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
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
陈一文(英籍华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 
&&&&摘&&要:1998年-2003年,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说明了什么?有人认为∶“说明了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作者认识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作者认为不是中国“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而是中国科技研究发展领导部门和主流学界评审科技成果的游戏规则有问题。中国某些科学技术领域中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科学技术界主流学者至今深信不疑的传统认识和基本理论发生了实质性的冲突,因而处于遭到主流学界的排斥、否定、压制和层层封杀,无法通过科学界主流学者占主导地位的科技成果评审规则评选出来。
&&&&中国政府必须认识,对上述问题缺乏认识涉及到国家、各省、各市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目前的主要投向及其今后若干年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益。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遇到〔或者即将遇到〕能源、原材料、环境、天灾、教育等领域中一系列重大难题。当代传统科学技术及其基本理论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中国科技技术、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已经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而且是已经事关全局严重影响和阻碍中国科技技术、经济、教育与社会进一步高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的问题,必须尽快迅速解决。
&&&&本文中提出的问题值得中国国家、省和市级党政“一把手”、负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的领导人,以及大学校长们思考。
&&&&作者的话:我出生于英国。我的母亲是一位热爱中国的英籍犹太人,1948年去世前是英国《工人日报》的记者。我的祖父陈友仁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爱国革命外交家,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贡献了他的一生。去世前,我的父亲陈依范曾经担任过美国宋庆龄基金会总裁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我的伯父陈丕士曾经担任过全国政协香港地区特邀委员。
&&&&1950年初,我的父亲应邀从伦敦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将当时八岁的我带回中国。从那时起,我在中国已经生活、学习和工作了54年,亲历目睹中国54年来巨大的变化。与中国人民一起,我希望中国的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今后的发展不但更快,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的更好。这是我编写本文的初衷。
&&&&必须指出,本文提出的问题既是涉及许多理论问题,但是更重要涉及许多领域中作为依据的科学实践实例。
&&&&作者作为立论依据的典型实例,并非本人专为写本篇文章而在不同领域中调查了解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的例子,仅是本人1990年以来跟踪调查中国天灾预测科学发展情况,2002年以来以志愿者身份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的工作过程中,协助促进某些科技创新成果发展的过程中,以及从事促进中外合作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在极其有限的几个科学技术领域中亲自偶然直接了解的一些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创新成果实例。可谓仅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中尚未得到充分开拓的许多实现重大突破“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
&&&&此外,本文揭示了某些传统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绝对不是也不能用来否定这些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主流学界数十年来认识不断深化的成就,只是说明这些认识深化的成就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而非绝对真理,不能用来作为主流学界拒绝、排斥、否定和压制许多实现重大突破的“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的依据。
&&&&我知道,中国科技领域部分权威人士可能会对本文提出的问题持严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提出未能对有关实例提供足够详尽进行科学考证的介绍。对此说明如下∶2004年2月,作者写出一篇《实现重大突破的“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兼论围绕“民间科学家”和“蒋春暄现象”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做综合分析的初步尝试。篇幅五万多字,也未能展开充分论述。承蒙《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关注,要求我大力压缩修改形成本篇一万字为限的短文。经过努力向读者提出该“缩写本”,其中对作为论据的科学实践实例仅能做点到为止的介绍和论述,无法展开具体介绍,请读者予以谅解。
&&&&我认为,搞科学技术的人,无论学者还是科学技术管理者,最重要、最宝贵的品格是“承认事实,讲真话”,即便这种“事实、真话”有时可能与有关领域绝大多数其它人有所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也要能够象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那样,大胆的喊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
传统科学技术无法解决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难题
&&&&1.1. 能源问题
&&&&国资委研究中心赵晓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其题目为《靠进口能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吗》
。但是,文章列举的大量事实导致三项严峻的结论∶
&&&&(1)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供应能力无法满足若干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中期/长期需要;
&&&&(2)若干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要必将促使世界市场中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长期提高;
&&&&(3)依靠进口根本无法解决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以及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遇到的越来越严重的能源问题;
&&&&发展核电以及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若干年后中期、长期所需能源的一部分。但是,多方因素的限制使核电以及传统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多种形式可再生能源无法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中期和长期需求缺口的大部分。
&&&&1.2. 污染问题
&&&&无论中国在环境保护和消除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多么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依然面临下述难题∶
&&&&过去多年“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需要还的欠账依然巨大,不但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需要消耗能源。传统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再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许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国人口基数基础上的日益城市化发展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水问题。个别沿海大城市如果将未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城市污水排放到近海中,仅能够使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显现推迟几十年,造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坑害子孙后代的更加严重后果。
&&&&中国目前迅猛发展的私人汽车,不仅加剧中国若干年即将遭遇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严重加剧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与城市化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及其郊区的水短缺问题和城市污水问题&&&&&&
&&&&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目前的传统科学技术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综合治理交织在一起的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中期和长期需求、环境污染、许多区域缺水问题和城市污水问题的良策。
&&&&1.4. 天灾预测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正逐年上升,……
近十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
&&&&今年我国自然灾害重于常年,具有灾种多、发生早、时间长、分布广、损失重的特点。……全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86亿元。
&&&&提前足够时间事先做出较为准确可靠的天灾预测,在此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必要充分的准备,显然是防灾减灾最有效的措施。
&&&&在中国造成损失最大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有两类最为突出∶一类特别与天气异常变化有关;另一类为地震及其根源引起的其它灾害。
&&&&1.4.1. 现代气象学与天气预报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坦承如下∶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天气预报技术水平还有差距。首先是我们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无条件的可用预报时效大概是四天多一点,冬天才五到六天。……所以未来我们要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这始终是我们气象很重要的一个主题,要向定时、定点和全程滚动的方向发展,形成中期预报〔就是10天以内〕、短期预报〔就是3天以内〕、短时预报〔就是12小时左右〕、临近预报〔就是6小时以内〕,……。
&&&&显然,中国气象学界目前对于十天以上、月、季甚至年度天气变化规律一头雾水,研究方向都不清楚,无法满足中国人民防灾减灾的需要。
&&&&1.4.2. 地震预测问题
&&&&2001年2月,中国地震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张国民、傅征祥等人编著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震预报引论》的“编者的话”中指出∶
&&&&然而,尽管30年来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地震预报终究是尚未解决的国际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为此,必须培养地震预报高级科技后继人才来继续完成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
&&&&马宗晋院士等人在“地球到底怎么了”文章中坦率的确认∶
&&&&国家地震局的有些地震专家认为
∶要想摸清地震机理并作出准确预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持这种观点的,在国内外地震界占大多数。
&&&&显然,中国地震部门长期以来“地震目前无法准确可靠预测”观点为主的情况下,不是将地震“三要素”事先预测的防灾工作放到首位,而是将地震“三要素”事后的确定和救灾工作放到首位的情况下,中国如果再次发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强震的话,类似的惨剧不但将再次难于避免,并且象唐山大震后那样,他们会继续用“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的说法轻松地推卸当代地震学家的责任。
&&&&1.4.3.
煤矿瓦斯爆炸、透水,油气井喷事故、各种坍陷、倒塌等事故有无任何自然因素
&&&&近年来,老百姓和各级政府对于每隔一段发生在不同地方的煤矿瓦斯爆炸、透水等类事故特别关注。绝大多数事故发生以后,在深入调查中总能够找到追逐暴利、腐败与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这是事实。但是,人们亦注意到相关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某些同类事故,或者不同类事故,有时呈现出较短期间的群发现象。这不大可能是这些不同单位管理人员同期尤其疏忽的结果。有关部门是否注意到,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尽管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为何此地的事故此时发生,彼地的事故彼时发生?不同种类事故何地何时发生难道不是暗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科学界尚没有认识的某种时空分布规律吗?科学界显然对此至今极其不负责任地视而不见不予以考虑!
&&&&1.4.4.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主流学者对于地球科学中最重大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未能做出令人满意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主要包括∶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源?
&&&&地球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源?
&&&&地震和火山的驱动力源和时空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速度每年八月份最快、每年四月、五月份最慢的驱动力源?
&&&&能否实现准确可靠的地震预测和火山爆发预测?
&&&&除每年的季节变化外,气候有无中期、长期、超长期变化规律,能否实现气象重要参数变化的中期预测、长期预测和超长期预测?
