉50元,正常人只接受这样的赌博。
那么,如果是50%的概率赢到80元,50%的概率输掉50元呢?理性人会抓住它,而正常人会放过它。他们不去想,自己放过的,是一个真正能赚钱的机会。
该放不放&&沉没成本、处置效应
面对纠结的感情,劝的人都说一样的话,&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不说这个,也不知道说什么了;但说了这个,也知道是白说。当事人总会摇摇头,说我已经付出了太多。这种痴狂般的坚持,就是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s effect);这种自杀式的选择,就是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选择,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如果你忘了这一条道理,在选择时考虑付出了多少、等待了多久,就会进入沉没成本的陷阱&&那个让你哭的最多的人,那支让你操心最多的股票,反而被你一再坚持。这也被称为 &出赢保亏&的处置效应&&处置股票时,总是喜欢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结果是,赚钱的股票赚不了多少钱,就扔掉了;赔钱的股票不赔完老本,就不会扔。
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不愿意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想用拖延等待希望。这是深深的恐惧与自卑,而非勇敢与自信。然而,多一天错误,就少一天正确。有太多的人,一定要输到血本无归,才肯停止自欺欺人。他们忘了,拒绝承认失败,从来不意味着成功。
该守不守&&结果偏好、近因效应、小数定律、从众效应、锚定效应
&结果偏好(Outcome bias):如果结果成功,无论原来的决策多么糟糕,也算好的。如果结果失败,无论最初决策多么明智,也是坏的。
&近因效应(Recency bias):最新的数据、最近的经验,总比之前的更可信。
&小数定律(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看极少的例子、用极少的信息,就轻易下结论。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盲目随大流。
&锚定效应(Anchoring):用先入为主的判断代替理智。
正确的决策,也无法避免意外的风险;正确的方法,也难以完胜多变的市场。然而,在意外突袭、大市动荡的时候&&
因为结果偏好,糟糕的结果抵消了理智的决策过程,正确的决策机制将被抛弃;
因为近因效应与小数定律,最近的几次失败抹去了长期的成功经验,珍贵的经验将被扔掉;
因为从众效应,人云亦云取代了理智判断,一拥而上,市场的震荡因此加剧;
因为锚定效应,脱离现实的预设目标打击了实际成绩,你做对的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
&&人们是那么容易放弃对的东西。只要结果是错的,无论错在哪里,人们都以为错在自己。
这就是人类,该接受时,他选择放弃;该放弃时,他选择坚持;该坚持时,他选择撤退。你见过中国最憨厚的股民吗?他们拿着辛苦工资来炒股,不敢买有风险的股票,50%赚80,50%赔50的股票,他们拱手让给别人;他们觉得攒点钱不容易,赚的时候,他们赶紧兑现,跌的时候,他们从来都不敢卖,害怕这一切真的成为现实。结果,输不起的人,一定输得最惨。这是一些人的灾难,也是另一些人的机遇。
华山论剑,各有死穴
这一节,我们将探讨具体的交易模式。每种交易模式都有自己的信众。很多交易员是那样虔诚,忠实于自己的门派,认为自己是武林至尊,其他门派都应俯首称臣。我没有这样的信仰。盲目尊己排他,闭关锁国,是愚蠢的。天下武功,各有其用,几种最为常见的交易模式都将列举在下面。
趋势跟踪(Trend Following)
在几个月内,价格可能按照一定的趋势移动,从最高点到最低点,或者从最低点到最高点。&趋势跟踪&的交易员想在趋势开始时入市,在趋势逆转时撤出。价差明显,持续时间长,对趋势判断准确,就能挣到这笔钱。
显然,这门武功的要点在于把握趋势。此派门徒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发了多种方法,去判断趋势,去寻找起点与终点。但是,所有的方法都避不开&趋势跟踪&的死穴&&
首先,长期稳定的趋势不是市场的常态。呈现两个月的稳升趋势前,市场可能先波动上两年。因此,趋势跟踪者赢一次之前,往往要赔十次。
其次,一切预测都依靠规律,而所有转折都是对规律的破坏。那么,没人能捕捉到转折点。每次转折,他们都要先赔钱,才懂得退出。而每次退出,他们都要受到金钱与精神的双重损失。
