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罗培南可以报销吗医保中是几类,能报销吗进口

十天内免登录
>>美罗培南(深圳)是医保类用药吗
美罗培南(深圳)是医保类用药吗
小男生 当时年龄:
美罗培南(深圳)是医保类用药吗 我是湖北省汉川市的
美罗培南,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具体可以问当地的医生。
修改追问:0/500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相关问答
加入宝宝同龄圈,与宝妈宝爸交流孕育话题
没有合适您的话题?加入同龄圈与千万妈妈交流吧!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妈妈关注的知识
宝妈们看的最多的问题
孕育周刊(每一周适合您的孕育知识)
0-1岁是宝宝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每周都有不同的变化和需求。新手父母只有学习和掌握 该阶段的养育知识,才能更好的陪伴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31日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网友帮助了他人
用合作号登录:
5分钟测评,了解宝宝的测全面的发展情况
已有400万摇篮妈妈为宝宝做过测评
宝宝生日: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31日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59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653;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67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SCRIPT&
美罗培南(深圳)是医保类用药吗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微信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论坛[转载]【重磅】2017版医保目录解析:睁大你的眼,机会与陷阱
&#8203;&#8203;
转载自Value_at_Risk的博客
注:作者为星瀚投资特邀医药研究员洪忠,本文借鉴不少券商研报(国元证券、中信证券、天风证券、东方证券)。本文不讨论估值和买卖点,仅对基本面作出梳理(有些A股特别是次新股公司估值高的吓人,显然不适合买入)。本文为上篇,介绍了部分企业,至于下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可能随时跳票。
2月23日,历时8年的新版医保目录终于尘埃落定,这是医药界的大事。各媒体、券商也第一时间从各方面解读了新版目录,增补内容都有详细列表,这里简单说说我们对医保目录的理解。
医保目录像考试大纲,规定了“范围”,圈定了“考点”,医保目录更像一张“文凭”、“敲门砖”,新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无疑给后续增长打开了想象空间,但并不是进入医保目录就如获珍宝,数数看哪家进入医保目录的品种数量多,而是要看品种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品种占有的市场率,品种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产品的业绩释放需要一个过程,要看省级医保目录增补和支付标准制定、医院招标、医生开药,药企销售渠道的铺开。所以对医保目录需要客观的看待,具体的公司具体的品种具体分析。
医保目录调整中值得关注的点:
中成药比预期的调入力度要大,虽然市场上普遍担心的中药临床路径不清晰而被限制使用,但显然国家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没有变,一些独家、市场空间比较大的品种值得关注。
虽然重点支持了儿童药,新增91个品种,但从投资的角度总体来说,儿童用药由于特殊性难以产生很大品种,国家更多的是鼓励和关怀覆盖。
本次目录调整有多个国产一类新药成功进入医保目录,包括贝达的埃克替尼、南京圣和的左奥硝唑、广州南新的帕拉米韦、恒瑞的艾瑞昔布、先声的艾拉莫德以及石药的丁苯酞等。可以发现,2008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批准的创新化药和生物制品中,绝大部分都被纳入了2017年版药品目录范围或谈判药品范围,国家鼓励新药自主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虽然部分创新药上市后销量不佳也是事实,但随着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创新药的研发,国家开展创新药、临床价值高的高价药谈判制度,以后医保目录和谈判制结合,采取滚动式调整医保目录,将极大的促进创新药调整价格进入医保目录、放量增长,从而形成创新药企研发发展和医保控费的良性循环。
具体到公司新增加的品种,不同于市场过分聚焦入选品种数量这一最为明确的指标,我们认为应该从入选品种的临床价值、竞争格局和对公司业绩影响占比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关注以下公司:易明医药、三生制药(港股)、恒瑞医药、广生堂、东化通宝、丽珠集团、华润双鹤、石药集团(港股)。
一、易明医药:新进医保品种占公司总销售额70%
易明医药是专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老年慢性病品种的特色专科药企。目前公司业务包括自主生产和合作推广销售两大块。其中米格列醇片(糖尿病)、红金消结片(乳腺增生)、瓜蒌皮注射液(冠心病)进入本次新版医保目录。以上三款产品合计销售占比近70%,毛利占比更是高达75%。
公司新近医保品种基本状况:
&#8203;(1)米格列醇片
米格列醇片是一种新型降糖药,为公司拥有专利的国内首家仿制新药,主要适用于II
型糖尿病。米格列醇与同属于糖苷酶抑制剂类型的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相比,有如下优势:米格列醇对酶的抑制作用更强,范围更广,抑制效果更好;无肝损伤风险,服用更加安全,其他两种产品的代谢产物被吸收进体内,对肝脏造成损伤,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而米格列醇片在体内不被代谢分解,无肝损伤;与阿卡波糖相比,米格列醇片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此外,由于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高脂血症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米格列醇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更加适合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其安全有效,副作用明显降低,已在多个国家被广泛使用,现已成为治疗
II 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根据国外的数据分析有代替阿卡波糖之势。
&#8203;A、 米格列醇在糖苷酶抑制剂糖尿病用药市场的市场份额 2013 年至 2015
年,米格列醇在糖苷酶抑制剂糖尿病用药的市场份额稳步提 升,复合增长率已达 35.82%,复合增长率排名第一。具体如下:
&#8203;B、 易明医药在米格列醇制剂市场的市场份额:
在全国范围内,共有三家企业生产销售米格列醇片,分别为维奥制药(易明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和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具体数据如下:&#8203;
&#8203;显而易见,易明医药的米格列醇片占据市场的绝大份额,而且一直保持30%左右的增速,米格列醇片之前进6省医保目录,这次进入全国医保目录,市场空间进一步增大,如果国内市场也随着国外市场阿卡波糖逐渐被米格列醇片代替之势,那米格列醇片的增长空间将不可估量,后续值得重点关注。
(2)红金消结片
红金消结片源于彝族中药的经典方剂,产品主要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也可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等妇科顽症,具有独特的疗效。
A、我国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中成药主要品种市场份额 2013 至 2015
年,红金消结片在我国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中成药的市场份额 逐年提升,复合增长率达 29.29%,排名第一。具体如下:
&#8203;B、 易明医药在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中成药市场的市场份额:
2013 年至 2015
年,我国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中成药市场销售额排名前五位
的企业分别是山东步长神州制药有限公司、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佑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良方制药有限公司、维奥制药(易明子公司)。其中,维奥制药的市
场份额稳步提升,三年复合增长率排名第一,达到 34.01%。具体如下:
&#8203;红金消结片销量过亿,且增长良好,进入医保后将继续为公司提升业绩。
(3)瓜蒌皮注射液
公司与第一生化合作的瓜蒌皮注射液,为全国独家品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冠心病痰浊阻络证中药注射剂,已有
个省区将其列为医保乙类品种,这次进入全国医保目录。从合作上看,公司负责瓜蒌皮原材料的独家供应,上海第一生化负责生产,上海医药另一只公司负责上海、浙江、湖南、青海和西藏的销售,而公司则负责除以上区域外的中国境内独家销售。
2013 年至 2015
年,瓜蒌皮注射液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注射剂的市场销售额稳步提升,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17.95%,高于销售额排名前五的注射液品种,具体如下:
&#8203;由于近几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已经成为行业诟病其的依据,纷纷被叫停并纳入监管,这次医保目录调整,中药注射剂是被限制的一类,瓜蒌皮注射液也是限用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并有冠心病、心绞痛明确诊断的患者。但瓜蒌皮注射液是这次被调入医保目录三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其中之一,可见它在治疗冠心病痰浊阻络证的疗效和独特性,后续放量增长可期。
公司主要收入及利润来源于六种药品。情况如下:
&#8203;作为刚刚上市的次新股,估值自然是没法看了,并且作为一家位于西藏的医药公司,公司并无太高的技术含量,产品线虽有增速不错的小品种,但亦有中药注射剂这种高危品种,同时公司只有1/3的收入是来自于自主产品,其他均为合作和经销,研发投入非常低(研发投入1.7%)。最后,公司募投项目打算大力发展藏药,这让我对其未来的发展更不看好。财务质量上,公司虽然业绩增速不错,但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为了上市而冲业绩迹象明显。
二、三生制药 :两大重磅品种特比澳(TPO)和益赛普双双入选
(1) 特比澳
特比澳(TPIAO)是三生制药的专利产品,国家一类新药,自2006年推出后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商业化生成素产品,也是中国唯一获批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产品。它的两个主要适应症是为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CIT)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产品为二线治疗名单的首选推荐,并推荐于部分急救情况下用作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2015年特比澳在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用药市场中占据了41%的份额。2016年Q2,特比澳销售额约人民币4.05亿,比增37.4%
(占公司收入31%)
潜在的竞品是安进公司研发生产罗米司亭和葛兰素史克研发生产的艾曲波帕。目前有两家国内企业按照生物仿制药申报:齐鲁制药(2013年11月)、山东泉港药业(2014年12月),总体来讲,特比澳的竞争根据是相对较好的。
