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应该全盘否定而没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

啰嗦一句:世界上平凡甚至说平庸的人才是大多数,很难得的一点是看清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并认识到这个问题。祝大家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继续热爱生活吧——2019年春。

———————————— 更新 分割线——————————————

离开科大好久了,硕士毕业也越来越近了。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问题的“高考志愿”标签就已经为答案勾勒出了方向。实质上,除了部分答案有所裨益,大多数的答案毫无意义。相较于科大大部分已经算得上优秀的专业老师来说,在这个问题下部分答主所代表的部分学生,才是科大江河日下形势的“筑造者”。当那些身在科大或者即将前往科大的学弟学妹们能够思考、会不甘于现状时,我希望你们一方面能够认识到学校和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本科的四年虽然会经历和成长很多,也决定了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永远拦不住你往前追逐的步伐。有韩寒说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时的魄力绝不会是一件坏事,但一定不要做盛满“抽象的愤怒”的垃圾桶。

———————————— 更新 分割线——————————————

考研的千万就别来了,科研真心不行的,不要耽误三年时间。讲道理,好好复习去哪个211都是可以的,再者即便调剂去不了好学校,去个好点的城市努努力也行,不要浪费自己三年的大好时光。这个时候一般人对自己未来规划想的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如果实在没得选,还不如二战或者直接工作。我自己跨专业考研就是不希望以后就这么混日子下去了,努努力很多东西是可以解决的。如果实在想混个学历混混日子,科大的研究生可以自己考虑下。

———————————————原答案分割线——————————————

套用杨洪泽老师一句话“科大是你能来的最好的学校”。前提是你来了,如果你没来,能去往更好的学校当然更好。总体来说在国内属于一般的院校,和同类大学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主要看个人如何对待大学这四年的生活。工科就业率挺高,但是这些专业就业环境和发展不是很好,学校这个平台能提供的帮助不大。

——————————————更新 分割线—————————————

本来问题过了一年半,人也毕业了。但是还是编辑以下更新作为对匿名用户更新的回应,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个美好的前程吧:首先非常感谢你能认真的探讨这个问题。但是麻烦你把我的话看完,谢谢。

“套用杨洪泽老师一句话'科大是你能来的最好的学校'。前提是你来了,如果你没来,能去往更好的学校当然更好”你不能把我的前提给省略了啊(敲黑板),选择性的反对不够客观吧。再次,抖机灵的话我想你还是留起来吧,长者的经验还是少用来评价自己的好(个人意见,不喜可忽略)。

最后,对于高考完的考生来说,你所说的:

1、考察城市等级、经济发展状况;鞍山属于东北第五大城市,经济发展势头不算好,但是离沈阳近,附近辽阳鞍山企业众多,京津地区和河北山东的就业也有部分覆盖。也算得上可圈可点,对于南方考生来说出省多半是折中之选,而北方考生的同类选择之中也不算差的。

2、专业的就业前景,考生大多先选专业再选学校;即便先择校,科大的专业,也没有那么次,我不知道你对科大的专业水平有什么了解,作为典型的工科院校,冶金高镁就不说了,化工的煤化工专业之前周师庸教授是“应用煤岩学”的创始人,我毕业设计的导师也是院士带出来的博士后,课题组的导师都是复旦的博士具有留学经历,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能体验到学校好多东西到毕业都没有学习到,甚至实验室的好多设备都不熟悉(当然,这和自己的课题方向有关);采矿和自动化以及土木的老乡不是考到了北科就是签了中建,这种程度如果还不能满足我感觉是不是不应该考虑科大这个层次的院校了。

3、住宿条件我就不说啥了,你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看看,研究生是什么住宿条件,211院校经费没有科大多么?再看看中国地质大学8-10人寝,这么说吧,全国高校的平均住宿条件还落后美国五十年以上。相关资料:对此文,我当时的论述是:不光物质条件,学生 的思考水平也是屌丝化的,那个更迫切。当年西南联大条件那么差也没少出人才。科大大部分宿舍在校外,附近有生活区,对比在郊区的高校校区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有独卫,附近澡堂也不算少;校内没独卫的相对住宿空间也大点。而且毕业后我看学校也没少兴建建筑设施。

4、教风学风,这个学风建设活动你在校应该比较清楚了。当年飞信杯校赛我还正好打过“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老师/学生”这个辩题,学校老师的师资水平我想教咱们是绰绰有余了,教风的话如果有心你是能看到教学质量管理处每年查课、座谈、不记名调查问卷收集意见的,还有毕业也会有问卷统计教学情况,至于认不认真反馈就是自己的事了,至少学校不是毫无所动。学风的话,我想要是都是自觉的话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提到学风,一个是学校已经在抓,剩下的是不是学生自己该自觉点了。四六级认真学的有几个,不是考虑就业,学校会不严抓考试?会不卡毕业证来逼四六级通过率?

