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什么时候死的

说到三国诸英雄,姜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很多人会觉得姜维运气好,得到了诸葛亮的亲身传授毕生所学,再加上自身的天赋,没有引领阿斗的蜀汉逆袭曹魏真是太可惜了;也有人觉得姜维其实并没什么真本事,也没做出什么业绩,跳槽到刘汉,还对老东家曹魏死咬着不放,最后却又降魏,立场摇摆不定。

有网友评论姜维的一生:

四句话里面充满了惋惜之情,其品质高洁因为种种原因忠孝难两全,满腹经纶才华文韬武略却没有机运充分施展,对蜀汉忠心耿耿却遇到一个昏君,至死也在为后主谋划,欲说服钟会谋反,企图曲线救蜀。失败后却落得个后人“计害三贤”的嘲讽。

那么真相是怎样的呢……

公元347年,东晋权臣桓温西征巴蜀,歼灭了割据当地的成汉政权。

随后,桓温属下孙盛进入成都,在当地的档案室中发现了一封密信,他打开一看,竟是蜀汉大将姜维写给刘禅的亲笔信。

桓温看完后,不禁感叹道:“诸葛亮可以瞑目了。”

姜维,字伯约,是关右陇西人。

一开始,姜维不过是个曹魏边境的小吏。公元227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强势的汉军让魏国边防军大吃一惊,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同时向诸葛亮的投降。

由于姜维是天水人,因此他不得不投降了诸葛亮。

相比于中原的人才,姜维一开始无论从才学和名气上都排不上号。史书中说姜维好郑学,其实也并没有学得多好。

因此,姜维虽然腹中有韬略,但是一直得不到赏识。然而诸葛亮却慧眼识英,认为姜维有可能成为一个大人才。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书信中写道:“姜维真是关右的上士啊!”也就是说,姜维是关右地区的顶级人才。当时的姜维也不过27岁。

上线了!上线了!上线了!

随后,诸葛亮时常将姜维带在身边,多次给他升迁,还让他统领禁军。

此外,诸葛亮还多次给姜维指点,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诸葛亮多次告诫姜维,要求他心存汉室,以兴复汉室为己任。

之后诸葛亮多次北伐,姜维都在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专门命令姜维断后,将蜀军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而当时的姜维不过是个杂号将军。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他的梦想,也继承了他的事业。他终身以诸葛亮为榜样,将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北伐大业之中。

论为人,姜维属于心比天高之流。他家无余财,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并无物欲,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无论好坏,说他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应该大差不差。 他才华不及诸葛亮,不丢人。全三国也就一个诸葛亮。 他不断北伐,有胜有败,其执着至少不必怀疑。 他的一个大争议,是“穷兵黩武”。然而实在话是:很少人意识到,在蒋琬费祎死去前,姜维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后那几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黄皓等人打压。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丧失了掌舵人。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姜维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蒋琬和费祎两个重要人物。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转而开始了休养生息。但是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领导者,姜维军事能力很强,但是政治能力不足。面对蜀汉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问题,姜维束手无策,只能自己在外带兵。


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凉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调整了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的愿望。


姜维跟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打了多少年,后来还遇到了两个劲敌:邓艾与钟会。这二人出道儿虽然比姜维晚些,可名气却与姜维在伯仲之间。这两个人不负司马昭的期望,攻破了蜀国。邓艾受降了刘禅,钟会困住了姜维。刘禅给姜维下命令:姜维啊,我都投降了,你还撑着个什么劲儿啊?快投降吧,咱们打不过人家。邓艾大概想得很轻松,刘禅都下命令了,你姜维敢不听么?敢不降么?


姜维对刘禅的忠诚,亦离不开恩师的遗命。我想,姜维在得不到刘禅信任的时候,肯定动过一走了之的念头,但他忘不了诸葛亮的循循教导,更忘不了诸葛亮在五丈原弥留之际的托付,所以,姜维的悲剧,在降蜀后,就决定了。


钟会在乱军之中被射杀!而姜维自知在劫难逃!于上拔出长剑,口中大喊:“我计不成,乃天命也”!然后,一剑刺穿胸膛!一代英豪就此了结了生命!同时也跟孔明一样,同样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当司马昭听到姜维临终遗言之时,都开始怀疑人生了(心想:天下间还真有如此豪义之人,为了主上事业竟然不惜生命,后怕后怕…),刘禅听后,立马想斩杀黄皓!(也确实是因为自己宠信了黄皓,要不然也绝对不会误国!)不过此时,阿斗已经是司马昭的坐上客,即便想杀黄皓,他都没有那个行使权利!呜呜…,不过最终黄皓被司马昭凌迟处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姜维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多次交手,互有胜负。后因蜀中大臣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姜维的印象非常不好。接触的知识和有了社会生活以后,再看书时对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会有心理上的响应。下面时我对姜维去世后的遐想对话。

刘备:“呵呵,吾一生游走天下,憾事之一,便是未能至凉州,凭西陲汉锐,重铸先世之盛。现在见到你,又添一憾啊。”

马谡仍是双手抓着头,又向姜维一深揖:“伯约,吾要好好地谢你啊。”

姜维:“马参军此话怎讲,哎,哎,您能否把头,头整好,看着瞧不惯啊。”

“吾兵败街亭,罪无可赦,是以多年来,向来以此示人。”马谡的脑袋说着,忽然笑了笑,把头又端端正正地套上了颈,就跟戴皮弁似的,“然伯约为我化解多年宿怨,卿既言之。吾且自赦一时。”

姜维:“这又是从何说起?”

马谡:“吾自兵败后,深悔昔日孟浪,然亦常思,以魏汉天时地利之差,除丞相外,是否有人可成大功,若是没有,则吾之罪更深矣。”说着,他看了看姜维,再致敬道,“而伯约你,以丞相在日三分之力,能成洮西之胜,可见汉室可挽,所失者,不过能如丞相、伯约者太少耳。”

姜维慌忙还以长揖:“破国败军之将,怎敢受此赞誉!”

久后,不闻答复。抬头时,身前已无人影,只有一条旧束带留于地下。

有灵感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维为什么自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