目前,特比澳的大部分销售来自公司销售团队所覆盖约12%的医院,还有比较大的扩容空间,同时正计划于美国、印度及墨西哥进行特比澳临床试验。这次医保目录调整由工伤保险扩大至限实体瘤化后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和特发性。可以说报销的范围扩大了很多,将大大促进特比澳的放量增长。
(2)益赛普
益赛普是三生国健于2005年推出的肿瘤坏死因子TNFа抑制剂产品,是第一个在内地上市的依那西普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2016年Q2益赛普实际销售额为4.46亿人民币,比增16.5%(占比公司收入23%)。占64%的内地市场份额,由于益赛普是国内第一个被市场接受的国产依那西普的生物类似药,且价格比进口药物优势明显,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而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的产品,病人需要长期注射,具有稳定的需求。目前,肿瘤坏死因子仅有海正(安百诺2015年上市)、三生(益赛普2005年上市)和上海医药子公司上海赛金(强克2011年上市)3家公司获批生产,国外竞争品阿达木、类克、恩利因为价格昂贵一直没打开国内市场,竞争格局相对良好。
&#8203;虽然此次调整进入全国医保目录乙类,但此前已经进入7个省市的增补医保目录,而且做了诸多限制:限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经传统DMARDs治疗3-6个月疾病活动度下降低于50%者;诊断明确的强直性脊柱炎(不含放射学前期中轴性脊柱关节炎)NSAIDs充分治疗3个月疾病活动度下降低于50%者;并需风湿病专科医师处方。但鉴于中国单克隆市场的渗透率较全球市场为低(国内1000多万风湿病患者,只有7%~8%的患者会使用生物制剂,而国外常规可达到30%。所以后续的市场增长潜力还很大。)相信益赛普于中国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一旦符合医保要求的患者使用注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是大概率事件。
&#8203;总的来说,三生制药核心品种就三个,这次两大重磅品种特比澳(TPO)和益赛普双双入选医保目录,受益是最明显的,医保目录公布当天三生制药(港股)上涨20%也是很好的印证。公司在香港上市,同时因中信国健收购费用、产品撤回、研发支出大等因素导致利润承压,估值偏低。
三、恒瑞医药:国内创新药企龙头,4大品种入选,在研3大品种入选。
恒瑞此次入选医保目录的品种有右美托咪啶、非布司他、达托霉素、艾瑞昔布,同时在申报的帕立骨化醇、磺达肝葵钠、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入选。另外阿帕替尼有较大可能通过谈判进入目录。据此,我们重点分析非布司他、右美托咪啶、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
&#8203;(1)非布司他
由日本武田药业研发的一种新型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2009年经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用于长期治疗伴随痛风的高尿酸血症。与目前治疗痛风的标准药物别嘌呤醇相比,非布司他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强的活性。目前,痛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临床治疗主要以秋水仙碱、类固醇抗炎药、激素、促进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和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为主,这些药物耐受性差、副作用多,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大的瓶颈。据保守估计,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人数达到了1.2亿人,其中痛风患者超过了7500万人,并且维持约1%的年增长率,存在较大的治疗需求。从样本医院销售情况来看,抗痛风药市场规模保持了较快增长,11-15年CAGR达到34.88%,16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高达55%。
&#8203;非布司他上市后销售规模迅速增长,成为临床抗痛风药的最大品种。非布司他于13年上市,15年实现销售额7268万元。根据样本医院数据,截至16年前三季度,非布司他市占率已经达到40%,超过苯溴马隆、别嘌醇和秋水仙碱。从竞争格局上看,非布司他国内仅有3家企业获批,恒瑞医药市占率居第二位。据样本医院数据显示,16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市占率达到39%。非布司他调入国家医保目录将会更快地释放临床需求,相关公司将明显受益于该品种销售放量。
&#8203;(2)右美托咪啶
右美托咪啶是高选择性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中枢性抗交感和产生近似自然睡眠的镇静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镇痛、利尿和抗焦虑作用。右美托咪啶临床中主要用于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的镇静、抗焦虑,可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麻醉和手术引起的交感兴奋效应,提高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目前,催眠镇静药在精神方法障碍类用药中所占份额较大,仅次于抗抑郁症用药和抗精神病药。据估算,2016年催眠镇静药占精神障碍用药整体规模大约为21%。催眠镇静用药市场规模近年保持快速增长。PDB数据显示,11-15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4.69%;16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达到31.47%,较2015年有所提升。
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有以下特点:1)可即时唤醒;2)对呼吸抑制作用弱;3)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镇静药,可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提高安全性。作为传统品种咪达唑仑的升级版,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小,临床需求较为强烈。右美托咪定09年首仿上市,至15年销售额已接近10亿元;11-15年销售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0%。恒瑞是国内右美市场的主导者,且近期维持了15%-20%的增速。由于右美价格较高(2mg规格中标价在160-180元/支),此次纳入医保目录将有助于右美解决支付限制,各厂家将直接受益,长期看恒瑞的右美销售规模有望达到20亿元级别。
&#8203;(3)艾瑞昔布
是新一代非甾体抗炎类创新药,属于 COX-2 酶抑制剂,主要用于缓解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恒瑞医药于
年开启该品种的临床前研究,是公司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国家一类新药。相比传统药物而言,艾瑞昔布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是关节疼痛、骨关节炎的一线治疗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整体空间已达50亿元。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400~500万人,骨关节炎患者高达1.2亿,存在较强的临床需求。根据样本医院数据,非甾体药物12-15年CAGR达到11.62%,15年销售额达到12.67亿元。
&#8203;可媲美原研的重磅品种。1999 年第一种选择性COX-2
抑制剂辉瑞的塞来昔布经FDA
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艾瑞昔布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的效果和胃肠道安全性方面与塞来昔布相当,心血管、肾功能安全性更优,是理想的昔布类抗炎药。近年,塞来昔布销售规模已达8亿元左右。艾瑞昔布上市初期销售推进并不理想,在进入江苏省医保后单省销售即可达到之前全国销售额,可见医保弹性巨大。预计进入全国医保后艾瑞昔布销售规模可迅速破亿。
(4)阿帕替尼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由恒瑞医药研发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类的靶向小分子药物,主要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临床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于2014
年10 月经CFDA 批准作为国家1.1 类新药上市。
临床价值较高,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验证。阿帕替尼III
期研究结果不但证实了阿帕替尼的客观有效和安全性好,同时还证明了它能够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据专家共识,临床上阿帕替尼延长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效果显著,是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疗效最好的单药。
我国胃癌发病死亡率高,药物需求空间大。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胃癌年新发病例超过42
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2.7/10万人和17.9/10万人,均位居各种癌症前列。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普查不及时,目前在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足10%,约有65%-70%的胃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达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27.4%。
晚期胃癌的一线化疗药物为铂类和5-氟尿嘧啶,二线化疗药物为紫杉醇类和伊立替康,这些药物都是细胞毒性药物,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阿帕替尼虽然作为三线药物,仍然有较大的治疗需求。按照国内每年新增三线胃癌病人10万人,治疗意愿50%来估算,则阿帕替尼的潜在市场空间大约为30亿元。2015年,阿帕替尼销售额大约为2.6亿元;2016年上半年销售额约为4亿元,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如果谈判成功,放量更加明显。
另外磺达肝葵钠和帕立骨化醇作为国内首仿(审批中)也均进入医保,磺达肝葵钠公司尚在审评,预计与华东医药审评进度接近。磺达肝葵钠是第一个靶向的抗Xa因子无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临床应用药品无需监测的优良品种抗凝血药,是肝素系列抗凝血药物中最后的全合成产品。2015年样本医院销售约805万元,本土企业尚无获批。帕立骨化醇是一种合成的、选择性、第3代维生素D受体激活剂,用于预防和治疗与慢性肾病(现在指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病患者)相关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由于价格较高(1ml规格中标价约340元)、赫士瑞推广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市场规模不大。随着进入医保解决支付问题,公司帕立骨化醇上市后将与原研共同开拓市场,预计长期销售规模可达2-3亿元。
毫无疑问,公司核心品种增长稳健,在肿瘤、糖尿病、麻醉、造影等均衡布局,制剂出口已打开窗口,此次的4个重大品种进入医保目录更加能够保持稳健的增长。这里感慨一下,曾经的恒瑞主要营收也只是靠多西他赛等抗肿瘤药,和国内其他制药企业并没有拉开太大差距,但公司一直沉下心来,埋头走研发创新之路,现在已形成了良好的产品梯队,生物制药也得到了很好的布局,进入创新之路的收获期。现在公司的估值有点偏高。
四、广生堂:替诺福韦如期纳入,有望为公司带来重要业绩增量
作为2015年谈判品种,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如期纳入医保乙类目录(限有活动性乙型肝炎的明确诊断及检验证据或母婴乙肝传播阻断)。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艾滋病。目前,国内尚未有替诺福韦乙肝适应症的仿制药。
