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命题:宏经——劳动合同生产率增长,劳动合同...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
)平均每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A.全社会劳动力B.全社会从业人员C.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D.全国总人口正确答案:有, 或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把西部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土地利用区,包括(
)。A.湘鄂皖赣区B.京津冀鲁区C.晋豫区D.青藏区答案:有,单项选择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政府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应当规定(
)、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A.废物产出率B.资源产出率C.废物回收率D.能源节约率答案:有,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模拟试题热门试卷十天内免登录
人均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35%,人均创造利润同比增长50%,企业全年利润突破百亿
人均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35%,人均创造利润同比增长50%,企业全年利润突破百亿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正困扰着千千万万个正在互联网时代着力转型的。6月14日,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作为中国改革派企业家的代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出现在演讲台上。自2013年,海尔启动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改革以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张瑞敏遍请了凯文·凯利(《失控》作者)、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作者)等全球互联网思维代表人物,走进海尔交流学习,并发动企业300多名管理骨干进行深度互动。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张瑞敏认为,发展30年来,海尔如今依然“如履薄冰”。“所有企业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生存,但是时代变迁太快了。我们可以自我颠覆,但颠覆不好就可能是颠倒。有些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虽然我非常有信心,但这个时代的确是非常难以让人把握的时代。” 而由此,作为传统家电企业的代表,海尔改革的“破立实验”也在不断扛住内外部压力,坚决推进。海尔“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减员比例为18%,预计今年再减掉1万人。”一个在张瑞敏看来,是海尔组织变革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必然一步的举动,在其对外公布3天后,就在业界引发了轩然大波。“海尔要变天?”“海尔被瘦身”“改革负面清单显现”,一时间外界争议声四起,根据记者对海尔长期跟踪了解到:“这并非外界理解的‘裁员’。公司正把每个员工转变成创业者,它期望鼓励更多在册员工跳出传统的企业组织,转为创业者。今后,在册的员工会越来越少,而在线的资源会越来越多。”在张瑞敏看来,这项起于一年前的改革有着几方面的初衷。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企业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第一个改变就是企业和用户之间是零距离,从原来企业大规模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所以生产线要改变。第二个改变是去中心化。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中心,没有中心,没有领导,因此科层制也需要被改变。第三个改变是分布式管理,全球的资源,企业都可以利用,全球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正因如此,张瑞敏在海尔内部提出了“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的设计,说白了,就是把架设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引发效率迟延和信息失真的传动轮彻底去除,让企业可以直面客户的需求。“企业组织原来是串联式的,从企划到设计、营销,一直到最后是用户,企划与用户之间有很多传动轮,但这些传动轮并不知道用户在哪里,这也是企业里的中间层。还有一些社会上的中间层,比如供应商、销售商,企业也要和他们去打交道。总而言之,他们使企业和用户之间距离很远。”现在海尔要做的就是要把中层管理者的“隔热墙”去掉,让企业和用户连在一块,资源利用的目的是为用户创造最佳需求,而企业内部进而也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事实上,这也是海尔组织转型的关键,即企业组织由原来的串联式改为并联式,最终让海尔转型为可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共同体里面,各种资源可以无障碍进入,同时能够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举例来说,过去企业和供应方之间是博弈关系。以原材料采购为例,谁的材料便宜企业就用谁的,但现在是谁能够参与企业的前端设计,就用谁的。再比如上游的钢铁厂,他比企业更了解用什么样的钢材适合什么样的设计,如果他在前端设计阶段就可以介入,提出更好的方案,就可以在产品端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企业里面的中间层就是一群烤熟的鹅,他们没有什么神经,不会把市场的情况反映进来。”张瑞敏对查尔斯·汉迪的这句名言深度认同, 除了不能反映市场情况,在串联模式之下,中间层的存在,一旦出现短路,那么整个系统都将停电。在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之下,中间层的绝缘或短路,很容易毁掉一个企业。由此,去掉中间层,改串联为并联是企业在不断创新试错过程中实施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张瑞敏把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称作“试错”,他明白任何一个人无法完全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企业要进行颠覆式创新,脉搏一旦把握不准,可能就会面临惨痛的失败。所以,组织由串联改成并联,每一个小组织的试错,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致于对整个大的体系造成致命伤害。由此,企业在分拆成一个个面向市场的小组织或小单元之后,难以传递市场信号的中间层自然成为冗员,企业去除冗员以提升效率就成为必然,“裁员”也就成为海尔战略导向下输出的必然结果。正如张瑞敏所说的:“在这个时代,中间商没用了,作为隔热层的中间层也要去掉,还有是一些业务变成智能化之后,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组织内部,创客实验进行时其实,所谓“裁员”,仅仅是海尔“三化”改革的一个外向表现而已,真正剧烈的变化实际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即是“三化”改革中的第二化——“员工创客化”——这才是企业真正的基因改造工程之一。在演讲中,张瑞敏特别提到了一个海尔新创客项目——“雷神项目”。这个由三位“85后”男生——、李艳兵和李欣发起的海尔内部创业组织,主攻产品是游戏笔记本电脑。目前,仅仅诞生10个月的雷神,其月均销售成绩已经达到3000台左右(每台售价为元),2014年其销售目标为4亿元人民币(相关报道见《中国经营报》《海尔“转基因” “雷神”引发新创客运动》)。