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第一要素爱情是什么么

&温总理在视察海尔时说过:“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他拥有多少个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日本首相在访问美国时曾自豪的说“丰田是我的左脸,索尼是我的右脸”。品牌是国家的脸面,更是国家实力的支点,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2006年,国家商务部组织的品牌万里行活动,从北京到河北,从河南到浙江,从江苏到山西等,在此次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的不光是全国知名的品牌,更多的是区域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这次活动的主要目就是发现地域品牌,支持区域品牌,使特色品牌走向全国、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传统,民族习惯众多,区域地貌等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食品、文化、土特产等,成就了有浓郁色彩的中国特色和百花齐放的特产行业。然而,“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特产产业一样灵验,有些特产已经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成为全中国的特产,甚至走向世界,有些则困于一隅,濒临灭绝,垂死挣扎。在品牌经济社会,特色产品只有建设自己独特的品牌才能把特色文化或产品发扬光大,也只有品牌建设才是区域特产品牌的唯一出路。  
  1、政府推动行业整合加速产业竞争。
  行业整合的旋风正席卷特产行业,这是政府所想,也是民心所向。区域特产目前大多是中小企业和手工作坊,有几家甚至有数十家同样的企业提供同样的产品,造成行业混乱、市场分散,一直是政府部门思考的重点。
  2007年“两会”上,温总理的报告中明确:发展区域龙头企业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无论从政府的政策力度还是资金支持力度,都在不断创造新高。对于各地的龙头企业,就必须要运用品牌的力量,快速实现跨越。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和顺应市场需求,为了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组织统一采购,统一品牌已成趋势,在此中间必将会有能代表地方特色,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品牌受到关注和支持,形成品牌化效应,加速了产业品牌化的竞争。  
  2、意识+速度=产业冠军。
  最先有品牌意识的企业才可能是最大的赢家,当所有的同类产品还在打擦边球、价格战、回扣战等一些比较原始的营销手段时,只要第一个把产品做成品牌,用品牌的思想来运作企业,就能赢得行业80%的资源优势和消费忠诚。
  快鱼吃慢鱼,已成为生态法则,把优势转化为盛世,只有靠速度。
  纵观中国的特产行业,各企业营销水平相当,同质化严重,要想成为产业冠军必须凭借敏锐的目光,最先发起攻势,树立品牌,抢占市场先机,抢先达到市场最大化,才能是市场的最大受益者。市场上的游戏规则永远是由先行者制定,先发制人,后发而受制于人。  
  3、产业优势必将被特色品牌所垄断。
  市场竞争的加剧,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行业都供大于求,众多的竞争品牌分争有限的市场资源。行业越成熟,这种现象也就越明显。这就像群狼争夺一块肉一样,肉是有限的,而狼却越来越多。要想让自己的品牌立于不败之地,致胜的关键已经不仅是如何取悦消费者,而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从竞争品牌的口里夺食。随着竞争的不断深入,品牌营销的关键是如何抢夺更多的资源,资源争夺与垄断将成为未来品牌竞争的焦点。“品牌垄断资源,品牌代表品类”。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市场的规律。
  4、品牌比产品更重要。
  特产行业,大多企业在一个地区,使用统一地域名称,销售着相同的产品,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同质化是这几年来市场竞争中提及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之一,在特产领域,只有树立品牌才能让消费者辨别清楚,产生信任和忠诚。
  比如山东德州传统名特产,德州扒鸡,盛名天下,被誉为“神州一奇”、“中华第一鸡”,其始于清朝,传于民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北方整鸡卤制的特色名吃。但这道独树一帜的中华传统名吃,并没有享誉中外,也不是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甚至在全国至今仍没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牌企业。德州人买扒鸡都到德州扒鸡总公司,但德州人有多少知道德州扒鸡总公司的商标是“德州”牌,全国又有多少人知道?且德州产的扒鸡都可叫德州扒鸡,根本区分不开。如果德州牌扒鸡一开始就不用“德州”牌,而是用“华一”牌,中华第一鸡,据了解德州扒鸡集团是注册了“华一”牌但并没有启用,“德州扒鸡”离成功就那么一点点,但并没有那么做。而是和其他上百家的小作坊共享品牌,低略竞争,混为一谈。同样是山东的企业:龙大粉丝,则是占尽了地理优势,一度成为粉丝的代表。  
  5、地方特产需换脑前行。
  200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年,是中国贸易全部对外开放的第一年,从此中国将真正成为地球村的一部分,在家门口参与国际竞争。无论是国外的产品还是国外的理念和思想,都将没有遮拦的和世界同步接收,同时运用。
  特产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将受到重大考验,在以前只关注产品、生产,逐渐转变为关心品牌,关心需求,关心消费者,将从生产产品为主导一步跨入以品牌为根本的营销急流,而且必须要适应。思想上的转变是最难得,也是成就品牌的第一步。
  运作品牌必须谋定而后动。  
  6、只有用全国的眼光,才能决胜地域市场。
  上海中欧商学院的校长有句名言:“你要想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就必须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对于做市场一样如此,总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呆久了,难免会迷失方向,感觉阻力大于动力,需要聆听第三方的看法,站在更高的高度,也许摆在面前的困难已经迎刃而解。
  虽然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特产企业只是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成为区域强势,但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早就成为平的,要求企业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构思,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才能称霸一隅,割据一方,成为特设品牌。  
  后记:
  面对品牌时代的到来,特产企业已不是需不需要竖立品牌,而是如何给品牌定位,如何发展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只有死路一条,慢进亦是死路一条。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跑了。狮子知道如果它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它就会饿死。对羚羊来说,它知道如果它跑不过狮子,它就会被吃掉。对企业而言,亦是此理。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在这“品牌为王”的时代,速度已成为企业的生存法则。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没有相关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2013年《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发布会
2013年《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发布会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3年《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发布会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讨会”定于日(星期二)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主持人 谢寿光:
尊敬的培林院长、韩俊主任,尊敬的建平校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发布会现在开始。这本黄皮书是第二部,发布的时机正是在20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即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之际。全球面对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有关二十国国家创新竞争力问题,我们的研究团队长期追踪,形成了今天的结晶,今天和媒体共同分享,应该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巨大的。
主持人 谢寿光:
这部黄皮书的原创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天出席发布会的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副主任;出席会议的领导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实业杂志社高燕京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陈栋生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二十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的主编李建平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也是这部黄皮书的主编之一李闽榕博士,世界经济学家,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授。