国内潜在首仿,市场空间大。日,CFDA发布《“首仿”品种实行优先审评评定的基本原则》,并公布22个优先审评的品种,广生堂的替诺福韦酯胶囊(乙肝适应症)即在名单中。目前,公司的替诺福韦酯胶囊(乙肝适应症)已经完成补充资料任务的所有内容(包括临床和药学评审),仅剩三合一现场检查项目。在目前申报替诺福韦仿制药的企业中,广生堂替诺福韦进度最快,我们预计公司的替诺福韦酯(乙肝适应症)将于今年3月左右份获批,大概成为我国第一个替诺福韦乙肝适应症的仿制药。
目前我国约有乙肝携带者1.2亿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从理论上讲,此2000万名慢性乙肝患者均需要长期服药,市场规模广阔。然而,目前乙肝患者实际用药的人数只有200万人左右,渗透率不足10%,主要原因还是乙肝治疗费用高,且医保报销比例不足。2016年6月,卫计委药品谈判结果公布,其中替诺福韦酯的月均费用从1470元/月降低到490元/月;同时,此次医保目录调整,替诺福韦纳入医保乙类报销目录,这使患者的治疗压力大大降低,这也给替诺福韦用量打开了空间。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的竞争并不激烈,二者有望长期共存,共同扩大我国乙肝用药市场。我们认为:替诺福韦对恩替卡韦的替代更多表现在市场份额上的替代,但替诺福韦的用药人群,并非完全来自恩替卡韦目前用药人群的替换(即恩替卡韦的用药人群,转而服用替诺福韦)。使用恩替卡韦向替诺福韦转化的患者主要是交叉耐药的患者(即原来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随后使用恩替卡韦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约占恩替卡韦总用药人数的四分之一。而替诺福韦对恩替卡韦市场份额的替代,则更多体现在首次用药的患者。我们认为,未来首次用药的患者,直接选择替诺福韦的比例将多于恩替卡韦(我们大致估计,首次用药人群,选择替诺福韦人数:选择恩替卡韦的人数约为6:4),诺福韦的市场份额从而逐渐扩大。换句话说,与其说是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在分蛋糕,不如说二者在共同做蛋糕。
我国乙肝市场的实际渗透率不足10%,目前远未达天花板,其核心问题在于经济负担和疗效(包括耐药管理)。替诺福韦的降价与进入医保,恩替卡韦的中标价降低,为患者提供了更实惠、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将促进乙肝用药人群的快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但随着我国乙肝用药人群的增加,我国乙肝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的用药市场规模都将扩大。
我们以国外的实际情况为例,在美国,虽然替诺福韦的耐药管理优于恩替卡韦,适用人群也更广,但恩替卡韦副作用较替诺福韦稍小,所以在国外部分医生倾向于推荐病程较轻的病人使用恩替卡韦,恩替卡韦在美国依然占据30%左右的市场份额。
“韦瑞德”和“博路定”作为原研品种,分别为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的代表药物,从全球销售额上看,2015年,“韦瑞德”全球销售额为11.08亿美元,“博路定”全球销售额为13.12美元,二者差别并不算大,但“韦瑞德”自从2008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乙肝之后(此前只获批治疗HIV),销量不断上升,而“博路定”略有下降,预计在不远的将来“韦瑞德”销售金额将超过“博路定”,但二者会长期并存,同为当前阶段乙肝治疗的主流用药。未来,我们认为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也会成为我国乙肝用药的两大主力,长期并存。
总之,乙肝治疗市场空间大,竞争也大,正大天晴、成都倍特、齐鲁制药的批文也都在评审中,加上恩替卡韦竞争,广生堂需要拔得先机。公司2016年业绩因受恩甘定产品价格下降和研发费用增加(增加丙肝艾滋品种研发)影响,同比仅增长1.28%,净利润同比减少35.71%,但其实其核心品种恩甘定销量还是增长,销售收入还是同比增长20.17%,加上替诺福韦纳入医保,生产批文下来,2017年或许能扭转颓势。
五、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调为甲类,三类使用明确受限
通化东宝此次二代胰岛素由乙类调整为甲类,三代胰岛素适用范围被赋予明确限制。下图为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销售金额和二代胰岛素市场竞争格局:
&#8203;二代胰岛素2013年已进入基药,此次调为甲类是预期内事件。在国外公司逐渐放弃二代胰岛素开始转战第三代胰岛素市场的情况下,东化通宝却瞄准中国广大县级农村,细耕二代胰岛素市场,我们觉得这是符合国情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司独家的40R预混胰岛素此次亦明确被列入医保甲类,将大大有助于公司推广。特别是部分竞争对手以价格优势抢占部分区域市场后,公司采取的主要策略是以40R补标进入,此次纳入医保甲类意义重大。
同时胰岛素类似物的适用范围被明确为在二代胰岛素难以控制的患者,这一规定相对于09版的限反复发作低血糖或有重度并发症的老年患者,更为明确和易于界定。我们预计此次医保目录出台后将有助于二代胰岛素推广和公司40R放量,将小幅抬升公司销售增速。
&#8203;总体来看,东化通宝短期估值有点偏高,不建议介入。但长期看考虑到国内糖尿病市场巨大,渗透率较低,通化东宝能在第三代胰岛素和降糖药DPP4抑制剂(现在受益的都是国外公司,国内恒瑞、齐鲁、正大天晴均在仿制中)方面推出新的品种,仍能保持不错的增速,市值上千亿也可能不是神话。
六、丽珠集团:艾普拉唑入选众望所归,注射剂型即将获批
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先进的一类药物,市占率接近90%处于治疗绝对统治地位,为近十几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最好的药物。此次医保目录调整,丽珠集团的艾普拉唑是唯一新增的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目前国内上市的拉唑类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哇、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和艾普拉唑,艾普拉唑作为新一代PPI,药物性状可与埃索美拉唑媲美,具备良好的治疗作用。
艾普拉唑是丽珠集团独家开发的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国家I类新药,
2008年上市,在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方面独具优势,其显著改善了同类药物抑酸时间短、个体差异大、药物相互作用多的缺陷,通过创造性地集成构效设计、胃酸pH监测和基因分型技术,运用原料药氧化和结晶关键技术等,共申请发明专利37项,获美国、欧洲等23项专利授权。2015年在未进入国家医保情况下实现近2亿销售,2016年销量预计约3亿元左右,近几年均保持60%以上的增速,但相比较于全国近150亿元的拉唑类药物市场,艾普拉唑的规模依然较小,2015年占比仅不足2%。现进入17版医保目录后期有望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为潜力重磅品种。除片剂剂型进入医保的重大利好外,丽珠集团申报的艾普拉唑注射剂剂型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预计今年获批。根据样本医院数据显示,质子泵抑制剂领域的注射剂市场占有率大于口服常释剂型,艾普拉唑注射剂有望获得更大市场空间。
七、石药集团: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王者之师
此次医保目录调整,石药集团纳入的品种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长效)、丁苯酞注射液和恩必普。
(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常用于肿瘤放化疗后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是目前常用的“升白”药物。除此之外,G-CSF还用于骨髓移植中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移植后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等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G-CSF是国内外临床指南首推的放化疗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药物,可分为长效和短效两种类型。短效G-CSF在化疗周期内需要每日给药1-2次,而长效G-CSF主要是通过聚乙二醇化修饰实现了一个化疗周期中仅仅需要给药1次,方便性提升较大。
目前,从国内的情况看,G-CSF用药市场增速趋缓,但长效G-CSF占比迅速上升。根据样本医院数据,国内G-CSF市场规模大约为7亿元,估算以后整体销售规模约为30亿元。美国Amgen公司在1991年推出了全球首个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eupogen,迅速被临床广泛接受。Neupogen近20年的销售额一直稳定在10亿美元以上。2002年,Amgen又推出了全球首个长效G-CSF药物Neulasta,截至2015年其全球销售额已高达47.15亿美元,并且在全球几乎垄断了长效G-CSF市场。
所以预计国内长效品种在医保推动下,有望促使产品快速放量,公司目前在国内长效G-CSF市场中占比最大(90%)。
(2) 丁苯酞注射液
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是石药集团的重要品种。根据PDB数据,丁苯酞注射液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额从2011年的687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73亿元,
&#8203;总的来说,石药产品线丰富,体量较大,此次医保目录对其影响并不大。
八、华润双鹤:匹伐他汀
据统计,2015年国内他汀类药物规模达到了151.4亿元左右,占有整个降血脂用药市场的80%,其中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规模较大,规模分别约为89.2、23.4亿元。匹伐他汀上市时间较晚(日本兴和的原研产品和华润双鹤的首仿产品均于2008年在国内上市),但凭借疗效明显,服用剂量小且目前唯一未见增加新发糖尿病(匹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同为第三代他汀类药物),上市后迅速放量,2015年终端市场规模约6.7亿元,同比增长约111.0%。
由于匹伐他汀过去未进入09年国家医保,较已进入国家医保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市场规模较小。预计此次匹伐他汀被调入国家医保后,其市场空间将迅速打开,长期空间有望达到30亿元。公司2016年销量预计为2.6亿元,市场占有率约82.0%,进入医保后长期增长空间可期。
匹伐他汀2016年竞争格局:
九、本次目录保留彩蛋:
为了鼓励疗效确切的高价药品种,本次新版目录首创的新增45个品种的拟谈判目录,下一步有望通过谈判降价后再纳入目录范围,目前包括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天士力的尿激酶原、信立泰的比伐卢定、绿叶制药的力扑素等品种都有望进入谈判,等具体目录出来再详细解读。
这次医保目录调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是多维性的,受制于标的公司的价格、体量。有些公司如易明医药、三生制药这次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占比公司总营收很大,自然受益是最明显的。有些公司虽然重磅品种这次进入医保,单此品种影响很大,但其公司总的体量很大,或者估值已高,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又不一样。此次分析的重磅品种还需和公司总的估值等其他因素结合,形成综合的投资策略。
&#8203;&#8203;&#8203;&#8203;2017新医保目录背后,六个热点领域的投资机会全解析
  很高兴又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谈一谈关于医保目录的话题。在上周,新一版的国家医保目录已经公布了,结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整体来看,行业内的乐观情绪还是大于悲观情绪,特别是比较有实力的公司,都是收获满满。而且不管怎样,医保目录能够更新一次,公司的收益倒是其次,患者的收益才是实实在在的。
  之前拙作《终极猜想
最有可能入围新版医保目录的品种分析》从TOP50制药公司产品的角度入手,对可能入围2017版医保目录的产品做出了一些预测。从结果上看,准确度确实还是非常高的。当然,这也引起了一些有意思的猜测,在文章发表后以及目录公布后的这几天,笔者被问最多的就是“是不是早就看到了医保目录,所以才写的这么准?”
