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股指期货下跌的根本原因是股价的泡沫...

导致中国股价泡沫化的原因及趋势分析
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历史看,股价泡沫化现象经常出现,但股价泡沫化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但我国的股票市场价格一直高于理论上合理的标准,也高于国际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存在泡沫。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投资者更关心的是:股市泡沫还会一直存在吗?中国股市泡沫什么时候破灭?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仅可以对市场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对投资决策同样很有意义。
一、产生股市泡沫的一般规律
一般而言,投资者在乐观气氛的感染下才使股价保持持续上涨,从而产生高估值(或股市泡沫)现象。从美国的历史来看,当新的技术革命推动经济景气回升的过程中,投资者很容易产生过分乐观的市场预期,于是产生股市泡沫。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股市的月均市盈率(扣除通胀因素)为15.08倍,一共出现了四次市盈率高峰,分别是1901年的25倍,1929年的30倍,1966年的23倍,2000年45倍。这四次市盈率高峰的出现与上一个世纪的四次大的技术进步完全一致。
在美国过去的100年时间里,出现了四次这样的循环:新的技术革命导致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乐观→股市上涨→“新经济”的论述出现→刺激股市继续上涨→股市泡沫破灭。这与传统的金融理论关于金融危机的解释模型(如明斯基模型)是完全一致的。
股市产生泡沫的另外一种常见因素是货币条件过于宽松。货币当局主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或大量的资金流入本国都可能导致市场上资金泛滥,出现流动性过剩。当市场出现“钱多”现象时,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是容易理解的。从金融发展的历史看,18世纪初法国的“密西西比河泡沫事件”就是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股市价格泡沫的经典案例,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与国际资本流动也有较大的关系。
二、“三维互动模型”:对股市泡沫的解释框架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以2005年为界把股市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所以将2005年作为股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因为2005年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它们对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是汇率改革的启动,该项改革导致国际资本纷纷流向中国,使中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其二是股权分置改革,该项使得国有股和法人股从不能流通逐渐过渡到流通状态。因此,2005年前后的中国股市的价格形成机制是有很大差异的,有必要分开来讨论。
分析2005年之前的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从政府行为、机构投资者行为和散户投资者行为的角度来分析股价泡沫的形成机制。我们不妨称之为“三维互动模型”。
政府行为:从我们过去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政府一直在深度地干预股票市场,企图利用资本市场来实现各种目标(在1998年前后的主要目标是为国企改革服务)。正是由于政府的实用主义的指导思想才使股市走上了急功近利的不归之途。
从辨证的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股市是由政府强行启动的,是典型的外生成长模式,因此,政府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短期目标,就会使股票市场偏离资源配置这一根本目标。例如,1999年,为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竟然动用人民日报《社论》来启动股市。当时的上海股票市场的综合指数是1500点,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位(而同样是在这一点位左右(1260点),1996年12月,政府却同样动用人民日报《社论》来打压股市!认为上海股票指数在1400点左右已经太高,股市泡沫太多)。为了达到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的目标,就必须纵容各种伪装上市和股票操纵行为,因为很多国企无法达到上市的标准,同样,如果市场没有操纵,国企上市无法卖到一个好价钱。广大投资者在同政府搏弈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政府的决策意图和规律。他们视政策为市场好坏的风向标,当股市低迷时政府一定会出台利好政策,同时放松对市场的监管,于是市场中的投资者便心领神会,又重新开始进入市场,股市重新活跃起来。2005年之前,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先后五次出台利好政策干预股市下跌,形成五个“政策底”(股市的高点和低点都对应着相应的政策业内称为“政策底”和“政策顶”)。