今天参加的媒体非常多,中央卫视、新华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和福建一些媒体都到场,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致辞。
各位专家、学者、媒体的朋友们,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创新浪潮纷涌迭起,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大创新不断涌现,一个更富活力的全球创新环境正在形成。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时代的主旋律。创新的竞争不再是少数国家参与的活动,几乎囊括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创新的竞争也不仅仅限于少数的行业和部门,而是广泛渗透到多个行业和领域,是一个国家整体参与的活动。可以说,创新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早已上升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作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全球经济继续表现疲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先后陷入经济减速、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际收支恶化和本币汇率在剧烈波动中急剧贬值的困境之中。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
适应这种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适时关注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今天又再次推出了第二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以竞争的独特视角诠释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深刻内涵和作用机理,对近两年G20集团各成员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这为各国在迎接新科技革命时代不断培育科技发展新优势,增强参与引导能力,抢占未来发展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了可靠的分析依据。过两天即将在俄罗斯召开第八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这部书的出版十分及时,也十分有意义,相信对帮助人们了解G20国家科技发展实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各位专家,同志们,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只有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独占鳌头。因此,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经济驱动的关系,大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昂首前进,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力挽狂澜,向世界强国之林迈进。中国竞争力问题的系列研究工作,正是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预祝今天的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培林副院长的致辞。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副主任致辞。
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去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和福建师范大学联合推出了第一本《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也叫黄皮书,这个报告是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管理内涵,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运用了二十国集团最新的经济、科技数据,紧紧围绕国家创新竞争力这个主题进行了比较客观、可比性比较强的评价研究。这个研究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第一本黄皮书推出之后,受到国内外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今年G20峰会马上要在圣彼得堡召开,谢社长还是很有战略眼光,在这么一个重要的节点来推出这部黄皮书,一定会受到理论界、学术界和出版市场的高度关注,一定会继续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全球的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虽然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历次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一定会有新的技术革命,全球的经济格局也一定会重塑。
我们发展中心也在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危机、世界性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最新的动态。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可以说全球的创新格局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比如新兴的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创新格局当中,新兴经济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创新要素、科技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是进一步加快的;创新是从工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加快延伸,以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服务经济发展正在成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和亚行都发布了这方面的信息,认为亚洲的经济一个新的增长引擎应该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再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创新非常活跃的重要主体,这在各个国家表现都是非常明显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0年我国RD全社会总支出已经超过一万亿,排在美国之后,比印度都高得多,我们占GDP的比重去年是1.97%,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创新竞争力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从评价结果也可以反映出来,我们现在是处在第二方阵,排在全球第八位,而且位次是前移的,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唯一在国家创新竞争力排序当中进入第二方阵的。我觉得媒体朋友可以认真关注一下韩国的情况,韩国的排位是非常靠前的,韩国在创新、提高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方面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这些可喜的变化也可以列举一下:产业结构进步长期以来处在模仿制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现在我们正在转向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就是说我们自主研发的能力在提高,引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能力也在提升,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再一个方面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全社会研发一万多亿总投入当中企业份额超过了74%。
第三方面是部分产业技术领域已经居于全球先进地位。一些排头兵的企业在部分领域,当然还不是太多,像华为这些企业在部分产业领域可以和跨国公司同台竞争,跨国公司已经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能力迅速提升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尽管如此,总体上讲,我们国家大部分行业仍然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大部分企业处于技术跟踪的阶段,许多行业还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和低价竞争阶段。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净进口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还非常高。我们进口芯片花的外汇和进口石油是差不多的,现在已经超过了石油,80%的芯片都要靠进口。
我们差距更大的是创新要素的配置失衡,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大量投入,中国研发投入已经排到了全球第二位。但是创新要素的配置是失衡的。从资金来讲,我们的投入量已经很大了,一些研发领域的投入确实不少,一些研究所、重大专项课题组拿到的经费与国际同行拿到的经费差不多。我到哈佛、剑桥去交流,他们很羡慕中国的研究团队,他们拿到的经费,比如剑桥,有一些课题比我们的还要少。但是我们在创新要素配置方面有两个关键性的瓶颈制约:一是世界领先的创新人才;二是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很不健全。
我对种业作了大量研究,到美国看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公司,研发能力非常强。我最近去以色列也看到,全球非常有竞争力的种业公司研发能力非常强,这些国家大学研究所几乎不做种业方面的研发,是做基础性研究。而我们国家大量的资源配置给大学,配置给研究所,种业企业真正有研发能力的不多。所以我们有很多重大专项,花了很多的钱,但是研发和商业化是脱节的,研发不少,出成果比较慢,专利不少,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不多。