再次,一切长期趋势都带着短期波动。趋势跟踪者必须是大款,能承受&长期&,也能承受&波动&。他要有大笔的闲钱,扔进去好几个月也无所谓。如果他不是王老五,而等着从股市赚了钱交房贷,他就承受不住任何波动。
这派武功要赚就是大赚,玩不好也会大赔。总结一下,想入此派,要知道,趋势非常态&&要撞得上,转折有伤害&&要扛得住,想赚须等待&&要玩得起。
逆势交易(Countertrend Trading)
与趋势跟踪相反,逆势交易不依赖于&趋势&,而依赖于&转折&。&趋势跟踪&的门人,看到涨,就希望这是个趋势,马上买入,等着继续涨;看到跌,也希望这是个趋势,马上做空,等着继续跌。&逆势交易&的门人,看到涨,就希望这是个转折,马上做空,等着它跌;看到跌,也希望这是个转折,马上买入,等着它涨。
所以,你应该明白,&逆势交易&就是&趋势跟踪&的倒影,没有什么根本差别。市场无常态,这个也得撞得上;判断失误就有伤害,这个也要扛得住,玩得起。
摇摆交易(Swing Trading)
&摇摆交易&是&趋势跟踪&的浓缩版。趋势跟踪者,要的是几个月的大趋势;而摇摆交易者,找的是三四天的小趋势。看着要跌了,他做空;看着要涨了,他做多。所以,从本质上讲,他与趋势跟踪者是一样的,有运气成分,要撞;有风险存在,要抗。
日间交易(Day Trading)
日间交易不能算一种特定的交易模式,它的命名来源于其时间特点&&日间交易都是当日完成的。每一天闭市之前,交易员都会自我清空,从而免受隔夜新闻的冲击。不过,想在一天之内赚到钱,这些交易员就要一天之内找到&价差&。波澜不惊的市场,是他们的大忌。
具体说来,日间交易是多种交易模式的混合,常见的有:一、高频交易&&在极短时间内找到趋势或转折,不停地做多与做空(position trading)。二、坐守市场&&像第一课的阿黄、山姆大叔一样,坐守市场,赚取买卖差价,也称刷单员、黄牛党(Scalping)、做市商。三、套利&&对同一产品,利用它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赚钱,有时一条新闻导致某个市场先行波动,跟其他市场产生差价;有时汇率波动导致不同国家差价巨大,此时&套利&(Arbitrage)行为将大展身手。
百变市场,百种煎熬
每个门派都带着满腔的希望而来。&趋势跟踪&派,希望价格不要波动,不要转折。如果买了,他们就坐等稳涨;如果卖了,他们就期盼大跌。几个月里,都让市场像拉直的丝绸一般平整而柔顺吧。毕竟,在波动中,他们要眼睁睁看着自己变穷、变富、再变穷、再变富,他们还能坚持下去吗?接受风险,还是继续损失规避?那是种折磨。
&逆势交易&派,希望价格一个月涨,一个月跌,来回波动,永远不要有固定趋势。一旦市场不符合预期,坚持沉没成本,还是勇敢放弃?那是种折磨。
&摇摆交易&派,希望价格三天涨,两天跌,要波动,而且要快速波动。他们受不了长期平稳的趋势,也受不了长期缓慢的波动,那样赚钱太慢,他们会焦虑。那也是种折磨。
&日间交易&派,则希望价格这一分钟涨,下一分钟跌;或者这个市场涨,那个市场跌。总之,他们的期望与上面几派都不同。如果前面的门派赚了钱,他们很可能在赔钱。那仍是种折磨。
然而,市场百变。它可能平稳,可能波动,可能有趋势,可能一团乱,可能由平稳过渡到波动,可能由一团乱过渡到靠谱。因此,每一派都有赚钱的时候,他们都带着希望而来。有时候,他们赚到钱,变得贪婪;有时候,他们输了钱,变得愤怒;有时候,他们发现事态超出控制,变得恐惧;有时候,他们再也翻不了身,变得绝望。人类共有的情绪,纠缠着他们。
同时,他们总逃不开&认知偏差&。有时候,市场变了,涌出新的机会,他们却不去抓;有时候,市场又变了,暴露新的危险,他们却不松手;有时候,市场再次变了,回到他们希望的状态,他们却已经绝望。损失规避、沉没成本、小数定律、近因效应&&纠缠着他们。
怎么办?很简单,别动感情。不要存任何门户之见,也不要对市场抱任何希望,没有人能控制市场的未来。
只冷眼旁观,冷静判断:现在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趋势平稳?缓慢波动?快速震荡?&&它是什么样,你就拿起哪一派的剑;它变了,你就放下这一派,改投另一派。
不要预测,不要希望,不要执着,不要胆怯。这很难,我们会在后面慢慢练习。但是,你要早早记牢:一动感情,一念执着,你就输了。
10个关于金融的谣言
&(注:红字部分是楼主个人认为谣言成分比较大的)&
& & &1号谣言: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名字是金融市场的主角
  随手打开《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或类似的刊物,总是能发现许多分析师或经济学家在讲话。他们背后都有一些非常显赫的名字:GS, MS, ML, DB, 等等。如果只看这些刊物,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名字理解为金融市场的主角,是它们决定了价格、成交量和一切走势。但这不是事实,因为它们只是中介商。对外行而言,它们拥有一个气派的名字: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而内行一般把它们称为&经纪商/自营商&(Broker/Dealer),这精辟地描述了它们的两大功能:帮助客户进行融资和交易,用自己的资本进行投资和投机。