政策底1:1994年因宏观政策不断从紧,股市连续下跌,当上海综合指数跌至325点时,管理层推出了“三大救市”政策,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政策底。&
政策底2:1996年初,深圳和上海两地政府为了争取金融中心的地位,直接或间接地操纵股票市场,另外,以利率不断下调为特征的宏观政策由紧运行转为松运行,推动股市发展的股市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引起股市持续一年的连续上涨。第二个政策底出现。
政策底3:1996年12月底,股市被政策的力量调至867点,出现一次到位的硬着陆之后,因调节股市的目的达到了,股市的政策突然放松,顺应了不断趋松的宏观政策,引起了股市的又一次大幅上涨。产生了第三个政策底。
政策底4:1997年7月后,股市在一系列利空的股市政策作用下不断下滑,又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香港股市大跌。我国股市急探至千点大关附近,但又被政策的力量迅速拉回来。千点大关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股市牛熊的分水岭,也成为长达几年的、明显的第四个政策底。
政策底5:日,当上海综合股市指数从当年的最高点2200点下跌到1350点时,股指已下跌了近900点,股市一片低迷、投资者严重亏损,政府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日,当股市指数再次下滑到1350点附近时,政府再次伸出救市之手,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使上海综合指数1350点成为第五个政策底。
因为政府对股票价格的干预,使投资者对股市风险产生了麻痹心理,股市的风险溢价被扭曲、降低,股市的正常价格形成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在股市运行过程中,政府不仅调控指数,而且不断地将优质的国有资产注入到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去,给股票投资者形成了特殊的心理预期,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上市公司亏损了会有政府出面重组。政府对股票市场的深度干预的结果必将使国家的信用与股市的风险紧紧地栓在了一起(这一点同改革前的国有银行体系十分相似),使股市的泡沫风险得不到及时释放。很多垃圾股市值依然很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投资者有重组预期,都寄希望政府来重组这些公司,从而导致垃圾股与绩优股股价差异不大的奇特现象,这是我国股市所独有的,这一独有现象的存在恰好是我国政府过度干预股市的最好证据。
机构投资者行为: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扭曲是我国股价容易出现泡沫的又一重要原因。
按照一般常识,机构投资者比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性,因为机构投资者都是专家理财,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比较科学。但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比较特殊,这些特殊性导致了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投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基金、国有企业,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共同特点是国有资本占绝对控制地位,在管理制度存在明显漏洞的情况下,国有资本的实际控制人存在明显的风险偏好,究其根本原因是“老鼠仓”行为的存在。
所谓“老鼠仓”行为,是指拥有机构资本控制权的人在决定操纵某只股价之后,随以个人名义在低价格大量买入该只股票(用个人自有资本或融资购买),然后用自己控制的国有资本大肆拉抬股价,在最高价位卖出属于自己的股票(即所谓的“老鼠仓”)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个人获利丰厚,至于国有资本的盈亏已是无关紧要。“老鼠仓”行为是和“坐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坐庄”行为就无所谓“老鼠仓”了。
因为有老鼠仓行为的存在,使投资股票市场的国有资本或证券投资基金存在高风险,但收益很低;而国有资本的实际控制人享受高收益,但风险很小。可见,在我国股票市场存在风险与收益分离的特殊现象。
该现象的存在使正常的金融运行规律被扭曲,例如,
在早期曝光的违规案例里,很多参与“坐庄”的金融机构的投资总是回报率为负数。令人震惊的是,“中经开”在操纵327国债期货事件过程中,令对手万国证券暴仓,而自己竟然没有多少盈利,同样是该公司,在操纵著名的“东方电子”股票过程中,股价上涨数十倍,但公司的收益甚微。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这些钱都进了少数个人的口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国资背景的公司来路十分复杂,有银行、信托背景的,有保险公司背景的,还有财政背景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信托、保险、财政等行业及部门常常出现监管缺位或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股票市场的“老鼠仓”实际上成了国有资本私有化(流入个人口袋)的重要通道,这是很多公司和个人通过金融市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另外一种重要方式是银行贷款的回扣等)。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有别于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有风险偏好的秘密所在,也是“坐庄”行为为什么一度盛行的根本原因。毫不夸张地说,在2001年前,“老鼠仓”行为是导致我国股票市场高估值的最重要的原因。