&&&&科学界主流学者对于人类需要他们研究的这一系列最基本的重要问题至今为止仍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只能说明当代传统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气象学学术权威们坚持的基本理论存在着一系列实质性的错误。面对大自然这些最基本问题的考试,他们至今还没有及格。
&&&&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是突出的例外。他用力学的观点观察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发现地球自转运动的变化与某些地壳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预见,如果李四光能够再工作十年,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李四光及其合作者必将能够获得更为重大的发现。
&&&&在其光辉一生中,李四光认真学习和研究地学前人的知识和成果,继承其中科学合理的成分,但从来不迷信于任何权威没有得到充分证实的理论。李四光继承和坚持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思想遗产“唯象”的思想,重视地质勘查观察到的实实在在存在的反映地壳构造运动的自然现象;他摒弃唯心的“唯理”思想,如果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以前学术权威的理论发生冲突,他始终立足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对以前学术权威的理论提出疑问,进行修正。
&&&&但是,多位中国地壳构造力学学者向我指出,某些过去设置有地壳构造力学系或课程的大专院校早已撤销这种专业课程,似乎地壳构造力学随着李四光的离去而逐渐淡出。
&&&&1.4.5. 天文学
&&&&天文学在世界各地最初的出现与发展,其实质是古人观天观地寻找天体运动现象与地球上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农业活动和军事活动服务。当然,限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和总体认识,古代的天文学知识存在有严重的局限性和错误以及许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迷信成份。但是,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文字记载,民间口头谚语方式一代一代在民间传下来的许多知识表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并非全部糟粕,还包括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先进的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à地à生à人”谐和作用的科学整体观认识,即天体运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气变化,造成极其重大的影响,以至某些天象可以用来预测天气的突然变化。
&&&&后来获得发展沿袭到现代的西方气象学与天文学当然有许多科学和先进的部分,但是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存在着其致命的局限性的无知的一面。
&&&&西方气象学与天文学传人中国后,其局限性的无知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科学先进的内容发生了冲突。在当时,崇洋迷外全盘西化成为时髦。1936年民国出版的《气象学》断言∶“气象与天文常人每混办一谈,实则气象研究之对象为大气现象,而天文研究之对象为天体。……两者之间殊少关系。”五十年后1987年中国出版的《气象概论》沿袭这种认识∶观星预测天气“是人类文化早期的迷信活动,属无稽之谈。”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在科研上有这么一个规矩,这叫约定俗成的规矩,叫做谁主张,谁举证。”但是,西方天文学和气象学否定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中天体运动对地球上自然现象重大影响的科学先进的内容时,除了无知的不理解和武断下结论外,未能“举证”出任何充分的科学证据。
&&&&当代天文学界中,除极其个别非主流学者依然将天体运动对地球自然现象影响的课题为己任外,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将自己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放到离人类当前的社会需要以及我们地球目前未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越来越远的课题上。
&&&&1.4.6.
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其它某些重大难题
&&&&大量的就业问题
&&&&人才流失
&&&&大量民间游资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
几项概念及其定义
&&&&2.1. “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成果”理所当然指科技某领域扩展深化认识、实现进展的科技研究成果;
&&&&2.2. “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
&&&&“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与该领域中传统认识和基本理论发生了实质性的冲突,证明该科技领域传统认识和基本理论的研究方向或内容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局以至一系列实质性的错误,使人类该科技领域传统认识和基本理论得以实现重大突破。
&&&&实现“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的科技人才可能是该领域专业机构〔研究所、大学、生产单位等〕中工作的科技人员或退休人员,也可能是其它领域专业机构〔研究所、大学、生产单位等〕中工作的科技人员或退休人员,还可能是自力更生或其它人资助的无工作单位“自由职业者”。
&&&&2.3. “民间科学家”
&&&&“民间科学家”的提法首先来自这样的科技人才来自“民间”,为其专长研究领域以外其它领域专业机构〔研究所、大学、生产单位等〕中工作的科技人员或退休人员,自力更生或其它人资助的无工作单位“自由职业者”,而非他们专长研究领域机构〔研究所、大学、生产单位等〕中工作的专家。
&&&&“民间科学家”和相关领域一般的“民间科技爱好者”或非职务“发明家”的概念在层次水平上应有很大不同;能够称之为“民间科学家”,说明他/她在某个领域或某些领域的知识和成就已经达到相当系统化的程度。
&&&&能够称之为“民间科学家”的科技人才的科学实践、理论研究成就和潜在影响使其对该领域中的“正统”、“专业”专家/科学家的科学技术成就、地位和影响提出了挑战,甚至超越他们。
&&&&2.4. “民间科学家”与实现“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的专业科技人才
&&&&作者认为对“民间科学家”的一般性描述主要涉及围绕“民间科学家”的表象问题,而非问题的实质。某些能够称为“民间科学家”的人之所以遭到相关科技领域某些部门和权威人士不公正对待的实质,还是因上述实现“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的情况。
&&&&某些人被称为“民间科学家”,主要不是因为他们自学成才,知识结构和研究成就赶上了相关领域专业研究所研究员或大学该专业教授的水平,而是因为他们实现“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的情况。
&&&&“民间科学家”大都没有上过大学,可能完全不懂外语,甚至自己不会使用计算机。他们之中部分人现在已经年老体衰,没有助手和接班人,急需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中有志者的帮助。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无法获得中国科学界主流学者的承认,与其它某些非主流研究者的理论也可能形成冲突,难于获得多数非主流研究者的肯定。限于生活、工作和研究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还不够完善,某些科学假说或提法,也难说百分之白正确,亦可能包含部分错误。但是,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核心内容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打开了一个缺口,为中国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开辟了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学研究的新天地,向中国提供在这些领域中跃入世界领先地位的难得机会。
&&&&实现“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的科技人才,部分在“民间”,更多可能为相关科技领域学校、研究单位、企业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包括相当部分退休人员。
&&&&由于上述原因,我主张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到探讨研究“民间科学家”的表象问题上,而应当更深入研究“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个更为深刻、实质性和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讨论搞清楚了,对“民间科学家”应当如何评价等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有助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重大难题的某些“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
&&&&能源领域
&&&&3.1. “传统石油有机成因”和“石油无机生成理论”之争
&&&&“传统石油有机成因”在世界石油、天然气领域中占垄断地位,尽管这种理论对于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目前认为古代生物并不聚集的不少地方无法解释。20世纪初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科学家不断地提出“石油无机生成”的理论和生成机制石油。
&&&&杜乐天90年代初创立提出“气体地球动力学”,提请科学界关注“地球排气作用”及其综合影响。他先搞化学,然后转学地质,大学基本是煤田专业,留苏时的论文是花岗岩中铀、钍地球化学。1961年归国后一直从事热液铀矿研究,从中“找到了一个成矿奥秘的宝殿……”。
&&&&杜乐天强调指出∶“须加指出,至今人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老是把不客气和石油挂钩,习惯称之为油气,好像天然气都是从石油来的。鉴定这是大谬不然,应当彻底改变这种经不起推敲的看法。气比油规模、深度大得不可想象!石油埋藏最深也不过5-7km,而气则深可几十到几千公里!……前已述及,我们认为地球中油是气生而的而不是气为油生。粗略估算表明,在我国仅仅中地壳的天然气储藏量就比现在已经开发的油、煤、气总和要大若干倍。”&&
&&&&已经七十多岁的杜乐天,多年来为中国应当着手开采如此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到处提建议,却因“石油无机生成理论”已经根深蒂固而无人理睬!