  实际上,医保目录的保密工作极其严格,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信息泄露。之所以能够做出比较靠谱的预测,主要在于这次医保目录的调整确实是如人社部新闻发布会所言,“坚持专家独立评审机制,药品目录完全由专家评审确定,行政主管部门不参与评审,也不干预专家评审结果”,最终将专家的临床需求体现到了目录之中。笔者今天也是结合临床需求、经济因素和市场因素再回过头来总结和分析一下本次目录中的产品。
  根据我对2017版医保目录的统计数据,西药新增的通用名是132个,其中热点也如同我先前分析,集中在糖尿病、循环类、精神类、抗微生物类等,肿瘤药也是本次的热点。
  虽然之前对通用名的预测准确度很高,但是在“直接进目录还是谈判”方面还是把握得不太准。个人感觉,本次目录调整在进目录or谈判的标准上也没有一个严格的价格标尺。谈判属于新生事物,本次拟谈判的45个品种也颇有一些试验的意味。由于谈判的45个品种也尚未公布名单,本文在总结和分析目录的同时,也会对谈判品种做一些预测。下面就是对2017版医保目录中一些热点的分析。
  糖尿病治疗领域
  本领域确实如之前预测一样,新纳入了不少药物。
  谷赖胰岛素进入了新版目录,本产品和其他胰岛素类似物一样,隐藏在凡例之中,所以在我整理的新增品种中并没有出现。本次目录还加入了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这是个比较重大的变化。适应症限制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不过确实1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是相对较少的。把反复低血糖发作改成难以控制,我认为适应症限制方面可能还是有所放宽的。结合新增的预混进入目录,可以预计胰岛素类似物的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
  GLP-1的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本次都没有出现在目录中,考虑到目前这两个产品都是独家而且比较昂贵,估计是会参加后续的谈判。
  DPP4中5个产品都进入了,和猜测的完全一样,适应症限了二线用药,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本类产品上市时间尚短,指南上也属于二线。想想他汀09版目录被限了二线也并没有妨碍市场的大发展。
  和预测一样,格列奈类中的米格列奈进入了目录,另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新增了米格列醇,这个产品原研的拜耳公司并没有上市,可能也是考虑到和拜糖苹的竞争关系吧。说起阿卡波糖本次调整为甲类,应该也是考虑到基药520的缘故,同理还有格列美脲也进入了甲类。
  TZD类这次解除了适应症限制,考虑到本类产品上市有一段时间了,价格也下降了不少,如此调整基本上也符合指南的推荐级别。
  本次糖尿病类的复方产品都没有进入目录,从最早的磺脲类、TZD类到最新的DPP4,很多产品都有和二甲双胍的复方,考虑到这次国家目录内并没有针对复方省级增补规则的说明,各省在这类产品增补上应该会比较复杂。至于糖尿病类产品复方本次没有进入目录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本类和降压类的复方产品不同,降压类的复方产品上市时间相对比较长,市场容量比较大,在04版目录中就存在不少,在09版目录后,省级增补进入的也比较普遍。相对来说,糖尿病类产品复方市场上声音比较小,国外DPP4二甲双胍复方卖的不错,这个趋势能否延续到国内来还很难说,或者说很大程度上要看这次各省复方产品调整的情况了。
  精神类
  看到本次目录调整又是几乎增补了上市了的所有产品和剂型,感觉果然精神类产品是有额外光环加成的啊,呵呵。
  精神分裂症:齐拉西酮注射剂、帕利哌酮缓释和帕利哌酮注射剂都进入了目录。另外增补了硫必利口服常释,这是个很多家生产的老产品了,价格也很便宜,但原来似乎是被医保目录遗漏了。氯氮平口崩片作为第一个非典型抗精分药,副作用比起后续产品要大的多,不过胜在价格便宜。值得一提的是,口腔崩解剂型在本次目录中并没有被合并至口服常释剂型中去。目录仅增补2个口崩片,一个就是氯氮平,另一个是治疗痴呆的多奈哌齐。
  抑郁症:阿戈美拉汀进入了目录,不过被限了二线用药。米那普仑原研产品没上市,国内目前是独家产品,此次也进入了目录。艾司西酞普兰的二线用药也没解除,抗抑郁药限二线的就这2个。帕罗西汀变成了甲类,应该也是因为基药520。
  抗微生物药物
  果不其然,省级品种增补数量最多的产品头孢曲松他唑巴坦是没有进入目录的。同样,头孢类与内酰胺酶抑制药物的复方产品也都没有进入目录,可见在抗菌药物的应用上,评审专家们还是很审慎的。
  四环素类:替加环素进入了目录,限制也是非常复杂的,不过确实很有必要,毕竟抗生素耐药是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进入了目录,限制方面个人觉得有些问题,如果和其他碳青霉烯类一样限制成“限重症感染;其他抗菌素无效的感染”感觉更合适一些,厄他培南应该在碳青霉烯类也属于比较新的产品,目前这种限制的说法感觉反而没有其他碳青霉烯类的限制强,有一定的滥用风险。
  糖肽类:达托霉素进入了目录,但被放到了其他类,个人觉得其实和万古霉素一样都放在糖肽类里面就好,适应症限制很科学,没毛病。
  抗真菌类:泊沙康唑没进目录,应该也不会谈判了吧,这是我少有的看走眼的几个产品之一。和上次目录的厄他培南、依折麦布、依托考昔一样,某公司总是有这种让人看不明白为啥没进的产品。本类值得一提的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脂质体在医保目录内属于新出现的剂型。同样属于脂质体的产品应该还有多柔比星和紫杉醇,在一些地方有过谈判准入。
  抗病毒类:扎那米韦没进目录,估计还是因为不太方便又贵。进的是帕拉米韦,这个产品原研产品并没有在国内上市,仿制厂家还是按1.1类注册的。
  一些在国家免费艾滋病用药目录内的产品的不同剂型这次也进入了目录,如齐多夫定。艾滋病方面还增补了司他夫定和利匹韦林。但其实比起医保目录,艾滋病患者可能更需要更新的是免费治疗药物的目录。
  替诺福韦这个卫计委谈判的药品进入了目录,也不需要再谈判一轮了,不过限了活动型乙肝,也是影响挺大的。
  适应症限制调整:对抗生素市场影响挺大的就是原本没有限制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本次目录被限制了重症感染。要知道,09版目录里这个产品相当bug,首先是04版目录在的头孢哌酮单方莫名其妙的没进目录,其次就是连舒巴坦单方都有限重症感染的限制,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却没有限制。在17版目录里,舒巴坦单方取消了限制,与此同时,阿莫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也取消了限制。目前目录内限重症感染的青霉素及头孢类只剩下了美洛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2个4代头孢。临床滥用曾经非常严重的拉氧头孢和氨曲南,本次限制为有药敏试验证据,感觉是十分之必要的。
  另外一个对市场影响挺大的就是原本限制二线用药的莫西沙星,本次目录被限制为限其他抗菌药无效的急性窦炎、下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从字面上看,感觉应该是更加严格了一些。
  循环类
  循环类是本次目录增补的第一大户,当然主要也是源于04版目录在的降压复方产品,09版时被规定在省级规则增补,本次17版目录又重新回到了国家目录。作为医保基金支出的第一大类,本次增补感觉还是很给力的。与此同时,也对一些基金支出较大的产品做了限制,估计也会对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
  ARB:和预测的一样,奥美沙坦进入了医保,连带奥美沙坦的复方这次也进入了,但都被限制了其他ARB不耐受的患者,这个限制说实话非常伤,别的ARB不耐受本品就一定耐受么?感觉这样限制也没有什么理论上的出处啊。而依普沙坦果然也没进,毕竟这个产品硬伤太大。
  阿利沙坦没在目录,果然十二五专项之类的的光环对于专家的临床需求来说还是没啥意义的吧。当然,这个产品也可能是考虑到是独家又相对比较贵,会进行谈判准入。
  ARB类产品原来的限制本次被取消了,原来是限制ACEI不耐受。随着指南和观念的更新,现在的证据表明ACEI和ARB的机制可以说各有所长,也不应该再存在ARB是ACEI的新一代产品的说法了。
  调脂类:依折麦布终于进入了医保,限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患者的二线用药,略有些伤,不过也算是符合指南。辛伐他汀依折麦布的复方没进目录,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被遗漏的循环类复方产品,和前面提到过的泊沙康唑一样,还是看不懂。
  氟伐他汀缓释和匹伐他汀都进到了目录,而且他汀的限制如猜测一样也被取消了,主任再也不用担心我因为一线处方他汀而被医保罚款了,哈哈。
  血小板聚集抑制:替格瑞洛,这个产品没在目录应该算是我最大的意外了,估计也是考虑到价格相对氯吡格雷贵出不少,又是独家产品,所以要谈判准入吧。另外氯吡格雷从没有限制变成了限急性期使用不超过12个月;非急性期使用需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证据,感觉也有点儿伤。急性期不超过12个月倒是还算符合指南,但本品被限制我想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整体的用药金额太高了,很多医院都是前10的大品种,更多的应该是从经济性角度加以的限制。
  本类还新增补了依替巴肽,原研产品国内没上市,国内豪森首仿,翰宇其后,对这两家是个挺大的利好,限ACS的介入治疗,合情合理。吲哚布芬,也是原研产品国内没上市,国内中美华东独家,虽然也被限阿司匹林不耐受,但作为个比较新的产品,指南都没收录,同类对照氯吡格雷还是可以接受的。
  抗凝类:肝素封管液,和上面的脂质体一样,这也是个新出现在目录内的剂型。这个剂型避免了人工配制的污染问题,临床上其实蛮实用的。当然,加一些限制也是应该的。
  磺达肝癸钠和阿哌沙班最终被限制了关节置换,对于阿哌沙班来说可能还好,毕竟目前就这一个适应症,磺达肝癸钠现在心脏中心临床用的不少,这么限制有点儿伤。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限制里面有房颤,这是个大利好,特别是对于利伐沙班来说,有种终于翻身了的感觉,而且也还保留了关节置换的适应症。本类还新增了阿加曲班,和达比加群酯一样,限制的就是自身的适应症,这样的产品估计目前设置限制的意义还是在于有扩展适应症的可能。
  其他:尼可地尔口服剂型进了,但注射剂没进,确实也是因为注射剂没什么循证证据。辅酶Q10的口服剂型果然没进,尽管省级增补不少,但在国外当做保健品卖的产品想进国家目录还是太勉强了。
  曲美他嗪缓释剂型和伊伐布雷定都进了,众望所归,鼓掌鼓掌。前者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目录在常释剂型基础上增补的缓释剂型只有5个产品。后者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才上市,能赶上这次医保目录是非常大的成就。顺带一提,2015年后上市并且进入此次目录的产品应该只有伊伐布雷定和沙格列汀。