  因为这些公司只是中介商,所以它们必须不停地发表言论,打免费的广告,让全世界都注意到自己。如果你掌管着1万亿美元资产,并且要亲自作出投资决策,你肯定绝对不会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经纪人,为那些拥有1万亿美元资产的人提出建议并提供服务,你肯定会尽可能多地接受记者采访,以便给那些真正掌握资产的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投资银行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存在的唯一目的。当然,GS和MS这样的中介商也拥有庞大的投资管理部门,BCS的投资管理规模甚至是全世界最大;但是这些投资管理部门和投资银行部门是分开运作的,它们的基金经理可能根本不会在乎自己的经济学家说了些什么。
  ML, Citi和许多其他投资银行没有自己的投资管理部门,GS, MS和DB的投资管理规模大致在亿美元之间,听起来挺吓人的。但是很少有人听说以下的名字:Fidelity拥有1.4万亿美元,State Street拥有1.2万亿美元,Capital Group拥有大约1万亿美元,Vanguard拥有8000亿美元。以上任何一家都相当于三到四家顶级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所以,当中国私募基金挺进香港,声称要把GS和ML赶出去时,他们完全错误理解了金融市场的角色关系。他们不应该把经纪人赶出去,因为经纪人是为所有人提供服务的,否则市场无法运转。
  2号谣言:只要做足功课,个人投资者可以轻松击败机构投资者
  这是彼得-林奇反复强调的谣言,但是你可以去做一个验证&&在10年以上的长期内,真正打败了机构投资者的个人非常少,大部分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作为机构的食物。在中国,你也可以随机调查100个自己操作的股民,问问有多少人在过去2年、3年或5年内打败了市场。许多人会告诉你,不但没有打败市场,甚至没有赚到一分钱。
  林奇认为,个人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耐心,更少的投资限制,可以自由购买小盘股、陷入困境的股票,不用向别人反复解释自己的决策,等等。机构投资者需要向无数个人和其他机构负责,需要应对堆积如山的法律和规制问题,其交易成本往往也不低于个人。但是林奇没有告诉你,机构投资者的高成本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他们可以最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且在重大危机到来之前提前跑路,而你却被蒙在鼓里,直到最后一刻。
  一个掌握100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每年至少会向华尔街支付1亿美元的佣金和&软钱&,并在市场出现重大波动的时候与华尔街合作。作为代价,华尔街的分析师会不停地给基金公司打电话,发送邮件(谁给的钱最多,谁就会第一个接到电话),使基金经理永远比市场提前1小时知道最新消息;当基金经理有几十亿美元的重仓需要抛售时,华尔街会绞尽脑汁地为他卸货,甚至不惜让自己蒙受亏损,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当你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短信监视市场动向时,机构投资者早就把这些东西纳入了备忘录。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基金经理的职业道德不高&&当他们从券商那里获得一个重要信息,总是先照顾自己的老鼠仓,最后才轮到客户。在中国,如果你真的能够侥幸打败机构,这多半不是因为机构投资者不如你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道德。
  3号谣言:对金融和投资来说,专业知识是无足轻重的
