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gdp论文浙江省和安徽省经济绩效、增长理论、gdp

宏观经济学浙江省和安徽省经济绩效、增长理论、gdp-百谷歌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答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宏观经济学练习题答案,经济学原理第八章答案,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宏观经济学习题,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曼昆宏观经济学习题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宏观经济学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有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因此在短时间内,不会由于M2;法国巴黎百富勤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认为,在中国可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则表示,今年上半年,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由于现;夏斌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及时采取预调、微调;案例16“外向型经济”的可能陷阱;“外向型经济”的可能陷阱;据新华网报道,2009年浙江省第一季度的GDP增;200
有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因此在短时间内,不会由于M2增速走高而造成物价走势的大反转,由通缩趋势直接变为通胀危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说。
法国巴黎百富勤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认为,在中国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中,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非贸易部门。比如电力、道路、房地产等价格的上升,这些部门的产品无法进口,在需求扩张的作用下其价格将出现一定程度上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则表示,今年上半年,虽然因投资过猛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水平提高,但中国经济包括收入、产品、产值、产业等结构问题没有大的改变。特别是中国工业化水平低,农民、城市下岗职工收入太低,从消费的角度看,整个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没有解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指出,由于现在的经济环境同1986年和1992年时很不一样,信贷快速扩张和经济过热的后果也就不会像当时那么严重。尽管如此,应该承认如果非贸易品价格的过快上升仍然可能造成严重问题,包括总体价格的过快上升,经济泡沫的出现和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严重影响等。
夏斌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及时采取预调、微调。
案例16 “外向型经济”的可能陷阱
“外向型经济”的可能陷阱
据新华网报道,2009年浙江省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仅为3.4%。这一数字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1%,甚至还低于广东省的5.8%,远远落在了江苏省的10.2%之后。
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还没有回暖的迹象,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给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省第一季度GDP为46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8.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第二产业下降3%,第三产业增长11.4%。
浙江以前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现在突然跌下来,这与浙江的外向型经济依赖度太高有关。浙江经济主要以外向型民营企业为支撑,去年浙江创造的21486.9亿元的GDP中,出口创造的GDP占了53%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些民营企业普遍采取了收缩政策,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策略不一样,民营企业压缩库存、调整生产产能,有些企业处于等待的蛰伏状态,使浙江经济增长较缓。
同时,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一直比较慢,这是浙江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根源。浙江经济出现增长缓慢并不奇怪。浙江的产业结构以吃、穿、用为多,比如餐饮业、纺织业和小商品制造业。长期以来,这样的产业结构是适合浙江省的内需消费结构的。但从2002年以来,浙江省的内需消费结构突然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倾向转变为住、行、高等教育、旅游等等,浙江的产业结构依旧没有较大的变化。
如何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的时候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呢?史晋川认为浙江单纯用市场结构调整、用出口来弥补。浙江经济对国际的依赖度太高了,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对浙江的外需突然降低时,浙江的经济整体陷入了困境。
1.浙江的内需为什么无法及时弥补外需下降的缺口?
2.为什么投资因素对浙江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
案例17 怎样的货币政策算是宽松的?
怎样的货币政策算是宽松的?
央行公布,截至2009年3月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5.4%,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同时,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4.5万亿,直逼去年全年4.9万亿元的水准。 央行公布了4月份的金融运行数据。人民币贷款当月增加5918亿元,1-4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已经超额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最低5万亿元的放贷指标。
央行数据显示,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9.72%,增幅比上年末高10.9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918亿元,同比多增1229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472亿元,同比多增73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8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8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446亿元,同比多增49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7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4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257亿元。1-4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同比多增
3.37万亿元。4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422亿美元,同比下降9.81%,当月外汇各项贷款增加70亿美元,同比多增49亿美元。
4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多增3743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117亿元,同比多增180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7375亿元,同比多增4629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525亿元,同比少增116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6306亿元,同比多增3984亿元。1-4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6.65万亿元,同比多增3.35万亿元。
历史数据显示,自1992年有了季度统计数据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总比GDP的增长要快,最少快出了3.5个百分点(2005年第1季度和2007年第2季度),最多则要快出24.7个百分点(1994年第3季度)。纯粹以现象分类,今年第一季度M2快于GDP增长达19.3个百分点,在总共68个季度里位居第六名。交代一下,前五名是1993年第3季开始到1994年第3季连续的5个季度,那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波高通胀的岁月。当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体制转型摧枯拉朽,大量在计划体制里不入市的资源――譬如土地――进入了交易过程,“货币深化”本身需要更多的货币。目前的货币投放,即使把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13%)视为“潜在的、或应该有的中国增长之速”,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也超过了经济增长的12个百分点。
1.目前的货币政策还算得上是适度宽松吗?它是否可以持续?