当前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能源、资源、环境成果不断提高,支撑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中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必须要增加创新投入,必须培育世界领先的创新人才,更关键的是必须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
今年的黄皮书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做了进一步的比较,我相信比较其他国家,我们是为了借鉴他们有利的经验,找到我们的短板和差距。相信这本书对开拓我们的视野,完善创新政策,对我们实施好创新驱动的战略,建设创新性国家,一定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媒体抓住这个关键的节点,加大对这本书的解读和宣传力度,也希望专家学者媒体多找找书的缺陷和不足,因为一定会有缺陷和不足,在史料的使用、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数学模型方面,进一步提出好的建议,使这项研究的权威性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寿光:
非常感谢韩主任的致辞和中肯的评价,到底这部新出炉的黄皮书有什么样的研究结论和大家分享,有请本书的主编福建师范大学李建平教授做主题报告。
尊敬的韩俊主任、林跃勤副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媒体朋友们,上午好。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今天,这里群贤毕至,贵宾满堂,很高兴与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们再次相聚于此。值此,我谨代表课题组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们这项研究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2011年12月,我们也是在这里举行了首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的发布会,得到了在座各位的热心支持与鼎力帮助,该书在海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值此第八次二十国集团20峰会将于9月5日—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之际,我们再次推出第二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这是顺应新的形式和发展要求的又一重要成果,下面结合这些研究的相关情况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下交流。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二、研究成果和特色。三、基本理论和方法。四、评价报告和结果。五、主要特征和发现。
一、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背景和目的。
研究背景:课题组基于多年的前期研究积累,并结合以下基本的背景判断,对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已成为全球各国重塑经济增长的内驱力;国家创新竞争力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内容和核心要素。鉴于此,加强对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研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战略设计,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从理论上看,当前对国家创新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加强对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研究既是填补这一空白,也是丰富和完善国家创新能力理论。
从现实来看,当前全球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纷纷加紧部署紧急抢占全球创新中心地位,以求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破解发展难题共同的重大战略选择。
本研究着眼于对G20集团的国家创新竞争力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国全面判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有益的分析依据和决策借鉴。
研究框架:由四方面组成:第一,提出国家创新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的理论基础;第二,构建综合反映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第三,形成G20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结果。第四,探讨提升G20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框架。
二、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成果和特色。
刚才,我提到了2011年12月我们发布了首部《二十国集团(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据当时网络监测统计,网上转载的信息超过180万条。2012年,该书获得了“中国优秀皮书奖·报告奖”一等奖。
随后,联合国有关机构,一些国际友人、国内的有关部门和很多读者希望我们能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从二十国集团扩展到全球层面。为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首部《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今年在里举行发布会,同时这两部书的英文版也已经由英国的20国际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球发行。
这次出版的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和英文版。这是今年2月份出版的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和英文版。(图)这是我们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理论与实证。
我们的成果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我们的研究还获得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图)这是我们获得的荣誉证书,第三届优秀皮书奖。
三、国家创新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
研究定位:国家创新竞争力就是研究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创新空间的扩张力,以及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
国家创新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竞争力在创新环节上的具体体现。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持续。这五个要素通过经济、科技、政策等多种手段,综合反映价值链环节的竞争、选择性的竞争、综合能力的竞争和国际化领域的竞争。
研究思路:基于上述对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认识和判断,我们从创新需求出发,遵循创新机遇、创新环境、创新驱动、创新效率、创新能力的研究思路,通过创新战略的实施,使创新竞争优势得以实现,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国家创新竞争力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1.国家创新竞争力理论体系;2.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要素分析;3.国家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4.国家创新竞争力国际比较及评价分析;5.国家创新竞争力空间唯独评价及比较分析。6.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框架。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层、要素层和基础层三个层次。其中系统层指标,即一级指标,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系统层下辖要素层,设立5个二级指标,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持续。要素层由各子模块组成,共设立了37个三级指标。综合起来,即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组成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的时段和地域范围:以2010年为起点,到2011年底终止。由于国际数据一般要滞后两年,因此目前我们所能采集到的最新数据是截止到2011年,时间跨度为2年。
国家评价范围:以G20国家为评价对象,由于欧盟涉及27个成员国,而且欧盟中的某些成员国,比如英国、法国、德国已经是G20的成员国,如果再进行评价会出现重复评价的问题,因此本报告暂不将欧盟纳入评价范围。因此,本报告仅对G20中除欧盟以外的其他19个国家展开评价分析和研究。
区域评价范围:G20国家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将19个国家按照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六大区域对创新竞争力进行简要评价、分析和研究。这六大区域分别为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此外,今年的报告中还开辟专门的篇章对有关国家进行深入分析。