  彼得-林奇不停地告诉我们,要在市场上生存,艺术和历史知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索罗斯也告诉我们,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哲学,而不是经济学或金融学。如果你有幸参加过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者的面试,你肯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很少询问艰深的专业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围绕着性格、经历、价值观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打转。这是否意味着你可以一边研究哲学,一边成为超级银行家?或者一边学习绘画,一边当上对冲基金经理?
  事实上,你听说过的所有名声赫赫的金融界人物几乎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沃伦-巴菲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乔治-索罗斯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荣誉学士(相当于硕士),彼得-林奇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罗伯特-鲁宾(高盛前联席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是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士和耶鲁法学院的法律博士,斯蒂芬-施瓦茨曼(黑石创始人和CEO)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等等。大部分银行家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或JD(法律博士),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一般学习金融、会计或经济学。你也可以发现不少出身工程学、数学或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士,但是极少有人受的是历史学、艺术或哲学教育&&即使有,他们后来一般都去过商学院镀金,然后重新开始。
  解释这个事实很容易,就跟拍电影一样&&大导演总是会告诉你,他们成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自己的艺术感觉和宗教信仰等等。他们不会告诉你,自己能拍出电影首先是因为在电影学院接受了如何放置三脚架和如何设置光线的训练,也不会告诉你各种镜头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对于他们那个档次的人而言,这些可能都太简单了,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学会这些非常简单的事情。
  4号谣言:如果你是一个天才,具备大局观和灵感,你就能统治世界
  大错特错。多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认识的所谓伟大人物也曾经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金融和投资界是这样运行的:你拿起报纸,打开研究报告,分析国际局势、宏观经济和高层内幕,然后突然产生一个伟大的灵感,然后你对同事说:&嗨,我有个主意,这个主意能让我们赚10亿美元。&然后你们就促成了一桩并购,或者做了一笔伟大的投资,或者把某家公司运作上市,或者干脆空手套到了10亿美元。如果你经常光临大学附近的星巴克,可以看到无数的潜在天才在跟别人口沫四溅地分析世界大局,讲述自己的灵感有多么美妙,天生就是当百亿富翁的料子&&
  有极少数天才终于在金融界找到了一份工作,也许是投资银行分析员,也许是交易助理,也许是研究助理。他们惊惶失措地发现,自己第一年的全部工作居然是给老板端咖啡,给上司预订午餐,以及打印装订宣传手册!第二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制作PPT幻灯片,检查Excel表格的数据输入,并且被老板永无休止地嘲笑。第三年?没有第三年了,因为他们都逃跑了,带着一大堆钞票逃跑,却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自己一辈子不想搞金融了。在与朋友聚会的时候,他们会愤怒地指责自己的老板是个废物,居然没有理解自己的伟大投资构想,或者扔掉了自己的并购可行性计划书,或者禁止自己接听客户的电话。最后他们会这样歌唱:&我是个天才,天才,太天才;你们都不配,不配,不配跟我说话&&Suck my balls, you uncle fucker!&
