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指标体系微信是什么么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自我核心竞争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kpi指标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邮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个人核心竞争力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1:14:4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TXT
官方公共微信湖南省水稻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湖南省水稻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
【摘要】: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水稻是湖南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建立湖南省水稻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可为水稻施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改善水稻生产状况,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运用EXCEL软件统计湖南全省、湘北、湘中、湘南两年(2006年和2007年)的“3415”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数据,分析各个试验点的土壤有效养分和产量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肥料效应施肥模型,得出了水稻在不同指标体系下的最大施肥量和经济施肥量。结果表明:
(1)各生态区土壤养分等级
各区域水稻土壤养分分布的规律为:土壤碱解氮含量主要处于低~中等级(湘中中稻、湘南中稻、湘南晚稻除外),土壤有效磷含量主要处于中~高等级(湘中中稻、湘中晚稻除外),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处于中~高等级(湘中早稻、湘中中稻除外)。
(2)不同指标体系的施肥量
不同稻作间肥料施用量存在“晚稻早稻中稻”的关系,土壤养分、目标产量两者均与施肥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基础产量与施肥量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肥料要素氮磷钾之间施用量存在“PKN”的关系,不同区域之间早中晚稻的施肥量存在一定差别但差别不大。
(3)不同土种增产效应及需肥量
就早稻而言,氮肥在青泥田的增产效果最高,在灰黄泥的增产效果最差,需氮量黄泥田为最少,灰黄泥最多。磷肥在红黄泥的增产效果最高,在河沙泥的增产效果最差,需磷量河沙泥为最少,青泥田为最多。钾肥在黄泥田的增产效果最高,在灰黄泥的增产效果最差,需钾量红黄泥为最少,灰黄泥为最多。
就中稻而言,氮肥在黄砂泥的增产效果最高,在河砂泥的增产效果最差,需氮量红黄泥为最少,灰泥田为最多。磷肥在黄砂泥的增产效果最高,在黄泥田的增产效果最差,需磷量河沙泥为最少,灰泥田为最多。钾肥在河砂泥的增产效果最高,在灰泥田的增产效果最差,需钾量黄泥田为最少,灰泥田为最多。
就晚稻而言,氮肥在青泥田的增产效果最高,在黄泥田的增产效果最差,需氮量黄砂泥为最少,河砂泥为最多。磷肥在黄泥田的增产效果最高,在河砂泥的增产效果最差,需磷量河沙泥为最少,青泥田为最高。钾肥在黄泥田的增产效果最高,在青泥田的增产效果最差。需钾量河沙泥为最少,黄砂泥为最多。
(4)施肥效应模型比较与产量预测
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比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得出的结果更切实际。在水稻产量预测模型中,缺氮区产量作为基础产量比无肥区产量作为基础产量更能有效预测产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S51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 绪论9-15 1 研究目的和意义9 2 国内外研究进展9-14
2.1 国内研究进展9-12
2.2 国外研究进展12-14 3 展望14-15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15-19 1 研究区概况15-16 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16-19
2.1 研究方案16-18
2.2 技术路线18-19第三章 全省水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19-27 1 早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19-21 2 中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21-24 3 晚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24-27第四章 湘北水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27-35 1 早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27-29 2 中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29-32 3 晚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32-35第五章 湘中水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35-43 1 早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35-37 2 中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37-40 3 晚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40-43第六章 湘南水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43-51 1 早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43-45 2 中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45-48 3 晚稻土壤养分等级划分及施肥48-51第七章 讨论51-65 1 各生态区土壤养分等级51-53 2 不同土壤养分等级的施肥量比较53-54 3 不同基础产量等级的施肥量比较54-55 4 不同目标产量等级的施肥量比较55-56 5 不同土种增产效应及需肥量比较56-59 6 与前人研究成果的比较59-61 7 不同施肥效应模型的比较61-63 8 水稻产量预测模型的构建63-65第八章 结论65-67参考文献67-70致谢70-71作者简历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德明,徐建铭,武书敏,计惠娟,徐秋明,刘晓铭,刘素华;[J];华北农学报;1986年01期
张圣喜;陶光球;张昌文;张军;;[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10期
潘兴毅;陈文友;王凤福;;[J];北方水稻;2009年04期
吴志勇;闫静;施维新;曾胜河;;[J];新疆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吴平,陶勤南;[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廖佳丽;;[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3期
黄德明;[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永增;王兆晓;董志强;;[J];河北农业科学;1993年02期
王学军,王丽艳,魏国强,王会来,曹永胜;[J];河北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马俊永,李科江,李志宏,曹彩云,郑春莲,孙宝良;[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王学军;魏国强;王丽艳;韩连军;张雪松;曹永胜;;[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王学军;齐凤霞;王丽艳;;[J];河北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贾可;沈兵;张天山;;[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翟国栋;汪航;刘晓伟;周建光;田贵芳;叶秋容;占慧梅;;[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王贺;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任丽江,康明;[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黄德明,徐建铭,徐秋明;[J];华北农学报;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德明;金坤;李志远;邓翔;;[A];2012新型肥料创制关键技术与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高辉;张洪程;戴其根;朱德进;胡程阳;;[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徐宁生;杨琼芬;白惠芳;尹自友;朱丽;杨雄;隋启君;;[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龙瑞平;刘艳娟;车吉星;郭华春;;[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宋崇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俞晓芸;杨帆;;[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陈延华;孙焱鑫;;[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生秀;;[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黄绍文;金继运;孙桂芳;杨俐萍;白由路;;[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李生秀;;[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春燕;[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高春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杜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李文彪;[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郭熙;[D];江西农业大学;2010年