  前列地尔适应症限制删掉了难治性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现在只限慢性动脉闭塞症可以报销,估计也是蓝瘦香菇,不过作为用药金额排名靠前的几个产品,本次目录几乎无一例外的被加以适应症限制,这也是大势所趋吧。
  本类还增补了伊布利特和左西孟旦,原研产品都没有上市,也都加以了适应症限制,这也是本次目录新增品种的一个趋势,新增而又不受限制的品种是极少数。
  消化类
  消化类其实从用药金额来看也算是比较大的类别,但由于之前文章是建立在TOP50企业数据基础上的,而TOP50企业并没有什么新产品上市。本次增补的产品数量还不少,但是从用药金额上,估计并不会有什么重磅级的产品。
  PPI:PPI类产品本次进入目录的是丽珠的艾普拉唑,但适应症限制方面不是很友好,在其他PPI产品只有住院限制的情况下,限了个有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患者的二线用药,感觉比较伤。本品的注射剂型还没上市,但这次对用药金额格局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本次PPI的注射剂型都被限制了禁食医嘱或吞咽困难,客观的说,PPI类注射剂型目前确实存在滥用的风险,本次限制也是合情合理的。
  止吐药:本次增补了多拉司琼和帕洛诺司琼的注射剂型,但非常不幸的是,本次所有司琼类注射剂都被限制了放化疗且吞咽困难,新增的这2个还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二线用药。对司琼类注射剂来说,这个限制比起原来的只是限二线严厉太多了,可能也是看到了本类产品有潜在的滥用风险吧。
  便秘药:便秘药这次一口气增补了3个,可能是因为本次目录也像便秘一样很久出不来,所以多一些吧,哈哈。之前文章提到的TOP50的普芦卡必利按预测一样进了,另外还进了2个原研产品没上市的产品,分别是湖南华纳独家的多库酯钠和新华首仿的聚卡波非钙,本着新进药品都要加更严格限制的原则,这两个产品被限制成了住院支付。
  其他:本类还增补了2个产品,一个是特利加压素,德国辉凌原研,国内翰宇独家仿制,不过限抢救有些伤;另一个是间苯三酚,原研没上市,是个挺老的产品了。
  肿瘤及免疫调节
  本类产品其实都还挺贵的,所以我原本也以为很多产品会走谈判程序,之前的文章也是放到谈判部分来说的,但最终目录还是很有魄力地收录了不少产品。本部分梳理完之后,结合之前提到的可能会谈判的产品,差不多就是未来45个谈判药品的西药部分了。
  肿瘤化疗:伊达比星、培美曲塞和地西他滨最终都直接进入了目录,不过也都加了适应症限制,也是符合新增即受限的原则。白蛋白紫杉醇没进,可能还是因为目前的价格超出普通紫杉醇太多了吧,而且似乎也不会谈判了。
  肿瘤激素类:阿那曲唑直接进入了目录,而阿比特龙、氟维司群没出现在目录中,估计有挺大的谈判的可能性。
  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靶向TNF-的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都没进目录,但本类产品进了一个国产产品,即重组人&#8545;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其实单从价格来看,4个产品在赠药之后的价差也没有那么巨大,可能有的产品还低于国产品,但估计还是要走谈判程序才可以准入。靶向IL-6的托珠单抗、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同上,也有可能参加谈判。关于谈判准入,我个人猜测同类产品应该是不会都参加谈判,估计会是每个类别中选取几个来进行谈判。而且从之前卫计委谈判的经验来看,厂家对于谈判的态度也是比较审慎,对于不太符合降价预期的产品,可能会牺牲掉医保来维持价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这个产品终于进目录了,想想去年白血病孩子事件曝光的时候,当时就有很多人羡慕的发现深圳竟然是可以报销伊马替尼的。本品能实现直接进入目录有说法是仿制品的上市,不管怎样,未来全国人民都可以报销怎么说也是大好事。而且如果耐药或者不耐受,还可以有达沙替尼可以替代。至于舒尼替尼和尼洛替尼,估计也有至少1个会有谈判机会的吧。
  靶点EGFR:吉非替尼是卫计委谈判的3个产品之一,最终这个产品还是直接纳入目录了,一起纳入的还有国产的埃克替尼,这2个产品加上上面的2个产品,目前目录内已经有4个替尼靶向药物,而且预计未来还会谈判进入一些,真是可喜可贺。本靶点的厄洛替尼,拉帕替尼和西妥昔单抗,估计会有2-3个进入谈判。
  靶点VEGF:本靶点本次目录没有产品直接进入目录,预计索拉非尼,贝伐珠单抗,阿昔替尼这3个产品会选2-3个进行谈判,而在雷珠单抗和国产的康柏西普之中,后者谈判的可能性很大。
  靶点HER2:曲妥珠单抗这个靶点国内上市的就这么一个产品,应该会谈判。除以上产品外,预计还有克唑替尼、依维莫司、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肿瘤产品应该也要进入谈判。
  罕见病
  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利鲁唑这次直接进入目录了,感觉还是蛮难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冰桶挑战这种事件虽然有些炒作的太夸张了,不过对于疾病自身来说,毫无疑问的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知名度,也让本次利鲁唑成为唯一一个直接进入目录的罕见病药物。
  比较大的类别说完了,再说说小类别里面的大品种。
  普瑞巴林进了,但是适应症限的是带状疱疹患者的神经疼痛二线治疗,虽说其实就是目前的适应症,但这个产品理论上扩展适应症和超处方用药的潜力都挺大的,限制的这么死感觉还是有些伤。
  重组人凝血因子&#8552;进了,对应乙型血友病,虽然乙型血友病发病人数远远没有甲型多,但是这次也是得到了目录的关爱。重组人凝血因子&#8550;a没进,不知道有没有谈判的机会?这个产品应用于伴有抑制物的血友病,从适应症上来说非常窄,进入目录应该也不会对基金有什么影响的。
  辅助生殖领域的产品这次一个也没进,可能是计划生育这概念还是太深入人心了吧?之前文章刚发就被告知这块看走眼了,这也是我之前少数几个看走眼的地方之一,可能也还是我对这个领域没有仔细研究吧,以后还要多多学习哈。
  避孕&雌激素缺乏最终进了个炔雌醇环丙孕酮,但限多囊卵巢综合症。这个限制还是挺死的,要知道,这个产品一般来说是用来口服避孕的,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痤疮。要是没这个限制,姑娘们应该就可以对青春痘少一些担忧了,哈哈。
  非布司他进了,小编告诉我,这是上次我文章最终投票票数最高的产品,如果做大数据的话,是不是还能得出看我文章的人都喜欢吃海鲜火锅的结论?总之也算是众望所归了吧。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这个“神药”果然还是落选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次省级增补数量很大的很多神药这次都落选了,也是从侧面证明了这次目录工作的学术性和公正性。但愿未来的省级目录评审中,这种学术性和公正性能够得到延续,把医保基金的钱更多的花到刀刃上。
  艾瑞昔布、艾拉莫德、右美托咪定,之所以写写这3个品种是因为上次文章后蛮多人向我打听这3个品种的,当时我根据学术性和公正性的原则来判断了一下认为希望很大,最后结果看来还是靠谱的。
  钙稳态药:本类里面进了帕立骨化醇和西那卡塞,不过都被限制的比较死。不知是不是借此机会,本类里面目前用量比较大的产品降钙素竟然一举取消掉了限高钙血症患者和工伤保险的限制,这真的是蛮神奇的。要知道,本次目录调整整体来看,绝对是限制变的更多也更严格,只有少数几个产品能够凭借着指南的支持拿掉限制,如前文提到的他汀和ARB,可以说证据方面非常硬。而这个产品似乎并没有那么硬的证据支持,应该是专家工作做得非常成功了。
  儿童用药:可能有人留意到,这次目录增补了很多颗粒剂和口服液体剂,我想这可能是源于04版和09版目录都发文提及了这两种方便儿童服用的剂型,通用名一样的前提下,可以限儿童支付。而本版目录并没有这段话,换成了直接在目录内补充颗粒剂和口服液体剂,我觉得执行起来应该会更简洁明了。另外,凡例中还新加了“儿童或有临床证据证明为智力障碍的成人参保人员,由医生处方或住院医嘱使用与目录药品名称和剂型相同的非处方药品发生的费用,可以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再加上本次本身就增补了大量的儿童专用药品,可以说本次目录调整也是把鼓励儿童用药发展的这条政策落到了实处。
  通过对目录的梳理,实际上不难发现,最终的最大赢家完全符合我之前文章的预测,TOP50企业应该说本次都是收获满满。但是,同样也应该看到,在一片欢腾的同时,很多厂家也有不少隐忧。
  本次目录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像用药金额靠前的产品开刀,除了几个实在难加适应症限制的产品,几乎能加以控制的产品都在本次调整中被狠狠的割了一刀。如上文提及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氯吡格雷、前列地尔,PPI注射剂等等,还有没有提及的氨溴索注射剂等等,这些产品都是医院用药金额前几名的常客。从这点可以看到,医保管理者手中必然是有着准确的数据基础,同时又结合了医保专家、药物经济学专家的意见,最终才能如此准确的下手。
  医保控费是未来的大趋势,特别是目前基金收支情况从长远来看并不乐观,而对于一些药品来说,又有明显滥用的现象和趋势,加紧适应症限制可能是管理者最好的选择之一。要知道,meetoo类产品在目录内的增加,在价格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对基金产生多大的影响。而这次调整中,meetoo类产品也不在少数。所以,本次目录调整看似增加了不少品种,但对于基金支出的增加幅度,可能还反而小于加紧适应症限制的减少幅度。
  未来还有45个品种要进行谈判,在我的上文中提及了不少产品,当然也不是很全。我在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数据梳理了44个谈判产品,结果其中有11个本次已经进入了目录,而像替格瑞洛、GLP-1这样的产品估计又要加进来,再加上一些其他公司的产品、罕见病产品,又在减去一些非常偏门的产品,最终可能是30多个的样子。据闻本次谈判也涉及一些中成药产品,那么估计最终的谈判目录也就可以猜测的八九不离十了吧。不过猜这个目录也没什么意义就是了,将要参与谈判的厂家,目前肯定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不参与的厂家我觉得其实看看热闹也挺好,毕竟新政策基本等同于吃螃蟹,看看这次谈判厂家的结果,再为未来做好准备吧。
  至于省级的目录调整工作,这里就暂时不展望了,毕竟从10-11年增补的情况来看,各省之间的差异还是蛮大的,相信本次的差异也不会小,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再在这里写写我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也有朋友建议我写写有关中成药的东西,因为中成药方面也算是我的老本行,如果有机会,我后面也会在这里写写看。
  本文来源于医药魔方
---------这位同学,请上课不要打瞌睡