也许有人说,在2001年之前,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很小,不足以左右市场的定价。从表面上看,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似乎占流通股市值的比重不大,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2001年前,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较小,但证券公司控制的股票数量相当大,至少占流通总市值的20%左右,加上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拥有的股票,流通市值的30%以上控制在机构手里。但因为这些机构并没有信息公开的要求,我们无从知道它们究竟拿了多少股票。因此,我认为,此时的机构行为对股价的影响同样是举足轻重的。
2001年,随着“基金黑幕”的曝光及“银光夏财务造假案件”等一系列案件被查处,机构投资者的“坐庄模式”受到较大挑战,股价停止上涨,并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因为很多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是通过融资得来的,有些融资的成本高达20%(每年)以上,只要股价停止上涨就意味着这些机构面临亏损,迫使这些机构卖出股票,于是,股价进一步下跌,这些机构的财务危机逐步加深,市场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是2001年至2005年股票市场出现的情况,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经济增长及上市公司盈利都是历史上最好的阶段,但股市却出现了大熊市。这段历史从反面印证了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价影响之深远。
散户投资者行为:散户投资者存在特殊的心理依赖是股票价格高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散户投资者是相对机构投资者而言的,一般指资金量较小的个人投资者(资金量大的个人投资者与一般散户投资者行为不同,他们可以享受专业的资讯服务,这些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没有差异)。从一般的经济理论分析看,散户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动机是为了盈利,但我国股市在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投资价值的,而且在散户与机构的搏弈过程中,散户总是处于劣势,机构投资者总是利用信息和资金上的优势来赚散户的钱。
那么,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散户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参与股票市场呢?从开户人数看,至2011年底,我国股民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95%以上是散户投资者。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教授和史密斯教授金融行为学理论成果,对资本市场的散户投资者的行为规律作一总结,他们的研究表明,股市投资者存在特殊的心理现象。笔者认为,这些行为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散户投资者。
导致散户投资者不断进入股市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存在“典型示范偏差”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仅以部分现象(或典型现象)为依据。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夸大了按“常识”得到的条件概率,也就是夸大了“典型”的作用;与典型示范相关的一个示范性认知偏差是小数法则偏差。“小数法则偏差”是指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渐进于总体分布: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大样本的代表性的低估。人们在根据现有的资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似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样本无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规律。大多数人是在身边的人买股票赚钱的刺激下进入股市的,别人成功记录被自己所夸大,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很多股票经纪人或证券从业人员在说服自己潜在的客户的时候,总是列举一些成功的案例来打动别人。尤其在2005年底至2007年底期间,所有买基金的人都获利丰厚,影响了数以亿计的投资者参与基金的申购,仅2007年就有2万多亿的资金通过基金流入股票市场。可见此心理影响之广、之深。
上述心理规律说明人为什么会进入股票市场。当一个人进入股票市场以后,会很快产生以下心理现象和规律:
首先是产生“保守主义偏差”:它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在面临新的资讯时不愿意理性地更改他们的现有观念或信念。它主要表现是:1)偏执偏差:它指行为人不仅不依据新资讯对初始信念进行修正,反而将新资讯错误地理解为对他的原有信念的进一步证明,进而强化他对原有信念的信心。实验显示,人们对原有信念的偏执有时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非理性偏差。例如,当一个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大幅度下跌的时候,他会认为是庄家洗盘而不是出货,因此更加坚定持股信心。2)出售效应:指投资者对亏损的股票惜售、不愿实现亏损的心理。由于人们只是感受到每次投资的独立盈亏,在亏损厌恶的心理状态下,自然不愿以亏损的价格实现投资负收益。当一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生非常糟糕的变化时,投资者在作出准备卖出股票的决策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买入的成本,如果现价低于成本价,卖出意味着亏损,因此不愿意卖出。此心理可以很好的解释当基金净值大幅度缩水后,并没有出现赎回的压力。
其次是“搏傻行为”:一般人在面对赢利是比较谨慎而保守,但面临亏损时却愿意“赌大”。它使得散户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不仅不会承认现实,及时采取止损行动,而且还会追加投资,甚至是借款来购买股票,结果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使自己成为永远的股东。
正是上述心理规律或心理现象的存在,使得股市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操纵股市成为可能。
通过对股票市场的主要三个参与主体的行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前,政策的过度干预是市场出现波动及高估值的必要前提条件,机构的“坐庄”及“老鼠仓”行为是导致高估值的关键原因,散户的投资心理偏差是市场出现高估值的不可或缺的条件。通俗地讲,在这个阶段,政府为了国企融资而鼓励和纵容投机,机构投资者为了自己的“老鼠仓”喜欢投机,散户投资者是积极参与投机。这个市场是高度投机的市场。
三、流动性过剩:2005年之后的股价泡沫成因
前面分析了2005年之前导致中国股价泡沫的原因,主要从政府行为、机构投资者行为及散户投资者行为的角度来剖析。2005年后,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中,除了上述三个主体的行为因素继续起作用外,还出现了新的因素,即流动性过剩。
2005年后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与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股价形成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单向升值导致大量“热钱”流入,外汇占款迅速增加,而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导致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刺激股价上升。这是产生2005年至2007年底的大牛市的背景。
这次大牛市与之前的历次股价上涨都有区别。2005年之前的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市场投机,投机的主要对象是中小盘股,大盘蓝筹股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大盘股的估值水平一直明显低于小盘股。2005年-2007年的大牛市里,大盘蓝筹股获得追捧,出现所谓的“流动性溢价”现象(即:大盘股的市场流动性比小盘股更好,应该享受溢价)。中国石油、中国神化、中国远洋等都是在这个阶段上市的,都获得市场热烈的追捧,平均估值都曾经达到60倍市盈率以上。
大盘蓝筹股获得追捧的主要原因与证券投资基金获得追捧有关。在这个阶段,散户投资者疯狂购买证券投资基金,他们误以为基金是储蓄的替代品,没有任何风险而又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在2006年底至2007年底的一年时间里,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从不足1万亿份迅速增加到3万亿份以上。在股价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基金经理必须将募集的资金迅速完成建仓,购买大盘蓝筹股成为他们的首选。大盘蓝筹股的“流动性溢价”由此产生。
要正确理解这个阶段的股价泡沫,不能不提房地产。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连续10年的上涨,房地产投资从2000年的49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2万亿元,增长超过10倍。在房地产投资快速扩张的刺激下,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钢铁、水泥和建材、有色工业、煤炭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使得这些行业的股票都有出色的表现。在2005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中,高财务杠杆的金融类股票和房地产类股票表现最佳,平均获得了近十倍的涨幅,而指数的最大涨幅为500%。
2008年底,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决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出现多个季度的“井喷”。如果说2005年至2007年的流动性过剩是被动出现的话,2009年至2010年的货币快速扩张则是主动而为之的。