张丽莹;[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邹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玉波;[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张树清;[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文亦芾;[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德明,徐建铭,武书敏,计惠娟,徐秋明,刘晓铭,刘素华;[J];华北农学报;1986年01期
王富华,胡芳林,陈防,鲁剑巍,王明锐,万远帆,刘冬碧,庞静,余常兵;[J];湖北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鲁剑巍,熊建平,陈防,徐有海,万运帆,刘冬碧,张竹青,余常兵;[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王伟妮;王亚艺;姚忠清;鲁明星;姚善军;刘清荣;彭玉华;鲁剑巍;;[J];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肖汉乾,罗建新,王国宝,覃梅,余崇祥,方红,周玉凡,胡卫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张宽;赵景云;王秀芳;吴巍;于天德;胡和云;;[J];吉林农业科学;1986年01期
刘雅琴;隗晓薇;;[J];吉林农业科学;1986年04期
张宽;吴巍;姚铭;王秀芳;胡和云;王晓村;;[J];吉林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赵景云;张宽;于智富;;[J];吉林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马惠杰;潘巨文;宋玉文;吴景鸿;郑秀春;;[J];吉林农业科学;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天文;赵良菊;李娟;;[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吕晓男;麻万诸;;[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周琼华;;[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高琼玲;王玉平;石俊雄;胡德才;王隆文;邓升才;;[A];中国烟草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1997年年会文件和论文汇编[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晓敏;[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朝袖;廖东海;;[J];作物研究;2008年02期
范先鹏;杨利;游艾青;杨国才;刘凯;胡刚;汪光有;张爱丽;;[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王向平;吴以学;李显军;戴武秀;;[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S1期
王永清;[J];新农业;1990年02期
张德才;余宗波;张宏洲;童军;黄小菁;;[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S1期
黄艳;;[J];福建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章华娟;;[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02期
唐德富,张亚玲,罗有志,刘阳,姜波,李士平;[J];垦殖与稻作;2001年05期
任继贤;[J];农业科技通讯;1985年07期
陈艳;;[J];福建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静;王家宝;王留明;王秀丽;陈莹;赵军胜;;[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陈琼贤;彭志平;;[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邢文英;;[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张爱民;李春辉;章淑艳;;[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纳添仓;;[A];2006年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熊炳昆;严启明;徐国林;;[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俞忠良;殷为汉;;[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朱书全;李威;邹立壮;;[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张忠敏;史云鹏;;[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8年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董瑞官;戈廷安;;[A];第七届全国肥料双交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鹏程;[N];孝感日报;2011年
顾定槐;[N];中国化工报;2009年
曹湘黔;[N];自贡日报;2009年
单莹 记者卢银;[N];盘锦日报;2010年
彭明霞;[N];粮油市场报;2010年
胡增民 通讯员
刘妍;[N];粮油市场报;2011年
史力;[N];安徽日报;2011年
彭明霞;[N];粮油市场报;2010年
记者宁波;[N];孝感日报;2011年
付嘉鹏;[N];粮油市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熙;[D];江西农业大学;2010年
刘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王海泉;[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吕钊钦;[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肖本泽;[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朱建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张竹青;[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褚清河;[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李忠芳;[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吴建繁;[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喻光孟;[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赵辉辉;[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王飞;[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李贞宇;[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韩宝吉;[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胡琪刚;[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朱淑媛;[D];扬州大学;2012年
曾祥明;[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夏奉乾;[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米强波;[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文档标题《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总页数为50页,主要介绍了与&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PPT-50)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静心堂--丰城中学熊雪芳信息技术工作室
当前位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上传: 熊雪芳 &&&&更新时间: 21:54:01
信 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主要 形式。
随 着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老师们探索出许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教与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课堂整合研究的主要载 体。那么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 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
一、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以 人为本是后现代的主要特色。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同往日大工业时代,培养的是克隆型的人才。现今的社会只有创新,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 取得一席之地,因此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 教。同样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整个的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对每一堂实例课的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学 习理论发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特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如果我们仅仅单一的讨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强制的 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一个教师的课堂,无论在教学的实施中,还是对学生评价时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判断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课堂上应 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课堂的即时反映作出灵活的应变,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自我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加以积极的引导。