  大部分天才终身都只能为自己的账户做投资,或者看着证券报发表融资建议。时光流逝,他们的自大情绪却丝毫不减,每当报纸上报道某个大交易或大决策完成,他们都会轻蔑的说:&我会做的更好&&我是天才,我不是读死书的,我注定不是循规蹈矩的,我他妈的就是有一大堆灵感。&在熬过足够的年头之后,他们可能突然获得一个掌管大资金的机会,或者成为某个项目的融资主管。灾难就这样发生了。不幸的是,中国投资公司正是由这样一群人掌管的,现在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表现那么差劲了。&&
  5号谣言:金融界充斥着阴谋、诡计、违规操作和犯罪行为
  这要看你拿什么做道德标准。如果你坚持以清教徒或摩门教徒的道德观来规范金融界,肯定会发现这个行业充斥着小偷、强盗和杀人犯。问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都很肮脏,你走在街上都会遇到飞车党和拎包的,打开电子邮箱都会收到无数垃圾骗子邮件。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政客、评论家和娱乐明星,全身上下只有衣服是干净的。就连去吃饭的时候,都得提防老板有没有在菜里加罂粟壳,有没有使用转基因食品。
  那些攻击金融与投资行业道德败坏的人,并没有意识到金融界是世界上管制最严格的行业。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面谈或电话交谈,经常要邀请律师到场,或者做现场录音,以保证不会产生内幕交易;当你有幸为机构投资者操作账户时,你本人炒股赚钱的希望就永远破灭了,因为那是不允许的;最后,每个季度你都要签署一大堆法律文件,公开一系列个人隐私,以方便虎视眈眈的检察官随时把你抓进看守所。我说的当然不是中国的现状,但是从某些基金经理开老鼠仓被抓的事件看来,中国早晚有一天会跟上的。
  当你买房子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以剥掉你三层皮;保险公司最喜欢骗取你的保费,然后什么也不赔偿;在医院开药可能开到过期老药,或者干脆开到自己不用吃的药;至于电信、煤气和自来水公司,相信你经常受到他们的残酷欺诈。相比之下,金融界人士简直就是天使,他们连打一个广告都要加上几百字的免责条款和解释说明,例如&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肮脏社会,我们只能找一个相对干净的地方。我们原先认为很肮脏的行业,其实&最不肮脏&。
  6号谣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他们躲在密室里搞我们
  在我看过的阴谋小说里,《达芬奇密码》是最精彩的,可惜它讲的是宗教阴谋,而不是商业或金融阴谋。关于金融阴谋的小说经常以历史著作甚至学术著作的身份出现,并且与反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几个比较有趣的阴谋论包括:拿破仑是被英国金融家打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摩根家族的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对国际犹太人集团的自卫反击;苏联是犹太人的阴谋;次级贷款危机是华尔街的阴谋,等等。
  相对而言,我觉得世界杯阴谋论更有参考价值&&1998年的决赛被赌球集团收买,2006年巴西受贿故意放水,等等。足球,无论多么复杂,都只是场上22人和3个裁判的游戏,最多加上十几人的教练组,所以是可以收买和计划的(电话门事件证明了这一点)。而专业的融资和投资管理则是非常复杂的游戏,一家公司最高决策层的人数就可以轻松超越巴西队的人数,而且其影响力都远远大于罗纳尔多和卡卡。如果不相信,你可以去看看花旗董事会的名单,他们要么当过政府高官,要么在其他世界500强公司担任CEO,都拥有不止一架私人飞机。
  让全世界最大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联合进行某个阴谋,将是阴谋策划者最大的噩梦。那些最高决策者们都太聪明了,他们的部下可能更聪明,很快就会意识到背叛阴谋可以取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有一个天才阴谋家对大伙儿说:&明天我们就联合整垮中国,捞一大笔&,那么今天就会有数十人向中国政府告密,以捞到更大的一笔。要贯彻一个阴谋,你的团队必须又小又精,最好头脑简单,不要老是斟酌利弊。对于一个即使交易1万股股票都要勾心斗角一番的行业来说,联合维持一个庞大的阴谋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7号谣言:金融界是一场你攻击我、我攻击你的零和游戏  一年多以前,麦克告诉我们:&华尔街是一个动物互相攻击的地方。