数据来源:以联合国、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经合组织等有关机构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部分数据采集自评价对象国家的统计年鉴。
四、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图)这个表分两方面,一是2010年的评价情况,一个是2011年的评价情况,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
2010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处于第一方阵(1—5位)的依次为: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英国。第二方阵的意思为: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第三方阵的是(11—15)的: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巴西、印度。第四方阵的是(16—19):墨西哥、土耳其、南非、印度尼西亚。
2011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处于第一方阵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第二方阵: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意大利。第三方阵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阿根廷、印度。第四方针墨西哥、土耳其。
年,共有10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排位发生变化,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韩国,上升了2位。日本、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均上升了1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加拿大,下降了3位。其次是法国,下降了2位,英国和阿根廷均下降1位。此外,有2个国家发生了跨方阵变动,韩国由第三方阵迈入第一方阵,英国则由第一方阵跌入第二方阵。
总的来看,国家创新竞争力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第一方阵和第二方阵中,有9个国家是属于发达国家,只有排在第8位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突出反映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比较好,创新投入、创新人才资源和创新制度环境优势明显,因此,这些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比较强。
G20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的均衡性分析:从得分的分布情况来看,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呈阶梯状分布,且差异非常大。2011年,只有美国1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得分达到60分以上,其余国家均低于50分,其中有4个国家介于40—50分之间,5个国家介于30—40分之间,4个国家介于20—30分之间,5个国家介于10—20分之间。
年,大部分国家的创新竞争力得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14个国家得分下降,平均下降了1.3分,而只有5个国家得分上升,平均上升了1.5分,最终使得评价期内G20国家整体的创新竞争力水平下降了0.6分。
其中,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阿根廷等8个国家的得分下降明显,降幅均在1分以上;意大利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3.4分,而法国的降幅也达到3.3分,加拿大的得分为2.1分。韩国、澳大利亚、中国等3个国家的得分上升比较明显,增幅均在1分以上;其中得分增幅最大的是韩国,上升了2.2分,远高于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的平均变化水平。
中国作为创新竞争力最高的发展中国家,得分上升也比较快,上升了1.6分,说明这些年来中国在创新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效提升了国家创新竞争力。我们虽然和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毕竟我们还是在进步。
G20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区域评价分析。
从得分情况来看,2011年G20国家所分布在世界六大洲中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为:北美洲41.0分,南美洲23.2分,欧洲33.1分,亚洲29.4分,非洲18.0分,大洋洲39.2分,比差为2.3:1.3:1.8:1.6:1:2.1差距比较大,2010年,情况也类似。总体来说,年,六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仍然比较大。
从分值变化情况来看,年,G20国家所分布在世界六大洲中,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得分变化不大,欧洲和北美洲的下降幅度比较大,分别下降了1.9分和1.3分,南美洲下降了0.4分,大洋洲上升的幅度比较大,上升了1.1分,非洲和亚洲分别上升了0.7分和0.2分。
五、国家创新竞争力主要特征和发现。
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评价结果综合反映了G20国家在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持续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从评价结果比较来看,各国的创新竞争力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
第一,各国的创新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整体排位比较稳定,变化比较小。排位处于第一方阵的5个国家中,4个国家都始终处于第一方阵,而且均是发达国家。第二方阵、第三方阵和第四方阵的变化情况也类似,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同一个区段,只有韩国和英国发生了跨区段变化。国家创新竞争力排位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国家的创新竞争优势是多种新因素长期积累、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G20集团区域内国家创新竞争力差异明显。从得分来看,在G20集团所属的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六大区域的国家中,北美洲的创新竞争力得分最高,而非洲最低,两者得分相差22.9分,前者是后者的2.3倍。
第三,经济实力是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但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经济规模GDP和创新竞争力之间的趋势关系来看,GDP总量越大的国家,其创新竞争力得分越高。例如,美国GDP总量和创新竞争力得分都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也有部分国家的情况与这一趋势不相符,比如中国的GDP总量排在第二位,但中国的国家创新竞争力比日本、德国、法国、韩国GDP总量较小的国家低。相反,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的GDP虽然比较小,但他们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却比较强,高于其他很多GDP更大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巴西。
从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竞争力之间的趋势关系来看,由于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家创新竞争力同样表现出巨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创新竞争力密切相关,人均GDP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越高。欧、美、日等8个发达国家,人均GDP都超过35000美元,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都比较高,而亚洲、南美洲等11个发展中国家,除了韩国和沙特以外,人均GDP都低于15000美元,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也相应比较低。
这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今天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寿光:
谢谢李建平教授在比较短的时间把研究背景、研究的指标体系、结论给大家做了分享。下面有请黄皮书的另外一位主编李闽榕博士做专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媒体界的朋友们,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刚才李建平教授介绍了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理论和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这里我专门就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表现及提升策略做介绍。