综上,我只是说科大只是个普通的学校,担不上你这么重的锅。每个学校都会有缺点,但不是说“千万别来”就能帮助学校有所改善的,学校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靠你们在校师生的努力。此外,别老想着什么官方性质,一个贴吧还整出来官方来了,想太多很累的。而且新生外地占了绝大多数,多半还是在高考以前从没独立出过远门的,你让人家大老远的到处学校去考察,不知道考虑过现实性没有?以上,欢迎实名交流

——————————— 回 新の匿名用户 分割线———————————

谢谢你认真看了我的回复。

关于学风教风等问题很多都存在,我并不否认。我想说的是,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还是要自己多发现学校给自己提供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查问卷水分多大其实大家都清楚,但是至少这个形式还是能在这个渠道上以某种方式反映出一定程度的问题的。毕业那个问卷的话其实公信力更高一点,必填而且网上个人填写,匿名统计,其实说这个本质上还是想提醒大家有机会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时候自己要多珍惜。至于我评价的也不能说完全客观吧,毕业了总是会怀念母校的人和事,所以也是努力想给学校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吧,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会有更残酷的情形,对比其他学校来说科大真的是很普通的不上不下,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基本都是这样。好在科大的发展没有跟着东北的经济走下坡路,至少还算是不上不下。

第二个领导的问题,其实在不同方面都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考研的话,对“官僚作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一定不陌生,这个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说实话没办法避免,你会经常在新闻中看到高校关于乱闯学生寝室以及一些颇为离谱的校规,好在科大没有。同时在211院校我也看到过在开学前自习室和教学楼就人来人往的场景,那种学习氛围科大可能一年之中也就不到一个月。科大的图书馆寒暑假早早的就闭馆,教学楼更是有机会就封楼。

我说个自己体验的事,我毕业之前,因为是外地的,特意提早订好了特价机票(比卧铺还便宜)准备答辩完就走。我特意咨询过往届毕业生和其他学院的毕业生,得到的答复都是办好委托领取毕业证的手续就可以带领。结果答辩前大半个月辅导员打电话说不能批,要求找书记松口。嗯,打电话书记人一口政策规定咬死(反正我不管),可以,我理解你们怕担责任,严格要求,我改了机票,扣了手续费。结果答完辩了迟迟不通知离校具体时间,我的班次赶上了离校的最后一天上午十点,而这个消息知道离校前三天才通知。这也都没什么,我多等了半个月,我认。最后通知下午发证,我没办法去找老师准备提前半天领证,辅导员告诉这事归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管书记管不了,嗯,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又告诉归分管行政的副院长也就是综办主任管(我:微笑脸),综办主任不在办公室,电话也打不通,白跑了三四趟后综办主任电话打通了,要求我理解学院工作,对,你理解学院工作就行了,至于理解学生,此处省略若干字。后来带着极度无语试图去找辅导员,辅导员是答应了,教务办的老师又不同意了,本来准备不要这个特么的证直接走了,好在这个时候主任回电话发证了。屁颠儿的跑去教务处等着第一批发证给老师然后找自己的,忙完这些之后十五分钟我就离开了科大,再也没有回去,没有回头。

第三个就业的话,我只想说除了绝大部分985/211,剩下的学校毕业生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基本都靠自己出去找,这是一个普遍情况。另外科大真的在非重点专业行业内没什么知名度,而且即便是强势专业的行业就业形势也真的很差,这点无可否认。所以我一直和我的老乡以及学弟学妹强调多把握机会找准自己以后的路,多学点专业知识,只要能用得上。在就业上,科大真的帮不上太多,求人不如求己。

第四个考研我可能也算是有点点经验了。工管别的不清楚,去年考400+的珊姐我还是比较熟的,我们一起组过创业计划,一起上过考研课一起吃饭聊过,怎么说呢,事在人为吧。我们学院去年也考了七八个天大,我的老乡也有不少考上哈工北科之类院校的,加加油,有这方面的考虑多努努力总会有收获的。