天然电磁波法勘探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跨学科研究者王文祥及其“足+舜”论--中国特色的“弦论”
&&&&注∶“足+舜”是王文祥自造的新字,由左边“足”与右边“舜”构成。
&&&&王文祥、杨武洋著作的书《〔足+舜〕论与天然电磁波法勘探》
〔2002〕指出∶
&&&&1984年,在美任教的约翰?体瓦兹和英国人葛林就提出了基本粒子不是点而是一条曲线形状如弦的超弦论。
&&&&年,作者在研究出的本性学说统一时,从研究组成电场与磁场的个体物质的掌过程中,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提出“足+舜论”假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一种状如“W”的曲线,而不是目前界所发现的各种基本粒子。从对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国外仍叫基本粒子〕的形态来看,“足+舜论”与国外的“弦论”有些相似。
&&&&在“足+舜论”假说提出后的3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作者在地学、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所从事的有关问题的研究,都是在“足+舜论”理念指导下实施的。这些科研成果,如研究的SYT型物性探测仪、DGH型地层构造航测仪、DYL型地应力探测仪、MDCB型地震前兆前兆监测仪,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其结果都与传统的电磁波理论不相符。所以,在事实与理论发生矛盾面前,人们只能先相信事实,然后再去怀疑、探索原有的理论中是否有未能恰如其分地反应客观事实的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层次也在不断地深入。对于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形态是“点状”还是一种状如“W”的曲线,就引出了本书所涉及的一切问题。
&&&&有的科学家提出,王文祥的“足+舜论”与国外的“弦论”有许多不同。“足+舜论”早于西方的“弦论”十多年,不可能与后出现的“弦论”一样,这完全不奇怪。奇怪的是,中国科学界对西方的“弦论”十分关注,但对中国人自己提出的“足+舜论”无人理睬。
&&&&依据“〔足+舜〕论”,1988年以来他们陆续开发出多种优异功能的物探仪和地震前兆监测仪,用这些仪器的科学实践来进一步证明“〔足+舜〕论”的理论∶
&&&&SYT型物探仪∶探测深度0-1000m。主要应用于石油系统确定地层中的砂岩、灰岩等岩性的埋深与厚度;确定油〔气〕的有无,含油〔气〕性的好坏;在油层压裂之后,探测裂隙附件方向和影响范围。亦可用来探查煤矿地下巷道及是否充水。
&&&&注∶这种物探仪能够帮助搞清地下旧矿井积水情况,是预防不知性地下透水事故的有力武器。
&&&&DTY型地电探测仪∶主要用于测量煤层空间分布厚度变化。
&&&&DYL型地应力探测仪∶可直接探测地下5km、7km、10km截面附近的电压值,反映地应力相对大小,揭示地壳内深大断裂、地应力高值区〔可能是地震风险区〕、寻找地热异常区。
&&&&DGH型地层构造航测仪∶能放到飞机上采用航磁工作方法进行航测,能够同时探测1.6km、2.6km、3.6km、6.0km四个深度,数据分析后能够解释不同物性的地层、较大断层和侵入岩体。
&&&&必须指出∶开发者向石油、天然气或煤矿领域的用户推荐他们使用上述仪器的物探服务时,往往遇到用户工程技术人员以其工作原理与传统物理理论有冲突而不相信。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开发者通过对用户了解地下情况的一个区域验证性物探作业来说服他们。
&&&&作者所知的其它传统物探仪无法经济有效地完成上述这些勘查作业。
&&&&3.3. 美国桑蒂利教授的MagneGas燃气技术
&&&&对多年支持蒋春暄的这位桑蒂利教授国外权威人士有何评价?桑蒂利教授有何特别有意义的科技研究成果?对中国有什么重大潜在意义?这些方面未见国内报刊有任何报道。
&&&&美国著名科学发展成果评论家卡尔?雷蒙德?波珀〔KarRaimund
Popper〕1992年对桑蒂利教授和他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肯定性的评价的重要著作《量子理论和物理学中的学派∶从后记到科学发现的逻辑》〔1992〕中写道∶
&&&&我曾提到过桑蒂利,并应当说他―属于新的一代的一个―在我看来行进在一条不同的路线上。完全不是轻视在布朗克
、爱因斯坦 、波尔 、博恩 、黑森堡 、德布罗意
、薛定谔 以及迪拉克
的领导下所发现的量子力学,桑蒂利也非常欣赏这些人的工作。但是,在他〔桑蒂利―下同〕的研究途径中把量子力学〔桑蒂利称为‘原子力学’〕的“无可争辩的应用”领域与核力学和强子力学区分开,他用以支持其观点的最迷人的论点,即,没有新试验的证明,量子力学在核力学和强子力学中就不能认为是有效的,在我看来这预示着返回明智充分有力的判断∶返回爱因斯坦曾有的并被两位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森堡和波尔所放弃了的现实主义和客观主义立场。
&&&&波珀对桑蒂利研究工作的评价说明他对桑蒂利研究工作极其重视。
&&&&桑蒂利教授有什么重大科技研究成果呢?不久前,为了中国科技界和能源发展领域方面领导桑蒂利教授的科技成果对于中国的重大潜在意义有所了解,桑蒂利教授最近写了一篇建议书∶《在中国对MagneGas燃气技术的主要应用建议--实现空气以及废水循环大规模改善,同时为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以及介绍有关情况的VCD,希望向中国政府负责能源规划的领导以及企业进行介绍。
&&&&在建议书中,桑蒂利教授介绍其MagneGas燃气技术科技成果∶
&&&&该项技术基于一种称之为“等离子弧流―TM再循环器”〔PlasmaArcFlow-TM
Recyclers〕的国际专利保护的新型设备∶在液体中放置的碳电极之间形成浸入式电弧〔submerged
electric arcs〕,电弧通过主要由H〔氢〕、O〔氧〕、C〔碳〕等原子构成温度高达5,537℃〔10,000°F〕的等离子区使液体分子气化分解,同时使电极中的碳气化。
&&&&等离子体形成后立即不断地从电弧中移走,通过减少H〔氢〕与O〔氧〕再次结合成H2O〔水〕或形成CO2〔二氧化碳〕,保持装置反应的最高效率。等离子体在周围的水中冷却,产生能够干净燃烧的MagneGas燃气,同时产生大量可以使用的热量以及含碳的沉淀物〔可用于电极的再生〕。下述网页中有更详尽的内容∶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煤,为此应当注意到MagneGas燃气技术提供一种使煤能够干净的燃烧的新技术。事实上,煤在炉子中传统燃烧的化学反应〔通过产生CO并释放255
Kcal/mole的热〕与上述电弧状态下等离子区中的部分反应一样。此外,在等离子区中还形成H2〔氢气〕〔同时释放105
Kcal/mole的热〕,H2O〔水〕〔并释放57 Kcal/mole的热〕以及传统燃烧过程中不存在的其它热能的释放。
&&&&除此之外,煤在“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系统中燃烧时比煤在传统炉子中燃烧时更充分,同时干净的多,因为“等离子弧流”不造成任何液态的、固态的、噪音的或其它污染。
&&&&特别必须指出,MagneGas燃气燃烧后的排出气体成份为∶50%水蒸气;14%可呼吸的氧气;5%的CO2〔二氧化碳〕以及大气中有的其它气体。
&&&&“等离子弧流―TM再循环器”可以制成小型5
KWh的规格,MagneGas燃气产量为1690公升/小时〔60立方英尺/小时〕,到1000KWh〔1MWh〕的规格,MagneGas燃气产量为4.24亿公升/小时〔1500万立方英尺/小时〕,到更大的装置。
&&&&由于煤中含有的能源比直流电弧所需的电能大的多,在适当开发情况下,“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可以自给自足产生电弧所需要的直流电。剩余的MagneGas燃气则可用于所有使用传统燃料的应用。在此之外,在生产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与矿物燃料〔译注∶指石油、天然气〕相比,MagneGas燃气的成本更有竞争性。
&&&&电弧所需要的电的自给自足―由“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产生的热能,以及MagneGas燃气接触反应液化成为干净液体燃料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发电。这样,所生成的液体燃料可以用于传统液体燃料所有的传统用途,包括绿色发电。
&&&&桑蒂利建议该项技术在中国的几种主要应用∶
&&&&作为烧煤的助燃添加剂∶
&&&&作为烧油的助燃添加剂∶
&&&&中国现有的发电厂均可在锅炉旁配备适当规格的“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将MagneGas燃气通到锅炉的燃烧室中。任何石油燃料〔重油、柴油、天然气等〕与MagneGas燃气的联合燃烧,由于前边所述原因均造成排气质量的改善,即MagneGas燃气50%的氢气成份将石油燃料燃烧后排气中未充分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充分燃烧掉。
&&&&汽车用燃料∶
&&&&其它的国家正在降低他们在领导、技术和经济中的地位时,中国具有潜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强有力的经济力量。因此,对中国来说,为这种重大的经济发展着手制订长期规划极为重要。
&&&&巨大经济发展基于的燃料必须∶1)
生态上干净;2) 便宜;以及3)
在所有需要的地方可获得。
&&&&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唯一燃料为MagneGas燃气。必须注意氢气并非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燃料,首先因为它造成称之为“氧气消耗”的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因为氢气燃烧时将人们呼吸的氧气转化为水蒸气。
&&&&如果目前使用的所有的汽车全部以氢气为燃料,人类现在将因“氧气消耗”而灭绝。使用汽油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是因为汽油产生CO2〔二氧化碳〕,而植物叶绿素的光化合作用吸收CO2〔二氧化碳〕而产生O2〔氧气〕。氢气燃烧时不能产生这种反应,因为氢气燃烧产生水,水不能由植物循环生成氧气。
&&&&因此,由于其非常庞大的人口,在中国若大规模采用氢气燃烧的技术,将把我们大气中的氧气消耗到人类在地球上无法再生存的地步。
&&&&与此相比,MagneGas燃气是一种人造的内部富氧的燃料,但是其生产路线采用来源于液体而非来源于大气的氧,同时,它燃烧时使其燃烧排气中含有达14%的可呼吸的氧气,对石油燃料的氧消耗补充有益于人类的再生氧,因为人类需要氧气进行呼吸。
&&&&有能力使用MagneGas燃气作为燃料的汽车目前在中国已经生产,它们就是那些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它们单独使用MagneGas燃气可以很好运行,亦可以使用Magne
Gas燃气与天然气的混合燃气。
&&&&MagneGas燃气用于室内厨房烹调∶
&&&&MagneGas燃气在室内做饭时,其排气中不但不含有致癌物质和导致氧消耗,反而对室内补充排气中含有的再生氧。
&&&&用MagneGas燃气替代的金属切割用乙炔∶
&&&&金属切割用乙炔,是目前地球上最有毒性的,含致癌物质和耗氧的燃料。使用MagneGas燃气后,所有这些问题均能非常容易组织解决。
&&&&在生产MagneGas燃气的同时处理掉城市废水∶
&&&&任何城市可以用布置在全盘考虑选择地点的足够数量的“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覆盖整个城市,使其能够在所需要的时间以所需要的产量予以生产。在生产的同时不断处理掉城市废水,因为MagneGas燃气具有多重环境方面的优点∶使空气干净,补充再生的氧气,同时处理掉城市废水。
&&&&此外,建议中国规划大量生产推广使用5
Kwh左右规格的家庭用小型“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在需要时晚上和早上开动起来,生产足够量的MagneGas燃气使其压力达到300巴〔5,000
psi〕。这时可以将“再循环器”与汽车的燃气罐相连进行充气,用于汽车使用数天。
&&&&可以设想,除石油化工中必须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外,作为燃料用的那部分石油、天然气中的相当大部分,至少是绝大部分汽车所需用的那部分,全部可以用城市污水处理转化的MagneGas燃气来代替,使中国可能从世界第二石油进口国再次成为自给有余。此外,中国还可能成为MagneGas生产设备的重要生产出口国,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以使用这种清洁的能源。我们马路上跑的汽车,不但不再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反而一边跑一边向大气补充氧气!MagneGas设备的生产、操作与维护,还能给中国解决几十万以至百万以上技术工人的就业!
