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消费?投资又幸福是什么么?

如果有20万怎样消费和投资 理由是什么?_百度知道
如果有20万怎样消费和投资 理由是什么?
果暂时不用可以做理财险,有保障,安全,稳健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与时间,许多骗子理财公司都会打出低风险高收益的旗号来骗取理财新手的钱,专业的团队。股票的收益与风险都是最大的,看最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是哪种,一下就把钱投进去了,所以当你看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年化收益的理财项目时切勿头脑发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客服贪心,而且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大把的时间,主要是学会如何辨别理财平台。高收益伴随的绝对是高风险,怎么能一概而论呢。正规的理财平台都会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世界上没有一家理财公司能够做到低风险高收益同时存在的,资质证件当然是最基本的了。网络理财最适合上班族,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先审核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不懂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去碰不要听信专家的什么4321的投资理财方式
如果准备风险投资,先留出够自己2个月用的消费的钱,剩下的按分20%风险投资,30%中等基金投资,50%低风险定存或者货基。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蔡洪滨:我国不需刺激消费抑制投资的再平衡|中国经济|蔡洪滨|再平衡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蔡洪滨:我国不需刺激消费抑制投资的再平衡
  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4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3月18日在北京举行。图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常宁摄)
  新浪财经讯 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4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3月18日在北京举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在主题演讲时表示,激消费抑制投资的所谓再平衡不会使中国经济回到正确的轨道,中国经济需要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要依靠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改革教育体制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资金来源效率,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以下为全部实录:
  蔡洪滨:我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怎么样去正确的认识,这个题目叫做中国经济更需要新动力而不是再平衡。这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批评,这里面早期批评一方面集中在我们内需和外需之间的比重,这是很严峻的问题,过分依赖外需不可持续。现在这个问题相对来讲讨论不那么多,中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之后,增长的出口的增长速度从20多变成了一位数。现在讨论最多就是内需当中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一直以来原来表现对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现在国内内需部分投资过多,需求太少,这充分体现在我们的政策导向中间。
  十一五规划说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二五规划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核心内容是要建立内需畅销机制,提高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大的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在现在由于08年之后金融危机之后四万亿刺激政策有很大的后遗症,现在大家对于投资拉动内需有很大的影响。
  国际对中国经济的关注更加持续和一致,这个例子国际上划分两种人,一种是认为中国的经济的崩溃论的持有者。获得诺贝尔奖的他持续说中国经济要崩溃,他主要的论据是中国经济是失衡。在美国消费占GDP70%,中国经济就是靠投资拉动,这种过度投资拉动不可持续。去年的时候又写文章说中国经济一定会崩溃,是迟早的问题。他的论据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失衡,也有中国乐观论者,国内很熟悉的人就是罗奇一直说中国经济好的不得了,美国经济要完蛋,他对中国经济的评论是什么,他也说中国经济的问题确实是失衡,他提了很多年,他为什么乐观,他说中国已经开始重新平衡了。服务业已经开始增长,中国经济没有问题。中国悲观论和乐观论判断不一样角度一样,角度都是中国经济失衡。