2、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目前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 调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圣人,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用以验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 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另外还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的主体不是一些孩子,而是所有的 学习者。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所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
&因 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 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 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教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在活动中创建一个 新的活动课堂。
3、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社 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之 下,基础教育阶段对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求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用于探索人才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一系列实 验中都非常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对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对培养能力评价的关注中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
(1)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关注
&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一味的灌输所谓的知识,应该通过课堂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学会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2)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注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会扩充并整合知识: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的关注
&&评价教师对于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能思路清晰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交流方式。
&合作技能培养的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4)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关注
创 新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的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初中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土壤,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 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 创造性的思想的能力。
4、关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特色所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的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质与量。
&&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评价开展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信息技术使用的效能将是我们评价信息技术使用的主要指标。
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定一级评价指标,在详细描述评价标准时都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而且有一些评价标准很难明确将其分类。因此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只能根据我们的指导思想设计尽可能含盖面广的指标体系。
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课堂教学实施的线性流程为评价的线索,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设计指标体系时我们考虑了以下两点:
1、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的特点。我们对课堂的评价中要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从人出发进行评价,最终也要回归到人的要求上。
2、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评价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同时要紧扣我们开展的特色建设的具体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效果,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级指标体系由学生、教师和课堂准备、实施和环境五个部分组成。
1、关于人的因素的评价
学 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堂信息技术整合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学生的信息能力更是决定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最终效果。即使再好的教师和教学的设 计,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很差的话,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几乎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了。因此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考评时首先将学生和教 师的信息素养作为考评的指标。主要从看待信息的观念,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对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评定。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评价我们还强调教师 教育理论的水平的高低,最新教育观念学习的能力。
2、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针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内容,这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指课堂实施一部分,还包括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不仅仅关注教学信息的传授的情 况,看最终的一个量化的教学结果,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进程的把握能力,对教学信息的领悟运用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水平,学生 能力的提高水平的引导状况。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和关注,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主要关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从学科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策略、课堂问题几个方面的设计来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
教 学实施阶段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关注的实战环节,在这一部分,从教师和学生分别的表现中获取评价的信息。教师方面考虑: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实际实施情 况,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学生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维持,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的交互性及积极 性。
3、教学环境的评价
&教学环境是教学的辅助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信息化的课堂的一个比较量化的指标。主要从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氛围,和媒体使用的状况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三、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方法
对于教师实例课的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教师课堂表现的评价,给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性建议,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改进起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定性评价的方法,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观察座谈法是我们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形式。通过深入课堂实际听课,观察教师在课堂中外观行为表现,为评价提供素材,之后及时和相关教师座谈,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因此这套评价体系主要作为评课人员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检测的工具。
