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县16年的建档立卡时间和已脱贫时间什么时候脱贫

踏着入冬的凛冽,我见到了“贵州好人”获得者冯泽英。随着杯里卷舒的茶叶,冯泽英向我道出了她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

故事得从30年前说起。

“那是1987年,我带着打工攒下的所有积蓄和父母支持的1.4万元,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30多个春秋过去,在创业路上,我尝试了服装加工行业、煤炭产业、养殖业,在尝到了改革开放红利的同时,我也经历了血本无归的困境。但是,所幸,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坚持走了下来,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冯泽英咂了一口面前的茶,徐徐地说。

“她可能扛不住,再也爬不起来了”

初中毕业后,年仅十八岁的冯泽英选择外出打工,刻苦学习服装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1987年,揣着打工所挣和父母支持的14000元,冯泽英返乡从事服装加工行业,后投资煤炭生意,一边经营,一边寻找新的创业商机。

2006年,不懂市场、无管理经验、无养殖技术的冯泽英一头扎进了风险极大的养殖业,在正安县凤仪镇开办了养鸡场和养猪场。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养殖业顺风顺水时,2008年初,一场席卷多地的禽流感不期而至,养鸡场的鸡全部捕杀,冯泽英的投资打了水漂。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倔脾气的冯泽英没有气馁。

同年,她在凤仪街道楼台村承包了一座荒山,修建起了新的养殖场。然而,正当企业走上正轨,冯泽英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时,2010年7月6日,几十年一遇的山洪暴发,瞬间将养殖场夷为平地,冯泽英多方筹措的60多万投资血本无归,债台高筑。接踵而至的打击,让冯泽英陷入深深的悲伤、焦虑和迷茫。

很多人都在担心冯泽英,说她可能扛不住,再也爬不起来了。

“我决不能就这样垮掉,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来。”冯泽英抹干眼泪,坚强地又站了起来。在政府及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下,从零开始。喂猪、挑粪、卖肉,苦心经营......守得云开见月明,冯泽英终于将养殖场再一次撑了起来。

2014年,冯泽英在原养殖场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注册成立了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业的正安县黔安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注重养殖技术和疫情防控的同时,冯泽英打造了一批自己的专业团队,科学规范养殖,一度将养殖场建成了“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场”“贵州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基地”“遵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遵义市就业扶贫示范点”“正安首家环保型养猪场”“正安县种猪养殖先进企业”“正安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企业”。

“我坚信,所有的付出都是回报,可能它只是来得慢一点而已。”养殖业逐渐步入正轨,2017年,冯泽英又成立了贵州省黔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培养技术精湛、服务一流的团队专门为正安县学校食堂配送食品食材。如今,冯泽英一手创办的企业慢慢发展成了一家集生猪养殖、食品加工和配送于一体的正安县本土企业,更成为了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省市“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和市级龙头企业。

“她是真心实意地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一个吃过苦中苦的人,才会真正懂得饮水思源、心怀感恩。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帮我渡过难关。现在我有能力了,我要为脱贫攻坚搭把手、扛一肩。”冯泽英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自全国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后,作为土生土长的正安人,冯泽英义不容辞地投身脱贫攻坚战,开展精准扶贫行动。

养殖业是风险较大的产业,群众思想相对保守,管理技术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为打消群众疑虑,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冯泽英一方面采取“公司+村级集体+农户”的养殖模式,由公司垫资提供猪仔给农户,村委会进行监督管理,生猪育肥后,公司统一订单收购,村委会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作为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将5万元的特惠贷入股,每年分红4000元,连续分红3年,本息由公司偿还。

据了解,目前,公司已累计向4800余户农户垫资发放猪仔9000余头,价值1500余万元;免费向2000余户贫困户赠送猪仔4000余头,价值900余万元;累计培育养殖大户130余户,仅2016年就向130余户特惠贷农户分红50余万元。

“冯总每年都给我送猪崽,养肥之后怕我卖不出去,又来家里收购回去。今年我出了两头,就挣了12000元,如果6头猪全部卖掉,就有差不多有40000块的收入。”今年71岁的王尚奇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提起冯泽英,言语间满是感激。

王尚奇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增收,冯泽英将他招进公司,就做些简单、轻松的杂活,一个月还能领到1700块钱的工资。和王尚奇一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人,冯泽英的公司里还有很多,脱贫帮扶以来,该公司累计带动1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余人脱贫摘帽。

“在食品加工方面,公司主要将自养或收购的肉类以及蔬菜等食材加工成品净菜,通过真空包装后配送到学校食堂。学校食堂所需的米、面、油、盐、水果等所有食品也由公司统一配送,全年配送额约3500余万元。”冯泽英说。

由于学校食堂食材需求量大,销路比较稳定,冯泽英探索了“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组织和发动群众种植蔬菜,公司统一上门收购。针对精准扶贫户,冯泽英还设置了风险保障金,农作物因灾减产或绝收,公司将按照每亩500元的标准补偿给贫困户,让贫困户“旱涝保收”。在公司带动下,群众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高涨,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培育种植大户120余户。