笔者将《2017年版医保药品目录》公布后,有重要影响的药企解析如下。
  (一)$海正药业(SH600267)$:公司有7个产品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很多属于重磅品种。此次新纳入该目录的7个产品均属于医保乙类品种,其中4个产品为独家品种或独家仿制品种,属于重大利好。推荐理由:困境反转。
  (1)达托霉素,治疗效果不弱于万古霉素,不易耐药,是王牌抗生素。(2)安伯诺,是海正药业首个生物大分子药物,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成果,表明公司在向高成长高利润率的生物制药迈进。(3)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2016年中国销量TOP10药品之一,新药将降压药和降脂药联合应用出售,对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治疗依从性更佳。(4)美罗培南,王牌抗生素,与ICU常用药泰能(亚胺培南)、拜复乐(莫西沙星)同等重要。本来2004年已经进入医保目录。但是2009年医保目录收窄了适用症。今年新版医保目录再次放宽为“限重症感染可以使用”。
  (二)$华润双鹤(SH600062)$,京新药业(SZ002020):匹伐他汀。目前双鹤和京新总市值较小,PE较低。推荐理由:小公司,市场。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唯一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调脂药。代表性药物有: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等。自1987年洛伐他汀应用于临床开始,他汀类药物迅速成为临床上的首选降血脂药。至今,他汀类药物仍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理想首选药物,也是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需要特别注意,阿托伐他汀单一品种他汀类药物就是2016年中国销量TOP10药品之一。中国人生活饮食习惯欧美化和老龄化,会导致高血脂患者绝对数量继续大幅增加,在更重视预防疾病的情况下,他汀类药物销量仍然会大幅增加。
  匹伐他汀上市前后的大量数据证明,匹伐他汀是目前唯一未见增加新发糖尿病的他汀类药物。最主要原因是匹伐他汀由日本研发,其主要随机对照研究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数据亦来自日本,而日本的学术界与临床医学始终坚持使用中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因此,对于同样属于亚洲人种的中国人来讲,应用中小剂量的匹伐他汀,不但能够轻松降低胆固醇达标,更为安全,不增加新发糖尿病,且成本更为合理。
  (三)亿帆医药(SZ002019),康缘药业(SH600557),益佰制药(SH600594):新增独家进入医保目录药物品种众多,但是未发现可以短期放出巨额销售量的震撼性品种。其中,亿帆医药13个品种,益佰制药6个品种、康缘药业6个品种。
  (四)恒瑞医药(SH600276):也有独家药品进入新增医保药品目录。但是,独家王牌大品种“阿帕替尼”没有进入目录。如果后续与医保管理机构谈判,会不会大幅降低药价还是疑问。毕竟,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就是前车之鉴。作为国家创新药最近荣获大奖,为了进入医保目录,降价54%。
  (五)贝达药业(SZ300558):埃克替尼是中国的创新药、明星药物,也是中国制药工业的标杆。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工业大奖”。作为次新股,以昨日收盘价为准,仍有67PE,并未低估。目前的业绩是未降价的结果。粗略计算,在降价54%的情况下进入医保后,单一品种埃克替尼营业收入需要增长110%以上,才能覆盖利润降低的损失。进入医保目录的效果究竟如何,需要仔细观察2017年财报。
  (六)$华兰生物(SZ002007)$:据最新统计采浆量即将超过上海莱士(SZ002252),并且公司血制品种类齐全。已经成为血制品新龙头,利润增速快,市盈率目前合理。新增医保目录变化如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作为血液制品的潜力品种,被投资者寄于厚望。2009年版仅限于儿童重度病毒感染和工伤保险,新版医保目录扩大到六大类病症,将使得该产品在临床使用中继续发酵增长。2009年版:限儿童重度病毒感染和工伤保险2017年版:限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新生儿败血症;重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川崎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国静丙目前大多数销售量并不是来自医院,有深层次的政策原因,进入医保目录并不会改变。而且,增加的适应症大多数是:免疫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不但普通患者无从知晓,就是在全国大多数大型医院,也并为设置“风湿免疫专科”,很多医院甚至把风湿科和中西医结合科归类为一个科室。也限制了静丙的使用量。
  值得一提的是,医保目录在凝血因子类产品方面,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医保支付限制范围均有扩充。肯定是重大利好。
  笔者认可华兰生物重要原因是,华兰生物已经不是单纯血制品企业,而是血制品 疫苗
单抗,三轮驱动。如果能顺利发展,必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的航母企业。推荐理由:目前最优质的成长药品股,不受医保控费或者限价影响。
  (七)东阳光药(01558):奥司他韦一颗“神药”打天下。目前正处于“H7N9”敏感时期,公司已经占据国内奥司他韦大部分市场份额。鉴于近几年,特殊病毒感染事件越来越多,公司短期的快速发展还是非常明确的。
  (八)广生堂(SZ300436):广生堂(公司的恩卡替韦是2016年中国药品TOP10品种,但是乙肝有耐药性,并且替诺福韦更昂贵。今年进入医保的替诺福韦虽然有左右手互搏和医保谈判降价的不利因素。但是,考虑到恩卡替韦的生产厂家更多竞争更激烈和喜新厌旧的用药习惯。对于奠定广生堂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国内强势有好处。反而中国生物制药(01177)并不是只做抗乙肝病毒药物,利好有限。推荐理由:中国是乙肝大国,小公司,大市场。
  笔者认为《2017年版医保药品目录》出台,机会与陷阱并存。本篇文章仅供学术探讨,不作为投资凭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打铁还需自身硬
]&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目前医学检验市场的90%以上都在公立医院,医院外包给独立实验室的基本上是医院做不了,成本很高,耗人力、不愿意去做的项目,换句话说,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其实很弱小。
图片来自“123rf.com.cn”
备受国家鼓励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行业呢?发展状况如何?
2018年1月,苏州工业园区医学公共平台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启用。作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共服务平台,年检测样本量可达50万人份。据《中国江苏网》报道,该平台已经与苏大附一院、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共同设立了生殖与遗传、病理等相关联合实验室。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中,关于“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不得与其他组织投资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的内容,引发了大家对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能否与公立医院合作的各种猜想,而苏州检验平台的启用表明了政府层面对此的态度。
那么,备受国家鼓励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行业呢?发展状况如何?
踩准了政策东风的行业
我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始于90年代,兴于2004年,国家卫生部出台了医学检验所的基本标准,大批的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开始跃跃欲试,爆发于2013年,国务院当年10月提出促进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一条专门提到独立医学实验室,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第一次上升到国务院的政策层面。
统计,截止2016年4月,我国已有245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其中的107家就是在那两年内新成立的。
2016年年底,卫计委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正式提出了公立医院的检验科可独立成立第三方检验医疗机构。
日,国家卫计委就“放管服”有关工作进展成效举行例行发布会,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会上表示,将再新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为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
可以看出,国家在鼓励、扶持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政策力度上是不遗余力的。而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在踩准政策东风的同时,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10亿跃升至2016年的70亿,每年30%的增长幅度令人叹为观止。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对比美国、日本已经相对成熟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30%的市场份额,指出:中国2016年市场份额仅达5%,远未摸到天花板!
市场机遇和产业优势有哪些?