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指标体系
B1信息意识
是否对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
是否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B2信息能力
是否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获取一定量的信息
是否具有初步的信息筛选能力
是否能够对特定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B3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进行基本操作,能够跟上教师的要求
B1现代的教育观念
认识现代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发展
认识现代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进全面发展
明确现代的师生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
了解现代的人才观: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创新型、智能型人才
B2信息意识
了解现代社会信息巨大的影响力
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工具
具备对信息的敏锐的洞察力
具有信息安全意识,促进技术资源的健康、安全的使用
能够持续更新自己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能够跟上新技术的发展
B3信息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能够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信息的来源,并且会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信息
信息的理解力:能够正确的识别和理解大量的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评价、分析、选择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够对需要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能根据需要加工制作部分信息
信息表达能力:能够把需要的信息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
B4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能比较熟练的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设备
软件使用能力:掌握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会比较常规的软件使用
开发能力:能够利用一些开发软件(frontpage,flash等)制作一些所需的课件或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B5整合能力
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内涵
对整合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运用到自我的教学当中
教师对科研学习有很高的热情
A3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
B1对学习者特征的把握
有意识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能够围绕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展开
B2学科目标的设计[2]
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和扩展的内容的关系,课标的要求的知识能够与扩展的内容自然的融为一体
B3能力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的添加一些细节关注培养学生的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B4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紧扣学习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新颖,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的数量适中,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合理
B5教学策略的设计
有意识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课堂富于变化,学生不易疲劳、厌倦
B6问题的设计
教师能够预设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有意识的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
A4课堂实施
B1师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核心。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获得所需知识。
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建构知识。
B2教师对学科目标的把握
课内教学内容的组织连贯,流畅
课外扩展内容和课内知识紧密相关,对扩展形式和扩展内容的把握较到位
能巧妙的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深化课内知识的学习
B3教师对能力培养的把握
能很好的将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整个的教学过程贯穿着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即时反映,灵活的开展学生思维的训练
学生有较高的认知参与度,不仅仅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B4教师对课堂的把握
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学环节的衔接比较自然、流畅
课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做出局部调整
教师有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有效得学习中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师能否很好的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很好的应对突发事件
B5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否是通过学生个人动手或动脑所得
学生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去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否尽量全面,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B6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维持
是否大部分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保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在45分钟的课堂里是否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B7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较好的当堂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
能依照教师提供的资源自主的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自发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B8课堂交互性
师生之间积极交互,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交互关注面广,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效果
B9课堂所采用的评估方法
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自评和同伴互评方法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竞争、评比的方式隐性的将课堂评估延伸到课外
能够及时收集有效信息,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对学生进行形成评价
A5教学环境
课件内容符合教学的要求,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差异
课件的制作注重交互的实现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件选取的素材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了恰当、丰富的教学资源
资源的组织有层次,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注重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很好的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B3媒体的使用
恰当处理传统媒体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关系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其恰当的作为资源环境、交流工具、知识表达与加工工具或是情景创设工具应用于课堂
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加强课堂的交互性,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B4教学氛围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资源,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营造一个活跃、愉悦、充实的课堂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欢迎您,您是本站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