需要关注的是,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随着产能过剩的加剧和房地产投资的减速,热钱出现流出迹象,国内的货币扩张开始减速,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已经出现变化。股票市场的高估值赖以存在的条件已经动摇了,股价回归不可避免。
四、全球通使股市的估值体系出现巨变
如果说2005年开始的汇率改革刺激股价上升的话,那么,同样是2005年开始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进入流通市场,股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估值体系出现巨变。
在全流通之前的股市生态结构中,散户的资金量占60%-70%左右,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占30%-40%。在这样的生态结构中,散户数量多,而机构数量少,众多的散户投资者“供养”了数量有限的机构投资者,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操纵股票价格。说白了,这个阶段的股票市场总体上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是一个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总量不占绝对优势,但它们在整个游戏中占主导地位。
全流通之后,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可流通股票总量扩大了两倍多,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国有控股机构或公司法人手里,它们的行为与前述机构投资者有较大差别。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证券投资基金和券商、保险机构等称之为“金融资本”,把上市公司的发起人股东称之为“产业资本”,显然,产业资本的数量远远大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无法像金融资本那样通过操纵股价来牟取暴利,因为数量有限的散户无法“供养”数量如此庞大的产业资本,股市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了,2005年之前的“庞氏骗局”游戏难以为继。
当股市的“庞氏骗局”游戏不能继续的时候,股票的定价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或规律:股票价格=上市公司预期收益/(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对于金融资本而言,无风险收益率可以用国债收益率来替代,对于产业资本来说,它们的无风险收益率可能不是“国债收益率”(大约3.5%)或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而是实业投资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在现阶段,实业的投资收益率比国债的收益率要高一倍以上(大约10%)。因此,产业资本比金融资本有更高的收益率要求,反映在股价上就是产业资本愿意接受的价格比金融资本更低。假如一只股票的预期每股收益是1元/年,每年可以分红0.5元/股,金融资本认为以10元/股买入该股是可以接受的,而产业资本对该股票的定价可能只有5元/股。
很多人看到了产业资本不断套现的冲动,但不少人错误地将这些产业资本卖出股票的动力来自低廉的成本。的确,发起人股东的成本比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成本都要低廉,很多发起人股东的成本已经不足1元/股,但导致它们卖出的原因主要是现在的股票价格太高,股票的收益率远远低于它们从事实业投资的收益率。
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实现,产业资本主导股票市场定价的时代将逐步确立。因为产业资本对股票定价的参照系与金融资本是不一样的,它们对收益率的要求更加苛刻,因此,产业资本替代金融资本的过程一定是股票市场市场估值水平大幅度降低的过程。
由全流通导致的估值体系的改变对主板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对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冲击相对较大。
主板市场主要有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为主,对于这些上市公司而言,大多数主要股东不会因为股价高而减持股票。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看,投资这些大盘蓝筹股的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散户很少参与这些股票,因此,这些股票的投机色彩相对较少。从目前的估值水平看,大盘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10倍(笔者认为是合理水平)。即使进入全流通状态,主板市场还是以金融资本定价为主,其合理的估值水平应该以10倍市盈率为参照。
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以民营企业为主,股权比较分散,有很多专业的PE投资者参与其中,大多数控股股东并不在意谋求绝对的控股地位,只要股票价格被高估,这些股东就会减持股票。更重要的是,在全流通之前,投资这些小市值股票的投资者主要以散户为主,因此,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在全流通之前的估值是严重偏高。进入全流通状态之后,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将主要由产业资本定价,其合理的估值水平将明显低于主板市场的平均水平。
五、未来展望
中国股市的“庞氏骗局”已经随着全流通而难以为继,随着货币扩张的减速,中国股票高估值的条件相继消失,股价走上回归之旅。