而它也是海尔内部组织变革的上千个实验品中的一个。所谓“员工创客化”,用海尔的语言来阐释,就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超值我分享”。正是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之下,3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发现了笔记本中的游戏本的市场机遇。玩游戏本的很多是发烧友,他们对游戏本有很多专业的要求,这三个年轻人在网上找到了与游戏本有关的3万多条差评,然后把这3万多条差评归纳成13类问题,由此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本。“我们希望打造一款明星级产品,目标就是能够解决这13类问题。”雷神项目产品经理李宁说。在掌握了用户需求,李宁们再次利用社会化的方法整合资源,包括设计资源、研发资源、制造资源,甚至连其品牌名“雷神”都是通过与用户交互得来的。据李宁介绍,他们把曾经与海尔有过合作的、等游戏公司资源找出来,让他们推荐一些游戏工会、游戏战队,然后“潜入”这些群里。经过一个月的探讨,以85后为主的玩家,公认当年的《雷神之锤》是鼻祖游戏,加上当时在热映电影《雷神》,雷神代表着欧洲的一种文化,而网络游戏也正始于那儿。因而,李宁也顺势选择了“雷神”为项目命名。雷神的成功,让张瑞敏看到,在海尔这片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土壤中,有机会长出“新生植物”,“我需要给这三个年轻人三项权力:第一是决策权,第二是用人权,第三是分配权,也就是薪酬权。他们有了这三个权力,项目就做起来了。”张瑞敏说。而海尔当下所努力实现的,就是要打造越来越多的“雷神项目”,最终让海尔成长为一个有着众多成功项目的“新生态王国”。张瑞敏说:“我们希望变成一个生态系统,每个创业的员工就好像是一棵树,很多很多树就变成了森林。这个森林里头,可能今天有生的,明天有死的,但总体上来看,这个森林永远是生生不息的。”当然,对于这个拥有7万多员工的重型企业而言,这样的改革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上对海尔转型模式持不同意见者认为,“企业的创新首先是整体上的资源配置,是系统性的激活,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体的活力,各自为战。”当海尔把企业的资源分散到不同的“雷神项目”上的时候,如何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就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而战略性投资明显不足则成为外界质疑海尔成长乏力的直接原因。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命题,当200多年来发展的管理思想遭遇互联网的激变之时,企业转型的逻辑能否再用传统的管理思想考量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般管理理论说白了就是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的应用以适应外部的市场,但是用这样的传统管理理论来挑战新时代的管理方式就存在问题,举例来说,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人力资源是否还有必要由一个企业内部的HR部门来进行调配,当整个项目运作都可以采用开放式的社会融资的时候,财务资源是否还需要局限在公司内部的合理分配?企业进行整体资源配置的前提在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但是在海尔的转型模式之下,员工个体的创新可以借助更多的社会资源介入发展,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命题,即现代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式,在整体上把资源配置到决定成败的关键环节上,还是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每一个有创新的机会点上。按照海尔模式的逻辑,一棵大树与一个“森林王国”的差异在于,一棵大树需要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有时不得不舍弃“顶端优势”(生物学概念,即不让一棵大树长得太高)而让这棵大树结出更多的果实,但在森林王国里,每一棵大树都有自己可以调用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当然,除了资源分配和使用方式之外,“员工创客化”引发的另一个争议则在于风险的管控。“假若人力、品牌、财务等资源被分解到几千个自主经营体,海尔的经营风险如何控制?一旦经营风险失控,尤其是财务失控,海尔的生存会立即面临风险。”的确,这是海尔转型过程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人们希望弄明白,海尔基于联网用户及网络价值的“横纵轴评价体系”以及其“人单合一双赢理论”的战略能否真正破解由此可能带来的品牌风险,并保障其长期战略的可持续性。熟悉海尔的人会知道,海尔转型后的评价体系是一个两维点阵:一个横轴,一个纵轴,横轴是企业价值,所谓企业价值就是比较传统的,比如销售收入、利润、市场份额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纵轴,这是张瑞敏依据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的“网络价值”概念进一步进行的发挥,即网络价值的定义是网络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网络规模的内容主要是两个变量,第一个是网络的节点,第二个是联网的用户。我们把企业所有员工都变成网络的一个节点,你这个节点要接到市场用户,谁连接的用户最多,谁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市场上的销售收入、利润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联网的用户,这个销售收入和利润都不能实现。”管理进化,从且破且立到破旧立新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的演讲中,张瑞敏从战略、组织、薪酬三个方面介绍了海尔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试错,进而提出了企业在探索创新过程中需要直面悖论的勇气和做法。而直面悖论则恰恰是海尔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变革和管理进化方面的重要实践。面对全球的管理思想,海尔不但要有挑战的勇气,还要找到适合中国式企业发展的方法。2014年年初,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到海尔进行了一次演讲,其中谈道“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企业就像到了高峰一样,你必须抛弃你原来的思路,落到谷底,然后再爬到互联网这个新的高峰。”且不管这一论点是否正确,单就海尔以及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来说,跌掉谷底再爬上高峰的做法根本就不可行。“海尔现在差不多近2000亿元销售收入,如果我到了谷底,如何给这些工人开工资?我不能这个企业全部不要了新开张。但如果只是维持原来的局面,修修补补,我又爬不到互联网的那个高峰。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叫边破边立,破一部分,立一部分,然后带来整个企业结构的改变。”所谓,“倾否,先否后喜。”在海尔看来,这是一个且破且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企业生就会有企业死。事实上,海尔这种“且破且立”的进化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从“去中心化”到“群龙无首”到“企业即人,人即企业”,海尔在公司战略上也在不断实践着从“且破且立”到“破旧立新”的思考。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曾形象描绘了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图景,即在这个时代的企业里,没有一个“中心的我”即没有一个上级可以去听你(底层员工)的诉求,因为这个上级(或者中心)根本没法给你下达一个正确的指  令,所以没有中心了。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组织战略的变化,即没有中心就变成分布式的,就要变得扁平化、网络化。若干个单元分布式存在,每个人都可以面对市场,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主权。张瑞敏表示,“现在我们的企业叫‘企业即人,人即企业’,每个创业者都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企业,这和传统企业封闭性系统的管理理论完全不一样。我们要把海尔变成开放的系统,每个人都可以出来创业,这样原来的组织就被颠覆掉了。”