第四个教师质量。其实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也是我没考虑到的一个角度。其实我在大学和老师接触的算是比一般同学多了,抛开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师来说,工科专业的老师大多给我的印象是在专业方面比较精通和钻研。我毕设的老师其实不是我本专业的,我之前跟老师做过课题实验而已,老师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候一直忙着带学生做课题看论文,指导我们的项目进程。我专业课的几个老师多半也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除此之外多的话基本从来不讲,无论是课堂要求严格还是松散,都是如此。我们几个还和英语老师保持了很好的私交,大三大四直到毕业还经常吃个饭聊聊,真的像个姐姐一样。至于思政课那边,我从头到尾一直都是课代表,除了马原讲外星人的那个老师,我觉得大多数老师工作也算得上是比较认真了。其中故去的周博文老师是个对学生很有心的一个人,可惜大一刚来接触不多,后来就没有交集了。至于那种三观不正的老师,我还真没怎么见过,说个实在话,尽量离远点吧。脑子是个好东西,但愿人人都有它。

第五个住宿没啥可说的,反正都在那儿摆着,见仁见智。

第六个早操晚自习。我们那地方以前上学没跑过早操,不清楚怎么评价。个人感受是有不到三成的好处(早起、吃早餐),剩下的就算了吧,天冷又雾霾,上午打瞌睡这种弊端太多了。晚自习对想学习的来说真心是个好东西,关键在于如何执行,保证平等对待(排除过多的社团活动出观众和学生会内部活动的影响)和坚持四年(保证自习室的长期稳定开放),不然问题不断还没效果。说到这里我又不得不说了,全国很多高校都开放通宵自习室或者在寝室楼层开设24小时自习室了,效果怎么样学校至少应该尝试下或者给个不学习借鉴这种举措的说法。

关于饮食,交通,鞍山这座城市,同略。

重燃战火的中超,让亚青赛显得冷淡,毕竟相较于联赛冠军的白热化争夺,亚青赛很难让人提起多大兴趣,再加上国青近几届参赛战绩的糟糕,让人们对于本次亚青赛也并不抱有太大希望,毕竟先不管小组对手实力如何,就拿国青自己来说,不是“鱼腩”,但胜似“鱼腩”。

因为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之前的熊猫杯以及近来的热身,国青表现都可圈可点,但是整体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国青依然是手忙脚乱,摸不准自己,这不是主帅成耀东能够一下子解决的问题,也不是通过几场比赛就能改观,而是需要一定的周期,但成耀东没有,国青更没有。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难以接受开门黑,1-0不敌塔吉克斯坦,因为所有人认为国青就应该赢,而且还是大胜,却没有清醒的认识自己。在这样的先入为主的思想下,国青自然是踢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一无是处,对手的进球是偶然,更是必然。

当然,国青也同样有过机会,但是顽疾难除,热身赛也只是参考,面对这样的真刀真枪的比拼,国青还是少了点坚决,背上了包袱,他们更多盲目的处理,让自己很难流畅运转,打哪算哪,漫无目的。。这就是国青的常态,对手自然也轻松化解,能够更投入于进攻。

在赛前,我们就说过,亚青赛或许是土帅成耀东的绝唱,现在看来,基本是十有八九,因为国青输了球,遭遇开门黑,更因为成耀东赛后新闻发布会的“辩解”,因为这在旁人看来,就是甩锅,但是土帅岂能甩锅?除了里皮,除了洋帅,土帅哪一次甩锅,不是遭骂?

成耀东自然也不例外,因为他这样的“辩解”,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国青的输球,全都要归咎于他,没有战术,没有捏合成形,成耀东就是“罪魁祸首”,但,是吗?与成耀东肯定有一定关联,但都归咎于成耀东明显是不对的,更何况成耀东说的都对,他看到了场上所发生的一切,他也想改变,但是结局就是这么无奈。

这不是想改变就改变,洋帅都束手无策,更何况是土帅,最起码成耀东还能够一针见血,看到问题,继续备战,与其说是甩锅,不如说是直面“惨淡”,这要比洋帅的什么能够战胜任何对手要更实际,但是也更难听。人们不想听这样难听的,喜欢自欺欺人,所以成耀东自然也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替成耀东喊冤,其实不是,更不是反对成耀东下课,但是下课得有下课的理由,也必须给予一定的周期,本来就是半路接手,仓促备战亚青赛,现在就因为开门黑,说了实话,就要全盘否定,一无是处,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毕竟国奥的希丁克都说了实话了,不行就是不行,就是要让成耀东下课,也让他好好的打完亚青赛再说,用不着如此着急,因为洋帅也不是救世主。