&&&&MagneGas的许多其它应用领域,等待中国去开发和应用。用我对桑蒂利表示的看法,现在向中国推荐上述技术是“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国家推荐正确的技术”!应当指出∶日本企业开始对该项技术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的企业却未引起任何注意?
&&&&有的科学家看了上述介绍资料后,条件反射地联想到是否是又一种“永动机”和“伪科学”!?桑蒂利教授以科学实践答复∶工业化生产规模的MagneGas装置已经在欧洲成功运转!
&&&&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禁锢的认识无法理解,城市污水在“等离子弧流―TM再循环器”
中温度高达5,537℃等离子区中的反应早已不是传统物理、化学层次上的反应。
&&&&还有的人问∶这样的技术如果真的象桑蒂利教授介绍的这样好,能源缺乏的美国为什么没有大力推广?他们应当深思一下∶这项革命性的创新能源技术对西方石油资本意味着什么?
&&&&3.4. 水力发电新思路
&&&&我所认识的一位普通的中国技师,经过35年反复试验与研究,组合成一种全新思路的循环水力发电装置。这种装置不仅能够使中型到大型水力发电项目的发电效率比传统水轮机组水力发电装置要高很多,而且能够利用低水头的小水沟、小水库、小污水场水力发电。
&&&&向发电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时,没有人能够相信一位水力发电领域以外的普通技师能够搞出超越美国、德国、俄罗斯上百年过程中已经非常成熟的传统水轮机组水力发电装置。向科学家介绍时,他们的反应必定是“又一个永动机”,不愿做任何深入一步的研究。
&&&&该项技术提供了多种现实可能∶(1)利用低水头的小水沟、小水库、小污水场小型水发电装置广泛推广,遍地开花,就地解决大量就业;(2)在中试和工业化试生产试验基础上,新建中型、大型水力发电站逐步采用这种新型水力发电装置;(3)原有水力发电工程逐步改造,分期分批更换采用这种新型的水力发电装置,使中国现有水力发电站的发电能力显著提高;(4)该项目适合于将若干家东北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改造成为这种高效新型水力发电设备向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生产出口基地。
&&&&3.5. 地震预测
&&&&1975年,中国对外宣传了日Ms7.3地震之前中国地震部门发布了地震预测从而减少了大量伤亡的消息。
&&&&日,中国唐山发生了Ms7.8级地震,造成24万死亡的惨剧。
&&&&对中国1975年有预报的海城地震和1976年未能预报的唐山地震,美国USGS〔美国地质调查服务队〕的网站的总结如下∶
&&&&“现代科学的地震预测的纪元大概开始于七十年代中期至后期。1975年冬,根据科学家以及广大地区多种观测手段观测的报告,中国官员下令从中国东北辽宁省的海城撤出〔人口大约100万〕。……数天后一个Ms7.3级的地震于日发生。……这种成功导致的乐观是短命的。第二年,日,一个7.6级的地震在没有报警的情况下打击了唐山,工业繁荣人口约100万的城市。海城附近曾观测到的前兆这次未能观测到。这次地震造成大饥25万死亡和16.4万人受伤。1976年,一团美国科学家访问了中国的实验室以便调查有关海城地震预测方面的情况。他们的报告得出结论∶1975年的海城预测主要基于显著的前震序列”;所介绍的〔预测〕方法的其余方面难于评估。”
&&&&必须指出∶
&&&&1)&&美国USGS称之为“现代科学的地震预测的纪元”不是“开始于七十年代中期至后期”而至少开始于七十年代初,甚至六十年代后期
&&&&在1967年春总结出“地磁脉冲二倍法”和“磁暴二倍法”&&&&基础上,中国地震预测科学的先驱者张铁铮于1969年内部预测7月18日将在渤海发生一次强震,结果日果然在渤海地区发生了一次Ms7.4级地震。在此基础上,1969年12月中央地震办公室在北京召开计划会议期间,张铁铮预报日又要发生一次强震。由于地磁台磁暴资料太少,未能预测准确的位置。结果,日在云南通海发生了Ms7.7级地震。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召见云南地震代表团,张铁铮在会上向周总理汇报了这次地震前做出预报的情况,受到周总理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央地震办公室领导的表扬。
&&&&1970年2月初,采用“磁暴二倍法”,张铁铮再次向中央地震办公室预报日在天津以东的渤海地区将发生地震。结果,日渤海发生了Ms4.6〔ML5.2〕地震。1970年~1976年期间,张铁铮采用“磁暴二倍法”在震前向地震部门成功地预报了多次强震,包括日海城Ms7.3地震和日的唐山地震。&&
&&&&学习张铁铮“磁暴二倍法”的基础上,沈宗丕于1970年秋开发了“磁偏角二倍法”,1970年至1976年也曾成功地预报了中国和国外的多次地震。还有一些人开发了其它一些地震监测、预测的手段和方法,成功预报过其它一些地震。
&&&&2) 中国地震部门对“1975年的海城预测主要基于显著的前震序列”这是事实。但是,美国人未能了解到张铁铮采用“磁暴二倍法”以及其它人采用其它方法对1975年海城地震做出成功预测的事实,使他们对于中国人1975年对海城地震预测成功的情况仅了解了部分片面的情况
&&&&3) 日唐山7.8级地震前中国专业地震部门没有公开的地震预报是事实。但是震前多人对唐山地震做出过多项相当准确可靠的地震预测,这也是事实!
&&&&唐山地震前,根据有限的地磁资料利用“磁暴二倍法”做出的分析,张铁铮于1976年向天津地震局有关部门预报∶日在天津周围200公里范围内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
&&&&唐山大地震刚刚发生后的日,了解到张铁铮在震前曾经对唐山地震做过预报,紧急召见他到北京亲自向当时的人大委员长和五位副总理亲自汇报有关情况
。同时请沈宗丕到北京,要求他们对近期是否还有没有影响北京的地震提出预测意见。
&&&&中国地震局日《震情》特刊第6号对上述情况确认如下∶
&&&&“八月四日、五日,国家地震局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邀请用地磁方法预报地震的张铁铮、沈宗丕、丁鉴海等同志,在他们原来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全国其它有关地震台站的资料,对他们原来的预报预见,进行了研究、会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他们用磁暴二倍法、磁偏角二倍法和地磁红绿灯等方法计算,共同认为∶八月十二日前后三天,在唐山老震区及周围地区可能发生6~7级地震,怀来一带有些异常,也应引起重视。…沈宗丕同志根据北京、河北红出和广州等地磁台的资料,用磁偏角二倍法计算,…分析认为∶…2、七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前后三天〔可能在二十二日~二十五日〕,也是在西南地区〔可能在川、滇、藏交界处〕,发生8级左右地震。”
&&&&结果∶日果然在唐山老震区滦县东北发生了Ms6.2级地震,日和8月22日在四川松潘分别发生了两次Ms7.2地震,与上述地震预测极好对应。
&&&&1976年到现在,中国许多地震预测实践者和研究者,总结开发了多种不同的创新的地震预测用地震物理前兆监测用传感器、仪器等技术手段,从事长期/中期地震预测,短临地震预测的不同技术和方法,以及对临震前兆进行最后确认的手段和仪器。
&&&&3.5.1.
值得特别关注的两个系列地震监测预测仪器及其技术
&&&&在我了解的中国地震预测实践者开发应用的地震监测预测用仪器中,我对两个系列地震监测预测仪器及其技术给予特别的关注,简要介绍如下∶
孙威开发的多种手段地震前兆监测仪系列
&&&&从1990年起,我跟踪了解孙威的工作已经十四年。据我了解,孙威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具备下述条件的地震预测实践者∶
&&&&自己开发的六种仪器∶应力、倾斜、重力、电磁、地电、谐振。
&&&&不同地质结构地域与大时间跨度科学实践∶
&&&&〔包头〕;〔北京〕;1999-现在〔辽宁营口和新民〕;
&&&&2001-现在〔旧金山〕;2003-现在〔北京电业中学〕;
&&&&跨洲多次成功地震预测的科学实践∶亚洲与美洲
&&&&两个台站组织的初步网站联合监测预测的科学实践经验。
&&&&孙威临震监测技术解决了最终可靠判断所预测的地震是否肯定发震的难题!