  所谓中国经济失衡内需的话所谓投资过多,消费过低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为什么是错误的判断?最主要的原因是做这些判断的人,对于中国统计数据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些解读,到底这个统计数据是不是跟国际统计数据可比,完全没有了解。我们简单讲几条,为什么这从统计上讲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先说消费过低,我说中国的消费严重被低估,如果按照国际可比口径来算,第一个最重要一点住房消费。美国住房消费占多少?占家庭消费20%,占GDP14%。住房消费怎么算?住房消费的话如果你是租房住你付租金是你的消费,你自己住的房子怎么办?这个在国际上都是所谓的自住房的等价租金。美国假如说你有价值100万美元的房子,贷款全部配完了,你自己支出这个房子。但是你自住,假如说你100万美元自己租给自己,你租出去多少钱,你住房消费就多少钱。100万美元的房子在美国租多少钱,芝加哥房价一年的比值10%左右,有的地方15%,有的地方20%,假设我们按15%来算,100万美元的房子一年租金6万多美元,这样才可以算出美国房屋消费占GDP13-14%。
  中国是占多少?占居民消费8%,占GDP3%,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不一致。我们怎么算等价房租,12年之前统计局是这么算的,你这个房子的历史价格按照50年折旧乘以2%,严重的低估。我们房价上涨,很多人在北京十年前单位分了一套房,几千块钱一平米,很多住房就是这么来的。按照这个价格算,同时只算2%,还有一点,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自有率80%,国际上是非常高的。把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房屋消费按照美国口径,国际同比口径我们严重的低估。并不是中国的统计局完全搞错了,统计局的算法有它的根据。国际上这种算法一定是房租这个是比较发达,才可以算出租金。他有一个调整的过程,统计局13年开始逐渐往这方向调,是个逐渐的过程。这一项我们现在房屋消费中国人的房屋情况只占GDP3%,同比美国13%,这个房屋消费按国际同口径计算至少低估5%的GDP。
  另外我们看我们服务部门的比重我觉得是被严重低估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70%以上,发展中国家印度是57%,泰国跟我们国家的人均GDP等价购买力评价来算GDP差不多,53%,中国是45%。经常人们简单拿这个数据来说,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太低,拼命发展服务业,但是数据背后不可比性,往往人们忽略。服务业里面包括很多项,刚才说了房屋消费是一部分,还有一些医疗消费、教育消费,其他各种各样服务业。我们医疗消费怎么计算?我们医疗部门很多的价格是国家管制的,你住中国最好的医院协和医院,你住进去他的病床一天几十块钱,不是按照市场价值来算医疗服务的,这些方面是严重的低估。
  同样我们的高等教育严重低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公立学校,北大学费是5000,高考的时候人家讨论香港去的话给多少奖学金,他学费高。北大人民币5000,我免你学费才5000块钱,是市场定的吗?不是,市场价值显然没有反映出来。不仅市场价值没有反映出来,直接投入教育成本没有反映出来。一系列的教育支出价格扭曲导致我们这些方面低估。
  还有中国非正式的现金交易还非常的普遍,尤其是服务业,至少是几百万城市的保姆,他们没有被统计。这里面服务业严重低估有一个例子,06年统计局做了经济普查,那时候世界上所有国家,国际社会认为中国GDP是高估了。统计局普查之后,把以前GDP上调16%。为什么上调?发现原来很多服务业没有统计进来。我们服务业严重被低估了,这是另外一部分。
  还有中国特殊的会计制度,使得本来的消费是消费,但是变成了运营成本。我们政府和国有企业很多在职消费现在在反复作风整顿中间所谓三公消费,公车诸如此类的消费,还有其他很多的职务在职消费,甚至大的国营单位都有食堂都是在职消费,它没有被统治成消费,而是被统治成运营成本。这不是国营部门和政府部门,在私营企业之间,为了税收原因把个人消费,企业家的个人消费,他的司机、他的车所有这些东西当作企业的支出成本。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用世行大范围企业调查数据,看中国企业的差旅费和招待费他的比重远远高于国际水平,这些差旅费和招待费最后都是不同形式的个人消费。中国实际会计制度当中变成企业的成本,一系列的灰色收入加在一起也一相当大的一个一个份额。你把这些调整做一个估算,我觉得最保守估计,经过这些我们,我们中国的消费占GDP差10个百分点,就6万亿人民币左右。
  这是消费被严重低估,反过来看中国投资,中国投资被严重的高估,主要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什么?我们看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年公布各省GDP数据加起来,跟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09年各省GDP超出全国2万多亿,12年超过5.76万亿,13年超过6万多亿,各省的GDP加一起就是全国的,能高出6万亿。这里有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我们的统计的重复计算,各省之间统计的重复计算。还有为了数据政绩各地方政府在统计当中注水。
  6万亿怎么理解?国家统计局根据自己的估计,在各省报的上面切了一刀,切掉6万亿这就差别。各个省重新调回去,国家统计局把各省加在一起他切一刀,做各种调整。在这样的博弈中间,他所谓切一刀不可能切的干干净净,那就不可能有博弈了。
  假设在整个统计注水和重复计算中间,统计局的话切掉2/3,至少你还剩下1/3。6万亿如果是2/3的话,1/3就是3万多亿。这里统计注水和重复计算有3万多亿,它不是以消费形式出现,重复计算计算的是投资,这3万多亿主要是投资。