菜刀选购一看材料,二看制式(也就是刀型)。

干货长文预警!前半部分介绍中式菜刀,后半部分介绍日系厨刀,教你辨材质、认制式,学不会还可以作业照抄~先点赞收藏再慢慢读吧。

评论区里有知友说我介绍的日系菜刀不够接地气儿和不够符合中国厨房使用习惯。呃,我也只是选了我所熟悉的领域来写呀,其他回答里对中式菜刀已经说得很全啦,知乎神刀9铬邓家刀我家也有而且确实使用率也挺高的,如果您习惯使用中式菜刀当然也没什么问题呀,咱们不杠这个,你要论性价比和使用习惯,那么我也先说结论:

适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菜刀组合其实也就一把锋利的片刀+一把厚重的剁刀,我家是如下两把,喏作业借你抄:

邓家刀的9铬片刀,采用夹钢工艺,刀体外层以硬度较低的1铬钢和2铬钢提供包裹和支撑(同时也降低成本),而刃口处使用的是硬度达到58HRC的9铬钢,真正践行“好钢用在刀刃上”,高硬度的刃材经过打磨可以非常锋利且锋利度能够持续较长时间,不用频繁磨刀。

简单讲一下“9铬钢”这个材料好在哪里呢?钢号9CR15MOV,由于9放在铬Cr前面了被称为“9铬”,但实际上9代表的是该钢材中碳含量为0.9%,碳含量与钢材硬度正相关,而大部分廉价的国产厨刀用的钢材都是3Cr、4Cr,邓家刀的9Cr产品自然脱颖而出。9铬钢硬度可以达到58HRC之高,已经非常接近旬等日系厨刀广泛应用的高碳不锈钢VG10(碳含量1%,硬度HRC60),日系厨刀动辄千元,但在邓家刀这里你花不到百元就可以买到9铬钢。

这就是为什么此刀在知乎上那么火,被誉为百元内性价比最高的菜刀,没有之一。

邓家刀有很多的型号和名称,不懂的人很容易就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买他家的片刀务必认准标题和详情里有写“9铬”字样的就不会错。

另外都叫9铬钢,其实也是再有细分的,有预算的话可以买下面这把,刀刃部分用了更好一些的9CR18MOV(防锈蚀性能更优),手柄和口金的工艺也有升级,握持更舒适,整个看上去也比前面这把上档次多了

9铬钢那样的高硬度刃材只适合用来打造切片刀,持久的锋利可带来更好的切割体验,但不适合于砍剁骨头。硬度较低(也就是相对来说比较软)的刀在剁到骨头等硬物时可能发生卷刃,尚且能够修复,但硬度较高的刀砍剁到骨头,硬碰硬是会直接崩口的。

因此需要再配一把剁刀专门用于砍剁:我家是这把,用的是5Cr13的钢材,硬度够用但不会过硬过脆,加厚加重达到了650g,这把刀是利用韧性好的钢材、较大的开刃角度和刀身自身的重量,砍剁十分趁手。

好的钢材能让刀刃的锋利保持更久,但刀肯定还是要磨的。片刀+剁刀+磨刀石,足够满足大多数家庭的用刀需求了。

来一张图证明我不是瞎掰:在我家不到100块钱的邓家刀是和旬刀放在一起日常频繁使用的。

很多朋友原先家里就一把菜刀,超市随手买来的,这种超市里几十元一百元的菜刀基本上就是前边提及的较为低端的钢材3Cr、4Cr等造的,就这一把刀又切又剁几年用下来倒也相安无事,毕竟刃口比较软比较韧,不易崩,但是钝得飞快,用很短的一段时间以后切菜就像在“锯菜”。听了我的建议以后分别购入了片刀和剁刀,专刀专用,切菜的体验马上好多了。

但很多人也会有这个苦恼:我们年轻人很容易就接受并转变成专刀专用,家里爸妈拧不过来,还是以前那种“一刀走天下”的习惯,有没有什么可以一把兼顾切片和剁骨的好刀推荐呢?

一定要“一刀走天下”的话,可以选择5CR15MOV的刃材,含碳0.5%,没有3Cr那么低端,也没有9Cr那么硬脆,是在硬度和韧性上取得一个平衡的材料。


7个月前有一位小朋友留了个言,不过我这周才看到的,把你挂上来吧:

有时候你以为:别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越是缺什么。

而真相是:你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你自己就越缺什么。

旬刀我拥有的不多,10把而已,而且我也知道这里面勉强算得上值得嘚瑟的也就一把粉末钢的Bob Kramer联名限量款RESERVE,还有一把VG2+VG10的双核NAGAREA。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基本款classic系列和一把premier系列牛刀。

原答案里我只放出了其中一把旬,没曾想这都能刺痛某些人的玻璃心。对我而言收藏厨刀只是个人爱好,并没有把它们当作嘚瑟的资本。

今年刚买的VG2+VG10双核NAGAREA,中文名字“流水”,实在是太好看惹!!