&他当然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他是那群动物的领袖之一。不过,鉴于他一贯夸张的风格,我宁可相信这是指同行之间天然的敌意,而不是指行业的本性。事实上这更像是一场互相帮助的游戏:今天你打电话给我,把100万股股票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我,那么明天当我发行一只热门新股的时候,就会给你留出100万股的配额。在客户与经纪人之间的电话线上,你会不停地听到如下对话:&我帮了你这么多&&我上次帮了你一个大忙&&这次你必须帮我&&谢谢,下次我还会帮你。&  众所周知,交易员的首要素质是喝酒,并且总要比客户和同行更晚醉倒。有人恶意地揣测,这是为了把所有人都灌醉然后套取情报;但事实是关系比情报更重要,而维持关系的最廉价的法门就是泡吧。如果白天你搞了对方,晚上可以依靠喝酒挽回一些影响;如果白天你被对方搞了,晚上可以借助喝酒让对方悔罪。银行家也是一样,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嘀咕如下的话:&上次那个单子我们让你们参加了,这次你们应该让我们参加&&我们要当联席保荐人,上次我们不是让你们当了吗&&朋友之间,合作愉快&&&  如果你是圈子之外的人,例如基金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肯定会觉得自己被搞了,因为金融家拉关系的时候用的都是你的资源,最后是你在买单。机构投资者用基金的利益来贿赂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则用上市公司的利益来反哺,以此类推。如果每个圈内人都能巧妙地从圈外人身上刮下一些金子,那么整个圈子仍然是一个正和游戏。圈内人有时候也会闹矛盾,而且是很大的矛盾,但那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真正的敌我矛盾是不存在的。
  8号谣言:专业人士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或消息最灵通的人
  如果一个人搞金融和投资,他肯定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要么在探讨人生和宇宙的奥秘,要么在竞争诺贝尔奖,要么在白手起家自己创业,总之他不会为别人筹集资金,也不会为别人管理资产。至于金融界人士是不是消息最灵通,也很值得商榷,因为金融界内部防火墙(通称&中国墙&)的存在,给信息流动带来了严重困难。此外,在宏观层面上,专业媒体的信息可不比专业人士的差,如果你读过《法柏报告》的话,就知道《纽约时报》或CNBC这类媒体的消息有多灵通了。  既然金融机构不是由最聪明的人构成的,也无法保证最灵通的信息,它们怎么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呢?答案很简单:1)它们运用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2)它们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框架。那些所谓的&民间高手&可能的确比投资银行的董事总经理更聪明,比对冲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更会分析,但他们仅仅是武林高手而已。普鲁士军队能够横扫世界,依靠的是铁一般的纪律和严谨的组织结构,尽管这支军队的大部分军官都是头脑僵硬的笨蛋,他们仍然打败了浪漫的法国人、冷酷的俄国人和高贵的奥地利人。腓特烈大帝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中级军官团比一个天才的最高统帅更有价值。  金融界并不缺乏天才,但这些天才都学会了如何在科学的框架里发挥自己的热量。作为年轻的银行家,你首先学习的将是IPO的法律流程,Excel模型的做法等极其枯燥的东西;作为年轻的交易员,你首先会在电话线上旁听几百个小时,以弄清机构投资者的思维方式;作为年轻的分析师,你首先会弄清如何用Bloomberg和Reuters终端最快地找到财务数据&&当然,让团队里的每个人喜欢你,是一项最重要的学习任务。那些无法融入科学框架的天才怎么办?你还记得阿根廷球星里克尔梅吗?他是一个天才,但终身只能在比利亚雷亚尔这样的球队打上主力,这就是天才在现代社会的比较糟糕的下场(其实与达利山德罗比起来,他已经很幸运了)。
  9号谣言:重要的不是创新和技能,而是讲故事和吹牛,以便把产品卖出去