2.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问题是什么?其体制根源何在?
案例18 政府促进就业的途径与手段
政府促进就业的途径与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应该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劳动力配置和工资决定,而是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和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政策环境来促进就业。
制定符合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决定其经济增长的绩效,也决定其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对于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成为产业的主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并且使尽可能多的劳动者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均收入的提高有两种途径:一是就业人口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部分人口由于没有就业或就业不充分,收入没有提高;二是更广泛的人口参与就业,平均工资可能增长不快,但总体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可以快速提高,而且收入分配比较均等。显然,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应靠后一种途径来实现。一方面,工资水平和人工成本上涨过快,不利于扩大就业;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劳动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结构。除了在一些必要的高科技领域赶超世界前沿水平,大多数地区的主导产业都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实践证明,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通常具有以较少投资吸纳较多就业的特点,应该得到更多的政策鼓励,加快其发展。 把就业纳入宏观反周期政策中。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就业被列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首
要目标。这些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反周期政策,无一例外地根据就业信号做出反应,采取财政手段或货币手段降低失业率。我国过去长期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保障。经济增长固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实际上,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倾斜性地对重工业投资,造成的就业量损失达40%以上。因此,把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独立和优先目标,就可以更有力地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不仅要依靠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适宜的技术选择战略来实现就业增长的目标。新一届中央政府把新增800万人就业和经济增长率达到7%,同时作为2003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这是一个良好开端,将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针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就业扶助政策。除了有劳动障碍的群体外,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还涉及一部分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特困群体,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人群(“4050”人员)。他们的困难在于很难通过市场自动解决其就业问题。因此,除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给予特困群体以相应的政策扶持。首先,为特殊困难群众创造公共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就业岗位。在政府的公共服务中,能够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这些公共部门的就业岗位应遵循就业最大化原则,不宜过度资本密集化。此外,还有必要根据失业状况的严重程度,额外为失业者创造一些公益性岗位,相当于以工代赈。其次,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的转岗培训。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代人的人力资本形成受到严重影响,直接表现为平均受教育年限短。因此,通过培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是政府的责任。第三,创建社区就业和保障平台。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有效的政府管理和服务需要有一个基层平台。如何把扶助措施落实到真正的困难群众身上,把社区居民服务中蕴藏的巨大就业需求反映出来,也需要一个有效的中介环节。在我国,社区是执行这方面职能最好的层次。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形成,有赖于社会保障功能与市场竞争标准相分离,使企业把冗员分离出来,按照实际需求使用劳动力,而把失业保险的职能交给社会执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资源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将一些部门的劳动力排挤出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会出现就业岗位的丧失;农村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这些调整中,一部分劳动者将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失业状态,急需失业保险制度对他们进行保障。
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涉及政府干预,但解决就业问题主要应该依靠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标志首先是工资由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决定。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反映劳动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形成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另一个标志是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一种生产要素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劳动力不能在城乡之间流动,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率。一旦劳动力流动起来,资源重新配置产生的效应对总体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长期保持比较优势。最后应强调,劳动力市场作用的发挥,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规制和引导,都应该在法制的基础上进行。
(《人民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 蔡P)
案例19 中国宏观调控技艺几何?
中国宏观调控技艺几何?