话说现在我们电商发达了,旬的价格其实已经没有高高在上了,促起销来甚至比咱们到日本去背回来还便宜,新款也跟进的很快,比如这个原木色柄的classic系列是今年新出的,京东已经有售了:

这把首席系列的8寸牛刀促销的时候通常不超过1000元,我当年1500买来放在床底都还没用呢……我已经哭晕在厕所了。

前面加上这许多,以下终于是原回答了


囿于厨房与爱,愿你游刃有余。

我是个日系厨刀控,家里收藏的和正在用的厨刀有很多,自认为还是很有资格来答这题的。这个回答以比较亲民的日系厨刀品牌为例,系统地聊一聊家庭实用的刀型、材质、刀法等等。文比较长近6K字,希望对你的厨刀选购有所帮助。

厨房下的多了,对工具也自然而然开始有了追求。切配是料理中很重要的一环,近两年买买买了很多的日系厨刀,深陷极致锋利的切割体验无法自拔,这种快乐是以前用传统中式厨刀和德系厨刀从来没有过的。

身边很多朋友对于厨刀的认知大概还停留在“双立人就是好刀/贵刀”的层面上,emmm其实完全不是酱紫的……

双十一入手的旬,SG2粉末钢,世界级制刀大师Bob Kramer联名限量款,也就……两千多块钱吧

等一下!憋一看价格就急着关闭页面鸭!这篇我们先讲讲不那么贵的好不好嘛!珑珑另选了一个价格亲民的日系厨刀入门品牌藤次郎TOJIRO,本文将以它为例,从日系厨刀的实用刀型及它们各不相同的使用方法、以及几种日系厨刀常见钢材材质各自的优势劣势出发,系统地讲一讲如何选购一把称心如意的日系厨刀。

刀型:三德、牛刀、中式片刀、料理剪、面包刀,这一篇里都有;

材质:420钢,VG10,再到高端线粉末钢,本文均有涉猎;

价格:从百元到千元的跨度,还有购买渠道的建议,这一篇里也都齐活了;

本文干货满满,建议收藏,也请不吝点赞鸭!

直接上图可能会比较有说服力吧,这是珑珑家里正在使用的藤次郎


旬我也有好几把,不过它们目前都没有在服役而是被我藏在床底(?)了

如果说刃材以VG10起步,大部分精美无比售价当然也非常昂贵,甚至还有各种限量版、制刀名匠合作款等等花头的旬刀,穷人如我,买来更多可能是用作收藏和欣赏而不太舍得用的话,相比之下,藤次郎则是普通家庭厨房里真正拿来用的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以这个品牌为例写下这篇厨刀选购攻略。

珑珑家装了磁性刀架,这么一溜藤次郎往上边一吸也是很好看的

藤次郎丰俭由人,百来块可以买到面包刀或是中式片刀;日系厨刀中应用广泛大名鼎鼎的VG10,别的牌子五六百起步价动辄上千元,他们家两三百就能拥有;而粉末钢这种高端材质,旬和YAXELL等我们熟知的品牌一律在两千元以上,在藤次郎这里你只要花千元左右就可以买到……

藤次郎,差不多是日系厨刀里价格屠夫一般的存在了,是预算不多又想入坑的你的最佳选择。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插个题外话,妹妹出嫁的时候,珑珑送她的礼物里就有一把藤次郎的7寸三德。一来这是最实用的刀型之一,我知道妹妹一定能够用得上;二来我觉得送一把厨刀作为礼物,寓意分明是很好的:未来的日子里囿于厨房与爱,祝愿你游刃有余。

这里先贴上藤次郎的日文和英文官网供大家查阅参考

日文官网上可以查询到每个型号的日元价格,有心留意的话你会发现现在国内很多跨境电商的价格并没有比官网上贵,加上由于刀尖角度小于60°的厨刀属于管制刀具几乎无法转运,所以珑珑的厨刀全都是在国内几家大的跨境电商购入的。下文也会给出每把刀入手价格建议。

那么黑喂狗,让我们开刀吧!