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非车险:   
:      
热门问题:  
:        
:         
热门影院: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东华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效应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劳动生产率和就业都是理论界和业界所研究的重大问题,为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劳动生产率不仅决定着一家企业、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于增加国民财富、提高工人工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甚至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业问题更加是国计民生,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无不与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在人类历史的又一个千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上海最先感知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再次面临着重大的经济转型,即朝着更加高级的经济形态迈进。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先驱,对全国的工业发展一直起着引领作用。在上海实现经济顺利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把握其工业的发展节奏和步伐,如何调整其工业的内部结构,对上海经济的顺利转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就业的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此,本文以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用多种经济计量方法和手段,深入探讨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其研究内容和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分解模型构建及实证。首先,基于指数分解原理,将劳动生产率分解为纯生产率、鲍姆和丹尼森三大效应;其次,借鉴前沿生产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勾勒出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沿生产模型和前沿生产面,并运用距离函数,构建出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四重分解模型。
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因素的三大效应表明:纯生产率效应是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鲍姆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低;因而,促进上海市工业各行业间的要素流动,发挥工业行业的整体效应是上海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影响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四大因素中,资本深化最为显著,人均资本规模效率最弱。这说明上海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外延发展方式。因此,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均资本规模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力度是实现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2、经济转型期上海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的理论及经济计量分析。上海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基本吻合。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速度放缓的特点再次表明上海面临着又一次经济转型,即转向更加高级的经济形态。对上海市工业的重点分析还表明,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和就业人数减少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这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运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等计量模型和方法,揭示了经济转型期上海劳动就业变动的内在动因。
三十年来上海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的增长变动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之间不是简单的“替代”或“补偿”关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短期内对就业有着挤出作用,但从长期看来却又是吸纳就业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次产业的结构分析还表明,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就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3、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应用多种经济计量方法,分别分析了三大效应和四重分解因素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具有挤出作用。在三大效应中,纯生产率和丹尼森效应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鲍姆效应对就业挤出效应最小。在四重分解因素中,资本深化对就业的挤出作用最为显著,技术进步和人均资本规模效率对就业有着一定的挤出效应,技术效率对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上海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升鲍姆效应和技术效率,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4、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微观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得企业资料,并沿袭宏观数据分解思想,分析企业层面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探讨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就业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使得宏观研究结论在企业微观层面再次得到了验证。