  另外我们在算投资的时候我们的折旧是低估,国际上有学者研究中国的统计说我们的价格所谓的指数也是低估的。你把这些因素算在一起,我们投资我认为是投资占GDP比重应该减少10%左右。消费低估10%,投资高估10%,加在一起GDP总数可能差不多。
  实际上我们另外如果你想更仔细研究中国统计数据背后的因素的话,其实我们总体GDP可能是低估的,低估部分主要是收入和消费,你把这个因素加上去,这个问题就更严重,这个比例错判更严重。你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投资减少10%,消费增加10%,总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投资消费的比重是多少?现在官方统计我们投资占GDP比重47%。如果你做这样的调整,就变成37%左右。不像中国经济彻底失衡,就没有那么失衡。这个比例怎么看?看历史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早期经济增长的时候,他们投资占GDP比重也是40%左右。我们投资比例没有什么太不正常。
  有人说这个比例可能还是过高,美国现在是17%,发达国家不到20%。但是这样跟美国简单做对比是非常错误的讲究。因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比较阶段他的情况不一样,怎么样是合适投资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学经济学理论的话,像著名经济学家判断美国、中国数字一比较的时候,他也忘了非常熟悉的经济学理论的时候,没有明显告诉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从国际比较来讲,很难说中国所谓投资过高,消费过低是多么严重的问题。这是一个错误判断,这个错误认识我要再次强调一点,不是简单我们中国统计不靠谱。中国统计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去设计他的方法。统计局这么多年来我们跟他合作了解,统计局在完善中国统计做了大量工作。人们作出错误判断,很多人非常简单拿两个数字简单一比,不去了解他背后真正的统计口径和背后所有重要的不同因素。一个是对于口径依据和口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还有就是统计的因素,无论是会计制度还我们整个体制问题,我在人大当中提出一个相关建议如何解决体制方面对统计数据的干扰。
  另外一个误区消费过低,投资过高,人们把四万亿刺激政策放到投资浪费,放大到所有投资效果的评价,也是人们经常犯的错误。不是消费过低,投资过高是错误判断,我们说投资越高越好,不是投资体制有问题。而是恰恰你对问题的判断比较准确,才可以找到合适的方向和路径。
  我们中国投资问题不是数量问题和比重问题,而是一个质量的问题,这里有完全不同的政策导向的一个意义。错误认识,投资过高,消费过低的错误意识,政策来讲,中国经济现在是增速放缓。13年增速7.77。这个问题引起了国际国内的严重关注。像一揽子所谓的经济刺激政策,不是中国进入了08年那样的危机。现在所谓的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框架先,一些正常合理投资也受到了质疑。公共投资的积极性在下降,从简单数据来看,你看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显著在放缓。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这也影响了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很多民营企业家持一种观望态度。这对于我们现在要走出这种经济下行来讲,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就起到一个阻止我们找到正确方向走出经济下行这样的一种可能。
  这种情况不改变的话,经济持续下行,真的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真正出现危机的话你没有其他的办法,又做下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错误这种认识阻止我们对引起经济形势判断和政策的导向的一个选择。
  相对更长期一点,这样一种错误的判断和所谓认为中国投资过高,消费过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错误观念。我们要建立像美国消费社会,抑制储蓄。怎么样提高中国的消费,降低储蓄率,发很多个人信用要赶上美国一样。
  去年在财富论坛上,所有美国人问怎么样让中国人更愿意借贷消费,他问我你怎么样?我被美国文化彻底征服,我是借贷消费。你要鼓动中国人都这么干,这是危险的。中国年轻人是往这个方向走,这是危险信号。
  另外一种理念就是鼓励服务业抑制制造业,鼓励服务业没有错,但是现在制造业成了谁要搞制造业都是二等企业家,这是错误观点。我们要经济稳定增长,我们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刺激内需,这个需求本身是自然生产市场结果,你要人为去刺激他,现在说经济不行,要人为刺激消费,要抑制投资。这些错误观念我认为很危险,你想如果我们看经济一些重要的事件,我认为人为的刺激消费比人为刺激投资更危险。
  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过度消费引起的,过度消费造成国家对外经济失衡。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也是过度消费房产。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开始就跨入像美国一样的后工业社会,中国现在还是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对于一个比较大的独立的经济体,没有一个国家能跨过工业化的国家,进入所谓后现代工业化和后现代社会。这个理念和形成政策导向我们过早的抑制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抑制我们制造业发展和提升,我觉得中国的经济的持续增长无法维系。