展望未来,我国的股票市场将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估值水平将大幅度降低,并低于主板市场。对比当前的市场现状,估值体系和市场结构将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在估值体系巨变和经济周期下行将产生叠加效应,投资者需要警惕出现大熊市。切忌以历史数据来判断当前的股市。
在股价回归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将损失惨重,他们会习惯性地希望政府“救市”。但须知,市场的规律的是难以抗拒的,股价的回归之旅是不可逆转的。作为投资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把责任归结为政府。
股价何时回到合理的价位?当产业资本不愿意减持,或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回购股票之时。当前的很多股票回购或增持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例维护股价,作秀的成分较大,因为股价偏低而为之的很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涨那么高,不掉下来,是不正常的!更像是有预谋的屠杀,只不过范围扩大了点儿。
牛市战略和作用 开篇为了显示高大上,送上《操盘术》中的话:&br&&br& 投机,是天下彻头彻尾最富魔力的行当。但是,这行当愚蠢的人不能干,懒的动脑子的人不能干,心理不健全的人不能干,企图一夜暴富的冒险家不能干。这些人如果贸然卷入,到头来终究会一贫如洗。 --利文斯顿 &br&&br& 本人就股市以及后市的股票投资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文章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br&&br& 股市自2014年七月11号改革拉动股指上涨,中国已正式拉开了牛市飞奔的大幕,截止到日本次牛市的达到最点5178,累计涨幅高达两倍多,截止到今天是4478。在一个牛市冲天的股市里你想赔钱都难,在市场上大家往往不是问今天你赔了还是赚了,而改成了你赚多还是赚少。 &br&&br& 其实中国自日习李上台新政以来,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内忧外患,改革也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4W亿非理性刺激彻底加速中国国内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产能过剩、房价危机、地方债务加重、GDP增长放缓的连锁反应,国内官员腐败、人浮于事;国有企业体大、低效、无竞争力(多与国际公司比较);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严重缺失;国外市场上竞争压力持续增大;美国重返亚太;日本、越南、南海等周边国家领土、领海问题凸显;美国在经济上建立TPP战略,在亚太地区打造区域经济体系但排除中国在外…… &br&&br& 改革迫在眉睫,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中国经济有什么关系?经济中股市又起了什么作用?股市由熊市变牛市对中国国际政治、国内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到底谁是牛市的推动者和牛市最大的收获者?股市所谓的泡沫到底存在不存在?中国经济后续会如何发展? &br&&br& 我现就这次牛市进行分析:本次牛市是一次改革股+转型股,前者是推动中国股市和支撑整个股市上涨的力量,后者是中国领导层的目的。我将本次股市截止到目前为止,分为四步走战略:&br&&br& A:国务院、国资委、改革领导小组不断释放行业改革利好。从2014年七月11号开涨,2014年11号出台了第一个改革。&br&&br& 自2014年七月份到年底:七月份,银行改革;八月份,铁路投资;九月份,航空改革;九月份,水利改革;十一月份,证券改革;今年,分别进行了:国企改革(南北车合并,进行试点;上海国资委进行混改合并),医疗改革(医药价格放开等)、推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等。 舆论辅助:央视网、新华网、人民日报、政府网站等不断制造舆论倾向和舆论言论,占领媒体层面力量辅助拉动股市。(总结,前期 改革+舆论,吸引资金进场)&br&&br& B 楼市低迷、热钱流动、央行降准降息,继续拉动股指(虽然央行的本质目的并非让热钱流入股市,而是要给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减税,这个不能细讲,太复杂)带来众多的获利盘和协同效应,牛市已经毫无悬念。&br&&br& C 官媒护盘股市,自上证指数上4000点后,中国证监会、人民日报等政府工作人员不断发文:中国股市要慢牛、长牛、高质量牛而非疯牛。不断提示风险,但绝对保证不会崩盘,也不允许疯牛存在。(疯牛一旦形成本轮牛市离死不远了,什么重要任务都还没有完成,所以必须要打压,但绝对不是打死) &br&&br&D 当上证股指不断上涨到5178点时,政府监管层看到了两融高杠杆、高余额造成了高风险;实体经济还无法支撑牛市高估值,获利盘出局获利,资金入场放缓等现象让政府感觉必须打压一下。 &br&&br& 普及一下两融即融资融券业务,简单说融资即证券公司借给你钱买证券(包含股票),融券即证券公司借给你证券让你卖。高风险意味着收益会成倍放大,风险损失成倍增加——再加上资金面由于证监会掌管着新股的发行,外部资金进场增速明显降低,从根本上讲,前期由于改革+舆论不断吸引大量资金进场,但股票市场的供给有限,一共就那么多股票,供不应求所以导致股票价格节节攀高,而到供大于求时(注册制推出,目前还正在规划),股票估值会回归到合理区间。本周大盘调整前其实已经有预警:证监会发文提示风险,证监会严查不合规的券商、媒体、上市公司,防止投机,只是你太贪而已。