劳动生产率的二重分解因素也表明,主要依靠资本因素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在本质依然属于外延式发展,依靠技术管理因素来提高劳动生产的企业很大程度上则属于内涵式发展。对部分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两者的研究还表明,对于那些成长性较好的企业,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完全可以实现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5、经济转型期促进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在前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指出经济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且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随机生产前沿理论,将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纳入统一研究框架之下,构建出两者的理论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以往的研究分别对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劳动就业作过深入的探讨,但没有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而本文从整合的视角出发,无疑是一个创新。
2、研究方法的创新。应用前沿生产面和前沿生产模型,在理论上进一步分析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综合应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和数据包络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探讨了经济转型时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在宏观计量分析的同时,论文还结合微观案例,论证了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在微观企业的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理论推演,又有实证分析,还有案例说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本课题在方法上的一个创新。
3、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旨在揭示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内在逻辑机理,找出两者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方法或模式。首先,应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测算理论讨论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共时增长“悖论”;其次,运用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流转理论,并基于上海资源禀赋,试图解答上述“悖论”;最后,通过对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就业的深层次分析,为转型时期上海市工业,乃至整个上海经济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224;F427;F249.22【目录】:
摘要5-8ABSTRACT8-12目录12-21第1章 绪论21-36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1-24 1.2 问题的提出24-26 1.3 相关理论基础26-30
1.3.1 发展经济学27
1.3.2 计量经济学27-28
1.3.3 转型经济学28
1.3.4 劳动经济学28-29
1.3.5 管理学29
1.3.6 就业和失业理论29-30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30-32
1.4.1 研究思路30-31
1.4.2 研究方法31-32 1.5 研究内容与章目安排32-34
1.5.1 研究内容32-33
1.5.2 章目安排33-34 1.6 研究创新点34-36第2章 文献综述36-59 2.1 关于生产率的研究36-46
2.1.1 生产率的概念及内涵36-38
2.1.2 生产率的测算38-45
2.1.3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解45-46 2.2 关于劳动就业的研究46-55
2.2.1 西方就业理论与实践47-51
2.2.2 我国就业理论与实践51-55 2.3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就业的相关研究55-56
2.3.1 国外对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就业的研究55
2.3.2 国内对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就业的研究55-56 2.4 本章小结56-59第3章 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59-79 3.1 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分析60-65
3.1.1 劳动生产率对就业的替代效应60-62
3.1.2 劳动生产率对就业的补偿效应62-65 3.2 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关系的宏观解释65-70
3.2.1 古典理论的解释65-67
3.2.2 借助通货膨胀率的解释67-68
3.3.3 借助就业结构的解释68-70 3.3 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关系的微观解释70-74
3.3.1 借助工资率的解释70-72
3.3.2 借助技术进步的解释72-74 3.4 劳动生产率、就业与经济增长74-78
3.4.1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75-76
3.4.2 就业与经济增长76-78 3.5 本章小结78-79第4章 经济转型期上海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的态势79-101 4.1 数据来源及若干计量指标说明79-80 4.2 转型期上海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态势80-87
4.2.1 总劳动生产率和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分析80-83
4.2.2 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83-85
4.2.3 工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85-87 4.3 转型期上海就业增长的态势87-100
4.3.1 上海就业总量及各产业就业情况分析87-91
4.3.2 劳动就业的结构偏离度分析91-94
4.3.3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就业弹性分析94-97
4.3.4 上海市就业变动影响因素分析97-100 4.4 本章小结100-101第5章 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分解101-126 5.1 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态势及贡献101-104
5.1.1 样本选择及说明101-102
5.1.2 增长态势及贡献分析102-104 5.2 基于指数法的劳动生产率分解104-113
5.2.1 指数法的理论及模型104-107
5.2.2 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三大效应107-112