市场经济时代,只靠政策扶持肯定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点在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身上,展露无遗。
国务院2013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意味着什么?
领域机会无限!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国现有高收入群体已经不满足于常规医学检查,高端检查诸如基因学检查等检验类需求持续增加,而这部分高端市场利润颇丰,传统公立医院却囿于非营利性的所有制属性无法大规模开展,这就给了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抢占该市场的机会,有望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更善于成本控制,规模化的检验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仪器、试剂采购上更具议价能力,灵活的市场专业化资源管理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
而同时,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倾向于采用精准度更高、性能更优越的设备,以及努力通过更严格的质量监管标准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从而保证并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客观上也促进了医学检验整个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也遇到了很多挑战
市场经济时代,只靠政策扶持肯定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点在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身上,展露无遗。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难免遇到不少挑战。
1、高成本的行业壁垒
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病理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下称通知),对第三方检验中心的人员和面积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果严格按照该要求的话,仅一个专业的第三方检验中心的运营一年的成本就要高达500万元,但事实上,初建的第三方检验中心的每日收样量并不乐观,“几个样本一天的实验室也是有的。”另外,对病理诊断服务需求最大的是县域医疗机构,而县域区域,人口有限,按目前基本标准设置的病理诊断中心将无法生存。因而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最需要病理诊断服务的县域城市却少有病理诊断中心了。
为了生存下去,一些公司也采取会降价竞争的方式,造成相当一部分中小检验中心的利润很薄,“现在发展速度很快,每年有上百家新开的中心,但竞争很激烈,除了几个大型的联锁实验室有盈利,其他的生存状况不是很乐观。”除了行业内的竞争,医联体对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也造成了一定压力,一些医联体内部明确要求下级医院将样本送至上级医院,客观上也压缩了行业的生存空间。
2、行业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对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准入门槛(“硬实力”)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更重要的医学检验报告的质量把控(“软实力”)却留有很多空白。
夏成青坦言:“除了行业内部有13个基本质量指标要求,其他的标准基本没有。”而目前行业内没有强制的质量体系认可要求,ISO15189能力认可目前也不对第三方病理实验室开放。“即使有些机构通过也只是针对常规检验,并不包括病理(解剖)。”此外,一些有关部门对第三方检验中心的质量监管也采取了“严进宽出”的态度,“即使是通过了审批检查已经营业,也有一些地方是不会再后续抽查的。”一名业内人士说。
3、病理科医生的门槛设置
据了解,目前国内注册病理科医生仅有10000多名,其中达到主治的不过七八千名,夏成青表示目前500多家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差不多有300家设病理中心承担5%左右的病理市场份额,如果按照通知要求,需要1500名中级以上临床病理类执业医师,占到(中国全部病理科医生)20%的医生!”,而二级医院病理科,对其人员的配备却相对宽松,只要2名病理科医生就能开展起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控制成本生存下去,检查部门来人的时候一些公司会花钱雇人临时注册到第三方病理实验室接受检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么,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夏成青表示,国外医学检验中心并没有对硬件的要求,一两个病理科医生也能开展,降低医学检验中心的硬件要求,提高对质量体系建设及质量管理的要求才是关键。而针对国内病理科医生不够的问题,美国纽约执业独立咨询外科病理医生何刚指出:“目前国内病理科医生缺口在十万左右,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国外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相差不大,但我国医生却很难达到均质化水平,而病理检验又直接影响外科、介入等一系列操作科室。”
此外,国内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分级诊疗体系,所以国内也不能像国外的第三方检验中心收到足够的标本。现在国家号召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或许能有所改变。
国外的第三方检验中心是什么样的
在国外,第三方检验中心以Labcorp和Quest两家巨头为主,分别占了市场份额的31%和39%。与大医院检验科相比,他们的客户同样主要来自中级及以下医院,包括社区医院、私人诊所等,但总体而言,独立的第三方检验中心的市场量占主导地位。从病理检验内容和能力来看,独立检验中心和医院病理科并没有本质区别,都能承担临床病理检验和解剖病理检验,“一些巨头的临床病理检验实验室,更像是一个大车间,机器手一年流水作业检验几百万至上千万例病理标本,但还需要病理医生来解读和把关签字。”
为什么大到年收几百万例标本的第三方检验巨头,小到一两个病理医生运营的机构都能独立运转起来呢?“国外的医生都要经过统一而严格的培训,比如住院培训、专科培训,因而无论是医院还是像Labcorn、Quest检验巨头、甚至一两个人的检验中心的的病理医生都会给出相似的分析结论,总体水平相差不大。”何刚说,“除规范培训外,无论是1-2个病理医生办的小实验室还是巨头诊断公司、大学医学中心实验室,都要经过每两年一次严格的州政府、病理协会、医院检查机构的质量审核,重新给予下两年的营业资格证书,以保证诊断水平的一致。”
“如果你来美国诊所看的话,你会看到门口有很多来自不同检验中心的收样盒。”一般而言,诊所会与签一两家检验中心,而检验中心则会定期派车把区域内的标本收集回来,与国内一样,检验中心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医改力量那么多,为何偏爱它
医改涉及方面很多,医院、医保、患者、医生等各方利益都要兼顾,选择看似不起眼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似乎很难理解,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目前医学检验市场的90%以上都在公立医院,医院外包给独立实验室的基本上是医院做不了,成本很高,耗人力、不愿意去做的项目,换句话说,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其实很弱小。
但是,如果你仔细推敲国家分级诊疗大方向的医改方针后,又会发现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贯穿于很多方面:大到控制大医院的过渡检查,医疗费用支出,小到县级医院没钱购买设备无力开展诊疗、甚至转诊过程中上级医院以下级医院拍片不清晰要求患者掏钱重新检查的细节···
比如三甲医院控费,在严格的药占比政策下,不少医生会选择多开检查以求达标,据《羊城晚报》一名爆料医生表示:“以外科为例,该科医生的药占比列被规定不得大于33%,如果医生多开药,这个比例的分子在增大,为了达标,医生就会在随后的接诊过程中多开检查单,把分母也增大。如此一来,分子分母同时增大,药占比列自然不会超标。”如果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能够从医院里独立出来,所谓达到药占比而多开检查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再如一些地方医院,由于规模小,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少,检验人手、技术和检验设备都有限,所以面对标本量不足的项目,医院出于经营成本和风险的考虑都较难开展,寻求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则可以有效规避医院在实验室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的高额投资,同时又极大地提高对病症的诊断精确度,与此同时,规模连锁化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的存在也能提高基层医疗接诊能力,即使患者转诊,也能在转入上级医院的同时保证原有医学检验资料的精准性,省下一笔重复检查的费用,客观上也有利于患者的切身利益。
总而言之,虽然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诸如市场良莠不齐,选址是在院内还是院外,如果是在院内如何切断利益输送链,人才瓶颈如何打破···但是,它能让医改在现阶段以最小的空间换取最大的获得感,这也就不难理解其受到青睐的原因了。
数据来源:金域检验招股书
金域检验总部位于广州,其核心管理团队自1994年开始探索医学检验外包服务,于2003年正式成立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目前主要开展医学检验、临床试验、食品卫生检验、司法鉴定等业务。在我国大陆及香港地区设立了33家医学检验实验室。2015年,金域检验提交了IPO申请,在招股书中公布了2012年到2015年前三季度的经营数据。2012年至2014年,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6.61%。其中2013年较2012年增长3.79亿元,增长率为38.77%;2014年较2013年增长4.68亿元,增长率为34.48%。