  我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唯一学成的技巧是吹牛,这正是我痛恨自己的原因。每当我看到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时,总是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会用Matlab和SAS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杰出的技能,会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是非常杰出的技能,能够独立对整个财务和税务报表进行分解也是非常杰出的技能。我认为,随便学会以上哪一项技能,都比会吹牛要强不少。事实上,这个世界上身无长技的人太多了,而吹牛又是一项门槛很低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听到&一切技能都不如吹牛&的奇谈怪论。
  好吧,吹牛的确是一种卖东西、拉单子的好方法,但前提是我们总要有东西可卖。如果没有金融工程师设计出绝妙的抵押证券和利率衍生品,我们能够仅仅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就虚构出一个市场吗?如果没有律师解决资本利得税的监管问题,我们能够仅仅依靠胡吹海吹而创造出ETN(交易所交易票据)吗?即便是被绝大多数人鄙视的IPO,如果没有一个产品专家和一个行业专家,仅仅依靠所谓的&老式关系专家&也不可能做成任何一笔交易。曾经有一段时间,能说会道的人受到大家的一致追捧,于是他们都被宠坏了,直到今天还以为世界没有变化。
  不少人都读过《说谎者的扑克牌》,对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抵押证券业务留下了深刻印象。所罗门兄弟的高管都是一群吹牛高手,但首先他们得益于一个强大的、积累雄厚的抵押证券部门。出于种种自愿的和被迫的原因,抵押证券业务的头头建立了完整的承销、销售、交易和研究业务,并掌握了强大的定量模型,然后才轮到所罗门兄弟的客户关系起作用。吹牛固然很重要,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这项能力,使它与外语、电脑等能力一样,成为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10号谣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高速发展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的中心
  前半句话是真的&&除了中东的石油富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金融业比中国增长更快。如果算上香港、台湾乃至新加坡等所谓&大中华区&的金融机构,中国早已在全世界的融资、交易和投资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所谓中国将在十几年或二三十年内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甚至取代美国和欧洲的地位,无疑是一句空话。中东人正在迪拜、多哈等城市用大笔金钱打造西亚金融中心,但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威胁到了纽约、伦敦或东京的地位;同理,尽管我国政府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北京和上海,它们仍旧缺乏足够的制度和实力。
  几乎所有成功的金融中心都位于英美法系国家&&纽约,芝加哥,波士顿,伦敦,香港,新加坡,等等。日本在战败之后引入了一些英美法因素,但法律和习惯上的原因使东京的金融地位仍然无法与它的经济地位相提并论。巴黎、卢森堡、法兰克福和阿姆斯特丹等地各有各的优势,但它们始终是二线金融城市。来自欧洲大陆的全能银行,例如DB, BNP, SG, ABN以及ING等等,总是会把自己的投资银行和交易业务迁移到伦敦城去,并且在华尔街买下大宗业务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中国不可能为了成为金融中心就把自己实行的大陆法改为英美法,甚至不可能做日本战后那样的改良,这是一个重大的劣势。
  与中国政府想象的不同,强大的政府干预无助于建立金融中心。华尔街和伦敦城都是在政府的强烈不信任情绪下成长起来的,只有在它们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来源之后,政府才转而采取支持的态度。作为世界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和各州通过了多如牛毛的阻碍金融发展的立法,而欧洲大陆的监管倒是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