5.2.3 结论与启示112-113 5.3 基于DEA的劳动生产率分解113-125
5.3.1 四重分解的理论及模型113-120
5.3.2 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四重分解120-124
5.3.3 结论与启示124-125 5.4 本章小结125-126第6章 劳动生产率增长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126-147 6.1 上海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态势分析126-132
6.1.1 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的总体情况126-127
6.1.2 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情况127-129
6.1.3 转型期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情况129-132 6.2 三大效应与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132-140
6.2.1 三大效应与就业增长率的相关度分析132-134
6.2.2 三大效应与就业增长率的协整分析134-139
6.2.3 结论与启示139-140 6.3 四重分解因素与就业增长率的实证分析140-146
6.3.1 四重分解因素与就业增长率的单位根检验140
6.3.2 四重分解因素与就业增长率的协整分析140-145
6.3.3 结论与启示145-146 6.4 本章小结146-147第7章 案例剖析147-165 7.1 数据采集及说明147-148
7.1.1 调研目的与内容147
7.1.2 数据说明147-148 7.2 样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就业情况148-153
7.2.1 样本企业的描述统计148-149
7.2.2 样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分析149-151
7.2.3 样本企业的劳动就业分析151-153 7.3 样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分解153-159
7.3.1 二重分解的理论及模型153-155
7.3.2 劳动生产率二重分解结果155-159
7.3.3 结论与启示159 7.4 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相互关系分析159-164
7.4.1 样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就业弹性分析159-161
7.4.2 样本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解决富余劳动力的若干经验161-164 7.5 本章小结164-165第8章 研究总结及政策建议165-173 8.1 研究结论165-167
8.1.1 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理论研究165
8.1.2 基于统计数据,揭示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增长的演变规律165-166
8.1.3 应用两种方法,分解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166
8.1.4 多种计量方法,实证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166-167
8.1.5 微观案例剖析,验证宏观研究的结论167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67-168
8.2.1 对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分解167
8.2.2 关于经济转型和中国本位研究167-168
8.2.3 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关系的研究168 8.3 政策建议及制度安排168-173
8.3.1 确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重"的发展观169
8.3.2 积极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169
8.3.3 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169-170
8.3.4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劳动就业170
8.3.5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容量170-171
8.3.6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171-173参考文献173-190附录190-210 附录一"劳动生产率管理"企业调研问卷190-198 附录二 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四重分解结果(年)198-2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210-212致谢212-21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边文霞;;[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李红松;[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常进雄;[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徐鸣;;[J];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徐旭川;;[J];当代财经;2008年10期
毛树礼;姜再勇;;[J];《资本论》与当代经济;1993年01期
田成诗;;[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李美娟,陈国宏;[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6期
张车伟,蔡昉;[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干春晖;郑若谷;;[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邵 斌;[N];大众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宏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陶洪;[D];东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宇雄;[D];同济大学;2007年
吴凯;[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林;吴天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熊镇邦;毛阳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周淼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张杨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周本立,吴劲松;[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聂晶;张明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高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孙祥;武国剑;南国君;刘海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谢霓泓;[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赵洁,王礼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李五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