本次发布的《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是在前一部报告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理论内涵,调整充实了指标评价体系,对年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评价和比较分析。在这里,我主要结合这两部报告的研究结果,向大家进一步解读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升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创新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根据2011年首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和2013年《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的结果显示,年的11年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2001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在G20集团中排名第12位,到了2011年,排名上升到第8位,排位上升了4位,这是G20集团中唯一能够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增长最快,11年中增加了13.9分,远高于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的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为了更全面、具体地展现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变化,下面分别从五个二级指标来具体分析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变化态势。(图)五条线表明了二级指标的变化趋势。只有创新产出竞争力这条曲线上升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
从创新基础竞争力来看,中国呈现稳步提升且增长幅度比较大的态势。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综合得分在年间呈稳步提升态势,而且增长幅度也比较大,共增加了20.2分。2011年与2001年相比排位上升了4名,与创新基础竞争力最强的美国的得分差距也缩小了28.5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得分差距也有明显缩小,反映了中国创新基础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我们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基础也在显著增强。
(图)从图里可以看出一些变化,2001年,从总体上比较,中国的得分是6.9分,如果和2010年美国的基础创新竞争力相比较,美国是91.7分,比美国差了90多分。和G20国家总体水平相比差21.2分。中国的创新基础竞争力由6.9分提升为27.1分。同期美国的创新基础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由97.1分下降为88.8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在明显缩小,缩小了28.5分。
从创新环境竞争力来看,中国的表现喜忧参半。从综合得分来看,中国创新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在年间也是稳步提升的,增加了5.9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得分差距有明显缩小。
从排名变化来看,2001年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处于第12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中游地位,但排名落后于其他8个发达国家。其中,2011年中国处于第8位,排名明显提升。(图),可以看出中国创新环境竞争力排名得分和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在得分和排位上是上升的,由第13位提高到第8位。
从创新投入竞争力来看,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综合得分来看,2001年中国得分只有30.4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64.9分,也比G20集团的其他19个国家的平均分低了4.2分。但到了2009年,中国上升到48分,比美国低43.6分,2011年下降到40.5分。
从排名变化来看,2001年中国创新投入竞争力排名第10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中游地位。2009年中国则上升到第5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上游地位,超过多个发达国家,2011年又下滑到第9位。(图)
从创新产出竞争力来看,中国创新产出竞争力有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
总综合得分来看,2001年中国为16.1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74.9分,也比19个国家的平均分低了8.1分。年间,中国创新产出竞争力综合得分得到稳步提升,而且增长幅度最大,增加了19.5分,与最强的美国得分差距也缩小了57.7分,并且超过了英、法等多个发达国家。
从排名变化来看,2001年中国排名处于第10位,在G20集团中处于中游地位。2009年中国处于第4位,在G20国家中处于上游地位,仅次于美国、日、德三个国家,但领先于G20集团中的其他发达国家,2011年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全面超越其他发达国家。
产出的情况不能代表内涵和实质,在创新产出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是比较粗放型的增长,芯片等核心产品还需要进口,这些方面是未来我们需要提升和加强的方面。
从创新持续竞争力来看,中国呈现波动上升,并仍有上升空间。
2001年中国创新持续竞争力得分为31.7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44.6分,比平均分低了9.4分。2011年中国得分46.6分,但由于与2001年相比,世界上的8个发达国家的创新持续竞争力综合得分都出现下降,因此,中国的进步已相当可观,排名上升明显,并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是我们长期增加投入、增加研究所出现的明显效果。
二、从四个层面着力提升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
2001年以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提升,无论是分值还是排位,党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战略有密切关系,也是我们长期努力得到的结果。同时还有另一个因素,世界环境为国家创新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对欧美发达国家影响比较大,全面的影响也渗透到科技创新方面,特别是科技投入。尽管如此,我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遥遥领先,美国后面没有第二,50分是一个空档,第二名都在50分以下,说明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尽管美国的科技创新竞争力下降幅度比较大。
通过对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强项在创新产出竞争力,弱项在创新基础竞争力。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模式向内涵及结构的调整,国家创新竞争力也应从长久持续性发展入手,真正形成自身原创性知识技术产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自己的重要位置,才能真正跻身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和G20当中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劣势是过去长期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足,美国和发达国家是几十年重视科技、进行投入的结果,我们也就近十几年加大了投资力度。在人才方面,我们也存在明显的弱势。
从国家层面看,要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1)加快推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合作共享。我们要树立开放合作、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理念,加强与各国创新载体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高效、简化的创新联盟协调机制,共同攻克在能源安全、交通、气候变化、资源利用效率等重大社会挑战的关键领域,共同推动创新的市场应用。
(2)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加大创新投入的强度和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与创新政策相匹配的法律及相关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在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保证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切实加强对科研活动的重视和资本投入,既要加大对高校等基础研究的投入,又要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和鼓励,还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建设。
(3)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切实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重要的辅助地位,提高知识创新以及将知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4)改善创新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能力。继续加大人才培育的投入力度、改善人才培养结构、鼓励对外交流与合作。
从产业层面看,重点推动科学前沿、高新技术与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创新,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必须重视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具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其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推动产业深化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以创新为根本手段核动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趋势,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要注重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多次反复的创新,推动产业深入发展,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3)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畅途径。