决定从这把刀写起,因为它用的是VG10,它是最为实用的日式刀型7寸三德,它非常便宜,它是我认为可以推荐给预算不多但又想领略日系厨刀魅力的朋友的第一把刀。

F-311的官网标价4320円,折合人民币约270元,身边很多朋友在我推荐下都拥有此把同款。

三德Santoku 是日式厨刀里最常见的刀型,也是日本家庭最爱用的万金油刀型。推荐购买的常规尺寸是7寸(刃长约18cm)。三德的刀锋曲线较为平直,用于切肉和蔬菜,主要的“刀法”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式片刀直上直下的切菜方式(tap-chop),对于第一次使用日式厨刀的同学也是非常好适应的。

F-301和F-311,是藤次郎DP系列的入门(也就是说最便宜的)代表。工艺:三明治式夹钢,钢芯是钴合金钢,外层包覆13铬不锈钢,手柄比较简单,就是两片树脂一夹完事儿。

13铬夹钴合金钢,手柄处无bolster

两个型号之间区别只在于柄,301的刀身钢材没有贯穿整个刀柄并且只有2颗铆钉,定价更便宜一些。我手里这把是311,刀身钢材是贯穿整个刀柄的,刀柄上有3颗铆钉。出于耐用性和相差并不太多的差价来考虑,珑珑会比较建议你买311。

311,刀身钢材贯穿整个刀柄,刀柄上有3颗铆钉

Series,其中DP是指藤次郎专利的DP防内部脱碳技术,能够防止钢芯的碳转移到外层软钢上而降低刀刃硬度;而它的芯材官网上的介绍只写了是钴合金钢,没有明确的钢号,但外界一致认为就是VG10,国外的销售网站和油管上一些玩刀大神的评测中也都是直接将藤次郎DP系列刀具的芯材标注为VG10的。

有看到过经销商给出的藤次郎官方的产品名册,也有说明 DPコバルト合金鋼系列芯材使用的就是VG10

VG10的鼎鼎大名,能点开这篇文章并且读到这里的你一定也是听说过的,武生特钢出品,广泛应用在日系中高端厨刀中,高硬度高保持性的不锈钢,钝了也不会太难研磨,总之是在锋利持久性和易磨性中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我认为是普通家庭厨房的最优选择了。而同样是7寸的三德,shun已经是八九百元的起步价,对于一些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VG10的童鞋,F-301和F-311就是最便宜的选择了。

关于锋利程度,日系厨刀素以极小的开刃角度带来极致锋利的切割体验著称,藤次郎的开刃角度是15°,如果你此前一直在用德系厨刀或者普通的中式菜刀,真诚地建议你买一把日系试试看吧,它的锋利会让你真正感受到“切”菜(而不是“压”菜)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真香警告:用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F-311切的西冷,毫不费力轻松划开,牛排切口整齐,不受挤压不流失汁水

某东全球购上出售的这一把刀身上印的是“藤寅作”而不是“藤次郎”,很多朋友当时都很困惑这两个名称到底是什么关系,“藤寅作”会不会是冒牌产品?

以我所了解到的稍作解释:藤次郎TOJIRO 和 藤寅FUJITORA 都是由藤寅工業株式会社所出品,是厂家为了控制不同销售渠道而推出的两个不同品牌,这两个品牌除了刀身上打的标不同,产品全都是一模一样的。以这把311来说,打藤次郎标的产品型号为F-311,而打藤寅作标的产品型号为FU-311,型号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可以确定的是产品和用料都是一模一样的,藤寅作就是藤次郎,无需过多纠结。但是网上卖的藤寅作普遍会比同型号藤次郎要便宜一些,据说是销售渠道没控制好价格玩砸了……

总之,想要便宜些不在乎打的是什么标,可以买“藤寅作”,如果执着于“藤次郎”商标,那么可能会稍微贵一些些。

前面说了DP系列入门最便宜的两把刀301和311,便宜当然是有他便宜的原因的,那么便宜的VG10,就不能跟他谈人生谈理想,啊不,是就不能去苛求完工度、精致程度了。如果可以把预算提高到50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藤次郎的热门款F-503(7寸三德)或是F-808(8寸牛刀)了。

F-503日本官网标价8100円,折合人民币约500元。

503和808,芯材VG10和三层夹钢工艺还是一样的,但刀身的打磨要漂亮清爽得多,刀身与刀柄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粗暴的连接,而是有了bolster(这个我竟然不知道中文里应该叫什么,就是刀身和手柄连接处的那一圈突起)的支撑和过渡,为握持增加了平衡感和舒适度。终于开始有了日系厨刀应有的精致美观模样了。多加的差价绝对有所值。

珑珑没有这两把刀,倒是阴差阳错在某次京东全球购活动中购入了F-895。

895在日文官网标价8640円,折合人民币约530元。

895是主打旋风造型不锈钢刀柄的TOJIRO-Pro系列的,与503和808不属于一个系列,但我认为档次定位是相同的,颜值和做工也都在线。如果能够接受冷冰冰的不锈钢刀柄,可以考虑这把珑珑同款,非常漂亮,是藤次郎日文官网的C位哦