&br&&br&&br& ………………………………………………………………分割线&br&&br&&br& 下面就本周股市暴跌谈谈有关泡沫和后市股市走向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br&&br& 个人认为本周股市暴跌只是技术性调整和风险预警,为了防止股市泡沫破裂而非牛市转熊市的转折点。中国股指最高时在5178现在在4478点,这次股市是不是存在泡沫,要想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充分理解什么叫泡沫。&br&&br& 泡沫的一个定义,泡沫就是资产的价格超过了实体经济能解释的部分。具体说,如果一个资产的市场价格超出了它未来收益的现值(之和),就会产生泡沫。但现值本身难以估计,因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泡沫未必就会破裂,什么样的泡沫,或者说泡沫多大才会破裂,也没人会知道,只有等待真正的破裂后才能知道。&br&&br& 我个人个认为中国目前的股市‘地球顶’已成立,风险已经大于机会,绝大多数股票长期估值已经达到历史高位已经形成;但在估值较低的蓝筹股依旧可以持有(如银行股市盈率仅5—8倍之间,股价逼近每股净值,世界上银行股的估在15倍—20倍左右)目前整个市场要一分为二的去看,个人认为中国股市存在泡沫依旧处于牛市的调整中。下面承接前面的来说一下原因吧! &br&&br& 试问本次股市由熊市变牛市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牛市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国家战略层的意图是什么? &br&&br&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植根于经济),政治对经济又巨大的反作用。本次牛市改革的本质目的: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进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中国全面繁荣的目标。请大家跟着我一起仔细回顾自习李2013年上台以来所做的事情:&br& ★反腐倡廉 ★简政放权使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有效市场改革包括(价格改革、电力改革…….) ★司法改革和监管体质改革(法无授权不可为) ★中国预算制度推行(十年才具体实施) &br&★国企改革 ★一带一路计划(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br&★自贸区试点到广泛推行(打造国际贸易新常态) ★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利率化推进(货币战争前期准备和试点) &br&★大众创新、万众创新&br&★提倡互联网+ 等等&br&&br& 所做的这一切的一切除了长远国家利益的考虑,目前就是为了促进中国的经济转型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股市恰恰在经济转型中起到了桥梁和资金供给作用,连接社会资本与企业之间,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国有企业转型合并提供资金进行国企改革,通过一路一带让国企变成世界级企业,而不仅仅是庞然大物,更要走出中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央汇金、社保基金等入市通过资本运作获利进而减轻财政问题和地方债务的压力,进而支持国家在经济层面的控制。&br&&br& 如果中国企业转型成功所谓的泡沫也就不成立,因为有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盈利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根基,泡沫危机也就自然化解。但如果泡沫破裂,请问谁最难受最难受,我告诉你绝对不是股民,而是中国领导层,你可能因为负债破产跳楼,领导人呢?你自己想吧,可以说是千古罪人了,死都不能死。所以这次和以前真的不一样,这次绝对不能输,输不起,所以政府高层走了一步险棋,但绝对是一步好棋、稳棋,因为股市崩盘这种结果,政府早就考虑到了,而中国政府素来以全世界最有执行力和权利的政府著称,所以股市未完成它的使命之前,不允许崩盘,也不能崩盘,这里面需要我们每一个的努力和参与,共同打造一个中国的未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相信这届政府。对于是否进入股市,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投资的意义更大,胜算更大。&br&&br&&br&&br& ………………………………………………………………………. 历史上的股市见底信号: &br&&br&市场估值在历史低位 &br&&br&M1见底回升 &br&&br&降准降息&br&&br&社保汇金入市 &br&&br&成交量极度萎缩 &br&&br&大股东和高管增持 &br&&br&机构大幅度配非周期类股票&br&&br& 强周期股在跌时抗跌,涨时领涨&br&&br&机构仓位在历史地点 &br&&br&新股停发或者降印花税 &br&&br&结合上述信号,结合本次牛市预测泡沫信号: &br&....................................................................&br&部分观点数据引用李大霄的数据,分别进行了更新和修正,另外添加了其它股市见顶信号。&br&...................................................................&br&&br&&br&A 上证市盈率整体20多点和目前纽交所、纳斯达克差不多,但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创业板市盈率高达近200全球历史之最没有之一;而主板同样也存在泡沫,主板市场不能看总体市盈率,就目前来看主板市场中位数86附近,而平均数20多,实际上被类似“定海神针”银行股平均了,所以平均数小。&br&&br&B 高管净减持。