从企业层面看,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1)着力培育企业成为国家创新行为的主体,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树立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妥善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利用、技术转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大对企业自身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掌握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又要引导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升企业生产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3)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优惠政策,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力转化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对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条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投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在经济发展环境大趋势下,企业的创新有赖于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唯一的突破口、措施之一就是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靠目前的政策是不够的,不能仅仅靠淘汰落后生产力,不能仅仅靠消化过剩生产力,要用特殊的政策。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有什么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李闽榕博士的介绍,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做报告的评价与分析,大家欢迎。
谢谢谢社长,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G20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发布会,这是第二本,第一本发布会的时候我也来了。我两次来,觉得这本书很重要,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时机和题目抓得都很好,整个作者团队也作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意义主要体现在填补空白,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有所提高,我刚才已经看了,我觉得比去年做得更扎实,有开创性,特别是指标体系,这是非常复杂的,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抓住G20,重点非常突出,世界最重要的20个经济体,重点突出,而且填补空白。我看了一下排名的顺序,作为读者我很关心,排名顺序有几点,我觉得发达国家看着综合得分都在往下降,新型经济体总体不错,中国、巴西、南非综合排名都在上升,俄罗斯和印度有些下降,中国得分上升了1.6,还不错。对韩国有争议,作者把韩国放到发达国家里面去,我觉得它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时候问韩国自己也有矛盾,有一个定位问题,我们到底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人均GDP2万多,和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的差距不是很大,如果有金融危机又掉到1万多。韩国的表现不错,对这个变化我还是很感兴趣的。
谈到国家创新竞争力报告,实际上还是关心长期增长的问题,昨天韩国的一个前工业部长到我们研究所做报告,专门谈的是发展中国家怎么样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他谈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了三个模型,或者是三个阶段:第一是赶超阶段。发达国家做了ABCD,你做我也A,你做B我也做B,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做,只不过时间有差距,这属于追赶,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这个恐怕你永远超不过去。第二是从亦步亦趋到并驾齐驱,你开始做A我也做A,你做B我也做B,你做C和D我也做C和D,这就是并驾齐驱。第三是跨越式,跨过几个阶梯,你做A我也做A,你做B我也做B,跨过C,你还没做E我就已经做了,这是超越,非常简单的模型。
我看这个的时候在想,国家创新竞争力对后进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家,关心的是怎么在国家创新竞争力这个方面实现我们的赶超,用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来说一下。我们这个国家竞争力报告要说什么事情,是仅仅把数字排名列出来就完了,还是里面有一个逻辑框架,一个体系,我们做这个东西仅仅是为了排名吗?还是我们要借着这个东西给出一个国家发展、国家创新的路径,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模型在里面,不是简简单单的侧重某一个指标的模型,而是一个大的分析理论框架,这是我想引出的一个问题。
在讨论创新竞争力影响的过程中提到了环境,像国家竞争力的创新环境问题,这些指标有一个东西没有放进去,我记得上次提到过,就是经济体制,包括政府管制、政府积极的支持政策等等,这些东西比较难量化,但是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简单的说就是制度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有物质上的基础设施,比如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这块对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里没有把公路、铁路等等放进去。这次美国搞页岩气的所谓革命,中国要学习的话要引进这些属于的话最大的问题是交通运输公路,技术可以引进,但是基础设施这块,运输便捷程度跟人家差距很大,这块是创新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物质的基础设施,一个是制度的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监管政策、法律等等,这方面怎么放进去,非常重要。
我本人做制度经济学研究,在我看来,国家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制度的函数,是规则、制度法律法规的函数,有什么样的规则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创新。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这几个可以放进去。
有一些具体的数字看起来有点费劲,我觉得给出的相对数很多,但是没有绝对数,如果每一张表给出绝对数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好,比如财政收入、GDP,看上一本才知道这本的东西,我不知道你什么意思,GDP得分是怎么回事儿。我琢磨半天,GDP最大的国家是100分,剩下的根据它来,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是100,你是这么排的,上次有说明,这次没有说明,一个新读者拿到这本书去想就很难了。
还有一些不是特别容易理解,有些超出了我的想象力。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每千人手机用户数,印度每千人手机用户数是0,这个我不理解,印度可能不是0。每千人英特网用户数印度也是0,我不懂这个0是什么意思,这个要给说明。还有就是所有的表格没有出处,要出版的话任何一个表格都要写我是根据什么编制的,这里面所有的表都没有来源,看着有些费解,这都是技术问题,要把这本书出好,要翻译成英文拿到世界上,这块要做一些写作说明,加上一些东西。
总得来讲做这件事意义很大,但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就是一个一个的模型,一个一个的诠释,这是要下大功夫的。人均GDP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相关性有多大,每个指标的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我是从读者的角度提这样一些建议。
像《竞争力报告》这些东西,做得最著名的是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他们那里做的,他们有一个现成的,引用也比较高,他的竞争力报告和这个到底有什么关系?我看连参考文献都没有,你们没有参考世界上最流行的东西。不用他的体系是没问题的,自己可以搞一套,而且要有创新的更好,但是我觉得要一有个评估,他的那些指标体系是怎么弄得,你这套比他的好在哪?既然是G20可以把欧盟做一个经济整体,因为现在还是19个国家,G19也行,这里面少一个,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哪怕不完整,也可以说明一下。我是作为读者提的,希望这本书越来越完整。
刚才张所长讲的一些意见我们吸收采纳,其中有一个数据问题,现在采取的是数据库的形式,在网上点击就可以找到。和世界经济论坛的关系,它是国家竞争力,我们是国家创新竞争力,这两个方面不一样。指标体系上,他们是以主观指标为主,调查问卷为辅,我们是以客观数据为主,还要逐步加入一些问卷调查,他们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的。
主持人 谢寿光:
非常感谢提出的非常中肯的意见,不只是作为原创人,作为编辑也是,像图标没有出处,要说起来这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我诚恳的接受,包括研究背景需要做一些说明,这些都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再次感谢张所长。下面有请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陈栋生教授讲话。
大家上午好,第八次20国集团峰会即将召开之际,《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及时问世,这对读者理解峰会各国重要的共识,对于把握今后国际经济的联合与竞争,以及在无数博弈中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现在都已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转型升级已是共同面临的任务。而创新驱动正是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G20竞争力中终于晋升了一位,成为进入前十名的唯一发展中国家。最近国产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大幅上升,超过洋品牌就是明显的例证。但就整体水平而言和第一方阵诸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果说与美、日、德、法有差距,这与他们的工业化、现代科技发展比较早有关系,而与韩国的差距却很值得认真地对比和研究。深入到创新基础、创新环境与氛围,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投入产出诸方面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尽快赶上。
日本通过各种产业联盟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产学联用结合,实现协同创新,使日本碳纤维产业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居全球领先地位,这个颇有借鉴之处。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要求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要求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要求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要使各类高新区、工业园区成为创新行业的聚集地和孵化器,落实对科技人员创新的各项激励支持政策,发挥金融资本在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撑作用。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就一定能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陈栋生教授。下面有请中国著名的城市竞争力专家,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员发言。
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就报告人讲的问题,我有一点思考,我想讲两大方面四个问题。
第一,我认为这项研究以及类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我们国家要保证科学的发展,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须要时时刻刻使得我们制定政策处于正确的位置和方向上。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必须是以对客观、实际、实情、国情的把握为基础。过去我们特别重视国情的研究,在全球竞争一体化的背景下,制定正确的政策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国情,还要了解世界的世情。只有了解了国家内外真实客观的情况,才有可能制定正确的政策。
我们注意到目前由于中国过去三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国情、世情的判断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过去一百多年来,由于我们国家落后,所以我们丧失了一些信息,我们低估了我们国家的位置。30年来出乎意料的发展使得一些人,甚至一些很有影响的人,学者官员,对国情、世情的认识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偏颇。比如有的学者,我感觉对国家的判断就过于高估了。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制定政策会是什么样的?
基于这两点,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国家最关键的方面进行从理论到实证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并且形成一个国家方方面面以及总体的实际状况正确的判断,是十分关键的。国家创新竞争力这项研究,比起国家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等等研究,恰恰适应了这个需求。
今天国家创新竞争力实际上是研究了决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方面的状况以及位置,使我们非常全面、系统有有重点地分析框架。我相信对我们国家制定正确的政策、判断国情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意义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前面许多专家都充分肯定了这个研究的价值,也有学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但总体上我认为这个研究不仅水平高,而且不断地在进行改进。对创新竞争力的一些关键方面,以及总体方面的判断,是客观的,应该说是正确的。讲到我们在一些关键方面好的方面,也指出了差距。总的来说是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报告,很值得学术界、决策界甚至公众好好研究、学习,在这个基础上作出决策。
第三点,我想就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一些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有一些思考。我们也在做中国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分项报告已经写好了,总报告还没有完全写好,所以有些耽搁。我认为创新竞争力其实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刚才宇燕所长的观点很高瞻远瞩,我非常认同,其实国家竞争力说到根本上还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当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概括。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纬度。如果再结合当前国家的总体发展,形成了五要素的国家竞争框架,经济发展是中心,目前仍然是中心,是根本的。社会发展是软件环境,是竞争力的软件环境,或者是下限约束。一个是生态,就是硬件环境,或者是上限约束。还有就是科技创新,它是驱动力。还有一个是制度保障。这五个方面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的,总体上我们要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经济发展需要生态环境这个载体,但是如果经济发展太快了,环境难以承受。所以我们要保持经济在上限之下。
社会因素对经济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对经济增长有一个下限约束,经济增长必须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否则的话低于这个水平社会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社会就难以承受。它既是一个支撑,又是一个下限因素。
由此来看,经济要在社会和环境上下限之间向前发展,但是有两个因素可以平移这两个上下线。一是科技创新,如果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既能够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也能够解决环境约束的问题,也能够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能够驱动经济社会、环境整体的向上发展台阶。
再就是制度保障,包括政治的制度和非政治的制度,非政治的制度就是文化。良好的制度,也可以在经济、社会、环境总的资产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经济、社会、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跃升。
从这五个方面发现,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其他几个方面都很重要,他们都有位置,科技创新是最深层,或者是最重大的一个驱动力量。因此,强调科技创新,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都不会错,这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说,无论怎样强调科技创新都不为过。
关于科技创新的问题,其实我们在研究科技创新时也开发了一个分析框架,就是怎么认识科技创新竞争力,并且利用这个框架怎么来提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我认为有六个要素,这实际也是一个分析框架,这是分析任何问题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框架。
一是科技创新的主题;二是科技创新的需求;三是要素的供给;四是联系。五是联系的硬件基础、设施;六是联系的软件基础设施,就是制度和文化。其实这个分析框架不仅可以用在科技创新,用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任何事情都由市场主体去完成,在完成时它要考虑到需求,市场主体要完成这个事情的时候要和其他主体进行联系,要有设施支撑这个联系,应该是硬件设施,还包括制度设施,软件设施。用这六个要素的分析,中国的科技创新无论是从总体表现还是从具体构成来看,就是两句话,十二个字,中国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包括中国国家竞争力就是两句话、十二个字,就是规模大、增长快,这是它的优势。不足是水平低、效率差。