同时这把刀也是动漫《言叶之庭》中出现的刀哦。

这把刀某东全球购也是早已下架一直没有再补到货,现在貌似只能在一些淘宝C店买到,售价大概400元,淘宝C店我没买过不知道稳不稳,不作店铺推荐,还请自行甄别。

Hin开心终于写到本篇最贵,也是我最爱,同时也是我正在使用的主刀——粉末钢8寸牛刀F-520

粉末钢8寸牛刀F-520官网标价21060円,折合人民币约1300元 。其对应的7寸三德型号是F-517

先说说牛刀这个刀型。这里的牛刀并非“杀鸡用牛刀”里的牛刀,牛刀在日语里叫Gyuto,一般直接翻译为Chef's knife,是西式主厨刀的和式版本。相比较于三德,牛刀的刀锋前半部分曲线有着更弯的弧度,刀尖更尖因而显得更具攻击性,推荐购买的常规尺寸是8寸(刃长约21cm)。用法则已经跟三德有了很大的差别,牛刀/主厨刀更多时候采用rock-chop的刀法,即利用刀锋前部的弧度,将肉/菜切片的时候刀不需要完全离开砧板

牛刀/主厨刀还有一种火力全开的cross-chop刀法,一手轻按住刀身前半部分,一手持刀往复抬起落下,利用刀刃弧度让刀像跷跷板一样在砧板上快速把菜切碎。

附上一个非常棒的Chef's knife 刀法讲解视频:

牛刀划拉、闸切的刀法都是西式的,如果能够适应,使用起来是爽快无比的。但如果你只适应中式的直刀切刀法,那么倒也没必要买牛刀/主厨刀,三德足矣。

来到粉末钢这个材质,粉末钢是指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成的钢材。同它家的“钴合金钢”一样,藤次郎的粉末钢也神神秘秘地并不公开钢号,因此珑珑不得而知也不妄加揣测。我们所熟知的日系厨刀品牌,基本上你会看到它们最贵的系列用的都是粉末钢,粉末钢确实是占据着厨刀钢材“最高端”的地位的。粉末钢应用在厨刀上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度可以高达HRC64以上,钝化速度慢,保持性极佳;二是粉末钢晶体颗粒细腻,它可以打磨到非常非常薄,以达到极高的锋利度。

刃极薄,能够明显与之前的VG10厨刀对比出区别。

其实刚入日系厨刀坑的时候,前面介绍的几把厨刀锋利程度已经让我惊叹,但入手了这把粉末钢,用指腹轻触刀刃,能够明显感觉到锋利度竟然又再有了质的飞跃。真正的吹毛断发,切割肉菜更是畅快无比。

粉末钢当然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自然是价格昂贵,旬、YAXELL等品牌7/8寸的粉末钢国内售价没有低于2000元的,千元左右买粉末钢,只有藤次郎。另外,粉末钢极佳的保持性能,同时也意味着当它钝了以后(钝得很慢不代表永远不钝,那是不可能的),研磨难度会比较大,对新手没有那么友好。但当你日式厨刀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并且掌握了一些磨刀技巧之后,还是十分推荐你一定一定入一把粉末钢,让切割体验再一次起飞。


用了四千字写完三德和牛刀,钴合金钢和粉末钢,这篇文章的重头戏“日式厨刀”部分可算是完成了。下面再介绍一下珑珑所拥有的藤次郎其他厨刀,也是普通家庭厨房里很需要的刀型。

藤次郎这把中片名字起得倒是气派,登龙门

珑珑另外还有两把中片,一把旬的VGMAX,一把某乎神刀9铬邓家刀。那为什么还要再买一把登龙门呢。

讲真,真就是为它的名字买的,登龙门,听着就大气又喜庆,我就喜欢!

中式菜刀在我家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是这样的:剁大猪骨的时候我会使用专门的砍刀(5铬的邓家刀砍骨刀,一斤多重,很便宜几十块钱),但有时候切个鸡鸭鱼的就比较尴尬,砍刀太重了不高兴抡,旬和邓家刀硬度高刃口脆不能切骨头(会崩口),这时候就发现其实还是需要一把足够锋利,但是钢材硬度稍低一些的中片的。于是就买了这把好听的登龙门囖。

总被我拿来干粗活,用得也不爱惜,刀身上有一点点锈斑了

登龙门整体轻便,握持算舒适,我觉得更适合女士使用。钢材虽然是420钢(跟前文介绍的钢材相比,属于比较软的钢,大致相当于国内的3~4Cr钢),但你得承认日本的热处理和开刃工艺毕竟先进,不能光看钢号,登龙门的出厂锋利度确确实实是超出我的想象的,我有理由相信它比大部分人家目前正在使用的中片都要锋利,当然这个钢材也决定了它肯定是钝得很快的