  我们纠正这个错误的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我们要回归经济增长的本质。官方说的一句话中国经过的三架马车,这是非常错误的经济学的错误。投资、消费、出口是从需求角度讲,总需求你的调整只是短期之内你调节宏观经济的平衡,长期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投资、消费、出口下工夫。
  这些东西所谓经济失衡不失衡,更多是汽车的轮子,让你走的平稳一点,没有太多的波动。真正的经济增长是你的发动机和你的燃料,带动你的车能走多远。所谓经济增长的本质要靠你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质量改进,生产要素质量改进无非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改进,所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们从投资角度来讲不要太过于关注投资比例和投资的数量问题,更多关注投资的质量。如果你的投资真正有效益多一点没关系,投资没有效益,再小都没有用,这是我们要理解的角度。投资质量是中国未来关注的一点,投资的质量取决于什么?从公众投资角度来讲我们确实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包括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可持续发展来讲,我们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环保制度和投资质量,加大民营企业投资的支持力度。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投资没有信心,没有可能做长期投资,这是我们现在经济持续下滑背后最深层原因。
  从各种角度加大民营企业投资力度,鼓励创造更多岗位制造业是保障你投资制造业的做法。从劳动力质量提升我们要加大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我们要真正的改革教育体制,加大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为农村的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活动。
  国外做了一系列研究,政府花钱在农村学校里面提供早餐、午餐,对于这些小孩长期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都是最好的投资。对人力资本冲击有极大帮助,对中国来讲。
  另外最重要一点我们通过改革和创新拉动效率提升,依靠改革红利提高资金来源的效率,我们真正的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另外鼓励知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总结一下,我的基本观点刺激消费抑制投资的所谓再平衡不会使中国经济回到正确的轨道。这种所谓再平衡不是我们中国现在经济最重要的工作来做。如果过度强调这些点和错误观点所误导,会使他脱离正常的轨道。中国经济需要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要依靠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改革教育体制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资金来源效率,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谢谢大家。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2014」星巴克,要投资者还是要消费者? - 推酷
「2014」星巴克,要投资者还是要消费者?
星巴克已经失去了初心
这一年,星巴克已经彻底失去了初心。
为顾客提供美味的咖啡,更重要的是精心提供人性化的、交互的咖啡消费体验,星巴克 CEO 霍华德&舒尔茨过去常把它称为是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这同样是星巴克能够成为全球主导咖啡品牌之一的重要原因。
人们到星巴克到底要做什么?喝咖啡——这是它的初心。
但今年从星巴克总部西雅图传过来的消息都和这个初心没多大关系了。年初,星巴克联合食品连锁品牌 La Boulange 在 32 家门店推出酒水和食品服务,这看起来让它像个解决晚饭的快餐店;它鼓励消费在还没有到店之前就通过 App 下单,之后你可以在离你最近的一家星巴克门店取货,这让它看上去似乎想赶你快点走,而不是留下来;星巴克前不久还宣布明年下半年推出食品和饮料配送服务,霍华德&舒尔茨说“这将是属于我们的电商版本。”
无论哪一个都不像第三空间。你有没有发现星巴克连咖啡都很少提了?
年底,霍华德&舒尔茨发布了公司未来 5 年发展计划,他向投资者承诺,2019 年公司收入将达到 300 亿美元,比 2014 年的 140 亿美元还要翻一倍。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年要实现收入约 18% 的增长率。这其中,他们希望自己的食品业务能够是现在的 2 倍,达到 40 亿美元。星巴克首席运营官特洛伊o阿尔斯德(Troy Alstead)此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如何拓展食品市场方面,我们比以前要更加清楚的知道做些什么。”
你看,都是为了规模和效率,这些都是投资者乐意看到,但用户的满意度比去年下降了 4 个百分点。所以它需要一个好的成绩单的时候,就会牺牲消费者,而选择投资者。
星巴克在美国做事,不用问,都和单店收益相关
华尔街最重要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同店销售额的增长,如果增长只是来自新开设门店,而非已有门店销售额的增长,则被认为失去增长潜力,因为这意味着,当公司没有增开新店的空间时,公司将停止生长。