自2014年牛市到现在主板市场高管净减持高达80多亿不完全统计,在五月份减持达22亿;深交所上市公司自牛市开启从未增持过,4-6减持105亿;中小板(市盈率103.9截止到号)从牛市到2015年六月份减持628亿,5月份减持182亿,减持最大。创业板(市盈率197.6)创业板高管减持443亿,五月份减持114亿。(高管减持意义重大,自己想,上市公司BOSS聪明程度远超过一般投资者,他们不傻) &br&&br&C 全民疯狂炒股。彭博社发布的“股民学历分布图”显示,在新开户的A股股民中近七成股民没有上过高中,非理智表现(人人讨论股市,大妈、农民工、学生、清洁工等均炒股)&br&D 散户开户数比2007年牛市开户数对很多,07年180W,现在400W。&br&&br&E 超过58%的股票市盈率超过一百倍,超过90%的股票市盈率超过80多。而股票市场严重的供不应求,供应是证监会控制,而资金入场没有什么限制是导致高估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和以前的郁金香泡沫、亚太地区房地产泡沫、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不一样,他们是建立在供需开放的情况下。&br&&br&F :一季度社保基金分别在银行股减持(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中国中车套现大赚30亿。&br&&br&汇金于5月减持建行套现19亿,减持工行套现16亿。不完全统计官方控股套现多达100亿左右。&br&(如果官方对后市的预期看涨,绝对不会套现,因为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利益。首先是看跌,才会做出这些行动,具体策略你们懂)&br&&br&而后汇金的总经理离职了,这个信号更明显,国家不缺钱,缺的是战略,汇金因为利益捣乱,所以减持三天后总经理离职。你们自己思考里面的逻辑。不详谈了。&br&&br&&br& 股市存在泡沫,但绝对不会崩盘,信我。&br&&br&但请深深记住开始的那一段话。。。&br&重复一万遍:股票有风险,入市需谨慎。。。&br&重复一辈子。。。。&br&&br&禁止转载,用于商业用途。。。
牛市战略和作用 开篇为了显示高大上,送上《操盘术》中的话: 投机,是天下彻头彻尾最富魔力的行当。但是,这行当愚蠢的人不能干,懒的动脑子的人不能干,心理不健全的人不能干,企图一夜暴富的冒险家不能干。这些人如果贸然卷入,到头来终究会一贫如洗。 -…
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 2015 年 6 月 19 日的股票大跌? - 王天祺的回答&/a&&br&&br&鉴于明天开市,我又在雪球发了篇新帖:&br&&br&上周五的大跌,市场的恐慌情绪再次弥漫开,各大网站上的大v对于未来的走势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牛市的结束,大校的“地球顶”形成,有人坚定看多后市,号召死扛到底。
而我个人观点核心是:&b&&u&我们仍在牛市,不过短期的弱势尚未扭转。&/u&&/b&&br&&br&关于整个市场的大趋势,在我看来延续总比反转是更大的概率,现在并没有明显的大顶信号,仅凭周级别的大跌就判断牛市的结束,未免太过于草率了。&br&&br&那如何解释上周大盘的大跌呢? 关于这个问题,市场上也有各种不一的舆论解释,可能都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解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必要性,毕竟股市这个东西,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做出的判断,也只能够证伪而不能证明。 市场就是反映所有市场参与者心理的一个熔炉,所以导致市场的波动就如同人心理的波动一样,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是波浪式的运行,前面涨得太凶,那么调整也会剧烈,跟着市场的节奏走就好,非得为下跌找个原因,我觉得没什么必要。&br&&br&&b&所以整体而言,市场在大趋势上还是维持一个强势阶段,这种趋势不是周级别的调整就能逆转的。&/b&&br&&br&而貌似现在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调整结束了么,短期还会下跌么?&br&关于这个问题,短期内大盘无疑是弱势的,就如我上周发表的观点一样。 在市场一周大跌13%,周五单日跌超300点的情况下,直接做出已经调整完马上掉头向上的判断不是等于赌博么? 投资是最惧怕这种没有支撑力的赌博式论调的,顺势而为才是应该做的,后市怎么走怎么操作,至少等这波大跌企稳了再看。&br&&br&所以个人觉得,现在的最优策略应该是在大跌中寻找机会分批开始建仓,毕竟这波调整的力度还是很大,很多股的短线安全边际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前期暴涨又在这波调整中暴跌的个股,一般的反弹力度也会很强(是反弹还是新一轮的上升浪还得看后面的走势)短线投机者可以轻仓介入这种类型的个股。 而中长线的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些在这轮调整中比较抗跌或是被错杀的优质标的。&br&&br&个人认为下周2-3成的仓位操作是比较合理的,后面操作的灵活度会比较高,不用做市场的预言家,做顺势的投机滑头。&br&&br&&b&声明:不荐股,不诊股,不做具体的点位预测,我只是个孩子= =&/b&
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鉴于明天开市,我又在雪球发了篇新帖:上周五的大跌,市场的恐慌情绪再次弥漫开,各大网站上的大v对于未来的走势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牛市的结束,大校的“地球顶”形成,有…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一条小金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指期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