&&&&根据我调查了解的情况,地震预测最大的难题∶有的方法预测监测地区可能有地震,其它方法预测预测该地区没有地震,如何做出最后判断?孙威的临震监测技术解决了这个最后的难题。
&&&&地震预测科学思路∶不是简单化的中期预测-&预测短期-&预测临震,而是28年期间多次科学实践验证的中期前兆-&短期前兆-&临震前兆信息跟踪地震预测科学思路。
王文祥及其合作者开发的用于监测地震前兆信息的32方位电磁波法MDCB地震前兆监测仪和确定地震危险区的DYL型地应力探测仪
&&&&从2001年起,我跟踪了解王文祥及其合作者的工作已经三年。
&&&&MDCB地震前兆监测仪∶1990年开发使用以来从1型发展到2001年的5型。用于地震前兆监测。值得指出,MDCB-4型具有32个方向的32个传感器,能够同时监测接收和判别32个方向的地震活动信息和前兆信号。多台MDCB仪能够交汇出有效覆盖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网,定期向有关地震部门提供比较完整的地震预测意见。
&&&&据我了解的情况,在采用电磁波方法监测大区域地震活动领域中,MDCB系列是国内外所有电磁波仪器中最为成功的一种。
&&&&DYL型地应力探测仪
&&&&2001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曾经与西安市地震局合作完成《西安及周围地区相对地应力测量及地震危险性研究》,报告指出∶
&&&&此次地应力测量工作区的范围为东经106°-111°,北纬32.5°-35.7°,面积约16.3万平方公里,探测深度为5km、7km和10km。
&&&&测量工作于2001年4月下旬开始,到5月上旬结束,共采集数据点112个,行程四千公里;5月月份转入室内工作研究,6月份正式编写了此次研究报告。
&&&&日,西安科学技术和会聘请中国地震局首席科学家张国民
、苏凯之〔中国地震局电磁专家〕组成专家组提出《评审专家组意见》的最后结论性意见如下∶
&&&&评审专家组认为:该项成果对于西安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对于近期地震危险性预测和跟踪等工作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项研究在探测地下不同深度的物性,构造和应力相集中区等方面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因此其研究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鉴于本项研究结果所提出的地震潜在危险区的重要性,评审专家组建议,在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危险区开展跟踪探测,并进行综合研究。
&&&&奇怪的是,对于他们做出评价“对于近期地震危险性预测和跟踪等工作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探测地下不同深度的物性,构造和应力相集中区等方面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因此其研究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这项“科技创新成果”,2001年至现在中国地震局没有丝毫吸收应用之意。
&&&&对三峡水库工程中应用DYL型地应力探测仪的建议
&&&&为了推动该项技术的应用,我曾经于日向温家宝副总理
、日向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陆佑楣总裁提出《建议报告》,建议DYL型地应力探测仪的一个重要用途∶在三峡水库蓄水前以不断蓄水的过程中对库区影响地区进行数次地应力普查,以便判断三峡蓄水影响范围内有无任何潜藏的断层?三峡水库不同阶段蓄水对地应力场的影响?是否造成高地应力风险区?
&&&&在《建议报告》中,我还强调∶
&&&&水库蓄水后应力状态的变化对水库和大坝的安全运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开展对世界规模的三峡水库大坝蓄水前、后地应力分布状态和变化全过程的跟踪测量,对蓄水后库区地下岩石破裂状态的监测以及库区及周围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预报研究都具有世界性的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世界规模的三峡库区开展这样一项研究,在今后百年世界水利史上可能仅有中国人有这样一次唯一的机会。
&&&&DYL型地应力探测仪在地下遗留炸弹、炮弹的勘查作业中的应用
&&&&去年,齐齐哈尔日军遗留毒气弹造成严重伤亡事件后,在我的询问下开发者确认∶如果有关单位予以合作给予支持的话,他们可以对物探仪进行技术改造,将其数据采集精度从目前每公尺采集一组数据提高到每十公分采集一组数据,改进后的物探仪就可以用于对地下遗留炸弹、炮弹的勘查作业。
&&&&作者所知的其它传统物探仪无法经济有效地完成上述这些勘查作业。
&&&&在地震预测问题上误人子弟
&&&&2001年2月出版的张国民、傅征祥等人编著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震预报引论》的“编者的话”中指出∶
&&&&然而,尽管30年来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地震预报终究是尚未解决的国际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为此,必须培养地震预报高级科技后继人才来继续完成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
&&&&综观这部399页的巨著,我们看到,60年代后期到2000年为止中国非主流地震预测实践者和研究者实现重大突破的地震预测领域中所有成功的经验、技术、仪器、方法等,只字不提,没有任何反映。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这不是误人子弟又是什么?
&&&&马宗晋院士等人“地球到底怎么了”文章中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地震预报专家李均之教授、国家地震局预报专家张网厚研究员、气象科学研究所任振球研究员自主创新多次成功预测地震的方法和成就。然后总结如下∶
&&&&但上述几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多解的,必须要凭经验进行筛选,否则准确率会降低,因此这些方法不被学术界主流所认同。
&&&&确实,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手段、技术、方法能够实现准确可靠的地震预测。但是,中国目前是否能够实现准确可靠的地震预测?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从1991年开始,对中国地震预测科学的发展调查研究和跟踪了十三年。
&&&&日,作者给中国地震局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
&&&&中国地震预测技术目前的情况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为了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中国许多个部门的科技人员需要解决数百甚至上千个科技难题和技术关键。全部解决后就可以组织整合实施整体的项目。
&&&&保证地震预测有良好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绝大部分技术关键,如果不说全部技术关键的话,已经由中国和国外不同地震预测实践者开发的不同的技术予以解决。其中绝大部分技术、仪器/传感器和方法以中国人自主原始创新的技术、仪器/传感器和方法为主。
&&&&再举一个例子∶数名非主力登山运动员已经分别探测清楚通往顶峰的所有途径,包括通的和不通的,个别人也曾经登上顶峰。因此,这些队员,尽管始终是非主力队员,他们对登山队整体登顶有信心。尽管多数主力队员从来没有登上顶峰,始终认为爬不上去,只要队长重新组织队伍,以有实践经验有信心的非主力队员为主,登山队肯定能够实现整体登顶。
月季天气预测和跨年度超长期天气预测的几位研究者
&&&&赵福隆〔农民气象预测专家〕
&&&&密云县政协孙广兴2000年写的回忆文章中介绍∶
&&&&北京密云县高岭镇上甸子村一位农民。……有一次他整理父亲留下的藏书时,发现有一套李淳凤著的《玉匣记》,其中“地亩经”有父亲许多批注,详细记载着20多年经历的当地气象和收成情况,触动赵福隆象父亲那样潜心研究气象,探索天降雨雪规律之路。
&&&&多年深入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和观测研究基础上,老赵逐渐总结出利用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做天气长期预测的方法。从1980年开始,每年年底之前他把下一年降雨的日期和雨量进行预测,报有关部门参考验证。翁文波院士对他1990年和1991年的降雨预测进行过核实,结果准确率分别为76.9%和71.4%。
&&&&翁文波院士了解了赵福隆的长期天气预测成果后,非常重视,专门邀请与他见面,详细了解他的方法,鼓励他写书将他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出来,还要求密云县科协支持他的研究工作研究下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翁文波院士日给密云县科协的信中说∶“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应总结一下。中医中药已排上议事日程,但对农历文化的总结,还未有系统的进行。农历的优点在于∶(1)考虑日、月、地三者关系
(2)因天干地支分列为3600项多项式。所以我建议你协对赵福隆同志工作给予支持。”日,翁文波院士在评价赵福隆1991年度长期天气预测成果汇总表上评价∶“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单位,能在一年以前,公开发布正式降雨的预测。干支预测是我国祖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在翁文波院士的鼓励支持下和孙广兴的协助下,赵福隆的《干支预测降雨初探》于1994年6月写成。病情严重的翁文波院士在病房中看到这本书后说∶“写这个总结不容易啊,可惜我无力细看了!”