我们国家在所有的关键方面都存在这个问题,规模比较大,增长比较快,无论比较哪个指标都是这样的,用绝对量来说都是很好的,看增长都是比较快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用人均来看水平就比较低的,投入产出来看效率比较差。国家的创新能力也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说对中国的国情判断误区,有些人就是用一个指标用一个方面的指标,就是用规模,觉得中国现在确实很大,但有的人是用另外一个指标,就是用水平,一人均,中国几乎都是倒数了。对一个问题的判断应该是综合的判断,四个方面加在一起我们是什么程度?他们的总体判断我觉得是正确的,中国是处在第二方阵里面,不是说就是第二,过两年马上就是第一了,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就是第一了,不是如此。
现在创新主体规模很大,如果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数字很大,但创新积极性不够高。我感觉我们创新的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处在发展阶段,加上制度因素的考虑,我们的需求是大量的资源、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企业的扩张,但是讲到创新就不足了,水平也比较差,我们的创新需求水平总体还处在较低的程度。要素也是,从目前来看,人才、科技资源和三十年前相比发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的一般人才基本都饱和了,过去大学生、研究生很稀缺,现在都已经供大于求了。但是关键要素还是比较低的。
第四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创新的联系,无论是创新还是其他活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最近科技创新其实都是便利联系的,互联网、手机,这都是便利我们联系的。联系在社会发展中是十分关键的,对创新来说,联系就更加重要了。联系有两个层面:一是不同主体,管产学之间的联系。二是范围上,城市、国家甚至全球的联系,用这两个角度去考察国家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国际上先进相比,都比较弱。】
基础设施这几年有很大的提高,现在面临的很大问题是利用水平太低。创新的制度,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制度不合理。一是产权保护制度缺乏。二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从规划来说,鼓励创新、包容、标新立异的文化,宽容时代的文化比以前好,但是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总的我就讲这几个方面,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倪鹏飞博士对黄皮书所做的评价,以及提出的建议。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二部主任林跃勤博士,他也是新兴国家黄皮书的主编,请他对这本书进行评论。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本次邀请给我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衷心祝贺出版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福建师范大学,在金秋时节为世人奉献出这样一个很有份量的创新成果。大家知道,无论是从增长的理论还是世界增长的实践发展历史来看,创新都是增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在世界经济还没有走出08年金融危机低迷阴影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要素持重力日渐式微,各个国家都在拼命探索走出增长低迷、重塑增长动力、再现强劲增长态势的努力。
创新被当作是当今各国乃至全球,尤其是主要经济体作为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有一个主要的基础或者是希望,或者是指靠,都是不为过的。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以福建师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重要学术机构组成的团队,选取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我认为理论与现实意义是重大的,抓住了当今观察世界主要经济体,从而也就是观察全球经济增长、发展的趋势的关键点。
我认为本报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这么宏大的报告构建了G20整体以及各个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各个国家的排位、变化趋势、特征,给出了主要经济体创新的蓝图。这个有助于我们理解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差异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对于处在迈向创新型国家的中国,也是G20的主要成员之一,如何更理性地认识自己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位置、缺陷、不足,探索更好的创新之路,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示。
我认为这个报告视野很开阔,方法很先进,体系构建合理,结论和精辟。据我所知,在国内或者全球范围内,以G20国家的创新竞争力作为分析对象的书是首创,在全球这样标题的书没有第二本,填补了研究的空白。
据最近科技部官员说到,最近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创新投入,无论是数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很显著的。从书的评价来看,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创新的成效并不显著,问题何在、症结何在?创新之难,难在哪?可能不是难在科学家的数量,而是研发投入的规模,还有一些计算机的数量等等硬件方面,政策、规矩、文化。创新的氛围如何让人力、物力、资金各尽其力,使创新能够持续有效,转化为切切实实的增长动力,我认为这个更重要。
所以创新氛围、激励与约束保障在这方面有功不可没的作用。书里面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定性、定量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指标体系的背后是否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强化软的因素,或者是国家政策、人才激励的规制、完善,战略的调整等等,还有产与学的衔接等等,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这方面的比较是否可以做专章的论述,这对我们国家的读者,尤其是政策的制定者说,它的意义尤为重要。书里也兼顾到了这方面,我个人建议以后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关注。
在国际的综合比较框架之下,包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比较,以及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的比较,前面是先进者后面是跟随者、赶超者,关于跟随和赶超通过书的研究结论,有什么启示,以后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关注。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很好,作为关注新兴经济体的比较研究,这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案头的书。再次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同时衷心祝愿这本书的团队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谢谢。
主持人 谢寿光:
非常感谢林主任。你做的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比较研究,也有一本蓝皮书,希望你们两个课题组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非常感谢你百忙之中出席这个会议。
各位专家、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今天所有的议程已经全部完成。这部黄皮书的适机发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毕竟是中国唯一的一部,因为G20峰会到目前为止才第八次。最近几年,整个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还在变化的产物,所以开展这方面的追踪研究,作为智库的产品,为中国的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无论是选题的立意还是我们所负责的工作,利益价值是巨大的。感谢各位媒体的到场,尤其是你们的坚持。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2013年《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发布会中国网 寇莱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发布会中国网 寇莱昂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致辞中国网 寇莱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副主任致辞中国网 寇莱昂
福建师范大学李建平教授做主题报告中国网 寇莱昂
黄皮书主编李闽榕博士做专题报告中国网 寇莱昂
世界经济学家,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授发言中国网 寇莱昂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陈栋生发言中国网 寇莱昂
中国城市竞争力专家,社科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发言中国网 寇莱昂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二部主任林跃勤博士发言中国网 寇莱昂
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寇莱昂
中国网现场直播中国网 寇莱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