所以,星巴克现在在美国做的任何事,你都不用问,都是为了增加单店收益。它要向投资者证明自己的未来依然能有想象空间。
星巴克在美国已经超过 1.1 万家门店,开新店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单店收益成了它在这个市场最大的诉求。当只卖咖啡带不来更多收入增长时,提供咖啡之外的东西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食物、酒水以及店内的各种周边产品都是同样的道理。
除了一如既往的推出季节性饮品,星巴克的菜单如今已经扩充到了 255 项,这可以理解成更多选择才有更多消费机会。
不询问顾客是否外带,大多数时间星巴克都会主动用纸杯来装咖啡,这可以理解成只有纸杯装的咖啡才能被带走,而只有更多流动起来的消费者才能导入更大的收益。
它在波士顿地区推出冰滴咖啡,还在芝加哥、西雅图、波特兰和洛杉矶的 32 家门店推出了从每天下午的 16 时开始开始供应葡萄酒、啤酒的夜间服务。这些都是星巴克希望通过增加特定的产品线,让消费变得更持久。
另外,除了核心饮品,星巴克还进一步拓展了其周边产品的数量。比如它邀请创意公司 Carte Blanche 为其设计的一套共 100 件的全新杯品,这些在圣诞假期前推出的丰富周边产品卖的都不错。
星巴克的压力既来自资本市场,也来自同行
根据星巴克 2014 年度财务报告,它四个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率都稳定在 10% 上下。这样稳定的增长已经维持了将近三年,而在星巴克增长最快时期的速度甚至超过了麦当劳,资本市场对它寄望甚高。
除了资本市场,星巴克的压力也来自于同行。根据 IRI Beverage Industry Magazine 的数据,2014 年全美十大咖啡销量第一的是 Keurig Green Mountain,占咖啡市场份额 19.9%,星巴克居第二占比 12.5% ,第三名是 Folgers Gourmet Selections 的 11.4%。另外,虽然如 Costa 这样咖啡品牌还无法对星巴克构成威胁,但同行的入局总会牵涉到利益的分割。
除了销售环节,星巴克在生产层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据输运信息服务公司 PIERS 的数据,星巴克今年前 9 个月从中国进口了阿拉比卡咖啡豆近 1.4 万袋,而这个数字是去年同一产品进口量的五倍多。星巴克近两年才开始在中国云南建立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而雀巢却已经在这儿活跃了数十年。
于是,现在看起来业绩不错且行业优势明显的星巴克,实则承接着各方面的压力。这也导致向来不做广告的它在今年发布了两支广告,一支介绍门店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另一支则主要讲一杯咖啡的生产流程。
只有中国市场是个例外
星巴克在中国的主题词只有一个:开店!
因为中国市场还处于开拓期,进入更多的城市,开更多的店,可以带来更多的新顾客。
根据 IOC 的数据,自 1998 年起,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都在以 30 %的速度逐年递增,而大中城市的咖啡店数量,也是以每年 25 %的速度在稳步扩张。
除了星巴克, Costa、太平洋咖啡也是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咖啡品牌。并且在最近,伴随着新一轮的韩流热潮,包括动物园咖啡(Zoo Coffee)、咖啡陪你(Coffee Bene)以及漫咖啡(Mann Coffee)在内韩式咖啡品牌也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
星巴克在中国处于一个快速的市场扩容期。
1999 年 1 月,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首家门店开幕。之后的 10 年间,星巴克一直保持着每年新开 30 -50 家门店的节奏。然而到了 2012 年,星巴克全年新增店铺 204 家。2013 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 317 家。
截止到今年 9 月的数据,星巴克新增店铺 350 家,累计达到 1367 家,到年底,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 1500 家。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有一家新的星巴克门店在中国诞生。它正在向更多的二三线城市挺近,比如前不久在成都太古里新开张的西南首家旗舰店。
不过,中国早晚也要追求单店收益
在经过 15 年的发展之后,中国成为了星巴克最重要的市场,今年 5 月,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铺数是 1219 家,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三。而它的前两名则都在北美。另外,上海仅次于首尔和纽约,成为了全球拥有星巴克门店第三多的城市。而这在一定程度也意味着,单纯依靠开店所能获取的空间已经不比几年前了。
虽然中国、亚太地区门店在 2014 年全年的同店销量增幅都维持在 7% 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市场,星巴克对于单店收益也难免抱有更大的期待。
10 月,星巴克中国宣布引进高端产品线臻选(Starbucks Reserve),从全球范围销售的 28 款咖啡豆中选择了四款进入中国市场。除了产品线,为了强化臻选系列的品牌性,星巴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共推出了 8 家臻选门店。这些门店在室内设计、店员水准、产品层级当然还有价格各方面都比普通门店要高许多。这大概是星巴克在中国追求单店收益的重要一步。
星巴克会成为又一个麦当劳吗?