翁文波院士在病床上嘱咐解敬女士,让他一定要代表他到密云看望赵福隆。
&&&&陈敬承〔农民气象预测专家〕
&&&&任振球、薛桁1973年写的《关于陈敬承老农用行星方位预报洪水的调查报告》介绍∶
&&&&陈敬承20岁时〔约1921年〕开始注意观测星空和当地旱涝的关系,正式记载行星〔主要是水、金、火、木、土星〕的方位,以及旱涝和长江水位情况已有40年。通过长期观测,他发现如几个行星参差运动,当年为平年;如几个行星在夏至附近集中出现,当年可能发大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几个星集中出现,力量就大,就会引起天气变化。”
&&&&任振球1989年写的《行星与气候关系研究评述》
中写道∶“湖北老农陈敬承几十年的测天经验表明,长江流域在夏至附近〔雨季〕,遇多个行星靠近地球集中出现时,当年易发生大水。我们对其进行调查和检验,认为其看法是大致符合的。1954年长江大水,他事先在1951年就报出了。”
&&&&栾巨庆〔农民气象与地震预测研究者〕
&&&&栾巨庆的祖父栾来宗〔〕“问三光〔日月星〕以究旱涝根源”对超长期天气预测从事了40年观测研究。栾巨庆〔今年79岁〕继承和发展了祖父的研究成果,三十年代以来继续研究四十年,1983年出版了《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
,1988年出版《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于栾巨庆的长期天气预报研究成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受益于其长期天气预报的某些单位以及某些鉴定过其预报成果的单位对其评价很高。有些评论者称其为“突破性重要成就”、“宣告天文气象学的诞生”。1974年开始接触栾巨庆研究成果的任振球对此持截然相反意见,认为栾巨庆的“‘行星对应区方法’连最起码的统计关系也不能成立,预报效果也不好”
&&&&陈国生〔依靠家人微薄收入支持,一位典型的跨学科“民间科学家”〕
&&&&高中毕业后当雷达兵期间,努力学习雷达专业理论知识、高等数学、近代物理、天体、高能物理等方面的知识与实战的实践知识相结合,将他引入自学成才跨学科研究之路。
&&&&80年代期间,陈国生开始将他天文与行星物理研究成果“统一场论”应用于长期气候预报领域进行验证取得重大理论成果。1984年,陈国生利用这种理论作年度气候预报,1985年即得到湖北省证实。
&&&&从天文角度来预测,采用天体运动的相互排斥力理论和地月27年近点会合周期分析预测方法,1986年开始与黑龙江省绥化气象局协作,1993年获得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开始与黑龙江省气象局协作,日省气象局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准确率在80%以上。
&&&&1996年12月,陈国生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提出1997年至2000年赣、浙、鄂、湘、鲁、冀、吉、龙八省的灾害性天气概况预测。
&&&&2004年3月,依据收集到的某些区域过去27年以上长期气象资料数据,他利用上述规律对中国数个省份提出今年4月至11月几乎逐日的天气预报。
&&&&陈国生的书《物质基元结构力学原理及运用―短期气候过程〔1~20年〕预测理论基础〔第一册〕》
〔1993年写书但迟至十年后2003年得以出版〕详细介绍了他所发现的月亮朔望月周期与近地点月周期相位差对地球天气变化影响的长期规律。从这本书,和近期的文章“基础科学研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及其“浅谈行星轨道力学形成思路”
等,使我们对于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略知一二。
&&&&陶守正〔山东师范大学退休气象气候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客座教授〕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北大荒18年的坚苦环境工作期间,由于农业生产需要,陶先生对当地老农应用我国古气候预报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十几年深入调研。
&&&&在证实有关预报方法在生产实践确实有效后,将这些方法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结合建立了“天文周期大气能量后滞月季旱涝预报法”。&&
&&&&八十年代经对我国主要流域再进行十年验证试验成功后,1990年夏首次投用于山东防汛,因在减灾减损人民币13亿元中起到决策作用而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用有关数据对我国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8年长江、东北东部的大水及2003年的黄淮大水进行预测试检,均证实该种中期气候预报方法的科学性。
&&&&80年代期间,通过600多个实例的检试,陶教授还发现强震之前气象资料中反映出来的明显前兆。
&&&&2002年用NCAR资料对中、美、欧进行55年几百个大区夏季预报检试,反映出显旱涝的80%。
&&&&最近我在网上检索了一次,发现中国其它人亦发表有长期天气预报成果
&&&&中国许多利用天文因素预测天气长期变化、突然异常变化、旱涝灾害的研究者,无法一一介绍。
&&&&中国中长期天气预测科学事业如何发展?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官方气象主管机构不相信和不支持长期天气预测研究,又不允许“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实际领先于世界的气象突然变化预测以及超长期天气预测科学事业如何发展?
&&&&超长期天气预测技术其实很容易进行验证,组织验证的成本也不高∶建立规范的天气预测数学模型,利用早期的气象资料进行预测,很容易就可以用后期的气象资料进行验证。
&&&&栾巨庆、陈国生和陶守正的天气预测方法是连续、定量、系统的天气预报方法,又有专著详细介绍,很容易验证,一旦能够证实其国民经济价值和减灾效果极其巨大;反之,如果证实虚假可以避免继续误导后人。
&&&&作者建议中国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跨学科单位对栾巨庆、陈国生和陶守正的月季和超长期天气预测技术进行验证,辨明真伪,分清是“伪科学”还是奠定天文气象学理论基础的重大突破性创新成果?
&&&&3.7. 预测科学和综合性天灾预测
&&&&翁文波院士
&&&&作者认为已故翁文波院士是中国预测科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对于翁文波院士的成就,马宗晋院士等人在“地球到底怎么了”文章中有一段小结∶
&&&&已故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院士在生前经数十年潜心研究,建立了一套预测理论,收入《预测论基础》〔1984年,石油工业出版社,书中准确预测了1991年江淮大水,并按该公式可明确推导出1998年江淮流域仍有大水灾,英文版于1991年出版〕,该理论包括∶可公度性原理,Weng旋回,“醉汉游走”理论,干支周期等。翁先生运用该理论自1981年到1994年间预测国内外5级以上地震80多次,60余次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基本对应,准确和基本对应率达80%以上。但现在该理论几乎处于失传的境地。
&&&&刘承昌
&&&&刘承昌很早就强调应同时进行所有类型灾害的综合性研究,而不要分类单项研究。他将所有类型灾害及其发生时间标注到地图上,发现这些灾害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显现出某种时空分布规律。
&&&&所有类型的灾害包括明显的天灾,地震、滑坡、塌陷、突然或特别严重的暴雨、冰雹等,也包括通常认为可能包含人为因素的煤矿瓦斯爆炸、透水事故、油气井喷、压力容器气体泄露、建筑坍塌等事故,甚至空难事故,特别严重的交通事故。
&&&&他惊讶的发现,这些天灾、事故中的相当多数显现出趋向于依照一定的网络效应线分布的特征。许多天灾、事故发生的时间亦显现出某种时间上的相关性。换句话说,某些天灾、事故亦可能看做而后特点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其它天灾、事故的“前兆”。
&&&&深入的研究表明,石油、天然气、地热资源,以至某些其它矿藏,也显现出去向于依照类似的网络效应线分布的特征。
&&&&利用综合性天灾、事故分布的时空规律,刘承昌
&&&&3.8. 地球科学
&&&&“天地生人”的思想和“整体观”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思想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继承发扬这些思想遗产,中国一批地球科学非主流研究者和地震预测实践者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以来,在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先进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取得实现许多挑战传统地球科学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
&&&&从国际上地球系统科学的最新研究动态来看,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或者已经认识到地球科学研究中过去存在的一些主要弊病。
&&&&综观西方许多国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到他们过去很少提到的一些新的概念∶“以新的视角神视地球科学的发展”、“预测灾害性事件”、“地球系统的主要驱动力”、“以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为视角”、“关于热液区地球构造运动/地球自转”、“中新生代以来大陆变形过程及动力学”、“大陆形成与溶化的机制”、“地球―生命耦合系统”、“大城市的地震预警系统”、“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球系统探测新的原理与新技术”、“空间天气驱动源”、“项目整体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中国地球科学非主流研究者、地震预测实践者群体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以来和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许多挑战传统地球科学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上述方面领先于西方十多年至三十年。
&&&&西方许多国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表明,他们正在对中国研究者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这些领域有所醒悟,有所认识,正在向中国研究者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这些领域靠拢和“接轨”。依照西方国家科学研究的实力,如果中国在这些已经获得重大成果的领域中停滞不前,西方主流科学家很可能在今后几年迅速赶上来,以至超过中国。
&&&&这就对中国地球科学界、地球物理界、地震学界、气象学界主流学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迅速改变对中国地球科学非主流研究者和地震预测实践者群体长期以来拒绝、排斥和压制的态度,接受他们,支持他们,与他们合作,共同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的地球科学研究推进到更高的水平,还是继续拒绝、排斥和压制的态度,等待西方主流赶上来、超过我们,再重复“同国际接轨”向西方主流学者的研究成果靠拢和“接轨”?
&&&&3.9. 数学
&&&&这方面一个最新鲜的突出例子,日,从70年代一直大力支持蒋春暄的美国桑蒂利教授给我来电子邮件称∶
&&&&蒋教授的论文“否定黎曼假设”在我们研究所的以下网页上可以看到∶
&&&&http://www.i-b-r.org/docs/Jiang.Riemann.pdf
&&&&该篇论文刊登于2004年4月出版的《代数?群?几何》2004年第21期。
&&&&我相信这简直是历史性的贡献,对中国提供了巨大的荣誉。我们正在尽可能广泛地宣传该篇论文。在你这一方面,请也这样做,通过电子邮件将有关该篇论文的信息发给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数学家。
&&&&此外,如蒋教授在其论文中正确的表明的那样,黎曼假设曾经被假定为无数数学假想的基础,现在却被蒋教授所否定并被他证明的结构所取代。这种状况意味着目前对黎曼假设存在着巨大的学术利益,作为后果,意味着对蒋教授一生工作将造成巨大的政治上的反对。
&&&&为了帮助他,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预很重要,以使蒋教授能够出席一些重要的数学会议。
日本科学界有识之士正在认识的深刻教训∶“非常富裕的日本,为什么实行了一个世纪普遍教育后和有世界上第强大经济的情况下,更表现的象一个中等水平国家那样?”