林秀梅;王洋;郝华;;[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刘涛;;[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王炳才;;[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刘丽;;[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顾海波;;[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丁越兰;唐婉君;;[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杨守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叶勇;;[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平;[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王岩;[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吴晓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邱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晓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郭艳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宋美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泽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玉娟;[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廉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书青;[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孟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惊涛;[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蚌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刘庆唐,张锦琳;[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王诚;[J];财经科学;1996年04期
陈修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刘昕;[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11期
黄乾,原新;[J];财经研究;2002年02期
刘乃全,孙海鸣;[J];财经研究;2003年01期
李红松;[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刘乃全,郑秀君,贾彦利;[J];财经研究;2005年01期
周天勇;[J];财贸经济;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吕福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南叶;[N];经济参考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金波;[D];河海大学;2001年
陈志洪;[D];复旦大学;2003年
魏星;[D];复旦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蒋万进;安荔;钱敏泽;郑玉坤;;[J];中国金融;2006年20期
张亦铭,严慈;[J];灯与照明;1995年01期
纪贵东;[J];云南冶金;1994年03期
王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侯加林;杜文;田永祥;;[J];金融经济;2006年20期
杨庆发;陶小兵;;[J];宏观经济研究;1984年24期
刘忱;;[J];中国能源;1991年02期
林虓;;[J];中国劳动;1958年02期
史中来;[J];中州学刊;1986年06期
尹世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凯;;[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王春香;邵淑月;梁进;李军;;[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赵心宪;;[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孙立行;;[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张平;;[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李晓峰;钱利珍;;[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栾爽;谭志宏;;[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夏兴园;萧文海;;[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李娅;;[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余秋荣;;[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一鸣;[N];人民政协报;2004年
钱飞鸣;[N];深圳商报;2006年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N];证券时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孙忠法;[N];中国人事报;2009年
陈耀(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N];发展导报;2003年
就业促进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忻州;[N];中国改革报;2006年
常虹;[N];秦皇岛日报;2006年
常梦飞;[N];中国信息报;2006年
杨晓冬;[N];中国人事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鸿军;[D];东华大学;2010年
刘艳;[D];西北大学;2009年
彭文慧;[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向吉英;[D];暨南大学;2002年
林原;[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邵长毅;[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张小兰;[D];四川大学;2003年
曹元芳;[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张新颖;[D];吉林大学;2009年
Ahmed Ashraf Abd El-H[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波;[D];东华大学;2010年
王波;[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于洋;[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王亚波;[D];吉林大学;2005年
董慧丽;[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张宝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徐碧波;[D];浙江大学;2005年
邵丽娜;[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吴珊珊;[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张磊;[D];苏州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