金域检验公司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95%以上。生化发光检验业务是金域检验公司医学检验业务中相对比较传统的项目,收入占比最高,但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2年的28.31%下降到2015年的26.85%。而新型的基因组学检验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16.14%提高到20.05%,实现了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迪安诊断年报
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提供诊断服务外包为核心业务的独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机构,于2011年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迪安诊断在近几年同样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率,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9.9%。我们对比两家公司同时能查到的最后完整年度的2014年年报,迪安诊断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元,其中医学检验业务收入8.29亿元(另一部分收入是迪安诊断的体外诊断产品的代理业务,包括销售检验仪器、体外诊断试剂、耗材等)。对比之下,金域检验18.23亿的营收是该行业中最高的,占到了整个独立医学检验市场的20%。
除了上述分析的两家公司之外,再加上艾迪康、达安基因,这四家公司是目前排名前四的独立医学检验公司,合计占约70%的市场份额。
中美标杆公司数据对比
增长率和市占率
我们把中美四家独立医学检验公司的数据做一下比较,从增长率来看,美国的Quest和LabCorp两家公司近期都已经在增长上陷入困境,除非采用大体量收购的方式。但是两家公司的体量已经足够巨大,合计占有美国市场70%的份额,同业并购已经很难加速增长。比如LabCorp公司最近的一次收购,2014年底收购CRO公司Covance,大幅度提高了营业额,只是和医学检验实验室关系不大。
美国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的市占率在2000年左右达到35%之后,10多年来的市占率几乎没有变化,一直到2016年,说明其行业成熟度非常高。而中国的独立医学检验市场目前有多大呢?
而中国的这两家案例分析公司,近几年一直在快速成长中,营业额拥有接近40%的增长率。
根据卫计委发布《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我们可以测算一下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的营收在我国整个医学检验中的占比。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一共有12633家。这些医院的2015年医疗收入中,平均每所医院门诊检查收入951.4万元,住院检查收入815.7万元,合计可以算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检验科市场总量大约为2231亿元人民币。而三级公立医院的全年医疗收入是21596亿元,检查费约占医院医疗收入的10.3%。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
年鉴中虽然没有列出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总收入,但是可以用民营医院的总收入1403亿元,乘以检查费所占医疗收入10.3%比例估算出民营医院的检查费用约为144.5亿元。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2620亿元,检查费用约为269.89亿元。2015年临床检验中心(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收入56亿元。合计四项,我国2015年医学检验市场约为2701亿元。
在卫计委的统计年鉴中,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收入只有56亿元,实际数字应该在70~75亿元左右。这2701亿元的市场我们称为以普检为主的存量市场,或者说是以《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所限定的1462项普检项目为主体的ICL市场空间,增量市场中的新型的检验业务基因组学并没有被统计进去。
综合以上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我独立医学检验机构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大概占到了我国医学检验市场的2.07%,和美国市场的35%相比,还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要达到美国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的第一次高峰阶段,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20%的医学检验市场占有率,我国独立医学检验市场还有10倍的巨大市场增长空间。
毛利率高,但净利润低
检验样本的运输需要物流体系的配合,有时效、冷链等限制,所以需要有地域性的聚集。从运营管理上看,第三方医检比其他集约化的行业更为复杂,精细化流程的管理也更难,所以第三方医检企业一旦形成规模,短期内很难被超越。但是国内的两家检验机构的毛利率在35%以上接近40%,和美国两家公司相当,但是净利润却不尽人意。
以金域检验为例,、年1至9月,其营业收入分别为9.8亿、13.6亿、18.2亿、17.1亿,净利润却分别仅有5126万、5994万、7886万和1.1亿。金域检验旗下的38家子公司及2家参股子公司中,有14家子公司以及2家参股子公司业绩出现亏损。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医疗服务行业,固定成本比较高。企业在扩张中新建了不少实验室,业务量短期内无法快速增长,所以利润率不高。
医院检验科会消失吗?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独立医学检验机构的优势和发展历程,未来发展空间我们也看好。但是医院检验科是否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不是这样的。
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是公立医院检验科的补充,他的发展受我国的医疗现状制约。然目前我国大力推进门诊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会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公立医院的检验业务还是会大量、长期留存在院内。
三甲医院在评审过程中要根据规定设立检验项目齐全的检验科,需要找第三方医检企业的项目不多。公立医院的检验科室的收入占据了不小比例,所以技术稳定和风险明确的项目,往往公立医院都自主完成。再加上公立医院拥有样本周转时间、人才培养的优势,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暂时还无法超越。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只能承接公立医院不愿意或做不了的检验项目,包括技术复杂、结果不稳定的和样本量少的常规项目和基因检测项目。
而在其他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中,独立医学检验机构也存在机会。对于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来说,想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检验中心不仅意味着购买昂贵的检验设备和检验试剂,还意味着培养专业人员、吸引人才,这些都不现实。所以,独立医学检验机构会在分级诊疗推进中,获得更快的发展空间。
独立医学检验的发展机遇
新医改为独立医学检验服务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国家政策鼓励设立独立医学检验中心,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不足、检测能力不够的问题,将部分检验业务外包到检测项目齐全、质量可靠的第三方。
随着医保控费的加强,结合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国家在取消药品价格加成后将进一步降低公立元的检查费用。处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医疗机构会把更多的检测项目送至具有规模化、成本更低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这极像美国80年代后,医保控费所带来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发展机遇。
除了受益于分级诊疗的推进之外,十三五规划对于精准医疗给予了高度重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测序价格的持续降低,精准医疗可以快速应用于生物医药的各个方面。处于第三方服务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将获得来自上游精准药物研发,以及下游来自于临床诊断的个性化用药需求的新机遇。
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到2020年,培育出全球生物服务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我国原研药、创新药和治疗方法的上市,打造标准化基因检测、基因数据解读、液体活检、中药检测等专业化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培育出符合国际规范的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因此,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将迎来在基因技术扩大应用范围而带来的快速增长机会。
综合考虑我国总体医疗市场的快速增长、公立医院检测项目的外包服务增加、分级诊疗的推进、新诊断项目的大量开展等因素,未来5年,我国独立医学检验市场规模可能会达到200亿元。未来10年,独立医学检验市场要达到20%的市场占有率也未必难以实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补牙医保能报销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