&&&&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重要文章∶《获奖的科学家寻求提升日本科学水平的途径》。文章深刻的指出∶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字,日本目前〔2001年〕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大约为美国的一半∶日本为1180亿美元,美国为2290亿美元。但是,日本的科学研究投入则超过德国的两倍。作为日本这种努力的结果,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期间,世界科学与技术刊物中发表的文章中仅9%为日本人为作者的文章。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政府对研究经费和教授的过份控制;受儒家浓重影响的教职人员提升中优先考虑年龄和资格;普遍倾向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并为此以牺牲大胆的试验为代价。
&&&&醒悟过来的科学家认为,日本的研究界从来未能充分发挥相互审查和批评的文化,这种相互审查和批评的火花在西方激发出热烈的学术争论-从牛顿、胡克到爱因斯坦和布朗克。
&&&&一位曾经长期在美国从事其工作的日本气象物理学家Shukuro
Manabe说∶“日本政府通常认为他们应当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但是,仅资金投入并不能力增强研究工作的成果率。研究资金必须用于那些值得投入的项目,而不是平均分配资金。为了增进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我们需要创造的是研究工作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感。”
&&&&中国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用于追逐西方科技水平的项目,还是优先用于中国科技创新“大胆的试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管理部门和中国科学界显然应当对日本的教训引以为戒。
&&&&有关日本科技发展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受儒家浓重影响的教职人员提升中优先考虑年龄和资格”的问题,作者提出要警惕两种而不是一种倾向∶在注意和反对“论资排辈”的倾向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大胆提拔年青人”的名义下排斥实现重大突破“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的年龄较大的研究人员。中国科技人员退休“一刀切”后“返聘”某些退休的科技人员的工作中亦要注意和反对类似的问题。
&&&&所谓“我们需要创造的是研究工作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感”,作者认为指鼓励和倾斜支持“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的“大胆的试验”的政策和资金重点扶持,从而对“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的科学项目造成“不安全感”。
在“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条件下,业余研究者和跨学科研究者能否“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和“革命性的贡献”?能否出现瓦特、爱迪生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发明家?
&&&&以反“伪科学”、反“学术腐败”自居的方舟子在
“新语丝”网站发表题为《“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其中解释了方氏“经典”
论断和“学术界的行规”∶
&&&&“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如果认为自己是科学天才,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那么也应该遵循正常的学术渠道,将论文提交权威的学术期刊发表,才有获得科学界承认的可能。但是总有人不遵守学术界的行规,在学术界四处碰壁,正常渠道走不通,就想通过大造社会舆论造势让自己的成果获得承认的。”
&&&&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最终唯一的标准。对于“业余研究者”能否“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能否“做出革命性的贡献”的问题最终有效的回答是科学实践的检验。但是,方舟子的上述“经典”论断也引出一些理论上需要讨论清楚的问题。
个体发明家孙威及其跨学科重大科技成果
&&&&孙威,中专毕业,七十年代在包头钢铁设计院从事自动化仪表领域工作。他在多学科领域取得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根据作者调查了解的情况,举例如下∶
&&&&1) 地震预测∶〔已经简要介绍,具体介绍略〕
&&&&2) 汽油辛烷值测定仪∶
&&&&“假冒伪劣”汽油在中国市场上非常猖狂。仅仅数年以前,中国没有任何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测定汽油辛烷值的仪器。针对这个问题,孙威采用新的思路,研究发明中国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汽油辛烷值测定仪,在技术监督系统中发挥执法检验作用。针对柴油的类似情况,孙威又发明了柴油十六烷值测定仪。
&&&&孙威汽油辛烷值测定仪经济价值最大的应用领域∶
&&&&应当指出,上述成果社会经济价值最大的三个领域尚待开发∶
&&&&高档汽车用便携式汽油辛烷值测定仪∶
&&&&“汽车迷”都知道,汽车越高档,“假冒伪劣”汽油对它的损害就越大。“便携式汽油辛烷值测定仪”只有电视遥控器那样大,可以方便地检测外地加油站的汽油是否合格。
&&&&炼油厂汽油生产辛烷值在线测定装置∶
&&&&采用孙威的技术,这种在线控制装置的成本仅为进口装置的几分之一。
&&&&汽车电喷系统汽油辛烷值测定仪自动反馈控制系统∶
&&&&孙威发明汽油辛烷值测定传感器首要目的是应用于中国自己生产的汽车电喷系统,实现将实际辛烷值的反馈,自动调整电喷系统的点火角使之适用所加油的最佳功率状态。
&&&&当作者将上述建议推荐给引进西德电喷系统技术的中国企业,得到的中国人的回答是∶没有十几年的经验,中国人没有能力对外国人开发的汽车电喷系统做任何改进!
&&&&5.2. 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及其专利发明人赵学胜
&&&&不久前,作者在网上检索到如下信息∶
&&&&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是赵学胜先生非职务发明,该项目研制成功是对传统不锈钢的重大突破,是不锈钢行业的一场革命。这一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和国际专利(专利号PCT/CN96/00064),并在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6个发达国家注册了专利。该专利经权威部门评估,评估值为1,678亿元人民币,折合201亿美元(评估号GKB98002)。
&&&&此专利是近一个世纪来世界冶金史上的一重大发明,它的生产成本低于传统不锈钢50%,它以锰氮代镍、铝硅代铬,从而解决了传统不锈钢所用的镍铬的短缺、矿藏枯竭及环保问题,该产品耐酸、耐碱性能、机械加工及焊接性能均以超过国际传统不锈钢,达到新水平。
&&&&社会经济价值
&&&&在不锈钢消费量和生产量方面,在已居世界首位基础上,中国是增加最快的国家。
&&&&不锈钢冶炼的主要原料除铁(铁矿)外,主要为镍、不锈钢废钢和铬铁。在我中国,尤其是不锈钢废钢和镍,必须依赖进口解决。
&&&&中国不锈钢需求量估计在500到600万吨,占世界不锈钢目前总产量2000多万吨的约1/4。
&&&&年,我国新建、扩建的不锈钢项目新增产能将超过200万吨,必然引起不锈钢原料需求的增长和价格的提高,原料紧张反过来又成为制约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不但能够使中国更快在国产原料基础上满足国内市场不锈钢需求,而且能够使中国在数年内成为世界不锈钢的主要出口供应国。
&&&&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生产业将形成国际资本在中国扩大投资的热点。
&&&&优良性能低成本的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将使中国不锈钢用量大原先缺乏竞争性的产业显著提高出口竞争能力。
&&&&冶金科学价值
&&&&从传统冶金科学的金相学角度分析,不锈钢因含有铬而使表面形成很薄的铬膜,这个膜隔离开与钢内侵入的氧气起耐腐蚀的作用。实验证明∶为保持不锈钢所固有的耐腐蚀性,钢必须含有12%以上的铬。镍可以扩展Y相区,使钢材具有奥氏体组织。如果镍含量足够多,使钢在室温下也具有奥氏体组织结构,则称这种钢为奥氏体型不锈钢。
&&&&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在所有性能指标上全面超越传统的镍铬不锈钢,实现了让现代冶金学不锈钢领域权威目瞪口呆至今无法理解的重大革命性突破。
&&&&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证明,采用创新的思路,能够开辟一百多年发展形成的现代传统冶金学认定为“不可能”的一个全新的天地,创造出传统冶金学权威们无法理解的更多的创新金属材料。
&&&&跨学科发明人∶赵学胜
&&&&作者于1995年认识赵学胜先生并开始跟踪了解他的发明成果∶赵学胜最初的专业学习领域是医学,但他对生物化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发明了“煤矸石复合土壤改良剂及制造工艺”。以后涉足有机化学领域∶研究发明了
“粉煤灰+回收塑料”新型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及其多种应用。该工艺的难题为如何将“干燥粉状”粉煤灰与“加热后粘稠”的回收塑料均匀混和在一起。从该项攻关研究中受到启发,赵学胜萌发能否在冶金领域中找到将传统冶金理论认为不能均匀固溶在一起的元素均匀固溶在一起的创新冶金工艺,从而发明了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典型的实现重大突破的“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
&&&&5.3. 更高效水力发电新思路
&&&&众所周知,目前全世界水力发电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将高程的水的势能转化为高速流动的水的动能冲击推动水轮机组带动发电机发电。为什么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100多年前最初的发明者当初这样发明和设计,以后的所有发展习惯性地沿着这种基本的设计思路不断进行改进,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
&&&&这种状况能否证明水力发电不可能有其它更高效的方式。显然不能!但是,任何能工巧匠敢于换一种思维方式,提出一种新的设计路线,立即就会遭到传统水力发电学者和使用者的怀疑、拒绝与反对。据我了解,中国目前有位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技师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设计思路开发了一种效率比传统方式高很多的水力发电设备。这对中国的水力发电业和水力发电设备业和东北工业的改造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创新发明进行验证所需的资金只有十几万元,对于工薪阶层的技师来讲却难于上青天。但是,他的发明将成为成百上千亿元新兴产业的种子和基础。
我调查了解在国外从事天灾预测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者的实例
&&&&5.4.1. 〔美国〕E.D.G.的地震波浪图和地震数据指纹
&&&&E.D.G.是一位化学领域分析咨询顾问,业余地震预测研究者。十多来,采用这两种方法综合交叉分析,一旦判断某地什么时候再次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非常大,他就向所涉及的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发出地震预测意见。十多来他利用从事化学领域咨询工作以外全部时间进行上述工作全部是义务性的。