在正确使用和勤于研磨之下,它也成了我家厨房日常使用率颇高的一把中片。切割的快感肯定比不上前文所介绍的日式厨刀,但中厨的用刀方式决定了我还是需要这样一把刀,因此想要就买没毛病啊,150+的日本进口厨刀,也没有什么好纠结哒。

藤次郎的这把剪刀讲道理在国内卖的还是贵了些,日本官网上折合人民币不到300元,国内电商很少见到,有卖的也基本上都在400元以上甚至达到600+,珑珑是大概两年前380左右入手的。

说到厨房剪珑珑就有点儿激动,因为很替它委屈,厨房剪很可能是被大多数家庭低估或者忽视了的一件厨房神器!!!

平时做普通的蔬菜肉类时可能没有察觉到,但当要给虾开背、给螃蟹卸腿、给鸡腿拆肉的时候,就会知道一把趁手、锋利、还要用后好清洗的厨房剪有多重要,那种方便敏捷是什么神刀都替代不了的。

藤次郎的这把剪刀就满足了我对厨房剪的全部需求和想象,它锋利无比,一侧剪刃上带有锯齿,在使用时可以牢牢“咬住”食材不会打滑,可拆卸也是我喜欢他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更方便清洗,不留死角,也更容易晾干而不致生锈。至于它所附带的开瓶器胡桃夹之类的功能,倒都只是锦上添花,我没有使用过。

晒一个用厨房剪开背的黑虎虾:

还有这个用料理剪拆的鸡腿肉,串上京葱,在冬夜里点一小炉炭火烧烤,啧啧,你都懂的。

作为一个没事就要去蓝带上上课,经常会在家烤个蛋糕或者面包的烘焙少女,怎么能少得了一把趁手的面包刀。

官方标价2160円,折合人民币约135元,国内买也差不多就这个价,没啥必要海淘的

有朋友说过我,要不要活得这么精致,面包刀都要买一百多的,这个看个人追求囖。但是也有人说10块钱的面包刀一样切得很好,跟藤次郎这把肯定没差,这个我是绝对不同意的,藤次郎这把锯齿刀即使过很软的北海道吐司也是轻轻松松干净利落,切面平整,完全不掉屑。别自欺欺人,好刀谁用谁知道。

我录的gif 切面包真的很爽鸭!

如果面包刀在贝印和藤次郎中间纠结,嗯,我两把都有,还是很有发言权的,答案是:买藤次郎。

好了,这篇逾5000字的长文终于走到尾声,珑珑还有一些碎碎念需要补充,

1、这个菜刀连起来可绕厨房俩圈的作者真的是女的,是女的,女的;

2、购买渠道:再次提醒海淘如果需要转运的话请注意不要购买刀尖角度小于60°的,直邮问清楚卖家。建议从各大海外购跨境电商多比价后购买。淘宝C店我没买过不作推荐,请自行甄别;

3、 请注意文中所推荐的日式厨刀(VG10/粉末钢的三德、牛刀等),是用于精细处理肉类与蔬菜的,不能切砍骨头,处理骨头请你另外购买专门的砍骨刀,在国产的4Cr、5Cr里边挑一把厚重便宜的就好;

4、 买了日系厨刀,请把你家里的竹砧板换掉,硬邦邦的很伤刀,可以换成桧木、银杏木的,或者朝日、长谷川等品牌的日本复合橡胶砧板;

5、 VG10和更高级的钢材做的刀具,建议购买人造砥石来进行研磨。不是太讲究的话买一块1000目就可以了,珑珑家里现在是两块刃黑,1000目(粗磨)和5000目(抛光)各一。磨刀视频Sharpening with Bob Kramer 送上(对,一开头两千多那把刀,就是这家伙的联名款)

关注一下囖,又不要钱鸭!

答猪互联网行业工作,并非专业写手,只是一个尚算有趣的吃货,因为对烘焙很感兴趣所以跑到蓝带拿了证书,也经常做出为了吃专程飞到某个地方的事情,同名公众号:珑珑go,公众号的文章发得更多更全更早,与你分享我的烘焙配方,美味秘诀,觅食笔记。 知乎的留言太多了经常会漏看,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得到答复,也请移步公众号。

教你一款十分钟搞定的快手烘焙:

这是一条有味道的回答:

最靠谱叉烧配方请收下:

龟苓膏也可以轻松在家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国打得过美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