其实在星巴克刚上市时,霍华德&舒尔茨曾经说过星巴克永远不会出售食品,因为星巴克是咖啡公司,而非连锁餐馆。但现在他在美国顾客体验已经被诟病为和麦当劳差不多。
2011 年,星巴克将 Coffee 字符从 logo 里去掉。2012 年,它收购了美国连锁烘焙品牌 La Boulange,之后由后者生产的大量烘焙食品和三明治被推广到了全美星巴克门店。星巴克不再只供应咖啡和简单小食,它正在做也要做的是覆盖三餐,甚至还包括深夜的酒水。
是的,星巴克和麦当劳可能正变得越来越像——以快餐的速度满足消费者的餐饮需求。
在咨询机构 Interbrand 今年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麦当劳排在第 9 位,而星巴克仅排在第 76 位。前者一个季度的营收在 70 亿美元,而后者只有约 40 亿美元。但星巴克的发展速度其实要比麦当劳快。
在最近 10 年里,星巴克的增长率为 8.83%,而麦当劳是 7.09%。而就今年来说,星巴克的数据也比后者好看太多。星巴克从一开始就绕开了汉堡、薯条这类如今被猛烈抨击的垃圾食品。于是在饮食健康文化流行的现在,它也就显得比麦当劳更受欢迎,并且争取到了那部分淘汰了麦当劳的消费者。
但麦当劳也在正在花大力气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咖啡领域。早在 1993 年,它就在澳大利亚推出了咖啡产品线 McCafe,它在 2009 年才进入美国市场,依靠着数量庞大的麦当劳门店数,McCafe 往往能赶在星巴克还没到达之前就进入某些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不认为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其实也是麦当劳吗?
好在星巴克始终保持着创造力
星巴克可能是和互联网,尤其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走的最近的咖啡品牌。
在 2013 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星巴克首席数字官 Adam Bortman 曾透露星巴克在 iOS 和 Android 都分别有 1000 万活跃用户,每周有近 10 万的下载量。
2014 年全年,星巴克 App 在美国的支付额有望实现 15 亿美元;仅第二季度,就已经占到实体店购买量的 15%,约合每周 600 万次交易。
这是它的优势。值得肯定的是,它还在围绕着新的消费者喜好做文章。
比如它在 9 月苹果发布会时亮相,成为后者移动支付平台 Apple Pay 的第三方合作者。还在在旧金山湾区的 200 家门店推出无线充电服务。12 月开始,星巴克开始在美国波特兰地区提供咖啡预定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端应用,支付费用然后到临近的星巴克取货。预订一杯咖啡后,app 将生成一张二维码,二维码上包括所点的咖啡以及绑定的星巴克卡。到店之后用户可直接出示二维码然后取走咖啡。这项服务预计将在 2015 年覆盖全美。
我们回顾一下它今年都做了什么
4 月 ,决定将欧洲总部从荷兰迁往英国。
6 月,在旧金山湾区的 200 家门店推出无线充电服务,共设置十万个 Powermat Spots 无线充电设备。用户只要给自己的手机配置相应的充电环,就能无线充电。这个服务曾在 2012 年在波士顿和坎布里奇的 17 家门店测试。
9 月 23 日,以 9.14 亿美元买断星巴克日本业务股权,从而终止了与 Sazaby League 的合作。
9 月底,在全球范围内推出自己的第一支品牌广告 “Meet me at Starbucks”。在 28 个国家的 59 家门店拍摄。主要描述它作为 “第三空间”的理念。
10 月 18 日,中国市场引入臻选 Reserve 产品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共推出 7 家臻选门店。
12 月初,在发源地西雅图开设全球最大旗舰店——星巴克精品烘焙品尝室。
12 月 4 日,发布公司未来五年发展计划。CEO 霍华德&舒尔茨向投资者表示,2019 年公司收入将达到 300 亿美元,相比2014年的 140 亿美元还要翻一番。
12 月 5 日,在波特兰推出“移动订购和支付”试点,公司预计在 2015 年在全美推广这项技术。
12 月 中旬,上线自己的第二支广告 “Perfection”,主要描述制作一杯咖啡的整个生产流程。
12 月 16 日,星巴克中国西南及华中区首家旗舰店、第八家臻选门店在成都揭幕。
在 2007 年,Joe Nocera 发布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就称,有两位霍华德&舒尔茨:一个血管里流着咖啡,一个是极具竞争力的商人。
投资者,还是消费者?他早就做出了选择。
Top 15 包括:
苹果、Google、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迪士尼、麦当劳、星巴克、耐克、小米、宜家、优衣库、万达和万科。
这个名单会随着公司经营、市场和趋势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会关注它们,也会关注它们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设定 Top 15 报道计划,
已发表评论数()
&&登&&&陆&&
已收藏到推刊!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