&&&&他认为,他的上述地震波浪图和地震数据指纹技术对于中国地震预测实践者进一步提高地震预测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很大帮助,十分愿意与中国地震预测实践者加强交流与合作。
&&&&他的网站∶
&&&&5.4.2. 〔印度〕桑姆“日影偏差”观测及其几乎每天发布的对半个地球的地震的预报
&&&&桑姆,46岁,住在印度南部。大学物理专业毕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25年以来在私人银行工作。他一直对宇宙科学、无线电通讯和地质学感兴趣。1996年以来,桑姆坚持“日影偏差”观测和地震预测研究已经八年,每天观测、记录、分析、确定预测意见、上载到其网站的全部工作时间仅限于10点上班前的两个多小时,没有任何助手,完全义务性。
&&&&桑姆认为他所观测到的“日影偏差”情况只能是反映地球南―北极自转轴经常产生临时性移转--倾斜,而这种临时性移转--倾斜是造成地震的重要原因。这是地球科学研究者过去所没有发现的现象,对于地球科学、地震学和天文学研究有重大科学意义。
&&&&他的网站∶
&&&&5.4.3. 〔美国人〕拉力?伯格的“天文指数”观测及其对地球上地震、气象、动物、社会行为响应事件的预测
&&&&依中国的标准,伯格先生是位“个体股民”。1973年上大学时,他无意中买了一本包含行星轨道计算内容的占星读物,引起对行星位置的地球响应的兴趣。年,他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行星位置对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的影响。1980年11月发现他创立的“天文指数”的波动与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动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简单的说,“天文指数”反映太阳系众行星相互之间与太阳之间构成对称关系的多寡。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发现“天文指数”的波动与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台风和热带风暴、龙卷风、厄尔尼诺、地磁场的波动、臭氧层的变化、闪电次数、雪覆盖量、雨量与水力发电量、温度波动、云层状况与风速、捕渔量、人类健康状况、患者到医院的看病率、交通事故率、刑事犯罪率、自杀率、股票市场及部分其它经济活动……等的波动,亦有明显相关性。
&&&&发现这一系列相对性之后,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将1700年至2300年之间总共21.9万天每天的“天文指数”逐日计算出来,作为自己从事多领域预测研究的工具,亦有偿提供给其它股民和从事预测科学研究的学者。
&&&&他的网站∶
&&&&5.4.4.
〔旅美中国人〕寿宗浩从卫星云图上观察寻找“地震云”进行地震预报
&&&&1982年,吕大炯发表专著《震兆云霞》〔学林出版社,1982〕。日,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在“第二届天地生关系学术会议”上做“关于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的报告中强调∶
&&&&提一些开展工作的建议,这些建议也许不合适,仅供同志们参考。(一)两次天地生学术讨论会,确实收集了很多方面的材料,这就非常重要。这些材料在过去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但是,这方面的工作是否还可以拓宽一点。这次会议的论文摘要集内好象没有涉及到“地震云”,这是否是一个重要问题?
&&&&80年代中期以后,未见国内外任何专门研究地震云和利用地震云从事地震预测实践活动的专著。
&&&&寿仲浩是旅美中国人。1990年6月以来,专注研究利用地震云进行地震预测的科学实践。1994年以来,利用卫星云图观察,他在他的网站上公布过60多次地震预测,其中不少为相当成功的预测。
&&&&他的网站∶/index.html
&&&&特别应指出,寿仲浩于日12:58公布了他日在卫星云图上在伊朗东南部发现的非常明显的地震云图象及其地震“三要素”预测意见。
&&&&日他准备将修正后的地震预测意见“=&6.5,日后40天之内”发给伊朗的科学家时,这次Ms6.5〔有的台修正为Ms6.8〕强震发生,造成4.3万人死亡。伤亡惨重的这次地震发生以后,在网上看到过他震前发布的地震预测意见的土耳其、伊朗、印度和本作者均致电寿仲浩祝贺他的预测成功。
&&&&利用卫星云图搜寻地震云进行地震预测对于确定强震位置来说特别有效。寿仲浩的成就是中国地震预测实践者们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上述几位天灾预测研究的成就再次证明∶
&&&&准确可靠的地震预测必须依靠多种监测预测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协作;
&&&&对于实现准确可靠的地震预测来说,国际间合作,以至全球合作,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跨学科业余”研究者为什么能够向“专业”研究者和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
&&&&上边的实例说明,“跨学科业余”研究者不但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好成绩”,而且在不少情况下能够实现让专业研究者无法做出的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成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革命性的贡献!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的“跨学科业余研究者”为什么有时能够实现专业研究者无法做出的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成果?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先进的成份
&&&&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确实在许多方面在世界上领先,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和赶超。但是,中华民族古代科学遗产中有一些极其重要的先进思想,对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有重要指导作用,例如“天地生人”的思想,“动态整体观”的思想,“唯象”而不“唯理”的思想等。世界当代地球科学研究,包括中国主流学者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因为缺乏这些先进思想的指导,至今远远落后于中国地球科学“非主流”研究者群体的研究成果。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科学的先进的哲学思想的正确指导战
&&&&50年代以来,中国各领域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步与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日俱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出现能够超越取代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更为先进、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50年代以来中国老一代科学技术研究者极其重要的基本经验,源于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科学的先进的哲学思想的正确指导。
尊重和研究权威传统理论,但是不迷信于权威传统理论,拒绝受权威传统理论的束缚,“逆向思维”的学习研究方式
&&&&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式时,蒋春暄总结如下∶
&&&&我为什么能解决这么多数学难题?这与我的研究方法有关。
&&&&我的研究方法是这样的,第一步是胡思乱想,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第二步是拼命学习前人的知识。第三步是发前人所未发,把自己的新想法写成论文。
&&&&根据我了解,许多“跨学科业余研究者”或在本专业领域中实现重大突破的创新研究者,他们在学习研究权威传统理论时,大都采用“逆向思维”的学习研究方式,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思考“有没有某种条件下不是这样”!
发挥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对客观上已经有了强烈需求的实际课题展开研究
&&&&孙威原本学习从事自动化控制仪表方面的工作。年期间,人民需要地震预测领域实现突破,他全力以赴投入该领域的科学实验,取得重大的突破。90年代,了解到中国当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辛烷值测定仪器,他用半年的时间集中学习研究国内外到那时为止所有与汽油辛烷值及其测定有关的知识,发挥自己数年跨学科研究和亲自动手制作创新传感器和仪器的优势,在中国第一个一举攻克全国许多专业研究所几年来未能攻克的难题。
从更高的科学水平上进行跨学科研究
&&&&Phillip A. Griffiths〔美国“超前研究学院”第七届主任、美国科学院以及美国哲学学会成员,年期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举行的21世纪思想前沿会议上发表演讲,题目为《新世纪来临时的数学》。他强调∶
&&&&Francis Bacon〔译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作者,演绎推理的创立者〕在1605年启蒙运动中,将综合性科学的这个原则形象地预示为∶“没有一种完善的发现能够在一个平面或一个水平上做出∶如果你站在相同科学同一水平上而不是更高层的科学水平上,不可能发现任何科学更遥远或更深层次的部分。”
&&&&前边介绍过的赵学胜,从学医--&生物化学--&复合肥料--&回收塑料+粉煤灰--&有机化学新材料研究中找到一种有意义的自然规律--&萌发出冶金领域中将传统冶金理论认为不能均匀固溶在一起的元素均匀固溶在一起的创新冶金工艺--&发明了A1-Mn-Si-N系不锈耐酸钢,是实现重大突破“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这方面突出的事例。受到传统冶金理论的束缚,冶金专业研究人员难于实现这样的突破。古今中外的教育体系也无法培养出这样的大跨越跨学科研究发明人才!
部分“业余研究者”可能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劣势〔略〕
“业余科学研究者”的未来地位〔略〕
“人类知识的两重性”和“人类知识继承的双重作用”〔略〕
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遭遇的阻力及其转化〔略〕
CEPA C 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东北工业改造和经济发展
促进实现重大突破“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几项具体建议〔略〕
&&&&听说中国高层领导目前对于“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非常焦急,如果能够采取上述这些方向的强化措施,中国的领导人将会很快发现一大批被埋没多年闻所未闻的原始创新科技人才!同时给千千万万学子开辟吸引他们和国外人才到中国从事世界科技领先领域研究的许多新天地!
〔作者通讯地址∶100010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2号)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卢鹤绂格物研究所北京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010-&&&&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锁销售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