1993年,中央为了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决定进行第三次宏观紧缩。这次紧缩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熔基(代央行行长)主抓。为了防止前两次紧缩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的教训,中央在紧缩伊始就强调“软着陆”并提出了调控的目标:把过热的经济增长率控制
在10%左右,把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左右。经过三年的努力,在1996年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8%,通货膨胀率为6.1%。此后,直至1998年1月,我国仍然在实行所谓“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可参阅199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这样,就导致了1996年以后的经济偏冷(衰退)。
1998年2月以后,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偏冷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央决定实行以“启动内需”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扩张政策。首先启动的是扩张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从1995年的25%左右一直调至不足2%的水平),并于1998年下半年启动大力度扩张的财政政策。日,中国股票市场果然爆发了一场自成立以来最大的“牛市”行情,上证指数从1000点左右启动,一路拉升至2200多点。 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拐点”出现,此时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及时改变取向;否则,经济复苏将改变其内在的轨迹变得过于陡峭,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但是,1998 年至2004 年期间,我国政府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由此拉动的投资总规模超过5 万亿元,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7%。与此同时,2000年至2003年间,我国的流通货币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长。正是这一连串的扩张政策导致了2003年以后出现的经济过热,而最终使中央不得不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了第四次宏观紧缩,由于经济高位运行的趋势难以马上扭转,进一步引发了调控政策的“长期性”和“强硬性”,从而成为新一轮经济衰退的诱因。2008年成了我国经济从增长进入又一次衰退的“拐点”,还有两个“辅助”理由的支持:一是奥运的召开将最终使奥运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消退,二是这轮经济周期从上一个高点(1992年)下来,走了8年的下降通道(2000年出现拐点),而按照周期对称的原理(当然,会有例外),如果走出8年的上升通道,其高点恰好在2008年()。 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漫延,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讨论:
1.简要评介中国宏观调控的水平?
2.你对改善中国宏观调控技艺有什么思路?
案例20 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储蓄?
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储蓄?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边际消费倾向低的另一面就是高储蓄率。表面上看,高储蓄率往往是高GDP 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70 年代GDP 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90 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GDP 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
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年的M2 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 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13 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5 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10 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 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19.1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21 转型期中国的失业问题
转型期中国的失业问题
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本土化特征”决定了在解决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时,不可避免要遇到如下几对矛盾:
1.失业理论的滞后与失业问题日益严峻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在失业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劳动力商品属性、劳动力市场、劳动要素配置、就业、失业、再就业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虽然理论界对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和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与思考,但是并未形成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了。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失业理论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与盲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失业规模逐步扩大,失业层面不断加宽,治理失业的难度更加明显。由此,失业理论的滞后与现实问题的严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与对比,这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2.政府管制壁垒与劳动力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大一统”式的刚性就业制度,劳动力一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只能通过计划调配。尤其是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更是壁垒森严。在不同行业、企业、事业、行政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规定的政策和条例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许多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土政策”的限制。
进入转型时期,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对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而目前我们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事业部门实行的人事制度、劳动管理制度明显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步伐,这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单向转移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具有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的市场化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双重转型。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12宏观经济学案例等内容。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宏观经济学 61/62? 姜赛雅
周三 678 节 克鲁格曼: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货币政策与大国会山保姆...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案例 1 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 GDP 是万万不能的 1、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 GDP 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案例分析报告 一、 案例综述 海尔的名牌战略是中国商界乃至世界商界的经典案例。从 1984 年两个濒临倒闭的小厂...  宏观经济环境案例_法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案例 1: 索尼公司进入欧美市场的经验...壳牌中国设有油品零售业务学 院等培训中心,还有全职负责培训的经理,来确保所有...  宏观经济学案例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 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 防预算从 197...  宏观经济学例题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1.哪一项不列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C ) B.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C.政府...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 1:利用 AD-AS 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中国经 济在 1996 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100个经典经济学案例分析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昭君出塞――资源短缺 ...包括微观 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分支(在本章 1.1 节昭君出塞里面我们...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世界贫困与经济学案例: 阿根廷也许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养活像美国那样多的人 口。可是,就连刚刚一岁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绩效工资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