“现在我就只管种,等到他们上门收购就行了,我有多少他们要多少,不用担心没车拉出去,也不用操心蔬菜会烂在路上。”望着基地里长势正好的蔬菜,大坎居核桃湾组蔬菜基地种植大户胡朝云喜不自禁,十分感激地说:“以前做蔬菜生意,不仅要担心交通运输、销售渠道,还得承担各种风险,大家是越干越没信心。多亏了冯总,不仅帮我们解决了销售问题,还提供技术指导,她是真心实意地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产品销路有保障、群众种养风险低、多方合作能共赢,冯泽英探索的产业帮扶模式入选全省精准扶贫观摩项目和优秀案例,帮扶成效得到各方一致认可。

出份力、流点儿汗,我这心里才踏实”

创业有成不忘回报社会。冯泽英结合企业实际,决定通过养殖业、种植业以及食品加工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部分村食堂免费提供猪肉,累计折合现金近50万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冯泽英主动参与疫情防控,为基层疫情防控一线干部免费提供猪肉和防护服等物资,折合现金20余万元。捐资助学、灾害救助、扶贫济困,冯泽英累计捐助公益善款16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企业担当。

“贵州省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贵州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正安县巾帼创业之星”“正安县人民政府优秀科技特派员”“正安县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

“是荣誉,也是责任和激励。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不管再困难,我也想给政府搭把手儿,替群众扛一肩儿,出份力流点儿汗,我这心里才踏实。”提起这些年的扶贫、公益故事,冯泽英笑着说,一个人富裕不算富裕,大家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下步发展中,她将按照“共建共享型企业”的发展定位,坚持与党同心、与民同行,建立更完善、更科学的利益链接机制,带领和帮助更多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美好的生活是什么?

  是夫妻把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

  遵义市正安县有这样一对夫妻

  可他们却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美好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遵义市正安县中观镇的大山深处,有这么一对夫妻,丈夫赵友良今年五十岁,妻子简琴,今年四十三岁,两人都是残疾人。

  简琴:走路的时候,他就在我前面,我们从来没有摔倒过。他就是我的眼睛。

  赵友良:我就是她的眼,她就是我的手

  很难想象,这对勤劳的残疾夫妻,今年种植了50亩烤烟,预计收入15万元,要知道,他们一个手不能动,一个眼不能瞧,唯一来帮忙的,还是赵友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弟弟赵友。

  赵友良:做烟啊什么的,她都要比我辛苦点,不管做什么,她都不会阻止我,她都是鼓励我,喊我去试一下,就算亏了也不怕。

  赵友良夫妻俩有一个22岁的儿子和一个18岁的女儿。如今夫妻俩准备攒点钱,给儿子在城里买房。

  简琴:现在的人安家都要在外面买房,现在的钱已经不够用了,也没有给他买房,不像这样干不行。

  这些年生活的确越过越好,但用钱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去年,赵友良花了三千多元买了一个农用机,帮妻子干农活

  赵友良:就是贵点都没关系,主要是安全第一。保护她的手就当保护我的手一样 

  在政府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下, 赵友良做了护林员。

  赵友良:我就是主要看这些大树有人砍了没有,主要是看火,害怕引发山火。

  赵友良说,这十年,他们家盖了二层小楼,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2020年3月3日,深度贫困的正安县脱贫摘帽, 1280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农业产业带动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
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1995级经济系校友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其中复旦经院1995级校友李国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产业县长”让贫困户“钱袋子”鼓起来

2018年8月,李国文作为上海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选派干部,挂职任遵义地区唯一的深度贫困县正安县委常委、副县长。
他积极吸引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和山地农业,紧抓“一荤一素一杯茶”即林下鸡、黄花菜和茶叶特色扶贫产业,并对接上海消费扶贫大市场,既鼓了贫困户的“钱袋子”,又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实现了对口帮扶的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被称为“大上海来的产业县长”。

李国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并且从上海引入家禽龙头企业落户运营,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
他注重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创新采用“上海龙头企业+本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固定分红、务工和订单养殖等形式,带动了500余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针对销售难的产业扶贫痛点,取得了贵州省第一张活禽进沪备案,精心打造生态品牌“半亩鸡”,充分利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优势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全部面向上海市场销售,目前已销售36万羽。

林下鸡已由单纯养鸡发展成为集孵化、育雏、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林下鸡产业扶贫项目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栏目作为2020年“新春走基层”典型案例予以了报道和肯定。
紧紧围绕困扰当地黄花菜产业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李国文积极引进上海销售企业和本地企业开展合作,以保底收购为主要模式,带动合作社和贫困户广泛参与。通过烘干加工、分拣包装,实现了黄花菜产业由一产到二产的跨越。以进入上海市场的“门槛”为标准要求,推动市场主体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实现了黄花菜由农副产品向商品的转变。

李国文还积极对接上海销售渠道,把黄花菜纳入上海消费扶贫的“菜篮子”,他积极挖掘正安黄花菜的产品特征,以“富钾高原黄花菜”为主要卖点,在上海市场中打出了差异化竞争牌。
为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在李国文的推动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授创业团队落户正安,他们的“电解包闷黄茶”拥有多项知识产权专利。

上海团队和大堡村合作社进行了股权合作,以“固定分红+效益分红”的利益分配模式,对荒废10余年的大堡村茶园进行了全面开发利用,加工开发具有储存价值的老白茶和黄茶,让千亩荒山重新焕发了生机,打造出了“正安金锭”黄茶新品牌,带动全村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档立卡时间和已脱贫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